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南社、台灣東社及台灣客社等本土社團代表22日聯合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參訪的立場。(記者王敏為攝)
2014-06-22 12:11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即將訪台,台灣社、台灣北社、中社、南社、東社、客社等本土社團,上午聯合舉行記者會,指出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妄言「台灣前途由中國人民決定」,傷害台灣主權,呼籲台灣人民正視張志軍來台政治目的,要求張志軍收回范麗青發言,向台灣人民道歉;南社副社長張順發更嗆,南部鄉親一定會「好好招待」張志軍,讓他感受「南部熱情的艷陽」。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表示,台灣人民應表達立場,拒絕中國官方插手台灣內政;他強調,這不是「逢中必反」,而是當中國欺壓、意圖消滅台灣主權時,台灣人一定要起身反抗。(記者王敏為攝)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表示,台灣人民應表達立場,拒絕中國官方插手台灣內政;他強調,這不是「逢中必反」,而是當中國欺壓、意圖消滅台灣主權時,台灣人一定要起身反抗。(記者王敏為攝)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表示,國民黨意圖在立法院臨時會主導通過自經區條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等三大爭議法案,張志軍在此敏感時間來台,根本是刻意安排,要來台督導「賣台業務」,台灣人民應表達立場,拒絕中國官方插手台灣內政;他強調,這不是「逢中必反」,而是當中國欺壓、意圖消滅台灣主權時,台灣人一定要起身反抗。
張順發表示,身為台灣人,聽到范麗青說「台灣前途由中國人民決定」,「聽了很不爽」,台灣公民將展現拆政府的魄力,張志軍到南部來,南社一定如影隨形,「你要幹我們就來幹」,讓張志軍體驗南部的艷陽;他也呼籲高雄市長陳菊當面問張志軍,為何要撕毀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鄧小平當年說香港50年不變,舞照跳、馬照跑,如今聽起來都是放屁。
-------------------------------------
2014-06-16
黃國昌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一席「台灣前途由全體中國人共同決定」的發言,引爆台灣國內一陣譁然。絕大多數台灣人民顯然無法接受這種蠻橫無理的立場,說得直白一點,中國共產黨連中國自己的前途都不讓中國人民決定了,更沒什麼資格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中國人民決定。除了兩蔣時期以「反攻大陸」的囈語所包裝的謊言之外,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也沒有瘋狂到想要去決定中國的前途。
即使從統戰的角度來看,范麗青的發言可說是十分愚蠢,不僅進一步加深台灣人民對中國政府的不滿,其所造成的反彈,更使得即便是心存「化獨漸統」終極目標的馬英九,在閃躲了半天之後,最後還是要被逼得透過發言人作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決定台灣未來」的宣示。當然,事後許多網友的打臉文,都明白點出馬英九其實早在二○○六年接受外媒專訪時,就曾附和中共所提出「台灣問題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主張,狠狠地再次揭穿馬英九虛偽的假面。不過,由於中共的野心、馬英九的謊言,以及二者間的強烈連結,老實說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這次的事件,除了讓台灣人的主體意識更為凝聚鞏固之外,也提供了我們再次重新審視「國民主權」這個憲法上最高原則所具有之意涵的機會,並有助於破解我國現行憲法所存在的內部邏輯矛盾與虛幻不實。
重新審視「國民主權」的意義
一個單刀直入的問題是:我國《憲法》第二條所謂「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之「國民」,其範圍為何?是否包括目前在所謂「中國大陸」的人民?這個問題,絕非是法學家於研究室中所進行的抽象概念演繹,而係直接涉及我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存立基礎,而具有本質上及現實上的最高重要性。對於這個問題,除了業已淪為歷史遺緒的「國民黨法統」之外,無論由何種觀點來看,答案當為「台灣兩千三百萬國民」無誤,根本不包括所謂「中國大陸」的人民。也因此,我國的未來由這兩千三百萬國民決定,本為至明之理。
