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輪車+1910年清朝 宣統二年 110年前當年清朝人口四億多人,清朝末年人平均壽命 :男41歲,女43歲-清朝(1644-1912}末年北京城 平民,貴族眾生相,清朝 街道 喪禮巡行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280832386220213/


諸葛亮帶兵出征為何總坐四輪車?歷史學家這麼說
By 鄭玉如, hottopic.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5日, 2019
《三國演義》描述吳、蜀、魏三國間的政治與軍事,是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內容更被多次翻拍成電視劇,其中會發現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的出場,就連帶兵打仗時也是從容坐著四輪車,但因諸葛亮的腳並無殘疾,若坐車打仗也相當不便,這讓不少人看得困惑,而歷史學家也分析出原因。
有一則說法要較奇幻也無根據,由於諸葛亮與孫臏都是姜子牙轉世在孫臏這一生時,受龐涓迫害遭臏刑,膝蓋也因此被挖掉,導致他日後無法行走,往後替齊國打仗時,就是坐四輪車樣子出現,而投胎成諸葛亮後,儘管他沒有殘疾,這世卻遺傳了這個習慣,但這僅是一個傳說。
第二種則是因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過度勞累導致他身體狀況惡化,因此無法騎馬而改坐四輪車,第三種是諸葛亮所乘的四輪車,其實是素車,也就是未經裝飾、刷油漆,或用於辦喪事時的車,而乘車出征也帶有政治色彩,用此證明自己是大漢正統,討伐篡漢的曹魏,是復仇的討逆,而非師出無名。
第四種則是歷史學家分析結果,當時諸葛亮所乘坐的四輪車,應該是由戰車改造過的指揮車,由於坐在車上較難下車,而其就是為了向士兵傳達「與各位同進退」的意思,這也讓士兵衷心度提升,可說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手段。儘管諸葛亮乘坐四輪車一說,僅出現於小說筆記中,不過實際上他偶爾才會乘坐四輪車,而演變成常搭四輪車形象,主要還是電視劇為了營造從容形象,誇張鋪陳後的效果。


8435982_640x640_0

-------------------------------------------------

古代中國沒有四輪馬車嗎?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kjFbVI

古代中國沒有四輪馬車嗎?

 

《清明上河圖》中的有車一族

吳鉤

首先說明一下,我們要說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是張擇端的宋本,而是遼寧博物館藏的明代仇英本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清院本。

在明清時期,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車還是挺拉風的。仇英本《清明上河圖》上,這樣的獨輪車最常見,一般都用於載貨:

但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載人:

 

比較奇葩的是這樣的拉人小車子:

而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上,則是二輪車比較常見,拉貨多用二輪車:

載人一般用兩輪的牛車、馬車:

 

這種二輪馬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計程車,平時停靠在路邊等候客人,你想坐車,招呼他們過來就行。看,這個酒店門口就有一輛馬車在等生意:

還有四輪的牛車、馬車,未必更豪華,但車廂肯定更寬大一些,可以載更多的人或貨物:

這輛居然用了20匹拉的四輪車,真不知道裝載了什麼重物?

許多網友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只有二輪馬車。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卻出現了幾輛四輪車。顯然,中國古代是有四輪馬車的。

還有人論證說:「中國古代沒有四輪車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未能解決四輪車的轉向問題,中國人的四輪車只是簡單地將四個輪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因此無法轉向,無實用價值。西方發明了轉向架,四輪車就可轉向自如了。」似乎有點道理,我們看上圖中的四輪牛車、四輪馬車,果然是將四個輪子都安裝在固定的車架上,轉向確實成問題。

但我們的古人真的無法解決四輪車的轉向問題麼?回頭再來看仇英本《清明上河圖》,上面也有四輪馬車:

