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他的助理楊宏政說這是大湖文化,早在日據時期就有文獻資料,在台南市地區常見,首批已開挖面積400平方公尺,發現總計26件完整遺骸與約1公噸黑陶等,暫存於台南市文資處隆田庫房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紐西蘭政府賠償當地原住民族部落2350萬紐西蘭幣(約新台幣4億6820萬元)。圖為紐國總理阿爾登(右)與當地毛利原住民族(左)。(歐新社檔案照)簽署和解協議!紐西蘭政府賠償毛利部落4.6億並歸還土地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EdTtV
「這是我們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簽署和解協議!紐西蘭政府賠償毛利部落4.6億並歸還土地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1/03/31
紐西蘭政府與當地原住民族部落簽署和解協議,賠款2350萬紐西蘭幣(約新台幣4億6820萬元),並歸還12處文化遺址,作為19世紀年殖民入侵時期殘殺當地部落族人、強制沒收土地的補償金。
根據《紐西蘭廣播電台》報導,紐西蘭「Ngāti Paoa」部落後裔與政府官員在毛利會堂進行和解簽署儀式,由於未能保護原住民族的土地權益,過去的敵對行為、相關法律與政策,更造成該部落族人死亡,紐國政府對此致上歉意,賠款2350萬紐西蘭幣,並歸還12處文化遺址。
紐西蘭司法部長利特爾(Andrew Little)表示,官方試圖彌補這些不公不義,並希望找到方法解決,重建與「Ngāti Paoa」部落的關係,使雙方進入合作與夥伴關係的新時代,官方也承認未能及時面對「Ngāti Paoa」長期的不滿聲浪,這些坦承和補救措施「早就該做了」。
「Ngāti Paoa」部落後裔代表圖普西(Glen Tupuhi)表示,「對我們而言,要原諒政府是一項挑戰」,他指著身旁的部落孩子們說:「他們值得獲得賠償。」圖普西表示要開始重建部落莊園,保存相關文化與經濟資產,並處理定居點等問題,「這是我們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簽署和解協議!紐西蘭政府賠償毛利部落4.6億並歸還土地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EdTtV

2021-04-02_074541


【南島一家親】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告知祖靈「我們回家了!」〔2012-11-21〕
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FnD7a
毛利語教師Winiata(右一)彈唱毛利人的「創世紀」故事,全場族語教師跟著哼唱,太巴塱部落頭目王成發(右二)感動拭淚。(記者花孟璟攝)
【南島一家親】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告知祖靈「我們回家了!」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2012-11-21〕
「我們回家了!」兩名紐西蘭毛利族語言學者來到南島語族發源地台灣,直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見到部落Kakitaan祖祠的形制和毛利人的聚會所幾乎完全相同,就連語言、傳說都類似,他們流淚唱起毛利人禱歌,向祖先報告「我們回來了」!部落頭目王成發盛裝迎接,見到「兄弟」來訪,也感動流淚。
語言與建築 隔千里竟相似
語言學研究顯示,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系的源頭,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毛利族女教授Te Ripowai Higgins、毛利語教師Winiata Vincent Whare十七日抵台,參加語言研討會,傳授毛利語從瀕臨滅絕到復振的三十年經驗,會議還沒開始,兩人就帶著孺慕之情,直奔太巴塱部落。
兩位毛利族人一到部落,看見Kakitaan祖祠建築形式和屋內祖靈柱雕刻,竟與毛利人部落的聚會所幾無二致,當場問前來迎接的太巴塱部落頭目王成發:「能不能在這裡唱毛利人的禱歌?」開口唱沒二句,他們倆淚水潸潸,直呼:「我們回家了!」
毛利人參訪太巴塱部落祖祠,發現門窗開的位置、建築樑柱等結構都和毛利人聚會所相同,大受感動。(記者花孟璟攝)
太巴塱「尋根」 飆淚說回家了
研討會昨天第三天,台灣參加研習的五十名族語種子教師及兩位毛利教授重返太巴塱祖祠,族人在祠堂內燃起火堆,用煙霧告知祖靈:「來自紐西蘭的自己人,回來了!」毛利語教師Winiata還拿起吉他彈唱毛利人的「創世紀」歌曲,歌聲充滿血濃於水的凝聚力。
Te Ripowai Higgins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來台灣,聆聽到阿美族祖先的故事,卻很熟悉,證明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系出同源,感覺就像「受到祖靈的引領」,有「回家」的感覺!
她也說,希望幫助台灣的原住民延續祖先傳下來的文化、語言,「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頭目王成發說,當他聽見兩位老師介紹自己是「在大洪水的年代,從台灣漂流到紐西蘭的人」,想到遙遠的地方有那麼多「兄弟」,他也不禁感動流淚。
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FnD7a

