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土豆-馬鈴薯+玉米/中國歷代人口發展趨勢圖-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王朝的人口極值往往出現在鼎盛之後、滅亡之前,且更加靠近滅亡/乾隆朝,中國有了正規的人口統計。西元1741年,乾隆六年第一次全國人口統計的數字為1.4341億/中國縣太爺們的日常就兩樣:刑名和錢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v9ayk

地瓜/蕃薯/紅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蕃薯是什麼時候引進台灣的呢?四種可能:十七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攜入或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或由西班牙人在台灣時帶入,或由福建省的移民帶至台灣栽種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p1Jmp

地瓜品種/番薯是最具台灣精神的農作物。 原產於中南美洲。 由於容易攜帶保存,約15~16世紀的時由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帶到台灣和中國福建省/日本時期發現台灣適合種植番薯,1921年在嘉義成立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專門收集台灣本土品種結合外來品種來培育優良番薯品種。  從1922年到1944年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共培育33種番薯品種,這些品種都冠上「台農」, 直到今天,台灣的番薯品種仍然以這種方式命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WhBQF


【圖解】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差在哪?適合什麼料理? - 食譜自由配 - 自由電子報

169540382566852022-10-16_1021302022-10-16_102123160427-1468-00-jHDux

【圖解】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差在哪?適合什麼料理? - 食譜自由配 - 自由電子報


640_39442b423378f7b8f678759d770c5341  

種苗可自栽過冬 金山蕃薯產量有望增加
tw.appledaily.com查看原始檔
金山是台灣北部地區少數蕃薯產地,但北海岸冬季低溫,過去種苗又需從中南部供應,產量都受到影響,農委會農試所在金山地區實驗蕃薯種苗隧道棚栽培技術,成功讓蕃薯種苗能夠抵擋北部冬季低溫影響,讓種苗也能在地化供應,農試所表示,解決北部種苗供應問題後,未來金山蕃薯產量、產期都能增加,賣相也提升,賣價也可增加。
農試所表示,根據統計,全台甘藷栽培面積為10589公頃,其中栽培最廣為雲林縣,達4633公頃,佔44%,其次為彰化和雲林,分別佔13.6%、11%,但北部地區僅422公頃、僅4%,其中新北市包含金山則為3.3%,中南部產區多是秋作,但北部地區適合種植季節則是春夏作,過去因為種苗都要由中南部購買,但常常數量和供應時間都沒法配合。
農試所表示,由於蕃薯種植適合溫度在20度到30度間,但北部冬天過冷,難以種植種苗,這次試驗在北部冬天低溫環境下用塑膠布隧道棚架栽培種苗,確保在寒流期間種苗存活率達100%,過去沒有覆蓋存活率只有一半,且冬季育苗幾乎沒有病蟲害。
農試所表示,這次試驗在北部自產種苗,如果經過二次剪苗,成本可降為0.4元,較過去市售種苗0.7元要低,且發現產量也增加,過去每公頃約16.9公噸,這次試驗發現產量也提升為22.9公噸,賣相也變好。金山農會表示,種苗可以在地供應後,預估未來產季也有望拉長。
農試所表示,雖然中南部為主要蕃薯產地,但和北部種植品種略有不同,目前中南部以黃肉的台農57號為主,但是北部包含金山地區則以適合春作、紅肉的台農66號為主,另外目前也推廣種植台農73號紫番薯,增加多元性。(朱正庭/台北報導)


​​​​​​​File:Ipomoea batatasL ja01.jpg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甘薯、紅薯、蕃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等,是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也指其塊根。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製糖和釀酒、製酒精。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
1493年,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時,曾將由美洲新大陸帶回的甘藷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番薯傳至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
1582年(明朝萬曆十年),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
1593年5月(萬曆二十一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
1596年(萬曆二十三年)李時珍在正式刊行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2]。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徐光啟上《甘薯疏》,後來在《農政全書》其中的〈卷二十七·樹藝〉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可知先民於引進番薯不到廿年已經總結出種植的方法,完成本地馴種。
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瑟施瓦茨教授發現,番薯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來源請求]。
當前,番薯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
種植方法
明朝
明朝的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27·樹藝)中,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乾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
今時臺灣
番薯在臺灣全年可生長,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間因氣候得宜而生長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溫寒流時,番薯藤及番薯葉可能凍傷枯萎,需改至東北季風的背風面種植。種植地點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戶外菜園種植,可在四周挖溝將多餘水分導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種植,應維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以避免黃葉出現。並適度施以氮肥可促進葉片生長,以增加番薯葉的收穫量。
種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將長約20公分(7.9英寸),末端帶有數片番薯葉的番薯藤,於泡水發根後,以斜插的方式將根部淺埋到土壤裡約5公分(2.0英寸)深即可。初時澆水勿過量,以免番薯藤腐爛,待根部生長健全後,即可增加澆水量,以促進番薯藤及番薯葉生長,惟土壤勿過於潮濕,以免蝸牛大量繁殖並啃食番薯葉。若要種出番薯食用,則要在番薯藤長出一節節的藤時,把歧出的根鬚拉離土壤,使養分能回送到源頭,而在根部長出碩大的番薯。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淨,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藥,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3][4]
諺語及逸事
中國大陸
更多資料:護國菜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臺灣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臺灣客家語俗諺,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著疲憊飢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藷,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閒[5]。
「無命好食番薯湯」: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情況糟透了,連留下命來吃甘薯湯的機會也沒有了。
「食番薯毋知米價」: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人沒見識。
「會算毋會除,偷米換番薯」:臺灣客家語俗諺,會算計卻不會籌劃,偷到米卻換得番薯。形容人算計太過,最後反而吃虧。或形容表面看似聰明,其實不然。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臺語俗諺,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須懂得合理地隨機應變。
「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臺語俗諺,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蒂固,只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由於台灣島的外形狀似一顆番薯,台灣人又常以番薯做為自身的象徵。
日本
日本舊薩摩國地區(今鹿兒島縣)以出產番薯著名,因此「薩摩」(さつま)的地名在日本語中被用來命名番薯,即「さつまいも」(「薩摩芋」之意)。

