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 台灣女生在北京開「繁體字咖啡館」重挫簡體字,北京文青超愛「練字還可打折」老外都搶著學! - https://goo.gl/aaxDjs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中華文化在古典,世界文學在翻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25日應澳門文化局之邀演講,他向當地媒體透露,對於大陸使用簡體字而自斷歷史連結感到可惜,相信幾十年後,簡體字會被捨棄。

現年91歲的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奬評委中,唯一精通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學者,退休前他曾長期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語言系主任。港媒報導,他上週末應澳門文化局之邀赴澳發表演講,並在當地《澳門廣電》的訪問中,對簡體字的未來很不看好。

「大陸有很多人都反對簡體字,他們已在後悔。」馬悅然解釋說,正體字對中華文化傳承十分重要,看不懂正體字會導致文化斷層,「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有辦法讀1958年以前的作品了。」他相信幾十年後,簡體字會被捨棄,中文書寫將回歸正體字。

這位近年選出了「高行健」、「莫言」等中文世界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漢學家還表示,華文作品就是因欠缺好的翻譯人才,才難以走向國際。現時更是愈來 愈少外國出版社願意出版非歐洲的文學著作,出自亞洲、非洲及中東的作品在西方出版界僅佔1%。他建議華文世界不分海內外,匯集著名翻譯家及作家召開討論, 研究如何有效地翻譯中國文學。

作為以〈桃花源記〉、《詩經》、《楚辭》、以及漢唐的民歌樂府與詩詞等翻譯起家的文學工作者,馬悅然堅信「世界文學就是翻譯」。他曾在《光明日報》 趙廣俊2013年的專訪中透露,中國文學從《道德經》以降的西方譯作品質糟透了,所以他在恩師高本漢的一席話下,決定投入古代漢學的研究與翻譯工作,並一 路成為80年代中國新小說作家李銳、余華、蘇童、莫言、曹乃謙、閻連科等人作品在西方的主要引介者。

「過去中國文學的許多譯本之所以出現很多翻譯上的錯誤,主要是譯者不懂文學。他們是在沒有讀懂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從事文學翻譯的,充其量只是懂外語的人,而不是翻譯家。翻譯一本著作,不僅要對得起作者,還要對得起讀者。」馬悅然表示。

年逾九旬的馬悅然有一位小他43歲的台灣妻子,曾聯名在台灣出「微小說」合集,並得到莫言作序推薦。然而他也因為自己翻譯莫言作品、頒諾獎給莫言、又讓加冕桂冠的莫言為自己推薦中文書,在文壇引發「利益迴避」的爭議。

------------------------------------------------------------------------

劉兆玄:漢字演變 兩岸可討論

【中央社╱常熟22日電】
2014.09.22 08:06 pm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說,在兩岸漢字交流愈來愈頻繁後,雙方可以就使用需求,討論簡體字與正體字的調整與修改。

劉兆玄22日以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身分參加在大陸江蘇省常熟市舉辦的第五屆兩岸漢字藝術節,他在漢字藝術論壇後受訪,做上述表示。

劉兆玄認為,簡體字當初是為降低文盲,所採用的簡便方式,但其中也出現不少不符合造字規則與漢字發展原理的字,如簡體的「愛」字沒有「心」、如簡體「面」與「麵」一字多用易造成混淆。

他說,簡體字發展有其時代因素,但現今大陸教育已普及,簡體字當初的任務也已完成。目前,兩岸文化交流愈來愈頻繁,台灣人看簡體字、大陸人認識正體字的機會也愈來愈多,兩岸或許可以讓兩岸漢字發展回歸到文化層次,取兩邊字體優劣,推動漢字的再發展。

劉兆玄指出,漢字有長遠的發展歷史與文化,能為文創提供很好的靈感與內涵。發展文創重在內涵,若有不同元素激盪,可帶動文創產業發展提昇,在這一方面,兩岸有同樣的文化根源,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互補合作,能激發出更深的文創內涵。

他認為,目前兩岸大多數交流相當順暢,雙方應順其自然,持續深化。面對大陸多次提出的兩岸文化協議,劉兆玄說,兩岸文化交流到一定程度,面臨到需要公權力介入的困難,到時簽署協議才更有意義。

【2014/09/22 中央社】@ http://udn.com/

簡體字割斷中華傳統 測字論吉凶曾比周易還準確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漢字簡化後,給人們帶來的是吉還是凶?(Fotolia)
【大紀元2014年09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中國古代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而近代簡化字的出現使得漢字的含意發生了變化,失去了他本身的內涵。

最近微信上熱傳一則短信:「台灣友人談大陸漢字簡化後: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可巧的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對漢字的簡化,很多學者都發現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由於很多簡化字出現,替代了繁體字,大陸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很難閱讀祖宗的書,使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命脈被割斷了,徹底斬斷了中國文化之根。
漢字是一個生命體,一筆一畫都蘊藏豐富的內涵,從漢字的筆畫中,我們可以瞭解造字時的社會情況、經濟活動、文化思潮。走進漢字,就像走入一個歷史博物館。
何為在他的文章《簡體字簡掉了甚麼》中說,漢字的筆畫,有其豐富的內涵,「藥」字簡成「药」,筆畫是少多了,但中國古代以五音治五臟,以音樂治病的歷史也被減掉了。「買」字簡成 「买」 ,也把以貝殼當錢幣的歷史文化給減掉了。
中國古人的拆字是一門很高超的學問,甚至比周易算卦還準確。中國人相信通過一個字可以測出本人的吉凶禍福。浙西的陳鍾年擅長拆字,名噪一時。有個姓吳的大商人,是江蘇人,常年在浙江經商。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信, 上面說他妻子病危,催促他趕快回家。吳某非常憂慮,就去拜訪陳鍾年,想讓他給測斷一下吉凶。他到那裏、拈字拈出個「榮」字。鍾年詢問他要測算甚麼,他就把妻病的情況說了出來。陳鍾年說:「已經死了」。他忙詢問緣由,陳鍾年說:「這個『榮』字,上面為兩個『火』字,這是蠟燭,中間像一個檯子,是靈台的形狀,下面是個『木』字。是棺材啊。」吳某一聽,大驚失色,立即乘船,匆匆趕回家,其妻子果然已經死了。
這類故事很多,也很靈驗。因為中國漢字是神傳文化,每個字都蘊涵著神賦予它的特定含義,每個字都是一個生命,它的筆畫都不能隨便改動的,一改動它的意義就變了。
中共執政以來,對漢語文字進行了三次大的改動,大力推廣簡化字,改變了繁體字的內涵,化吉為凶。
中國人重義, 交朋友重義氣,談生意講信義,做官的維護正義。桃園三結義,成為義的典型。繁體的「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充滿了鏗鏘的陽剛氣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敬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
簡體的義變成「义」,一個大叉叉,再加上斜斜的一點,叉叉已經不是好東西,再加上三畫都是斜斜的,這個簡體的義,真是斜之又邪。
再看「進」這個字,繁體「進」字左邊是走,右邊是佳,就是越走越佳的意思。簡體的「进」,左邊是走,右邊是個井字,就是走入井裡,走向陷阱的意思。結果三年「大躍進」讓三千多萬農民走入死亡幽谷。筆劃不一樣,涵義也不同。
最近又有網友將漢字簡體和繁體進行對比,針對如今中國大陸的現狀,列出了下面的43個驚人對照。**

1409210257102525--ss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