由此切入考察,我們也才能清楚地認知到《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的虛幻。質言之,所謂的「大陸地區人民」,既非我國國民,更與我國主權無涉,純粹就是一個就憲法而言毫無意義的詞彙。「大陸地區」可能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地理上的存在,但不具有任何憲法上的重要性。這個概念在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之存在,可以說是一九九一年第一次修憲時,囿於當時台灣甫開始第一小步的民主化,尚未徹底擺脫所謂「中國大一統」遺毒下的產物。在今日觀之,所謂「大陸地區」根本就是一個虛幻的存在,我國早就沒有什麼大陸地區了,我國唯一可能的存在基礎,就是台灣。能夠行使我國主權的,也只有台灣人民。「大陸地區」在我國憲法中的虛幻存在,除了弱化這部憲法的威信,增加這部憲法與我國國民的距離之外,實在沒有什麼正面積極的意義。
也正是因為如此,筆者早已數度指摘馬英九總統對於憲法價值的看重,從不在於「國民主權」、「權力分立」及「人權保障」等真正牽涉本質上重要性的民主憲政存立基礎,反而選擇擁抱憲法中最為虛幻不實的部分。這次,馬英九在回應中國時所附加「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前提,其心中或許還是想著這個「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虛幻二元存在;不過,我相信,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想的則是「國民主權」的原則。
國民主權,是破除「一國兩區」這個鬼魅的最佳利器。
---------------------------------------
2014-06-23
實體投票首日 4.8萬人參與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香港「佔領中環」發起「民間全民投票」,針對公民提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爭取民眾支持,二十日啟動手機與網路電子投票獲熱烈回響後,二十二日上午十點首度開放十五個實體投票站。共有七○五二五四人投票,包括四萬八千餘人實體投票,活動將持續至二十九日晚間九點,為七月一日大遊行暖身。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認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正視這次的投票率與民意。
香港「佔領中環」發起民間全民投票,針對公民提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爭取民眾支持,二十二日上午十點首度開放十五個實體投票站,大批民眾排隊等著進站使用平板電腦投票。(法新社)
香港「佔領中環」發起民間全民投票,針對公民提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爭取民眾支持,二十二日上午十點首度開放十五個實體投票站,大批民眾排隊等著進站使用平板電腦投票。(法新社)
香港「佔領中環」發起民間全民投票,針對公民提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爭取民眾支持,二十二日上午十點首度開放十五個實體投票站,大批民眾排隊等著進站使用平板電腦投票。(路透)
香港「佔領中環」發起民間全民投票,針對公民提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爭取民眾支持,二十二日上午十點首度開放十五個實體投票站,大批民眾排隊等著進站使用平板電腦投票。(路透)
婦人搶頭香:不投會後悔
遍佈香港、九龍和新界的投票站二十二日一早就出現人龍,民眾攜家帶眷,抱著寵物,撐著傘耐心等候進站使用平板電腦投票。柴灣票站中午前一度因電腦出問題,改用紙張投票。
在香港理工大學票站外排隊「搶頭香」的廖姓婦人,因嘗試電子投票十多次失敗,決定親自前往,她說機會難得,不投會後悔;民眾莫先生說,投票是擔心香港言論自由緊縮;還有一位輪椅阿伯說,不介意走十多層階梯上票站,只希望普選可以有選擇。民眾普遍認為,雖然投票無法律效力,但能清楚表達民意,票數多,政府便必須聆聽。
