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客家古厝…藝文界爭取保留道東堂玉明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5zxUC
楊梅道東堂玉明屋
桃園市楊梅區瑞原里18鄰上陰影窩105號(楊新路三段1巷36號)
桃園市地址楊新路三段1巷36號
地圖 https://goo.gl/maps/33kDogTVJiuppHm98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楊梅道東堂玉明屋 https://bit.ly/3UDbyJU
與禮密臣一同返回臺北府的日軍在離開中壢後,在桃仔園駐紮一夜。桃仔園就是今桃園景福宮周圍之地,南迄鐵路線,北達永和市場一帶,是桃園的主要商業區。在清雍正年間,仍為原住民棲息之所,為一大片無人墾殖的茅草區,稱為「虎茅莊」。至乾隆2年(1737),移民拓墾隊伍中有人種植桃樹;後來這裡的住民以漳州人為多,他們改稱這裡為「桃仔園」。乾隆29年(1764)的《續修臺灣府志》記載為「桃仔園」,同治19年(1870)的《淡水廳志》則記載為「桃園」。至光緒14年(1888),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任內,實施土地清丈,《魚鱗圖冊》上載為「桃園」,日治以後據此廢桃仔園之稱,以桃園為地名。足跡˙臺灣˙人類學|桃仔園 https://bit.ly/3JQ7IKc
2014-07-30
◎ 黃如輝
面對各界搶救呼聲,桃園縣政府昨天終於將「楊梅道東堂—鄭宅」列為「暫定古蹟」,問題解決了嗎?其實,「暫定」二字如果用於遺址或文物等大概都能接受,但將「暫定」二字用於古蹟上,似乎就成為古蹟「病危通知書」,得跟「時間、經費與怪手」三者角力。放眼台灣暫定古蹟中,沒有幾個能如台中摘星山莊「好命」,從怪手之下被搶救回來的!
桃園縣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下)》一七○至一七二頁,道東堂的調查已經出現,如今二○一四年,道東堂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該說是公部門不盡力,或者是文化界袖手旁觀?
筆者家鄉嘉義「日新醫院(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家族所有)」,也是在建商與所有人達成交易後進入清除內部,引起各界譁然要求保存,公部門才急急忙忙宣布列為暫定古蹟;只是隨著暫定期限的逼近,民間自籌款項仍然杯水車薪!
一紙「暫定」的公文,不但建商不服氣,更讓古建築所有人的權益受損;但是古建築被拆除,不但是地方文化資產的損失,也是整個台灣文化資產的損失。公部門實應定期進行古建築田野調查,並訪談古建築所有人,提出老建築新生計畫,才不會淪落至所有人無力保存,只好賣地拆屋的窘境;或者由中央文化主管單位研究,讓老建築透過拆遷技術,成立「台灣歷史文化園區」易地保存的可行性;或是成立「古蹟銀行」,透過專家調查,提出修復計畫。如此對外可讓民眾捐款集中使用,一來可解古蹟修復緊急需要,二來提供有心保存古蹟的所有人長期低利貸款,避免變成空房子加速毀壞。
「暫定」二字,對古蹟而言,真的太沉重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任職嘉義啟智學校)
楊梅道東堂玉明 暫定古蹟
道東堂1215-2014--1--PDF相片-------------------
道東堂1215-2014--2--PDF相片-------------------
楊梅道東堂玉明邸外觀(徐乃義/大紀元)
【大紀元2014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楊梅道東堂玉明,因狀況緊急,桃園文化局即依據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由會勘委員組成暫定古蹟處理小組,29日上午前往勘查,並於會勘後立即召開暫定古蹟小組審議,審議結果29日即簽報首長,待核定後逕列為暫定古蹟。與會委員並建議核定「暫定古蹟」後,若發生任何拆毀、縱火等行為,則必須一律原地重建。