2021-04-01_2215422021-04-01_221521


毛利人來台灣尋根的啟示
2018-08-28 06:00
社論》毛利人來台灣尋根的啟示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2yNKySW
一個來自紐西蘭的毛利族青少年團,正在台灣訪問。他們從大洋洲迢迢九千公里遠來,為了文化尋根:他們認定,毛利人的最早祖先,數千年前從台灣出發,憑藉高超的航海技術、天文及水文知識,以獨木舟航向怒海,克服汪洋阻隔,分階段最終抵達紐西蘭。對毛利人來說,台灣就是「一切起始的地方」,訪問團因此以毛利語Hawaiki Nui(Hawaiki:祖先的開始、起源之地)為名。
來台進行文化尋根之旅的紐西蘭毛利族青少年22日下午到行政院拜會,並在行政院大廳表演毛利族傳統舞蹈Kapa Haka。(中央社)
台灣對毛利人的文化歷史意義重大,率團的紐西蘭北島Ngāti Manu部落傳統領袖Arapeta Hamilton感性地說,一到台灣,從山巔看到日出,他就哭了,「為我們共同的祖先感動落淚」,這裡有美麗的人們、美麗的島嶼。訪問團帶來毛利人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包括毛利戰舞(Kapa Haka);也與台灣的原住民族群透過語言、文化、祭儀交流,觀摩狩獵與生態教育、海洋知識、傳統編織與樂舞。
毛利人與台灣原住民血緣及歷史的連結,有科學的嚴謹考證為基礎。包括語言學、考古人類學及基因等研究都顯示,台灣應為整個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或至少是「祖居地」之一,國際間早有「出自台灣(Out of Taiwan)」之說。如今分布廣及台灣(最北)、紐西蘭(最南)、復活節島(南美外海、最東)、馬達加斯加(非洲外海、最西)的南島語族,語言一千二百多種,人口近四億。台灣南島語言最受重視,因總共近三十種的原住民語,保存了多元豐富的南島古語特徵,顯示南島語族可能最早從台灣出發,向外擴散。
台灣對毛利人的文化歷史意義重大,率團的紐西蘭北島Ngāti Manu部落傳統領袖Arapeta Hamilton(前排左1)感性地說,一到台灣,從山巔看到日出,他就哭了,「為我們共同的祖先感動落淚」,這裡有美麗的人們、美麗的島嶼。(中央社)
另外,從基因及考古人類學角度,兩年前由澳洲主持,美、德及愛爾蘭等多國跨領域、包括DNA的研究都指出,台灣最可能是南島語族的原鄉。據學者推斷,南島語族在台灣最早的活動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五千五百年前他們以在嘉南平原練就的航海技能,從台灣出發,往南太平洋擴散,七百多年前到達紐西蘭,也是遷移的最後一站。台灣與紐西蘭、原住民與毛利人,一為源起、一為移民最南境,血緣與歷史文化關係至為深厚。
從而,這次毛利訪客不啻以實際行動,強調了台灣在文化上是發祥地,不是邊陲。澳洲考古學者史普里格斯(Matthew Spriggs)曾嘗試描繪南島語族這一路線︰從台灣出發,先在菲律賓北部、印尼東部停留,形成如今南島語族共同的拉比塔(Lapita)文化,再一路枝葉擴散,及於所羅門、萬納度、新喀里多尼亞、斐濟、東加、薩摩亞、夏威夷、復活節島、紐西蘭。
這段在東亞、全球都很重大的人類遷移史,在起始之地的台灣,反而遭到輕忽。多少年來,不斷有外來政權把台灣視為偏鄉,對原住民橫加貶抑,壓制人們對美麗之島的歷史探究和了解。然而,即使後來居多數的漢人,到台灣最久也不過四百年,豈能與南島語族在這片土地當主人的數千年相比?尤有甚者,戰後黨國當局以「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我們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云云,強要人民認同,扭曲、輕賤各族群在這片土地的歷史,所憑藉的是強勢統治力量,自難持久。
這段在東亞、全球都很重大的人類遷移史,在起始之地的台灣,反而遭到輕忽。多少年來,不斷有外來政權把台灣視為偏鄉,對原住民橫加貶抑,壓制人們對美麗之島的歷史探究和了解。圖為紐西蘭毛利青年尋根團24日晚間參加花蓮阿美族豐年祭。(中央社)
台灣因此需要以更寬闊而嚴謹的角度,重建歷史及史觀。漢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戰後影響重大的西洋文化,四百年來這些外來文化在這一片土地的發展融合,都已構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但原住民才是美麗之島最早也最長久的主人,台灣歷史不能一直在這方面是空白的,文化上也應從漢人移民到來之前廣為延伸。另外,具備南島語族起源地優勢的台灣,多元豐富的南島語系是文化知識寶庫,自應投入更多經費及資源加強研究,包括跨國及科際合作,長期必將有成,這是民主台灣足可向世人推倡的軟實力。
毛利族青少年來訪之際,正逢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之時。其中,高中歷史新課綱將改變編年史方式,不再以中國史、台灣史及世界史呈現,而採區域式、主題式的方式編寫,並強調原住民、被殖民國家的主體性等議題的思辨。毛利人來台灣尋根,正好凸顯這一重新建構歷史及史觀綱要的進步性、國際視野、符合現實,我們至表歡迎。社論》毛利人來台灣尋根的啟示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2yNKySW

2020-05-11_0924302020-05-11_0924452020-05-11_092435


英國每日郵報:毛利人是台灣人後裔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1DniHF
英國每日郵報:毛利人是台灣人後裔 
分享英國每日郵報:毛利人是台灣人後裔到Facebook 分享英國每日郵報:毛利人是台灣人後裔到Line 分享英國每日郵報:毛利人是台灣人後裔到Google+
毛利人的戰舞表演。(法新社資料照)
2017-08-24 09:0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發表重要研究報告,經過最新的DNA 比對研究,紐西蘭毛利人以及大多數大洋洲島民都是台灣的後裔
在紐西蘭曾經流傳著一個有關毛利人的說法,就是他們是台灣人的後裔,因為曾經有人做過DNA 比對,發現他們的DNA 和台灣人的DNA 有些類似,但是這個說法一直並未得到證實。根據《自然》(nature)一篇研究報告,科學家認為波利尼西亞人(大洋洲島民)是巴布亞人的後裔。今天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提取了778 具在大洋洲及東亞地區的屍體頭骨進行比對得出結論,大洋洲島民,確實是台灣人的後裔。
科學家經過DNA比對發現,紐西蘭毛利人和大多數大洋洲島民源自台灣。(圖擷取自nature)
科學家經過DNA比對發現,紐西蘭毛利人和大多數大洋洲島民源自台灣。(圖擷取自nature)
曾經有人嘗試讓毛利人學中文,他們發現毛利人學中文,發音異常的標準,學的非常快。還有的人嘗試讓毛利人去一次台灣,沒想到毛利人的感受卻是:「很有家的感覺」
研究報告顯示,4萬年前人類已經從東南亞擴展到印尼、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各地,但大洋洲的島嶼依然無人居住。直到約3000年前,人類的文明被認為可以遠距離海上航行,他們還帶著當地的動物、植物種子飄洋過海。
台灣島上的居民也就是在4萬年前,開始移居印尼、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等地,3000年前左右又開始遷徙到大洋洲上宜居的小島,約300年前台灣人後裔到紐西蘭建立了毛利文化。
總結一句話,就是台灣人,用了4 萬年,跑遍了三分之一的地球。或者說,整個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亞人,都是台灣人的後裔。

