「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發表 辜寬敏哽咽:他還在!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治史起造台灣國」,曾任國史館長的張炎憲教授全集,今舉行新書發表會,總統府資政辜寬敏想到張炎憲時一度哽咽表示,「張炎憲還沒走,他還在,在什麼地方呢,在我們身邊,閉起眼就會想起他,他是遠遠在我們的旁邊,告別式去是沒從來看過這種場面,參加的人對走的人那種痛心、哀悼,比我年輕的人,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人。
辜寬敏懷念張炎憲的笑說,他從日本回來,張炎憲要他寫傳記,「一開始我就拒絕,因很多傳記都說這個人多偉大,但我沒有多偉大,不喜歡還在活著時候寫傳記」。但他無法拒絕張炎憲的笑容,「他跟我說,辜先生你還是跟我講吧」,張炎憲拜訪了他三次,第三次帶個小姐還帶了錄音機來,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口述歷史」,「他的笑容讓我不能再反對下去了」。
吳三連基金會舉辦《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今(30)日下午在二二八紀念館舉行,包括文化部長鄭麗君、國史館館長吳密察、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立法委員陳曼麗,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以及張炎憲遺孀林琇梨等各方人士均到場。
儘管府方並未派人前來,不過主持發表會的戴寶村表示,「國史館長已是總統特任官,我們沒有強求」,而吳樹民面對媒體詢問時,則表示「嘜講這啦」,低調不願談及邀請總統寫序始末,但強調尊重府方立場,他也表示3月到黨部報告時,蔡英文也答應對出版予以協助,「事實上也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儘管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賴清德都因故未能出席,不過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與賴清德,以及立法院長蘇嘉全,總統府資政吳榮義、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承國,立委Kolas Yokata等多人致贈花藍
歷史是屬於人民的」,為本書寫序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則是憶往提及張炎憲相處點滴,以及張炎憲對起造台灣史的貢獻,「重建台灣人的歷史思維,面對未來才會有更堅強的信心,更知道每個歷史關鍵時刻如何抉擇」,「知道自己是誰,才知道要往哪裏去」,這是張炎憲的提醒,她身為文化部長絕對無時無刻不會忘記,相信張炎憲會繼續發揮他的影響力,
吳樹民表示,今天在「治史起造台灣國」發表會特地選在二二八紀念館,為了緬懷張炎憲過去對二二八的關懷,對台灣的貢獻那麼大,因此特別挑選此地。他強調,作為一個醫生,二二八對咱創傷那麼大,做為一個治史者要去採訪受難家屬,要有很大的力量去克服、面對家屬,因此他對張炎憲的團隊有很大的尊敬。
吳樹民也稱讚張炎憲,台灣史料中心成立時,他很幸運能熟識張炎憲,「他的笑容背後有很大的堅持」,認為台灣的歷史就是要建立在這塊土地上,因此做了很多口述歷史,除了二二八外,張炎憲也發現很少台灣人知道海外台獨歷史,他也了解到台灣過去沒有這歷史,給中國人笑台灣沒人才,因為菁英在二二八已消失,所以要重新建立台灣的史觀非常重要。「他這段努力有很大影響」。
吳樹民也提到,最近行政院長賴清德剛上任,以前賴就曾說,台灣人不過是追求台灣人獨立的一段歷史,擔任院長後也說自己是台獨主義者,做一個社會運動者,敢這樣表態的很少,有信心的人才敢講出這樣的話,希望台灣人建立信心,勇敢說出追求台灣獨立的理想。
他說,他在美國時,猶太人也說台灣人是最優秀的民族,陳耀昌說「台灣人很雜,但雜種的就是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這段路已三、五十年,台獨的路我們會堅持繼續走下去。
吳樹民也提到,張炎憲剛過世時大家也都在分工,收集張炎憲整理的史料,所以3年後可以出版,這是經過30多個人努力打拼,才有今天的結果,而在這3年間,為了出版這本全集,他也拜會很多機構,接觸到很多的溫暖,感受到台灣是一個充滿溫暖的所在,所以3年後在此出版這本書,他也請現場來賓為這些團隊成員鼓掌。
吳樹民最後表示,未來基金會的使命還是一樣,感謝大家今天來參與。
今天發表會一開始,由蔡瑞月舞蹈社安排表演,「阮有一個夢」,展現台灣人精神與起造「台灣國」歷史的重要性以及張炎憲對起造台灣史的貢獻,與會貴賓並共同將「治史起造台灣國」的小旗子插在前台,象徵這本全集發表的意義。與會人士並共同起立,高舉雙手,高喊「治史起造台灣國」!
基金會表示,2014年10月3日張炎憲教授驟逝,為完整記錄與呈現張炎憲對台灣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全面收集他生前所發表的論文、時論、序文、演講及手稿等資料集結出版《治史起造台灣國 張炎憲全集》,全套共九冊。
基金會表示,全集從蒐集、整理、編輯以至付印為期近3年,經過有志一同者齊心努力、出錢出力,值此張炎憲教授逝世三週年前夕終於完成出版。全集完整保存張炎憲一生的立言紀錄,除了感念他對台灣的付出,也期待對後來研究者有所傳承啟發,完成張炎憲「治史起造台灣國」的企盼,一圓其未竟之夢。

2017-10-05_112904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發表 辜寬敏哽咽:他還在!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ZfZVKM


