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溝面磚被稱為台大之寶,但1920年代重要的建築特色的十三溝面磚在雄中第一棟的玄關正面也可以看到,十三溝面磚是一種在1920年代末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陶質面磚,釉色有褐色、綠色、橄欖綠等多種,當時國防色盛行,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十三道溝痕,故名。另也有七溝、九溝之製品....也有故意作成高低不平的質感,其作用相同。(取自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可是雄中這個卻有18道溝痕,非常特別,是訂製品,在轉彎處都特別製作圓形轉折。
有機會到台大,可以仔細看一下和雄中第一棟有何不同高雄中學 - #雄中之秘... | Facebook https://bit.ly/44JC1KI
刊登日期2014/5/12 下午 04:02:41
林百貨外牆的溝面磚,是一般1920年代前後日治建築常建的建材,台灣大多於北投窯廠生產,在日本稱之為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 tile) 。溝面磚表面是一溝一溝凹凸的形式;最常見者,大多做成十三溝,因此常常可以聽到人稱之為「十三溝面磚」;除此之外,也有做成七溝、九溝,甚至二十多溝或者相林百貨外觀的這種不規則溝面的。
管仁健觀點》瓊瑤電影為何也要「黑」台大森林?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十三溝面磚已經成為臺大的代表,但近年來,大家對十三溝面磚的偏好似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李乾朗老師的著作《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提到:十三溝面磚是一種在1920年代末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陶質面磚,釉色有褐色、綠色、橄欖綠等多種,當時國防色盛行,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十三道溝痕,故名。另也有七溝、九溝之製品….也有故意作成高低不平的質感,其作用相同。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readitlater.com/i/gallery.lib.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06/03/gal_05_02/RS/w640.jpg)
帝大時代的臺大校舍,例如現存的行政大樓、徐州路的法學院行政大樓、臺大醫院的舊院區等,並未使用十三溝面磚,發現了嗎?這幾棟是親水【編按:網友指正為『清水』】紅磚的立面,據說日治時期重要的政府機關建築都是使用紅磚外觀,而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也是哦!所以本來校園裡的建築就不是全部都貼溝面磚的,而且溝面磚也並非是剛剛好的「十三溝」,在椰林大道上的二號館入口的側牆、昆蟲館入口側牆等,可以看到長度約是二塊半十三溝面磚的面磚,紋路亦不太相同,這些磚是在1920-1940年間的古董,比現在大量複製的十三溝面磚還要珍貴哦!筆者也曾經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舊館舍外牆,看見這種長形的面磚。大家若有機會去參觀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或京都大學等帝大學校,可以找找看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readitlater.com/i/gallery.lib.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06/03/gal_05_03/RS/w640.jpg)
使用溝面磚有其歷史因素,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為加強戰備,鼓勵建築物外觀多具有防空保護色的面磚,讓建築物和土黃色的地面相近以避免空襲,紅褐色的溝面磚也因此被利用在帝大的校舍上。
經過數十年,建築的風格及施工法、材料不斷改變,漸漸地各時期有了不同風貌的建築物,例如名家王大閎設計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張肇康設計的農業陳列館等。然而因為各家爭鳴造成校園景觀混亂,因此1980年代開始一波將現代建築物貼上十三溝面磚的風潮,從新圖書館建成後,眾人對十三溝面磚的偏好越來越強烈了。
光從材料本身來看,其實是非常有必要檢討新建築物是否要大量採用十三溝面磚。全臺灣現在只有臺大使用這種特殊磚材,全臺灣生產這種磚材的窯廠也屈指可數,又臺灣近年來能開採的陶土越來越少(也可能早已禁採),燒製原料不同不但造成磚色色差,生產不易也造成價格昂貴。另外,溝面磚的製造方式改變,以前是以人工用模型一塊塊壓出形狀來的,現在則是機械「射出還原磚」,也造成磚的厚度較以往厚,在修補建築物時會發生和舊面磚不平整的情形。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readitlater.com/i/gallery.lib.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06/03/gal_05_04/RS/w640.jpg)
