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汽化爐/火箭柴爐/戶外廚房燒柴爐 - 多功能火箭爐/環保金爐/傳統爐灶/古早灶/大灶/灶爐/灶台-古早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ZVAs5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2701726693577/permalink/3340054739624923/?mibextid=xfxF2i
早期家家戶戶都靠灶生火燒水,隨著時代的演變,灶逐漸被便利的瓦斯爐取代,吳萬春至今堅持完全純手工製作古早灶,快失傳的高超手藝讓他名聲紅透全台,還特地到澎湖幫人製灶,不嫌遠不怕苦,替每一個家庭,做好一個又一個的灶,讓每一個煙囪,飄出家家戶戶特有的香味。
萬春伯雖然腳不方便,不過他志氣很高,知道自己一定要學一門專業的技術,才能保障妻兒的生活,在幾十年前,會做大灶的師傅是很風光的,所以當時他去拜託師傅收他做徒弟,才有今天的技藝,不怨天尤人,吃苦當吃補,樂觀的態度,堅持這項手藝到現在,這種態度值得讓人學習! (1) 草地狀元 - 02/15 👍國寶級製灶師傅🧓 店家資訊… | Facebook
👉店家資訊👈
製灶達人 🔨吳萬春
電話:05-7853843
地址:雲林縣水南村水林路5號
(1) 草地狀元 - 02/15 👍國寶級製灶師傅🧓 店家資訊…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2701726693577/permalink/3340054739624923/?mibextid=xfxF2i
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
2013/06/01 12:00 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地區:台南市報導
看到老房子、老東西,會不會讓你有種充滿人情味的感覺呢?今天我們要帶您看看在臺灣有一個免費幫人做灶的團隊,由八十歲的老師傅領軍,全臺走透透。無獨有偶的,在臺南玉井,也有一個很溫馨的共炊廚房,每兩個禮拜村裡的大人小孩都會坐在一起吃飯,一同來感受他們濃濃的人情味。
穿過如詩如畫的綠色隧道,開車到偏遠的臺南玉井,它是盛產芒果的故鄉,沒多久,我們到了這個人數不到百人的望明村莊。這兒,就是望明廚房的故事開始。
每兩個禮拜,這共炊廚房就會很熱鬧,幾乎全村老老少少,都會放下手邊事情,中午一起來這兒吃飯,發起村民共炊的人,是四年級生的在地村民賴永坤,二十多年前,賴永坤從臺大畢業,一句現代人有了孩子就不愛老子的話,讓他決定帶著老婆孩子搬回家鄉,專心務農,也陪伴老父母。兩年前,他把原本雜草叢生的米廠進行改造,廢墟成了現在吸睛的共炊廚房,小小的望明廚房,充斥濃厚人情味,人與人共同坐在一起吃的這一頓飯,也讓彼此拉得更近。
「望明廚房」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20日 上午5:22
「望明廚房」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劉怡伶報導)
望明,位於台南玉井的小村落,和多數農村一樣,偏遠山區的農村裡大多剩下老人與小孩,這裡的居民以種植水果為主,種出來的芒果舉世聞名,除了有名的芒果之外,還有芭樂、楊桃、延續下來的是早期農村生活的智慧及風貌,舖陳出樸實的農村風情。
賴永坤是年近半百的在地村民,二十多年前從台大畢業之後,執意返鄉種田,當年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執意返鄉務農,明知務農所得可能無法與台北的工作收入相比,不過惦念老家雙親及土地的思念,還是讓他義無反顧地收拾行囊回家。
「我們現代人有了孩子就不愛老子了,這句話影響我很深啦,所以我有了孩子之後就更會思考這個問題,一年之後就決定搬回來,回來之後也沒有做什麼,純粹回來幫忙,陪伴父母親這樣子」
回鄉之後,賴永坤彷彿找到了與生俱來的天性,一種與土地相融的感覺,投入水果加工業,幫忙農村解決過去經常遇到的產量過剩、產價崩盤的問題,從芒果、芭樂、鳳梨到柚子等各種水果加工品,創造高利潤,在農業找到出路,沒有最初擔心的三餐不濟,賴爸爸慢慢改變了對兒子的想法,從最開始的反對到觀望再到接受,現在說起兒子反而是引以為傲。
