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陸客不來 2019來台觀光客1184萬人次創新高 | 交通氣象 | NOWnews 今日新聞


9月來台陸客 一天僅910人 | 熱門話題 | 產業 | 經濟日報 http://tinyurl.com/y6lsrvaa


陸客來台自由行列出七大負評 最後結論只給四個字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18 09:55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陸客急凍又遇到旅遊淡季,墾丁白砂灣遊客稀寥。記者潘欣中/攝影
陸客急凍又遇到旅遊淡季,墾丁白砂灣遊客稀寥。記者潘欣中/攝影
近日有大陸網友在天涯論壇發表他今年4月來台灣後的感想,他們全家來台自由行主要去了高雄、台中跟台北,高雄進台北出,但他最後的結論只有四個字「不過如此」,他總共列了七點原因。
陸客來台列七大負評
第一、城市建設落後,高雄和台中的大樓寥寥無幾,台北則是和大陸二線城市差不多,感覺還沒有大連發達。
第二、高物價,無論吃飯或購物,普遍給人的感覺是物價比北京高10%左右,除了「便當相對便宜」。
第三、支付落後,大部分的店家都無法使用微信和支付寶,一些蛋糕店連卡都刷不了,他們四個人帶了三萬多元新台幣,以為很多地方能刷卡,結果玩到第六天,錢就花光了。
第四、很多人都說台灣夜市小吃好吃,但他認為,「好吃的東西太少了」。他們去了六個夜市,包括逢甲和士林,發現好吃的真的不多,而且每個地方感覺賣的都一樣,但香腸和蓮霧還不錯。
第五、他發現台灣路邊有很多垃圾桶,校園裡和捷運站也很多,也有分可回收及不可回收,不過看了一下,裡頭丟的垃圾都差不多,大家還是亂扔,垃圾分類應該是像日本學的,但只學了個表面而已。
第六、感覺人民過得很辛苦。他們在台北坐捷運遇到一個大叔在車廂裡講電話,講得好大聲說「我現在連電話費都快要繳不起了,你們是不是希望我現在就去死啊!」
第七、政治環境不穩定。打開電視,基本上各頻道都是各種政黨互噴。
對此,有不少大陸網友看了也紛紛在底下回應表示認同,還說,很多日本人來台灣玩,對台灣夜市的評價就是骯髒,根本不想去;東西貴又難吃沒特色;像自拍棒、手機殼之類的,超級貴,是大陸兩倍的價格,「一個好一點的自拍棒999台幣,我也是醉了。」
大陸人看台灣仍有優點
然而,除了這七點,這名大陸網友也列了一些台灣的優點。比方說,標識做得不錯。捷運站裡的某些標識做得挺人性化的,還有裝設反偷拍;公園也有告示說明遛狗要繫狗鏈、隨手清狗便。
另外,他發現台灣服務業的薪水不低,一個快餐店應徵工作人員月薪有三萬左右,公車上的招募司機廣告,月薪也有55k~57k,比大陸的服務業薪水還要高。更有網友留言說,他們覺得台灣的服務業態度真的比大陸好很多


兩岸關係持續徘徊在低點,大陸官方緊縮放行來台的陸客人數,自去年以來,陸客縮減百萬人次以上,儘管蔡政府針對泰國、菲律賓,還有更多新南向國家片面宣布給予免簽,但僅只美化表象數字罷了。

根據觀光局調查,2016年年日本來台旅客每人每日平均消費241.42美元居首位,新加坡也有229.43美元,陸客198.43美元,而前幾年陸客每人每日平均都超過200美元,且平均停留天數約7天,但東南亞國家旅客不到150美元,停留天數約3~5天,旅遊型態迴異陸客團,且多集中雙北市,受益縣市特定。
雖然來台的東南亞旅客人數,不是激增五成以上,就是成長以倍數計,但陸客來台遽減的缺口,並非東南亞地區旅客可填補,即使可彌補逾百萬的缺口,來台消費能力及天數,也遠不及陸客所帶來的觀光收益。以陸客平均消費能力200美元以上,停留天數7天,短少100多萬人次計算,觀光收入就減損6、700億元。
陸客的遽減,讓航空、飯店、餐飲、免稅店、遊覽車、賣店、夜市攤販等各類觀光業的供應鏈都重創,甚至很多飯店最近都撐不下去,紛對外求售,光新北市有18家以上的旅館出售,花蓮也是重災區,傳22旅館停止營業,連知名連鎖國際觀光大飯店都撐不下去,業者叫苦連天。
蔡政府既然鎖定新南向國家旅客發展,就應拓展這些國家的高消費族群,才能提升整體觀光品質,同時應針對不同國家之間差異性「對症下藥」宣傳,不能僅美化數字,而自我陶醉。


2015訪日遊客突破2千萬 BBC:日本社會為何對陸客敬謝不敏
www.msn.com查看原始檔

© 由 風傳媒 提供
日本政府觀光廳宣佈,2015年度(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的訪日外國遊客已突破2000萬人次,大幅超出了2012年日本內閣決定的「觀光立國推進基本計劃」、設定2016年實現訪日遊客1800萬人次的目標。其中今年3月訪日遊客達200萬人次,創下單月最大紀錄。基於此,日本政府已決定借2020年東京奧運契機,實現遊客4000萬人次的新目標。