 2017-09-29_085052  

張炎憲全集書名太敏感?蔡總統婉拒出席新書發表會
分享張炎憲全集書名太敏感?蔡總統婉拒出席新書發表會到Facebook 分享張炎憲全集書名太敏感?蔡總統婉拒出席新書發表會到Line 分享張炎憲全集書名太敏感?蔡總統婉拒出席新書發表會到Google+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收錄前國史館長張炎憲對228事件的口述歷史研究調查。(圖取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7-09-29 08:13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前國史館長張炎憲逝世將滿3週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收錄張炎憲對228事件的口述歷史研究調查,不過,基金會人員證實,曾邀請蔡英文總統寫序,但遭到府方婉拒,而明天(30日)的新書發表會,蔡總統也婉拒出席。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收錄前國史館長張炎憲對228事件的口述歷史研究調查。(圖取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收錄前國史館長張炎憲對228事件的口述歷史研究調查。(圖取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今年是228事件70週年,蔡總統在中樞紀念儀式致詞時,特別提到張炎憲。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3月也曾赴民進黨中常會報告張炎憲全集募印計畫,蔡總統當場表示,民進黨會全力支援。
不過,參與募印計畫人士表示,蔡總統在募印期間相當幫忙,因此也募到不少款項,蔡總統也以個人名義捐款。但在邀請寫序時,卻遭到府方婉拒,原因出在書名有「台灣國」,府方認為相當敏感,總統不適宜寫序,甚至還探詢改名的可能性。
對此,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表示,蔡總統非常重視張炎憲對台灣歷史的研究和貢獻,關於張炎憲口述歷史研究調查的出版與募印過程,總統也都實際提供協助並持續關心進度。有關新書發表會的行程邀請,是因總統另有行程安排,至於其他相關傳聞則於實情不符。
被問到序文問題,吳樹民僅表示,「這個不方便說」,但他也強調,「府方幕僚有他們的顧慮」,蔡總統支持募印計畫與對國家整體思考,有其不同的考量重點。最後序文,是由他與文化部長鄭麗君撰寫。
張炎憲遺孀林琇梨強調,過去張在世時,忙著替別人寫序、做口述歷史,這次終於出版專書,「能夠把張的精神留下來最重要,讓大家了解他對台灣的愛、對台灣歷史的重視以及對台灣前途未來的看法,誰來寫序不重要」。
吳三連基金會秘書長、政大台史所教授戴寶村指出,「治史起造台灣國」的書名是由他命名,他與張是30年的老戰友,相當有默契,也能掌握張一生要做什麼。書名最能代表張的精神,也是張歷史研究的目的,「這是他在天上知道也會微笑的書名」。
張炎憲全集一套9冊,包括張的研究論文與演講紀錄、政論時論史論、228相關文字、序文導論、人物與時代等5個主題,此次計畫出版6百套。戴寶村說,其中還有張在日本東京大學讀書時,以筆名撰寫的雜文,過去從未曝光。


出席張炎憲全集發表會 鄭麗君感念提攜情
2017/09/30 21:34
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文化部提供)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前國史館長張炎憲逝世將滿3週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今(30)日舉行《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時表示,張炎憲是投入建構台灣史的先行者,若沒有台灣史的先行,就不會有台灣今天的本土化跟民主化,她身為文化部長,絕不會忘記重建歷史文化。
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現場準備許多支「治史起造台灣史」小綠旗讓來賓插在台前講台上,文化部長鄭麗君(圖中著黑衣黑褲者)也插了一支。(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
鄭麗君說,「炎憲老師是我打從心裡面敬愛的人」,她念台大哲學系的時候,因為參與絕食抗議,錯過很多課和考試,最後順利畢業,後來輾轉得知原因,今天也從張炎憲妻子林琇梨口中證實,原來是張炎憲跟當時在台大哲學系任教的姐姐說,「這個孩子要給她補繳報告、補考的機會」。她說,當時她跟張炎憲甚至不認識,由此可見張炎憲對晚輩的關心
除親自出席,鄭麗君也以「我的台灣史老師-懷念炎憲老師」為題為全集作序,新書發表會現場準備許多支「治史起造台灣史」小綠旗讓來賓插在台前講台上,鄭麗君也插了一支。

2017-09-30_214644  


 2017-09-30_223536  

張炎憲全集《治史起造台灣國》發表 賴清德贈花籃
2017/09/30 22:26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今(30)日舉行《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董事長吳樹民表示,很幸運能與張炎憲熟識,他帶著「背後有很大堅持」的笑容,做了很多重建台灣史觀的口述歷史,這些歷史,將一步一步帶領台灣人走向獨立的路。
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今(30)日舉行,行政院長賴清德贈送花籃致意。(記者楊明怡攝)
吳樹民說,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後說自己是台獨主義者,「做一個社會運動者,敢這樣表態的很少」,他相信賴清德敢這樣說,一定是因為有很大的信心,「所以我們台灣人要有信心」,他在美國時,有猶太人告訴他,台灣人是最優秀的民族,台獨之路已經走了三、五十年,會堅持繼續走下去。
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多功能展演廳舉行,場內座無虛席,主辦單位提早因應,在場外設螢幕轉播。(記者楊明怡攝)
《治史起造台灣國》全集共9冊,每冊約450頁,分「研究論文與演講紀錄」、「政論時論史論」、「二二八相關」、「序文導論」、「人物與時代」5主題收錄660篇文章。吳樹民說,由於有志一同者齊心努力、出錢出力,分工收集張炎憲整理的史料,才能在張炎憲逝世將滿3年之際出版他的全集。吳樹民不願多談邀總統蔡英文寫序的始末,但強調,3月赴民進黨中常會報告張炎憲全集募印計畫時,蔡英文曾答應予以協助,「事實上也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治史起造台灣國》全集共9冊,分5主題「研究論文與演講紀錄」、「政論時論史論」、「二二八相關」、「序文導論」、「人物與時代」收錄約660篇文章。(記者楊明怡攝)
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多功能展演廳舉行,場內約200座位座無虛席。(記者楊明怡攝)
新書發表會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多功能展演廳舉行,館長楊振隆表示,張炎憲號召力一向很強,為了辦發表會,館方和主辦單位已提早規劃,包括在展演廳增加超過一倍的椅子,在廳外透過螢幕轉播等,今日參與民眾約400人,是他去年上任以來紀念館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
范雅鈞(右起)、何義麟、游錫堃、張勝彥、向陽、詹素娟追憶張炎憲。(記者楊明怡攝)
今日出席新書發表會者包括國史館館長吳密察、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及作家向陽、李敏勇、李筱峰等人,總統府與行政院分別由秘書長吳釗燮和行政院長賴清德具名致贈花藍


 

2014年秋末時節張炎憲教授驟逝,讓人震驚措手不及,更有無盡的難捨與懷思,10月19日追思會結束後大家逐漸收斂哀戚,竭力分工承續他的遺志,也同時啟動編印紀念文集的工作,讓大家的思念化為文字紀錄留傳,並提升為記憶的力量。
  張炎憲教授出生於1947年國府軍登陸鎮壓屠殺台灣人之際,冥冥  之中註定他未來要為苦難的台灣發聲,台灣史是他的首選,除了自己專研的領域之外,他更 重視史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尤其為遭受威權體制殘害的人物留存歷史,他們的歷史被埋沒湮滅扭曲,沒能力或不願意公開呈現,因此他長期投入二二八事件、白色恐 怖事件及台灣獨立運動的調查研究,使台灣人的苦難歷史公諸於世,成為伸張正義的基礎。
  他的教學風格早就採現今所強調的學生學習本位思考,諄諄善誘細心指導又讓學生自主發揮其所長,亦師亦友的相處,培育出一群死忠的「台灣學生」。在國史 館的公職使台灣史擁有尊嚴主體性,參與領導的各種社團,或顯或隱不斷在改變台灣歷史,這些都是行動史學的實踐。他的思言行各方面都有過人之處,難能可貴的 是他的學養與地位日漸有其高度,但卻始終古意熱誠平實待人,凡事躬親不論大小,這種溫暖長存眾人之心。
  這本紀念文集紀錄張炎憲教授重要生平行誼志業及代表性照片,吳樹民董事長的序文及盧俊義牧師追思會證道文,主要文章包括家屬親人的親情思念、長輩友儕 的交往回憶、受業學生的懷念師恩,也收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座談紀錄,透過這些環繞炎憲的文字,讓我們看到更多樣貌的他以及他所經歷過的時代。
  紀念文集以「治史起造台灣國」為主標題,彰顯張炎憲教授一生所思所行,往者雖漸遠,精神永綿延,期待他所鍾情熱愛的台灣史終究會成為我們的「台灣國史」。