「反對囉,讀台大怎麼可以務農?後來他們就說要回來,我就說如果不怕苦,歡迎呀」
自己站穩腳步之後,賴永坤趕上了農村推手的熱潮,眼看著農村老人問題嚴重,村內許多三合院都因為沒有人居住而傾頹荒廢,年輕人不想回鄉,回鄉後找不到著力點,他開始興起為未來更多有意願下鄉的人先行舖路的想法,他發起了村民共炊的活動,希望重現早年農村裡大家吃「割稻仔飯」的和樂回憶。
「人跟人之間的距離,過去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飯,擔著擔子就到田梗邊一起吃飯,但現在不可能了,因為沒有稻子可以種,也沒有甘蔗可以種了,大家吃飯可以聊天」
賴永坤在村子裡找上一處沒人居住的碾米廠,取得主人同意之後,開始著手改建工作,清理的當天來了四十多人,大家同心協力,把一處廢墟整理成舖滿草皮的花園,也踏出了望明廚房的第一步。
「開始辦共餐是因為在整理花園時,大家一起呼朋引伴,三十四人,拿著草皮舖,還有樹苗種,很久沒有這種情境,大家有工作就一起吃飯,因為沒有椅子,就隨意跟誰坐,一起聊天,看到九十多歲的阿桑在吃,心中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
賴永坤的太太曾麗鴦是共餐活動的重要功臣,她與姐姐曾寶慧是賴永坤最得力的助手,賴太太說看著老人家吃得開心,聊得愉快,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
「他們很喜歡這種感覺,讓他們重回農村生活,很久沒有聚在一起的時間,許多沒有事做的就會提早來幫忙洗菜挑菜,大家忙得很高興,那我們就覺得這樣做就對了」
姐姐曾寶慧負責採買,她說所有菜錢都由賴永坤自掏腰包,雖然共餐人數七十多人,但其實所費不多,因為很多菜都是村民自己種的,不用錢還很健康。
「這裡的老人家都很幸福,種什麼就長什麼,每次共炊就有一堆菜放在那裡,也不知道誰拿的,我們只是買一些沒有的,因為我們吃素,就買一些素料,菜都是有機的,不用農藥就很嫩很好吃」
每週一次的共炊通常都選在星期六中午,當天一早就會有村民自動來幫忙,炒米粉、炸南瓜、炒青菜、大鍋湯,大家重回往日時光,不只是老人還有小孩,共享天倫及鄰里情誼。
(廣播聲)
「阮望明社區的鄉親市大大家好,阮的共餐活動已經停辦兩三個月,因為大家收芒果攏無閒,這陣卡有閒呀,今天中午大家攏招出來碾米廠吃飯,謝謝,謝謝」
愉快的午餐時光開始了,大人小孩排隊打菜,找到位子就坐下來,自己找人聊天,還有不老樂手蔡宰衡老先生的輕音樂伴奏,露一手拿手歌曲與大家同歡。
「這樣老人比較不會無聊,因為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
「我們都很支持共餐活動,因為老人家很喜歡,社區更和諧」
「有吃有得聊天,還有輕音樂,很好呀」
「希望不只有望明辦共餐,以後還有層林、內層林、芋埔都來辦」
賴永坤說,他做的是舖路的工作,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鄉下,賴爸爸也認為兒子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沒有年輕活力的農村只是日漸老化沒落的象徵。
「吸引更多年輕人返來這個農村,若無,一直老化落去,少年人返來農村才有發展」
「老大人嘸伴你知嘸,我們做這些只是凝聚大家的共識,大家好像一家人的感覺,我們只是順這個風勢去做,我們也覺得很快樂,我們是做得快樂」
穿過綠色隧道,遇見望明廚房,在這裡有鄰家阿嬤種的茄子,隔壁大哥山上的茭白筍嫩得出水,香噴噴的炒米粉正要上桌,灶台上還有熱滾滾的刺瓜仔湯,伴著老樂手的燒肉粽歌聲,烹煮歲月的酸甜苦辣,一張張美麗的容顏,咧開著嘴,對著您大聲高喊著歡迎光臨,望明廚房希望在更多角落勾畫農村風情,讓笑聲不斷,人情永遠綿延長長。
---------------------------------------------
雲林縣莿桐鄉西安路23號的莿桐灶行電話為05-584-2272
動手做古早味: 傳統古早灶DIY製作 - http://goo.gl/eY5g87
臺南市愛文山人文產業發展協會函. 地址:臺南市玉井區望明里53-6 號. 承辦人:曾寶慧. 電話:06-5746787.