觀光廳長官田村明比古分析說,提前實現目標的最大原因是日本周邊亞洲國家經濟成長帶動中產階層有了出國旅遊的能力,加上日元貶值的刺激推動,其中最驕人的旅客增長數字來自中國。

日本的困擾

日本社會對觀光廳的報告反應平淡,外國遊客增加不僅是東京、大阪、京都等地見慣的景象,而且在一些以往冷清的偏遠地方,現在也能看到深度遊的外國遊客,觀光廳報告是意料中事。

事實上,日本應對外國遊客增加存在著措手不及的困擾。例如各大都市和著名景區酒店不足,日本政府目前正籌劃放寬酒店建築面積管制條例和制定民居住宿的條例等來舒緩酒店不足問題。其它還有各地製作多種語言交通指南、普及外語翻譯系統、制定主要針對中國遊客的外國人旅遊行為警示語句等,預防正越來越受日本社會關注和議論的一些中國遊客行為惡劣,今後可能升級與日本人衝突,從而演變成惡化彼此感情的政治問題。

延續的國策

觀光立國是2003年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的設想,2006年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第一次執政期中,日本成立了《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觀光廳也在次年成立。

伴隨中國經濟高成長,中產階層出國旅遊構成人潮、遊客在海外狂購成風,外務省、觀光廳局等也把中國遊客鎖定為吸引對象。從小泉政權時代開始至今,無論自民黨還是民主黨(現為民進黨)執政,推行振興觀光的力度不變,現在的安倍政權在這個方面的立場也很堅定。

日本政府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石毛博行對BBC中文網記者說,「安倍首相非常重視觀光振興經濟的課題,親自主持過多次觀光振興會議並親自過問許多具體細節」。

拒絕接待案

不過,不僅日本政府內存在反對向中國人放寬旅遊簽證條件的法務省、警察廳,而且包括部分旅遊業在內,不少日本人並不希望外國遊客快速增加,尤其對驟增的中國遊客有不守規矩、不愛乾淨、行為惡劣的印象,存在憂慮給日本社會帶來負面的危機感,這種心態現在各地服務業也已相當常見。

個人訪日旅遊的中國人遊客遭遇「閉門羹」、謝絕服務的案例屢見不鮮。BBC中文網記者的4名香港朋友去年來日本旅遊,期間聽「驢友」(即「旅友」)介紹櫪木縣那須高原某鄉村餐廳,她們慕名而去,下了火車站還轉乘了出租車。不料一進店老闆就稱「今天休息」,可是餐廳外掛著營業牌,與老闆理論,老闆又改口說「不接待不會說日語的客人」,一名香港朋友說「我可以說日語啊」,但老闆最終還是拒絕接待。4人非常不快,向記者打聽如何找日本觀光機構投訴。記者另一名香港朋友也稱在關西某餐廳有過類似遭遇。

惡行傳千里


© 由 風傳媒 提供 這是日本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廁所裏只有中文和韓文、沒有日文和英文的警示圖
這是日本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廁所裏只有中文和韓文、沒有日文和英文的警示圖。

中國遊客狂購受矚目,但中國遊客惡行也是部分主流傳媒近年報道外國遊客時關注的內容。

典型的惡行包括「不懂用馬桶」,報導引述打掃廁所的女工投訴,中國旅客蹲在馬桶坐板上如廁、使用後不沖廁紙,把用過的廁紙扔在地上的「不愛乾淨行為」。還有「在公共場合不顧他人,大呼小叫」、「酒店走廊裏高聲說話,影響其他客人休息」等日本服務業記錄在案的行為。在北海道一個農民花田,有遊客踩進照相,被勸阻就威脅說「我以後再不來了」。

剛結束的賞櫻季節,中國遊客惡行再成話題。在大阪某著名旅遊點,有棵盛開在高台上枝幹低矮的垂櫻,花枝垂至高台下。相機自高台下往上取景,能拍出置身櫻花海的效果。該景點在中國旅遊網上熱傳,於是「驢友」湧至,踩斷樹枝、拽枝照相,以至於盛開的櫻花竟落滿一地,被日媒行容為「淒慘一景」。富士電視台設在遠處的攝影機,通過拉近鏡頭,放大了中國遊客們每一細微舉動和表情,其中一名年約50歲的婦女折斷一枝櫻花插耳邊拍照,對富士電視台記者上前追究,她泰然謊稱「不是摘的,是撿的」。

國情釀習性

BBC中文網記者聽日本人訴說中國人不沖廁紙「不愛乾淨」時,經常去解釋因為中國馬桶抽水性能差、下水道口徑小易堵塞並需要節約用水,所以存在把原本用過應丟進馬桶沖掉的廁紙扔馬桶外垃圾桶的指導,這是中國國情,並非不愛乾淨。但大部分日本人既難接受這種生活習性,也難相信衛星上天、高樓林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存在如此國情。

從日本政府發放護照的數字來看,大部分的日本人沒去過海外或甚少去海外,去過中國的更是其中一部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認識主要來自傳媒報導和生活接觸,現在深度遊到偏遠鄉村的中國人,是當地接觸中國人的途徑之一。

