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故事告訴我們歷史是會被捏造的,大如政府編造吳鳳生平故事、吳鳳廟、吳鳳族系譜。小如各宗族寫的家譜、族譜、世系表等...應細心考證。

「吳鳳神話」已因原住民意識和原住民運動的興起而落幕,而綜觀吳鳳事蹟的本質,乃是由於相關史料已久遠,漢人記載與原住民口述亦大相逕庭而產生許多爭議所致。目前漢人對吳鳳的崇敬也已受到影響,嘉義縣當地吳鳳廟不再是重要旅遊景點,導致官方減少維護、旅客稀少、香火衰落,[12]甚至還一度被竊賊闖入盜走殿內的九龍木雕、窗櫺等珍貴文物。[13]吳鳳故居及公園亦然。[14]由於吳鳳故事已自教科書刪除多年、復加上顧及族群和諧,官方與民間幾乎不再宣傳相關事蹟、或刻意避而不談。故目前年輕一輩台灣人已經少人知悉,逐漸被民間所淡忘  http://bit.ly/2o5rWZb
漢人的記載
嘉義縣竹崎鄉義仁村的吳鳳故居
依據目前可以考據的資料,早年記載吳鳳事蹟的有三處:劉家謀《海音詩》及其附文(咸豐五年,1855年);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光緒二十年,1894年)。較晚的則有連橫《臺灣通史》(發行於大正九年,民國九年,1920年)。
海音詩
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拚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
附文:沿山一帶有學習番語、貿易番地者,名日「番割」;生番以女妻之,常誘番出為民害。吳鳳,嘉義番仔潭人,為蒲羌林大社通事。十八社番,每欲殺阿豹厝兩鄉人,鳳為請緩期,密令兩鄉逃避。久而番知鳳所為,將殺鳳。鳳告家人曰:「吾寧一死以安兩鄉之人。」既死,社番每於薄暮見鳳披髮帶劍騎馬而呼,社中人多疫死者,因致祝焉,誓不敢於中路殺人。南則於傀儡社,北則於王字頭,而中路無敢犯者。鳳墳在羌林社,社人春秋祀之。
海音詩附文中提吳鳳死後鬼魂作祟,原住民畏懼,因此尊吳鳳為神,不敢再殺漢人。
雲林縣采訪冊
吳鳳,打貓東堡番仔潭莊人。少讀書,知大義,能通番語。康熙初,臺灣內附,從靖海侯施琅議,設官置戍,招撫生番,募通番語者為通事,掌各社貿易事。然番性嗜殺,通事畏其兇,每買遊民以應。及鳳充通事,番眾向之索人;鳳思革敝無術,又不忍買命媚番,藉詞緩之,屢爽其約。歲戊戌,番索人急,鳳度事決裂,乃豫戒家人作紙人持刀躍馬,手提番首如己狀,定期與番議。先一日,謂其眷屬曰:「兇番之性難馴久矣,我思制之無術,又不忍置人於死。今當責以大義,幸而聽,番必我從;否則,必為所殺。我死勿哭,速焚所製紙人;更喝『吳鳳入山』。我死有靈,當除此患」。家人泣諫,不聽。次日番至,鳳服朱衣紅巾以出,諭番眾:「以殺人抵命,王法具在;爾等既受撫,當從約束,何得妄殺人!」番不聽,殺鳳以去;家屬如其戒。社番每見鳳乘馬持刀入其山,見則病,多有死者;相與畏懼,無以為計。會社番有女嫁山下,居民能通漢語,習聞鳳言歸告。其黨益懼,乃於石前立誓永不於嘉義界殺人;其厲乃止。居民感其惠,立祠祀之。至今上四社番猶守其誓,不敢殺擾打貓等堡。 http://bit.ly/2o5rWZb


陳其南故宮博物院提出「故宮台灣化」「台灣應該要接受東方最古老的中華文物,作為它的繼承者,我們在替世界人民保留世界資產,因為歷史轉折,變成是台灣人的責任」/故宮博物院的威權意象,開始往專業化的博物館轉變。故宮博物院,院長開始由學者專家出任,開始從故宮走向博物院,它的政治連結迅速解構,典藏內容也開始多元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LtuLBK