景點地址:臺南市玉井區望明里66-1號 ... 電 話:06-5749196 望明社區發展協會
愛文山人文產業發展協會資訊站電話:06-5746787
開模整組製好的灶到家安裝約18000元
古早灶〈協力造灶〉施作 林振隆loog1094@yahoo.com.tw
後壁協力造屋_廖枝德師傅古早灶傳承第一班 | PeoPo 公民新聞 - http://goo.gl/VecNkU
-------------------------------
傳統古早灶DIY製作
為了做這個古早灶,我們夫妻專程撥空去參加台南後壁區安溪國小的協力做灶,然後去莿桐買材料(雲林縣莿桐鄉西安路23號的莿桐灶行電話為05-584-2272),老師傅人很好,除了出售做灶材料還一五一時的告訴我們做灶的眉角。
2014.02.28這天我們就開工做灶了,從灶腳做起~ 小時候的灶都是有灶腳的 要啟灶前,先用鼎圍在地上畫出鍋鼎的位置, 然後用文工尺量週圍尺寸(務必趨吉避凶), 確定之後開始砌磚做灶腳。 |
砌好六個灶腳後,接著要有一個平台好讓大灶坐落, 那就是"灌漿",因為大灶非常重, 要載得動它就非厚水泥板不行, 灌漿前要先做模板讓混凝土可以固定, 而且還需要鋼筋加強牢固。 |
當模板釘牢之後就是綁鋼筋,使水泥漿與鋼筋混和 凝結為堅固的底板,方足以乘載厚重的灶體 |
人工混凝土很累人的,還好有林宥佐老師來幫忙, 林老師是西螺農工資訊電腦老師,第一次看到他這 麼勞苦工作(古早人說:不惜手腳-台語), 他對文化保存與保護地球、友善環境非常重視, 並隨時隨地做推廣,很讓人佩服。 |
經過一晚讓它凝固變硬,老公一大早起來就去淋水, 讓水泥板吃水更硬、更堅固。敦在那裏觀賞林老師 和自己的傑作,那種小成就的喜悅都寫在臉上。 |
毓瑩一大早從台中搭車來幫忙,由於我們 都沒有經驗,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慎重其事, 能夠實際砌磚的時間就變少了, 只砌兩三層磚塊一天就結束囉! |
能夠親手動手做灶真的是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需要拍照留下紀念。 |
第一次買回200塊磚不足用,臨時又去買300塊磚, 零買磚塊須要自行去裝車運回,用掉1~2個小時, 因此俊峰來幫忙就是將裡頭空檔填滿 |
好不容易將灶門安上了。開始再測一次鼎圍位置,
然後如履薄冰般繼續。
|
慢慢看到灶的雛形,兩邊留煙囪通道, 還貼心的設計了放火材盒(賴打)小孔。 |
挑燈夜戰繼續努力當中, 3/15親子團來時就要派上用場了。 |
兩個灶孔左右鼎,一邊蒸食一邊煮料理, 真的還不錯用,掌廚的人需要手腳快, 事先將材料都準備好,才能應付熱能集中 快速煮熟的灶火。 |
早期先民們認為,一個大灶代表著一個家族的興旺,大灶做得好,柴火省、煮食快,才能應付蚌伴做工作一大群人的飯菜。
隨著瓦斯爐興起,家家戶戶的大灶(風灶)一個一個打掉,若細心觀察會發現,被打掉的還有一家人的同心協力與關懷,人情變淡薄了、家的溫暖也變冷了。
|