色差和磚的厚度等問題,會造成新的溝面磚修補舊建築外牆效果不佳。但另外一個問題是,十三溝面磚是陶磚,吸水率比較高,原本建築物貼面磚是因為可以防止水份滲入牆壁延長建物壽命,但是十三溝面磚本身就會吸水,長期下來對建築物會有不良的影響。十三溝面磚特殊的溝紋,較容易沾付灰塵,所以建築看起來就會髒髒的,因此有些人也不太喜歡十三溝面磚。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就是這樣吧。
隨時代前進,校園內有一些新的建築,採用陶紅色的二丁掛磚,有些會混雜一點傳統的十三溝面磚做為飾帶,以求景觀上的統一,同時又兼顧材料費和日後維護等實質需求。例如工學院綜合大樓、生科館是二丁掛和十三溝面磚的組合面,而第二活動中心、管理學院則是全部使用二丁掛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readitlater.com/i/gallery.lib.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06/03/gal_05_05/RS/w640.jpg)
從面磚來看臺大校史和校園發展,也是很有趣的切入點呢。筆者認為十三溝面磚是臺大的特色,但不該是臺大的唯一。可以營造景觀和諧的建築元素中,除了使用一模一樣的外牆面磚以外,或許還有很多方式可以相互搭配來達成吧。所以請不要再認為只要是臺大校舍就一定是十三溝面磚囉。
【圖‧文 蔡淑婷】
臺大的校園建築傳統風格
如同任何一所殖民大學一般,臺大的校園風格根基於殖民者的思維以及文化。創立於1928年的帝大校園從校園空間配置到建築設計風格,都是當時日本建築師在明治維新後,所受的西化訓練與對臺灣的文化橫向移植之具體再現。而此一歐式風格也成為現今臺大校園風格中最具有歷史傳統的特色並延續至今。
##ReadMore##
若要分析臺大的建築風格傳統,日據時期完成的椰林大道兩側建築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文學院、校史館(舊總圖書館)、一、二、四號館以及行政大樓等老建築沿著寬70米的椰林大道兩旁興建,藉由一致而延續的建築立面形狀以及建築語彙的採用營造了臺大校園中的歷史核心區與建立了臺大的建築傳統。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p1.blogger.com/_nNdL9M23MiI/R3pqCBmVG-I/AAAAAAAAAFY/xC5U5RbaOZg/s200/(%E5%9C%96%EF%BC%9A%E6%96%B0%E7%B8%BD%E5%9C%96%E5%BB%BA%E7%AF%89%E7%89%A9%E4%B8%AD%E5%A4%AE%E7%9A%84%E5%A4%A7%E5%B1%B1.jpg)
除了山牆的採用外,日據時期建築物的主入口常藉著垂直立面形狀的變化、開窗方式的變化及凸出的門廊來加以強化。也因此一般的臺大空間使用經驗是會藉著建築物中央高起與門廊凸出的位置去尋找主要入口。這樣的作法不僅僅是在老建築上,更影響了光復後興建的建築物,如土木系或者森林系館。(下圖:比較文學院與土木系館的建築形狀可感受到建築物中央主入口的強化)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p0.blogger.com/_nNdL9M23MiI/R3piaxmVG2I/AAAAAAAAAEY/-jbWB75D9sc/s400/%E8%B3%87%E6%96%99%E4%BE%86%E6%BA%90-%E5%8F%B0%E5%A4%A7%E6%A0%A1%E5%9C%92%E8%A6%8F%E5%8A%83%E5%A0%B1%E5%91%8A%E6%9B%B8.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p1.blogger.com/_nNdL9M23MiI/R3pjFBmVG3I/AAAAAAAAAEg/idOmUtQhozE/s200/%E8%88%8A%E7%B8%BD%E5%9C%96%E6%AD%A3%E7%AB%8B%E9%9D%A2%E7%9A%84%E5%A4%A7%E6%8B%B1%E7%AA%97-2.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p3.blogger.com/_nNdL9M23MiI/R3psGhmVHAI/AAAAAAAAAFo/vVMifirLmA4/s400/%E5%8D%81%E4%B8%89%E6%BA%9D%E9%9D%A2%E7%A3%9A%E8%88%87%E6%B4%97%E7%9F%B3%E5%AD%90%E7%AA%97%E6%88%B6.jpg)
臺大另一項很重要的建築特色即為十三溝面磚。日期時期帝大所採用十三溝面磚在當時的建築分類中屬於深色面磚時期,主要目的即為營造磚造房屋的質感。此一特色亦可與前段提及的開窗方式呼應,屬於同一個仿古設計思維下的產物。而十三溝面磚配合建築物的所採用的石材基座與洗石子開口,構成了臺大老建築群最主要的表面處理手法。(上圖:十三溝面磚與洗石子窗戶構成的三號館牆面)