陳其南的文化行政資歷豐富,尤其致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而有「台灣社造之父」之稱。致力於文化人類學研究,先後取得台大人類學碩士與美國耶魯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並以人類學觀點提出台灣本土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理念,曾以質疑「吳鳳神話」提出歷史可能被捏造的觀念-陳其南一九九○年代提出「公民社會」觀念,後又提出「文化公民權」與「社區總體營造」等政策理念,透過土地認同建立台灣本土文化認同與多元族群融合---北院新故宮計畫剛啟動、南院BOT案重新規劃--人物側寫》「社造之父」陳其南 接故宮院長  https://goo.gl/KPAGcQ


【吳鳳神話】200多年來殖民統治符號/轟然灰飛煙滅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大清帝國塑造的漢人英雄人物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通事(即主理漢番事務的地方官),因其「捨身取義」,戒除嘉義原住民獵人頭習俗而聞名。200多年來成為大清、日本,以及國民黨等歷代殖民統治者,歌頌吹捧對象。然而隨著解嚴浪潮,以及1989年教育部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將吳鳳從教科書教材內容刪除,讓人一舉見證台灣民主化進程,其摧枯拉朽力量何其強大。曾是學生心目中家諭戶曉人物的吳鳳,地位從此一落千丈;甚至新世代台灣年輕人,根本鮮少聞知,歷史上曾有吳鳳這號人物。
英文媒體《台北時報》,9月10日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及時:吳鳳事蹟的猛然殞落」(Taiwan in Time: The drastic downfall of Wu Feng)。內容指出,日本以及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吳鳳,被描繪為一位無私、愛人的英雄人物,且其故事成為每位小學生成長過程,必讀的學校教材。內容敘述其犧牲小我生命,藉以拯救台灣原住民脫離「野蠻且倒退的獵人頭風俗」。
遭人詬病的吳鳳教材梗概如下:吳鳳任職嘉義縣漢番通事期間,教育阿里山鄒族人農耕技術以及手工藝。後來,為了阻止鄒族獵人頭風俗,未見效果;吳鳳只得與其約定,隔天會有一個騎白馬穿紅袍者,從某處經過,原住民可取其首級。結果,鄒族人取下那個人頭後,發現竟是通事吳鳳本人,大感震驚、悲痛莫名;從此以後,原住民誓言棄絕類獵人頭惡習。
今天的台灣學生,很可能對於吳鳳這號歷史人物一無所悉,因為1989年9月12日這一天,當時的教育部長毛高文宣佈,學校教科書將刪除吳鳳傳說教材。
日本、國民黨統治的殖民轉折
吳鳳所代表的漢文化教化觀,一度影響深遠,而且緜延近200年之久,早在1820年嘉義縣中埔鄉,就蓋起吳鳳廟供人奉祀;1913年日本當局重建吳鳳廟,並由當時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主祭。吳鳳事蹟也編入小學教科書,改編成歌舞劇。日本人三浦幸太郎並於1930年間,完成台灣史上第一本有關吳鳳的完整著作,名為《義人吳鳳》;另外,1932年日本「日本合同通信社電影部」也拍攝一部同名電影。吳鳳事蹟成為日本統治者,為「理蕃政策」正當化提供論述基礎,並宣傳原住民文化屬於「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被描繪為「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
吳鳳神話侵染頗深,1951年,嘉義縣縣長林金生擴建吳鳳廟,1953年冬完工,並獲當時的總統蔣介石,贈予「捨身取義」橫匾。1965年嘉義縣民雄鄉創設一所私校,名為吳鳳商專(現為吳鳳科技大學)。然而,隨著吳鳳故事,解嚴後被視為有歧視台灣原住民之虞,而且1989年遭教育部明令在小學教科書刪除其內容,連帶衝擊吳鳳廟昔日香火繚繞盛況。到了21世紀;吳鳳廟雖一度意圖重振過去風采,發揚其無私義行;並以文化娛樂公園做為招徠旅客的營運方向,卻因乏人問津,而在2010年結束營業。
1985年由官方贊助出版的專刊,沿用日本時代舊稱,同樣名為《義人吳鳳》,內容以歌曲、詩歌與評論形式,稱頌吳鳳的不凡人格,說他一心想要「教育我們的山地同胞」。該書出版之後,一度引發一些好奇者的質疑聲浪,例如有人認為,200多年前殺害吳鳳的鄒族人,與現代存活的鄒族人無關,為何要一再用漢人傳說,來羞辱現代的原住民?