自卑心作怪」

BBC中文網記者把香港朋友在日本被拒接待的遭遇向一群研究中國的日本人學者提出,作為討論中日民間交流存在的課題,獲得幾種分析。第一是鄉下人做生意,如果餐廳生意紅火、供不應求時,老闆可能寧願選擇日本人,不接待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遊客,免得溝通麻煩;第二是可能對中國人印象差,所以不接待;第三可能是日本鄉下人因不懂外語,所以迴避外國人的自卑心態導致。相信第一和第三種原因或者說多少與第三種原因有關的看法較多,其中有人說「幾十年前,操東京口音的東京人也會在日本鄉下被拒接待,現在也還可能偶遇不很正常的應對,有時是被故意冷淡,有時是相反,其實都是自卑心作怪」。

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日本人內向性格眾多,表現出來往往是自卑或自大兩個極端,性格趨於開朗的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磨合也會有過程,但既然推動觀光,日本應實施這方面教育和指引。

-------------------------------------------

陸客來台的量變與質變
2016年02月24日 04:10 李孟洲
陸客遽減 觀光業憂凍未條
總統大選後傳大陸將限縮陸客來台人數,近期大陸旅客申請不用排隊,甚至出現用不完配額的現象,旅遊業者憂來台人數持續不振。(陳仁萱攝)
受政局變動影響,陸客入台旅遊人數最近確有顯著下降,說明該項旅遊活動已發生了「下行量變」現象,但大陸政府既有開放陸客赴台旅遊的政策,應不致「逆向質變」為禁止。儘管如此,台灣旅遊業者仍應暫緩擴張投資,以免增添財務壓力。

陸客入台人數減少,自這次大選投票日的一個月前(即去年12月中)已開始,投票日後仍維持減量,而未恢復舊觀。至於減少幅度,根據業界的概括性說法,是比去年高峰期降了1/5;近兩個月以來都是這樣子,目前還看不出何時會重新翻升。

大陸國台辦口頭上說,是市場因素以及陸客的自行選擇。但這樣的說法,並無法抹除大陸官方做過相關「宏觀調控」的痕跡;因為,入台陸客人數減個1/5,「剛好」能發揮一石二鳥的效果。

一方面能讓台灣社會有感,特別是能對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發出警示的作用,二方面卻也還能保住台灣旅遊市場的基本溫度,不至淪為蕭條。換言之,上述減幅,顯然是經過大陸官方精算過的。

嚴格說來,投票日前一個月之減少陸客,應是常情,主要是為了降低陸客不慎涉入台灣選戰的機率。但是,投票結果揭曉後仍維持減量,就和台灣政局變動密切相關了。直白說,蔡英文當選演說雖有對中共拋出善意,但並無認同九二共識的意思表示;這種情況,使陸方必需作「適切」反應,於是,陸客入台人數被持續「適度減量」了。

若到520總統就職時,蔡英文仍不認同九二共識,則陸客入台人數有可能進一步降低,譬如從目前的減少1/5,調整為減少1/3等。無論降幅為何,球都在大陸官方手上。

至於大陸官方全面禁止陸客赴台旅遊的極端情況,應該不會發生、多虧了兩岸旅遊活動具有十足的「人民性」,因而是大陸官方會盡量維護的事項。此說的重要根據,是台灣選後才舉行的大陸2016年對台工作會議,其公報仍強調「擴大深化兩岸文化、教育、旅遊、宗教和民間信仰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旅遊就列在其中。

更何況,無論兩岸官方關係冷或熱,陸方總會維持對台灣民間的影響力,而陸客入台旅遊,確實已給台灣民間很多商家帶來實際利益,是上述影響力的重要來源。因而陸客未來仍會持續來台旅遊,只是人數不是台方所能把握。

也許,陸方對於該人數的控管,會以「不低於日本旅客赴台旅遊人數」為底線,以免日本對台的這項影響力超過大陸。去年陸客入台旅遊人數為418萬人次(第一大客源),而來台日客為163萬人次(第二大客源)陸客人數減幅頂多只能是1/2,若再降更多就有被日客超越之虞了。

無論如何,我方旅遊業者有必要提前尋找替代客源,以因應陸客人數的可能進一步減量。(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