爭取普選 籲港府正視民意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等人,也前往柴灣票站投票。李柱銘說,作夢都想不到有這麼多人投票,顯示港人渴望普選,政府若看不到投票意義就是看不見民意。「學民思潮」發言人劉貳龍則說,超過五十萬人投票,當局不能單以沒有法律效力輕輕帶過。
香港二○二○召集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也赴銅鑼灣教協票站投票。她對能以選票表達意見感到興奮,強調投票數將反映港人對「真普選」的訴求,希望港府聽到民眾的聲音,並鼓勵民眾親赴票站投票,減少網路投票個資被盜問題。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也鼓勵民眾到實體票站投票,表示系統可辨識重複投票,坊間流傳的手機或身分證可重複投票均屬謠言。
不過,親中人士二十二日也藉機嗆聲。銅鑼灣票站外十多名「愛護香港力量」成員拉布條批評投票違法,呼籲民眾不要參與,還說隨便用一個身分證號都能投票,質疑系統有漏洞,不能代表民意;「正義聯盟」召集人李偲嫣也在港府總部外搭起橘色帳棚絕食抗議,說佔中投票逾五十萬人,不代表就是港人真正心聲,呼籲陳日君等人一起絕食,才是真正愛香港。
佔中運動另一發起人、中文大學教授陳健民則提醒港人,不要以為「已經勝利」,呼籲七月一日五十萬港人一起上街頭。
-----------------------------------------
2014-06-23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6月22日下午,暴雨中,一群「島國前進」熱血傢伙在板橋掃街聯署推動「公投補正」。
同樣在滂沱大雨中奮戰,香港「和平佔中」全民投票,不到三天投票總人數已超過60萬,除了網站和手機的「電子公投」,主辦單位設置15個實體票站,香港市民,老人與年輕人,並肩冒雨排隊投票。流行音樂作家林夕出面呼籲港人參與:「預知被宰的羊,臨刑前也要大聲喊救命,才死得有尊嚴,才能向世界警告豺狼有多恐怖。那一票,是要表白冤情:『我是被謀殺,不是自殺,我死不甘心。』」
台灣被鳥籠公投法束縛;香港則是公投無法,民間自己闖出一條路,以NGO形式推動2017特首「真普選」。根據《基本法》一國兩制的設計,北京曾答應2017年特首由香港人民投票直選。然而,在中國崛起聲中,中國政治更往集權專制擺盪,曾經許諾給香港人民的「一國兩制」面臨跳票,不久前發佈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明白宣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兩制可不是平起平坐,主子是北京政權。
「和平佔領中環運動」從去年開始籌劃,其間備受阻礙威嚇。主導的學界人士之一曾被迫辭去主管職位。去年夏天,一位政治學者告訴我:「佔中」是對北京抗爭的終局博弈(end game),香港能不能爭取到「真普選」,能不能爭取更好的自治條件,就在未來一年,可見這場抗爭有多重要。而北京也深知這場搏鬥關乎對港治理的未來,於是選擇在電子公投前夕發佈「白皮書」;網軍試圖對電子公投網站展開癱瘓性質的攻擊。
今年五月重訪香港,關於真普選是否可能,聽到兩種聲音。一種是,中方最後會答應讓泛民的溫和人士競選;另一種聲音:「香港,最終只是個讓你上網的深圳」,這個論斷來自一位移居自北京的媒體工作者,或許她深入了解北京統治者心態,才做出如此悲觀的預測。此時此刻,悲觀論佔了上風。正因此,我們才能體會,香港民主運動者面臨的處境有多險阻,他們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決志有多強。
佔中讓公民社運團體、泛民、獨立媒體都動員起來。去年開始,「佔中商討日」(類似台灣的審議民主)幾度練兵,吸引數千名熱情公眾;佔中主導群深入社區開講。這期間,幾波經過「非暴力抗爭訓練」的志工也在此次全民投票中積極參與。15個實體投票站,外加近百個服務站,泛民政黨也投入不少資源。面對北京強勢鎮壓的佔中運動,讓原本呈現「四分五裂」的泛民,激發出一點團結協作的基礎。
同處在中國因素的氣旋下,台港之間的關係也在變化中。以往,香港與台灣政界的交往對象,以泛藍政黨為主;但在「國共和解」之後,國民黨已無須與香港交往。而民進黨部分人士最近熱衷於「民共交流」,於是迴避與香港泛民來往。在訪談中,幾位香港政界人士說:台港民主黨派之間仍相當陌生,雙方還沒找到可以深入交流的語言。
但是,北京的天朝姿態,讓港台找到共通的抵抗語言。香港主權1997年從英殖民者轉移給中國政府,並未解殖,當然不讓殖民地人民自主決定他們的政治未來。19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地位時,完全不讓香港市民參與。97之後,「馬照跑、舞照跳」只是掩護殖民化收編的煙幕。
反觀台灣,雖然歷經二十年選舉民主化,但骨子裡的政治霸權仍然充滿著殖民主義氣息。馬英九一再宣稱「一國兩區」,否定台灣主權,拒絕修改鳥籠公投法;而北京在威逼香港同時,宣稱:「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國共隔海唱和,阻止人民執行公民自決權,讓台灣處於「類殖民」狀態。