該書籍其中一段指出,人類情操的極致表現是無私助人,吳鳳之所以能臻於至善境界,因其懂得愛,懂得獻身,懂得血脈相承,懂得犧牲,懂得死亡的價值。
「中國文化」好高尚
1985年《義人吳鳳》的文章匯編,將吳鳳的卓絕道德成就,歸諸於「中國文化」,卻將原住民貶抑為「低等人種」。
教師黃崑源在1985年的彙編書籍中寫道:吳鳳是漢民族第一人,教授原住民必須有人權觀念。貫穿(中國5千年)歷史,每當中國文化與野蠻人接觸之際(譯註:實為侵略),總是採取漸進馴化蠻族手段。僅管,吳鳳住在野蠻土地上,他並沒有嶄露自己的優越感;反倒幫助山地同胞改落其生活。
另一教師顏明雄也在書中指出,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存活數千年之久,同時吸收弱小者,同化較低等族群,是因為同理心與公義的孔子德行「風行草偃」所致。顏教師還指出,吳鳳之所以能夠「犧牲捨己」,改變原住民(獵人頭)惡習;植基於中國古代文化,向來有這類德行義舉…中華子孫應該讓繼續傳承這種精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這本《義人吳鳳》匯編書籍,幾乎每篇文章結尾都官腔官調總結指出:「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踐行吳鳳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擊敗共產黨,早日收復大陸山河。」
吳鳳傳說演變:從英雄到銅像落地
中國第一本述及吳鳳的傳奇故事,首見於劉家謀的《海音詩》及其附文(咸豐五年,1855年);這跟後來的神話版本有相當大差別。原文如下:吳鳳為(嘉義)蒲羌林(埔姜林)大社通事。十八社番,每欲殺阿豹厝兩鄉人,鳳為請緩期,密令兩鄉逃避。久而番知鳳所為,將殺鳳。鳳告家人曰:「吾寧一死以安兩鄉之人。」既死,社番每於薄暮見鳳披髮帶劍騎馬而呼,社中人多疫死者,因致祝焉,誓不敢於中路殺人。南則於傀儡社,北則於王字頭,而中路無敢犯者。鳳墳在羌林社,社人春秋祀之。
該敘述顯示,吳鳳是為了幫助2處漢人鄉民逃離,而非想要教化原住民。其次,吳鳳代替2處鄉民受死之後,其鬼魂出沒於原住民社區,致流行疫病發生,鄒族人為之驚恐,從而誓言不再殺害漢人,並應允於春秋兩季,前往知鳳墓地獻上祭物。從原文敘述,可以管窺,吳鳳很可能成為原漢族群衝突的「代罪羔羊」,這跟改變原住民出草習俗,根本無關。
到了日治時代,吳鳳故事遭到精緻美化為「教化野蠻人」。其美化行為具有兩層意涵:其一、企圖阻止漢人不要與其它族群互相爭鬥。其二、為日本理蕃政策樹立楷模,即原住民可以透過寬容治理方針,達成教化目標。為了達到宣傳功效,日本殖民政府,將吳鳳事蹟拍成電影、電舞劇,還指定將其納入小學教科書教材。
國民黨政權來台之後,照單全收日殖民時期的吳鳳傳說版本,還將吳鳳事蹟列為「中國文化」明燈,予以尊崇。對原住民而言,則帶來傷害族群自尊心的恥辱罪惡感。
黃筱喬在《身分認同從吳鳳說起》一文內容指出:自己擁有一半原住民血統,當自己讀到吳鳳故事,心生憤怒;難道自己內在,竟流有不文明的血液?另外,一些不同文章,則提到原住民孩子在校園遭到攻擊;因為漢人小孩想為吳鳳復仇。
吳鳳神話鬧劇劃下休止符
吳鳳背離史實的發展軌跡,於1980年代因為人類學者陳其南,於民生報發表一篇揭秘文章,名為《一個捏造的神話:吳鳳》,從而讓其步入搖搖欲墜頹勢。
其後,風起雲湧原住民運動浪潮之下,部份原民人士,也在1985年前往嘉義中埔鄉的吳鳳紀念儀式會場,高舉白布條橫幅抗議,上面寫著「吳鳳不是英雄」、「吳鳳故事是教育之恥」。
為了進一步糾正吳鳳神話的錯謬,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林宗正,於1988年12月31日,連同一群原住民青年,前往嘉義火車站廣場,將一尊吳鳳銅像,用電鋸摧毀;然而就在吳鳳銅像落地碎裂之後,不久旋即離奇失蹤。當年率眾拉倒吳鳳銅像的林宗正,還為此入獄8天。
其後,教育部決定停止在學校講授吳鳳故事;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也將嘉義縣吳鳳鄉改名為阿里山鄉。
對於台灣社會,一面倒向推翻殖民意識的吳鳳神話浪潮,當年的吳鳳第9世子孫吳廖善,並沒有顯出激動反彈情緒。他曾向媒體表示,吳鳳故事是否繼續留在教科書與否,並不重要。果真一如原住民所說的,吳鳳故事導致原住民在校園被歧視,或遭霸凌,那麼拿掉吳鳳教材,係理所當然。不過,老實說,責任應歸諸老師們,教師應教導學生不可因族群差異而欺凌他人;如果教師有這種(民主)素養,做為吳鳳子孫的我們,也不會遭遇這類難堪處境。