----------------------

蕃薯的由來

雖然說蕃薯在台灣是很普遍的作物,但你可別以為它是台灣,甚至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喔!因為從它的名字「蕃」薯來看,就知道它一定是國外的移民,因為咱們中國人在以前稱外國的事物都會加上一個『番』字,又因為它是植物,所以再加上一個草部。至於蕃薯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呢?以下是我們找到的兩種說法:

(一)在明朝的萬曆年間,福建省有一個名叫陳振龍的商人,他在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時發現,當地的居民常常吃一種由地下挖起且模樣並不很好看的薯類作物,在問了當地居民之後,陳振龍知道這種作物非常好栽種,營養價值也很高,再想想此時自己的故鄉----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稻米收成非常的不好,讓很多人都吃不飽,每個人都面黃肌瘦的,所以陳振龍決定將這種可解決飢荒的作物引進中國。

但當時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官員卻禁止這種薯類作物外傳,於是陳振龍花了很多錢才買到薯藤數尺,偷偷的藏在船艙中帶回家鄉福建。陳振龍將薯藤帶回福建後,將此作物的優點稟報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經巡撫下令試種,果然一舉成功,之後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成為中國很普遍的作物,後來人們為了感謝陳振龍和金學曾替他們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便在福州島石山建了「先薯祠」以紀念他們倆位的功勞,又因為這種薯類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叫它做蕃薯。

(二)明朝萬曆年間,廣東有一個叫林懷蘭的名醫到交趾(今日的越南)行醫,他醫好了交趾國王女兒的病,國王很高興,特地給了林懷蘭一個薯類作物做為獎賞。

林懷蘭看著手中這個在交趾國王口中十分美味、營養的作物,很想帶回自己的故鄉栽種,就向國王提出請求,但交趾國王卻收起的和藹的笑容,非常嚴肅的拒絕他的請求。不甘心的林懷蘭又向國王提出生吃的要求,國王答應了。但林懷蘭只是假裝咬了幾口,便把剩下的偷偷藏進寬大的袖子中,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中國,經過試種,生長和收成的情況非常良好,各地的農民聽說了,都紛紛要求栽種,因此這種薯類作物就在中國落地生根了,有人問林懷蘭這種薯類作物叫什麼?林懷蘭想了想說:「既然它來自國外,就叫它蕃薯吧!」

以上兩則關於蕃薯如何引中國的說法雖然有出入,但是他們卻共同證明了蕃薯確實是從國外引進的作物,而且引進的時間在明成祖萬曆年間,至於蕃薯是什麼時候引進台灣的呢?台灣的蕃薯則是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由福建省的移民帶至台灣栽種的。怎麼樣,貌不驚人的地瓜,居然有這樣不平凡的身世。

 (兩種不同的地瓜種類)

-------------------------------------------------

 地瓜的起源和開發,咸信是在5000年前的中美洲或南美洲,而南美洲的秘魯,地瓜在8000年前即被栽種

http://lms.ctl.cyut.edu.tw/2008223/doc/125361

 ----------------------------------

蕃薯傳入台灣途徑早在荷蘭人到達以前,台灣原住民早已食用,後又有其它途徑、品種陸續攜入

1.隨福粵移民攜入

2.台灣原住民早已食用

3.由呂宋、婆羅洲等地攜入

 

--------------------

 

P_20160330_202656_1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蕃薯、紅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


健康網》地瓜比白飯更健康? 營養師:吃飯配菜比較健康 - 樂活飲食 - 自由健康網

2022-01-10_084801

健康網》地瓜比白飯更健康? 營養師:吃飯配菜比較健康 - 樂活飲食 - 自由健康網

2022-01-10_0850072022-01-10_085020

(3)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