中國港澳事務發言人說:在香港進行任何形式的所謂「公投」,均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是非法,也是無效的;佔中是公然挑戰基本法的一場「鬧劇」。北京為什麼如此懼怕公投?因為公民投票對抗殖民主義,否定北京政權的天朝主權觀。
對香港,北京可以直接下手;對台灣,北京通過各種「代理形式」阻止人民公投。台灣公投,有法無門;香港公投,無法也無門,決心在「臨刑前」奮力一搏。
-------------------------------------------
2014-06-23
〔記者曹伯晏/台北報導〕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赴日,因宣傳海報、門票未列國立兩字而引發風波,對台日關係也造成衝擊。前駐日代表許世楷昨表示,此事關乎我國主權,但最近發展顯示,東京國立博物館已開始努力彌補此事,考量台日關係重要性,我方眼光也應該長遠一點,相關追究可視情況「適可而止」,讓故宮展覽能夠順利開展。
許世楷受訪時指出,「國立」與否的最大問題,在於台灣主權有沒有被認定,此次東博本身的標示有註明國立,但和東博一起合作媒體的海報就沒有國立,這種標示將有損害主權的問題。
許世楷分析,日本媒體若把「國立」寫上去,會受到中國的壓力,中國以後會讓他們行事不便,但如果我們就這樣放過,日媒以後只會更重視中國壓力,並對台灣需求更不看重;他強調,三一一大地震後,日台普遍友好,日媒和一般日人有落差,日媒反映中國立場,並未代表多數日本人的看法。
許世楷指出,從東博最近的反應,可看出日方已積極進行修改,為了兩國長遠關係,相關爭權的行動可適時調整;他強調,台日地理位置接近且關係良好,又同是民主自由國家,在中國威脅持續增加下,台灣應與日本保持良好關係,此次爭權行動,也應視情況「適可而止」。
此外,許世楷認為,故宮風波延燒,與當局派任不諳日語、不懂日本文化的代表駐日有關,導致代表處常在事情發生數天後才回應;他說,外交休兵政策也有影響,當政府以為中國不會挖牆腳、扯後腿的同時,矮化情事卻仍在日本發生。
----------------------------------
2014-06-23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香港「佔領中環」公投雖遭中國政府連日嚴厲批判,卻掩蓋不了中國人民羨慕的眼光。透過網路流瀉的聲音,反映了中國人民對香港有這麼多人參與投票、表達意見感到鼓舞與羨慕,並呼籲港人「如果不想被計畫生育,就請堅持普選」。
中國南方街頭運動人士賈榀支持佔中,表示共產黨在香港控制梁振英政府搞得越來越離譜,控制言論自由、政治自由在不斷的倒退,也可能是香港人被壓迫到一個臨界點了,「之前接觸過一些香港人,他們也是非常抱怨,這次正好有這個佔中活動表達自己的抗議,我們對這種活動非常支持。」
賈榀說,「佔中」讓中國民眾感到震撼,讓中國看到港人齊心反抗的力量不容小覷,對平時不太關心政治的港人有很大激勵作用。很多網友轉發「佔中」消息導致微博帳號遭封鎖,還有人被警方拘留,顯示北京當局對「佔中」可能蔓延擴散的疑懼。
轉發「佔中」消息 微博遭封鎖
網友「秀才江湖」說,「大陸一直是共產黨控制,老百姓沒有選舉權,我也希望中國大陸能來一次公民選舉就好了,讓共產黨看看什麼是民意。」網友@tengbliao認為,四個小時投票人數達十四萬,對港人來說不是一次普通的投票,「這是一次決定將來還有沒有機會投票的投票」。
網友「波逐浪」則說,若北京當局真正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真普選,就不會出現「佔中」,一味恐嚇適得其反,畢竟港人習慣自由的生存環境。
中國知名維權人士胡佳昨天貼文說,「今天六二二,互聯網(網路)上給香港爭取真普選的公投當北京義工,這裡沒有投票站,但有我吶喊的聲音。」
------------------------------------------------
2014-06-23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中國政府對於台灣「讓利」的策略,是長期「以經促統」的一部分,這既非危言也非新聞,而是公開的「和平統一」戰略。但這樣的統戰也可能踢到鐵板;今年三月反對兩岸服貿協議通過所引爆的佔領立法院運動,即為一次公民群體抗議的激烈行動。而這場大規模抗議,說明看起來兩岸經濟熱絡、成效卓著,各項交流不斷加深加廣、層級上升之際,卻有可能在同時間刺激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引爆無預期的大衝突。簡言之,所謂「海峽紅利」,一方面固然可能營造出「兩岸政經利益共同體」,成為統戰的協力者或單純獲益者,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差別分化,擴大了台灣社會內部的既有社會矛盾,甚至建構出新的政治對抗。