野蠻時代,眾欺寡-強凌弱,人多欺負人少

我見我思-泥娃娃與石獅子
2017年07月19日 04:10 廖咸浩

一隻殖民時期的石獅子遭破壞,讓媒體為之喧騰不已,而原住民為傳統領域等權益所進行的抗爭雖屢遭公權力強硬以對,卻乏人問津。這石獅子與泥娃娃(原住民歌手巴奈對台灣原住民地位的隱喻)在台灣顯然被給予了完全不同的地位與命運。因為在台灣政府的認知裡:殖民者是文明薪火的傳遞者,故應予膜拜;但被殖民者的悲涼則緣於自己文化落後,怨不得別人。然而,歷史應如何詮釋(包括誰文明誰落後),其實完全端看「國家」在誰的手中。
原住民小說家拓跋斯曾寫過一篇名為〈獵人〉的短篇小說,故事的主軸便是一名原住民老獵人因為狩獵而觸法,讓他百思不解為何一個不知何時橫空而出、叫做「國家」的「東西」,突然禁止其世代傳承的傳統生活型態?
因此,談原住民的處境,必須把視野拉大。首先,必須從現代國家對原住民的侵擾談起。現代國家自1492年開始入侵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瓜分土地、掠奪資源、奴役人民,展開了長達6個世紀的殖民時代。然而,自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解殖民風潮,對那些在自己的傳統生活圈內已經變成少數的民族而言,卻根本沒有可能。在台灣,現代性殖民始於日本據台,而其後的漢人政權則全面承接。由「山地同胞」改名為「原住民」對此事實雖略有提醒,但並未改變殖民的事實。原住民仍是「泥娃娃」任人宰割。
也因此,尋找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就必須回到長期以來的「被殖民」與「殖民」關係來理解「原漢關係」,而不能單純地視為少數人對其處境的不滿。然而,這只是象徵性的起點,在實踐上,即使在北美這種貌似先進的地方,原住民的命運仍被鎖定為「少數民族」,而不時遭到踐踏(如最近美國油管通過印第安人傳統生活領域的事件)。由此可知,若不還原為「殖民」的關係,原住民的遭遇勢必更為不堪。
其次,就台灣原住民的特殊命運而言,我們也應把視野放寬到南島民族的生活圈。如此就會發現,在台灣被壓縮成為少數民族的南島民族,在許多其他地區都是多數民族。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是,台灣其實是漢人與南島民族在東南亞爭逐過程中的一個特例。台灣因為太靠近中國大陸而被漢人以移民的人海淹沒,而意外成為漢人居多數的地區。但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漢人移民雖也都多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但因為沒有變成多數,其命運便與台灣漢人大不相同(雖然漢人在這些地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需鳴鼓而攻)。
總之,不釐清原漢殖民關係,不會有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學者憂課綱調整 成「吳鳳神話」翻版

  

吳鳳電影海報(記者湯佳玲翻攝)

 陳其南:歷史不是為殖民者服務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教育部蠻幹公告由非史學專業的「檢核小組」主導的課綱「微調」事件,不斷被指出諸多內容曲解史實,反彈聲浪四起。前文建會主委、台大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陳其南擔憂此案恐成「吳鳳神話」翻版,強調政治人物或學者,在政治立場上雖各有統獨的主張,但歷史不是為殖民者服務、不能淪為統治者用「反智」的手段來欺騙人民。

 陳其南說,反對大中國史觀在教科書復辟者,現在被打成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者,他因此要舉出吳鳳神話,凸顯「歷史就是歷史、政治就是政治」,不存在「美化哪個殖民統治者」的問題

 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謝世忠受訪時也批判,微調課綱翻轉史觀,將清朝改為清廷,強化台灣從屬於中國,喪失台灣主位性,更是從漢人角度扭曲南島語族歷史。

 謝世忠抨擊課綱微調不尊重史實

 謝世忠說,史料及清朝版圖證實,清治管理對台灣原住民一無所知,根本未擴及台灣高山及東岸原住民,那些擁抱大中國的學者,看到中國就低頭,課綱微調全然是政治問題,參與其中者才不尊重學術研究的史實!