-----------------------------
2013.2.21_22
「上樑不正下樑歪」用在做木匠的我特別有意義,以身作則比什麼都重要。~廖枝德師傅
淑芬姐推薦「後壁協力造屋」的Emma(廖春媖)是很棒的人,沒想到1月在我租屋的後方巧遇Emma,更有趣的是我倆見面第一句話都是「你就是….,某人和我提過妳」,彷彿碰面是註定好了。2/14除草Emma告訴我:「她想幫84歲的廖枝德師傅辦一個傳承班,學員已繳費報名,但還沒有地方可以實作。」因我1月剛在菁寮國小作大灶看過廖師傅,是一個慈祥有德性的長者,幫師傅找傳人是很意義的活動,感謝我租屋的屋主兄弟們一致同意讓我在廚房裡蓋大灶,就這樣「廖枝德師傅古早灶傳承一班」因緣聚足。
註1:「後壁協力造屋」Emma已經營3年,小到一個古早灶、大到一個屋子,由一群人互相分享幫忙建造 ,過程中所創造的意義遠比一個人做來得更深遠。2012年12月獲得Design雜誌「友善環境大獎」Emma回顧照片時,哭了幾次!發表感言「謝謝很多人及社區的阿公阿嬤們,雖然不知道這個回鄉的瘋子在幹麻,感動再次找回過去大家一起蓋屋子的感情了~~謝謝你們讓一個從沒在鄉村生活過的人,感動!」bestemma@gmail.com
圖片來源:「一心一藝 巨匠的技與美」、文建會出版
1930年次的廖師傅是文建會出版介紹15位國寶級藝師其中一位,從小家境貧困,小學畢業在大戶人家當苦力,15歲喪父後留下來當長工,頭家讓聰穎的他學習四書五經及漢學,因頭家哥哥是木工師傅,他央求頭家讓他轉行學習一技之長,沒想到才學4個月,師傅突然過逝,他只好去糊牆壁做一天算一天。
廖師傅因從小吃苦、工作認真、手腳俐落,被唐山來台灣蓋大廟的余燦師傅看上,當時年紀已很大的余燦師傅因兒子被調到火燒島(綠島) ,主動找廖枝德先生當傳人,頃囊相授。當時一般拜師學藝是3年4個月,不論學到什麼程度,時間到由師傅送給徒弟一套工具代表結業,而領悟力強的廖師傅2年就出師,他說:「師傅教一個基礎,出來後要自己變化,有些東西雖沒做過,但一邊看一邊想,也能做出來」,工作50年才退休。他很感念當年師傅對他的「牽成」,「飲水思源」如今他出來做傳承的工作,希望能報答師恩。
註2:因師傅不收講師費,「後壁協力造屋」的Emma「惜福造福」將這部份捐給社會上其它辦教育推廣的團體,讓他們能繼續營運。
圖片來源:「傳統漢式大木 作落篙_廖枝德穿鬪式落篙技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
廖枝德師傅師傅帶來「一心一藝 巨匠的技與美」「傳統漢式大木 作落篙_廖枝德穿鬪式落篙技藝」兩本書,多次勉勵徒弟要買來看深入學習。師承擁有大陸正統工法的余燦師傅,廖枝德師傅師傅蓋了許多「實在又好口碑」民宅、廟宇,30多年前,還在自家旁的榕樹上蓋了一間「隨性工法」的樹屋,是一位擁有厚實傳統技藝同時兼具創意童心的「巨匠」。
註3:「大木」(台語)指蓋閩式房屋木樑的師傅,能畫設計圖,統籌建材、協調調度組合各種師傅,並具有現場實作能力好功夫,「小木」則指做傢俱、窗戶的師傅。
註4:「落篙」??「穿鬪式落篙」??
