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被誤認為軍事大國!其實並非如此
By 莊晁權, photo.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葛來儀與馬修富奈奧爾於《國家利益》刊登題為《關於中國實力的五大常見迷思》的文章。
攝像者: 圖/nationalinterest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力量研究專案主任葛來儀與專案研究員馬修富奈奧爾於6月16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刊登題為《關於中國實力的五大常見迷思》的文章稱,中國從一個閉關鎖國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一個經濟巨人和新興的全球事務參與者,這種轉變或許是21世紀國際政治中最重要的一次力量變化。


中國軍事預算連年以高速比率增加。
攝像者: 圖/維基百科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軍事預算從1989年的200億美元激增至2015年的2150億美元(中國官方數字為8868.98億元人民幣),這比俄羅斯、德國和英國加起來還高。中國崛起產生的擔憂導致了一些錯誤資訊與誇張說法的傳播,其中許多主導著美國有關中國的公開討論。

該文章更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被誇大,實際實力很有限。
攝像者: 圖/東方網
該文章稱,這些迷思塑造了中國作為一個註定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的危險篡位者的形象。打破有關中國實力的迷思至關重要,這事關理解中國的崛起、其在國際社會中的潛在作用以及美中關係的發展性質等問題。

--------------------------------------------

鄭志凱:小國經濟──致富要靠「巧實力」

2016/02/24
作者:

2016-02-25_230402  
鄭志凱
關鍵字: 小國 經濟 產業 優勢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目前全球大致有200個國家、準國家或經濟體系。若以國家總人口來區分,約略可以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國家4類。

以一億人口為分界點,全球大型國家共有13國,除了美、中、印度、巴西、日本、蘇俄等傳統人口大國之外,也有巴基斯坦、孟加拉、 奈及利亞、衣索比亞這些未開發甚至於落於貧窮線之下的國家,中間還有力爭上游的墨西哥、印尼和菲律賓。另外越南與埃及的人口約9千多萬,10年之內人口必將超過一億。屆時,這15個國家的人口將佔世界人口的65%左右。

若以人口超過3千萬、低於1億為下一個區間,全球的中型國家共有32國。歐洲的先進國家英、法、德、義,東南亞的南韓、泰國、緬甸、馬拉西亞,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都屬於這個區間。中型國家人口佔全球人口20%,大型和中型國家兩者合計共有45國,佔全球國家數20%,人口數卻佔全球85%, 十分符合 20-80的分配原則。

如果將小型國家定義為人口數落於3百萬至3千萬之間,全球大約有90個國家,人口佔全球14%。台灣人口2千3百萬人,是小型國家中的大國,排名在台灣之前的9個國家多數是貧窮國家,只有澳洲人口略多於台灣,但經濟實力遠遠超前。

人口低於3百萬的算是微型國家,全球大約有70個左右,佔世界人口不到1%,其中甚至還有人口只有幾萬人的超微型國家。例如位於義大利境內的San Marino,人口僅僅3萬。1871年義大利境內各城邦決定聯合成立義大利共和國時,San Marino選擇不加入,此後100多年一直維持著獨立國家身份,到現在還是聯合國193個正式會員國之一。這世界上之所以存在著許多微型國家,都有類似的特殊時空背景。

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有關嗎?

國家實力跟經濟實力(GDP)和人口多寡自然有正向關聯。G20的每一個成員國,,人口都比台灣多。最接近的是澳洲,雖然只有2千4百萬,但GDP卻高居全球第12名(台灣名列26)。以全國GDP而言,20個會員國中,阿根廷GDP略高於台灣,南非只有台灣的70%,這兩個國家分別位於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最南端,之所以能忝列G20會員,顯然有區域代表性的考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全球最貧窮的20個國家中,除了阿富汗和海地之外,其餘18國全在非洲。如果觀察這些國家的人口數,居然有高達15國是屬於小型國家,大型國家只有衣索比亞,中型國家有阿富汗和烏干達。微型國家70餘國中,貧窮國家也只有幾內亞比索(Guinea-Bissau)和葛摩(Comoros)兩國。

為什麼全球小型國家中貧窮落後的國家比例,比大、中或微型國家高出一倍以上?或是人口多寡跟人民富庶是否有正向相關?這都是值得經濟發展學家進一步研究的議題。

大型國家的優勢

理論上,大型國家的優勢是容易達到經濟規模,增加國際競爭能力。小型國家的優勢則是機動靈活,可以隨市場變遷或景氣循環而隨機調整,兩者各有優劣。但大型國家確實有幾項優勢,小型國家無法望其項背:

1.因為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腹地,本國公司能夠發揮主場優勢,掌握先機。

2.在國內可以完成有效而完整的水平或垂直分工,建立健全的產業鍵或生態圈。

3.資訊、知識或技術的擴散更具有時效性。

話雖如此,小國仍然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全球人均GDP排名第一的盧森堡人口只有50萬,第二的瑞士838萬,第三名卡達(Qatar)230萬,第四名挪威527萬,第五名才是人口大國的美國,可見人口不是決定人民富庶與否的唯一因素。

德、韓、以色列,台灣能學嗎?