 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陳伯楨受訪時批評,雖然個別史觀很難在短時間釐清,但令學界無法接受的是,教育部公然違反課綱遊戲規則及程序正義。

 陳其南另指出,一九八七年三位美國基因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發表震撼性論文〈粒線體基因與人類演化〉,首次提出現代人類祖先都來自非洲的基因證據,否定今天的中國人是由早期「北京人」演化而來的說法。二○○○年二月英國權威雜誌《Nature》刊登美國教授戴蒙的〈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文章論證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語系,分十個子群,台灣原住民語言獨占九群,台灣應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中華國族籠罩 原住民變炎黃子孫

 陳其南感慨,台灣之於南島民族,有如東非之於全人類發生史的地位,國際近廿年的重大研究,對台灣如此推崇,但受中華國族中心主義籠罩,一直有人主張台灣原住民是從中國來的,且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關聯起來,這使台灣原住民族也逃不出「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或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定位,事實上學界至今尚未在中國境內發現有南島語言的遺留,顯然史前台灣原住民與中國華南的關聯性,仍是問號。

 ----------------------------------------------------------------

p20080429022159  

1932年,《義人吳鳳》劇照,描寫吳鳳捨身成仁的故事。

-----------------------------------------------------

被捏造的吳鳳神話將鄒族描寫為殺人嗜血,特意貶低原住民的自尊與文化。吳鳳的神話被寫入國民教育教科書,嘉義縣鄒族所居住的地區也被稱為吳鳳鄉。1987年9月,原權會與原住民大學生、長老教會牧師前往嘉義火車站前吳鳳銅像抗議,他們手持「吳鳳是劣士,莫那魯道是烈士」、「拆除吳鳳銅像」等布條,並朝銅像丟雞蛋。最後,銅像被眾人合力推倒。在抗爭落幕後,教育部宣佈刪除教科書中的相關章節,嘉義縣吳鳳鄉也更名為阿里山鄉。

 《小檔案》日人編造吳鳳神話 國民黨政府「發揚光大」

 吳鳳(生於1699年,中國福建省平和縣人),清朝乾隆年間擔任台灣嘉義通事,1769年死於一場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中。日治時期,吳鳳被編入小學教科書,他被描述為勤政愛民的好官,為破除原住民出草獵人頭陋習,自己騎白馬、穿紅衣讓原住民獵殺。

 國民政府遷台後,國民黨政府不但沿用,更在小學教科書大量教導,甚至透過電影、戲劇美化吳鳳愛民、捨生取義的形象。

 學者陳其南說,統治者都很喜歡吳鳳的故事,日本人藉這個故事用以隱喻日本人為感化造福台灣人民不惜犧牲,戰後國民政府又全盤接收,甚至每遇到台灣住民有抗爭事件,包括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就有保守派文人出來表功說要做「吳鳳」,可見迷惑之深。

 直到近廿年,政治枷鎖鬆動,經學者深入考證和原住民強烈抗議,吳鳳神話才逐漸崩解,真相浮現。1988年起,吳鳳故事從小學課本全面刪除,嘉義縣吳鳳鄉更改名為阿里山鄉。

 (文︰記者謝文華、黃以敬/圖︰記者湯佳玲翻攝)

 --------------------------------------------

 115  

---------------------------------------------------------------------------------------------------------- 

吳鳳廟簡介

著名的吳鳳廟已列屬國家三級古蹟,奉祀殺身成仁的阿里山撫番通事吳鳳,而此係當年吳鳳的衙門所改建。正殿門上懸有一「仁必有勇」的匾額,與殿內身披紅衣、騎戰馬的吳鳳塑像相互輝映,顯得英氣勃發。後殿主要陳列的是吳鳳成仁事蹟,以供後人瞻仰憑弔。入口牌樓為一燕尾式的朱紅拱門,上刻有阿里山忠王祠,莊嚴肅穆。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個一二進三開間兩護龍前帶軒的建築,第一進前的軒,是吳鳳廟建築最具有特色的傑作,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第一進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

