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中國歷史到底該怎麼學?https://is.gd/nDKXsP
中國傳統史學中最主要的斷代原則是「朝代」,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就是一個不言而喻、理所當然的歷史單位。所以在學校裡學中國史,幾乎每個孩子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五代的梁唐晉漢周,到宋、元、明、清。
以朝代為單位認識中國歷史,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列出來的朝代彼此是不等值的。兩漢四百多年,是個疆域廣闊的大帝國,和享國只有三十多年、領土範圍甚至無法涵蓋整個江南的陳朝放在一起,當作同樣的「朝代」並列處理,怎麼看都不對勁吧?又如,商朝和明朝都被當作朝代看待,但二者從政治到社會到文化,在各方面性質上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
另一個嚴重問題在於,這樣的朝代系譜凸顯的是前後相續的關係,也就忽略、甚至扭曲了同時性並存的其他關係。例如夏、商、周三種文化在不同地區發展,有過長時間的重疊,這樣的事實在朝代系譜中就完全被抹煞了。又例如,以南朝宋齊梁陳為系譜的主軸,就看不到北朝,即從北魏到北齊、北周,它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和後來的隋、唐緊密關聯的部分。
還有第三個問題,朝代史觀傾向於將各個朝代看作一樣的,於是朝代更替的系譜後面也就必然存在著「循環史觀」。這種史觀將歷史的重點擺放在描述、解釋一個朝代如何興又如何亡,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不斷地循環,如此就失去了對於整體歷史較大架構、較長時間變化的掌握與了解。
西方史學傳入中國,為我們提供了不太一樣的歷史視野,其中一項啟發是歷史知識建構的順序。一個人剛開始接觸歷史時,所需要的是對於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有比較大塊的印象,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知識的累積,再慢慢由大塊的理解,到中塊的、小塊的理解,再到各種細節。這是認識歷史的基本路徑。
這樣的理解方式,顯然比中國傳統的朝代史觀來得合理。以前在學校學中國史,小學時先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知道每個朝代的兩三件事;中學時再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多知道每個朝代三五件事;大學念「中國通史」,還是把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每個朝代再多知道十件事。這樣的方式對老師來說,很難掌握重點地教;對學生來說,也很難在死記硬背之外獲得了解,進一步對歷史產生興趣。
以大塊時段理解歷史的連續和斷裂現象
其實,傳統的朝代史觀也有其潛藏的塊狀分類。基本上「夏商周」是一塊,「秦漢」是一塊,「魏晉南北朝」是一塊,「隋唐」是一塊,「宋元明清」有時也被當作一大塊。這樣的分類隱含了這些塊狀歷史段落應該有其特殊性格,與其他塊不一樣。但不幸地,傳統史學並不強調去探討這些段落之間的異同和變化,讓每一個段落有其凸顯的個性,便於學生來認識、掌握。
相較之下,西洋史的架構就清楚明白多了。剛開始學習西洋史時,老師先將歷史分成四個段落:上古、中古、近代、現代,而且這四個段落有確切的歷史事件作為轉折點,各自內部又有很容易掌握的獨特性質。
西方上古時期從文明誕生一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包括古希臘羅馬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產生的古典文明。緊接著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基督教會為至上權威的中古時期開始,產生了信仰高於一切的不同的社會組織與思想習慣。其後十字軍東征帶回的古典典籍,引爆了復古風潮,使得歷史進入了人文精神躍動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離開中古、進入近代。到一七八九年爆發法國大革命,現代思潮、現代文化興起,歐洲整體的歷史面貌又經歷了一次大變化。
具備這四大塊的認識,接著就能將大塊稍微分成中塊。上古史可以分成近東史、希臘史和羅馬史。中古史可以用克魯尼、聖本篤等教會改革運動分為前期和後期。近代史則有「文藝復興」、「清教徒革命」、「啟蒙運動」等時期。現代呢?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轉折點,分出積極樂觀的十九世紀和相對悲觀混亂的二十世紀。
然後,再將歷史從中塊切分為小塊來理解。例如,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班(Eric Hobsbawn, 1917-2012)便將歐洲的十九世紀再細分為: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年代」,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七五年的「資本年代」,以及一八七五年到一九一四年的「帝國年代」。
用這種方式由簡而繁,可以有順序、有條理地建構起歷史知識,將理解和背誦結合起來,前面的理解、記憶成為後面的基礎,也就不需要將歷史中的人、事、時、地、物靠著硬背全都記下來,卻無法彼此連結、產生意義。
西洋史的借鑑讓我們認真考慮,如何在朝代之外重新劃分中國歷史,尤其是提供大塊的斷代架構。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不能遺忘中國歷史自身的獨特性,不能照搬西洋史的架構,將之強加在中國史之上,那樣就扭曲了原本的歷史脈絡。
依照中國歷史自身的演進與變化,我傾向於將中國文明發展的幾千年時間,先區分出五個大塊─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和現代,並藉由對這幾個大塊時段特殊面貌的描述,來幫助大家理解中國歷史的連續和斷裂現象。
中古史主題:帝國崩落和分裂個性
從文明起源到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這是一個多元因素互相衝擊的中國文化形成期。在這段漫長時間裡,中國文化不是從一個單一中心向外擴散的,恰恰相反,北從東北和內蒙古草原邊緣的紅山文化,南到長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星羅棋布地存在許多進入農業狀態的新石器文化,它們之間產生互動影響,進一步慢慢形成了幾個比較明確的中心。夏、商、周,分居華北地區中、東、西,是在這個過程中浮現出來最清楚、最有力的三個文明中心。
到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也就是周朝的建立及其封建武裝殖民的展開,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不同階段。由周人在西方的周原建立的這套文明秩序,有意識、有系統地傳播到廣大的區域。相較於上古時期,古代史的主軸是明確地由多元朝向一元變化。原來鬆散的共主制政治組織被周人嚴密的封建宗法制所取代,相應地產生了愈來愈相似的社會及文化面貌。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原有的一元封建宗法動搖、瓦解了,一度朝向新的多元變化發展。不過到西元前三世紀,另外一股一元力量席捲了這整個區域,在原來的封建地區之上出現了秦帝國,那是一個比封建宗法體系更緊密、更嚴格的一元性組織。
從疆域國家到統一大帝國,秦只是中點站,在許多現實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中國出現了領土面積龐大、集體性強烈的帝國組織。這樣的組織在漢代繼續試驗、發展,到漢武帝時到達另一個階段性高峰。在漢武帝手中完成的帝國系統維持了三百多年,到西元二二○年左右,也就是漢朝正式滅亡時,帝國遭遇了決定性分崩瓦解的危機。
漢帝國的沒落、衰亡,意味著中國一元、一統的古代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在各分面都傾向於分裂的新時期。這段時期從西元第三世紀開始,大約維持了七百多年,一直到西元九七九年五代十國的北漢投降、宋朝統一,中古時期才正式結束。
這七百多年歷史的第一個主題是帝國的崩落。和古代時期相反,中古時期呈現出強烈的分裂個性,分裂是通例,統一是少數時間中的例外現象。帝國的消失,帶來的是長時間的戰亂,即使不是處於現實戰爭情況時,政治與社會仍然維持在高度軍事動員的狀態中。也就是說,這段時期的中國,在軍事與戰爭方面耗費了巨大的精神與資源。
隋、唐兩朝看似恢復了統一帝國,然而仔細看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隋建立不久後便發生了隋末大亂,好不容易在亂中浮現出李唐王朝,但只有大約一百年的和平休息,到唐玄宗時爆發「安史之亂」,不只全國騷動戰亂,更引發了後續的藩鎮割據,實質上走回了原來魏晉南北朝時高度軍事動員的老路子
這七百多年間,幾乎沒有真正的承平時期。統一不等於承平。三國結束、西晉統一,但這統一狀況立即被「八王之亂」所破壞。在司馬家內亂之際,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全面南下,西晉被迫南遷成為東晉,開始了南北對峙的長期分裂狀態。即便是號稱「盛世」的唐朝,早期不斷和突厥、吐蕃進行邊境戰爭,到了中期之後,中央朝廷控制力大減,地方自主地進行軍事統治,只維繫了表面的統一。
相較於之前的秦、漢,相較於後來的宋、明,這段時間內,大一統的帝國體制並沒有真正恢復正常運作。也就是說,這段時期夾在兩個以大一統帝國為常態的時代中間,因而可以合理地稱之為「中古」。學中國史背朝代順序、認皇帝是誰,真有意義嗎?學者揭過往歷史課最大盲點-風傳媒 https://bit.ly/3bGN7W9