蓋灶前一天我先到苗栗苑裡「十大經典好米」徐能發先生家看大灶,新式流理台旁的大灶炊的「客家鹹糕、年糕」好好吃,82歲還在種田的阿伯教我如何使用大灶,他們說開模整組製好的灶到家安裝約18000元,純手工就更貴。
還好Emma趕來阻止磚頭用倒下來的方式落地,減少破損,大夥徒手來回搬運1000塊磚,非常感謝Emma,幫忙打點很多準備工作。
李榮宗老師說菁寮國小開學時會在校門掛上「芹菜和蔥」,期勉學生勤奮又聰明,我想有心學耗時費工的傳統技藝,在功利社會可需一點「傻瓜精神」,所以在屋外只掛上「芹菜」,要大家先過「勤學門」去拜師。
第2天早上廖師傅8點多就到,等好一會不見徒弟,他本來不想說,但我覺得傳承不僅是學師傅的技藝,更重要是學習態度與精神,特別請廖師傅來一段「庭訓」(詳錄影)。
徒弟們恭敬奉茶給師傅,師傅喝一口,接回來喝完,再誠心地從師傅手中領講義及一個木章,這次大灶做完,師傅鼓勵大家再去學近期一個竹管屋的案子,師傅認可後才會在木章簽名。我在師傅後面遞講義,能參與這次傳承,心裡非常感動、很溫暖,衷心祝福師傅有更多好傳人。
Emma說辦收費學習傳統技藝課程,除中餐外,吃、住、交通自理,願意大老遠來來鄉下學習的學員,不僅態度正確,工作精神更是一級棒。
徒弟1:王淑芬,退休英文老師,從小協助家裡農事,下田除草、用大灶煮豬菜餵豬,當天她和好幾位一起回憶邊顧柴火時邊唸書的情景,他們還說,冬天小孩子喜歡擠在溫暖的灶邊,大人往往要用棍子才能趕出來。熱心助人的淑芬姐希望擁有自己的田地,讓她的孩子及孫子們可以在田裡一起玩樂,積極參與許多實作課程。她說:「以前曾想說像自己一樣擁有特殊興趣的人大概很少吧,沒想到走出來,發現其實還蠻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會做。」
左邊徒弟2:柯育英,小時後住鄉下,鄰居們到有大灶家的人吃飯,很有人情味。家住嘉義的她在台東龍田耕耘,從土壤、樸門農法甚至敲出適當磚頭大小樣樣都會,六輕上班的先生非常支持她,協助搬載重物,辛苦下班後特別趕來後壁,幫她按摩,耐心陪她把大灶完成,溫馨接送情。英姐曾參與許多協力建灶的活動,她說:「這次廖師傅要求最嚴格,特別辛苦」。
右邊徒弟3:郭憲輝,父親曾做過大灶,他很有愛心,會與這次同行的身障小朋友互動。
右邊拌水泥徒弟4:林文泉,勇於選擇人生及承擔家庭,離開每日晚上12或清晨2點下班高薪電子業,從頭學習做裝潢,2年後獨立接案,妻子專心在家帶兩個國小小孩,以後想自己蓋屋。
左邊徒弟5:何元震,從他負重搬材料真看不出來曾經拿掉一個腎臟生病過。他是地質調查快退休的公務員,也是「優活山林協會」理事,他做的無油、天然酵母麵包很好吃,同時也是一位牧師,家住大直的他20幾年前曾幫一位老先生賣龍潭的房子,一切都談得差不多時,對方卻不買了,他為守信,在太太同意下,貸款將當時沒有鄰近高速公路的偏僻房子買下,用很低的租金出租,而他的房客竟好幾次主動幫他調漲房租。如今,這間房子是他享受鄉間生活、開墾種菜的好地方,他回想起來,是因在人生轉折時,他遵循上帝教導的「愛人、誠信」。
註5:「優活山林協會」在三芝有一塊基地,打造為成年心智障礙者,家長,親子,一般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環境教育之場域http://yoholive.pixnet.net/blog,
徒弟6:李忠勳,從新人攝影轉為民宿老闆,想建一個適合人居住的竹管屋(竹管屋建材認證的法規問題仍待解決)
徒弟7:郭國良,擅長裝潢、舊屋翻新,這次磚頭割圓弧曲線、屋頂開煙囪洞,穩定的手法獲得滿堂彩。