吳鳳廟所代表的民間故事

中埔地處阿里山麓,居於其中的大小番社有四十八社。由於生性兇猛,所以漢人不敢前往。然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親到番杜經商,漸漸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豪邁堅勇,頗有俠士風範,番人對他十分敬畏。吳鳳的經歷和素養,使他成為阿里山通是達。吳鳳任阿里山通事達四十八年期間,深受番人信賴。但是,番人有「出草」獵取人頭祭神的風俗。吳鳳上任第一年,力勸番人戒俗,最後達成協定:以牛代人,然而過了五年,番人仍堅持要獵取人頭祭神。眼看推延不過,吳鳳就取死者遺留之首骨,以充祭事。屍骨用完後,番社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以沒有人頭祭神,神靈懲罰所致。番人氣勢洶洶聲言一定要殺人以謝神。吳鳳只好告訴他們:「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紅衣帽的行人,你們可取他的頭。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殺這個人,以後不准再殺人。」眾番歡呼而去。第二天早上,果見山道上走來一穿紅衣戴紅帽的老者。眾番蜂起張弓射殺,取其首,愕然發現是通事吳鳳。各社番人聞知,悲痛至極。吳鳳既殉職,眾番社酋長聚議,立誓戒除「栗祭」惡俗。

民間誤傳的歷史故事

吳鳳成仁取義的故事,在久經考證後,雖然的確曾經有吳鳳這個人的存在,但是後來證實這些所謂的歷史典故,卻都是因為當時日本人為了教化台灣而捏造的部分史實,並且也因此,對原住民朋友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這段故事已經在民國77年從教科書裡刪除。

--------------------------------------------------------

 

吳鳳廟,昔時稱「阿里山忠王祠」,之後改為吳鳳廟。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創建於清嘉慶25年(西元1820年),主祀吳鳳,後來受到地震損壞,經過多次的重建以及整修才完成。目前看到的是民國40年(西元1951年)擴建的廟貌,廟內有先 總統蔣公所題的「捨身取義」一匾。正殿供奉吳鳳公神位,左側是吳鳳公史蹟陳列室。此外,廟旁還設有「吳鳳紀念公園」,園內的建築是採用閩南式的傳統建築和庭園設計,多了一份懷古思情之味。
吳鳳,福建省平和縣人,清康熙年間,隨親移居至諸羅,性行厚毅,勤讀書明義理24歲時擔任理番通事。當時山胞有殺人首為祭的惡習,吳鳳立志化解其習,經過教化撫慰,山胞不殺人達40餘年,但附近的族社惡習未改,又面臨年荒,山胞歸咎為因未取人頭祭神所引起,堅持按要恢復舊習,吳鳳阻止無效,擔心濫殺無辜,決心自我犧牲,就約曰如某日有穿朱衣紅巾者經此,可以殺首祭神,山胞如約定埋伏等候,真的有朱衣紅巾者到,瞬間箭矛齊發,往前靠近割此人的首,才知道是吳鳳公也,山胞悲痛欲絕,埋石發誓,永不殺人,惡習遂除,後人嘉吳鳳,立祠以祀,名曰吳鳳廟。
阿里山忠王祠(吳鳳廟)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已列入祠廟類第三級古蹟。吳鳳成仁地是國際建築大師漢德寶教授精心規劃,採閩南式建築,地舖馬齒石,迴廊紅柱八角亭,依山坡地高低起伏而走,牆上有圓形、甕形、八角形、多角形的開口,每一個開口依造型採用不同的材質裝飾。現存的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南,是一二進三開間兩護龍的建築。以朱紅色外牆範圍,開四柱三層燕尾拱門上題橫額「阿里山忠王祠」。第一進為吳鳳廟建築最為精彩的傑作,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

---------------------------------

位在嘉義縣的吳鳳廟早期稱為「阿里山忠王祠」,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正殿供奉著吳鳳公的神位,並且懸掛有「人必有勇」的匾額,左側為吳鳳史蹟陳列室,後殿則為吳鳳成仁的事蹟,目前樣貌是於民國四十年時擴建後的模樣,為國家三級古蹟。吳鳳廟的建築主體精緻,外牆以朱紅色為底,石雕與剪黏皆具有水準,歇山式屋頂與燕尾式屋脊都相當華麗。

 -------------------------------------------

中埔鄉吳鳳廟--地點:嘉義中埔鄉18號阿里山公路旁 

http://www.ttvs.cy.edu.tw/kcc/960527wu/w2.htm

http://www.ttvs.cy.edu.tw/kcc/960527wu/w1.htm

w175w176w180w181w188w190w192w196w197w2042014-03-21_1202562014-03-21_120307  

-----------------------------------------------------------

2014-10-16_0731152014-10-16_0731372014-10-16_0736032014-10-16_0736212014-10-16_0737192014-10-16_0737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