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商標〈標誌〉凸版正面實物與紅磚背面標誌照片。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桃園台鐵員工宿舍一角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發現地點「淡水觀潮藝術廣場」原東洋傳統民居TR紅磚〈凹版〉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淡水觀潮藝術廣場原東洋傳統民居牆TR紅磚〈凹版〉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發現地點:淡水鼻頭街〈水上人家〉TR紅磚〈凸版〉質堅佳特紅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S煉瓦平面正S、反S紅磚〈淡江中學八角樓入口人行道磚〉及S磚多紋版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S煉瓦平面正S、反S紅磚〈淡江中學八角樓入口人行道磚〉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S煉瓦平面正S版〈淡江中學八角樓入口人行道磚〉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S煉瓦平面反S紅磚〈淡江中學八角樓入口人行道磚〉長23CM寬11厚6公分,菱形橫15CM縱8公分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關於TR紅磚的歷史源由,守護中心做了一些資料整理提供各位參考,如資料有誤,也希望各位先進能不吝指正。
源起
台灣磚業的發展可上溯至荷據時期,但清代卻一直不被重視,磚瓦的使用並不普及,而至清末,也僅是有財力者自大陸引進優質磚瓦,做為建造房舍的主要材料。關於日後台灣磚瓦業的發展,首先須提及鮫島廣這位人物。十九世紀末,台灣割讓初期,日人鮫島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文書課,因見總督府擬興築台北至高雄間的縱貫鐵路,預計未來必有大量建材之需求,遂辭去總督府職務,於台北大稻埕北門外創設「鮫島商行」。
前身
初期,鮫島廣先於圓山地區成立圓山煉瓦工廠即「圓山磚場」,明治35年〈西元1902年〉,以一萬五千日圓在今高雄三塊厝郊區創辦「鮫島煉瓦工場」,鮫島煉瓦工場具有三座傳統的「目仔窯」(1.)為高雄第一家的磚仔窯。鮫島氏發跡時日雖不長久,但其知人善任、眼光獨到,任用了年輕具衝勁的後宮信太郎,鮫島氏辭世後,鮫島商行經營權轉賣,由後宮信太郎執掌。大正2年〈西元1913年〉,南北縱貫鐵路已完成5年,台灣經濟起飛,建築業蓬勃發展,紅磚需求量日漸增加,後宮信太郎擴展鮫島商行規模,整合各地已有磚窯廠,在台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而三塊厝的「鮫島煉瓦場」便更名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廠「現今的中都唐榮磚窯場」』,並設置新式機械製造方式生產煉瓦(半自動輪燒的八卦窯(2.)〉,TR紅磚於焉誕生,後宮信太郎也被冠上了「台灣煉瓦王」的名號。
發展
十九世紀的日本西化運動,建築風格深受英國維多利亞式的紅磚文化影響,所以日人在洋樓構築上多採紅磚為主要材料,同時造就了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製磚業的興盛。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出產的紅磚分為四級,TR紅磚為其會社所產之一級磚,製程方式以一款乾式壓磚機所壓製,磚面上烙有「TR」二英文字母,其意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之英文縮寫,所以廣稱TR磚。TR紅磚燒製後密度高重量十足,約四斤重,尺寸多為6x11x23公分,磚面具有花紋式樣及無花紋式樣的紅磚。具有花紋式樣的TR紅磚可分為凸式(陽刻)及凹式(陰刻)兩款,其上皆有稜形網紋以利於與水泥結實密合,另一款無花紋式樣則磚面平整光滑,燒製後在磚面上油,因此又稱「油面磚」,價格比其他種類高上許多。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台所產之TR紅磚,可說是品質保證,一等建材,當時多用於公家機構的各種建物上,也漸漸取代了先前英資在台設立的「撒木耳煉瓦會社Samuel & Samuel Company」(3.)生產的S磚,如台南州廳(4.)、高雄州廳(5.)、鐵路隧道或巨賈豪宅等。
時代的進步,鋼筋水泥的出現,建築材料的換血,台灣磚業步入了夕陽,磚窯場一一歇業,燒窯裡不再熾火炎燒,只見高聳的煙囪面對凜冽寒風,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創造了TR紅磚,讓TR紅磚述說著台灣磚瓦產業的興衰往昔,也具體反映了台灣進入現代化的歷程。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TR磚. K字磚
(4)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TR磚 | Facebook https://bit.ly/3IEHWos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黃東茂(1876年7月9日-1929年7月7日)[1],福建同安人,臺灣企業家,為英國殼牌關係企業三美路洋行買辦,曾與後宮信太郎競爭臺灣的紅磚市場
黃東茂的製磚廠磚塊以品質優秀著稱,這些磚因有三美路洋行的「S」字母縮寫故稱為「S磚」,又稱為「三美路磚」、「錫口磚」、「黃東茂磚」、「糕仔角磚」等,在淡水禮拜堂、淡水殼牌倉庫、淡江中學八角塔等建築皆有使用[6][7][8]。但是,後宮信太郎採用低價搶標加上臺灣總督府偏袒日本人,使得三美路洋行不堪虧損退出紅磚市場,黃東茂的製磚工廠被收購,於1918年正式成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工場之一
黃東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lREWV
--------------------------
臺灣「TR磚」與「S磚」的歷史故事: (文章內容摘錄並改編自網路)
1040402.加羅山神社:日治時期臺灣「TR磚」與「S磚」的歷史故事〈文章內容摘錄並改編自網路〉 @ 翠湖居士 - 小隱隱山林,大隱隱於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HFeKPy
台灣磚業的發展源起可上溯至荷據時期,但清代卻一直不被重視,磚瓦的使用並不普及,而至清末,也僅是有財力者自大陸引進優質磚瓦,做為建造房舍的主要材料。關於日後台灣磚瓦業的發展,首先須提及鮫島廣這位人物。西元1895年,台灣在日治初期,日人鮫島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文書課,因見總督府擬興築臺北至高雄間的縱貫鐵路,預計未來必有大量建材之需求,遂辭去總督府職務,於臺北大稻埕北門外創設「鮫島商行」。
 初期,鮫島廣先於圓山地區成立圓山煉瓦工廠即「圓山磚場」,明治35年〈西元1902年〉,以一萬五千日圓在今高雄三塊厝郊區創辦「鮫島煉瓦工場」,鮫島煉瓦工場具有三座傳統的「目仔窯」為高雄第一家的磚仔窯。鮫島氏發跡時日雖不長久,但其知人善任、眼光獨到,任用了年輕具衝勁的後宮信太郎,鮫島氏辭世後,鮫島商行經營權轉賣,由後宮信太郎執掌。