請注意這輛四輪車的構造,四個輪子並不是固定在同一個車架上,而是分別裝在一前一後兩個車廂下面,前後車廂的銜接應該有一個轉軸,這就解決了轉向的問題。

圖像史料可以糾正人們的許多偏見。

---------------------

File:Vietnam Wheelbarrow.jpgFile:Shanghai - two Chinese men being carried in wheelbarrow LCCN2004707919.jpgBB1eZeKbFile:Brouette vectoriel.svgFile:Bruet40.jpgFile:Qingming Festival Detail 7.jpg

獨輪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llLDu

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最早為希臘人或中國漢朝人發明。它符合工效學,能夠抵受在崎嶇路面行進,但是不能在太過傾斜的地面作物資或工具運輸。

獨輪車利用槓桿原理而把負載的抗力點的靠近支點(即車輪)而令本身運作有效率,亦把負載分擔在獨輪車及操縱者之上。因為獨輪車令笨重或大量的負載移動變得輕鬆,所以它在建築工地、農地、花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兩輪的手推車在平地較為穩定,但獨輪車則在易失平衡的地方如細小、鋪板或翹起的路面有較高的可操作性,而且在卸載時亦較易控制。

然有輪的運貨車在5000年前已經出現,獨輪車的發明通常會追溯至中國,儘管此說有眾多爭議。中國獨輪車的最早描述在2世紀漢朝墓地壁畫及磚墓浮雕中發現[1]。在四川成都一個年代為118年的墓中壁畫,發現繪有推著獨輪車的人[2]。在四川沈府君闕發現年代約為150年的石浮雕,亦刻有推著獨輪車的人[3][4]。二十四孝中便有孝子董永利用名為「鹿車」的獨輪車載著父親到處移動的故事,並描述在山東武梁祠年代為147年的壁畫上[5][6]。但有比以上更早期的證據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及1世紀。在5世紀的後漢書中提及了發生在前30年共挽鹿車的成語故事,故事中鮑宣的妻子與鮑宣一同推著鹿車回鄉成親[2][7][8]。期後發生在20年,反對篡位者王莽(前45年–23年)的赤眉起義中,趙憙為自己喬裝和把其妻子放在他的鹿車上,並聲稱其妻子十分不適而成功通過暴徒的詢問,從而避過危險[2][9]。

獨輪車的發明記載

由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年–1145年)畫作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單輪中式獨輪車
此外,由古代史家陳壽(233年–297年)所著的《三國志》中,指出蜀漢丞相諸葛亮在197年–234年間對獨輪車的發明作出貢獻[10]。文中指出諸葛亮在231年發明了木牛流馬,並在對曹魏的作戰中用作軍事供應物品的運輸[11]。裴松之在430年所作的註解中詳細描述了木牛流馬的設計,它有一個單獨大型的中心車輪,在代表牛的木製支架周圍有一個軸[11]。在11世紀,宋朝(960年–1279年)學者高承在其著作《事物紀原》指出他當時的軸向前傾斜的小車(便於拉動),為諸葛亮木牛的直接後代[12]。此外,高承亦指出三世紀的"流馬"獨輪車為軸向後傾斜的小車(便於推動)[12]。

中國獨輪車的特點

承載著兩個人的獨輪車。1895年,上海。
與其後在歐洲中世紀發明不同(車軸在前方用作運送較輕的負載),車軸在中間的中式獨輪車令它們負擔起重很多的重量[13]。中國的獨輪車通常能夠一次負擔起六個人的重量,而且它並不是把大量的重量施加在拉動的人或動物上,而是把重量平均分布在拉動者與車輪本身[14]。由從17世紀歐洲到達中國的來訪者中對此十分讚賞,並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位成員範巴瀾(Andreas Everardus van Braam Houckgeest)在1797年的著作中(精確描述了其設計及負重大的能力)表達對此的極度關注[15]。

20150727004009  2016-05-26_084606  2016-02-20_0913422016-02-20_090828  

----------------------

雙載獨輪車與四馬力人力轎

2015-02-17_192345  

IMG_20140626_141702  

images (3)images (4)images (5)images (6)images (8)images  

-----------------------------

鞋盒裡竟發現珍貴的民國舊照片 轟動全球!