 

張炎憲 治史起造臺灣國

黃謙賢 2015-03-07 23:55
 
張炎憲   治史起造臺灣國
 
簡介:

張炎憲,1947年生,嘉義人,臺大歷史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曾任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期間並擔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等校的教職。

1991年,「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默默從事台灣史研究工作。2000年5月,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任命張炎憲為國史館的館長,開啟了體制化之方式進行台灣史研究的新紀元。 2008年政黨輪替後,積極參與社會運動,陸續擔任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歷史學會會長等職,於2013年6月接任台灣社社長。

張炎憲老師在2014年秋末時節驟逝,在美國獨立鐘前倒下,讓人震驚措手不及,對他的貢獻有無盡的難捨與懷思,去年追思會結束後,家人與諸位好友們竭力分工承續他的遺志,同時間啟動編印紀念文集的工作,讓大家的思念化為文字紀錄留傳。

今天,這本紀念文集紀錄張炎憲老師生平行誼志業及代表性照片,吳樹民董事長的序文及盧俊義牧師追思會證道文,主要文章包括家屬親人的親情思念、長輩友儕的交往回憶、受業學生的懷念師恩,也收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座談紀錄,透過這些環繞炎憲的文字,讓我們看到更多樣貌的他以及他所經歷過的時代。

紀念文集以「治史起造台灣國」為主標題,彰顯張炎憲一生所思所行,往者雖漸遠,精神永綿延,期待他所鍾情熱愛的台灣史終究會成為我們的「台灣國史」。

 

張炎憲老師紀念文集

 

眾多親友後輩到場緬懷張炎憲老師

 

水噹噹合唱團用歌聲表達思念

 

 張炎憲夫人林琇梨女士與好友擁抱表達感謝

 

吳三連基金會董事吳樹民感謝炎憲對台灣的貢獻

 

李筱峰老師清唱『送別』來思念戰友

 

辜寬敏先生難掩悲痛

 

張翰青訴說對父親的親情思念(張炎憲老師之子)

林琇梨女士向現場好友們致意

 

好友們在座談會上感性談著與張炎憲老師過去共事的回憶

------------------

張炎憲與台灣神運動
李欣芬 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2015-03-06 20:37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我要投稿
適逢二二八事件六十八週年,全台各地從北至南有多場的紀念活動,「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則在投縣草屯鎮舉行了「台灣神張炎憲教授揭碑典禮與二二八追思會」。

大地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六年成立,二00四年開始了「台灣神運動」,並向社會推廣;「台灣神運動」原本奉祀49位台灣神,32位是二二八受難者,17位是為台灣奉獻的,他們是台灣神信仰的中心。

舉凡人過世後,靈魂與肉身脫離,肉身腐壞了,靈魂則成亡魂,如果在世時對社會奉獻的,就會被活著的人推舉為神明,接受奉祀;然而我們的神明,幾乎都來自中國,例如:關公與媽祖等。我輩自從台灣意識興起後,相信在世時為台灣這塊土地受難、奉獻者,過世後仍會關心、庇佑著台灣!他們也就成為台灣神。

張炎憲教授曾說:「台灣人做過的事,台灣人要自己留下紀錄,才能詮釋自己的歷史,留下見證。」因此他一生為台灣寫史,尤其是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從事口述歷史的訪談,即使是生命的終點,依然孜孜不倦,去年在赴美口訪「青春、築夢、台灣國系列」歷史的途中,不幸鞠躬盡瘁,精神令人動容!

大地文教基金會在南投的基地稱為「台灣聖山」,是一個生態教育園區,他們除了推廣「台灣神信仰」,志工們並自2013年4月22日起,每日風雨無阻地送三餐到台中監獄給阿扁總統,這兩件事皆獲得張教授的贊許;張教授同時也是基金會的董事,並以「贊旨」的法號,多次前往山上與志工們同修。

大地文教基金會選在二二八這天,為張教授揭碑並追思,夫人林琇梨、公子張翰青皆蒞臨,並由張教授的大學與研究所同學,即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院士主持典禮,來自台灣各地的民眾約四百多人參加,見證張教授成為第50位的台灣神。我們樂見基金會的作為,因為此舉撫慰了因張教授的英年早逝,遺族友人們悲慟不已的心靈;同時我們也堅信: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張教授,會在天上庇佑著台灣早日獨立建國成功!

 ----------------------------------------------------------

才德兼備的謙謙君子─懷念張炎憲教授

李欣芬 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2015-01-29 20:17
才德兼備的謙謙君子─懷念張炎憲教授
張炎憲教授。(取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4年10月9日(星期四)下午,本土社團好友近200人前往桃園機場,迎接張炎憲教授返鄉安息;傍晚七點,當公子張翰青先生捧著張教授的骨灰罈出現在大家眼前時,頓時啜泣聲此起彼落,我的淚珠也不聽使喚地滑落下來,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張教授過往的身影來……。

記憶中,第一次見到張教授是在1999年7月24日(星期六)的「反黑金、廢國代」大遊行,那天自孫文紀念館出發後,走在台灣教授協會(簡稱台教會)的隊伍中,由於張教授是史學界的前輩,我便不由分說地告訴他有關自己台灣意識的覺醒,以及研究及教授的亦是台灣史的範圍,張教授皆微笑傾聽;沒想到途中休息時,張教授竟對我說:「妳可以加入台教會!」;而到達終點凱道時,他還介紹當時的會長黃宗樂教授與我認識。就是這層因素,讓我對張教授既敬愛又感激,儘管後來私底下也跟眾人一樣「炎憲長、炎憲短的」,但在他面前我始終恭敬地稱呼他一聲「張教授」或「炎憲教授」,就為了想表達對他提攜後進的感謝。