為防止玉明邸遭毀壞,縣府已立即請楊梅分局派出所協助,加強巡邏及通報;並由文化局於暫定古蹟期間內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各項處置方案之可行性評估並辦公聽會。另外,縣府將籌組專案小組,邀集各相關局處每2個月檢討一次,確切討論處理方案進度,以充分展現本縣護衛文化資產保存之決心。
桃園文化局長張壯謀表示,玉明邸經提報人7月21日補正資料確認提報處所,依文資法第12條及第17條規定啟動會勘程序,發函通知所有權人29日至現場會同勘查。處理過程不僅秉持文化資產保存法精神、貫徹處理原則並尊重所有權人意願,落實文資審議委員會勘結果,更務求妥善辦理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為桃園在地文化特色保存與發展策盡心力。
文化局向所有權人說明,暫定古蹟為緩衝性作為,既可保護所有權人權益並兼具保存文化資產工作的變通性,審查期間並可進行充分協調。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主要在避免可能具有古蹟價值之建造物在審查期間遭到毀損,至於是否具有古蹟價值另屬文化資產審議事項。未來,文化局將兼顧維護相關所有權人權益以及保存文化資產為前提,進行後續工作。
(責任編輯:呂美琪)
桃園7月30日電(記者 黃文杰)桃園楊梅道東堂玉明邸客家古厝,可能遭拆除,近日因為地方藝文人士搶救,成為藍綠關注焦點。事實上,在楊梅堂號“道東堂”不只有這一棟,還有鄭氏“雙堂屋”以及鄭大模公祠堂等,後者還有彩繪浮雕壁畫,鄭家後代以生動活潑方式紀念鄭家開台祖,如何唐山過台灣,如何“長工變地主”的傳奇故事。
桃園楊梅市,是純粹的客家莊,其名之由來,是客籍移民沿社子溪而上,見溪谷兩岸山坡野生楊梅果實纍纍,客語稱“坑”為“壢”,乃名村莊為“楊梅壢”。
最早的拓墾者,是來自廣東惠州府的鄭大模,曾參與清乾隆50年(西元1785年)由溫庭協、鍾朝和等組成的“諸協合”墾號開拓楊梅壢。
今楊梅市,有以其命名的“大模路”,以表彰其拓墾楊梅的貢獻。
鄭大模派下有五房,其房厝則均以“道東”為堂號,其解釋不一,但“道東”會直接聯想到彰化和美的“道東書院”,是以朱學而道東,亦謂王道東來而定名。
“道東堂”也是台灣才有的堂號,鄭家的祖先們希望後代以“道德”傳家,也就是象徵道德從大陸東傳到台灣,所有才有道東堂的堂號。
鄭大模派下有八棟以“道東堂”為堂號的客家古厝,以建於1925年的“玉明邸”及建於1912年的“雙堂屋”最知名,“玉明邸”已經列為暫訂古蹟。
位於楊梅市西高山頂1號的“道東堂”,即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為二堂四橫屋,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為楊梅一帶著稱的“雙堂屋”,
“雙堂屋”指的是,前後兩落堂屋,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亦有部份採土埆牆體,
左右次間窗楣上有“清風”、“明月”書繪裝飾,左右護龍(橫屋)為土埆牆體,維繫客家簡居的生活風格,華麗程度雖不如“玉明邸”,但保有樸實風。
“雙堂屋”還有鄭家後代居住,他們不願評論“玉明邸”,只強調千萬不要弄混了,不要一見到“道東堂”的堂號,就認為古厝要拆除,建議媒體可以去鄭大模公祠堂了解鄭家簡史。
鄭家後代為了感念開台先祖的辛勞,精心整理公祠堂,首先映入眼簾是綠色隧道,整排綠樹旁隧,有一排的彩繪浮雕壁畫,訴說著道東堂的故事。
翻修過後的道東堂,雖然沒了原來的質樸感,但仍可見到族人用心保留先人的精神與傳家格言,最特別就是彩繪浮雕壁畫,簡單易懂,彷彿看連環漫畫,卻精準傳達鄭家的不忘本精神。
原籍廣東惠州陸豐大安墟方郭都鄭家寨的鄭大模,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境艱困,不過意氣昂揚。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告別故里,搭船來到楊梅壢客家庄,委身張家擔任長工,因為刻苦奮鬥,個性篤實忠厚,深得主人張氏青睞,把女兒許配給長工,夫婦同心,漸漸累積財富,生活清苦的長工,變成富甲一方大地主,寫下“長工變地主”的楊梅傳奇。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回應楊梅道東堂古蹟保存議題