1917年,安縣攝像者: 隸屬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

西德尼•戴維•甘博(1890-1968)是美國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者和攝影家。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發現,1984年他的後人在一個鞋盒內發現它們,引起巨大轟動。1989年,這批相片首次在北美19個城市及中國內地13個城市巡迴展出。

1917年,四川,頸脖上掛13500個銅板路人。銅錢貶值,物價上漲,購物時不得不背上幾十斤重的銅錢串。(圖/健康人生)

1968年,甘博在紐約去世。他的學術著作和攝影作品表現他嚴謹的科學態度、敏銳的歷史眼光、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對異國民族善良、友好的品格,以下是甘博先生在1917-1931年間拍攝的民國舊影。

1917年,甘堡(四川省阿壩州理縣甘堡羌鄉),挑草鞋的商販。(圖/健康人生)
1917年,杭州,禮拜堂學校的男孩。冬天的杭州沒有暖氣,每人手提一小銅爐取暖。(圖/健康人生)
1917年,去安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縣)的路上,租煙。上等的煙具配上上等的煙草供人們租吸。(圖/健康人生)
1917年,北京騎驢的老人。(圖/健康人生)
1917年,四川石佛場稻草市場。在四川農村,稻草具有廣泛的用途,可用來蓋房、造紙及餵牲畜等。(圖/健康人生)
1917年,遂寧街市(遂寧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圖/健康人生)
1917年,在成都坐轎子的甘博。(圖/健康人生)
1917年,從新都去成都的路上,坐獨輪車的甘博。(圖/健康人生)
1918年11月28日,北京故宮閱兵慶典裡的士兵。(圖/健康人生)
1925年,北京,五卅運動中,抗議英日慘殺同胞的市民貼出了禁止英日人參觀故宮的標語「狗與英日人不得進宮」。(圖/健康人生)
北京小腳貴婦和僕人。(圖/健康人生)
陪葬的紙汽車。(圖/健康人生)
1931年,河北定縣露天課堂的平民教育。(圖/健康人生)

---------------------------

File:Wooden ox replica in the Ancient Chariot Museum in Zibo, China.JPG

木牛流馬(諸葛亮發明的運糧工具)_百度百科 - http://goo.gl/WD2rnh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妻子黃月英及蒲元等人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4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後使用。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單輪木板車論
其中一種說法是單輪木板車,是一種山路用的帶有擺動貨箱的運送顆粒貨物的木製人力步行機。

設想有一離地三尺、長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條,木條左端削成車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個孔。再設想這樣的兩條木條被布置成人力車的左右兩轅。再設想在兩個品字形的頂孔間插有一條三尺長的軸,在品字形的下面的兩個孔中各用小軸鉸裝著一條可以沿該小軸擺動的、另一端頂地的木柱,這個有四條腿的人力車就是木牛。

流馬是一個向上開口的,左右側壁近上緣的垂直中心線上各有一個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長的軸就穿過流馬的這兩個孔,流馬可以在該軸上前後幌動。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類的載荷左右移動,有一塊縱向隔板把箱一隔為二,而且糧食是先裝入布袋再裝入箱中的。

當木牛叉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木牛就這樣走完餘下的半步。

流馬在木牛的上下動作下會像打踿躚那樣產生前後擺動,何時把手把拉上、壓下和拉前當然要和流馬的擺動頻率配合,所以操作須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經驗。只要使流馬保持穩定的搖擺,對操作者來說肯定最省力。當木牛流馬在直路上下坡時,可以完全自動化。此時可以利用裝在流馬上的梢釘抬起和壓下水平木條和前、後腿。

相關歷史資料
《三國志註》引《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記載: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槓耳。」

其他記錄有: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南齊書·祖沖之傳》記載:「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記載:「小車: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宋代陳師道《後山叢談》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人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史》記載楊允恭曾向宋真宗建議:「莫若用諸葛亮木牛之製,以小車發卒,分鋪運之。每一車,四人挽之,旁設衛兵,加戈刃於其上,寇至,則聚車子中,合士卒之禦寇於外。」