2000年初我如願加入台教會,不久阿扁當選總統,張教授則成了國史館館長。往後的八年間,國史館有別於以往專為中國寫史的傳統,開始了為台灣寫史,特別是有關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的口述歷史一本本的出版;每次總見到張教授慎重其事地為國史館主持新書發表會,通常他致詞後,接著與會者一一發言,結尾時他會總結大家的意見,足見其博聞強記的才能。

2011~2012年張教授擔任台教會會長,期間台教會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學術座談會,典型的張式風格,台教會彷彿成了學術研究團體似的。我曾當面告訴他,每次座談會結束時他總結來賓們的發言,不但幫聽眾們複習,也有助於新聞記者的採訪,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博聞強記的才能,然而他卻謙虛地說那是他用心傾聽的關係。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台教會數位會員在敝宅聚餐,張教授特地攜來兩盒義美冰棒做為伴手禮,一是義美的招牌冰棒「紅豆牛奶冰」,另一是當年義美新開發出的產品「芒果冰棒」;見狀我說「夫人琇梨姊很擔心,因為您喜歡吃冰棒,結果夏天剛到您便胖了兩公斤啊!」張教授回答說,因為他懷念小時候吃枝仔冰的滋味,再加上義美是台灣食品界的模範生,所以他才會對義美冰棒欲罷不能。沒想到我竟被張教授感染了,那個夏天我們家冰箱也放滿了義美冰棒,結果我也胖了兩公斤!

那次的敝宅聚餐,我特地買了一顆大西瓜做為飯後水果,張教授很客氣,很體貼,他特地進廚房來幫忙,除了切塊外,他還幫忙打成果汁讓大家飲用。

張教授體貼部屬是有口皆碑的,例如:台教會在外辦活動,結束後張教授常自掏腰包請大家喝飲料或用餐;並且,他也鼓勵部屬下了班後就趕緊回家,不要再加班;另外,在每場的座談會中,最累的其實就是主持人,因為張教授總是從頭至尾用心傾聽,末了還做總結;然而活動結束後他常開車送部屬返家,用行動來表達對部屬的感謝。無怪乎,10月8日(星期三)下午台教會辦公室的吳秀娟主任和我通電話時,兩人皆泣不成聲,也都不約而同地說:「張教授是過勞死的!」的確,他既要為台灣寫史,因此國內外不停地奔波,從事口述歷史的訪談,還身兼民間多個社團的負責人,更身兼大學的教職,也無怪乎詩人李敏勇先生會說「炎憲啊!你的生命真的燃燒給我們這個還未從被出賣復權回來的臺灣!」

10月9日(星期四)那天下午在桃園機場等待張教授骨灰回台時,與本土社團的好友談論起對他的印象,大家都說,總見到張教授微笑的模樣,從未看過他生氣的樣子;張教授昔日中研院的同事詹素娟女士也說:「他對身旁的每一個人都好!」我回答說:張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有學術才能,又有道德修養的謙謙君子!

甲午120週年 李:堅定台灣意識與認同

2014-10-26

「改變台灣,要先確立台灣的存在」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前總統李登輝昨天在一場研討會表示,台灣從日本統治轉換成國民黨統治,台灣人原本是這兩種不同文化世界的「邊緣人」,直到開始覺悟外來政權的壓迫,追問自己「我是誰」,才產生「一個獨立的台灣人」的絕對意識;台灣人要自己先確立台灣的存在,才能進一步改變台灣。

  • 前總統李登輝昨天出席「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致詞指出台灣人要自己先確立台灣的存在,才能進一步改變台灣。(記者林正堃攝)

    前總統李登輝昨天出席「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致詞指出台灣人要自己先確立台灣的存在,才能進一步改變台灣。(記者林正堃攝)

曹永和、張炎憲離世 「台史界損失」

甲午戰爭今年屆滿一百廿週年,李登輝基金會昨起一連兩週舉行「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李登輝受邀致詞前,特別哀悼已故的前國史館長張炎憲,他表示,張炎憲是李登輝基金會的董事,也是這場甲午戰爭研討會的召集人,沒想到張本月初在美國因心臟問題送醫急救,最後無法復元,離開了大家,令人遺憾。

李登輝說,前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才剛過世,張炎憲又離開,這是台灣史研究學界的重大損失,他要向這兩位台灣史專家致意,感謝他們為台灣的貢獻。

李登輝在演說中表示,台灣經歷過六個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包括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清帝國、日本以及國民政府等,造成台灣人不斷經歷「斷裂的時代」;無論是日本人統治或是國民政府統治,台灣人講台灣話都會被處罰,這種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台灣人的悲哀」。

李登輝指出,長期以來,台灣人沒辦法走自己的路,開創自己的命運,在日本時代如此,戰後的國民黨政權時代也沒改變,主要原因是台灣人沒有明確的「身分認同」;直到台灣人在民主化的改革過程中,覺悟到外來政權的壓迫,人民才開始追問自己「我是誰?咱是誰?」這種思考也讓台灣人產生自己是獨立的「台灣人」的絕對意識。

李登輝說明,台灣人是在覺悟自己是處在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兩種不同生活形式、兩種文化世界的「邊緣人」後,才用新的思維、以台灣人為中心的主義,從過去的自我拯救出來,從內部產生追求自主的動力;台灣人唯有建立堅定的台灣意識與認同,自己確立台灣的「存在」,才能進一步改變台灣。

