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7
◎ 夏學理
一早看到文化部長龍應台,在報端上以一雙「赤腳」面對世人,本來只覺十分不雅,但後來發現,昨(十五)日本研究室透過記者會發布的全國民調 —「二○一四中央文化施政滿意度」,竟隻字未見露出於媒體,從心裡禁不住的湧出一陣強烈的噁心。
先前雖曾接獲示警訊息,但個人並不相信,野火集的作者真會採「濫花公帑、強壓新聞」的不入流方式,來對抗全國民意的展現。就個人的認知而言,在龍應台主政下的文化部,怎有可能會淪喪到連接受一個「科學、理性、量化」的全國性、學術性民調研究結果的雅量都沒有!
結果,在本研究室發布民調之前,龍應台搶先一步召開「二週年記者會」,接著於昨晚接受趙姓媒體名人的專訪,今早,又有三家平面媒體,同步刊登了對龍應台的長篇「專訪」。
試問:從全國民意中,發現「我國民眾認為,我國文化施政的主軸,應該選以『中華文化優先』的占比,僅有六.九%;選擇『台灣本土文化優先』的占比為三十.五%;支持『多元文化並存』的為最多,達五十八.七%。」並依此調查發現,建議馬英九總統及龍應台部長,或可考慮將現行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文化施政主軸,調整為「具有台灣特色的多元文化」或「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台灣文化」,有何需要被「強壓」呢?
再者,此次全國民調結果發現:「我國民眾認為台灣的『偶像劇』,較韓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占比,僅有九.七%;我國民眾認為台灣的『流行音樂』,較韓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占比,僅有二十.○%。」難道不是政府與人民,該勇敢面對的警訊,同時痛定思痛的加緊拾回台灣的文化競爭力與自信心?
今日,遭龍應台的一雙腳,踐踏而過的是全國人民「勇於自省」的心聲,而當龍應台在鏡頭前恣意赤足開懷大笑的時候,所對應的,或許就是台灣文化發展的幽暗與悲傷!
(作者為台師大「文化行政暨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2014-05-17
◎ 蔡銘燦
文化部長龍應台批評台灣人還「活在戒嚴時代」,才會「對政府一味反抗」,認為「反抗權威權力就是道德」。龍部長用「長在頭頂上」的眼睛,睨視斜眼看待普羅大眾,義正詞嚴,毫無愧色。學者從政當上官,掌握國家資源,不思檢討政策,反過來怪罪人民,換了位置換了腦袋,人格沉淪,莫此為甚。
台灣解嚴近三十年,龍部長的一席話,不禁想起她在「野火集」裡「不會『鬧事』的一代」的一段話。文中提到,人民決定「鬧事」之前,必須先具有三個條件:一、他關心這個世界。二、他能作價值判斷,自己能決定站在黑白的那一邊。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氣,充分到促使他付諸行動的地步。請問龍部長,當馬政府施政不透明,電價想漲就漲,美牛想開放就開放,專斷獨裁,以戒嚴心態在治理這個國家;當攸關台灣未來的「服貿」既無「協」又無「議」,只想靠國會多數優勢,霸王硬上弓,半分鐘要過關,置人民生計於不顧,甚至有主權淪陷之虞,這樣的政府,龍部長還會認為有「信任、鼓勵」的必要嗎?人民站出來反抗,不是已完全符合妳所提「鬧事」的三要件嗎?
三十幾趴的滿意度可以高居閣員第一名,龍部長不知該為內閣無人才嘆息,抑或替自己的「出眾」喝采?當然,深諳為官之道的龍應台不敢居功,她特別感謝背後的兩個男生力挺,這兩人不是別人,正是台灣最有權力的馬、江。有如此強硬後台撐腰,再看看她對台灣的態度,「龍太后」更是當之無愧了。(作者為藥品行銷人員)

 

2014-05-17
◎ 翁智琦
今年一月底文化部空降一名台灣文學領域陌生人至台文館擔任行政要職,龍應台面對眾多質疑,仍深信肯定新任館長翁誌聰是一個「善搭舞台的人」。四月底台文館傳出將停辦行之有年的「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與「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引起學界譁然之後,才又於齊東詩社臨時召開台文系所主管會議通過維持原有的補助與會議活動。但是,真的這樣就可以了嗎?
我們都很在意台灣文學如何被書寫、詮釋,因此我們不斷討論文學作品、努力辦研討會與各種文學宣傳活動。我們其實都非常在意台灣文學如何被在意這件事。但是,有沒有人也在意過台灣文學系所出身的那些年輕人?這些我的同伴們。根據每日臉書使用觀察,我的台文系所朋友,有人在賣保險、有人去當直銷、有人一邊端盤子一邊去駐唱、有人站在百貨公司或飯店櫃檯說歡迎光臨,有人爆肝在出版社當文字勞工,還有人甘願忍受垃圾味去翻找珍貴的史料影像。他們都扎實的受過台灣文學的訓練,都曾被自己土地所豢養出來的母體文化所感動。可是有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四處流動的台灣文學人力資源?缺乏台灣文史思考的社會來不及為這些人打算,他們只能自己在學無致用的徬徨中踏進如今僅能細數小確幸的人生。但是,放過這些讓台灣文學進入基層教育、深耕的可能,龍部長、翁館長,敬愛的老師們,你們難道一點都不覺得太過可惜?
台灣文學究竟需要怎樣的舞台?它需要有自由的文學表演者勇於發揮各種創意,它同樣需要有品味多樣的文學欣賞者給予掌聲或噓聲。然而,它更需要的,是一種充滿自信、理所當然的感覺。我們都在爭取台灣文學的「正當生活」,這一切都得仰賴更基層的人才與資源運用。因此,在討論研究與文學如何推廣時,也請看看台灣青年。唯有正視這群青年的出路,我們的舞台才有辦法搭得更強健。(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