台灣最近幾年由於經濟成長明顯減緩,對未來失去了方向感,跟南韓、中國、新加坡、香港的發展相比,更失去了過去四小龍時代的信心。因此難免四處追詢,希望藉他山之石攻錯。先是「韓國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後來想到以色列四面楚歌,跟台灣處境相似,卻仍弦歌不輟,創新能量越發犀利。最近看到德國成為歐洲經濟、政治、文化的中流砥柱,又興起了一股「瘋德」的熱潮。

但是韓國漢江奇蹟、德國的萊茵經濟、以色列的沙漠玫瑰,真的可以在台灣複製嗎?除了以色列之外,德國人口是台灣4倍,韓國2.5倍,人口因素不能忽略。

雖然人口不是決定人民富庶程度的唯一條件,但卻是一個重要參數。台灣如果要在國際社會中尋找參考座標,國家人口應該還是具有高度價值的一項指標。台灣既然是一個人口小國,不妨在90個小型國家中,尋找一些參考點。

小型國家的生存方式

小型國家中比台灣經濟表現優異的國家所在多有,以下選出台灣較為熟悉、較具代表性的8個國家,來做一些分析。

國家 總人口 人口密度 面積 淨移民人數 出生率 2014GDP 人均GDP
澳大利亞 24,309,330 3 7,596,666 204,621 1.92 1,442,722 61,066
台灣 23,395,600 661 35,410 0 1.07 529,597 22,600
荷蘭 16,979,729 504 33,717 22,001 1.75 880,716 52,225
比利時 11,371,928 376 30,277 72,736 1.82 534,230 47,682
瑞典 9,851,852 24 410,494 54,525 1.92 570,591 58,538
以色列 8,192,463 379 21,639 3,899 3.05 305,673 37,222
瑞士 8,397,477 212 39,507 76,453 1.52 712,050 86,468
香港 7,346,248 6,996 1,050 30,000 1.2 290,896 40,033
新加坡 5,696,506 8,138 700 79,587 1.23 307,872 56,287
(鄭志凱製表整理)

這8個國家人口大都比台灣少(澳洲除外),人均GDP卻高出了70%到300%。有哪些原因讓這些小國能夠擺脫小國寡民的限制,而在經濟表現上脫穎而出?從這8個國家中,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大類因素:

1.許多國家扮演了區域金融中心的角色。瑞士、比利時是歐洲大陸甚至於全球的金融中心,瑞士前10大企業中有3家是金融機構,比利時則有4家。同樣的,香港和新加坡也在亞洲扮演了類似金融中心的角色。

2.這些國家雖小,卻是出口外銷的優等生。在全世界出口國家排名榜中,台灣排名第20名,這8個國家中有5國人口比台灣少,出口排名卻排在前面。包括荷蘭(第7名)、香港(第8名,但有許多是轉出口)、新加坡(12)、瑞士(17)、比利時(18)。而且這些國家的出口值佔GDP比例相當高,例如比利時高達90%,荷蘭72%,瑞士60%,台灣也在60%左右。瑞典雖然出口比例不高,但有Volvo (2010年被中國吉利汽車收購),Ericsson, Electrolux等老牌國際公司

3.有些國家掌握了寶貴的自然資源。例如澳洲因為地大物博,擁有石油、稀有金屬、礦產各種天然資源瑞典也有可觀的礦產和石油收入。此外比利時和荷蘭雖然本國沒有礦產,但在帝國主義殖民時代,比利時的Umicore公司掌握了剛果的銅、錫、鈾等礦產,荷蘭則擁有西方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 Royal Dutch Shell。

4.這些國家都高度國際化。荷蘭是歐洲最早崛起的貿易大國,1602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曾經縱橫七海,還為台灣引進第一批漢人移民。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同時是比利時和歐盟的首都。瑞典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是全球學術界的盛事。瑞士200年來維持中立立場,與歐洲所有國家為善。香港與新加坡是亞洲英語最發達的地區,因此成為西方公司建立亞洲總部的首選。最特別的是以色列,雖然獨立建國不到70年,但全世界1千萬猶太人掌握全球金融、政治、文化、科學可觀的實力,成為以色列跟世界接軌最重要的資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小國邁向富裕各有其不同的道路,沒有現成的軌跡,百年前的歷史條件也不可能再複製。以上4類因素中,台灣已經失去成為區域金融或營運中心的機會,又缺乏天然資源,國際化程度近十幾年不進反退(上表9國中只有台灣的外國移民人數掛零)。唯一具有良好基礎的是出口外銷,但是因為產業轉型緩慢,加上與中國大陸產業重疊,溫水煮青蛙,也逐漸失去了國際競爭的優勢