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工作原理(圖)
Posted on 2015年8月31日 by ADMIN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也是遊卡桌遊最新作品《三國殺界限突破》中的新類型牌——寶物牌。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對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之事印象頗深。在書中第102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中說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

揭秘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工作原理(圖)

“牛馬皆不水食,可以轉運,晝夜不絕”。如此先進的運輸工具並非羅貫中憑空杜撰,史書上早有明言。《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諸葛亮集》中還載有做木牛、流馬之法。兩書的材料相印證,可知並非妄言。
然而,由於古代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與圖形,後人無法復制,加之《三國演義》的潤色,更使它添上瞭神秘色彩。長期以來,人們對木牛流馬的解釋莫衷一是,即使是最原始的材料也給人們帶來瞭疑惑,尤其是《諸葛亮集》中記載的關於木牛的說法很容易使人把木牛流馬想象成木制的牛馬,而且是一種能夠不斷給予一定動力的、能夠連續工作的機械。但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國時期能否達到這樣的水平,沒有明確記載。於是,又引出瞭不同的猜想。
木牛流馬原理
一、木牛流馬是普通獨輪推車

《宋史》、《後山叢譚》和《稗史類編》都說:木制獨輪小車,漢代稱為鹿車, 經諸葛亮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到瞭北宋,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開始出現瞭獨輪車的名稱,這種小車的形態和構造,因地制宜, 略有不同, 故各地所稱手推車、二把手, 雞公車等, 都是指這種獨輪小車,
二、木牛流馬是四輪車
高承《事物紀原》卷八說: (諸葛亮始造)木牛, 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民間謂之江州車子,這在《諸葛亮集》、《資治通鑒》裡也有些根據,范文瀾明確提出這個觀點,其確鑿佐證是成都羊子山二號漢墓出土的駢車畫像磚, 其右下角有人推獨輪小車的形象,木牛流馬的稱呼來歷,因為獨輪車不用牛馬, 一個人能推走, 為不吃草的牛 (木牛) 、能流轉的馬 (流馬) ,這正如今人把拖拉機叫做鐵牛、摩托車叫電驢子一樣,
但這兩種解釋也有欠妥之處:獨輪車、四輪車機械原理十分簡單,何勞“長於巧思”的諸葛亮親自制作?而且獨輪車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瞭, 諸葛亮沿用瞭這種獨輪車, 還值得史書上大書一筆嗎?
三、木牛流馬是奇異的自動機械
此說以《南齊書·祖沖之傳》、《太平禦覽》、《辭源》等為代表, 其主要內容是:三國時代, 運用齒輪原理制作機械,己屢見不鮮,東漢時畢嵐作翻車是利用齒輪轉動來汲水的一種裝備,三國時韓暨又制造水排,利用水力驅動水輪來灌水。
《南史·祖沖之傳》: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可知祖沖之是親眼見過木牛流馬的,又因木牛流馬的啟發,他便創造一種機械運行的工具,比木牛流馬更勝一籌,由此可知,木牛流馬一定是利用齒輪原理來制作, 否則祖沖之不會有興趣拿它來作參考和對比,可惜的是此論缺乏確鑿的論據和實形。
關於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是怎麼制造的,木牛流馬的工作原理至今還未可知,但來我認為諸葛亮利用齒輪原理制造木牛流馬的可能性較大,但缺乏實際證據,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

------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

揭密 諸葛亮「木牛流馬」真的可以日行百里嗎?
2015年09月18日 16:34 社群分享
200px-木车流马272f082025aafa40ffb1fbb9faa64034f79f019924a36acaf2edda3cc2455ad6c01e93901203f92cc300px-木车流马201509180043222015091800432620150918004328  
揭密 諸葛亮「木牛流馬」真的可以日行百里嗎?(圖/新浪網)
讀過《三國演義》小說的人都知道,後期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北伐曹魏戰爭中,為了調運糧草,發明了一種叫木牛流馬的工具。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描述: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眾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製造,尚未完備。吾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眾大喜。緊接著介紹了製造木牛之法: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

