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是一門吃飽太閒的科學嗎?
2014/05/12
【葉永文╱社會觀察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讀社會學多年,常常有人會問我社會學是在唸什麼,雖然我腦海裡即刻浮現出許多社會學的定義,但我的回答總是這樣:「社會學就是在認識社會且關懷社會的一門學問」。問我的人通常不太滿意我的回答,總認為這每個人都會,那還幹嘛要唸,但我都會反問一句:「你真的認識社會嗎?」。然而在時間的限制下,雙方的溝通經常不是很成功,發問者依然沒有完全得到他所謂的解答,所以藉著這個專欄的機會,有必要把社會學是在唸什麼的問題更清楚地說明出來。
● 認識社會
「認識」即是一種對隱蔽狀態的解蔽過程,並使之敞開於天光之下。因此認識社會便是要將一些隱蔽的社會情況給開顯出來,不管這種隱蔽是被政治有意的掩蓋,亦或是社會無意的忽視。
所以,社會學的首要目的便是去揭示人們生活中各種關係的隱蔽狀態,如家庭關係、性別關係、族群關係、勞資關係、階級關係,甚至是全球化下的文化、經濟與政治關係等等,其隱蔽狀態就是這些關係下的種種壓迫與不公平對待。簡言之,認識社會即是將社會的種種壓迫與不公平對待狀態給解蔽開來,如此才能進一步地踏入關懷社會的第二個目的。
● 關懷社會
由於對社會的種種壓迫與不公平對待之認識,社會學便開始了它的關懷取向,即一方面關注於各種社會關係的剝削來源及過程,另一方面也關心著那些被剝削的弱勢者。總之,就是關懷社會裡的各種宰制/剝削情況,同時又為那些弱勢者發聲。
從認識社會中,可解蔽出上述關係之家庭經濟支配、男性支配、優勢族群支配、資本家支配、上層階級支配,以及在全球化過程中先進國家的支配。而解蔽後也開啟了社會學對被支配者的關懷與支持,像是社會學的分枝—社會工作,便是針對「兒、婦、老、少、殘」的照護與資源之提供。但社會學「在認識社會且關懷社會」之後,會更進一步地對這些社會關係進行反思和批判,並試圖去改變。
● 改變社會
社會學不單是象牙塔內的一門學問,它更具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特質。為了關懷社會,它必須走進社會;為了瞭解社會的剝削狀況,它必須走向弱勢者並為其發聲。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明顯的社會壓迫事件,就一定看得到社會學者的身影,從文林苑的都更案、苗栗大埔案、新莊樂生事件,甚至是洪仲邱案所引發的白衫軍運動、反服貿和反核的社會運動等等皆然。
為了落實關懷社會的目的,「改變社會」便成了解釋社會學是什麼的一個新內容,但也是這個新增內容,使其容易落入抗爭、造反的意象中,結果經常讓社會學被一些不瞭解的人套上了反社會的面貌,社會學成了一門反叛的科學,社會學者成了反叛的主謀者,社會系學生成了反叛的實踐者,一句話,社會學就是要「反」。
● 社會學產出「有機知識份子」
作為知識份子的一員,這種被視為「反」的社會學之學者、教師、學生們,跟其他的知識份子有什麼不一樣呢?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即曾區分出兩種知識份子:「傳統知識份子」和「有機知識份子」。簡單地說,傳統知識份子支持現況,行為保守,甚至協助當權者隱蔽社會的不安定狀態,相反地,有機知識份子則質疑現況,反思與批判現況,進而解蔽了當權者所試圖隱蔽的不公不義。
從這般觀點來看,醫師立委蘇清泉問:「社會系啦社會所,嘿系咧研究啥?」然而又說這些社會系教授「實在太閒」,才會造成老師與學生到街頭上「亂」。此言論充分反映出他的保守與反動立場,再加上其執政黨立委的身份,傳統知識份子在他身上展露無疑,而他所用力批評的社會學、社會學者、社會系學生,正是扮演著有機知識份子的角色。
本文無意區分醫學與社會學來歸類知識份子屬性,在醫學領域中也有很多有機知識份子,他們不但關心社會和批判時政,在醫病關係上也能夠傾聽病人的訴求,如具高度醫學人文觀的黃達夫醫師,就曾說過:「現代醫療是一種科學,而診治病人的行為卻是超越科學的,換句話說,診治的行為是一種社會學」。
● 回到「社會系啦社會所,嘿系咧研究啥?」
社會學雖然研究社會,但它不是標榜社會主義。社會學研究資本主義,但它不是反對資本主義,而是反對資本主義所造成社會的不公不義。社會學承認社會存在著分配差異,只是它要求分配差異必須符合正義。所以社會學也可說是研究社會正義的一門學問。
John Rawls在1971年出版的《正義論》一書中,提出「正義即公平」的看法,並強調所謂公平的社會是可以依一些差異性原則來進行分配,也就是說,貧富不均的社會並不會妨礙公平正義的情況,只要財富差距不影響那些貧困者獲得最大的利益,社會便可稱為合乎正義。
因此,為了讓社會弱勢者獲得最大的利益,社會學提供了知識論述和實踐能力,積極地投入社會改造工程,而社會運動旨在解蔽那被隱蔽的不正義,讓其敞開於天光之下,被看到被瞭解進而被改變。就此視之,說社會學是一種社會啟蒙的科學,真的也不為過。
是以,倘若有人問我社會學是在唸什麼,我現在會說:「社會學就是在認識社會、關懷社會且改變社會的一門學問」。
-----------------------------------------------------------------------
社會學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 維基百科
--------------------------------------------------------------------------------------------------
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巨集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些社會學家使用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來以哲學的演繹法為根基,先預設假說,搜集樣本後以機率與反面驗證方式推論)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 F.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兩個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派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屬於歸納法,透過不斷歸納資料屬性,最後建構一個關於對象專屬的理論,又有人稱為扎根理論),包括歷史社會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扎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及歸納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鑒。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塗爾干與韋伯都強調兩者的重要性─亦即從主觀(定性)與客觀(定量)交錯研究。到後來的象徵互動派大師布魯默(Herbert Blumer)相當強調定性的影響力。
20世紀晚期以來的社會學並沒有擺脫賴特·米爾斯所揭示的問題。可以認為,社會學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科,面臨著比經濟學更加嚴重的危機。20世紀中晚期以來的社會學日益學院化,同時卻又顯得支離破碎,缺乏核心的解釋邏輯,對公眾面臨的問題缺乏強有力的回應。一些傳統的領域在制度經濟學的滲透下,也逐漸在喪失。對於這些問題,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社會學學者似乎都缺乏回應。
-----------------------------------------------------
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
社會學的角度就是讓我們通過社會學看事物的方法去認識自己及分析社會。其中兩種比較著名的社會學角度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及「破解謎思」(debunking)。 「社會學的想像力」由C·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所創,其主要意思是指我們可以透過「社會學的想像力」去了解社會。 至於「破解謎思」(debunking)是彼得L.貝加(Peter L. Berger)的概念。他指出了「社會學的意識中是存在著一種揭穿真相、破解謎思(debunking)的動機」。這句話指出了社會學家是關注所有的人類活動,但他們關注的層面並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事實之表面,而是以一個質疑的心態去思考及破解一件事情的謎思。
------------------------------------------------------------------------------
全文網址: 社會學是一門吃飽太閒的科學嗎? - 葉永文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13361#ixzz31Tgkdy5h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