台灣民眾究竟哪些家庭背景屬於經濟獲益者?或者哪些屬於非獲益者(含受損及無影響者)?我們可以從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的三次全國調查研究結果中一窺究竟。
以二○一三年的調查為例,發現兩岸經濟交流而自認受惠或者受損的家庭的比例約各佔三分之一,但以經濟受惠的家庭比受損的稍多,兩者的比例約為一.一七比一(而另外也有三分之一的受訪家庭,表示「沒有被影響」)。還有發現從二○一一到二○一三年,受惠家庭的比例有小幅度成長的跡象。
其次,究竟是哪些背景的個人,他們的家庭相對比較容易獲益呢?統計上我們可以試圖找出背景特質相對獨立的「淨效果」。如果效果是正的,表示有更高的機率容易獲益,如果是負的則相反。結果顯示,出現正效果的有一、教育程度高(專科以上),或者說如果他們是從事管理及專業階層的職業,相對於農、工勞動者、低收入勞動者,或者說他們的個人所得高者,都會有正向效果;二、外省人背景,相對於其他台灣人也呈現顯著的正效果,相對更容易獲益;至於在負效果方面,三、屆退休前的五十至六十四歲這一層民眾,實際上是各年齡層中唯一顯示成為「獲損」家庭可能性較高的一群。其他對於獲益與否並無影響效果的個人背景有性別、婚姻狀態兩項。
這樣的發現,有助我們對海峽紅利的受惠家庭及非受惠家庭側寫:社會經濟位置相對較高的群體,例如管理與專業職業者、收入高者等,他們有更高的機率落在受惠家庭組,如果家庭是外省人背景,也會提高這樣的機率。相對而言,農工職業、低收入勞動者、或者屆臨退休年齡前的那個世代,成為受惠家庭的機率比較低,且受損的比例大於受惠的比例。
對這樣的發現,我們有什麼解釋或者引申呢?首先提醒讀者,本研究只能說明家庭獲益情形的比率或者機率,但並不能評估獲益程度的大小程度問題;二、假定台灣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很大部份是基於台灣的製造業對出口歐美市場的需要,那麼高社會經濟位置者更容易成為兩岸經濟的受惠家庭,形成類似M型社會的情形符合一般對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假設;但重要的是兩岸經貿來往有一點並不符合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型,因為它實際上更受到黨國資本主義、統戰需要的指導而進行。
三、外省人背景成為受惠家庭的機率和成為非受惠家庭的機率比值為一.三五比一,要多出了三十五%的機會。「外省人」背景會提高落入受惠家庭的機率,這是需要更多研究的一個發現。一般而言,外省人背景多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相對「中國人」選項),比例已達六成五,作為固定的族群分類雖不適合,但在政黨偏好及兩岸政策的同質程度高,仍為有政治意義之文化群體。那麼外省人背景為何出現正的淨效益呢?
外省背景群體相對有更多原生的社會關係網絡,例如親屬、同鄉故舊等關聯,有時也延伸到第二代,是以他們訪問中國大陸的頻率,相對其他台灣人群體也更高。在這樣背景下,我們假定以下因素可能提高外省人成為受惠家庭的機率:一、和「故鄉」的社會連結,這和所有返鄉移民的「受惠」情形類似;二、和傳統民族文化的親近、政黨屬性的特色,相對更容易成為統戰拉攏對象,或者說相對其他人更容易產生正面的回應;三、因為更相信在中國發展迅速而比在台灣的機會可能更好等因素,而有家人在中國發展,成為受惠家庭。
最後我們必須指出,即使有家庭因為海峽紅利受惠,但不論受惠或受損者,而且不論是在二○一一年與二○一三年,都有將近八成民眾認為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會更加劇,而且估計約三分之一的勞動人口,都報導有「可能失業」的擔心。這說明我們社會加劇的「不均」,可能引發新的階層及族群背景矛盾加大,是造成兩岸關係不能如中國預期,或者如兩岸政商利益共同體所欲想般成功的原因。
-------------------------------------------------
2014-06-23
梁文韜/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香港最近一連串事件引發台灣民眾高度關注。日前的佔領立法會大堂被認為是香港民眾仿效台灣三一八佔領立法院的行動。兩件看似不大相關的事件,其實同時反映更深層的現實,也就是台港民眾對中國及權貴的反感。
服貿是中共併吞台灣,以其國家資本蠶食本國經濟,進而掌握如金融業等各關鍵行業並操控選舉策略中至為重要的一步;而東北發展則是滅港藍圖中正式邁向深圳、香港兩地融合的第一步。
透過黑箱服貿令台灣中門大開,兩岸權貴勢必發展出更綿密的關係,裙帶資本主義的發展將複製香港模式,但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及中低階層實際收入下降,亦同時會重蹈過去的香港跟中國二○○三年簽訂CEPA後不斷惡化的覆轍。