朱立倫的兩千萬與大清倉

推文到plurk
2015-12-08 06:00
談中國國民黨一個荒唐的經建藍圖
◎ 黃天麟
日前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在新店造勢大會時誓言,只要他當選,將全力拚觀光,來台人次上看兩千萬,甚至有拚三千萬人次機會。這是他當上總統候選人第一次比較明晰向國人宣示的經建藍圖,讓人恍然大悟他文宣中的「一個台灣」,竟然是「馬規朱隨」,就是「一個大陸客遊樂觀光島」。
日本也在拚觀光,但目標是二○二○年東京奧運時能到兩千萬人次。日本土地三十七.七萬平方公里,是台灣十倍,到處風光明媚。若依朱立倫的標準,日本二○二○年應拚到二億觀光人次。這是何等荒唐。即使被視為觀光立國的泰國,面積是台灣十四倍,人口六千七百萬,一年也只迎接了二千六百萬人次觀光客。安倍知道,泰國總理也知道,觀光業只是整體國家產業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許多產業部門,需要人才及資源。民進黨執政時來台觀光人次約二百多萬,也就是當今日本安倍二○二○年拚觀光的目標水準,所以品質很高;馬政府大量引進中國客後,日月潭、太魯閣等觀光勝地的觀光品質大幅下降,已成薄利低質產業。
馬朱(馬英九+朱立倫)的觀光人海戰術,其實也是馬英九「終極統一」大戰略之一環,目標就是要把台灣從亞洲小龍龍頭之經濟結構,轉變成為中國權貴遊樂休閒的邊陲海島,一面全力與中國簽署「終極殖民統一架構」的ECFA及服貿等協定,壓低台灣的經濟成長。他眼看今年保一都有困難,但卻符合他「全面復興中華」的宿願。
最近馬朱連線正在積極推動他們認為尚未完成的工作,亟需國人關注。即雖然他們施政八年,在ECFA架構下,成功把台灣的主要生產性產業移到中國,但「戒急用忍」時代遺留下來的半導體、IC設計等科技產業,仍然健在,成為當今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去年北京成立一千二百億人民幣半導體基金,利用國家資本併購海外半導體產業,目標就是台灣。日前中國紫光打算入股韓國的海力士,不到一天就被海力士打臉;反觀台灣經濟部,為迎合北京意旨,計畫開大門迎接。除鼓動聯電、台積電到中國設廠外,也要讓中國大媽來台炒股,大有「大清倉」味道,想把台灣主要產業,下台前盡可能讓中資來承接控管,台灣即完全轉型為服務中國客的觀光小島。
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社會對此馬朱的「拍賣台灣」,反應意外冷漠,上街抗議者都止於「台聯青年軍」及「經民連」等人,寥寥可數。這才是真正的台灣危機。(作者為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陸客來台七週年後,我們就只能任人宰割?還是能對臺灣觀光有更多想像?

推動部落深度旅遊的背後或許反映出這幾年對於持續湧進的大量陸客扼殺的旅遊品質的焦慮。在「極大化觀光人數」的經濟利益追求背後,不只衝擊在地居民生活,甚至在開發觀光的過程忽視社區團體的權益,將原住民傳統領域 BOT 以興建因應陸客需求的大飯店。在開放中國觀光客來臺 7 周年之際,我們必須追問臺灣觀光業需要打造的是什麼樣的文化體驗?
作者:MATA TAIWAN2015-07-18 12:04

Vanessa Lai 

今日的觀光像在工廠生產線上被標準化製造出來的旅遊模式,觀光客穿梭在購物商場、博物館、古蹟與高級飯店之中,難以感受到每個地方之間的差異。不過觀光客究竟期望透過一趟旅行看到什麼呢?

為了滿足對「自然」、「傳統」的想像,都市化後的鄉愁引領觀光客湧入較偏遠的部落尋找真實性,即便這些真實是建立在觀光客想看到的真實,或是想體驗到的地方意義之上。

觀光與文化發展間的曖昧關係

在黃帝故里的祭祖大典就讓我驚覺到一件事……,我終究無法迴避自己作為「來自臺灣的觀光客」身分。

自 1970 年代後因生產過剩,原先獨立於經濟活動以外的文化領域逐漸被資本滲透,各個地方藉由打造「地方獨特性」發展出差異化的商品,又加上運輸與網路的興起,全球與地方的連結大幅改變了地方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係。

在國家經濟治理、資本主義範疇和在地社會文化實踐三者交互作用下,行銷在地特色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一般被視為落後的偏遠地區也引起關注,一方面造成全球化介入或抹去地方文化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保護地方文化的重視。這顯示出文化與經濟不必然是緊張的關係,地方經由觀光的經濟發展可能達到文化復振,也可能是全球資本主義在地方脈絡體現的「異國情調」或「族群特色」(註1),而非僅僅是去政治或去歷史的地方情感。

觀光旅行甚至也可以成為宣揚國族獨特文化意義(在此的獨特尤其與「正統」有關)的媒介,就以我去年 7 月底曾參與一個兩岸文化交流的營隊為例:

行程是從中國河南到北京,是以漢字發展脈絡為路線設計的「尋根之旅」。起初我是抱著可以讓主辦單位贊助全額旅費,還能親自到當地認識中國考古學的心態參與,但第二天安排在黃帝故里的祭祖大典就讓我驚覺到一件事,即便我是想用「體驗」的心情來面對那些可能使我有些尷尬的事物,我終究無法迴避自己作為「來自臺灣的觀光客」身分。

據主辦單位強調,原訂每年農曆三月份會舉辦祭拜儀式,非常盛大,長達數小時之久,但這次特別迎接來自臺灣的我們,所以設計出精簡版的儀式讓我們「體驗一下」。頂著大太陽,營隊成員列隊聆聽一名臺灣大學生代表朗誦「追思黃帝」、「兩岸一家親」之類的內容,接著是幾位臺灣大學生一一被點名上臺插香到香爐裡,我剛好是其中一位,想都沒想過自己被捲入了一場祭拜儀式。