雲林國中小教科書 免費
By 周麗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6日, 2017
李進勇16日舉行記者會宣布下(106年)學年度起縣庫將負擔8000多萬元,推動國中小學生教科書免費政策,可幫助5萬3000多名學生。(周麗蘭攝)
雲林縣雖財政拮据,縣府強調國小生每周喝1次牛奶政策不變,106學年度開學後續兌現國中小教科書免費、國二女生免費注射子宮頸癌疫苗的承諾。李進勇強調,這是雲縣教育再跨大步。
李進勇2015年3月兌現競選支票承諾,國小學童每周喝免費牛奶(或豆漿)1次,每年經費3000萬元。
李進勇16日舉行記者會宣布下(106年)學年度起縣庫將負擔8000多萬元,推動國中小學生教科書免費政策,可幫助5萬3000多名學生。
李進勇表示,財政困窘不是藉口,但縣府努力開源節流,把錢花在刀口上,104年結餘1億多元、105年結餘2億多元,意味縣府財政控管得好,遏止財政惡化,縣政推動也無停止。
李進勇說,錢仍然要花,教育投資是一大挑戰,雖然短期看不出來,將來一定能看到展現成果,過去雲林縣已有許多教育成果仍不夠,下學年度起除國二女學了免費施打子宮頸疫苗外,全縣公私立國中小學教科書都免費,教育投資再跨一大步。
教育處表示,全縣原本有1200名弱勢家庭學生的教科書本來免費,下學年起所有國小學生家長都能省下約900元至1500元(因每年級不同、版本不同)、國中生家長省1500元至1600元書費。
一名國中校長表示,每學期學生要繳的費用有午餐費基本費與燃料費、按月的午餐費、保險費、家長會費、教科書費、課業輔導費,扣除教科書費,約還要繳2800多元。


