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非民營化不可
2014年09月08日 04:10
林建山
圖為台北港區內油氣儲槽、管線配置。(陳宜加攝)
圖為台北港區內油氣儲槽、管線配置。(陳宜加攝)
全世界能源市場經濟,正出現兩大典範移轉:第一是能源生產形成油與氣並行的多元開發及多元生產型態,能源分配利用則由民間主導轉成國營國辦之「新寡占」架構;第二是油氣廠商的產銷營運走上「跨國營運」型態,其儲運配置,則由本國民生之自用思維,走上了國際聯網共享型態。

能源市場走向國際聯網

包括中油在內的所有油氣產業廠商,都不得不從境內的封鎖自閉系統開放出來,參與甚或積極轉變成全球價值鏈服務業化(services GVCs)的綜能經營形態,才有持續在全球市場上永續經營的可能。

這就表示,像台灣中油公司這樣的油氣事業,今後都必須要有高度自主經營並兼用彈性、權變管理策略,才有可能在全球化市場中存活與發展。可是在台灣的現實政經環境條件框束之下,這種前瞻理想,除非「完全民營化」否則,絕無可能體現成真。

事實上台灣現有國營事業,都同樣受制於兩個層次的「機構障礙」,以致無法創新突破。第一個層次是在公司管理的自主權喪失問題。依台灣公營體制,國營事業即使釋股到50%以下,祇要官股仍占達20%,行政及立法院就可以干預管制,董事會之上總有個類似中國大陸「黨委書記」的「國營會」存在。國營事業失卻「即時回應性」及「機動性」,也失去了在國際大市場的能量與能力。第二個層次是公司治理的彈性權變能力喪失問題。國營事業無一不在「五院大綁」、「十五法大綁」的框框下營運發展,讓國營事業的自主經營、永續成長,變成為不可能。

這種「祇要秩序正義,不要實質正義」之暴力拘束,至少對國營事業肇致五大方面的發展困難:第一困難是,等同於限制國營事業祇能在境內營運,而無法逕赴境外,或是擴大跨境營運,以致當然失去國際化或全球化的莫大機遇。第二困難是,直到今天,類似中油這樣的國營能源公司之營運,究竟是屬於國家的產業政策抑或是社會政策之範疇?抑或是國安產業或民生產業?卻一直在輪政或是主政者之更迭中,屢屢搖擺不定,肇致國家能源產業經營的不確定性。

不鬆綁 只能困鎖家裡蹲

第三困難是,事業風險管理被鎖納在國境之內,而喪失向外調節以消解風險的彈性空間,乃至於對於營運總績效合理責任承擔的失速。第四困難是,今天全球油氣公司經營所最必要的創意/創新,在台灣國營事業公司,則完全無能為力。第五困難是,全球油氣公司都在積極追求重新定義及定位其核心職能,台灣的油氣事業卻祇能「困鎖家裡蹲」。

基於以上的認知了解,助於穩健國家經濟安全、提升產業經濟競爭力,乃至促進國民福祉水準,則政府行政干預的大鬆綁、市場更開放、產業管制的自由化,以及廠商企業的民營體制化,應該是馬江政府絕對必要的國家治理創新改革重點。

尤其是,民營化乃是今天最能讓國營油氣公司取得「彈性、權變、及時回應」市場權並得以消除「事前行政可以鬆綁、但事後司法追究永遠不可免」夢魘魔咒的唯一生路,其可能性端視最高主政當局的遠見與膽識而定。

在大移轉態勢與市場典範變遷下,中油公司民營化,恐怕是台灣能源產業能夠前瞻性國際接軌並參與國際大競爭,唯一可走的路。(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