在香港東北發展的規劃過程中,民眾只看到黑箱作業下官員圖利自己及「地產商」,滅農及強徵民地後的土地絕大部分是提供中港權貴運用,所看到的只是中國富人的另一個大賣場及本地權貴的炒地遊樂園。
除了經濟發展外,香港政治發展更牽動台灣民眾的敏感神經。過去的中共還會認為,維持香港一國兩制可以做為未來治台的樣板,更可以說服台灣民眾這是可行的統一方式。
可是,在過去幾年,中共對台灣已經改變了策略,試圖在最短時間內透過ECFA令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下將之變成附庸,然後再予以慢慢併吞,而不是先行確立政治併吞的模式再談經濟合作。簡言之,一向被大部分台灣民眾唾棄的一國兩制構想已經不是中國目前急於統一台灣所要實行的制度。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共在香港民間為未來特首產生方式辦全民投票前高調發表香港白皮書,正式摧毀一國兩制中的「兩制」。
白皮書顯示中共習李體系的鷹派作風,恣意降低享有憲法地位的香港基本法之重要性,強調中央可以適時干預,中共對國際社會所承諾讓香港高度自治並特首真普選一一跳票,不願意給香港人足夠的政治空間,港人必須力抗北京及香港政府,勇於爭取自己的未來。
在中共脅迫香港人就範的過程中,配合度甚高的主政者操弄下的台灣,既已被視為囊中物,自然不會構成中共對港高壓政策的後顧之憂。
中共之所以有恃無恐,當然是由於台灣體制內的主要政治反對勢力正在瓦解中。謝長廷、蔡英文的代表林全,以及新潮流的陳菊與賴清德相繼出訪中國,中共的政治統戰取得重大進展。從反服貿或反自經區都是以民間而非最大反對黨發動就可見一斑。
新潮流大老日前加入提倡大一中架構,舉足輕重的柯建銘則建議凍結台獨黨綱並得到黨內人頭大戶支持正式提案,從中大家可以看出中共對民進黨已有十足的掌握,民進黨是一個不再搞台獨制憲的反對黨。
在這個前提下,如何進一步使民進黨政治人物傀儡化將是中共新一階段最重要的策略。
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訪前夕,中國國務院竟然甘冒大不諱,提出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的說法,很顯然是要宣示下一步政治統戰正式開始,配合「入島、入戶、入心」的總體戰略進行。
面對強大的中共壓力,台港民間力量必須加強聯繫,奪回不受宰制的未來。
-----------------------------------------------
2014-06-23
◎ 郭茵菲
會考出現了高分落榜的「陳品詮現象」,有位大學教授投書說:「由陳品詮的例子可以看出,十二年國教原先設計的目標是對的,希望學生五育能均衡發展,不要只會讀書與考試,所以會考成績只占四分之一。」本人深不以為然。
何謂「只會」讀書與考試?那為什麼不說王建民或陳偉殷「只會」投球?阿基師跟寶春師傅,一個「只會」炒菜,一個「只會」做麵包?或者說,貝多芬什麼都不會,「只會」作曲跟彈琴?如果這些人可以,為什麼陳品詮不能「只會」讀書?甚至,我敢大膽斷言,如果當初王建民五育均衡發展,今天應該沒有「只會」投球的王建民!以上,所提及的人物,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菁英,正所謂的「行行出狀元」,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孩子只會讀書,而是把精英狹隘地界定為只會讀書的人。
喜歡看美國大聯盟的人,對於人稱「穆帥」的麥克.穆西納(Michael Cole Mussina)必不陌生。他獲得七次金手套獎,七次賽揚獎提名。其實,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只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取得了名校史丹佛大學經濟學的學位,被公認為最有書卷氣的投手。國人熟悉的林書豪,哈佛大學學歷,也是林來瘋時期的一個亮點。他們之所以更為突出,也是因為即使是注重五育均衡的美國,運動界的能手,兼具又會讀書特質的人,其實並不多。
如果,我們的社會並不介意王建民或者阿基師書讀得好不好,那麼,為什麼會考制度下的南一中,要介意陳品詮的體適能僅是差強人意?
所以囉,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南一中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一個李遠哲,還是一個王建民,甚至阿基師或者寶春師傅?如果,南一中能把阿基師教成李遠哲,我們當然是樂見其成,我們只是擔心十二年國教,將把「只會」讀書的李遠哲變不見了!