2014-10-20
◎ 梁文韜
一位值得尊敬的學術前輩及行動者,與世長辭,昨天,長長的人龍等著走進莊嚴的教堂,各人的不捨盡掛臉上,席間飲泣聲與詩歌旋律交錯著。
老師,您留下的是何等重要的歷史研究紀錄,不是冷冰冰的事件,是有血有肉有淚的歷史。但是您怎麼這樣就走呢?我們還需要您帶領,去發展出屬於台灣人的台灣史觀,更需要您啟發,建立一套台灣人的中國史觀。
記得最近兩次在座談會後跟您詳談,彼此一起分享台灣面對中共及親共國民黨對台灣的威脅,憂心忡忡,深知台灣人若沒有更廣泛的覺醒,恐怕會逐漸被中共主宰。
也許有些時候您會疲憊,也許您真的需要我們欠您的休息,但您怎麼這樣就離開我們呢?老師說過:「被殖民統治壓迫的民族,總會起而反抗統治者,追求公平正義與獨立自主,台灣人也不例外。」我們如何承擔得起您的意向呢?我們有這能力嗎?我們真的能高喊「剩下來就是我們的事」嗎?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
2014-10-20
◎ 吳慶年
嘉義市東南約20公里有一個嘉義縣中埔鄉,出了兩位具背景頗相似的著名學者,都是台大畢業後留日的博士,其後分別出任省文獻會主委及國史館長,主編不少台灣近代史上重要文獻檔案,貢獻鄉梓與後代學者。兩者年齡約差20歲,年長者張柄楠,是我的戰前嘉義中學校同班好友;年輕者張炎憲,是戰後嘉義高中的學弟。與炎憲之大哥炎明互為好友的柄楠,60年代邀我伴訪炎明之父在嘉市垂楊路的台電宿舍,傾聽炎明戰末從日軍的趣談,但在留念合照中未看過炎憲之出現。
跟炎憲見面相識,是1989年8月19日,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彌陀寺旁通往中埔的路邊八掌溪畔舉行落成典禮時。先出席長老教會西門教會之紀念禮拜後,大家徒步遊行至典禮現場途中,經人介紹認識的。互訴現職概況後,我說曾造訪他的父親宿舍時,他顯得半信半疑;嗣後續聊中得知彼此參加過解嚴前後以來之社運(教育改革、反核、二二八等)活動,到現場時他已完全釋懷,親善如故。
1991年成立的台灣教授協會,炎憲和我都是創會會員,因屬不同組致交流不深。兩年後之深秋,突接炎憲之電話說,想以二二八見證者身分採訪我。正訝異怎麼知我有關連而躊躇時,他再說:你雖未透露過往秘辛,卻有旁證顯示你跟二二八有牽涉,所以懇請答應。感嘆其史眼銳利,於是約定日期。當天他就帶中研院社科所高助理、長老教會王長老及其女南下,在成大物理系進行錄音訪問。該口述文幾經校稿後就在『圍堵水上機場』題下,登載於其口述歷史專書《嘉義北回二二八》(1994年2月,自立晚報出版部),這是他旨為重建台人抗爭精神史的早期重要作品。
英國高名歷史學者湯恩比,在二戰後訪日的演講集日文版《歷史的教訓》裡,提到幾個歷史發展的鐵則:人類要學取道理必經過『苦難』方可達成;研究當代史的學者尤須採取果敢『行動』,並應站在『民間』(非官方)關點看問題,以免傳給世人錯誤的歷史。炎憲透過大部分是普羅大眾的二二八受難關係人,克服種種苦難以挖掘事件之真相和教訓,且分秒必爭地廣覓機會而奔跑,否則二二八關係人勢必如風前殘燭般一閃就凋零。未料走出象牙塔倡導台灣獨立的公民行動史學家遠征海外,卻壯志未酬盡瘁於美國獨立起源地的費城,令人血淚沸騰,感嘆其早逝之非「時」哉,或許他自覺如戰士倒於沙場,適得其「所」也?
與陳永興、李勝雄率先發起「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且自稱一流行動思想家的鄭南榕兄,如今正在那遙杳蒼穹迎接同為1947抗暴年生且同為「行動人」的炎憲,試想當行動的哲學和歷史遂行大擁抱時,會發出如何火花?此況恰如先登高台「月下獨酌」的浪漫派李白旁,多一位踏實派杜甫來交臂共飲,必使兩詩人極樂融融吧!但望在雲漢上人不忘守護台民,為苦難島國爭取公義和平並肩戰鬥而獲勝利!最後以拙詩「獻給炎憲英靈前」,祈冥福。
台抗暴年生,英魂所投胎。
獨立美城逝,遺願傳後輩。
巨輪推口史,卑末蒙訪採。
星火燎「中」陸,堅鬥邪必退。
殞石雖不撞,地可大震改。
落實自信相,笑睥島內外。
何其毋甘哉,壯士竟未回。
慟忱血沸滾;離情淚澎湃。
(作者為成功大學物理學系退休教授)

-----------------------------------------

張炎憲明辦追思會 蔡英文撰文追悼
2014年10月18日 13:31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追思禮拜19日下午舉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18)日發文指出,張炎憲留下的溫暖會一直和大家相伴。

張炎憲日前赴美進行二二八口述歷史訪問工作,因心肌梗塞送醫,最終宣告不治,享壽67歲。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日下午2時將在台北雙連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蔡英文在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貼文指出,「炎憲老師,我知道,您一樣掛著暖暖的笑容,守護我們,守護著台灣」。

「那天下午,坐在您家裡,和師母聊著您總是一口優雅的台語、伴隨著溫暖的笑容,聊著我們總在各種場合不期而遇,聊著您從台灣史到台灣主體論述的未竟志業;秋陽灑進屋裡,一時間,彷彿您也和我們在一起,伴著我們一起哀傷,伴著我們回憶」。

「我緊緊抱著她,再多安慰的話語都顯得多餘,我抱著她,感覺到您的溫暖和力量,感覺到您的離開,是如此的不真實,感覺到,或許您從未離開」。

「才67歲呀!您用盡這67年的力氣,為這塊土地發出原本被埋藏的聲音;這一路,您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教我們,土地的歷史是人民的歷史,而台灣的歷史,應該要由台灣人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書寫」。

「您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留下的溫暖會一直和我們相伴,不論這一條深化民主、實踐台灣主體性的道路,有多麼崎嶇,有多少險阻,我們都會更有勇氣,也會走得更堅定

張炎憲追思禮拜 19日舉行

【中央社╱台北18日電】
2014.10.18 01:09 pm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追思禮拜明天下午舉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天發文指出,張炎憲留下的溫暖會一直和大家相伴。

張炎憲日前赴美進行二二八口述歷史訪問工作,因心肌梗塞送醫,最終宣告不治,享壽67歲。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日下午2時將在台北雙連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民進黨發言人黃帝穎今天受訪指出,蔡英文明天行程在台東,無法出席追思會,蔡英文日前已經先赴張炎憲家中,向張炎憲的夫人致意;明天的追思會,將由其他黨務主管代表蔡英文出席。

蔡英文今天也透過臉書(facebook)貼文指出,「炎憲老師,我知道,您一樣掛著暖暖的笑容,守護我們,守護著台灣」。

她說,「那天下午,坐在您家裡,和師母聊著您總是一口優雅的台語、伴隨著溫暖的笑容,聊著我們總在各種場合不期而遇,聊著您從台灣史到台灣主體論述的未竟志業;秋陽灑進屋裡,一時間,彷彿您也和我們在一起,伴著我們一起哀傷,伴著我們回憶」。

蔡英文說,「我緊緊抱著她,再多安慰的話語都顯得多餘,我抱著她,感覺到您的溫暖和力量,感覺到您的離開,是如此的不真實,感覺到,或許您從未離開」。

蔡英文說,張炎憲用盡這67年的力氣,為這塊土地發出原本被埋藏的聲音;這一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教大家,土地的歷史是人民的歷史,而台灣的歷史,應該要由台灣人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書寫。