 大正2年〈西元1913年〉,南北縱貫鐵路已完成5年,台灣經濟起飛,建築業蓬勃發展,紅磚需求量日漸增加,後宮信太郎擴展鮫島商行規模,整合各地已有磚窯廠,在臺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而三塊厝的「鮫島煉瓦場」便更名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廠「現今的中都唐榮磚窯場」』,並設置新式機械製造方式生產煉瓦(半自動輪燒的八卦窯),TR紅磚於焉誕生,後宮信太郎也被冠上了「台灣煉瓦王」的名號。發展十九世紀的日本西化運動,建築風格深受英國維多利亞式的紅磚文化影響,所以日人在洋樓構築上多採紅磚為主要材料,同時造就了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製磚業的興盛。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出產的紅磚分為四級,TR紅磚為其會社所產之一級磚,製程方式以一款乾式壓磚機所壓製,磚面上烙有「TR」二英文字母,其意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之英文縮寫,所以廣稱TR磚。TR紅磚燒製後密度高重量十足,約四斤重,尺寸多為6x11x23公分,磚面具有花紋式樣及無花紋式樣的紅磚。具有花紋式樣的TR紅磚可分為凸式(陽刻)及凹式(陰刻)兩款,其上皆有稜形網紋以利於與水泥結實密合,另一款無花紋式樣則磚面平整光滑,燒製後在磚面上油,因此又稱「油面磚」,價格比其他種類高上許多。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台所產之TR紅磚,可說是品質保證,一等建材,當時多用於公家機構的各種建物上,也漸漸取代了先前英資在台設立的「撒木耳煉瓦會社Samuel & Samuel Company」生產的S磚,如台南州廳、高雄州廳、鐵路隧道或巨賈豪宅等。時代的進步,鋼筋水泥的出現,建築材料的換血,台灣磚業步入了夕陽,磚窯場一一歇業,燒窯裡不再熾火炎燒,只見高聳的煙囪面對凜冽寒風,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創造了TR紅磚,讓TR紅磚述說著台灣磚瓦產業的興衰往昔,也具體反映了台灣進入現代化的歷程。
1040402.加羅山神社:日治時期臺灣「TR磚」與「S磚」的歷史故事〈文章內容摘錄並改編自網路〉 @ 翠湖居士 - 小隱隱山林,大隱隱於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HFeKPy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台灣日治時期的一間公司,由後宮信太郎在1913年7月以資本金三百萬元成立於台北市,從事磚、瓦等建築材料生產販售,在臺灣各地設有工廠。其本原址現為南陽街與許昌街口的國泰信託大樓。
 介紹臺灣煉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JuARn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的本店位於臺北市明石町二丁目二番地,除了建築材料生產外,還有部分為玻璃製造、煤炭開發投資、相關產品販賣以及火災保險代理,而臺灣窯業株式會社為其子會社,與台灣煉瓦本社位於同址[1]。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在1918年合併了1914年才成立的撒木耳會社[2],成為臺灣獨大的煉瓦會社。臺灣煉瓦所生產的磚塊的一級品會印有「TR」的字樣,為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商標[3],其又被稱為「TR磚」,當時許多重要的建築都以TR磚作為建材。[4]在二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了臺灣的紡織、玻璃、窯業等十二個單位,這些單位後來被合組為「工礦總公司」,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也在其中之一
  台灣煉瓦高雄工場 (中都唐榮磚窯廠)
臺灣煉瓦的工場位於松山、圓山、板橋、中壢、新竹、台中、花壇、嘉義、台南、高雄、宜蘭、佳里、屏東、岡山、斗南和花蓮港。分工場位於冬山、苗栗、大甲、豐原、員林、溪湖、北斗、斗六、崙背、土庫、水林、朴子、義竹、後壁、新營、學甲、潮州、林邊和草屯
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在二戰後由唐榮鐵工廠買下,作為中都唐榮磚窯廠,此磚窯廠仍運作至1985年才停止生產,並在2005年被列為高雄市國定古蹟。
 TR磚早期以生產陰刻(凹面)為主,陽刻(凸面)TR磚較前者晚出現。
 目前在北台灣地區某些的文化園區、歷史街區之室外地面上可見露出TR字樣商標之磚面,均是再造歷史現場,以現代工法再利用老磚鋪設而成,並非園區、街區本身既有鋪設之磚面。
 在台灣北部的傳統三合院民居,甚或是戰後才興建的三合院民居,也有以TR磚所建造之案例可循;近年在地方政府都市重劃政策的推動下,前述磚樓房舍已加速被迫拆除、消失。
臺灣煉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JuARn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台灣日治時期的一間公司,由後宮信太郎在1913年7月以資本金三百萬元成立於台北市,從事磚、瓦等建築材料生產販售,在臺灣各地設有工廠。其本原址現為南陽街與許昌街口的國泰信託大樓。
 臺灣煉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44rkd
介紹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的本店位於臺北市明石町二丁目二番地,除了建築材料生產外,還有部分為玻璃製造、煤炭開發投資、相關產品販賣以及火災保險代理,而臺灣窯業株式會社為其子會社,與台灣煉瓦本社位於同址[1]。前身為「鮫島商行」,1899年後宮信太郎進入鮫島商行工作擔任重要管理工作,1903年鮫島盛辭世,其子鮫島廣無意承接父親的事業,後宮信太郎籌資接手鮫島商行;同年為增加產量引進新式的霍夫曼窯。1908年臺灣縱貫鐵路通車後,產生「聚集經濟」帶動都市發展,臺灣總督府陸續從事興建官舍、官廳及進行市區改正等大量建設工程使得煉瓦事業勃興。1913年後宮信太郎為規避稅金62並擴大煉瓦事業,以三百萬資本金設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成為臺灣最早公司組織的製磚業者。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在1918年合併了1914年才成立的撒木耳會社[2],成為臺灣獨大的煉瓦會社。臺灣煉瓦所生產的磚塊的一級品會印有「TR」的字樣,為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商標[3],其又被稱為「TR磚」,當時許多重要的建築都以TR磚作為建材。[4]在二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了臺灣的紡織、玻璃、窯業等十二個單位,這些單位後來被合組為「工礦總公司」,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也在其中之一。[5][6]
 工廠
 位於高雄市三塊厝的台灣煉瓦高雄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
臺灣煉瓦的工場位於松山、圓山、板橋、中壢、新竹、台中、花壇、嘉義、台南、高雄、宜蘭、佳里、屏東、岡山、斗南和花蓮港。分工場位於冬山、苗栗、大甲、豐原、員林、溪湖、北斗、斗六、崙背、土庫、水林、朴子、義竹、後壁、新營、學甲、潮州、林邊和草屯[1]。
批發商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於臺北市築地町的批發商「洪和商店」在艋舺元園町327番地的店址。
臺灣日治時期煉瓦的販售除了工場直營販賣外,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在各地設有委託卸賣(批發)、小賣(零售)經銷業者的販售商社,提供予小額訂購者購買。經銷商與煉瓦工場間的關係乃需繳交一筆保證金才能取得代理販售權。1895年10月日人引進「商工會」,以有別於台人「行郊」貿易舊慣的新式商業經營手法以拍賣會方式或在報紙刊登廣告來行銷產品,台人企業受日人的新式行銷手法影響也日漸效法實施,然而台資企業卻遲至1920年才由殖民當局正式核准得以成立商工會。[8]
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在二戰後由唐榮鐵工廠買下,作為中都唐榮磚窯廠,此磚窯廠仍運作至1985年才停止生產,並在2005年被列為高雄市國定古蹟。
 TR磚早期以生產陰刻(凹面)為主,陽刻(凸面)TR磚較前者晚出現。
 目前在北台灣地區某些的文化園區、歷史街區之室外地面上可見露出TR字樣商標之磚面,均是再造歷史現場,以現代工法再利用老磚鋪設而成,並非園區、街區本身既有鋪設之磚面。