2017-08-24_095742  


 

文化尋根 紐國毛利青年訪九族

2015-11-02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紐西蘭毛利青少年文化代表團(Nagti Tawhaki Kapa Haka Roopu)昨到南投訪問九族文化村,並參觀台灣原住民部落和博物館,昨早還參加魯凱族婚禮遊行,以及娜魯灣劇場演出,完成難得的南島語系文化交流。

  • 紐西蘭毛利青少年文化代表團訪問九族,還參與園區魯凱族婚禮遊行,感覺相當新鮮。(記者劉濱銓攝)

    紐西蘭毛利青少年文化代表團訪問九族,還參與園區魯凱族婚禮遊行,感覺相當新鮮。(記者劉濱銓攝)

毛利青年訪問團表示,毛利族人認為祖先是來自遙遠的南島語區最北端的台灣,此次特別從紐西蘭搭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到台灣,進行文化尋根與交流之旅,而團員也都是首次訪台,希望能推廣毛利文化傳統及傳承,維持互助與互愛,促進與各文化間的交流與分享。

九族文化村的工作人員則表示,雙方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民族,在文化上有許多共通點,這次紐西蘭毛利族人來訪,就像是遠房親戚探親一樣,大家彼此拍照交換電子信箱外,也不忘互相對照文化差異,但若遇到相同或類似的習俗或語言字根,仍會感到相當興奮。

墾管處運回豬頭 台大擬研究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5-22
〔記者陳彥廷/恆春報導〕墾丁國家公園香蕉灣豬頭棄置案,墾管處昨天將骨骸運回處理後引起台大興趣,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副教授朱有田將帶回骨骸深入研究。
朱有田表示,大包豬頭骨被棄於路旁並不尋常,平常取得野豬頭骨並不容易,他決定趁下個月到墾管處將骨骸帶回鑑定DNA,因南島語族及紐西蘭毛利族等,發源地均與台灣有關,而台灣的蘭嶼豬是否隨著島民族群遷移而散佈世界各地,他認為有研究價值。
墾管處昨天將該批豬頭骨運回置放,等待台大拿回研究;朱有田表示,經過圖片判定,可能是已遭馴化的家豬,但期待會有意外的發現。

---------------------------

1817 年紐西蘭毛利人戰士的圖像。

http://depositphotos.com/?ref=3149173&gclid=CJfIxdb--78CFVgSvQodR1IA0w

Canva13-ancestry-images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原住民資訊網站的文章,從遺傳學的研究,聚會所的建築形態,以及類似的語言詞彙,談到紐西蘭毛利人祖先來自台灣。血液學家林媽利的研究甚至做出台灣人中有85%有平埔族血統的結論。暫且不論其研究結果推論背後所想傳達的台灣國族論述,這部分有葉高華撰文談民族學研究和政治扯不清的關係,這邊就先不討論。我們來看目前主流南島語族遷徙研究,究竟做出什麼主張。先從本段引述的文章開始,從位於南半球的毛利人說起,他們的傳說故事開始。

根據毛利人的傳說故事,第一位到達紐西蘭的人叫庫佩 (Kupe)。在不同的毛利部落傳述的庫佩故事略有不同。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說,毛利人最初會來到這片被稱為白雲環繞的島嶼,是受到庫佩宣揚這座島嶼土地有多肥沃,有一種奇怪 的大鳥。而庫佩最初會離開故鄉哈瓦基來到紐西蘭,是因為殺人奪人妻子,被其他族人追殺。其他帶有英雄故事情節的敘述,則說庫佩逃難時一路遇到不少挑戰,像是要與仇人派來的巨型章魚搏鬥。

尺度縮小到每個部落流傳的口述傳說,當初他們祖先乘坐傳統毛利移民船來到紐西蘭,因此每個部落都能追溯到一艘特定的移民船。這部分與人類學家做出研究相符,紐西蘭其實很晚才有人類遷入,大約在西元1200年左右,毛利人分數批遷入紐西蘭各處,來到紐西蘭的毛利人也會在紐西蘭內部遷移。傳說故事其實帶有一部分史實,反映計畫性移民航行旅程,不論是最初從原鄉哈瓦基遷移至玻里尼西亞各處,以及遷移到紐西蘭的故事。從部落口述傳說還有考古發現,毛利人遷移至紐西蘭並不是某天出海捕魚被風浪不小心吹過來,而是有計畫的移民,傳統移民船攜帶植物種子、牲畜,方便在當地種植養育能拿來吃拿來用的生活品。

maori-girl圖片來源:Te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回到科學的層面,到底毛利人的祖先從那裡來?考古學的證據說毛利人是從東玻利尼西南的。調查更古老的祖居地,語言學的考據指出應該是從台灣來,而母系遺傳的粒線體DNA追溯也指出相同結果,但是歸溯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基因卻是來自美拉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第一批從非洲出來的現代人類,他們的遷徒路線是沿著亞洲大陸沿岸到新幾內亞一帶。父系基因來自美拉尼西亞,母系基因來自台灣。這兩個看似彼此矛盾的結果讓人類學家相當困惑,想破頭終於想出一套合理的解釋:遷移來到美拉尼西亞島的南島民族與當地人合作,一起前往尋找未知的土地,而熟悉當地海像的美拉尼西亞男性因此上船擔任響導,不只是提供導航資訊也將其血脈流傳到今日的毛利人。

各位可能很好奇一樣分布在太平洋,美拉尼西亞與毛利人所屬的南島民族親緣關係應該很近才對,怎麼毛利人還分得出來Y染色體來自美拉尼西亞,而粒線體基因來自南島民族?依據學術上主流解釋人類起源的非洲起源說,非州以外的人類是經由少數幾次的移民潮進而分佈到全世界,澳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說是第一批從非洲遷徒的人類。而美拉尼西亞人與澳洲原住民比較接近,同樣屬於第一批移民的後代。現代的歐洲人、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則是第一批之後,從非洲遷徒的人類後代。

南島民族從何而來?