我不再是原先以為純粹體驗奇觀的圍觀者,甚至幾可亂真地要為「炎黃子孫」的國族歷史建構背書。

我一直很好奇台灣的原住民在陸客眼裡是什麼樣子,對他們來說,原住民文化是附屬於中華文化之下,還是各自獨立的實體?或者其實「沒有想像」,無論是平時在中國大陸的生活還是到臺灣旅遊,都以為部落的原住民社群離自己太遙遠,與自己無關。

地方經由觀光的經濟發展可能達到文化復振,也可能是全球資本主義在地方脈絡體現的「異國情調」或「族群特色」── 甚至也可以成為宣揚國族獨特文化意義。圖為中國紫禁城。(圖片來源/pixabay.com,CC Licensed)

兩岸聚焦下的部落旅遊

原民會已公告 28 個部落旅遊路線……,原民會預估結合周邊產業及文創商品,在下半年可為部落創造超過 250 萬元之收益。

觀光局為了強化在地特色及推廣深度文化旅遊,自去年 10 月份與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共同推動「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團體參加原住民族部落深度旅遊」專案,據此訂定相關法規,顧及部落每日實際可接待能量,限制每團去各部落旅遊人數 40 人以下,並要求應符合以下條件(註2)

一、行程安排全程至少 6 天 5 夜。

二、部落深度旅遊須安排於週一至週五,不得安排於週六、日及部落不開放受訪期間。

三、行程須安排 2 個以上經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告有受訪意願之部落深度旅遊。

四、部落深度旅遊遊程須包括部落體驗活動。

目前原民會已公告 28 個部落旅遊路線,計有 45 個中國旅遊團超過 1,000 人前進部落,原民會預估結合周邊產業及文創商品,在下半年可為部落創造超過 250 萬元之收益(註3),但仍令人懷疑究竟能不能在持續追蹤管控下顧及旅遊品質與在地文化經濟的平衡。

當前主流評論多半會指出原住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危險,透過展演原住民文化迎合中產階級觀光客的凝視,進而削弱當地人的文化認同。觀光客像是走進一個已經調控好一定溫度、濕度、燈光的文物館,看見原始、傳統、自然、熱情奔放,卻看不見為此文物館而被拆除的老建築 ── 只因它的「文化標記」不夠明顯;也因此,會出現例如 2004 年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將鐵皮屋做仿茅草的處理、建築柱身刻上許多鄒族的符號,包括百步蛇、獵山豬、籐編的魚形與水波等,作為文化商品的賣點。

原民會已公告 28 個部落旅遊路線,計有 45 個中國旅遊團超過 1,000 人前進部落,原民會預估結合周邊產業及文創商品,在下半年可為部落創造超過 250 萬元之收益。(圖片來源/鵬智 賴,CC Licensed)

一條龍式旅遊產業對部落的潛在衝擊

經濟的一條龍,更多源於政治的一條龍。

我想推動部落深度旅遊的背後或許反映出這幾年對於持續湧進的大量陸客扼殺的旅遊品質的焦慮。開放陸客來臺與馬政府在 2008 年上臺帶動的「馬英九風潮」有很大關係。5 月份上任後期 7 月 18 日隨即正式實施《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當時平均每日受理來臺申請的額度是 3,000 人,而後持續增加受理數額與名目,其中包括「員工旅遊」、「郵輪團」、「原住民族部落深度旅遊」等,皆不受總量管制數額限制。

根據以下統計圖表顯示,陸客比率日益增加,近幾年已大幅超越其他國家的旅客總量。然而在未進行衝擊影響評估的情況下,政府因應遭受衝擊的旅遊品質的解決策略並沒有限縮受理額度,而是在 2011 年開放「自由行」、「高端團」或各種名目的政策,看似欲緩解低價團費的惡性競爭,卻不相應直接降低「旅行團」的配額,導致一條龍經濟的惡性循環愈加嚴重。

在「極大化觀光人數」的經濟利益追求背後,不只衝擊在地居民生活,甚至在開發觀光的過程忽視社區團體的權益,將原住民傳統領域 BOT 以興建因應陸客需求的大飯店,不免令人質疑逐年升高的陸客數目恐怕也是形成對陸客觀光的經濟依賴。

根據旅遊協議,只有中國政府特許的中國旅行社可以擔任陸客來臺旅遊團的「組團社」,形成經由臺灣政府默許中方壟斷的組團市場的現象,不但破壞台灣「接待社」的團費行情與服務品質,也直接影響到基層人員如導遊的工作權益。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蔡宏政在論壇(註4)上憂心表示:

「當一開始看似互利、自願性的商業行為逐漸形成一種路徑依賴,退出的成本越高,逆轉回原先狀態的可能性就越小。」

經濟的一條龍,更多源於政治的一條龍。

大飯店一直蓋以因應短時間內大量湧進的陸客,但倘若遊客不是穩定流量進出部落,便難以形成完善的觀光產業,反而還會衝擊在地原先的文化經濟。

日月潭的邵族曾在前年北上行政院抗議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邵族傳統領域以 BOT 方式興建向山大飯店,傳統領域不但未受《原基法》保障恢復,還一一被剝奪。且依《原基法》精神,應該由族人自行召開部落會議來決定是否行使「同意權」的過程,卻被業者所舉行的「地方說明會」取代。邵族民族議會議長巴努‧巴嘎暮暮在今年 6 月再次北上批評行政院為 BOT 案背書,而凌駕於原住民生活權利之上。