她說,「您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留下的溫暖會一直和我們相伴」,不論這一條深化民主、實踐台灣主體性的道路,有多麼崎嶇,有多少險阻,都會更有勇氣,也會走得更堅定。

【2014/10/18 中央社】@ http://udn.com/

--------------------------------------------------------------------------------

2014-10-18
◎ 李筱峰
炎憲兄:
相交三十年,你知道我最喜歡開玩笑了,你也知道我最愛唱歌了!
但是,這次你開的玩笑比我大太多了!你的玩笑開得我雙唇顫抖,卻唱不出歌來!你匆匆離去,不告而別;我倉皇失措,痛徹心扉!
得知你離去的消息時,正是燈火闌珊的夜晚。我猶如漂泊的遊魂,不敢待在家裡,一人行走在夜晚的小街暗巷,讓眼淚放肆地奔流,沒人看到。我哼不出歌,心中卻迴蕩起舒伯特的〈菩提樹〉的中文歌詞:「…流浪到深夜」,在深夜裡,我淚流不止。
在朦朧淚眼中,我清晰看到三十年來與你相交相處,與你並肩奮鬥的身影;看到你經常笑咪咪(眼睛笑成一條細線)的和藹神情;看到你經常被愛戴你的學生環繞;看到你疲於奔命帶領團隊進行口述歷史採訪;看到你孜孜矻矻策劃舉辦一場又一場的台灣史研習營;看到你汲汲不懈地籌辦多場學術研討會;看到你為反抗壓迫、揭發無理而舉辦的一場又一場的記者會、座談會;看到你苦心竭慮帶領本土社團如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社,一起為社會探病投藥、為台灣前途奔走呼號;看到你編輯《台灣風物》、《台灣史料研究》,為傳承台灣歷史文化,案牘勞形;看到你出掌國史館,編出一套又一套過去國民黨不屑編撰的台灣史料與書籍;看到最後,我看到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炎憲兄,你是歷史學者,但你不在乎只寫為升等、為評鑑有加分績效的學院論文,而致力於沒有加分作用的口述歷史的採訪與整理,至今洋洋灑灑出版的有關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的口述歷史已有二、三十冊,是台灣近現代史的珍貴史料。
你擔心我們台灣後代子弟成為失憶的迷途羔羊,所以你不甘心只做歷史學者,你還要推動普及社會的歷史教育,但你又不甘僅止於「歷史教育家」,你還投身多項社會運動。愛因斯坦這句話好像在形容你:「知識份子應該對世上任何不合理的現象表示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是幫凶。」你不像那些只躲在研究室裡的「純史學家」,任政客橫行,任群魔亂舞而無動於衷。我想起年鑑學派的歷史學家布洛克(Marc Bloch),參加過兩次大戰,參與巴黎的解放運動,最後遭蓋世太保槍斃,卻仍九死無悔!炎憲兄你所發揮的,正是相同的「行動史學」。布洛克遭暴政處決,你為抗爭強權霸政而鞠躬盡瘁!只是,六七之齡太匆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炎憲兄,數年前,我曾送你一卷我唱歌的錄音帶,要請你聽歌。近幾年來,你疲於奔命,應該無暇聽我唱歌。現在,你諸事皆已放下,讓我再為你唱一首歌,是弘一大師中文填詞的〈送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

《北社評論》追悼炎憲兄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16
◎ 陳儀深
美國費城不但是美國獨立的起源地,而且是二十世紀美國台獨運動的起源地,楊東傑、盧主義等所謂費城三傑或五傑,是我們研究者所津津樂道的。我曾在二○○五年一月到費城向盧主義夫婦做錄音訪談。炎憲兄選在這個地方往生,未免太浪漫了吧。
最近我剛好也參加台灣史學界前輩曹永和的告別式,二殯冠蓋雲集的氣氛,顯然與「院士」的光環息息相關;院內同仁曾有人建議一起舉辦曹張兩人的追思會,看來只會不了了之,畢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者,支持、欣賞的人很多是不同掛的,如何湊在一起?說實話,如果用學院的標準,要求學術專書與期刊文章的數量,炎憲並不突出;但炎憲是實踐型、運動型的知識份子,志向本來就不在學院之內,他所做的大量二二八以及白色恐怖口述史,雖然在研究院不被算入成績,但是今天要研究戰後台灣政治史,或是追求轉型正義的課題,誰能不參考炎憲的著作?
十月九日傍晚在桃園機場迎接炎憲骨灰回台,數百位自動自發的民眾手持鮮花布條,與炎憲的妻兒溫馨相擁,場面莊嚴肅穆,見證了一位畢生追求台灣獨立的人如何受到尊敬。
我與炎憲不算深交,但是研究課題相近、參加的社團重疊,在二二八關懷總會他是前任、我是後任理事長,在台灣教授協會我是前任、他是後任會長,我認為我們最重要的成果有兩項:一是二○○六年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他任召集人並撰寫前言結論、我負責撰寫南京政府(特別是蔣介石)的責任問題那一章;其次是二○一四年台教會出版《被出賣的台灣》的重譯校註版本,這是我在會長任內完成重譯、他在會長任內完成校註的。
十月十九日下午雙連教會的追思活動,將參與演唱日文的「千風之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RBtTtP9f8)。除了因為炎憲留日,我想瞿海源團長的用意,也是要提醒大家,如歌詞所說︰「請不要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開這裡,(只是)化作千縷微風,翱翔在無垠寬廣的天空裡…」願炎憲兄安息!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

口述史先鋒 建立白色恐怖、228史料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10-04
記者曾韋禎/特稿
張炎憲生於二二八事件爆發的一九四七年,嘉義中埔人。就讀台大歷史碩士班期間師事楊雲萍,一九七四年完成碩士論文「清代治台政策之研究」,為國內最早以台灣史研究為主題的碩士論文之一,還較台大歷史所首度開設台灣史課程早了一年。之後轉赴東京大學攻讀博士,並在一九八三年完成博士論文「一九二○年代台灣的抗日民族運動」。
張炎憲回國後進入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副研究員,一九九三年升為研究員,並分別在政大、清大、輔大、中央、東吳等校開設台灣史課程,指導年輕後進研究台灣史。直到去年為止,共指導近百篇碩、博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前台北市長吳三連的子女邀請張炎憲、陳奇祿、吳豐山等人創立「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整合台灣史料、出版「台灣史料研究」,並鼓勵學子從事台灣史研究。他也在一九八六年起接任「台灣風物」主編,直到二○一○年底,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為這份戰後民間最悠久刊物的最長壽主編。
張炎憲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在政治禁忌的年代,投入研究二二八事件及戰後重大政治案件,並積極找尋當事人完成口述訪談,保存了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任國史館長 強化台灣主體論述
二○○○年政黨輪替後,張炎憲擔任八年的國史館長,也在任內將所有國史館的研究及收藏,聚焦到「台灣主體」上,陸續整理出版包括雷震案、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台灣民主運動、台灣主權論述等相關史料與研究。
由張炎憲擔任召集人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真相研究小組」,在二○○六年二二八前夕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將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指向蔣介石,為國家所主導的二二八研究立下一座里程碑