前面提到毛利人祖先來自台灣的台灣起源說。根據該說法,五千年前南島語族的祖先從台灣出發,靠優異的航海技術,花了幾百年的時間將現今玻里尼亞的島嶼一一殖民,最東到復活節島,而最西邊則是馬達加斯加島。台灣則擁有南島語族語語言分佈最歧異的地方了,現今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歧異相當高,南島語系下的泰雅族、鄒族、阿美族、排灣族,所屬的泰雅語群、鄒語群、排灣語群,只有在台灣有分佈。因此從語言分化的角度來看,台灣應當是南島民族的擴散中心根據台灣起源說,一萬年前開始從亞洲大陸遷移到台灣,西元前5000-2500之間開始從台灣擴散。不過台灣起源說無法解釋為何移居到台灣的南島民族先人為何要離開台灣。

500px-Polynesian_Migration.svg

By David Eccles (Gringer (talk)) [CC-BY-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目前台灣起源說為解釋南島民族的主流學說,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並且有遺傳學的證據支持,由史蒂芬.歐本海墨提出巽他大陸起源說,挑戰南島民族台灣起源說。巽他大陸起源說認為南島民族的分化比台灣起源說的時間還早上五千年。依據巽他大陸起源說,冰河期的東南亞由於海平面比現在低,爪哇島、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的土地是連在一起,為亞州大陸的延伸。那時巽他大陸物產豐饒,在那邊生存的人類發展出農業,人口增長。後來由於氣候變遷,間冰期到來,海平面上升,導致低窪地區淹沒,人類不得不離開故土遷移尋找宜居的地方。根據該理論,台灣原住民就是由巽他大陸往北遷移的南島民族,而且也能對應至部落的起源傳說。巽他學說也有不少缺陷,如果依巽他起源說,原先人類聚落已經葬身海底,很難找到支持該學說的考古證據。而且今年在亮島發現的史前人類亮島人,從粒線體DNA,以及其中一具遺體是曲肢葬的方式,亮島人可能與南島民族祖先相關,提供在南島民族移居台灣前曾存在亞洲大陸的足跡。

Map_of_Sunda_and_Sahul冰河期巽他大陸位置圖。圖片來源:By Maximilian Dörrbecker (Chumwa) (Self made, using this map for the background) [CC-BY-SA-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南島民族從祖居地一路殰民各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島嶼,最東的地方來到復活節島,因為當地人拉帕努伊人而被稱為拉帕努伊島。恐怕大家對復活節島最大的印象,大概是巨型人像,以及古代版的過渡開發故事,現代版的生態保護寓言,經典到進入教科書的生態災難。最西之處來到馬達加斯加,南島民族由現在的印尼往西移民,最後與從非洲大陸遷入的班圖族交流形成現代的馬達加斯加人。如果有機會去馬達加斯加,你將看到不只是朱少麟筆下傷心咖啡店之歌,主角造訪形狀像台灣的島嶼,在馬達加斯加的高地,南島民族常見的梯田映入眼簾。

Terraces of rice, Madagascar

馬達加斯加上的世界文化遺產-貝塔富文化和灌溉系統景觀(Paysage culturel rizicole et hydraulique de Betafo )。圖片來源:Flickr by Chantal Nederstigt

MADAGASCAR-63aR-1974 copy

100馬達加斯加法朗鈔票,背景可見到梯田上的稻作
。圖片來源:Banknoteworld.it

政治言語與民族起源應分開

單純遠古時代的考古、遺傳學發現,來考證人類從何而來的大哉問,也許很難擺拖現世政治意識型態。現代所熟悉的概念、辭彙,古時候可沒有啊。在一萬年前的史前時代,人類總人口也不過百萬人,了不起到一千萬。說實話,假如原漢通婚頻繁,以移居台灣漢人壓倒性的人數,應該早已經被同化,不留下任何遺跡,那能在娛樂、體壇發光呢?現代人依賴的線上百科Wikipedia字源是從南島語族來的,其字首「Wiki」,來自夏威夷語,也是屬於南島語族的。期許大家在看待人類遷移史相關的消息,也請記得遠古時代沒有現今繽紛的各式將人分門別類的名詞,當時人類仍然堅苦的生活著。

封面圖片來源:Shane tattoosmaori-tatooMADAGASCAR-63aR-1974-copymaori-girlTerraces-of-rice-MadagascarMap_of_Sunda_and_Sahul500px-Polynesian_Migration.svg_

擠眉弄眼禦敵 中市兒童與毛利人共舞

2014-10-07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擠眉弄眼、吐舌頭,在我們看來算不禮貌的動作,但對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族可是防禦示威時的標準動作。南屯區惠文國小六日邀紐西蘭毛利人表演傳統舞蹈,還跟學生互動,學生也擠眉弄眼體驗不同文化趣味。

  • 惠文國小邀紐西蘭毛利族到校園表演傳統舞,瞪眼及吐舌是特色,學生也跟著擠眉弄眼體驗不同文化趣味。(記者蘇孟娟攝)

    惠文國小邀紐西蘭毛利族到校園表演傳統舞,瞪眼及吐舌是特色,學生也跟著擠眉弄眼體驗不同文化趣味。(記者蘇孟娟攝)

惠文國小推廣國際教育,上個月邀美國說故事大師到校園啟蒙學生閱讀樂趣,這個月則引進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族表演傳統歌舞,讓學生在校園中看見世界。

還有吐舌 看不一樣文化趣味

昨日校方邀紐西蘭塔瑪奇哈瑞基舞團演出毛利族傳統歌舞,毛利族人用傳統樂器搭配舞蹈,讓不少人耳目一新,在表演到著名的戰士舞時,戰士瞪眼、吐舌動作一出時,讓台下學童目瞪口呆,也有人對公然吐舌的動作備感有趣,大笑出聲。