或許很多觀光客會認為日月潭是「不去很可惜」的景點,不過當前樹立在原住民、原民會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正在於,管控總量和衝擊影響評估的工作一直沒做好。

大飯店一直蓋以因應短時間內大量湧進的陸客,但倘若遊客不是穩定流量進出部落,便難以形成完善的觀光產業,反而還會衝擊在地原先的文化經濟。(圖為邵族北上抗議向山 BOT 案情形。)

對於觀光營造,地方或也有自主詮釋:以白米木屐為例

過分著墨於當地人「受害者」的形象,也會導致難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各自詮釋或互動關係……

另外可以檢視的問題是,應該怎麼蒐集或整理原住民或在地人對觀光產業發展的意見?如果只是主張地方文化應決定其自主性的觀點,恐怕有過於強調「觀光加速同質化」的盲點,而造成當前缺乏對部落文化經濟主體有較完整、長期發展的動態過程分析。

僅僅擷取受到衝擊的片段加以分析,甚至下定論,就會忽略在地文化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也是一種「社區營造」,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如何透過商品與認同有機地結合,整編地方資源以爭取無論是公部門、企業或觀光客等外來資源的投注。

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原先是稻米生產地,但因為山脈石礦豐富,自日治時期開採石灰,戰後陸續轉為工業用地,並徵收當時尚存的農田,目前佔地最大的兩個工業設施是臺灣水泥公司和中國石油公司蘇澳油庫,居住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人口的外流及老化,因此在白米地區很少有世代傳承的大宗族。

自 1995 年後白米社區協會配合當時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方案,積極撰寫與社造相關的計畫以爭取政府補助,不僅決心脫離對污染者回饋金的依賴,也要透過轉型文化產業改變「社區被當成一個工廠」的形象,經過幾年摸索不同主題,直到 1997 年的全國社區博覽會發現木屐賣得特別好,便決定了社區產業的主軸。

耐人尋味的是,木屐原先是老人家對貧苦時代的記憶,扣連到社區許多人的回憶,不過木屐在白米社區並非主要產業,在 1999 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輔導逐步成立白米木屐產業合作社,凝聚社區意識並透過文化體驗的產品設計和互動過程,在國家、當地政府與媒體的協力建構下,木屐的象徵意義得以被重新詮釋,也在當地人心中鮮活起來。(註5)

因此,過分著墨於當地人「受害者」的形象,也會導致難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各自詮釋或互動關係 —— 如部落居民把觀光導覽、文創產業當成養家活口的飯碗,也透過注入家族記憶於商品設計過程以作為傳承的媒介,而相較之下,觀光客則是用生態保育、認識傳統文化的心情看待。

木屐在白米社區並非主要產業,在 1999 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輔導逐步成立白米木屐產業合作社,凝聚社區意識並透過文化體驗的產品設計和互動過程,在國家、當地政府與媒體的協力建構下,木屐的象徵意義得以被重新詮釋,也在當地人心中鮮活起來。(圖片來源/高雄人@新竹,CC Licensed)

觀光發展策略,地方並非只能任人宰割

去年我對於祭拜黃帝感到的尷尬不適,會不會在我那位陸生朋友眼裡是一種「不重視」的表現呢?

梁炳琨、張長義在 〈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 指出,「地方」並非僵硬的界限,任由資本主義經濟宰割劃分。當觀光客懷抱對一個地方文化的憧憬而來,卻可能因為在體驗過程不符預期或想像而造成一種失落感,然而在失落感的背後,是什麼吸引源源不絕的觀光客仍然願意特地到此一遊呢?

這種魅力反映在地方社會網絡的連結、由下而上的有效運作。不只要借鑑其它與全球化力量相抗衡的在地行動案例或經驗,也須仰賴對內如何重新轉換傳統知識,為凝聚集體認同協調歧見的過程。對外則要滿足國家、媒體、企業等各自如何詮釋意義的合作需求。

也就是說,觀光並不只隱含在推銷在地特色的攤販,更涵蓋知識的跨域實踐。在認同與發展的磨合過程,也恰恰彰顯出地方是具反思能力的主體。

伴隨著「馬英九風潮」來臺旅遊的陸客,還可以連結到近幾年在中國掀起的一股「民國熱」,不少知識分子重新肯定民國時代的貢獻,追求民國時代的人物典範人物對知識及道德的榜樣,可以理解成一種懷舊情緒,也有人解讀是對於當前中國社會與政治的不滿。「民國熱」某方面來說也強化了來臺灣(中華民國)旅遊的理想色彩,自 2011 年開放陸客來臺自由行,從韓寒的〈太平洋的風〉到《新週刊》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皆是透露出這種美好情懷。