 

課綱微調爭議 蔣偉寧偽造文書案首開庭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左一)、永社律師黃帝穎(左二)拿著告發狀,今天早上於開庭前,在台北地檢署前舉行記者會。圖:林雨佑/攝

 


新頭殼newtalk2014.05.16 林雨佑/台北報導

 

教育部的課綱微調爭議,民進黨立委鄭麗君、何欣純和律師2月時按鈴告發教育部長蔣偉寧涉嫌刑法偽造文書「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今(16)日上午台北地檢署首度開庭,當初告發的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和永社律師黃帝穎於開庭前召開記者會,除了重申教育部的違法行為外,也表示外交部知道混淆台灣和中國會造成越南台商受到暴力威脅,但教育部卻依然使用大中國史觀的課綱,完全沒看清國際現實。

 

黃帝穎指出,媒體報導教育部課審會1月25日高中分組會議結論是「不同意」課綱微調,但1月27日蔣偉寧主持的課審會議程卻將決議改為「同意」,明顯觸犯刑法偽造文書「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依法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徒刑;永社也組成「課綱微調究責追訴小組」,並於2月20日正式按鈴告發蔣偉寧。

 

黃帝穎表示,蔣偉寧是否真的有偽造文書,教育部公布多場的會議記錄,唯獨1月25日沒有公布,只要教育部提出當天會議記錄和錄音就可真相大白,教育部卻始終不公布,明顯是作賊心虛,檢察官應該命教育部提出證據,否則依法逕行搜索、扣押。

 

黃帝穎進一步指出,課綱微調混淆中國和台灣的具體惡害就是,最近越南台商被當成中國人遭到暴民攻擊,外交部已經發現混淆會導致危害,趕著印製「我是台灣人」貼紙給台商區隔,但教育部卻完全沒看清國際現實,依然使用大中國史觀的課綱。

 

呂忠津表示,從課綱微調到最近的史記歷史教科書出現「台獨會讓人陷入國家認同錯亂」的情形,是教育部一系列的騙術,史記與其說是教科書,不如說是統派文宣品,相當荒謬;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卻知法犯法,他呼籲教育部務必退回課綱微調,回歸學術專業。

 

捍衛外國史聯盟

◎ 黃招榮

一群學者及高中退休教師組成的「捍衛國史聯盟」表達支持課綱微調案。其中,建中退休教師趙台生以拿破崙為例,說要培養可以統治全中國的台灣孩子;中山女中的退休老師譚家化說:若要去中國化,就不能拜關公、媽祖,也不能吃中國菜,甚至姓氏是否都要改掉。

佛教傳入中國後,變成有中國色彩的佛教,即「佛教中國化」。同理,關公、媽祖等神明來台已三、四百年,早就與中國原鄉不同,變成台灣在地化的神明。台灣人所祭拜的祖先也由唐山祖變成開台祖。移民土著化(一說在地化)是必然的趨勢,古今台外皆然。如果中國植入台灣的文化不能在地化,那一味支持中國化的人應該學習中國滿清時代的婦女要纏足,男子要辮髮。清末的自強運動用「師夷長技以制夷」、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提倡「民主、科學」,這都不是中國本身的東西,中國人也沒有因為學習西方之長技就拋棄中國文化。傳入台灣的中國飲食文化,所有的食材取得都已來自台灣,早已是道地的台灣化。牛肉麵、水餃、江浙菜在眾多國家也都吃得到,但這也無礙其他國家的學生讀其本國歷史。

台灣人讀自己的台灣史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在台灣這塊土地所發生過的事,如今竟然被拿來跟飲食文化扯上邊,根本是嚴重的泛政治化。

(作者為國小教師)