----------------------------------------------

張炎憲在美病逝 享壽67歲

2014-10-04

〔記者李欣芳、蘇芳禾/台北報導〕長期研究台灣二二八歷史的歷史學者張炎憲,因多重器官衰竭昨在美國辭世,享壽六十七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深感哀悼與不捨,感念他對台灣史研究的無私付出與巨大貢獻,指示黨中央全力協助家屬辦理後事。

  •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資料照)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資料照)

生前擔任台灣社社長的張炎憲,在美國從事二二八口述歷史過程中突然病倒,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過緊急手術,並裝上葉克膜,但在美東時間十月三日清晨五時五十五分辭世,張炎憲的妻兒當時陪伴在側。

張炎憲生前正協助李登輝基金會籌辦一場「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學術研討會,希望從台灣為主體性的史觀,看甲午戰爭對台灣的影響。張炎憲為了研討會四處奔走,原定下週一要回台參加籌備會議,沒想到就此與世長辭,籌備工作人員都非常哀痛。

據了解,該研討會將於下週寄出邀請函,於十月二十五日和十一月一日兩週繼續舉辦。張的友人、前台灣社社長吳樹民等人,也商議為張炎憲舉辦紀念活動。

------------------------------------------------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病逝美國 享年67歲

長期研究台灣228史的台灣史學者、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上個月2號在美國費城進行二二八歷史調查訪問時,心臟病發作,雖然裝葉克膜搶救,不過在台北時間昨日傍晚5時,不幸過世,享年67歲。

戰後的台灣,歷經二二八到白色恐怖,然而早在五○年代,已經有知識青年施儒珍採取自囚,不服從方式,對抗獨裁體制。這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張炎憲娓娓道來。

==(96.12.23)時任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
比鄭南榕更早之前
一九五○年代就有這種反抗方式
施儒珍應該是台灣第一位
自己關自己自囚

張炎憲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在政治禁忌的年代,投入研究二二八事件及戰後重大政治案件,並積極找尋當事人完成口述訪談,保存了最珍貴的歷史見證。而張炎憲更致力於追求台灣主體意識,近期的太陽花學運,到蘇格蘭公投對台灣的啟示,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103.9.19)時任台灣社社長 張炎憲==
那公投在台灣就是鳥籠公投
那限制滿多的 人民沒有辦法
提出他要制憲的主張

張炎憲卸下國史館館長職務後,2009年曾經和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競選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雖然敗給陳儀深,但陳儀深卸任後,張炎憲接任,兩人在近代史研究上,合作十幾年。

==中研院副研究員 陳儀深==
炎憲兄是這方面的上選
所以這個桶箍雖然不在了
要有新的桶箍
大家還是要群策群力
才能彌補過去
戒嚴時期很多空白

張炎憲生前正協助李登輝基金會籌辦學術研討會,四處奔走,原定下週一要回台參加籌備會議,沒想到竟然在美國與世長辭,讓他的親友都相當不捨與哀痛。

----------------------------------------------

8976943-3567028  

台灣史學者張炎憲病逝 享年67歲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即時報導】
2014.10.04 04:18 am

張炎憲。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史學者、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日前赴美進行口述歷史訪問,26日因心肌梗塞送醫治療,10月3日美國費城時間清晨5點55分(台灣時間晚間5點55分)病逝,享年67歲。
張炎憲出生於1947年,嘉義中埔人,畢業於台大歷史系、研究所,並赴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0年到2008年擔任國史館館長,2013年擔任台灣社社長。

【中央社/台北3日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今晚證實,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因多重器官衰竭,已在美國辭世。
民主進步黨發言人黃帝穎晚間轉述,黨主席蔡英文獲知張炎憲辭世,深深感到哀悼與不捨,蔡英文感念張炎憲對台灣史研究的無私付出與巨大貢獻,她也指示中央黨部全力協助家屬辦理張炎憲的後事。

張炎憲日前赴美國進行口述歷史訪問,突然昏倒送醫,被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經過緊急手術,並裝上葉克膜,但美東時間10月3日清晨5時55分,張炎憲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張炎憲的妻兒當時都陪同在側。

民國36年生的張炎憲,是著名台灣史學者,2000年到2008年出任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主要研究「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灣獨立運動」相關口述史採訪,堪稱是這些領域的開路先鋒。

呂忠津指出,張炎憲對台灣史研究,尤其是二二八、口述史、檔案資料等議題研究非常徹底,著作等身,可說是台灣近代史最尖端的研究者之一,張炎憲這次也是在進行口述歷史研究時突然昏迷,「一生都為歷史奉獻」。

【2014/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

-----------------------------------------------------------------

施儒珍:堅持思想無罪,寧可自囚至死
  施儒珍(1916~1971年)於日治時代受文化協會影響的知識青年,戰後,親見228事件屠殺,他參加新竹市反國民黨的地下組織,當其他同志紛紛被捕和自新時,施儒珍堅持思想無罪,四處逃亡,最後躲在新竹香山家中柴房僅容得下一個人坐臥寬度的兩道牆縫之間,每天由家人移動活動磚塊送飯,或出來活動,探視睡夢中的子女,時間長達18年。直到1971年,施儒珍因黃疸病逝,草草掩埋於自家後院,等到解嚴之後,施家才得以撿骨安魂。右圖是施儒珍唯一的遺照。(鄭萬成 提供.曹欽榮 翻攝)

 ws005  

 ws006 (1)  

◆施儒昌在新竹香山舊宅,說明兄長施儒珍躲藏在兩道牆壁之間僅60公分的狹窄空間,也訴說兄長躲藏家中,必須與時常來家盤查的情治人員,不斷的周旋。(曹欽榮 攝影)

----------------------

自囚三款╱施儒珍、鄭南榕與施明德 PDF 列印 E-mail
作者是 張肇烜
台灣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自囚,分別代表不同的歷史與時代意義。