這使我想起我的一位陸生朋友,他來臺灣讀四年大學,起初想像「臺灣是一個中華文化保存相對良好的地方」,也不時去應證這些想像,不過與一般觀光客或交換生最大的不同,恰恰好就是他能夠在這四年同時看見臺灣的文化資產遭受破壞、為當地政府忽視的問題。在今年畢業之前,我好奇問他會怎麼修正第一年的看法,耐人尋味的是,他仍認為臺灣是相對大陸保存中華文化較好的地方,「只是對於臺灣人不夠重視感到可惜」。

去年我對於祭拜黃帝感到的尷尬不適,會不會在我那位陸生朋友眼裡是一種「不重視」的表現呢?我揣想著。

觀光並不只隱含在推銷在地特色的攤販,更涵蓋知識的跨域實踐。在認同與發展的磨合過程,也恰恰彰顯出地方是具反思能力的主體。(圖片來源/David Sun,CC Licensed)

臺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文化體驗

反過來說,有可能透過觀光客有系統地進入部落以逐漸養成部落文化經濟體系,進而動搖原先中華文化本位的單一想像?

觀光之於社區營造,關鍵可能並不在於「我們想達到什麼」,而是「我們可以怎麼繼續做下去」。

在開放中國觀光客來臺 7 周年之際,我們必須追問臺灣觀光業需要打造的是什麼樣的文化體驗?

這幾個月來公部門與原住民部落共同推動的部落深度旅遊,如何有別於在陸客過去耳熟能詳的觀光景點 ── 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總統府、故宮、臺北 101 大樓、松山文創園區…..,無論是經由地方知識的轉換或再現方式,或藉著修復外貌與建造理想化的文化景觀以配合對遊客對「異文化體驗」的渴望,其中所欲傳達的象徵意義,是否有反被大中華主義收編話語的危機?

或者反過來說,有可能透過觀光客有系統地進入部落以逐漸養成部落文化經濟體系,進而動搖原先中華文化本位的單一想像,甚至藉此促成當地資源的再創造?

我認為除了政策面檢討的必要,包括總量管制、進行衝擊影響評估以正視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及在地居民生活品質以外,這些都是同等重要的反省。

反過來說,有可能透過觀光客有系統地進入部落以逐漸養成部落文化經濟體系,進而動搖原先中華文化本位的單一想像,甚至藉此促成當地資源的再創造?(圖片來源/lin Judy(快樂雲),CC Licensed)

附註

1.呂欣怡。2014。〈地方文化的再創造: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區文化產業〉(《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

2.《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團體參加原住民族部落深度旅遊作業要點

3.40人小團深度體驗部落文化 建立部落旅遊新模式(原民會新聞稿)

4.開放中國觀光客七年政策體檢論壇 ── 台灣觀光業的瓶頸與出路,2015年7月6日

5.同註1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ATA TAIWAN :  Vanessa Lai  陸客來台七週年後,我們就只能任人宰割?還是能對臺灣觀光有更多想像?

觀光客成長率城市排行 台北名列世界第7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22: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萬事達卡(MasterCard)最新發表2015年度的旅遊研究,結果發現全球的132個大城市中,英國倫敦是2015年度世界觀光客最多人次造訪的國家,而台灣的台北市雖然並未擠入觀光客的前十最愛城市,但仍名列於觀光客成長率排行榜的第7名。
英國倫敦為萬事達卡統計世界最多觀光客造訪的第一名城市。(資料照,法新社)
英國倫敦為萬事達卡統計世界最多觀光客造訪的第一名城市。(資料照,法新社)
根據《CNN》報導,萬事達卡根據旅客造訪城市的人次資料統計,發現2015年觀光客最多次造訪的城市,從先前的泰國曼谷變成了英國倫敦,雖然媒體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泰國近年來政權不穩造成暴動,使得觀光客一度退避三舍的緣故,不過最近泰國的觀光人數再度開始成長,可能再度拿回榜上第一。
其他觀光客最愛造訪的十大城市還有第3名的法國巴黎,接著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土耳其伊斯坦堡、美國紐約、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韓首爾以及香港。
至於全球觀光客成長率排行榜,台灣的台北是以14.9的成長率名列第7,稍稍贏過日本東京的成長率14.6%;至於成長率第一的是斯里蘭卡的首都可倫坡,接著是中國成都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
全球觀光客最愛的十大城市排行:(/造訪人次)
1. 英國倫敦(1882萬人)
2. 泰國曼谷(1824萬人)
3. 法國巴黎(1606萬人)
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1426萬人)
5. 土耳其伊斯坦堡(1256萬人)
6. 美國紐約(1227萬人)
7. 新加坡(1188萬人)
8. 馬來西亞吉隆坡(1112萬人)
9. 南韓首爾(1035萬人)
10. 香港(866萬人)

全球光觀客成長率最高十大城市:(/成長率)
1. 斯里蘭卡可倫坡(21.1%)
2. 中國成都(20.7%)
3.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20.4%)
4. 日本大阪(19.8%)
5.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18%)
6. 中國西安(16.2%)
7. 台灣台北(14.9%)
8. 日本東京(14.6%)
9. 秘魯利馬(13.9%)
10. 越南胡志明市(12.9%)