楊梅鄭家古厝「道東堂」的保存議題,連日來引起文化團體的關注。鄭文燦認為,保存桃園具有代表性、獨特性的古厝,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精神,桃園縣政府應該爭取處理的時間,先指定道東堂為暫定古蹟,防止立即可能發生的拆除破壞,在六個月內,和所有權人協商出文化資產保存和私人權利雙贏的方案。
鄭文燦提出以下三大主張:一、桃園縣政府應該立即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道東堂為「暫定古蹟」,爭取緩衝時間,防止可能的拆除破壞。二、與所有權人協商,考慮以地易地、完全補償的模式,以重劃區等值的公有建築用地交換道東堂。三、推動《桃園古厝保存活化計畫》,以委外經營方式,結合文化團體,鼓勵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
---------------------------------------------
道東堂玉明邸 漢人徐慶瀾設計
〔記者周敏鴻/楊梅報導〕面臨拆除的楊梅市「道東堂玉明邸」危機未解,網友疾呼搶救,外界還傳言「道東堂玉明邸的設計者就是設計總統府的人」,鄭玉明第五房子孫昨天澄清:「這是誤傳啦!」設計者是漢人徐慶瀾,總統府則是日本人設計的總督府。
西元一九○七年,日治政府以五萬日幣徵選台灣總督府設計圖,且限定日本建築師參加,結果由森山松之助的設計圖獲選,經局部修改後動工,一九一九年落成,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
道東堂玉明邸興建於西元一九二五年,外界一度誤傳兩棟建築物的設計者是同一人,讓道東堂玉明邸愈顯珍貴。不過鄭玉明第五房子孫昨天指著「道東堂」牌匾末端題字「徐慶瀾」澄清,指漢人建築師徐慶瀾才是道東堂玉明邸的設計者。
第五房子孫表示,當年鄭玉明的第三個兒子鄭祿生擔任保正,提議新建道東堂玉明邸,鄭玉明於是邀徐慶瀾設計,花了兩萬斤稻穀,以三年的時間興建,於西元一九二七年落成。
------------------------------------------------------
作家張典婉17日於臉書社團「桃園藝文陣線」貼文,指出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桃園楊梅客家古宅「道東堂」,近期將賣給建商,預計8月2日建商即會進駐處理,意味著這一棟1927年即落成的客家傳統建築,即將遭到拆除、走入歷史。目前已有文史人士向桃園縣文化局遞案申請為歷史建築。
這座創建於1927年的「道東堂」,有別於楊梅當地另一棟著名「雙堂屋」的道東堂,其擁有拱廊等西方元素,是一座結合漢人文化與西式元素的三合院建築。不過,在原地主即將將土地等產權賣給建商的情況下,這座特色歷史建築極有可能會遭到建商拆除,消失在世人眼前。
為了保留這座歷史建築,桃園當地文史人士已在今(17)日上午前往楊梅市內兩座道東堂進行會勘。其中創建於1912年、知名的「雙堂屋」,在建商尚未有所動作下,較不緊急,但另一座道東堂在建商即將介入的情況下,正面臨拆除危機。
長期致力於保存桃園歷史建築的中正大學學生藍博瀚,今天上午也前往桃園縣文化局遞案,申請該建築為「歷史建築」。他表示,文化局已回應他,將會去道東堂現場進行會勘,再來討論是否具歷史建築資格。
張典婉表示,目前桃園縣境內有多處古厝,在後代子孫決議將土地所有權賣給建商後,面臨消失危機。由於台灣文資法進入泠涷期,許多古宅屬於私產或是祭祀公業,面對龐大利益,保存意義小於商業價值,導致許多古宅因此被求售,甚至被建商夷為平地。
張典婉強調,這次楊梅道東堂事件,是繼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的存廢爭議後,再次面臨文資困境。他認為,在道東堂被拆除前,應向桃園縣文化部文資局申請為暫定古蹟,另外請客委會文資處,動用緊急預備金,在無法留存時,循林安泰古居前例,以拆卸重組模式到客家大院重組保留道東堂原貌。
(圖:鄧維順/攝)


















搶救客家古厝…藝文界爭取保留道東堂玉明邸
作家痛批 政府不用心保護珍貴古厝
〔記者周敏鴻、李容萍、邱奕統/桃園報導〕桃園縣楊梅市「道東堂玉明邸」完成於一九二七年,擁有拱廊等西方元素,是座充滿閩洋融合風格的「一堂七橫屋」客家古厝。不過,因原地主將土地等產權賣給建商,這座客家特色歷史建築八月二日將被建商拆除。作家張典婉在網路貼文,痛批政府「寧花大錢蓋蚊子館,不用心保護珍貴古厝」,一百多位民眾昨趕往搶拍「古厝的最後身影」,疾呼政府搶救珍貴文化資產。
