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貿協定重啟談判 比比皆是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馬政府堅稱服貿重啟談判將引發嚴重後果,但國際上重談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例子屢見不鮮,除美韓簽署FTA後三年半仍重新協商外,目前包括美國、加拿大都在思考重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巴基斯坦更考慮中止與中國簽訂的FTA,主因是簽訂後造成中國進口品大增,導致主要產業受重創、貿易逆差節節高升。

美韓、美加重談並達成協議

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其他政府官員多次語帶威脅稱,重談服貿協議會讓台灣變成不受信賴的貿易夥伴、後果嚴重云云;實際上,國際經常有重新協商FTA例子,不僅美韓FTA,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間NAFTA,就在加拿大克瑞強當選總理後,與美國柯林頓政府展開重談關鍵的勞工與環境議題,並達成協議。迄今,美、加都有意在NAFTA實施廿年後,針對己方重視議題進行重談。

美國貿易代表傅洛曼二月時表示,美國歐巴馬總統二○○八年競選承諾之一,就是重新進行NAFTA協商,改善勞工與環境標準,而重新協商也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十二個主要國家的「現在進行式」。加拿大國會議員沃森三月指出,重談可為加國營建公司爭取美政府發包基礎建設刺激措施的商機,是有利「錢景」。

此外,二○○六年委內瑞拉退出與墨西哥、哥倫比亞於一九九五年生效的「三國集團自由貿易協定(G3 FTA)」,促使墨、哥重談雙邊FTA。墨西哥與智利等多國的FTA,在NAFTA達成後,均仿效北美模式重新協商,並未因此就如馬總統所言讓貿易夥伴「錯愕」。

巴基斯坦「黎明報」三月引述商務部與紡織業消息來源報導,政府可能尋求作廢所有簽訂的相關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協定無助於改善該國不夠多元化的經濟。

巴基斯坦擬廢止與中FTA

巴基斯坦在「南亞自由貿易區協定(SAFTA)」之下,和中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簽了四個FTA,與伊朗、模里西斯、印尼簽了三個PTA。但簽協定後,巴國不但本身貿易走向赤字,還因為FTA、PTA造成的壟斷傾向,排斥到其他國家便宜商品,使進口成本直線攀升。

官方數據顯示,巴基斯坦與中國二○○七年簽FTA前,雙邊貿易量約四十一億美元,之後增至一二四.一七億美元,大部分來自中國的進口、達九十二.七五億美元。巴國與印度二○○四年簽SAFTA前,雙邊貿易量僅三.七六億美元,之後增至約廿六億美元,但自印度進口高達廿一億美元,對其出口卻僅五億美元。

巴基斯坦工商聯合會前副主席Shakil Ahmed Dingrah表示,當初談判FTA與PTA不適當,未選擇好項目,導致國內產業變得更困難;政府應檢討後重啟協商,在重談協議前,與業界做良好溝通,給予國內產業最基本保護。

---------------------------------------------

日「外交官」期刊︰重談無損台灣信譽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日本時事期刊「外交官」(The Diplomat)昨刊載題為「抗議不會損害台灣名聲」評論,指出馬政府宣稱沒通過服貿協議會傷害台灣信譽,但這種論調缺乏重要實證,其實各國經常重談條約,如愛爾蘭二○○八年以公投否決歐盟的尼斯與里斯本條約,未因此變成國際孤兒,且在重啟協商、修正條約後實施。

愛爾蘭否決歐盟條約

並未因此變國際孤兒

評論作者廷米賀(Michal Thim)是位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事台灣研究的博士候選人;他分析,民主國家都了解在批准條約過程的複雜性,自由貿易相關條約更是如此。

他說,其他國家政府可能也能夠理解到,台灣與中國間所簽協議不同於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協議;例如,美國幾乎不可能單純只為了台灣不通過與中國的服貿協議,就不促進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日本也不會因為服貿就因此延緩與台灣進入雙邊協商。

廷米賀指出,換句話說,「台灣與中國的協議不是評價台灣聲譽可靠的指標,很難想像台灣的夥伴會不知道這一點。」

他文末指出,馬政府服貿爭議走到如今地步,只能怪自己協商階段欠透明、立院審議過程撕毀執政黨在朝野協商中同意的逐條審查,最後還忽視民眾憂慮,試圖以恐嚇手段因應。在民調顯示服貿缺乏支持、民眾贊成佔領立院運動,及數十萬人上街抗議後,馬政府正在打一場失敗戰役。

------------------------------------------------------

政府把關不嚴中國黑心藥材恐侵台

服貿協議兩岸開放承諾表--中藥材批發與經銷

〔記者林惠琴、高嘉和/台北報導〕去年中,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公布一項檢驗結果,九家中國知名的中藥連鎖體系,被抽檢出七成藥材有農藥殘留。在迪化街經營中藥行的劉老闆憂心指出,原本台灣中藥零售業者進貨一向靠本土批發商把關,服貿生效後,貨源品質全由中資業者掌控,加上政府未建立完善的把關機制,中國黑心中藥材恐大舉侵台。

一位台北迪化街中藥批發商痛斥,政府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先天已不良,後天怎麼救?」直言服貿開放中國藥商來台經營批發,完全「不是對等機制」,未來大門一開,本土批發商不用玩了,只能自求多福!

該中藥批發商強調,目前國內進口中藥材八成來自中國,現在政府要開放原已握有原料控管權的中資藥商來台,未來不必經過台灣盤商,本土業者「怎麼可能不擔心?」部分媒體一天到晚報導「我們不擔心」,與政府「衝擊有限」的說法站同陣線,完全不是事實。

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吳榮河表示,迪化街約十幾家中藥批發商,全都「剉咧等!」擔心中資藥商可能把產地、批發權一次握在手中,進而侵蝕本土業者的市場。

批發商趙先生也說,服貿尚未開放中資來台經營中藥零售店,而是允許中藥批發商登台,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批發商;中資業者可能會先採取削價競爭的策略,目標是完全「消滅」本土相關業者,將整個大餅吃下來。

不只市場遭壟斷,經營中藥行的劉老闆指出,去年有九家中國中藥連鎖體系被抽驗六十幾項中藥材,竟有七成發現農藥殘留;其實,政府早於二○一○年底與中國簽訂兩岸「中藥材安全機制」,請問把關機制到底何在?

農藥殘留等 食安將惡化

他無奈地說,中國中藥材二氧化硫、農藥殘留情況十分嚴重,一旦服貿開放,此等劣質商品只怕會大肆在市面上流竄,訴求便利性的中藥飲品,也可能因以量制價用到更糟的原料,食安問題恐更加惡化。

高麗蔘外 九成中藥來自中國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台灣受限於地形及氣候等因素,本土中藥材產量極少,高度仰賴進口,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統計,我國中藥材進口總值一年約新台幣三十到三十五億元,扣除進口值最高的韓國高麗蔘,高達九成、每年有超過四萬公噸的中藥材來自中國。

 

兩岸中藥業規模也有很大差別,中國大型中藥集團超過三十家已經掛牌上市,從產地、批發到零售是一把抓;相較國內中藥批發商多為中小型、中藥行多是單店型經營,若未來再開放中資可經營中藥零售,那台灣上萬家中藥行恐將被中國大型連鎖體系取代。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領有合格藥商執照的傳統中藥零售業者約一.一三萬家,中藥批發進口商約兩百六十家,平均店齡多在三十年以上。

 

從政府對中藥業管理輔導作為來看,除一九九三年修正「藥事法」,確認了可經營中藥店人員的資格外,從未對中藥材管理或中藥業輔導有相關法源,也難怪業者自嘆是服貿協議下的孤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