表演後還讓學生分組跟著毛利人學習傳統舞蹈動作,大家一起擠眉弄眼及吐舌,讓小朋友趣味學習。

校長曾金美指出,或許在台灣一般擠眉弄眼及吐舌均算是不太有禮貌的舉動,這次毛利族人帶來傳統舞蹈,讓學生明白有時表情及動作也可以是防禦的動作之一,更讓學生看見不一樣的文化趣味。

副市長蔡炳坤昨日也到場致意,他說,七月才率文化局等單位前往紐西蘭參訪,得以看見毛利族知名的戰士舞,但惠文國小學童不必搭機出國,在校園內就可以看到正宗的毛利族舞蹈,學習世界文化,學生獲益匪淺。

----------------------------------------------------------- 

d948428d948429d948430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地方中心/台南報導
小米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考古研究得知,台灣原住民在3千600年前已開始食用小米,小米品系頗多,單外觀的穗形、大小就有許多差異,成功大學研究與分析發現,台灣小米的分群與地理區域具一致性,對照原住民的歷史紀錄與資料,還可以連結到原住民遷徒、各原民住間的文化交流脈絡。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因對原住民小米文化極感興趣,2005年起帶領學生投入小米相關研究,花費3年時間深入北、中、南、東等原住民部落,共收蒐集324個小米品系,也是目前為止全球蒐集數量最多的單位。
此外,又利用生物技術對小米做DNA遺傳歧異度分析,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張松彬與學生的研究心血,現正在成大博物館「成大教職員教學研究蒐藏品特展」展出,展場裡各式小米一字排開,是難得可以一次看到許多各異小米品種的機會,極富視覺效果,展期至9月。
張松彬表示,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食物之一,也是神聖的作物,播種、耕作、收穫到貯存都有許多的儀式或禁忌;而小米不只是食物,製作小米酒、麻糬也都需要小米,為此,原住民遷徒他處一定會帶著小米。
張松彬表示,小由於小米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不易受外來基因滲入,從這個特點,可以間接得知小米的流向,再追溯原住民耆老的口述歷史、歷史學者過去的研究資料,就可以建構出小米與原住民遷徒的關係。
張松彬與學生分析小米的DNA,再依小米的種類、地域分布,對照原住民的地理分布,發現小米族群的基因流動、遺傳分群,與原住民的遷徒、各原住民間文化交流有強烈關聯。
另外從小米基因的歧異度來看,從北到南,小米基因的歧異度愈來愈大,張松彬認為,此現象顯示,小米的流向應是由北往南,有別於一般人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是菲律賓等南島語系民族遷移而來的觀點。
張松彬表示,亞洲的小米由北往南流傳的理論,之前美國學者也曾提出一樣的論點,而中國方面與小米有關的資料亦顯示,小米也是由北往南流傳的;不過,台灣的小米與中國的小米,從基因來看關聯性極小,顯示台灣早已有種植小米的文化。
張松彬指出,台灣社會變遷,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急劇改變,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淡忘,影響所及,原住小米的品系也逐漸流。
張松彬指出,一般來說,小米在自然條件下3、5年內仍可以順利發芽,但發芽率會隨著時間遞減,目前團隊將蒐集到的小米貯藏在攝氏負20度的冰箱,但已有少部份小米因發霉而逐漸喪失,很希望國家級單位能接手保存,讓辛苦蒐集的小米能夠有效保存與存續。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原文網址: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16/468576.htm#ixzz3SOHDWXZ3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林榮康的父親(右)身著原住民傳統服裝,與族人站在貓公溪出海口,感嘆獨木舟復興計畫難以實現。【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政大民族系博士候選人、阿美族人林榮康向本刊投訴,指控自己獲中央肯定的獨木舟造舟計畫,欲透過花蓮縣原民處代為發函申請,沒想到卻遭官員刁難,不僅計畫被擱置,最後還被退文。除了質疑遭公務員從中作梗,林榮康還透露,近年中國政府在廣西省及海南省建立了2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提供大量資源,不斷對台灣的原住民進行滲透與文化統戰,企圖塑造「台灣原住民族是中國一分子」的假象。
林榮康指出,部落一名洪姓族人已經接受中共資助與邀約,前往廣西省「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居住、擔任政協委員,並回台吸收族人赴廣西,甚至還有族人為了利益,改口稱自己的文化源自中國大陸,他擔心阿美族獨木舟文化缺乏保護,也會遭中國剽竊,無法繼續傳承。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Mirror Media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根據林榮康的考證,阿美族祖先傳承的獨木舟之旅,是從台灣出發,航行經過菲律賓沿岸抵達赤道之後,在南緯5度的地方張開獨木舟的帆,利用黑潮的水流到達新幾內亞,並與當地原住民文化交流、禮物交換,但是清朝統治台灣之後,對原住民實施海禁,將阿美族獨木舟焚燒殆盡,相關文化幾乎滅絕。
直到近年,紐西蘭毛利族人來台進行文化尋根,也曾多次前往花蓮的太巴塱部落,向台灣原住民宣告,他們是從台灣漂流到紐西蘭的族人,才還原了阿美族與其他的南島語系民族之間的聯繫
【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2021-01-19_0917012021-01-19_091708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更新日期:3月 15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https://bit.ly/3tf0SmP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做個「中華文化領航者」是我國某一時期外交政策的一環,但這個概念到目前仍然受到主流社會所接受,社會上大致會將「中華文化」與宣揚正體字或學習文言文連結在一起,論者以世代作為團塊,各自擁護自己的立場。