「道東堂玉明邸」位於楊梅市瑞原里十八鄰,是地方旺族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興建,工藝、裝飾保存完善,最多曾有一百多人同住,如今只剩六人,因部分子孫賣地給建商,美麗古厝即將被拆,讓人惋惜。
「道東堂玉明邸」佔地三千四百多坪,都是建地,公告地價每坪二萬餘元,鄭家子孫自估每坪市價約十萬元,土地市價總值約三億多元,由鄭玉明的五個兒子(五房)子孫共同持分。
第五房的子孫說,建商以每坪七萬七千元購買第一房持有的八六七坪土地與第二房的八五三坪、第四房廿七坪,已購得一千七百四十七坪,佔古厝面積的一半,只剩第三、第五房不願賣地。
按計畫拆 建商嗆除非有人跟他買地
「會按原計畫在八月二日拆除,除非有人跟我買地!」已花一億多元購地的蕭姓建商表示,鄭家部分子孫當初以土地已分割,主動找他接洽。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等官方單位,也沒人跟他聯絡,「道東堂玉明邸」是老舊建築,屋內的電線嚴重破損,不適合居住。
依據地籍圖,第一、二、四房已賣出的土地範圍,包括左四、左三、左二橫屋全部,以及左一橫屋的三分之二,若八月二日動工,左半側將悉數拆光。
第五房的子孫說,工人已到古厝張貼拆除公告,對祖先遺留的文化資產即將被怪手摧毀很無奈,希望政府能趕緊協調,盼有轉圜機會。
「完美的建築對稱就要毀了!」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教授陳邦畛直言說,「道東堂玉明邸」是一堂七橫屋格局,左側有四橫屋、右側有三橫屋,屋頂也以高低層次來呈現主從關係,任何一部分被拆,文化價值就破碎了!
集氣搶救 桃園藝文陣線設粉絲專頁
為搶救「道東堂玉明邸」,桃園藝文陣線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很多網友驚嘆說:「超美的,拆了就沒了!」「這麼美的古宅一定要保留呀!」
桃園縣鄉土學友會等單位昨天發起古厝文化導覽,一百多名網友攜家帶眷參訪道東堂的「玉明邸」及「雙堂屋」古宅,聆聽講師姚其中的介紹,主辦單位並找來高空吊車,民眾搶搭吊車從三樓高的空中俯瞰留下玉明邸完整身影,民眾表示:「以後可能拍不到了!」
小檔案
玉明邸 現存少見完整的一堂七橫屋
鄭大模派下在楊梅有八棟以「道東堂」為堂號的宅院,目前以建於1925年,1927年完工的「玉明邸」及建於1912年的「雙堂屋」最知名。「玉明邸」是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所建。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教授陳邦畛說,「道東堂玉明邸」的建築屬「一堂七橫屋」格局,正廳前設院牆,形成內外埕,左右牆堵都貼有彩瓷面磚,簷廊桁架上有精緻的員光與雙獅座木雕,水車垛上有交趾陶,外加玻璃遮護,剪黏、交趾陶、彩繪與木雕,在這處客家古厝都看得到。
陳邦畛指出,左側有4橫屋、右側有3橫屋,左右橫屋的簷廊以磚砌圓拱柱列為拱廊,屋頂也以高低層次來呈現配置上的主從關係,呈現閩洋融合的清新脫俗風格,是具有開創性的客家建築,可見當時的鄭玉明相當時尚氣派。(記者邱奕統、周敏鴻) ----------------------------------
2014-07-26 16:32
〔本報訊〕位在桃園楊梅擁有102年歷史的客家古宅「道東堂」日前傳出將有建商進駐,恐遭拆除。今天民間組織「搶救楊梅道東堂」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收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會勘通知單,如具暫定古蹟情況,將召開暫定古蹟處理小組審議。
楊梅客家古宅道東堂日前傳出8月2日將有建商進駐。「桃園藝文陣線」日前在臉書上發起「搶救楊梅道東堂」行動,盼百年客家古宅不要成為冷漠和商業利益下的亡魂。今天文化局發出通知,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於7月29日前往道東堂會勘,文化局也表示若有緊急情況,將立即召集暫定古蹟處理小組,也意味百年道東堂出現一絲生機。
桃園民團揪留影 搶救楊梅道東堂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楊梅報導】