 在台灣北部的傳統三合院民居,甚或是戰後才興建的三合院民居,也有以TR磚所建造之案例可循;近年在地方政府都市重劃政策的推動下,前述磚樓房舍已加速被迫拆除、消失。
臺灣煉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44rkd


中都唐榮磚窯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中都唐榮磚窯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1年4月20日磚瓦廠力求轉型 延續生命 https://bit.ly/3RIc6NL
工商時報【記者劉朱松╱台中報導】 身兼台灣區磚瓦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金良興窯業董事長易榮昌表示,民國57年,是紅磚產業營運的鼎盛期,當時廠商家數高達逾970家,到了90年剩下80家,今年再萎縮到只剩41家。為了振衰起敝,部分磚瓦廠正積極尋求轉型。 易榮昌預估至民國103~105年,還有業者會因「入不敷出」,而面臨關廠或停工命運,屆時全台紅磚廠商家數,恐怕會萎縮至30家,迫使部分窯業全力轉型,找出市場新立基。 以位於苗栗苑裡的金良興窯業為例,除了堅持旗下「隧道窯」生產線持續生產外,已由行政院文建會輔導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並以傳承磚瓦文化與磚雕工藝為營運主軸,期許能大力推動磚瓦產業文化、磚情社區營造,及鄉土校外教學等,作為當地磚瓦產業創新與轉型的示範。 同樣地,位於磚瓦故鄉的順達窯業,則轉型為「特殊磚工作室」,來延續其磚瓦業的生命。位於台中工業區旁的某家磚瓦廠,已將具有傳統特色的早期「八卦窯」,轉型作為紅磚的「特色餐廳」。 近年因鋼筋混凝土及鋼構等建築結構興起,取代傳統的磚造結構,導致全台磚瓦廠商的家數逐年遞減。
磚瓦廠力求轉型 延續生命 https://bit.ly/3RIc6NL


文物館-灣麗文物館 磚情款款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3RIusOL
由易榮昌領導的金良興磚廠是目前全台唯一開放的觀光磚場,在民國92年時更結合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計畫,將磚廠旁的閒置空間重新規劃為「灣麗磚瓦文物館」,展示台灣早期磚廠的相關器具、產品與經典的磚雕作品。在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思維下,易榮昌以推廣紅磚創意文化為主軸,由廠方人員與社區居民組成的「磚家藝族」提供磚雕教學DIY、小小磚瓦博物館參觀、製磚流程參觀導覽、藝術磚雕創作交流…等活動,將富有悠久歷史的磚雕工藝呈現於社區內,也期望帶動苗栗苑裡鎮山腳社區成為磚瓦產業的觀光地標。
   磚瓦文物館是間小而美的建築,溫潤的紅色磚瓦佈滿主體建築,而樓梯旁的水池也以紅磚為意象加以佈置,上下一體、極富古意,更散發出「歡迎參觀」的親切。一進館即可看見「紅磚與藺草的對話」是開館周年特地研發、推出,突破傳統思維的編織工藝藝術,不僅將苑裡的在地產業紅磚與藺草做完美的結合,也增添地方傳統產業新的可能。
 磚瓦發展史
 恭賀新禧的門聯打破磚瓦過去的建材印象。「包仔窯」可以燒出厚度較大的磚瓦。「登窯」依山而建,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
   台灣磚瓦的發展包括傳統中國建築的陶瓦、陶磚、琉璃瓦、日本瓦與紅磚等,在製作技術方面從原始的手工木模製作,發展為近代的機械成形到現代的自動化機械技術。在窯爐方面,從包仔窯、蛇窯發展登窯、圓窯、八卦窯到現今的自動隧道窯。
   為了加深參觀民眾的印象,館中以縮小版的窯爐加上簡介,讓我們能清楚地知道磚瓦的「產房」究竟長得什麼模樣?「包仔窯」的外觀像一顆包子以燒製磚瓦為主,少部分燒製陶器,但因燒成時間長,所以可以燒出厚度較大的磚瓦,也較能表現磚瓦的古樸風情。而「登窯」俗稱目仔窯通常依山而建,窯是一階一階而上成階梯狀,因為窯是分開的,所以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因此是半連續式的窯爐,主要用於生產台灣日用的陶器與紅磚,燒成時間則可依窯爐大小與產品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的燒成時間約兩天。「八卦窯」約使用於日據時代末期,早期多集中在中部以南,不過,因窯體所佔面積龐大、發展時間不長,很快就被隧道窯取代。
 創意與美感的灌注,用磚雕成音樂家郭芝苑的立體書。  除了介紹磚瓦的產製過程與窯體,當然也少不了帶動地方發展的磚雕藝術。令人讚嘆的是,原來磚瓦不只可以砌成堅固的磚屋,透過創意與美感的灌注,更能發展成多元化,甚至是立體化的藝術成品。有磚雕的音樂家郭芝苑的立體書、恭賀新禧的磚雕門聯…,極富浪漫氣息的巴黎鐵塔與質樸的紅磚結合,更別有一番風味。到過一趟文物館,除了打破過去對於磚瓦的建材印象,更開啟另一扇充滿驚奇的藝術大門。
 生產線作為展示場所
 紅磚砌成的巴黎鐵塔,成為立體化的藝術品。  由於灣麗磚瓦文物館內展示的是磚雕的成品、相關器具、設施與製程,如果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預約導覽,實地走訪台灣第一座觀光磚廠「金良興磚廠」。從揉土、切塊、裝車、預熱、燒成、冷卻到出窯的完整製程,配合製磚流程導覽解說,可說是一場豐富的知性之旅。
   金良興磚廠創立於民國62年,是苗栗最早之隧道窯廠,窯體長達162公尺,民國85年起,推展紅磚產業文化並結合山腳社區總體營造發展成地方特色產業,更在民國92年首創在每塊紅磚側面印上JLS的專業品牌形象。近年來,董事長易榮昌推展紅磚產業文化,將紅磚轉型成結合休閒窯業、產業社區化經營。
   從文物館走向磚廠雖然路程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之隔,卻帶給人全然不同的感受。磚廠內粉塵滿天,最原始的土壤原料在大型機器的層層運轉下,變成了一塊塊長方形的土坏等待著炙熱火海的燒製。「原土處理區」是燒成紅磚的第一步驟,在這裡可以看見廠內的人員忙著將土壤中的樹枝、枯葉挑出來,還有一塊大磁鐵檢視著土壤中的金屬物質,不讓金屬物質破壞了紅磚的品質。經過了這一關,接下來機器就均勻地撒入粗糠,導覽人員說粗糠混入泥土之中不僅可以節約能源,也能夠增加紅磚與水泥的附著力。
   「成形疊磚區」則是將泥土混水再經過強力擠壓後,用機器切割成一塊塊的土坏。特別的是,金良興磚廠的紅磚要印上JLS的品質保證記號,所以在磚的側面會滴上油,以免蓋上印章時會破壞了土坏的完整性。
   緊接著就是要到「陰乾區」與「烘乾區」等待入窯了,導覽人員說陰乾需要三天的時間,而烘乾則是將紅磚出窯後的熱氣引到烘乾區使用,資源再利用的方式既節約,也能夠加快磚的乾燥程度、縮短入窯的時間。
 以紅磚營造水池溫潤、古樸的意向。  到了燃燒窯的入口已經可以些許感受到高溫,一台台載著土坏等待入窯的台車,在廠內老師傅的管控下,有秩序地接受大火的洗禮。老師傅操著一口標準的台語說,「這台從現在進去,差不多要47小時後才會出來。」原來從黑土蛻變成質樸的紅磚,要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淬煉呀!
   送走了一車土坏,接著沿著隧道窯旁的走道,經過預熱區、加熱區與冷卻區,隨著溫度愈來愈高,如果不快步通過,還真的有快被烤成乾的焦慮。導覽人員指著隧道旁的通風板說,「這是老師傅們用來調整溫度的記號,通風板上各擺著磚塊,有些垂直、有些傾斜…,只有老師傅們看得懂。」導覽人員強調,「以前磚廠也曾購置機器的溫控系統,但是,好像還是老師傅們的經驗管用,現在控溫機器也已經都不用了。」
   從通風板的小洞往內看,熊熊的火海將原本黑色的土坏燒得橘紅甚至發亮,而這就是廠內同仁說的「黃金磚」。不可思議的是,經過高溫的燒製,黑土沒有添加鐵、藥品或是塗上任何顏料,最後居然能成為一塊塊散出質樸紅的磚塊。導覽人員說這和土質與溫度有關,磚塊之所以是紅色的與粘土內所含的鐵份有關,含鐵量愈多燒出來的磚就會愈紅;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溫度,在攝氏700度時是土色,到800度時顏色開始變化,超過900度時會變成橘色,而到1000到1100度時就會變成紅色。
 迸出產業驚喜
