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海量資料  「臺北企業騰龍雲」幫中小企業大忙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4年 09月 24日 18:00

▲處理海量資料 「臺北企業騰龍雲」幫中小企業大忙。(圖/公關照片)
▲處理海量資料 「臺北企業騰龍雲」幫中小企業大忙。(圖/公關照片)
記者林雁茹/綜合報導
資訊時代企業面對的問題比起過去要繁複上百倍,但作業時間又相對短上許多。無論是企業內部的資料管理,或者是出貨、採購時的庫存管理,當訂單就在眼前,卻沒有辦法第一時間給客戶滿意的答案,訂單可能馬上就會飛走。台北市政府推出「臺北企業騰龍雲」服務,提供中小企業許多免費的雲端服務,市府貼心的服務,幫了中小企業的大忙。
喜瓅設計是專門從事玻璃馬賽克拼圖製作的小型企業,業務範圍囊括海內外,隨著公司的發展,客戶和案子也愈來愈多,遇到客戶就可以拿出以往相似的設計來討論,縮短溝通協調的時間,但電腦內部積年累月的繁雜資訊查找不易。曾經被巨量資料困擾的設計師高介中表示,每次要和客戶談案子,要從電腦資料庫中翻找適合的案例,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有時乾脆放棄查找,直接到網路上搜尋類似案例。
高介中指出,自從使用雲端軟體CRM後,發現只要花點時間建置檔案,就可以便利的查找資料,因為軟體給了一個規劃過的架構,讓資訊變得井然有序,還可以去整理客戶關係,讓他簡化許多工作流程。現在,高介中只需要打開軟體,按幾個按鈕,就可以找到他需要的內部資訊了。
在採購玻璃馬賽克方面,高介中說,接案子時因為庫存狀況不明確,有時候需要再度採購材料去滿足設計,但這種建材的生產特性,是每一批的顏色都會有些微的落差,導致設計時必須考量色差去應用在不同的圖案,增加了工作負擔。他說,現在利用CRM軟體明確的管理存銷,就能在與客戶溝通時掌握明確的庫存資訊,解決了資訊不明確的問題。
「時代在變,新的科技我們也要去學習使用,因為大家都在用」高介中說,當大家在利用雲端軟體解決各式問題時,他們也要去了解去學習,不只是為了讓企業更有效率,也是為了日後競爭必要的學習,只要對經營有益的事,就要排除萬難去做。
高介中信心滿滿地表示,現在已經學會利用網站架設宣傳公司業務,未來也會持續關注新的軟體應用,幫助公司繼續推展玻璃馬賽克事業。

8845883-3502865  

巨量資料 產業革命新推手

【經濟日報╱高雅玲】
2014.08.03 02:52 am

從個人電腦的發明、網際網路到雲端運算,電腦科技與民眾的關係愈來愈緊密,每隔三、五年就會出現一個新概念,並被各界期待,為市場帶來新商機。「巨量資料」就是在此潮流下出現,但其並非是這二年才出現的全新概念,而是資料倉儲之父Bill Inmon在1990年代起大力倡導的概念。

1990年代因資訊科技蓬勃發展與網際網路普及化,加速世界各地資訊的流通。隨著時代潮流脈動,近年來部落格、社群網站、雲端服務及企業資源整合等網路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帶動終端資料的產出量。

2011年時,全球網路人口突破20億大關、手機用戶達40億人以上,還有超過1兆個彼此連結的設備。在此環境下,數據資料也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快速增長。現代人每天都會用email,目前一天的寄送數量就高達2,940億封郵件;社群網站龍頭Facebook每天有100 Terabyte以上的資料上傳。由此可知,隨著社群網路與ICT設備的普及,各式數位資料的大量產生與運用也逐漸增長。

一般人聽到「Big Data」時,就會聯想到「巨量」資料是指數據資料的規模有多麼龐大。然而,資料的「數量(Volume)」只是Big Data所具備的第一個特徵與挑戰,另外兩個特徵與挑戰則是「速度(Velocity)」和「多變性(Variety)」

在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下,就出現現在一般技術難以管理的大量資料,不僅規模大,且內容及類型複雜,例如記錄生活的部落格、RFID閱讀器、感知網路、社交網絡、網路文件資料、網路搜尋內容、行動履歷、基因研究平台、生物研究、軍事監察、氣象資訊、圖像集與網路交易記錄等數位資訊,除結構化的資料外,還交雜許多非結構化資料。

巨量資料開始為世人所認識,網路上五花八門的未來情境影片也逐漸被技術實現出來,由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所形成的連網生活也即將展開,提供民眾智慧化的識別、管理、交通、環境監控、政府治理、生活安全等生活方式,民眾的一舉一動,都成資料被蒐集、累積與分析應用。

由巨量資料的蒐集、儲存、萃取、分析與決策的流程來看,物聯網上所傳遞的各式資料,搭配巨量資料的應用,讓資料的價值不只於現在的原始用途,資料本身也可能促進或迫使公司創新商業模式,帶來產業的革新

一般物質性的東西若被使用,就會開始耗損;但資料卻不會,每使用一次,價值不會減少,相反的每多一次、每多一類資料複合分析,就可以從中解讀到不同以往的價值,發掘不同意涵。

資料的價值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初看只有一小塊,但很大一塊都在海面之下,等待人們去挖掘,企業若能理解其價值,就能從中獲利。

(作者是資策會MIC執行台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資深產業分析師)

 

 

【2014/08/0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