2014.07.28 04:07 am
楊梅道東堂牆上畫有建商欲拆除部分的紅線,民間團體極力要求列為古蹟予以保留。
記者呂筱蟬/攝影
位在楊梅市的客家古厝「楊梅道東堂」,日前傳出所屬的鄭家後代將部分土地賣給建商,8月初恐遭拆除,「桃園藝文陣線」在臉書上發起「搶救楊梅道東堂」行動,盼該處成為古蹟予以保留,昨天桃園縣龍潭鄉導覽協會與桃園縣鄉土學友會則舉辦影像紀錄及導覽活動,盼為百年古厝留下風采。
「我們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擔任導覽解說的文史工作者姚其中表示,透過臉書讓更多人關心楊梅道東堂的存亡,一周前在網路上徵求自願者為該處做影像紀錄,經屋主同意昨天近100人可入內仔細觀察,並為這百年古厝留下最美的身影。
他說,楊梅道東堂玉明邸是當地最早拓墾墾拓者之一,鄭大模四房鄭仁涯建於1925年,當時集結木雕、石雕、剪黏、交趾陶、彩繪及泥水匠等大師建造而成,除是傳統民居外,兩邊拱廊型式則呈現英國殖民風格,建材使用土角、紅磚、洗石子、柱石、彩磁,「中西合併的華麗風格,的確少見。」
他說,楊梅道東堂玉明邸及另一幢雙堂屋皆具稀有性、藝術及歷史價值,且屋況良好,希望提報評定為古蹟,「給一張護身符至少可保存現況」;文化局明天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前往會勘,後續文資委員將會與屋主持續協商。
聲援保存楊梅道東堂的民眾則認為,桃園縣近年因建商和政府聯手哄抬房價,土地面臨徵收、出售,造成縣內古宅、老屋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古蹟浩劫,希望這客家古宅不要成為冷漠和商業利益下的亡魂。
【2014/07/28 聯合報】https://www.facebook.com/DaoDongTang
-------------------------------------------------
長工變地主 鄭大模寫楊梅傳奇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7-28
〔記者周敏鴻/楊梅報導〕「道東堂」初祖鄭大模從生活清苦的長工變成富甲一方大地主,是楊梅傳奇,楊梅市「大模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楊梅大模街用他名字命名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出生的鄭大模,自幼失怙,雍正年間,不滿二十歲的他渡海來台擔任長工,鄭家子孫說,鄭大模誠懇忠厚,刻苦墾荒地,四十歲獲張姓主人青睞,將女兒許配給他。
楊梅市大模街是以鄭大模的姓名來命名。(記者周敏鴻攝)
楊梅市大模街是以鄭大模的姓名來命名。(記者周敏鴻攝)
鄭大模夫妻齊心創業、存錢買地,後來成為楊梅大地主,鄭家子孫說,高山里的「雙堂屋」是鄭大模的「起家厝」,至今仍保存完整;至於鄭大模當時擁有的土地究竟有多大?子孫說,全盛時期北起平鎮市宋屋地區,南到新竹縣北端,很大的範圍都屬鄭家所有。
「道東堂玉明邸」的起造人鄭玉明是鄭大模五房的後代子孫,估計土地最多時約有二百八十甲,後來因政府耕者有其田政策,許多土地被徵收,但都沒有影響祖厝,豈料如今竟是子孫變賣土地,讓祖厝面臨被拆除厄運。
-----------------------------------
2014-07-29
◎ 黃春光
感謝自由時報搶救楊梅「道東堂玉明邸」的大幅報導。我想,台灣有很多動人的歷史,像楊梅鄭家的故事,難道不能寫下一部穿越清日國台、家族、產業、人心歷經各種變化的大河小說?難道不足以拍出一部五十二集、提供各種影視工作者發揮的動人電視劇或電影嗎?
鄭家歷經清日到現代,從荒野到良田,放領到工業化,難道不是歷史與經濟研究的好題目嗎?
道東堂獨特客家融合閩洋的建築風格,難道不是建築界思考「建築、風土與歷史」的豐富個案嗎?
鄭家的故事,難道不是在地中小學參加全國客家藝文競賽、了解故鄉歷史的好題材嗎?
除了房地產推平一切、抹去記憶的獲利模式,我們不能擁有可以保存記憶的生活和產業嗎?
反思東京車站、西螺詔安客崇遠堂修復的用心,桃園客家人對土地與祖先的愛不該落後!請文化局、吳志揚縣長、客委會、文化部、教育部,一起為新價值新產業奮力!為鄭家子孫、「道東堂玉明邸」買主和台灣與世界,留下一個比一次性賣地建屋更大、更長久的價值和利益!
