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用「父輩節儉、年輕人愛花錢」的對比來解釋買不起房車的原因,但實際上很多地方是以偏概全,而且忽略了結構性經濟因素。我幫你核實、更正與補充,讓內容更貼近事實:
一、結構性差異(關鍵原因)
房價所得比差異巨大
1970~1980年代,台灣平均房價約為年所得的 4~6倍。
2024年,全台房價所得比平均已超過 9倍,雙北甚至高達 15~17倍。
這代表父輩若努力存幾年薪水,就能買房;但年輕人即使不吃不喝,也可能要十多年才能付清頭期。
薪資成長停滯 vs 物價上漲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台灣薪資年增率常有 5%以上,生活成本相對溫和。
近20年實質薪資幾乎停滯,物價與生活成本(房租、交通、醫療、教育)不斷上升。
就業型態變化
父輩多是長期正職,享有穩定收入與年終獎金。
年輕人常面臨短期合約、外包、無加班費,工作穩定度與累積資產能力下降。
二、消費習慣差異(部分成立)
父輩確實較少接觸多元消費選擇,也沒有外送、精品咖啡文化。
但年輕人花錢在飲料、寵物、健身等,多數屬「零星消費」,對房價等級的資產購買影響有限。
舉例:
每天喝星巴克 150 元,一年花約 5.5 萬,十年約 55 萬。
雙北買房動輒 1,500~3,000 萬,咖啡支出與房價差距仍然極大。
→ 喝不喝咖啡,差別不會讓你突然買得起房。
三、觀念差異(有時被放大)
父輩「不能苦了孩子」,是因為他們在經濟起飛期,收入提升快、生活壓力相對低。
年輕人「不能苦了自己」,除了價值觀轉變,也反映「努力節省仍難達標」的現實挫折。
四、補充真正的關鍵背景
1980年代:低房價、低地價稅、低貸款利率,且土地供應政策寬鬆。
2000年代後:資本累積集中於已持有房地產者,房市炒作加上寬鬆貨幣政策,讓新世代進場成本激增。
社會安全網不足,使得父輩存錢是為了防備醫療、養老,而年輕人面臨更多即時生活壓力。
結論
年輕人買不起房車,主因並非單純愛花錢,而是房價所得比暴漲、薪資停滯、就業不穩、資本集中。消費習慣的確有差異,但只是次要因素。父輩能存到錢,是因為當時經濟與房市結構對存錢置產的人更友善。
-------------------------
為什麼父輩能存到錢,年輕人卻存不到?
(不是因為你喝手搖,而是因為房價像火箭)
✅ 父輩買房:
房價所得比 4~6 倍,努力幾年薪水就能付頭期。
✅ 年輕人買房:
雙北房價所得比 15~17 倍,不吃不喝 15 年才能頭期到位。
幽默翻譯: 父輩是用跑步追房子,年輕人是用步行追高鐵。
✅ 父輩飲料: 白開水 + 大同電鍋煮開。
✅ 年輕人飲料: 星巴克、五十嵐、迷客夏輪流打卡。
事實補刀: 一年咖啡錢 ≈ 半坪房,房子還是遙不可及。
✅ 父輩養狗: 剩飯剩菜,狗也吃得香。
✅ 年輕人養狗: 洗美容、保健品、狗衣服、狗推車。
現實吐槽: 狗過得比主人舒服,但牠不會幫你繳房貸。
✅ 父輩鍋具: 一個炒鍋煮天下。
✅ 年輕人鍋具: 鐵鍋、氣炸鍋、琺瑯鍋、陶鍋全都有。
現實吐槽: 鍋再多,煮不出頭期款。
✅ 父輩吃飯: 「飽就好」。
✅ 年輕人吃飯: 韓式烤肉、日式拉麵、下午茶。
數據補刀: 每週大餐 ≈ 房貸半期利息,吃得好不代表住得好。
✅ 父輩娛樂: 打開電視就看,不花錢。
✅ 年輕人娛樂: OTT 會員包月、串流加購、手遊課金。
幽默翻譯: 父輩在電視看廣告,年輕人在廣告裡生活。
✅ 父輩通勤: 騎腳踏車或機車去買東西。
✅ 年輕人通勤: Uber、外送、計程車。
現實吐槽: 少騎幾次車,還是追不上房價。
✅ 父輩的日常: 沒事就去加班賺錢。
✅ 年輕人的日常: 沒事就滑手機花錢。
數據補刀: 即使加班,薪資增幅還是跟不上房價增幅。
📌 真實結論:
父輩能存錢,是因為當年 房價低、薪資成長快、工作穩定。
年輕人難存錢,不是只因為愛喝咖啡,而是 房價像火箭,薪資像烏龜。節省有幫助,但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
高房價不成問題的人所論述的五大理由: 一、台灣現在房價所得比雖然高,但是利率很低,負擔不見得比以前重多少。 二、所得房價所得比偏高只有在台北市,其餘五都在十倍左右或以下,房價問題並不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三、現在的貸款成數比以前高很多,所以年輕人並不難越過購屋門檻。 四、台灣儲蓄率很高,年輕人購屋時,經常可以得到長輩的一些幫忙。 五、台灣房屋自有率很高,年輕人可以與父母長輩同住。並沒有很大立即購屋的壓力。 https://is.gd/QMbpx7
年收入多少能在美國貸款買房? 舊金山門檻645萬元
▲波士頓。(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美國經濟成長穩健,連帶牽動房價上漲,對首次購房者來說,想要擁有一間典型的房屋越加困難。美國房產投資公司日前公布一份數據,比較美國主要城市的住房可負擔能力比,到底年收入多少才能在美國主要城市貸款買房?數據可見,最貴的舊金山房屋價格中位數高達129萬美元(約新台幣3800萬元),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門檻為21萬5千美元(約新台幣645萬元)。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美國房產投資公司尤尼森(Unison)近日發布《尤尼森住房可負擔能力報告》(The Unison Home Affordability Report),該報告使用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2015年的美國社區調查數據來估算各城市和居住區家庭收入的中位數。