 「紅磚與藺草的對話」結合在地產業,增添地方傳統產業新的可能。  而發展磚雕過程也與製磚的過程一樣,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與淬煉。易榮昌從民國76年開始接手金良興窯廠,期間面臨窯業的興盛、沒落,更曾遭逢窯業有史以來最不景氣的時期,當時的他儘管負債,卻還是貸款另外購置新機器,以解決過去磚窯設計的錯誤。因為是父親的投資事業,所以他從未想過要放棄,也許是這份堅持,為他開創出窯業的另一個春天。
   易榮昌在民國85年創辦「山城磚瓦」產業會刊,將台灣磚瓦窯業過去多年努力的發展軌跡、磚瓦窯業前輩寶貴的經驗與建言作成紀錄,透過雜誌的出刊,不僅為他爭取到辦理多場國際磚瓦交流研討會的機會,也激盪出發展磚雕的想法。他露出微笑淡淡地說,「發展磚雕其實是一位版畫師傅告訴我的想法,」而這位師傅正是負責設計「山城磚瓦」創刊號封面的師傅。雖然磚瓦的轉型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但一直到去年規劃完整後才開始積極推廣。
   除了以灣麗磚瓦文物館作為轉型的據點,易榮昌也積極地帶領推廣磚雕的團隊到各地進行「旅展」的活動,希望以主動出擊的方式,讓更多人發現磚雕獨有的溫潤美感。
   也因為易榮昌體認到整個磚瓦產業要有好的發展遠景,與社區有良好的互動,自家的磚瓦產業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於是,他在去年擔任兩個專案計畫的主持人,分別為「磚情款款」計畫與經濟型多元就業方案「山腳社區營造與紅磚產業振興推廣」計畫,並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
 綠色價值需政府協助
 磚雕工藝與山腳社區結合帶動產業與觀光。  除了推動磚瓦的認識之旅與磚雕鄉土教學創作外,易榮昌更呼籲傳統的磚瓦產業必須打破舊有的迷思,正視相關法令及環保政策的問題。他舉出磚瓦業的綠色價值工業面,也就是當磚瓦業要以廢棄土或污泥落實環保工業時,政府應當要制定相關政策,管制多元化的原料來源。他補充,因為山坡取土有法令上的限制,如果要發展磚瓦業以廢棄土、污泥為主的環保產業時,廢棄土業者的品質掌控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上游業者很容易因此謀取暴利,甚至不良的原料來源也會增加磚瓦業者處理的額外負擔。所以,爭取通路透明化是他與磚瓦業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向被視為高污染產業的磚瓦廠,在民國86年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學習到日本的磚瓦業利用污泥製成紅磚開始走向環保產業,而近年來更在步入夕陽產業的紅磚產業加入創意,將紅磚從實用性提升至藝術欣賞的層面。這歷程對易榮昌來說,是發揮磚瓦的核心能力,因為磚瓦不應該只侷限在傳統磚瓦的製作層面,而是透過國際間的交流,重新認識磚瓦文化並融合藝術層面與技術的提升,將紅磚產業深耕地方,成為地方特色的產業。文物館-灣麗文物館 磚情款款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3RIusOL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苗栗景點】金良興觀光磚廠 https://bit.ly/3DVmegp
創立於 1973年的「金良興觀光磚廠」,位於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社區內,占地約 3公頃,是苗栗縣境內最早的隧道窯廠,至今已有 40年的歷史。除了保有傳統製磚工業外,園內還設有「灣麗磚瓦文物館」,讓磚廠結合觀光與文化,共同推廣地方特色產業。
  從入口處的磚造票亭與雕著「人客來坐」的鐵板,讓人感受磚廠的溫潤之情,開放式的園區以庭園、草皮、綠樹與磚板步道,營造質樸的磚造氛圍,有趣的是,就連歐風的凱旋門、荷蘭風車、巴黎鐵塔,都由紅磚堆砌而成,兩相結合創出充滿視覺驚喜的新意,讓到訪的每位賓客,都能充分感受到磚藝創作的無限意境。
 製磚流程專人導覽
 目前廠區保有兩條隧道窯,一條為長達 162公尺燒製紅磚用的燃燒窯,另一條則為烘乾用的烘乾窯。磚場以火炎山風化頁泥岩燒製「 JLS」標誌之紅磚聞名,且生產多樣化產品,包含清水磚、火頭磚、裝飾磚等,享有「紅磚之手」之美譽。來此可參觀隧道窯的製磚流程、灣麗文物館的展示品、園區介紹影片、體驗磚雕 DIY以及彩繪杯墊和磚塊趣味遊戲等,其中磚雕更是從漢朝時期即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相當值得一試。
 工廠製程採全程開放,由導覽人員帶領,從原料土採集,經由初碎→研磨→加水攪拌→製磚→自動切磚→自動夾胚→生胚陰乾→烘乾→燒成→出窯→篩選打包→出貨,讓遊客了解製磚過程是如何經過層層關卡,經過高溫焠鍊成一塊塊堅硬無比的紅磚。
   磚瓦主題國內唯一
 「灣麗」是苑裡地區原住民取自平埔族之道卡斯族的舊稱呼,而磚瓦業則為苑裡地區的重要經濟活動,在鼎盛時期有 12家磚瓦公司在此,由於地方土質優良適宜製磚,因此產品行銷全台各地甚獲好評。
 台灣磚瓦業自明鄭時期發展以來,從全盛時期的近千家,至今點火生產的業者僅剩不到50家,有鑒於磚瓦業的快速凋零,因此金良興窯業便在 2004年成立了「灣麗磚瓦文物館」,以保存磚雕藝術、砌磚技藝、磚造建築藝術並培育地方人才,亦是國內唯一以磚瓦為主題之地方文化館。館內可認識窯種的演進與紅磚的種類,還有不定期的特展,如金良興磚雕師傅所創作的水晶磚雕特展等,是台灣與國外磚瓦產業技術與文化藝術接軌的主要窗口。
   園區體驗活動
 蓋磚屋
磚場藉由「三隻小豬」的故事引導大家一起動動手,蓋一棟屬於自己的小磚屋。活動材料:屋頂 *1、窗戶 *1、門 *1/活動流程:規劃磚屋樣式→在地上鋪木板→建磚牆→安排窗戶及門的位置→蓋上屋頂→小小磚屋完成。
 挑磚
「挑磚」是早期磚窯廠工人每天的固定工作,這挑磚競走的活動,可讓參觀的遊客實際體驗挑磚的辛苦與趣味性。活動材料:扁擔工具 *1、紅磚。
 習字磚
位於 DIY教室,由 850度~950度燒成之習字紅磚,不但符合現代環保節能減碳之功能,且表面光滑之吸水材質,可以用毛筆沾水在上面練習寫字。/活動材料:毛筆、水
 磚雕 DIY
磚雕技藝遠從兩千多年前出土的漢畫像磚流傳至今,台灣初期的磚雕工藝、材料與匠師雖承襲自大陸,但經過兩百年來的演變,現已發展出一套具有台灣特色的系統,形成獨特的民間工藝之美。活動時間: 1~1.5小時/活動費用: 350元/人(包含材料、工具跟燒製費,運費另計)/活動材料:土胚、塑膠雕刻工具、碗公、海綿/磚雕技法:線雕、陰雕、陽雕、鏤空雕、拓印等/活動流程:準備製作之圖樣畫稿→配合畫稿準備好大小厚度適中之磚胚或磚材→整理胚面→將畫稿以點描將圖樣呈現→將圖樣線刻加深→選擇主體呈現樣式(陰陽或立體等)→進行雕刻→清理餘土→標註作者或代號→進行陰乾燒成等程序(約 3天)→作品完成。
 彩繪杯墊
利用色彩繽紛的壓克力顏料上色於杯墊,創作者可盡情的揮灑與即興創作。活動時間: 0.5~1小時/活動費用: 180元/人(含材料及工具)/活動材料:杯墊、調色盤、水彩筆、壓克力顏料/活動流程:在杯墊上以壓克力原料上色→上色完成,靜待顏料乾→以盒子包裝→杯墊彩繪完成。
地址: 358苗栗縣苑裡鎮錦山71之17號
營業中 ⋅ 結束營業時間:17:00 (6) 金良興觀光磚廠 (灣麗磚瓦文物館) | Yüanli | Facebook
電話: 03 774 6368 金良興觀光磚廠 (灣麗磚瓦文物館) | Yüanli | Facebook
金良興觀光磚廠 (6) 金良興觀光磚廠 (灣麗磚瓦文物館) | Yüanli | Facebook
網址: www.jls-brick.com
時間:週一公休;週二.週日 09:00~12:00;13:00~16:30
【苗栗景點】金良興觀光磚(6) 金良興觀光磚廠 (灣麗磚瓦文物館) | Yüanli | Facebook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紅磚的故鄉~苗栗苑裡金良興
 苗栗苑裡有三寶:白米、藺草、紅磚   
 苗栗火炎山的風化頁泥岩是製作紅磚的原料,因此過去在苗栗苑裡有非常多間紅磚工廠,
 【金良興】也是眾多磚廠中的一間,建於 1973 年,是苗栗最早使用「隧道窯」的磚廠
 後因現代建築多改用鋼筋及水泥灌漿製造,紅磚需求量銳減,磚廠也停止營運,只剩下【金良興】一家
 【金良興】於 2004年轉型為觀光磚廠,並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用於傳承磚瓦產業文化。
 一來到【金良興觀光磚廠】,感受到這兒還真的是非常冷門啊!!
 週末來訪的遊客不多,停車場只有 3-4 輛車!!