(作者業農,桃園縣平鎮市民)
--------------------------------------------------
搶救客家古厝…藝文界爭取保留道東堂玉明邸
自由時報-2014年07月28日 上午07:00
搶救客家古厝…藝文界爭取保留道東堂玉明邸
道東堂玉明邸被貼公告8月2日前要清運物品,鄭玉明第五房子孫氣憤撕下公告前,先拍下照片存證。(記者周敏鴻攝)
相關新聞
爭列暫定古蹟 桃縣文化局明會勘當場定生死
作家痛批 政府不用心保護珍貴古厝
〔自由時報記者周敏鴻、李容萍、邱奕統/桃園報導〕桃園縣楊梅市「道東堂玉明邸」完成於一九二七年,擁有拱廊等西方元素,是座充滿閩洋融合風格的「一堂七橫屋」客家古厝。不過,因原地主將土地等產權賣給建商,這座客家特色歷史建築八月二日將被建商拆除。作家張典婉在網路貼文,痛批政府「寧花大錢蓋蚊子館,不用心保護珍貴古厝」,一百多位民眾昨趕往搶拍「古厝的最後身影」,疾呼政府搶救珍貴文化資產。
「道東堂玉明邸」位於楊梅市瑞原里十八鄰,是地方旺族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興建,工藝、裝飾保存完善,最多曾有一百多人同住,如今只剩六人,因部分子孫賣地給建商,美麗古厝即將被拆,讓人惋惜。
「道東堂玉明邸」佔地三千四百多坪,都是建地,公告地價每坪二萬餘元,鄭家子孫自估每坪市價約十萬元,土地市價總值約三億多元,由鄭玉明的五個兒子(五房)子孫共同持分。
第五房的子孫說,建商以每坪七萬七千元購買第一房持有的八六七坪土地與第二房的八五三坪、第四房廿七坪,已購得一千七百四十七坪,佔古厝面積的一半,只剩第三、第五房不願賣地。
按計畫拆 建商嗆除非有人跟他買地
「會按原計畫在八月二日拆除,除非有人跟我買地!」已花一億多元購地的蕭姓建商表示,鄭家部分子孫當初以土地已分割,主動找他接洽。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等官方單位,也沒人跟他聯絡,「道東堂玉明邸」是老舊建築,屋內的電線嚴重破損,不適合居住。
依據地籍圖,第一、二、四房已賣出的土地範圍,包括左四、左三、左二橫屋全部,以及左一橫屋的三分之二,若八月二日動工,左半側將悉數拆光。
第五房的子孫說,工人已到古厝張貼拆除公告,對祖先遺留的文化資產即將被怪手摧毀很無奈,希望政府能趕緊協調,盼有轉圜機會。
「完美的建築對稱就要毀了!」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教授陳邦畛直言說,「道東堂玉明邸」是一堂七橫屋格局,左側有四橫屋、右側有三橫屋,屋頂也以高低層次來呈現主從關係,任何一部分被拆,文化價值就破碎了!
集氣搶救 桃園藝文陣線設粉絲專頁
為搶救「道東堂玉明邸」,桃園藝文陣線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很多網友驚嘆說:「超美的,拆了就沒了!」「這麼美的古宅一定要保留呀!」
桃園縣鄉土學友會等單位昨天發起古厝文化導覽,一百多名網友攜家帶眷參訪道東堂的「玉明邸」及「雙堂屋」古宅,聆聽講師姚其中的介紹,主辦單位並找來高空吊車,民眾搶搭吊車從三樓高的空中俯瞰留下玉明邸完整身影,民眾表示:「以後可能拍不到了!」
小檔案
玉明邸 現存少見完整的一堂七橫屋
鄭大模派下在楊梅有八棟以「道東堂」為堂號的宅院,目前以建於1925年,1927年完工的「玉明邸」及建於1912年的「雙堂屋」最知名。「玉明邸」是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所建。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教授陳邦畛說,「道東堂玉明邸」的建築屬「一堂七橫屋」格局,正廳前設院牆,形成內外埕,左右牆堵都貼有彩瓷面磚,簷廊桁架上有精緻的員光與雙獅座木雕,水車垛上有交趾陶,外加玻璃遮護,剪黏、交趾陶、彩繪與木雕,在這處客家古厝都看得到。
陳邦畛指出,左側有4橫屋、右側有3橫屋,左右橫屋的簷廊以磚砌圓拱柱列為拱廊,屋頂也以高低層次來呈現配置上的主從關係,呈現閩洋融合的清新脫俗風格,是具有開創性的客家建築,可見當時的鄭玉明相當時尚氣派。(記者邱奕統、周敏鴻)