徒弟8:廖春媖Emma,本在台北,喜歡鄉下生活,自己回到候壁老家,未來想自己蓋一間房子,用麵包窯及台北辦組織凝聚教育課程支持「後壁協力造屋」的理想。
https://sites.google.com/site/xielizhumeng/
兩位徒弟李忠勳和郭國良第2天自家案子臨時需要,趕來協助半天向師傅請假後先離開,Emma也是有類似的情況,廖師傅看她伶俐、有天份、手腳不輸男人,常常叫她跟著學,雖然她很想,但為了討生活不得不先放下師傅的期待。衷心希望有單位能贊助廖師傅及這批想學藝的徒弟,讓他們生活安定,完整學習,一起蓋出更多實在又感人的建物。
感謝林振隆大哥送來自家好吃的青菜與花卉,他領著一個團隊和廖師傅一起蓋許多古早灶,黃永全先生的民宿是第7號灶,2013/1/26菁寮國小建第10號灶,當時我簽名排隊大約在第17號左右,沒想到很快就輪到我「古早灶傳承第一班」,我真的很幸運。
古早灶〈協力造灶〉施作 林振隆loog1094@yahoo.com.tw
廖師傅能做能說,幾個重要施工點必召集大家仔細解說。
製圖也是重要課程,做完大灶後徒弟們需在一個月內繳交大灶設計圖給師傅。
不少年輕人體力大概遠輸給84歲的廖師傅,2個整天下來,他幾乎是全程站著工作,嚴謹地監工或施作,他晚上7 點30睡覺,3點多醒來在床上想好今日要做的事,天亮起床拉腿筋做伸展,飲食簡單。
廖師傅抹出來的水泥中間厚兩旁薄,又快又穩,像18歲年輕人的手式。
大灶裡需要許多廢磚頭填充當保溫,淑芬姐告訴我路旁有,跟著她去看才知道先前的我只看到「快樂雞在過馬路」,那些廢料我一直以來是「有看沒有到」,感謝這些好朋友幫助我打開視野。
莊先生本板著臉說這些廢料是他搬回來墊場地,聽到我們要蓋傳統大灶,神色稍緩「那搬一些回去好了」,不夠,再回去搬,回送一袋自然栽培的糙米給雞當飼料,大夥回報說老闆要回送一隻吃水果長大的雞,因工作太忙不敢收下,第三次再搬,老闆說還有很多雞糞做的肥料,有需要可以來。這段精彩插曲,讓原本辛苦的搬運工作變得很有趣。
「有沒有延長線?鉗子?大鏟子?茶盤?」這兒好人情,借我許多東西,伯母、阿姨們還說:「欠用什麼,儘量來借」,好多位鄰居來看做大灶。
雖然那兒有許多鑽石婚( 60年)、金婚( 50年)的老夫妻,但鄉下年輕一代和都市人一樣有許多婚姻問題。我很高興自己擁有純樸正直、守望相助的好鄰居,鄰居們看我找男性朋友幫忙,隔天一早待我如同自己女兒的月女阿姨代表大家用教誨又委婉的語氣告訴我「晚上睡覺門要鎖好、廁所讓他們如何進出…..等等」,還好我事先有堅持原則,告訴阿姨,我都有找女性朋友同住,她才安心地笑起來。
左三是廖枝德師傅女兒廖娟靖小姐,是健康產品頂級業務人材,她說因家境不好父母要外出工作,她6歲就會用大灶煮飯,兩個哥哥負責幫忙挑水回家(其中一位在成大任教、另一位擔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務長)。因母親是抱著幸福態度做家事,所以跟著母親學的她也覺得做家事是很幸福的事,當她嫁到台北成為人家的長媳時,自然做得俐落又勤快。
她還提到父親家教很嚴,小孩只是圍著看人賭博,一定抓回家打,而且廖枝德師傅很重視晚餐,等大家到齊才吃飯,在餐桌上用說故事的方式慈愛地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向上、有志氣…」。
我認為蓋大灶很重要是「灶腳—廚房」不只是煮飯的地方,是親情、維繫健康、感情、倫常、農村文化薪火相傳的「所在」,我想營造那樣的家庭。
廖師傅夫妻倆用心家教我聽了很感動,未來開辦「大灶旁的幸福餐桌一班」想先請廖娟靖小姐來開講。
較高難度的灶門由廖枝德師傅親自打造。
用磚頭砌出三個洞的「烘爐止」是「柴火好不好燒最重要的地方」。(灶內底層的孔隙有利空氣的對流及排出細小的灰渣)