 老實說【金良興觀光磚廠】和現在新興的觀光工廠相比,真的不夠花俏誘人,
 但是也因為人潮不多,逛起來更是自在呢!! ^^
 整個園區放眼望去都是紅磚建築,這樣樸實的景象對於生活在水泥叢林的兔兒毛毛而言非常新鮮啊~
[親子旅遊。苗栗] 金良興觀光磚廠|灣麗磚瓦文物館~紅磚工廠導覽 x 彩繪杯墊DIY x 紅磚積木蓋房屋 @兔兒毛毛姊妹花 https://bit.ly/3Xk88My

灣麗磚瓦文物館
電話:037-746368
地址:苑裡鎮山腳里錦山71-17號
灣麗磚瓦文物館是由苑裡金良興磚廠所有,金良興磚場創立於民國六十二年,以生產優良質量的紅磚聞名,是經濟部首批掛牌的觀光工廠之一。金良興磚廠於民國九十三年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是全台灣首座以紅磚為主題的產業文化館,館中有許多紅磚雕藝與文化,並且有各種磚瓦製程工具、磚瓦產品與磚瓦科技產品,以及磚瓦生產過程的展示。

---------------------------------------------------------
台灣瓦業的發展Home Run Taiwan : 走過歷史風華,細數臺灣燒瓦的曾經 https://bit.ly/3Xnl44I
歷史淵源~台灣瓦業的發展 https://bit.ly/3YCOcp7
在中國先有陶質的器皿,再來有陶質水管,然後有瓦,最後才有磚,原來瓦比磚出現得早。
 根據研究,磚,最早出現的地方在中國,在戰國時期的遺址中,便可發現有條磚、方磚和杆磚;地下墓室也已使用大塊空心磚來做墓壁和墓底。而齊、楚、魏、燕、趙、秦和韓等國,也因為防禦敵方的需要,他們各在險要的地方,相繼使用大量的土、石和土坯等來建築城牆,由此研究可知,磚出現的時間相當的早。 
  而瓦出現的時間又更早了,遠在西周時期的遺址中就發現了板瓦、筒瓦和脊瓦。瓦的發明解決了屋頂防水的難題,在建築上可說是一大進步。河北易縣出土的戰國燕都花紋大瓦,說明當時的製瓦水準,已經到達了相當可觀的程度。到了秦漢時期,更是我國磚瓦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是燒製和應用了非常大量的磚瓦來興都城、建宮殿、築陵墓、造長城。到了漢代磚石建築和拱券結構有了發展,小塊條磚已是貴重的牆體材料,它的質量和尺寸與現在相當接近,並出現了方磚和空心磚、楔形磚即裝飾用的磚刻,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磚雕」。青瓦的品種也有所擴大,質量顯著提高,磚瓦業盛況空前,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秦磚和瓦」也因此而得名。
 台灣早期都用土角厝或木造房屋,荷蘭人佔據臺灣時期,開始將磚瓦引進台灣,安平古堡、赤崁樓兩個十分有名的古蹟就是當時所建造的,還有六甲附近烏山頭出土的三腳碑水門使用的磚塊,據說都是在烏山頭燒製。
 而瓦則是在從福建運來, 荷蘭人使用紅磚、燒製紅磚,但還沒有開始燒瓦,到了明朝鄭成功時期,傳說陳永華將軍是大陸福建省同安縣人,他的家鄉向來以瓦業著稱,除了對瓦業較為認識外,也較能感受瓦片對軍民生活之重要,所以在臺灣開始「敎匠取土燒瓦」,距離現在大約有三百多年。從哪時開始瓦窯業在台灣逐漸發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產業復甦、人口大增,對磚瓦的需求更是日漸增多,於是台灣發展出三處瓦窯中心,包括苗栗的竹南、台南的六甲、高雄的大樹,而六甲的瓦業也正在此時迅速發展。
 中國磚瓦的顏色,原本以烏色﹙黑、灰、青色﹚為主,紅色的磚瓦較為少見。『天工開物』中介紹的磚瓦製作,是以烏色為主,和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也大都以烏色磚瓦為主,紅磚赤瓦只見於福建沿海地區,由於台灣較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受到移民因素的影響,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調。早在清朝乾隆初期,台灣的磚瓦的赤紅便常被來自大陸的文人所歌詠。一直到日據時代, 日本人同樣感到驚訝,台灣到處都是紅磚赤瓦,與中國所見的屋瓦真是大大不同。 台灣過去也曾經燒製烏瓦黑磚,但是現在只看得到過去遺留下來的舊厝中使用的屋瓦黑磚,並沒有實際生產的工廠,有之只是局部試驗性質,未正式生產。 烏色磚瓦質地厚實,色澤沉穆,令人感到穩重而深刻;紅色磚瓦則亮麗而溫馨,讓人覺得活潑而精神煥發。 台灣移民的原鄉,有紅磚赤瓦的傳統,也有烏磚黑瓦的習俗,而台灣選擇紅色為主色,以活發、煥發、進取的紅光赤色,來表現台灣人文之特色。
歷史淵源~台灣瓦業的發展 https://bit.ly/3YCOcp7
Home Run Taiwan : 走過歷史風華,細數臺灣燒瓦的曾經 https://bit.ly/3Xnl44I
-------------------------------------------
從繁榮到沒落的磚瓦業
從繁榮到沒落的磚瓦業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Ib5Rir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之探討與分析-以三和瓦窯為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isCBcL
小時候在南方老家,每當濕冷的冬天來臨的時候,我們那邊的人從來都不畏懼寒冷,因為家家戶戶都有暖暖的火盆取暖,火盆里燃燒著的木炭,正是我們這一帶區域父輩們從事的磚瓦業——生產過程中的附屬產物。只要有任何一戶人家在燒住窯,就有燃燒著的木炭免費給大家取用。左鄰右舍要做的就是,看看哪一家的窯的煙囪口正在往外冒煙,帶個自家的火盆前往取炭即可,只要窯裡面的柴火不滅,就有源源不斷的炭火出來。
 跟很多鄰里一樣,父母是地地道道的磚瓦工。父輩們的那個年代,一開始大家都是在生產小隊裡共同勞作,種甘蔗,種玉米。後來隨著農村的發展,有些人慢慢積累了人脈做起了生意,有些人選擇繼續幹著農活,有些則通過考試進了事業單位,勤勞的父母后面跟著部分鄉里鄰里蓋起了瓦廳,砌起了磚窯,做起了磚瓦生意,而且一干就是25年。也正是這25年,父母的磚瓦生意由興隆轉向衰落,直至淡出歷史舞台。
 不像現在的機械化那麼發達,以前生產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靠父輩們的雙手雙腳打造,每一件成品無不凝聚著辛勤的汗水。每一個生產周期都會經過以下環節和步驟。首先得準備合適的原材料——泥和柴火。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用來做磚瓦的,得用那種河邊泥坡的那種黃泥,和售泥人談好價錢,再找人用拖拉機把黃泥拉回去。弄回來的黃泥會被卸到一個大概20平的圓形淺坑裡面,然後用水澆透。澆透的黃泥還得找一頭牛來不停地在上面踩,為使牛乖乖幹活,父輩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用一塊布蒙上牛的眼睛,人站在中間,通過一根拴著牛的粗繩,讓牛不停的兜圈走。什麼時候泥被踩得連在一起了,牛就可以解放了,碰到夏天的時候,人和牛經常都是汗流浹背,特別辛苦。收工的時候,收牛人自然會前來把牛牽回去,待牛吃飽喝足後,第二天又去往下一家繼續踩泥。通常牛剛踩好的泥是坑坑窪窪的,接下來還需要用人上去做二次加工,且是光著腳板不停的用力踩踩踩,很費體力功夫,中間累了就做短暫休息,喝水恢復體力繼續幹活。
 小時候好多次放學回家路上,只要見到有人做到人工踩泥這個環節,我們都會不自覺的脫下鞋子下去幫忙踩泥,邊踩邊玩,樂趣十足,大人們也從來不會驅趕我們,想玩多久就玩多久,玩夠了還隨便抓幾塊泥巴在手裡繼續玩耍,用來扔牆壁,捏泥人,飛機,大炮。你想做成什麼都可以,只要你能想到。每當看到現在有人玩陶泥的時候,踩泥巴捏泥巴的童年時光都會浮現在腦海,久久不能忘懷。
 經過大人們用腳板反覆踩好的泥,下一步就可以挪窩了。要把一坑的泥切塊然後一塊塊搬到瓦廳裡面,而且要堆砌起來達到一定的高度,意味著好多時候要把大塊大塊的泥抗在肩膀上搬運,父親大部分時候拒絕請人來搬運,都是親力親為,只為能多節省一點開支,常年的日積月累,讓父親烙下了嚴重頸椎病。現在每當走路久一點或者躺得久一點,都會犯病,疼痛難忍。那時候沒能阻止父親的這種行為,現在想起來是有多懊悔。
 堆砌起來的泥牆之後用專門的工具來切割成一條條長泥塊,隨後就可以製作瓦片了。長泥塊使用的時候會被再切成半厘米左右的泥片,也就是正常瓦片的厚度,然後成圓形套入磨具上,加點水,用個專用木頭來回上下滑動將套在模具上的泥片弄勻稱平整,之後放到鋪了少許沙子的網廳地面自然風乾就可以了。這個磨具我們當地人都叫它瓦桶一桶出來能做成四片瓦,每一桶的過程都是彎腰起身,起身彎腰的過程,對腰椎也是巨大的考驗。風乾也是有講究的,太濕太干都不可以,有時候半夜起大風,大人們就得爬起來出門去瓦廳收瓦,帶個手電筒,點個燈泡,一點一點把白天晾在沙子地上的一圈一圈的瓦摺疊,壓齊整,一行行一層層擺起來,最後用塑料膜遮蓋防止被吹得過干,否則後面在進窯燒制的環節會開裂或斷裂。