台灣還可以做什麼?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仍然擁有不少獨特的條件,其中包括:

1.勤奮、聰明的優質人才,期待在適當的舞台一展身手。

2.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區域,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亮點,台灣擁有無可取代的地利之便。

3.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將持續加重,台灣位居厝邊,又有同文同種之誼,雖然統獨的齟齬始終存在,但是利害相權,應該還是利多害少

4.過去30年經濟發展,台灣累積了相當的資源,可以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墊腳石。

台灣繼續往開發中國家的道路邁進,雖然一路上有不少先行者可供參考,但是時、地、物大不相同,唯一可以仰仗的,只有善用以上客觀的獨特條件,加上主觀的決心和努力。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家庭的故事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的故事各不相同。」這裡不妨套用這句話:大國邁向富裕之路都似曾相識,小國致富之路卻大不相同。人口大國質量大,可以用物理力量來比腕力,小國只能用化學作用來施巧勁。作為一個人口小國,台灣要以小搏大,只有靠「巧實力」。

----------------------------

施俊吉︰我半數金控恐被中資控制

2014-04-14
〔記者林詩萍、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員、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昨表示,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香港道地的港資銀行只剩兩家,其餘都被中資併購;服貿允許中資持股台灣的金控最高可達十五%,以目前台灣十六家金控中,有八家最大股東持股不到十%,如果中資能買到十%,就成為最大股東,恐可控制台灣半數金控。
他指出,台灣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資產總額約六十兆台幣,比不上中國單一家工商銀行資產總額的八十四兆餘元,雙方規模明顯不對等;且台灣金融業持有人民幣及中國債權約兩兆台幣,如此集中、曝險過高,政府不做風險管控,卻還鼓勵企業去投資。
施俊吉分析,服貿開放中國的銀行對台灣的金控持股可到十%,加上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還可持股五%,共可持股十五%;依台灣十六家金控中,有八家最大股東持股不到十%,中資只要買到十%,就可控制台灣半數金控。
林盈達︰中國覬覦我媒體、銀行與電信業
交通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林盈達也說,中國最想掌握台灣的三項產業,一是媒體、二是銀行、三是電信。中國希望利用經營廣告業影響媒體,透過入股掌控台灣金融業,再將手伸進代表國家神經系統的電信產業。
他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總以「封閉網路」宣稱服貿開放第二類電信鮮少資安問題,但即使銀行ATM自動櫃員機沒有連上網際網路,如果某銀行上千台ATM委由中資業者管理,難道就沒有資安問題?

--------------------------------------

 

梁文韜︰服貿攸關台灣存亡

2014-04-14
〔記者湯佳玲、林詩萍/台北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昨以香港經驗表示,中國承諾未盡可信,台灣一旦對中國開放服貿,恐會步上香港後塵;來自香港的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梁文韜也警告,服貿不是經濟問題、也不只是政治問題,而是攸關台灣未來存亡、被併吞的問題。
成名指出,香港回歸中國十六年了,中國政府卻未落實對香港新聞自由、生活方式不變、普選民主等承諾,讓人高度懷疑中國是否還值得信任。
他說,中國政府箝制新聞自由,主要手段就是干預編輯台人事、廣告、威脅記者與消息來源。根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報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從二○○二年全球第十八名,下降至二○一四年第六十一位。
港學者指中國用經濟影響政治
成名說,中資吸納商界精英,影響高層決策,透過以商制政、官商勾結來施行「裙帶資本主義」,讓財團或其親屬、代理人出任港府重要職務,藉此利益輸送。
他還指出,中國利用經濟實力加大外交及軍事獨斷,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國成立防空識別區,督促民航機進入該領域要事先通知中國,就是一例;台灣如果在經濟上越依賴中國,也代表中國政府有更多對台的政治影響力。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表示,媒體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媒體代理商權力大,可影響媒體報導方向;未來兩岸服貿開放中資入主廣告業,恐將對言論報導不挺中國政府的台灣媒體,出現抽廣告等威嚇影響,屆時台媒恐步香港後塵,不得不向北京靠攏。
梁文韜也以香港為例指出,香港從二○○三年簽署CEPA後,共橫跨四十七個服務領域、三○一項開放措施;但從二○○一年到二○一一年共十年來,香港低收入戶薪資一路下滑,高收入戶卻一路走揚,貧富差距更加懸殊。香港現有一三○萬窮人,兩年前官方公布貧富差距已達六十七.三倍,「根本令人無法想像」。
他質疑,服貿只會換了中資老闆,怎可能有助於GDP成長?中國已將台灣列為珠三角、香港東北發展、台灣區、福建等「一國四區」的一區,未來台灣很多關鍵企業都會消失,服貿絕對不只是單純經濟、政治問題,而是台灣未來存亡、會不會被中國併吞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