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皇池/美國之音竟然報導...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8-18
姜皇池/台大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
兩岸剛結束海上搜救演習,美國之音竟然報導:「一些人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未來有可能聯手應對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安全挑戰」,何以純技術性的活動,會引發質疑?
兩岸海上搜救合作,可追溯至二○○八年雙方所簽署《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其中第七點共識:「雙方積極推動海上搜救打撈機構的合作,建立搜救聯繫合作機制,共同保障海上航行和人身、財產、環境安全。發生海難事故,雙方應及時通報,並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及時實施救助」。因此二○一○年在「兩門」(金門與廈門)水域,實施聯合搜救演練;同年行政院再核定《推動海峽兩岸海上搜救合作建議方案》,深化合作;二○一二年,再於金廈水域,搜救演練。二○一四年八月則選在「兩馬」(馬祖與馬尾)間海域,除延續往年演練內容外,更新增「雙方直升機互相吊掛人員至對方船艇」、「雙方指揮艦均設立海上救護平台」等特殊操演項目。不僅海上人道合作機制邁入常態化,其內容與項目不斷擴大,更持續加溫。
檢視二○○九年到二○一三年底,雙方所共同執行至少十四件救援案中,僅「金龍輪」與「丹頂號」雜貨船是台灣籍船舶外,其他絕大部分為中國籍船舶。換言之,兩岸海上救援合作機制,中國船舶似乎是最大受益者。基於人道救援本當進行,又有助於海上安全與人命維護,吾人贊同合作。但令吾人擔心的是:
首先,在緩和的兩岸海域中,中國漁船肆無忌憚地進入台灣禁限制水域。根據資料,從二○一○到二○一三年間,台灣從禁限制水域驅離的中國漁船多達一三一○八艘、帶案處分六二二五艘,罰鍰金額三二九八萬,然不僅無法遏止,近年持續惡化。
台灣西部海域及澎湖海域固無庸論,幾乎已淪為中國漁船漁場,以往中國罕至的東部海域,如今同樣無法倖免,中國珊瑚漁船近年大舉入侵蘇澳海域,台灣業者叫苦連天。不僅入侵範圍擴大,尤有甚者,該等入侵漁船中,大部分是底拖網船,除掠奪台灣周邊漁業資源,更嚴重破壞海域生態,其對資源之損害,具永久且不可回復風險。
第二、兩岸貨運直航後,經允許從事兩岸直航的中國貨輪,眾多不航行依法指定航道者,卻從未聽聞對此有所懲處;不僅管制無方,今年初,交通部進一步修改《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海運直航許可辦法》,試圖開放台灣的禁止與限制水域,讓中國船舶「無害通過」?如此增加國家安全疑慮、海洋環境壓力、執法成本等等之開放,無對應利益,不知所為何來?不僅如此,科技部亦不遑多讓,對中國科研船在我國專屬經濟海域與大陸礁層研究之許可申請問題,推出方便中國科研船舶進出台灣海域研究之草案,同樣令人費解。
台灣與中國在海洋漁業資源養護與環境保護,此種攸關台海雙方長期利益事項,經常因中國一句「事涉專屬經濟區範圍,是主權事項」,立即「著毋庸議」?!而目前存在的多方互動,深化海域合作項目,仔細檢視,對台灣並無具體利益,甚或有害,不知主事者是否應通盤重新檢視兩岸海域合作所有利弊得失?
灣在美中貿易大戰中要站在哪一邊?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8-18
當馬政府為了強行通過服貿、貨貿、自經區,不惜二度召開立法院臨時會,援引華爾街日報社論批我「自甘落後」,並由前經濟部長張家祝演出辭職苦肉計,甚至公開誣衊在野黨基於大義之抗爭為惡鬥之際,殊不知一場對台灣將造成嚴重傷害的美中貿易大戰正在形成。以我太陽能業者遭美方課徵重稅看來,台灣企業顯然已被當成中國的幫凶,致產業陷於崩解危機。由此可知,簽訂FTA固然是台灣必走之路,但跟誰簽、怎麼簽,亦即在全球經濟板塊相互擠壓下,台灣要站在哪一邊,才是問題的核心。
探討中美貿易大戰的根由,必須由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以及美中台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分工角色的轉變入手,方可了解其可能之衝擊,及台灣如何選擇最有利的位置。而起頭必須先了解中國經濟崛起的特色,乃是利用廉價勞工、政策補貼、租稅優惠,與外商(特別是台商)資金與技術,歷經三十年才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中國至此顯然已不再滿足於扮演純粹生產者的角色,有意將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代工產業,轉型為品牌、技術的自主性產業,走向世界市場。誠然,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是其發展品牌的先天優勢,但其人均國民所得仍未達發達國家水準,因此可以養大「山寨」、「白牌」,卻仍無力培植世界級品牌,與全球一流企業競爭。最後,中國企業仍得走回頭路,重拾低成本的老步數,藉由低工資與政府補貼進行一場不公平的貿易戰爭,造成其他國家企業不敵,倒閉或裁員,不僅引發失業問題,並且壓低其他國家勞動者薪資,遂引動全球貿易紛爭。
而此種貿易衝突在中美之間尤其激烈。特別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台後,其振興美國經濟之道,乃是吸引製造業回流,創造美國製造業的文藝復興,若是坐視廉價的中國商品席捲美國,非但製造業復興無望,美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地位更將被中國商品取代,則美國失業率降低必定無解,經濟成長亦無製造業的引擎做為動力,只好繼續仰賴華爾街的金融煉金術,維繫繁榮的假象。此一發展跡象斷非歐巴馬所樂見,於是中美經濟矛盾不斷加深,最近美國對中國採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中國也頻頻對美國科技業包括蘋果、高通、微軟等所謂「八大金剛」,進行反壟斷調查與輿論攻擊,即是雙方貿易衝突白熱化的徵兆。
而這場貿易爭戰攸關台灣利益重大。過去世界經濟板塊的主要結構,美國是品牌商與消費者,中國是生產者,而台商則扮演中介角色,接美國品牌廠的訂單,再利用中國做為生產基地。這個長久以來相安無事的結構近年來卻出現新的變數。中國不但欲發展品牌,而且大力扶植其本國零組件供應鏈,而美國廠商雖然在市場上與中國品牌為敵,卻也不斷增加對中國供應鏈的直接下單。換言之,台商在此一結構變遷中正迅速被邊緣化。不僅如此,美國對我太陽能業者課徵不下於中國廠商之重稅,讓台商不但未拿到好處,還被當成替罪羔羊,陷入兩面不是人的窘境。此一發展態勢顯示美國與中國、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都出現同樣質變現象,即競爭遠大於互補,因此台灣不可能再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必須有所抉擇,才不致像太陽能業者遭到雙方夾殺。
平心而論,縱觀當前國際經濟局勢,台灣應該與美國站在一起,才符合本身的最大利益。令人憂心的是,馬政府卻做了另一項選擇,要與中國緊密相連,悍然推動服貿、貨貿、自經區,企圖將台灣經濟綁在中國。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日前指出,台灣四十%的出口是到中國,沒有一個亞洲國家像台灣這樣依賴中國,台灣必須要尋求和其他國家簽署FTA,並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擴大內需。威爾遜之言,對照美中台經貿關係之分合,更見深意。總結來說,振興台灣經濟,除了站對邊,擺脫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尤甚者,要讓製造業在台灣生根,才是經濟再起的根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