 風乾好的瓦要請人工一扁擔一扁擔的挑進窯里,挑一天的費用是100元左右,後面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價格也跟著上漲,再後來願意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有時候只能自己來做,年輕人是不願做的,基本接這類活的都是本地一些中年婦女,平時專門接這樣的挑工,一個月下來會有2000左右的收入,但是對身體的摧殘是無法預估的。好多人都是老鼠酒天天擦,生活所破,逼不得已。經過兩三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個窯給填滿了,窯有大有小,我家的窯能裝3萬片瓦左右裝好的窯再用和好的泥漿封口,留個進柴口還有排炭口,點上柴火開始對窯進行不斷加熱,我們當地稱為燒窯的過程就正式開始了。
 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半夜三更的時候會被農用拖拉機的轟鳴聲給吵醒,我們都習以為常了。是的,他們就是燒窯所需木材的來源,荔枝木,龍眼木,蜆木,各種各樣的木材,大人們像挑菜一樣拿著手電筒這照照那照照,看看有沒有沒裝滿或者魚目混珠。一開始監管少,木材多的時候,很少按重量來定的價格,都是論車定價,談好價格卸好貨,大人都會請賣柴人進屋洗個手,喝杯水之後再走。每次見到他們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就說明柴火的問題解決了。
 再燒窯之前,要用鋸條將這些買來的木材一根根的鋸成長短合適的木頭,然後疊成一排排曬乾,才能最終放到窯里燒。每逢寒暑假,我都會主動跟大人一起鋸木頭疊木頭,幫得一點是一點,做完我的小身板都會渾身酸痛好幾天。大人也知道這是種苦力活,一般不會主動叫我做,除非我自己開口,想讓我多把時間放在學習上,考個好大學,長大不用像他們那麼辛苦。
 一盞簡陋的燈泡,一個靠椅,一壺水,一點瓜子餅乾,就是燒窯階段經常陪伴大人的東西,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得往窯里添柴,保持窯里的旺火,加多少柴火,全憑大人們多年的經驗和觀察,如果窯離家遠的話通常都不能回家,就在窯的旁邊搭個小棚,站崗式的守著這個窯,按時加柴火。按理說應該算是經驗十足,但每一次燒窯,父母都是非常謹慎,不曾馬虎。正是這樣的態度,每一次出窯的時候,很少見到有燒不透的紅瓦或者燒得過火的變形瓦出現。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總是會把晚上燒窯的重任給抗下來,然後白天再由母親接手,相互默契配合多年,後來年紀大,也會偶爾請人來燒,多數時候還是自己燒的多,應該是想自己燒的比較放心一點,畢竟窯里燒的可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由不得半點差錯。
 燒個三天三夜就可以進行封窯了,大人們用泥漿把進柴口給密封起來,把四個窯頂的出煙口用磚塊蓋住,用鋤頭對窯頂的黃泥鬆土,最後澆滿水,讓水慢慢的滲入到窯里,水少了再加水,持續一個星期左右,窯就開始慢慢冷卻了,待到冷卻完全後就可以開窯取瓦了。出窯的日子挑工們又忙碌起來,他們負責在窯里裝瓦,然後用扁擔挑出來給我的父母,再由他倆擺放,一層層一排排,從早忙到晚,行情好的時候還沒出窯就已經有人預定完了,行情不好的時候,待售的瓦幾個月都無人問津。那段日子,看到父親獨自坐在門口,望著遠處磚瓦擺放待售的方向,眼裡充滿了焦慮。心裡知道,這一行是走到盡頭了。
 在那個年代,一開始的時候,農村的條件不好,好多人家還是住著泥巴房,因此對磚瓦的需求巨大,黃泥和木材等原材料也很充足。到後來,農村經濟發展起來,人們不僅解決了溫飽,手裡還有了更多的閒錢,磚瓦房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大家紛紛想到的是高大美觀的樓房,磚瓦的需求直劇下降。直到有一天,大人告訴我那頭牛死了,河邊的泥挖完了,賣柴人也好久沒來了,心裡不是滋味五穀雜陳。那一年我正好25歲,剛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父母對我說你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正好支撐得你完成學業,雖然下崗了也沒什麼遺憾了。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的辛勤付出才讓我今天能少點風吹雨淋。
 每次回家,路過有窯的地方,時常想起那段四處煙火四起的日子,那時的我踩過黃泥,劇過木頭……。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之探討與分析-以三和瓦窯為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isCBc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r869j2x.html
----------------
磚瓦業拚轉型 工研院推一把
05:402013/04/30 工商時報 劉朱松 、台中
磚瓦業拚轉型 工研院推一把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XjrCAX
曾風光一時的全台磚瓦業,因受到市場萎縮、替代品效應,以及轉型投資不易等不利因素的衝擊,短短3年內,已有7家磚瓦廠退出市場,迄今全台家數只剩下33家。
 為了轉型,工研院目前正大力推動「磚瓦產業轉型與振興」輔導案,包括俊行記、明泰、元記、大勝及立昌等5家窯業,已陸續取得再生綠建築驗證資格。
 另大合順磚廠取得高性能透水磚驗證資格;金良興窯業則轉型為觀光磚廠,並設有「灣麗磚瓦文物館」。至於包括瑞鴻泰、盛建、明春、廣興,以及金良興等5家磚瓦廠的再生綠建築驗證案,則在輔導中。
 尚發與旗下關係企業的建洲等兩家磚窯廠,今年也打算推動再生綠建材驗證。
 負責推動磚瓦產業轉型與振興輔導案的工研院材料與化工所專案經理李政道表示,由於各縣市政府,對山坡地與農地黏土的開發限制越來越嚴格,讓磚瓦原料─黏土開採遇到困難。為解決缺料危機,磚瓦業黏土料源已改使用包括營建剩餘土、淨水場淤泥,以及水庫淤泥等,此一轉變,最大貢獻就是做到「零廢棄」的目標。
 李政道說,目前磚瓦業的燃煤、人工及用電等成本,均較5年前上漲,其中,用電成本漲幅15至20%,煤炭漲幅約二成,更讓磚瓦廠的營運備感壓力。而且台灣磚瓦的內銷占比達百分之百,成為業者後續發展的最大瓶頸。
 全台2012年磚瓦廠家數,已由2010年的40家、2011年的38家,再降至33家。因家數銳減,導致國內去年磚瓦產值為20億元,略低於前年的22億元。
 不過,因紅磚牆的隔音效果可達51分貝(db),優於輕隔間牆隔的35~38db,以及水泥發泡磚─白磚牆的32~35db,是紅磚發展的最大利基
 磚瓦業目前面臨問題,除了設備更新,行業缺工也是個大問題。尚發與建洲等2家磚窯廠透露,目前年輕人喜歡選擇在冷氣房內上班,不喜歡在悶熱的工廠裡上班,讓弱勢產業的磚瓦廠,目前缺工很嚴重。磚瓦業拚轉型 工研院推一把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XjrCAX


紅磚瓦的消失與重生楊舒媚╱調查採訪2012年11月25日
紅磚瓦的消失與重生 https://bit.ly/3JTDTc9
▲破舊的三和瓦窯工寮,強調「歷史」,留根知底,串起往來。(楊舒媚攝)
中國時報【楊舒媚╱調查採訪】 做出優人神鼓等台灣重量級藝術團體使用「台灣鼓」的新莊响仁和鐘鼓廠,老師傅王錫坤於蒐集各類鐘鼓的自家博物館外,鋪滿色澤樸實的紅磚。王錫坤說,那是美學與建築大師漢寶德建議他用的,叫「清水磚」,全是人工打造。王錫坤講,循著漢寶德指引,他親自南下去找這磚,而且前後等了半年,才有貨可以鋪地、敷牆。原來,台灣「國寶級」人物漢寶德、王錫坤共同屬意的,是來自高雄大樹「三和瓦窯」的紅磚瓦。 純手工窯燒 古蹟修復最愛 三和瓦窯自大正七年(西元一九一八年)起在高屏溪旁取水製瓦,至今九十四年,是南台灣存留最古老,且還在運作的瓦窯。重量級古蹟霧峰林家、林安泰古厝、萬華龍山寺、行天宮...等,修復時全指名使用三和的純手工窯燒紅磚瓦。三和現任窯主第四代李俊宏,站在隔了七、八步外仍感受得到火焰熱度的爐子外嚷嚷,「本來要順便烤地瓜請你們!」但匆忙間李俊宏忘了買地瓜,於是有些扼腕、有些不好意思地,在引人遐想的地瓜香味中,講起他的瓦窯。 三和瓦窯的窯體是三座類似烏龜形狀的「龜仔窯」,一隻手撐著窯壁,李俊宏另一手指向三人高的窯頂,「那看起來黑黑的,是煙灰黏上去讓它變黑的。」原來,雖是重「新」打造,但也已七、八十年的窯體是泥土做的,最初的土黃色,經木材、稻穀添火力,以一千度以上溫度燒了幾十年後,煙灰往上飄黏在窯頂上,和著歲月把窯頂黏成了黑色。 「夕陽產業」 李家傳承四代 一九六五年生、現年四十七歲的李俊宏,看著比他年紀大的龜仔窯說,「我讀書的時候,阿公就講這一行是『夕陽產業』。」 李俊宏表示,「台灣磚瓦色澤成朱、質樸堅忍,噗噗帕帕(意指聲音清脆),材質較薄、重量較輕、弧度也小,為顧及排水,鋪設需要一定工法。」