我個人有個論述,台灣就跟洋蔥一樣,對切之後你會看到內部一層一層的結構。最核心的部分,是長時間與土地互動的原住民文化,接著是中國閩南一帶的文化,參雜點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影響,短暫的明鄭時期之後是清帝國制度的影響,再來是日本帝國時代,緊接著是國民黨來台,之後有民主化、網路與新移民世代。
洋蔥台灣中的每一層都可以建構出一個讓人相信的故事,而說故事者的能力決定故事的傳播力。某些故事雖然在台灣被建構,但具有相當普遍性,然而故事載體——人類的生命有限、或因政權移轉、或科技突破加速資訊傳播與辯證的速度,並不是每個故事都能一代傳一代下去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曾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稱霸地球,是因為我們具有編造以及相信故事的能力。宗教、國家、政權,甚至貨幣價值這都是人類建構出來的故事,不是物理上能夠觸摸到的,有時人類會因為彼此相信的故事不同而產生爭執,例如說宗教戰爭、世界大戰或者藍綠衝突,但是應該是所有人都相信貨幣的價值。
台灣人的故事是什麼?
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或許只有清帝國、日本帝國、國民黨史觀以及近代台灣本土立場是比較具有傳播力的故事。清國的所建立的系統以及社會制度目前已經沒人相信與認同、變成歷史;然而台灣社會近120年來,卻有三種故事被三個不同年齡層的人所接受,而這三者故事的轉換之間卻充滿許多衝突的回憶,導致相信不同故事的人將彼此立場建立與團結在這些衝突的回憶之上。
相信國民黨史觀的,會將團結度建立在中國與台灣兩地反抗日本帝國的故事之上(但相信貨幣價值的故事遠大於相信與共產黨對抗的故事);台灣本土立場的會將團結度建立在對抗國民黨史觀的故事之上。所以你會看到反年改團體對日本軍旗的反應如此大,但同時台灣本土立場的人卻對反年改團體共感度極低,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目前承載了不同的認同故事,而這些故事間大概已如同宗教般被不同世代的人所信仰,相互衝突跟宗教戰爭的層級差不多。
但如果從「故事是否由台灣土地原生的觀點」來看,日本帝國與國民黨史觀都是外來引進的故事。目前相信台灣本土立場故事的人,在逆著時間往前學習自己的故事時,同時理解到自己父母被甚至祖父母輩的故事,會想為自己的認同找一個定位,但由於台灣本土立場故事的形成非常短,同時也有很多外界的干擾,導致目前還沒有能夠精準定錨這故事的符號與象徵;搞得同一世代的人也很混亂,甚至相互指責。
有趣的是,大多數人或接受或不反對「中華文化領航者」這樣的身分認定,但曾對台灣這塊土地施力過的外來政權這麼多,我們卻從多數人口的觀點上認定了我們應該獨尊中華。換個角度,假設今天紐西蘭立下一項「紐西蘭應該要當傳統英國文化領航者」外交政策,你覺得毛利人或新來到的移民會怎麼想?
近代國家成立「nation state」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一個是像英美一樣,將「nation」定義為國民,由國民所組成的國家稱之為「國民國家」,這建立在國民認同國家制度規範的基礎之上;另外一個路徑,則是將「nation」定義成民族,由共同民族所成立的國家稱之為「民族國家」。「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從德國傳到了日本,日耳曼民族及大和民族成為德日兩國建國與認同的基礎。近代民國建立前,為了要推翻「滿」這個民族所成立的政權,有留日經驗的人將「民族國家」的概念帶進來後受到漢族人的歡迎,經由鼓吹滿漢對立思維後,將中國牢牢建立在民族國家的概念上,精確一點的說,是漢民族國家;中華文化,也就是認同漢族文化,將國家多元面向擠壓成單線思維;從「尊重保護少數民族」的用詞上,更可以明確知道民族這條線是用以區別我者與他者。現在的台灣無論哪個世代、相信何者的故事,這個「中華文化」的概念應該是大眾少數擁有的共同共識與認同之一。
但是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但是無論是清國、日本帝國還是中華民國,都將台灣原住民視為他者,或撫、或剿、或貶抑或特別對待,這些花上長時間與土地互動產生文化的台灣核心族群,被貼上各種標籤往山裡趕去。
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南島語系終點站的毛利人,自19世紀開始面對越來越多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外來者帶來的槍枝科技對毛利人反而造成了史稱「火槍戰爭」的更血腥部族殘殺,毛利人年輕人口大幅減少。殖民者的運行制度讓他們能夠組織大量的人與科技,一步步的將毛利人的原生土地佔領,將紐西蘭改變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為了殖民母國英國提供所需的原物料。在損失人員與土地的慘痛復出後,毛利人建立了「毛利」(Maori)個概念,這個詞直翻成英文是「normal」,紐西蘭原住民自認相較於歐洲殖民者,他們是普通人,在這「他者」出現的歷史進程,毛利人建立了「我者」的自我的認同。
紐西蘭有意識地去建構自我認同是非常非常近期的事情,自從英國加入歐盟後,對於紐西蘭的經濟造成重大的打擊,紐西蘭整體也開始思考「我者」的意涵為何。毛利人經過長年的抗爭之後,終於依據懷唐伊條約(Waitangi Treaty)的精神跟紐西蘭政府要回了土地與賠償,並且重新形塑了自己的母語教育紐西蘭首相(1990–1997)Jim Bolger時期讓讓小學必須要教毛利語(當然不是台灣這種考試形式的教導);另外伴隨著紐西蘭國家體育代表隊在世界各地爭戰的「戰舞」(Haka)開場,逐漸將紐西蘭的符號與認同由英國移轉到毛利。
現在紐西蘭(New Zealand)這個國家的毛利文名字是Aotearoa,意思是長白雲之鄉;國歌有毛利文與英文兩段歌詞,毛利文先唱;重要場合致詞時,主講人都會先用毛利文講上一段;政府組織的Logo都跟紐西蘭植物銀蕨(Silver Fern)有關;在各級學校會有基本的毛利語教學;學校間會舉辦毛利戰舞比賽,有時參加人數可以達到上千人,更別說紐西蘭國家代表隊參加國際體育賽事的用毛利戰舞自我激勵的形象深植人心,保護毛利人傳統利益更變成紐西蘭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考量
多元化與在地化的共存,並非不可能