桃園7月30日電(記者 黃文杰)桃園楊梅道東堂玉明邸客家古厝,可能遭拆除,近日因為地方藝文人士搶救,成為藍綠關注焦點。事實上,在楊梅堂號“道東堂”不只有這一棟,還有鄭氏“雙堂屋”以及鄭大模公祠堂等,後者還有彩繪浮雕壁畫,鄭家後代以生動活潑方式紀念鄭家開台祖,如何唐山過台灣,如何“長工變地主”的傳奇故事。
桃園楊梅市,是純粹的客家莊,其名之由來,是客籍移民沿社子溪而上,見溪谷兩岸山坡野生楊梅果實纍纍,客語稱“坑”為“壢”,乃名村莊為“楊梅壢”。
最早的拓墾者,是來自廣東惠州府的鄭大模,曾參與清乾隆50年(西元1785年)由溫庭協、鍾朝和等組成的“諸協合”墾號開拓楊梅壢。
今楊梅市,有以其命名的“大模路”,以表彰其拓墾楊梅的貢獻。
鄭大模派下有五房,其房厝則均以“道東”為堂號,其解釋不一,但“道東”會直接聯想到彰化和美的“道東書院”,是以朱學而道東,亦謂王道東來而定名。
“道東堂”也是台灣才有的堂號,鄭家的祖先們希望後代以“道德”傳家,也就是象徵道德從大陸東傳到台灣,所有才有道東堂的堂號。
鄭大模派下有八棟以“道東堂”為堂號的客家古厝,以建於1925年的“玉明邸”及建於1912年的“雙堂屋”最知名,“玉明邸”已經列為暫訂古蹟。
位於楊梅市西高山頂1號的“道東堂”,即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為二堂四橫屋,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為楊梅一帶著稱的“雙堂屋”,
“雙堂屋”指的是,前後兩落堂屋,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亦有部份採土埆牆體,
左右次間窗楣上有“清風”、“明月”書繪裝飾,左右護龍(橫屋)為土埆牆體,維繫客家簡居的生活風格,華麗程度雖不如“玉明邸”,但保有樸實風。
“雙堂屋”還有鄭家後代居住,他們不願評論“玉明邸”,只強調千萬不要弄混了,不要一見到“道東堂”的堂號,就認為古厝要拆除,建議媒體可以去鄭大模公祠堂了解鄭家簡史。
鄭家後代為了感念開台先祖的辛勞,精心整理公祠堂,首先映入眼簾是綠色隧道,整排綠樹旁隧,有一排的彩繪浮雕壁畫,訴說著道東堂的故事。
翻修過後的道東堂,雖然沒了原來的質樸感,但仍可見到族人用心保留先人的精神與傳家格言,最特別就是彩繪浮雕壁畫,簡單易懂,彷彿看連環漫畫,卻精準傳達鄭家的不忘本精神。
原籍廣東惠州陸豐大安墟方郭都鄭家寨的鄭大模,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境艱困,不過意氣昂揚。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告別故里,搭船來到楊梅壢客家庄,委身張家擔任長工,因為刻苦奮鬥,個性篤實忠厚,深得主人張氏青睞,把女兒許配給長工,夫婦同心,漸漸累積財富,生活清苦的長工,變成富甲一方大地主,寫下“長工變地主”的楊梅傳奇。
桃園縣楊梅市「道東堂玉明邸」,是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古厝,但後代子孫把地賣給建商,在下個月2號將面臨被拆除的危機,不少鄭氏子孫感到惋惜,網友也在臉書號召搶救道東堂的活動,希望透過影像文字記錄保留古厝,並呼籲政府出面解決,文化局表示近期會請委員進行會勘商討。
左右牆堵貼有彩瓷面磚,彩繪和木雕,東方氣息中,還混和拱廊等西方元素,桃園楊梅的道東堂、玉明邸,一直是不少遊客,朝聖的景點,但近百年古厝,如今卻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鄭先生:「祖先留下來辛苦打拚蓋的房子,我們會什麼要去把它賣掉,又不是說缺錢。」
老祖宗留下的資產沒能守住,不少鄭氏子孫感到惋惜,道東堂玉明邸,佔地3400多坪,都是建地,土地市價總值約3億多元,由鄭家五房子孫共同持分,目前建商已購買3房土地,除非有人來買地,否則堅決要拆,一聽到消息,桃園藝文陣線在臉書上,號召保留古厝,擔心古厝被拆,台灣歷史難以保存。