菁寮國小也是我的好鄰居,借好幾個大鍋,本應讓我請吃米粉湯及湯圓的好多位師生,在完工前臨門一腳去幫忙搬運缺少的「砂子」,讓我很過意不去。
每一層鋪磚需橫向及直向調整水平,太高或太低要補水泥或重做,因廚房地面不平,讓這群徒弟光是調整高低就很費工。
<補Emma>在屋頂的照片及說明
廖師傅認為做灶門後,入口變小,無法放大樹枝當柴火,一直補充小柴,火力不穩又費工,所以建議不做灶門。Emma是廖師父能變通的好徒弟,她建議用磚當作靈活的門,也可以避免較多的煙散出。大灶燒的第一鍋洗澡水慰勞辛苦多日的 Emma。
感謝何元震大哥教我柴火堆放技巧:大柴靠近灶門、架成立狀,不僅燒得順利,煙也會較少,以及長年從事鄉土教育推廣的宜蘭鍾茂樹老師、嘉義頂菜園陳明惠理事長及黃水水先生蓋灶幫許多忙。
原本粗陋的小廚房,加上眾人齊心打造的大灶,變得雅致又溫馨。
這次蓋大灶,我真是超級幸運,不僅師傅品德手藝一極棒,連幫忙蓋的徒弟也都是體貼又親切的人,在我還沒開口/甚至還沒想到就主動幫許多忙,特別是第2天忙到很晚,奮力衝刺趕著完工,大夥非常累,還是一起留下來幫我清理現場,撿許多枯枝當柴火。因是這麼多好人蓋出來的大灶,希望未來吃到大灶煮東西的人能感受到大家的心意。
能請到84歲的廖師傅和一群有心的人來做大灶,讓我跟在他們旁邊學習,是數年前南下的我無法想像的機緣,我用「耶和華行了大事」讚頌送出更多的祝福
耶和華行了大事〔讚美之泉〕
耶和華已經為我們行了大事.
祂鋪張雲彩當遮蓋.
夜間使火光照.
耶和華已經為我們行了大事.
祂在乾旱之處使水流成河.
我們要歡呼,述說祂的作為.
我們依靠神,就能施展大能.
我們要歌頌,要歡呼!述說祂的作為.
我們依靠神,就能施展大能.
耶和華已經為我們行了大事.
祂命令狂風止息,那波浪就平靜.
耶和華已經為我們行了大事.
祂張開雙手,我們就得飽足.
我們要歡呼,述說祂的作為.
我們依靠神,就能施展大能.
我們要歌頌,要歡呼!述說祂的作為.
我們依靠神,就能施展大能.
祂必帶領選民歡呼向前,祂將列國的地賜給我們.
後記︰很多人問我一些蓋灶的問題
1.在別人的租屋蓋灶,到時候收回去划算嗎?
有關<不想失去>的心情,我想我只是地球過客,沒帶什麼來去,只是代管,說不定哪一天有人會送我這間房
2.為什麼想蓋大灶?
很多人懷念小時候有大灶的氣氛與大鍋子。
因我是都市長大,沒有回憶點點滴滴,而且是丟東西很快的人
一些人對歷史情懷讓我感到很驚奇
當然好在有他們對歷史的保存,我才有機會鑑古知今
我是超級務實派,著眼在當下與未來,建造大灶
a.我喜歡廖枝德師傅的人品,透過這次Emma舉辦拜師蓋大灶活動,我想協助他找到理想的傳人
b.烤橘子可以預防感冒,煮飯較好吃,以後想有一間接受中餐預約的巷內小餐廳
c.我喜歡大灶燒的洗澡水,滑滑的
d.大灶燒出來的草木灰,種菜可預防病蟲害
e.廖師傅會蓋竹管屋,想請他與眾徒弟一起蓋會呼吸的穀倉
好像我決定的很快,其實都是醞釀很久的想法,Emma提出後一拍即合
------------------------
古早灶,灶台,灶爐,古灶,大灶,爐灶,水泥煙囪, 傳統灶 燒材灶,用快速爐(來店自取優惠) | Yahoo奇摩拍賣 - https://goo.gl/XTrBSK
----------------------
賣傳統ㄉ灶爐~古早味大灶、古早灶、灶台、古灶、可拆組灶爐
爐灶(燒材,瓦斯都可用)
◆ 服務專線 0952-747507
賣傳統ㄉ灶爐~古早味大灶、古早灶、灶台、古灶、可拆組灶爐 - 露天拍賣 - https://goo.gl/JBZNj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