(作者現職財經翻譯,新北市民)
-------------------------------------------------
2014-06-23
◎ 林冠志
近日因為故宮翠玉白菜借展,與日方是否使用「國立」字樣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筆者認為,與其使用語焉不詳的「國立」故宮,導致世人無法從字面上確認「台灣國立」、「中華民國國立」抑或「中國國立」,還不如直接叫更能代表台灣的「台北故宮」就好。
試以第三國角度來看的話,談及「故宮」,國際間皆泛指中國北京的故宮。國民黨在一九六五年因其政治意識形態在台北「復院」的「故宮」,在台灣有無存在的必要,實在值得商榷。與其讓世人認為台灣首善的博物館是中國故宮的分支或「山寨」,還不如徹底轉型,甚至改名,如「福爾摩沙亞洲文物博物館」或是「台灣國際文明博物館」,提高格局,開拓屬於台灣自己風格的新市場。
再試舉數例,一般談到「羅浮宮」,不必強調法國;「東京博物館」也不必特別加「日本國立」;提到「雪梨歌劇院」,也可以立刻聯想是澳大利亞。就是因為這些場館的形象和實力,皆已經足以代表該國,也不擔心被抄襲或混淆。
「故宮」是否足以代表台灣?從昨天年輕一代的投書來看,顯然是很有爭議的。因此我們的重點,應放在對人類共同文明典藏的技術、用心、精神和教育主軸,並發展出台灣自我風格。對國際社會而言,館藏夠好,實力堅強,就不必擔心世界不認識。國不國立並不重要,「台北故宮」可辨識度更高!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
2014-06-23
邱文聰/中研院法學所副研究員,臺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一國人民可否決定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是檢驗一國主權是否獨立且歸屬人民的試金石。
近日馬政府對台灣前途有了最新說法:「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決定台灣未來。」若暫不追究馬曾在二○○六年接受港媒專訪時說出「台灣問題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相異主張,目前的最新說法雖依賴「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起碼是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界定誰可決定台灣未來,對於把現狀理解為「中華民國即台灣」或「台灣即中華民國」的多數台灣人而言,此說正確無誤。若加上二○一一年選前馬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由人民公投決定」的承諾,對大多數人而言,除了可質疑馬前後說詞反覆,一時間似乎也無其他該予批評的理由。
但專注於說詞矛盾,反讓我們忘了追問這些主張背後是依據怎樣的規範基礎?看似矛盾的說詞間,是否隱藏一組一以貫之的達文西密碼?
「台灣前途誰決定」之隱藏版
一九九一年起的修憲,確認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可選舉總統與國會議員,也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可複決修憲與領土變更案,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要在台灣取得憲法地位與正當性,必須向台灣主體性妥協的當然結果。然而,憲法增修條文也有「國家統一前」及「大陸地區人民」的用語,倘若結合目前還有效的憲法本文第二條及第三條國民定義,與第四條固有疆域,往往讓虛構的大中國想像(中華民國領土與主權仍及於中國大陸),乃至於「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區」的主張,都宣稱擁有憲法規範的立足點。透過虛構而打造的「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端著「大陸地區仍為我國領土」的假命題,與由此推論出的「大陸地區人民仍是我國國民」結論,不時威脅取消增修條文原已確立的台灣主體性。簡單說,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領土除了台灣還包含大陸,領土範圍內所有人民就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台灣既然只是中華民國一部份,怎能「只」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它的「現在」與「未來」,而排除同為國家主人的「大陸地區人民」意志?
搭配這個虛構神話的使用說明是,「大陸地區」雖仍為領土,「大陸地區人民」也仍是國民,但「大陸地區人民」目前在憲法增修條文下只是「蟄伏的公民」,不得決定台灣的「現在」。但大陸地區人民作為中華民國「蟄伏的公民」,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可否決定台灣「未來」?
憲法增修條文雖規定,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可透過修憲或變更領土的方式,決定台灣「未來」,但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認為國家領土與主權仍及於「大陸地區」,台灣人民若欲將領土重新界定為只有台澎金馬,就必須通過極困難的國會提案,再跨越極高的公民複決門檻(同意票數超過「全部有權投票之選舉人數」五十%)。換言之,台灣人民若從現在的事實獨立狀態,打算變更領土,走向「法律上獨立」,別的不說,單就增修條文的規定,未來的獨立決定權很可能看得到但吃不到。反之,憲法增修條文對未來是否與中國大陸「統一」,並無任何制度規定保障台灣人民單方拒絕的權力;實則,因「統一」並不屬「憲法修正」或「領土變更」等只能由台灣人民決定的事項,原本「蟄伏」中的大陸地區人民,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作為一個完整中國的國家主人,沒理由不能醒過來行使決定「統一」與否的權力,從而台灣人民就必須與大陸地區人民共同決定是否「統一」。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馬政府歷來看似矛盾的說詞,竟有了高度的相容性:台灣未來若選擇「獨立」,當然只能由「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但潛台詞是「不用擔心,超困難」;台灣未來若談「統一」,則當然是由「兩岸人民」也就是「全體中華民國國民」共同決定,沒說出的潛台詞是「就算『人民』公投,結果也應無差異」。
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使台灣人民處於「未來」要正式「獨立」極其困難,卻隨時都可被「統一」的不對等賽局中。那就維持現狀吧?很抱歉,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連維持現狀的決定權,也沒留給台灣人民!一個一意孤行的總統,若不顧台灣人民與國會的意志,執意與中國政府簽署「兩岸統一協議」或聯手推動兩岸和平公投,在當前的法制真空狀態下,大概會認為他可依據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而宣告:適用於「國家統一前」的憲法增修條文,在「統一發生時」已進入停止適用狀態。台灣人民即使反對,也絕無法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中,找到任何可拒絕與抵抗的規範依據。有了這種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還需要中國的「反分裂法」嗎?