在計算住房可負擔能力時,該報告假設購房者需繳10%—20%的首付,並按每月4%的固定利率貸款30年,允許負債與收入的最大比例為45%。以下是Unison公司向CNBC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部分主要城市購買一所典型的房屋所要達到的收入水平: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圖/美聯社)
舊金山:
房屋價格中位數:1296916美元(約新台幣3800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215089美元(約新台幣645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179643美元(約新台幣529萬元)
▲紐約時代廣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紐約
房屋價格中位數:637703美元(約新台幣1900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105761美元(約新台幣317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88332美元(約新台幣265萬元)
波士頓
房屋價格中位數:584622美元(約新台幣1753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96957美元(約新台幣290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80979美元(約新台幣243萬元)
▲洛杉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洛杉磯
房屋價格中位數:555073美元(約新台幣1665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92057美元(約新台幣276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76886美元(約新台幣230萬元)
西雅圖
房屋價格中位數:528387美元(約新台幣1585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87631美元(約新台幣262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73189美元(約新台幣220萬元)
芝加哥
房屋價格中位數:244651美元(約新台幣764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40575美元(約新台幣121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33888美元(約新台幣101萬元)
▲拉斯維加斯。(圖/記者陳睿中攝)
拉斯維加斯
房屋價格中位數:205177美元(約新台幣615萬元)
首付10%的購房者年收入:34028美元(約新台幣102萬元)
首付20%的購房者年收入:28420美元(約新台幣85萬元)
收入VS房所比 新竹表現優 @ 住宅週報 HouseWeek Taiwan
jimmylu1974.pixnet.net查看原始檔
新竹民眾 收入高購屋力強
財政部公告2014年全國綜所稅繳稅排名,新竹市縣每戶平均所得僅次於台北市,高居全國平均所得最高前二、三名。台北市為1百43萬4千元,新竹市為1百25萬2千元,新竹縣為1百零6萬3千元,前三縣市不僅遠高於新北市的89萬5千元、桃園市的90萬元,也遠高於全國平均值94萬9千元。
新竹不僅民眾收入高,房價所得比也處於相對低廉水準。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2015年第4季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5.75倍,等於台北市民不吃不喝近16年才能在台北市買房;新北市為12.66倍,桃園市為7.5倍,全國平均值為8.51倍,而新竹市為7.69倍、新竹縣為8.04倍,雙雙低於全國平均值。
收入位居全國前三名,房價所得比低於全國平均值,這顯示新竹地區民眾購屋能力相對來得強,房價也處於相對低廉的水準。
現況分享:Y小姐與Z太太
Y小姐投資柬埔寨首都金邊某預售大樓案,1年多前以近14萬美元入手,該建案訴求包租回酬,1年保證獲利8%,期約3年總共24%,現該案已增值至18萬美元(編按:約5百79萬元台幣),他想要脫手,目前正在尋找買家。
既然利潤不錯為什麼還想賣掉?他說人在台灣,投資標的遠在1萬公里外的異鄉,不易掌握,所以趁還有利差時脫手。他也提到一開始很看好柬國房市發展,但這一、兩年來推案暴增,加上這些標的主要都是出租給在當地境外人士,柬國一般民眾根本買不起,他擔心日後供過於求,投報率將明顯下滑。
Z太太去年初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入手150萬元馬幣(令吉)的預售大樓案,不到1年馬幣狂貶20%,等於帳面匯損30萬元馬幣(編按:約2百42萬元台幣),令他大呼失算!