--------------------------

季首旅行收支逆差 5年來首見

2015-05-31

〔記者盧冠誠、鄭琪芳/台北報導〕總統馬英九執政七年多,觀光政策被外界視為經濟方面最亮眼的成績;諷刺的是,台灣今年首季旅行收支竟出現○.七六億美元逆差,為五年來首見,這與高消費的日本觀光客減少,旅客平均消費額下降有關。

  • 2009年來首季旅行收支表

    2009年來首季旅行收支表

立院:中客排擠外國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中國旅客由二○○八年的卅多萬人次暴增至二○一四年的近四百萬人次,占來台旅客逾四成;日本旅客則是增減互見,所占比率由約三成驟降至一成六。立法院預算中心曾提出報告指出,中國客日益增加有失均衡,且排擠高消費力的外國觀光客。

旅行收支被列入國際收支中經常帳項下,中央銀行統計,第一季旅行收入為卅四.七一億美元,旅行支出為卅五.四七億美元,逆差○.七六億美元。近年台灣旅行收支出現逆差主要落在暑期旅遊旺季的第三季,今年第一季出現逆差是二○一一年來首見。

馬高度傾中 苦果一卡車

馬總統的「六三三」政見嚴重跳票,反而開始吹捧今年來台觀光客人數可望突破一千萬人次大關,改寫歷史新高;首季來台旅客也如預期達二四三萬人次,年增五.四三%;其中,中國客達一○一萬人次最多,其次為日本客卅九萬人次。

不過,第一季來台旅客人數成長逾五%,旅行收入卻由去年同期的卅四.八五億美元衰退至卅四.七一億美元。央行官員分析,第一季來台旅客成長五.四三%,中國客成長七.六六%,但高消費的日本客卻減少四.九九%;使得首季每一旅客每日平均消費額初步統計為二一一.五美元,較去年的二一九美元減少七.五美元。

根據調查,二○一三年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二二四美元,日本客為二六五美元,不僅比平均高出逾四十美元,且是來台旅客中消費最高的族群。

馬政府高度傾中,已讓台灣經濟嘗到中國紅色供應鏈苦果,觀光政策如果也全仰賴中國客,非但無助旅行收支維持順差,未來幾季持續逆差機率甚至會大增。

----------------

中客自由行延為30天 國安風險增

2014-08-25
逾期停留嚴重 馬政府仍持續開放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移民署統計顯示,中國人士在台逾期停留狀況嚴重,但馬政府無視相關數據,持續鬆綁中國觀光客自由行,十月起在台停留時間將從十五天延長至三十天,學者與立委以張顯耀案為例指出,馬政府的兩岸交流政策與國安作為讓民眾疑慮甚深,馬政府不思檢討,依計畫延長自由行停留時間,每日在台的中客也變多,在國安人力不足下,國安風險也同步加大。
二○一一年六月開放中客自由行後,已開放卅六個中國城市居民申請,每日核准上限從最初為五百人,今年四月放寬為四千人,預計年底再提高到五千人。而三年來,自由行的中客累計超過一百二十四.七萬人次,今年上半年即超過五十萬人次,觀光局估計今年可望破百萬人次。
中國觀光客來台自由行,十月起停留時間將從十五天延長至三十天,學者與立委憂心增加國安風險。圖為2011年6月中客自由行首發團抵台,隨即前往台北101參觀拍照。(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中國觀光客來台自由行,十月起停留時間將從十五天延長至三十天,學者與立委憂心增加國安風險。圖為2011年6月中客自由行首發團抵台,隨即前往台北101參觀拍照。(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根據移民署統計,逾期停留的中國人士至去年底累計二七六八人,其中逾期三年以上的一八○八人,占六十五.三%而馬政府執政的前五年就有二○三六人,去年高達八八三人,是前年四二一人的兩倍。台聯立委周倪安指出,觀光因素逾期停留多是自由行,顯示自由行大開中國觀光客逾期停留的方便之門。
2317人行蹤不明 恐有背負任務者
至於行蹤不明的中國人士到去年底為止共二三一七人,這些人可能打黑工,或賣淫、行騙賺錢,也可能有任務在身,潛伏進行情蒐
移民署八月十一日起預告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部分條文」,增列未曾有違規紀錄且第二次申請來台自由行者,得核給三十日停留期間。移民署表示,預告到今天截止,如各界沒意見,十月將上路。
學者︰中客效益有限 台得不償失
周倪安強調,從張顯耀案來看,如有匪諜偽裝成中客來台,也不足為奇。過去已陸續發現台灣的將領、官員被中國吸收進行間諜活動,雖然較少發現中國人在台進行間諜活動,但沒發現並不代表不存在。
成大教授許忠信認為,中客停留時間延長一倍,毫無正當性,台灣並不算大,來台旅行十五天就已足夠。而延長時間,恐讓有心人士從事政治或商業情蒐有更從容時間。中客來台效益有限,但政府卻付出極大代價,得不償失。
移民署則說,逾期停留可能只是忘了申請延長時效,不見得有犯罪,至於行蹤不明者,政府也持續加強清查。而自由行的中客來台,除保證金十萬元外,還有保證人、緊急聯絡人等,政府有相關的注意機制,會做好控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