鄭先生:「我們曾行文給文化局,可是文化局並沒有同意,沒有人出面去整合,而且政府單位並沒有很明確說,我們符合古蹟有沒有保留價值。」
早在先前,道東堂其中的雙堂屋,也因子孫想賣地差點被拆,住在古厝裡的鄭氏後代,表示就算家族內部達到共識,但古厝沒被明訂為古蹟,保的了一時,保不了一世。桃園縣文化局長張壯謀:「安排文資委員先去現場勘查一下,我們想這個是初步的想法。」
文化局表示,會請委員進行會勘,再商討對策,看是否達到兼顧各方利益,又能保留古厝。
〔自由時報記者邱奕統、周敏鴻、李容萍/綜合報導〕楊梅市鄭大模派下有八棟以「道東堂」為堂號的客家古厝,以建於一九二五年的「玉明邸」及建於一九一二年的「雙堂屋」最知名;「玉明邸」在八月二日面臨拆除命運,「雙堂屋」先前也差點被拆,都是後代子孫想要賣地所致。
「雙堂屋」是位於西高山頂的四合院,建地、旱地共八千多坪,目前仍住在裡面的後代子孫鄭瑞煌說,「雙堂屋」是祖先鄭大模的「起家厝」,後代所有權人約一百多人,多數子孫也想賣地,他去年向文化局提出歷史建築指定申請時,文化局竟要求必須取得全部所有權人的同意書才要受理,不但消極還刻意刁難,「要文化局有何用處?」
鄭瑞煌表示,依土地法規定,共有土地或建築處分,只要過半的土地與過半的人數同意就可以進行,先前想要買「雙堂屋」地的建商雖然知難而退,但未來可能還會捲土重來,不敢指望文化局對保護歷史建物會有積極作為。
對此,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魏淑真表示,依文資法規定,只要有人提出申請就會受理,當初「雙堂屋」申請送件時,她尚未到文化局服務,不清楚當初的細節或誤會,歡迎鄭瑞煌先生再度提出。
「雙堂屋」建於一九一二年,是鄭大模的後代鄭仁涯所建,屬「二堂四橫屋」格局,前後兩落堂屋也被稱為「雙堂屋」,外埕前有池,佔地五千多坪,坐東南朝西北,主體為磚木結構,牆體紅磚、牆基卵石,外觀沒有華麗的木雕或是交趾陶的裝飾,屋後方有「化胎」,是用土填高的半月形土堆,有如房子的靠背,具傳統客家建築特色。
道東堂浮雕壁畫 訴說長工變地主傳奇
雨中拆屋
2017-06-18
台南麻豆老鎮長張拔故居在文資處已排定於下週探勘之際,昨天雨中被「搶拆」,文史工作者期待「搶救」卻變「搶拆」,這在全國各地老宅文資保存情況常見,但在一向重視文化、並強調文化立都的台南,發生這種事,還是不免覺得可惜。
張拔一生傳奇,與地方發展脈動融合,是否能列為歷史名人故居?有待文化專業認定。而張拔故居至今八十一年歷史,是否有歷史建物的資格?一樣需要認定。
依據台南市文化局的說法,在張家後代把舊宅賣給建商,有文史工作者希望搶救後,經調查發現,張拔故居並未在南縣府時代調查過的歷史建築潛力點,認為未達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但仍排定下週會勘;換言之,到底是過去忽視了但值得搶救?又或是真的不具文資地位?一切,待進一步認定。
未料,文化局的搶救行動才啟動,另一方的搶拆行動卻更快,昨天下著大雨,建物已被拆掉一半,文史工作者痛心,而相關單位為何不能有更強且更積極的保全動作?房子已拆,如同文史工作者所言:只能留給後世評論了。
只不過,前車之鑑,未來台南市對於類似的建築,是否有必要啟動更積極的保護政策?文化單位不妨思考評估,以免再有下一個搶拆行動發生。(記者唐在馨)
【驚!財團要拆遺世獨立的番仔路古聚落】 – 漂浪島嶼 https://bit.ly/2UqgK6j
台中番仔路古聚落面臨財團收地拆屋,居民上街抗爭,結束後來到社區,才發現簡直是一個遺世獨立的桃花源。也許是因為土地過去屬於老地主所有,居民居住超過百年,卻很少改建變動,於是在高樓大廈圍繞之間,留下這塊台中的文化珍寶。聚落相當古老,處處是百年歲月痕跡,在凋零之間,保有聚落巷弄的紋理空間,同時留存時代演替的歷史建物,細細看總有驚喜!但是,財團收地拆屋在即!遺世獨立的百年古聚落,隨時走向灰飛煙滅的命運!有空去看看,這片台中的美麗秘境,財團虎口下的遺世桃源。※許多人探問地點,想前往者,可導航台中太平「番仔路福德祠」,位在福德祠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