李俊宏說,如果台灣能做到像日本那樣的文化保存,那麼鄉鎮、街道一整片朱瓦連綿的景色,會是非常漂亮的,可惜台灣這方面做得不夠,許多漂亮的瓦房凋零消失。 另一方面,台灣本土紅磚瓦在日治時代遇到日本「燻瓦」的強勢壓境。李俊宏指,相對於本土朱瓦,燻瓦是黑色的,較厚、較重,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大興土木蓋了不少官舍,由於日本「白牆烏瓦」風格,因此用的都是黑色燻瓦,如現存松山菸場就是代表。不受當時殖民政府青睞,台灣紅磚瓦只好退到民間,供應三合院、傳統建築材料。 不過,一九五○、六○年代,台灣紅磚瓦曾遇一波鼎盛。主因是政治環境丕變,國府遷台,國民政府建設以及新一波移民要蓋房子得需大量磚瓦。 颱風損屋頂 磚瓦業受重創 但一九七○年代磚瓦業卻開始走下坡,真得變成「夕陽產業」。李俊宏指,一是當時台灣產業結構轉型,許多人力流到輕工業,「我們這邊靠近高雄加工出口區,很多人力都跑到那裡做工了。」 另給磚瓦業重重一擊的,是一九七七年造成南台灣災情慘重的賽洛瑪颱風。李俊宏說,當時賽洛瑪從高雄登陸,「南部房子屋頂被吹光光,那在民眾心理留下屋『瓦』不可靠,會被颱風吹走的印象。」 李俊宏指,「紅屋瓦當時看起來不堪用,鋪設費用又高,加上後來低價、組合快的石綿瓦、鐵皮屋跑出來,於是磚瓦業大倒退。」 李俊宏說,原本瓦窯在各地都有,因「就地」供應建築材料,但「一九七○年代是分水嶺」,一間一間瓦窯倒閉,「台灣最後的瓦窯,如今只在台南和我們這裡。」 眼看家族與台灣瓦窯事業逐漸凋零,李俊宏不滿三十歲時,辭掉做了六、七年的銀行工作,回家「苦守寒窯」。只是,李俊宏心裡有數,台灣紅磚瓦失去市場是因「使用者愈來愈少。」經過思索,認為挽救瓦窯關鍵,是讓新一代重新認識瓦窯,「畢竟大家是因為不知道所以不用。」 李俊宏指,因建築工法演進,如今鋪瓦方法非常堅固,且若在水泥房上鋪上紅瓦,會有隔熱作用。解決紅磚瓦工法弱點,李俊宏另從兩條路鋪設台灣紅磚瓦前景。 發展文創業 留老師傅絕技 一是文創。他和工作伙伴研發各種文創產品,例如製作積木般大小的小磚塊,讓小朋友和模型愛好者可以真得用磚瓦蓋一間小燒灶或小房子;第二是文化推廣,李俊宏說,「我們要讓下一代知道,台灣紅磚瓦和他們的阿公、阿嬤關係密切,老一輩生活脫不了紅磚瓦,像結婚時就要採瓦片『破煞』。」 台灣紅磚瓦隨先民入台,歷經政權轉移、經濟改型、生命喜悲、風災天變,而今雖不致繁華盡落,卻幾已不見「參差紅瓦綠陰間」。大多只能藉古蹟得見「紅」顏的台灣紅磚瓦,李俊宏說,「我們在想辦法走入群眾,讓他們認識傳統建築,熟悉比起鋼筋水泥還要有溫度、溫情的台灣紅磚瓦。」 
紅磚瓦的消失與重生 https://bit.ly/3JTDTc9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1326936494599553/

大致整理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台灣紅磚的演變史:
照片中都有簡單的解說,有複數說法的都有在照片中個別提出。
不過其中還有些缺漏,例如TR磚的版型可能還有缺少3-4種如中部的濕式TR磚,戰後紅磚還缺乏工北磚與三角R磚。
另外文中的TC、TY磚並非本人所有而是日前去基隆要塞司令部拍攝的照片。
-------------------
鮫島商行-二爪磚,
不過其實有一說認為二爪磚與鮫島商行無關。
--------------------
英商薩木耳早期生產的S磚。
-----------------
英商薩木耳後期生產的S磚,
已經有我們熟悉的日治時期紅磚的外型了。
------------------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1918併購薩木耳商行後才有我們所熟悉的TR磚,
已經有我們熟悉的日治時期紅磚的外型了。
一般認為陽刻出現於30年代。
早期型最大的特徵是背後沒有橫紋。
-------------
後期型的TR磚與淡水陶家陶字磚,
已經有我們熟悉的日治時期紅磚的外型了。
陶字磚有說法認為其實與陶家無關,
字樣象徵戰後台灣工礦公司的陶業部門。
有鑑於手邊的陶字磚的尺寸似乎與北字磚雷同,
但是也看過與TR磚尺寸一致的磚,
因此筆者認為陶字磚可能是從30年代到戰後初期都有。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1326936494599553/


https://www.facebook.com/reel/334220942349863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https://www.facebook.com/reel/334220942349863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敲開「T.R」磚,摸尋「紅磚」的歷史樣貌(3) 水。圳。道 - 敲開「T.R」磚,摸尋「紅磚」的歷史樣貌... | Facebook https://bit.ly/494HYnd
   同學給了我二塊T.R磚,一塊完美漂亮,一塊缺角背面還有水泥包裹著,看了幾天,想要看看這被包住的原來樣貌,開始一點一點敲下水泥土,敲了二個禮拜,慢慢紅色地方,就一點一點露出來了,原來磚面左右有小圓,中間有二圓點,有點裂開但也有原來模樣,敲石變成一種樂趣,問這磚哪裡來,怎麼做出來,放在屋子哪個角落,這輾轉之間又是什麼故事……,想我與磚的對話,是與歷史對話,一層一層,找尋最底層的那個原來的樣貌與故事!
     T.R二字是「臺灣煉瓦(Taiwan Renga)株式會社」的英文縮寫,煉瓦是日文的漢字,「紅磚」意思。1913年(大正2年)後宮信太郎先生在台北南陽街許昌街口(以前的大亞百貨旁)成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這個地方常常走過,殊不知這裡是日治時期生產品質一等建材T.R紅磚的本部,這個優質紅磚當時多用於公家建物,也有民宅建築特別將T.R磚面砌於外側,以表地位象徵。
   上次講到「陶管」發展,曾經提到「後宮信太郎」先生,這次研究「T.R」紅磚又跟這位號稱「台灣煉瓦王」有深深連結,原來後宮先生以鮫島商行(煉瓦)為基礎,在1913成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五年後合併1914年成立的松山英商「Samuel 撒木耳煉瓦會社」,隔年1919年收購松本龜太郎1911年建立的「北投陶器所」而改成「北投窯業株式會社」,至1934年又改名「台灣窯業株式會社」,二戰結束後宮信太郎回日本後,1947年相關煉瓦陶瓷產業就轉為「台灣工礦總公司」旗下單位,而這個T.R磚,據說當時市場約有7成產量皆來自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各地工場,因此後宮先生就變成台灣煉瓦王了。
→1895年鮫島盛先生成立鮫島商行
→1902年後宮信太郎先生接手鮫島商行
→1913年成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1918年合併「撒木耳煉瓦會社」(松山工場)
→1919年收購「北投陶器所」改成「北投窯業株式會社」
→1934年「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改成「台灣窯業株式會社」
→1947年日產窯業轉為「工礦總公司」旗下分公司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北中南共有16工場+19分工場,規模不小,一開始在找尋松山跟圓山工場位置,發現他們都位在基隆河邊,這水線連結隱隱被觸動,難不成這些各地磚工場都位在溪流邊?! 開始埋頭苦幹,花了一些時間對照比較,因為磚窯工場需要冷卻或水洗,果然發現工場位置旁邊或多或少都有河溪或池塘:(有些工場資訊不多,不太能確認當時實際位置,盡可能找到附近有的水流,也有可能因時空背景地形有所轉變,河流也會不同)
16工場:
1895/1913圓山工場:基隆河(大佳河濱公園)
1918/1914松山工場:基隆河(觀山河濱公園)
1935/1916宜蘭工場:宜蘭河(礁溪庄二結)
1940板橋工場:新店溪(海山板橋庄埔墘)
1937中壢工場:新街溪/池塘(桃園埔頂)
1930/1922新竹工場:隆恩圳/汀埔圳(花園町東區赤土崎)
1913/1919台中工場:旱溪(東勢子精武路與鐵路)
1920/1934花壇工場:鳥松坑/姑娘溪/池塘(花壇庄長沙村赤塗崎)
1912/1936嘉義工場:嘉義大排/道將圳/蘭潭(港子坪/磚磘里)
1931台南工場:三爺宮溪/仁德滯洪池(竹篙厝)
1899/1913高雄工場:愛河(三塊厝/中都唐榮磚窯廠)
1937佳里工場:蕭壟水圳(北門佳里街)
1936屏東工場:牛稠溪/永安圳(屏東公館)
1938岡山工場:阿公店溪/岡山溪(岡山灣子內)
1938斗南工場:大湖口溪(大埤庄茄苳腳)
1940花蓮港工場:美崙溪/須美基溪(研海庄加禮/新城嘉里村)
19分工場:
冬山、苗栗、大甲、豐原、員林、溪湖、北斗、斗六、崙背、土庫、水林、朴子、義竹、後壁、新營、學甲、潮州、林邊和草屯