先談維護現狀的自我防衛機制吧
台灣前途誰來決定?在一個同時確認台灣主體性又同時否定它的「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答案其實隱晦不明。但可確定的是,我們長久以來自認受憲法增修條文保障,屬於台灣人民用來決定台灣現在與未來(獨立、統一或維持現狀)的國民主權原則,在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其實弱不堪擊。或許,我們除了該堅定地反對虛構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外,也該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在憲法及法律層次(如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中涉及主權之協定的公投),建立可以保障台灣主權獨立現狀的防衛機制了。
-----------------------------------------
2014-06-23
◎ 黃詩純
近日來,一群跨黨派美國國會議員提了一個議案,建議命名一條在華府的街道為「劉曉波街」,這條街道為駐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所在。中國政府抨擊這樣的行為是挑釁且無知的。原本是一件光榮的事,為何中國勃然大怒?
時間回到約莫四年前,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中國政府也指責諾貝爾委員會干預中國內政、不尊重中國國內法。
劉曉波為著名的中國異議份子,不僅曾參與天安門八九學運,更是「http://www.2008xianzhang.info/chinese.htm&prev=/search%3Fq%3D%25E9%259B%25B6%25E5%2585%25AB%25E6%2586%25B2%25E7%25AB%25A0%26es_sm%3D122" target="_blank" class="ooo">零八憲章」的起草人之一,卻也因此被中共視為眼中釘,將他入罪,至今仍在服刑。然而劉曉波因「長期在中國以非暴力方式努力爭取基本人權」,於二○一○年獲得諾貝爾獎殊榮,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維權人士。追根究柢,如果中國的法律是公正的,那麼為何像劉曉波這樣的階下囚,還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頒獎、聲援?足以顯示出中共政權正當性的不足,未能代表民意,也未受權力制衡(譬如民主選舉的檢驗機制)。這樣的一個政府,僅是為了一個政黨之延續而存在。
從「劉曉波街」命名事件可以看出,中國人權狀況與普世人權的標準背道而馳。如果中國真的希望成為一個「大國」,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更應該實施早在一九八九天安門事件就已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即民主化,才能稱為一個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大國」吧!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權碩士,實習中)
--------------------------------------------
2014-06-23
◎ 蘇淑美
基隆市議長黃景泰行徑囂張,作風惡霸,為展現實力,把相關官員叫到議長室,罵給建商看。如果事情未被揭露,而他又是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基隆市長候選人,幾乎篤定當選的下屆市長,在其壓力下,要官員依法辦事,有現實上的難度。但若未依法辦事,萬一東窗事發,施壓者必然撇得一乾二淨,剩下的就是公務員必須面對法律問題。除了極少數能像余文一樣,遇到老闆願意「先替我扛,來日必報」,或者像郭冠英一樣,找到「情義相挺」的地方首長,大部分都要面對無法預料後果的官司壓力。
在國民黨盤根錯節的勢力,以及扭曲的地方選舉制度下,惡形惡狀的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到處可見,識實務的公務員只要同流合污,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日子就會好過;不識實務者,公所課長派去看墓園,照三餐分東西南北不同方位點名,日子難過還算小事,照子不放亮點,飯碗可能不保!
很多的社會亂象源自於行政機關未依法辦事,而政府部門違法亂紀事件則多與關說、壓力脫離不了關係。如果能立法保障,讓關說、壓力下的公務員勇於舉發,或許能讓社會脫序的現象稍微回歸正常。(作者為公務員家屬,現職護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