在以上作為的同時,紐西蘭也在1960年代開始引進太平洋島國之移民以充足國內勞動人口,並且在1980年代始開放亞洲人口移民。因此,紐西蘭可以說是一個建立在「雙重認同」的國家,並且同時社會另有「多元認同」,政府同時也鼓勵、補助移民社群延續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在台灣,「中華文化」的概念能夠代表原住民,甚至能代表眾多的東南亞移民嗎?原住民文化才是長時間與台灣土地互動的原生文化,即便你自認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你要知道所謂中華文化根本不是以你為中心創出來的故事,不信你去翻翻農民曆,那是黃河地區的氣候,年獸的故事,也不是早期台灣人所理解的新年故事。我們直至今日,仍然沒有把原住民視為我族,即便政府在2016年對原住民道歉了,但是在原民土地正義、母語教學甚至文化保存面向,只要是與漢民族利益相衝突的,進度非常緩慢;因為道歉也只是區分我者/他者的另一種方法而已。
現在的台灣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處於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體系,但是在認同的建構上,我們仍然無法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故事。洋蔥台灣的多層次其實顯示出台灣身為移民社會的島嶼性格,民主思維也讓國內可以有多元聲音,只是我們尚未將自己的認同建立在洋蔥的所有層面上,而僅限於其中的某一些層次而已,尤其是所謂的「中華文化/漢民族」思維。
想像一個畫面,今天台中市的少棒隊與花蓮縣少棒隊在賽場上相遇了,兩方開始比賽前分別用泰雅以及阿美族的激勵方式拉抬自己士氣以及比賽氣氛,會是一個多麼不一樣的台灣?
台灣原住民族如此多元,分布在全國各縣市,地方政府應該跟轄區內的原住民族合作,將該族的音樂、舞蹈、文化習俗融入基本教材之中,而不是只有在課本上用簡短的章節帶出我們土地上最值得我們建構認同的故事。如果音樂課可以教學生唱「唐山過台灣」,沒有理由不能教更具音樂性的原住民歌曲;如果體育課可以教導世界其他國家發明的球類,沒有道理不能教導原住民族的舞蹈或運動;如果課文中可以讀到麥克阿瑟將軍寫的文,那學習原住民的價值觀以及故事或許更為必要。
構成台灣社會根基的中華/漢文化,絕對不會因為增加原住民認同而變為弱勢漢人認為構成自己族群的必要資格是血緣,然而原住民對於新成員的接納,則建構在部落與個人相互認同之上,也就是說,原住民這輩子無論讀了多少漢學經典,還是會被漢人視為異族,但是漢人有可能因為瞭解、學習原住民文化後,被部落接納成為一份子;從這角度來說,漢人只要透過學習,是有可能獲得原住民認同的,台灣建構在雙重甚至多元認同是可行的。為什麼我會特別強調原住民的這一層面,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只有原住民才是與土地互動最久的主體,也只有原住民才是長久以來被所有來過的政權壓抑至今的群體。
台灣在此時此刻,更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屬於所有台灣土地上人民的故事。我們應該向紐西蘭學習,將國家認同建立在「原、漢雙重認同」之上,輔以對「新移民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扶持,重述屬於我們自己的認同觀。在國內,這樣的概念有助於提高民眾對原民事務的共感與理解。台灣要建立出自己的品牌,必須要先有動人的品牌故事;在國際場域,則會讓我們與眾不同,而不再去爭執正統中華文化之代表,因為那時後我們對於自我故事的建構,已不是出自於與中國對抗的思維,而是來自於徹底瞭解、接納自己,之後才能表現自己。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https://bit.ly/3tf0SmP
原文刊登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698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2013-12-10〕 https://bit.ly/3jwZfgv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013-12-10〕
毛利人的祖先來自台灣?紐西蘭毛利師生,今天到台東尋根,在卑南遺址公園,發現毛利人家傳的「巴圖」,相當興奮。
近幾年學者陸續從考古、文化、血緣提出台灣是南島的原鄉,台灣的老祖宗移民至夏威夷和紐西蘭,紐西蘭毛利人也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台灣。
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藝能產業協會」安排下,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遠渡太平洋到台灣尋根,並且將過程拍成紀錄片。
尋根師生今天到台東,參觀卑南文化公園內的卑南遺址文物展示廳,裡面陳列的文物讓他們驚訝不已,有許多都和毛利人相同。
南島文化交流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陳華友 (Tony Coolidge)說,毛利師生參訪了北部和中部,發現台東的卑南遺址和毛利人最接近。
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10日到台東尋根,發現卑南遺址人蓋的穀倉會利用石頭做成防鼠板,這和毛利人的祖先防老鼠方法相同。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參訪師生看到展示館玉器展示櫃時,相當驚訝,停留了很久,每位女學生都配戴玉器項鍊,身上也隨身帶有玉器,他們的玉器和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相同,尤其是當作工具用的玉錛。
另外,卑南遺址人蓋的穀倉會利用石頭做成防鼠板,這和毛利人的祖先防老鼠方法相同;釜和鋤頭也是一模一樣。
最讓毛利師生震撼的是卑南遺址人農耕用的「巴圖」 (patu),因為這在其他地方未曾發現,只有在卑南遺址看到。奧克蘭大學考古文化老師說,「巴圖」是早期毛利祖先戰爭用的武器,後來變成象徵領導人的信物,現在成為家傳之寶。
7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訪問紐西蘭時,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中,發現官方文獻記載,毛利人是4000多年前從台灣移民到紐西蘭。
圖為史前館所展示的巴圖形石器。中央社記者盧太城攝
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10日到台東尋根,發現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和他們身上配戴的玉器很像,毛利女孩身上都會配戴玉器。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2013-12-10〕 https://bit.ly/3jwZfgv