在空間圍塑上,日據時期建築內部圍塑中庭方院的空間組織方式為呼應歐洲傳統修道院大學空間組織的作法。更重要的是此一空間組織方式亦反映著當時帝大的學制:講座制。即採用各個講座構成的學部圍繞共用中庭方院的作法此外,當時用以連結不同建築物的拱廊亦成為臺大重要的環境形式。拱廊與中庭也成為老臺大人記憶中重要的開放空間形式。也因此,由拱廊通往方院中庭也成為臺大人空間使用經驗重要的一環。(下圖左:文學院的中庭方院與拱廊﹔下圖右:新總圖藉由拱廊的採用來處理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過渡)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p2.blogger.com/_nNdL9M23MiI/R3ppVRmVG8I/AAAAAAAAAFI/jWDd1jtP2l0/s400/%E6%96%87%E5%AD%B8%E9%99%A2%E7%9A%84%E4%B8%AD%E5%BA%AD%E6%96%B9%E8%88%87%E6%96%B0%E7%B8%BD%E5%9C%96.jpg)
以上提及的臺大傳統建築風格,包含山牆、拱窗、拱廊、門廊與十三溝面磚。後來在光復初期時並未被臺大有意識的沿用,僅零星的在少數建築中採用。其後臺大經歷五六零年代的空間需求大增與建築大量興建的過程,大量湧入的現代主義建築破壞了校園風格的和諧,也催生了後來的臺大校園規劃。
臺大校園規劃於民國71年在虞兆中校長任內推動,當初推動的重點主要為建立一套尊重既有臺大環境特色與使用者的環境決策過程,並建立建築形式準則以規範建築設計,避免因為建築師追求表現而使得校園淪為建築競技場與實驗場。讓校園新建築的設計能夠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並維持校園的和諧與形成校園整體意象。這樣的努力並也能世界一流大學如普林斯頓、哈佛、UBC等校看到。
因為研究臺大校園中王大閎建築而對臺大建築相當了解的建築學者徐明松分析說:臺大校園之所以給人一種校園的整體感的原因就在於臺大的建築具有共同的語言。這也是臺大透過「校園規劃」所建立起的校園傳統與風格。虞前校長曾說:他總是很欣慰現在的校園看起來有一種和諧的感覺。當年還年輕的校園規劃主要執行者夏鑄九老師也認為:臺大校園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有校園規劃,此外這並在國內大學造成了起頭的作用。
在臺大校園規劃的歷史中,於民國77開始規劃設計的的新總圖可以說是臺大校園規劃的最重要成果。對臺大而言,新總圖完成了椰林大道的終點位置。且透過山牆、拱窗、底層拱圈迴廊等建築群語言的採用,建築師王夏維有意識的呼應臺大建築特色來與椰林大道老建築群對話。正由於建築師設計上充分考慮與尊重臺大校園的風格與要求,使得現在的新總圖從五個參選的設計案中脫穎而出。夏鑄九老師認為,新總圖是臺大自日據以後最好的建築物。
也因為臺大椰林大道上的老建築群與建築風格傳統,使得臺大在校園發展上格外的與其他大學不同。過去主導新總圖並從事臺大多年校園規劃的黃世孟老師在大學總務長一書中指出,臺大對於建築物設計的諸多形式與空間上的要求,是根基在臺大校園特有文化的背景因素。他並指出這主要是由於臺大是一所有歷史及既有校園風貌的大學,而不是一所沒有歷史的新大學。這當然也是臺大推動校園規劃25載的具體成果,簡言之,臺大藉由舊校園歷史連續性的保存與特色的強化,形塑了在臺灣獨具風貌且一致性的校園空間,也延續了校園建築風格傳統。不論你對這樣的價值觀認同與否,此一作法保障了臺大校園不會成為建築師追求自我表現的創作園地,並維持了大學校園應有的和諧與提供了臺大未來作為百年大學的校園歷史氛圍。
校園中古老動人的歷史感覺以及人文氣息是無法被「製造」或「設計」出來的,它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推砌以及許多感人的故事發生在其中,是被經歷、被保留、被醞釀出來的。
~引用自校園規劃的時空關:普林斯頓大學250年校園發展的探討與省思
台大十三溝面磚
(攝於台大總圖書館)
十三溝面磚的名稱源自「12個波谷」+「前後2個半波谷」=12+0.5*2=13
根據台大校史館網頁上的資料,十三溝面磚最早於1920年代開始出現於台大校舍建築中,最早出自於日據時期的國防安全考量,直到1998年落成的新總圖書館和2007年才落成的電機系明達館都仍然大量延用這將近九十年前留下的傳統。
雖然全台灣並不是只有台大使用十三面溝磚,但它已成為歷代校友對母校記憶的一部分。倘若有天有強震或天災降臨,將一切建築人跡弭平,假使在斷垣殘壁中撿拾到了這塊磚頭,我們便能指認出這是我們的母校。
台大總圖書館
台大-校園角落
(活大)
(社科院)
(二活琴房)
(共同教室)
(舟山路)
(植物標本館)
(共同教室)
(共同教室)
(椰林大道)
(總圖)
(明達館)
(文學院)
(活大禮堂)
(傅園)
(蒲葵道)
(活大)
(小小福)
(舊體)
(小福)
(舟山路)
(總圖外走廊)
台大-花草樹木
(哲學系館)
(地質系館)
(小椰林道)
(椰林大道)
(小椰林道)
(行政大樓)
(舟山路)
(文學院)
(白千層,總圖)
(哲學系館)
(農藝系館)
(黑森林)
台大校舍
(文學院中庭)
(共同教室)
(文學院)
(生農學院中非大樓)
(普通大樓)
(舊台文所)
(小福)
(文學院)
(舊台文所)
(農化新館)
(農化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