出生新竹香山的施儒 珍,少時深具抗日思想,曾密謀抗日活動,遭判刑六年。在二二八事件後,他對貪污腐敗的國民政府徹底絕望,開始參與 左翼的讀書會,要推翻國民政府;豈料因而在清鄉中被列為軍警緝捕的對象。他一度試圖躲在舅舅家,沒想到三天的借住,卻連累舅舅長達三年的牢災;而後他又躲 到堂伯家旁的洞穴兩年,最後才在弟弟的掩護下返家。即使回到家,他還是藏在柴房牆壁內的二尺夾層,就這麼度過了十八年的自囚歲月到死方終。

而 十八年前「外省囝仔」鄭南榕的自焚,更使人肅然起敬。他創辦《自由時代週刊》,「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抗議國民黨政府戒嚴、 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推動二二八事件的平反,並主張台灣獨立,推動新國家運動,因而不見容於國民黨當局。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一日,鄭南榕收到「涉嫌叛 亂」的傳票,當下他立即展開自囚行動,長達七十一天,至四月七日上午八點多,國民黨軍警包圍雜誌社,破門闖入之際,鄭南榕反鎖進入總編輯室,引火自焚。他 的果決殉道,對照了國民黨政權的黑暗;猛烈的火勢,也燒出台灣今日的政治光明。

最後,則是倒扁總指揮施明德的自囚。去年九月施明德展開倒 扁運動,帶領紅衫軍「螢光圍城」、「遍地開花」。然而,這場運動的針對性, 「反貪腐」卻不怎麼反國民黨的貪腐,違反了公民運動的核心價值,終至草草收場。先前揚言「隨時準備殉道」的施明德,開始「自囚」,還宣稱要讓未來史家把這 段自囚歲月加到他的「坐牢年資」中。他在自囚聲明裡還表示要「自我囚禁,直到阿扁下台」。沒想到,昨天,四月一日愚人節這天,他突然宣布結束三個月餘的自 囚,準備繼續倒扁。

三段不一樣的自囚歲月,寫著三段不同的人生故事。施儒珍堅持「不入國民黨的牢房」,直到年老死去,他都自囚於柴房的二尺夾層牆內,女兒終生都無法大聲地喊叫「爸爸」,怕會害全家被抓。這是白色恐怖時代最失落的人倫悲劇。

鄭南榕自囚,誓言「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用行動抗議威權體制的自由箝制和民主桎梏,為台灣史寫下最光明、最悲壯的一頁。

而施明德的自囚則是提前告終,更預告紅衫軍幹部有可能籌組新政團。整個行動看不出果決的生命承諾,看不出論述的深層意涵。使得幾個月來所謂的「殉道」與「自囚」,彷彿在愚人節這天做出適時而合宜的自我評價了!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liu/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TczMjE=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

----------------------------

躲白色恐怖 柴房夾層自囚18年至死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1-02-24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在家自囚十餘年是什麼滋味?將於今年二二八正式開館展示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重建了一座小柴房及夾層;二二八受害者施儒珍當年為了躲避政府的追捕,把自己關進這個只能躺臥、無法起身的柴房夾層內,終至病逝。
二二八受害者施儒珍為躲避追捕,家人在柴房內蓋一小夾層,將其藏匿於其中,圖中的小洞是用來送食物的出入口。(記者曾韋禎攝)
施儒珍在小柴房夾層內只能平躺,難以站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特地將側面挖空,藉以呈現夾層之結構。(記者曾韋禎攝)
位於台北市南海路及重慶南路口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為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國民黨在戰後接收改為台灣省參議會;省議會搬往霧峰後,美國租作在台新聞處使用;台美斷交後,改為美國文化中心。行政院在二○○七年核定其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預定地,定於下週一正式開館展出。
國家館共有二層,一樓北側為二二八基金會的辦公處所;二樓為主要展場。
國家館在六年期的二二八常設展內,興建一座小柴房。基金會執行長廖繼斌指出,施儒珍在二二八後,因涉嫌閱讀左派書籍遭政府追緝,家人先在他堂伯家中挖地洞,讓他在裡面躲了將近兩年。
弟砌二尺寬密室 僅容一人躺臥
為不連累其他親人,施儒珍弟弟施儒昌在柴房砌出二尺寬的夾層,僅容一人躺臥,無法站立。施儒珍就躲在夾層內,每天送飯、遞排泄物時,就得拆下一、兩塊磚頭,再重新砌上;若施儒珍想出來活動一下筋骨,就得多拆幾塊磚。施儒珍在此躲藏十八年,至一九七○年病逝,當時才五十五歲。
廖繼斌表示,他們搬回施家的舊磚,在此重建當年的小柴房,並鏤空其側面做出當年一樣大小的夾層,讓參訪者知道裡面究竟有多狹小,目的就是讓大家知道二二八的恐怖,即便是倖存者,為了不想被政府逮捕,竟願在這種環境躲藏十八年。
展區還用一面牆展出所有申請補償的受害者姓名及照片,但竟有六、七成受害者,連其家屬也無法提供照片,館方也希望藉此次展出,協助家屬找到受害者遺留人間的影像

117  5495502639_0c6962ec65_z5495504127_db562aec44_z5496095090_18588bd72c_z5495502639_0c6962ec65_z5496093472_c38c068379_z5496097764_86829daf61_z5496100734_7e31d49227_z  

施儒珍(1916年-1970年),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自囚」的思想犯,被稱為是台灣版的安妮·法蘭克。出生於新竹市香山區。
施儒珍自從宜蘭農校(現國立宜蘭大學)畢業後即有反日本統治的思想,由於受到台灣文化協會成員黃旺成的想影響,施儒珍便帶領十多位青年,有意潛赴中國參加抗日活動,由於事跡洩漏,施儒珍遭到日本警方逮捕,並被處有期徒刑六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但是施儒珍對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腐敗的政治作為卻逐漸不滿,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施儒珍對國民政府澈底絕望,便開始參與左翼讀書會活動,企圖推翻國民政府,結果在二二八事件後的清鄉之中,施儒珍便成為軍警的拘捕對象。施儒珍先前往親舅舅家躲藏三天,結果導致舅舅被捕並處以有期徒刑三年的牢獄之災;之後又躲到堂伯家的屋旁洞穴裡達兩年,最後才由胞弟施儒昌掩護回家,藏在柴房的隔間牆內。而這一藏就是十八年。
施儒昌在家中隔出一道寬約兩尺的假牆藏匿施儒珍,供躲藏其中。每日拆除部分磚塊送飯,然後天黑前讓施儒珍出來活動,夜晚再回夾層內,以相思樹灰燼混合水泥再封牆。但是施家仍然不斷地受到軍警騷擾。最後施儒珍在「自囚」中罹患黃疸,但是不敢找醫生診治,而病逝家中囚室,享年54歲。而施家也不敢聲張,將施儒珍草草掩埋於後院中,結束施儒珍在家中自囚的歲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