    二次大戰後,日方資產收歸國有。行政院資源委員會將電力、石油、銅金冶鍊、煉鋁、造船、機械、食鹽、肥料、水泥、造紙、製糖等大產業以外的日方資產規模較小產業,由臺灣省自行處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7年(民國36年)將紡織、鋼鐵、機械、煤礦、油脂、化學、電工、窯業等十二個產業組成十二分支公司,合組成「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由於這些事業經營項目太過零散,統一經營不易,轉換成民營變成後來的處理方式。
    這次從T.R磚,了解台灣燒窯的類型,如木炭窯、包仔窯(明鄭至日本時期,大陸稱「饅頭窯」、台灣南部稱「龜仔窯」等)、登窯(日本至光復,目仔窯)、蛇窯、四方窯、八卦窯(光復至60年代Hoffmann Kiln,也稱蒸籠窯、半隧道窯)、隧道窯(60年代後,Tunnel Kiln)等,而應用在磚瓦製作上,主要為包仔窯、登窯、八卦窯、 隧道窯等,其中包仔窯與八卦窯更被視為台灣磚瓦業的重要里程碑。「霍夫曼窯」因為呈現八角形,所以又稱八卦窯,這種由歐洲引進具有科學方法的窯種,促進了日治時期台灣製磚產業的蓬勃,目前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是保存這種八卦窯最完整且珍貴的歷史遺跡。而這些窯的產量,大概是:
隧道窯:每日產量約二十八萬塊
八卦窯:每日產量約四萬塊
包仔窯:每日產量約二萬塊
目仔窯:每日產量約八千塊
  「T.R」磚燒製後,尺寸大約是高6x寬11x長23公分,重約3公斤,磚面紅色,磚面上T.R字體可分為凸面跟凹面,凹面較為早期,兩邊有稜形交錯格紋,有些磚格紋大,有些較小,這些菱格紋設計與水泥密合度有關。背面無花紋(後期背面有橫條),但呈兩邊高、中間凹的模樣,並有兩圓點。這個菱格設計從敲水泥就知道,有菱格的地方特難敲,需要一點一點用鑿的,不像平滑面的水泥是整片脫落,這個設計多少跟地震有關係,因台灣以前房子都以土角厝建造,在1906年嘉義梅山跟1935年台中墩仔腳地震,土角厝造成嚴重災情,這些地震影響建材對於地震的防護設計。
    日治早期紅磚印字除了T.R磚,另有S磚、耐火磚,後期則有TC、北、TY、R、陶、工北等磚頭,發展的時間,大致推敲如下 (年份前後可能會有些差異):
約1910-1920年 S磚(英國磚、錫口磚、三美路磚)
約1918-1930年 T.R磚(凹字陰刻)(日本磚)
約1930-1940年 T.R磚(凸字陽刻)
約1945-1950年 TC、TY、R、北、陶、工北
    這些磚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三石耐火煉瓦株式會社」字樣的耐火磚,資料不是很多,目前知道在台南水道(1912年)、金瓜石黃金博物館、青田七六(1931年)都有收藏保存,另如台糖虎尾糖廠煙囪(1908年)、龍口町塵芥燒却場(1932年)也有發現,日治時期台灣許多工場,需要使用火力燒製,這時不導熱的耐火磚成為需要元件,初期台灣並無生產,由日本直接輸入來自創立於明治25年(1892年)日本岡山縣的三石耐火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耐火磚,後來「北投窯業株式會社」開始有耐火磚的生產。
     兩塊珍貴T.R 凹面磚啟動我與紅磚緣份,後又撿到三塊神奇的T.R凸面磚、S磚、三石耐火煉瓦株式會社耐火磚,將被水泥覆蓋的樣貌還原後,把這些特殊珍貴的圖案拓印下來保留,看起來很棒,要好好保存起來,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紀念,也是百年的記憶!(3) 水。圳。道 - 敲開「T.R」磚,摸尋「紅磚」的歷史樣貌... | Facebook https://bit.ly/494HYnd
這四位是日治時期,帶動台灣磚瓦發展的影響人物
左列開始是:
鮫島盛 (鮫島商行)
後宮信太郎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松本龜太郎 (北投陶器所)
黃東茂 (撒木耳煉瓦會社)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3) 水。圳。道 - 敲開「T.R」磚,摸尋「紅磚」的歷史樣貌... | Facebook https://bit.ly/494HYnd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磚窯業是一個古老的傳統行業,窯爐是磚瓦生產的重要設備,因為磚瓦的發展和人類的生活關係密切,所以,「窯爐」成為各地生活文化的搖籃。從平地堆燒、坑燒到穴窯燒,人類可說累積了數千年的燒磚瓦經驗,才逐漸摸索出窯爐的雛形。窯爐的種類大致可分為:
(一)包仔窯    燒窯技術很傳統,也很特別;是一種「軟火慢燒」的燒窯技術。外形是橢圓形,像個饅頭的樣子,窯門在前端。它所生產的「紅」地磚、「紅」薄瓦,富含台灣風味。是台灣最早的窯種。    
(二)蛇窯    
又稱龍窯,具有體積大、熱效率 高、燃料省又便宜的優點,適合在丘陵地建造。
  它的外觀成長條圓管狀,遠望像一條噴火巨龍,窯頭往往低於低地面,窯尾則順著坡度而升,利用地形坡度形成自然的抽力,有利於燒窯時間熱氣上升;因此窯床斜度越大,煙囪的高度相對就降低;產品主要有水缸、陶缽、、陶罐、陶盆等廚房用品為主,光復初年,鋁製品出現後,廚房用品被取代,大部分的蛇窯改燒花盆、琉璃瓦。
(三)登窯    
窯室一間一間相連,像階梯狀。
是包仔窯和蛇窯結合的改良式窯盧。主要生產台灣式水缸、陶甕、酒甕等生活用陶。
(四)四方窯    吸火口在窯床,燃燒室在兩旁,火焰由上往下竄燒到地下煙道,再由大煙囪排出,不管是建築技術或燒成技術,都具備現代化工業的雛型。因它的燒成溫度較高,可生產較精緻的陶瓷產品,如酒杯、花瓶等瓷器,後來則以生產碗盤、磁磚、耐火磚為主。    
(五)八卦窯    橢圓形,可以連續燒窯,終年不需停,所以產量大,主要產品為建築用紅磚。    
(六)隧道窯
是自動化的現代窯種,全廠為連續式台車,軌道圍成一個循環系統。終年不停火。除了產量提升外,也節省了能源及人力。金良興窯場就是屬於隧道窯。主要產品是紅磚、馬桶、磁磚等。
窯盧介紹 https://bit.ly/47XZAQU    


認識咱台灣步入現代建築文明,就得從紅磚說起!  魚夫 - 認識咱台灣步入現代建築文明,就得從紅磚說起!... | Facebook https://bit.ly/3vbIlxW
如今在許多日本時代的古蹟或歷史建築被拆除的場所裡,咱們會經常發現裸露出來的紅磚烙有兩種印記,分別是TR和S磚。
S磚是英商「三美路洋行」(Samuel Samuel & Co)1914年在臺製造的紅磚,由於日本當局的偏袒,終究不敵日本血統的「臺灣煉瓦株式會社」而遭購併。
TR磚密度高,達4斤重,尺寸多為6x11x23公分,有些烙有印記,有些則無,表面平整者通常還上油,又稱「油面磚」,鑲有印記者又有陽刻和陰刻兩種,網狀的表面則是為了有效的和水泥緊密結合。
臺灣煉瓦的英文是Taiwan Renga,TR是縮寫,總公司一度設在今忠孝西路與館前路口三角窗,也就是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旁68號的「仁濟醫院館前門診大樓」。
1895年有位日人鮫島盛來臺,在總督府土木課任職,得知政府將大興土木建設鐵路,乃離職成立鮫島商行供應紅磚,後來在1898年規畫臺灣鐵路舖設至1908年全線通車中,接到大批訂單,生意蒸蒸日上,不過餃島卻死於1903年,由雇員後宮信太郎接手,生意做得更大,現在位於高雄的「中都唐榮磚窯場」以前就是「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
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TR磚即是承重的最大力量,才會到處可見,由於質地實在太硬,戰後去日本化,在許多拆除作業中,牆和歷史都沒倒,反見怪手進廠送修了 
魚夫 - 認識咱台灣步入現代建築文明,就得從紅磚說起!... | Facebook https://bit.ly/3vbIlxW

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臺灣煉瓦TR紅磚凸凹版,S煉瓦正S版與反S版〈日治時代〉

華山紅磚六合院
地址: 100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30-11號
電話: 02 2358 1914


山崎地區磚瓦窯業/新豐鄉山崎地區早期磚瓦業「松林磚瓦業陳列館」/新竹縣山崎地區早年以磚瓦業聞名,松林國小現址原本即為磚瓦池/「清光緒十九年新竹縣造」紅磚/新豐鄉山崎地區的磚瓦業於民國元年興起,鼎盛時期工廠曾達四十多家,製磚瓦師傅一百多人;但到了六十年,因鋼筋混凝土發展而沒落,而手工製磚也被機器所取代,可惜現已幾乎看不見遺跡/「台灣煉瓦王」「金山王」後宮信太郎 1873-196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