2021-08-06_2145062021-08-06_2145452021-08-06_2145292021-08-06_214514


【紐西蘭毛利人的綠玉「普納姆」】在台灣、菲律賓、婆羅洲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等考古遺址中也常出土「台灣玉」(豐田玉)的南島玉石文化。
紐西蘭玉,又稱綠玉,直譯普納姆(Pounamu,字面意思為「綠色的石頭」)。是主要分布在紐西蘭南部的幾種堅固耐用的石材。 這種玉石對於毛利人有著重要的價值,尤其是用紐西蘭玉製成的硬石雕刻品在毛利人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3kSqSSX
從地質學上講,紐西蘭玉通常是軟玉,翡翠或蛇紋石。但毛利人主要是按顏色和外觀對紐西蘭玉分類。主要分類為kawakawa , kahurangi , īnanga和tangiwai 。 前三個是軟玉,而tangiwai 則是一種蛇紋石。
Īnanga pounamu種的名字取自當地的淡水魚(Galaxias maculatus),主要顏色為珍珠白色和灰綠色,從半透明到不透明。
Kahurangi pounamu種具有典型的的半透明特徵,並伴隨有生動的綠色陰影。 它以天空晴朗而得名,是較稀有的品種。
Kawakawa pounamu種的陰影成分較多,通常帶有斑點或內含物,以當地的一種樹葉(Macropiper excelsum)命名,這是紐西蘭玉最常見的品種。
Tangiwai pounamu種擁有類似於玻璃的透明度,但不少原石陰影範圍很大。這個名字來自毛利語悲傷的眼淚。
在現代商業交易中,紐西蘭玉幾乎總是指軟玉。 在紐西蘭南島的眾多河流中都能發現紐西蘭玉的沉積,但是絕大多數原石都是巨大的粗糙石塊,如果不切割開很難辨別。
紐西蘭玉在毛利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被認為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寶物,因此,在與當地毛利人簽訂《懷唐伊條約》中有一條,即紐西蘭的玉石原料不允許出口,該條約適用至今。通常而言,一塊紐西蘭玉的傳承時間越久越具有價值和威望,毛利人認為紐西蘭玉本身就是一種帶有威儀的物品,經常被當作禮物來密封重要協議。
毛利人製作的傳統紐西蘭玉製品包括工具,例如錛、鑿子、刀具、錐子、錘石和鑽頭;狩獵工具類似於釣魚鉤和餌,矛尖和用於系牢圈養鳥的腿環;以及吊墜,耳墜和斗篷別針等裝飾品。毛利人出於實用和裝飾原因而廣泛使用這些玉制工具,即使不用做工具用途,單純為了裝飾佩戴也是很常見的行為。
紐西蘭玉僅存於紐西蘭的南島,有紐西蘭玉出產的地區,被毛利人被稱為Te Wai Pounamu(「綠石之水」)或Te Wahi Pounamu(「綠石之地」)。1997年,作為納塔胡部落索賠和解的一部分,英國王室將所有紐西蘭玉的自然所有權移交給南島的毛利部族。
現在的紐西蘭玉的開發行為都受到毛利部落的嚴格監督,紐西蘭玉石認證計劃也已經提出,以保證紐西蘭玉石的真實和可追溯性。
紐西蘭玉石主要分布於南島西岸大區,菲奧德蘭和南地大區西部。通常而言,紐西蘭玉石是在山中剝落後通過水流的搬運作用沉積在河流和沙灘上的。當然,毛利人也從高山上,甚至在雪線以上開採出了紐西蘭玉石。紐西蘭玉形成的岩石族被稱為蛇綠岩,通常是深海地殼的一層,也是地函的一部分。這些深部的地函岩石和地殼岩石一起加熱變質時,會在它們的接觸處形成玉石。
紐西蘭玉主要在南島的三個地區開採。Dun Mountain Ophiolite Belt是南地大區的一條顯著的變質帶,在菲奧德蘭的東部和北部邊緣也發現了紐西蘭玉的礦藏。米爾福德峽灣附近的安妮塔灣擁有一個很小但價值很高的紐西蘭玉礦藏。在南阿爾卑斯山區,也有一些孤立的紐西蘭玉點狀分布,它們被水流被侵蝕後,沉積在西海岸的河流和海灘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由黃金和紐西蘭玉製成的珠寶和其他裝飾物品在紐西蘭尤為流行。紐西蘭玉現今繼續受到紐西蘭人的追捧,並經常作為禮物贈送給遊客和移居海外的紐西蘭人。
淘玉是紐西蘭的一項文化活動,政府僅允許在南島西海岸的指定海灘上進行,並且規定淘玉者只能夠帶走自己能夠獨自攜帶的玉石,在規定以外地區淘玉以及攜帶超過標準的量都屬於違法行為。2009年,大衛·安東尼·薩克斯頓(David Anthony Saxton)和他的兒子摩根·大衛·薩克斯頓(Morgan David Saxton)因用直升機從西海岸南部偷紐西蘭玉而被判處兩年半監禁。
《魔戒》中飾演亞拉岡的維果·莫天森就佩戴著一塊紐西蘭玉製品。電視節目《大力神》中的麥可·赫斯特(Michael Hurst)在節目中佩戴了一條紐西蘭玉項鍊,且在劇情中項鍊曾撞到他的牙齒,雖然該裝飾物符合該節目規程,但鑑於安全風險,已將其替換為乳膠複製品。
2016年上映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海洋奇緣》中 ,特菲提之心即為一塊紐西蘭玉。【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3kSqSSX
【文獻資料來源】【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3kSqSSX
https://zh.wikipedia.org/....../%E6%96%B0%E8%A5%BF%E5......

243058828_10223323233620460_206933522545852726_n243168044_10223323338863091_4520656607642828304_n243124403_10223323338663086_3712544733960663201_n242984015_10223323339023095_3583986005727394494_n243330132_10223323232100422_3074850036625997599_n243339844_10223323232580434_1331507315421322716_n242782911_10223323235620510_5297685512902309622_n242996540_10223323236180524_2100997274408100648_n243132439_10223323232980444_638609487101281629_n243207921_10223323231980419_5772409404878262632_n243425566_10223323302262176_375060816260302077_n242785068_10223323234340478_236426295566626660_n207640376_10223323235420505_866681416035399957_n242601076_10223323234900492_2447368076535978480_n243061759_10223323233100447_3673771611493826289_n243414586_10223323234100472_7303913669591708594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