早知就將錢擺在台灣!他因聽信前年媒體大幅報導名人與藝人投資海外不動產獲利豐碩所以跟進,沒想到卻被套牢,現在只想趕快找機會下車。
-----------------------------------------------
為什麼紐西蘭的年輕人可不用「搭高鐵通勤」就能買房
社企流 2014/06/08 發表於 • 國際 • 生活
在全球經濟普遍保持低迷的同時,紐西蘭也不例外。紐西蘭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根據2013年的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對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洲、紐西蘭以及香港七個地區共337個城市進行的房價調查。結果顯示,紐西蘭的房價負擔指數(註一)位居第三,僅低於香港和澳洲。
因為高房價,造成紐西蘭有越來越多的「窮忙族」(Working Poor),這些人雖有工作收入,卻只能一直租房,沒有能力存夠自備款購屋。
約十多年前,在房地產業擁有多年經驗的Brian Donelly就已意識到紐西蘭房市的一個斷層:許多「窮忙族」的收入已超出國宅規定的門檻,但收入又不足以存夠自備款購屋。
當時的政府並沒有積極的解決問題,房地產業者也沒有誘因來填補這個斷層,這個許久懸而未決的問題讓Donelly決定在2002年創立紐西蘭住宅基金會(New Zealand Housing Foundation,簡稱NZHF),希望可以結合政府、社區、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的力量,提供可負擔的房屋來填補市場斷層。
目前NZHF主要提供三種服務:
NZHF輔助社區中的弱勢團體以及原住民蓋房和買房。俗話說:「給人魚,不如教人捕魚」。NZHF整合一套木工訓練課程,傳授原住民蓋房子所需的技能,學成之後再到偏遠地區替其他原住民服務,提供弱勢族群較可負擔的房屋。同時NZHF也與地方政府合作,轉賣可負擔的房屋給許多老人以及身障人士。
先租後買計劃(Affordable Rental Programme,註二)。參與該計劃的租戶,頭五年繳付市值租金給NZHF,五年之後租戶可選擇把之前付的租金退還然後轉換為自備款,再申請貸款買下房屋,之後就不再是付房租而是還貸款了。若房價在五年之中上漲,租戶亦可獲得四分之三的差價來抵銷所需的自備款。
共有產權計劃(Affordable Equity Programme,註三)。參與該計劃的客戶,可以透過NZHF購買一棟房屋部分的產權(譬如四分之三),其餘產權仍屬於NZHF。客戶須負責繳交所有與房屋相關的費用(如房地產稅、房屋保險、維修等等)。客戶在未來也可以選擇逐步地買下其餘的產權,或者中止合約把所擁有的部分產權賣出。
以上這些計劃志在協助許多收入較低的窮忙族,使他們步上買房置產的一條路。2009年NZHF從政府、金融業者以及慈善機構籌借到2600萬紐幣(約5.5億新台幣),以「先租後買」與「共有產權」的方式,在奧克蘭西邊的郊區提供70餘棟新房給符合計畫條件的低收入戶,獲得大眾好評。
最初參加此計劃的Smith表示:「共有產權減低了我們的房貸壓力,使我們可以負擔的起。當初聽到這個計劃的時候,我還不敢相信,以為這是什麼新的詐騙手法!」有鑒於當時的成功經驗,近日NZHF更進一步的在其他地區籌備新建300餘棟新房,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
可想而知,NZHF最大的挑戰就是其資金來源。NZHF雖是一個非營利慈善機構,成立之初也確實仰賴政府補助以及捐款,但並不是拿這些資金來降低房價或房租,進而轉贈給低收入戶,而是用來啟動前述的服務,使資金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編按:有如聰明人基金)。
Donelly表示,他們正積極地與一些金融業者合作,希望可以建立更穩定的機制來吸引私人投資。Donelly認為產業間的合作是個關鍵,包括政府、社區、慈善機構、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Donelly希望NZHF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在未來提供可負擔房屋給更多的紐西蘭人民。
註一:房價負擔指數(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是以房價所得比來比較各個地區的房價負擔,房價所得比的算法為一個地區的房價中位數,除以其家庭年收入中位數。舉例來說,指數若為5,即平均每戶家庭要不吃不喝5年才買得起房子。2012年第三季的房價負擔指數,香港為13.5、澳洲為5.6、紐西蘭為5.3。根據台灣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10年第三季的紀錄,台北市為11.1、台中市為6.4、高雄市為6.8。
註二:先租後買計劃(Affordable Rental Programme),又稱Rent-to-own,在英國以及美國更為常見。香港在2010年推出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也是同類型的資助置業計劃。
註三:共有產權計劃(Affordable Equity Programme),又稱Shared Ownership或Equity Sharing。英國政府也有提供相關的共有產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