這段文字不僅寫出了木牛流馬的神奇功能,還詳細寫出了它的製作方法。木牛流馬不食五穀,不用人力,就可以晝夜不停的行走,用我們現代人的思維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是違反能量守恆定律的。小說的描寫只是誇張的手法而已。那麼,諸葛亮北伐時,到底有沒有製作木牛流馬呢?如果有,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諸葛亮(圖/新浪網)
諸葛亮(圖/新浪網)
1、歷史記載,卻有木牛流馬之說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也就是說,歷史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三國志·蜀志·本傳》當中還記載了木牛流馬製作之法: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頷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從製作之法我們可以看出,木牛流馬雖沒有《三國演義》裡面描寫的那麼神奇,但也在當時也確實是一種非常精巧細密,巧奪天工的機械了。那麼,這些記載真實嗎?木牛流馬運載糧草的效果真有那麼好嗎?

諸葛亮治國事跡石板(圖/新浪網)
諸葛亮治國事跡石板(圖/新浪網)
2、後世考證,還原木牛流馬原形

關羽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的構造,其中一種說法是單輪木板車,是一種山路上用的帶有擺動貨箱的運送顆粒貨物的木製人力步行車。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有一離地三尺、長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條,木條左端削成車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個孔。再設想這樣的兩條木條被佈置成人力車的左右兩轅。

再設想在兩個品字形的頂孔間插有一條三尺長的軸,在品字形的下面的兩個孔中各用小軸鉸裝著一條可以沿該小軸擺動的、另一端頂地的木柱,這個有四條腿的人力車就是木牛。

流馬是一個向上開口的,左右側壁近上緣的垂直中心線上各有一個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長的軸就穿過流馬的這兩個孔,流馬可以在該軸上前後幌動。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類的載荷左右移動,有一塊縱向隔板把箱一隔為二,而且糧食是先裝入布袋再裝入箱中的。

流馬(圖/新浪網)
流馬(圖/新浪網)
當木牛叉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

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木牛就這樣走完餘下的半步。

木牛(圖/新浪網)
木牛(圖/新浪網)
但是,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

3、結合現實,木牛流馬可能就是一種獨輪推車

我們可以結合三國時期的歷史和諸葛亮北伐戰爭的需要來構思一下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首先,木牛流馬是用來運糧草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從蜀國出祁山攻魏,一路上大部分都是崎嶇的山路。或低窪不平,或怪石繚繞。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四條腿的牛車靠人力來拉,或者推,容易走過嗎?

其實,據這一觀點來解釋的話,木牛流馬就是一種運糧草的獨輪的單人推的小車。它的原動力就是人力,可由一個人在後面用手推動,也可一人拉一人推。

諸葛亮利用機械原理製成了木牛流馬(圖/新浪網)
諸葛亮利用機械原理製成了木牛流馬(圖/新浪網)
有了這種車,比人力擔挑、畜力馱載,運輸能力可以增加好幾倍。獨輪車靈巧方便、用途廣泛。特別適合於崎嶇的山路。直到今天,這種獨輪車仍在廣大農村使用,只是形狀方面各地有些差異,比如現在兩輪的農夫販運蔬菜水果用的駕車。

「木牛流馬」主要用於運糧,它可以運載一個士兵一年的口糧:「一歲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但是,由於歷史記載的不完備和人們對諸葛亮的崇拜神化,導致了後來種種神乎其神的傳說。那些誇張的說法都是不現實的。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281764729910501/

2020-07-27_1303112020-07-27_1303212020-07-27_130209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281764729910501/


 

Vintage Time Warp...One horse power. Via classic cars

一馬力tempFileForShare_20230422-200901


tempFileForShare_20230422-194458facebook_1682163998328_7055507186845130505 (1)

花蓮車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