 ------------------------------------------

打壓母語與改調史觀一樣可惡

馬英九政府「微調」高中課綱,引起社會激烈反彈,教育部不但被狀告監察院,部長且面臨官司。馬政府把悖離台灣主體的中國史觀強加於教科書,洗高中生的腦,公告時間且趕在「王張會」前夕,討好中國的用心極其明顯。無獨有偶,教育部長在國會承諾的台灣本土語文列入國中必修,也面臨跳票。在今天世界母語日實施十五週年之際,這不僅是極大諷刺,也暴露馬政府去台灣化的不遺餘力。

 

世界母語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紀念一九五二年孟加拉學生為爭取母語犧牲生命而設,公元兩千年二月二十一日起實施,旨在提倡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從歷史經驗看,提倡母語和多語種教育不僅有助提升對語言及文化傳統的認識,也可增進人們在理解、包容和對話的基礎,和諧相處。據UNESCO報告,全球近七千種語言,一半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滅絕。每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蝕滅,因為語言蘊含人類諸多寶貴的生活經驗與智慧;保存母語並維持語言多樣性,從而至關緊要,對多族群社會尤然。

 

不過,人類常出自歷史或政治因素,打壓或甚至禁絕母語。在被殖民或佔領的社會,統治者常強把自己的語言加諸當地,洗人民的腦,以杜絕其經由母語產生自我認同,對當地語言毫無尊重與包容之意,甚至讓人民以說母語為恥。台灣在戰後的外來政權統治時期,就慘遭這種對母語的蹂躪。

 

許多中老一輩台灣人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從兩蔣時代起,台灣各種母語都被打成「方言」,在學校或新聞媒體飽受歧視對待,而奉北京話或華語為「國語」。為了打壓「方言」,說台灣母語的中小學孩子被以罰錢、罰跪、打罵、提水桶半蹲、掛上「我不說方言、要說國語」的狗牌,種種羞辱責罰加諸於身心;更惡質的,校園還為此出現告密風氣,舉發「說方言」的同學。社會上,在當時媒體管制的時代,廣播電視對母語實施限時、限量播出,且立下目標︰「各電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於是,在打壓母語的雷厲風行之下,最受庶民歡迎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因「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被迫提早播了「完結篇」;更荒謬的,竟然還出現「國語版」布袋戲「新濟公傳」。如此這般,在日本時代五十年統治仍於民間社會完整保留的台灣母語,經兩蔣時代不過四十多年,已然奄奄一息。有如曾任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所貼切描繪︰如果客家文化要送到急診室,原住民文化就是在加護病房,連閩南語文化都要排隊掛號。

 

重視母語教育,是民主化的必然發展。在民主化的潮流之中,台灣國小出現母語教學,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不再獨尊一語,政治人物即使說得蹩腳也要口出兩句母語以爭取人氣。不過,母語遭摧殘的狀況極其嚴重,已非時數不多的母語教學所能挽回,仍須從家庭使用及社會流通,包括媒體做起,否則台灣有陷於無根且全盤中國化困境的危機。

 

必須強調,在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一代最理想的狀況是接受多語言教育。以母語為基礎,國際間有研究顯示,成長中使用母語的兒童,學習第二外語的能力甚至超越其他孩童。實務上,中文雖然使用者眾,但就吸收專業知識而言,其資訊的質與量,較諸英文等主要外語,仍瞠乎其後。在上一世紀,不論老一輩多桑世代的日文,或戰後的英文,都有助台灣社會擴大國際視野;如今年輕世代在只重中文的環境,英、日文能力普遍受挫,且顯示於國際評比,其國際觀顯然受限。另一方面,語言絕非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及意義,母語式微或瀕臨滅絕的社會,形同歷史文化的斷裂;年輕世代普遍的「母語失落」,對本土文化的疏離茫然,都不利維護主體認同,也是台灣面臨的重大社會文化問題。

 

調整課綱和母語教育跳票,足以顯示馬政府的屬性。關心台灣長遠發展的人民,不能再任由這個政府恣意妄為。

 

---------------------------

學者憂課綱調整 成「吳鳳神話」翻版

 

 

 

吳鳳電影海報(記者湯佳玲翻攝)

 

陳其南:歷史不是為殖民者服務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教育部蠻幹公告由非史學專業的「檢核小組」主導的課綱「微調」事件,不斷被指出諸多內容曲解史實,反彈聲浪四起。前文建會主委、台大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陳其南擔憂此案恐成「吳鳳神話」翻版,強調政治人物或學者,在政治立場上雖各有統獨的主張,但歷史不是為殖民者服務、不能淪為統治者用「反智」的手段來欺騙人民。

 

陳其南說,反對大中國史觀在教科書復辟者,現在被打成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者,他因此要舉出吳鳳神話,凸顯「歷史就是歷史、政治就是政治」,不存在「美化哪個殖民統治者」的問題

 

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謝世忠受訪時也批判,微調課綱翻轉史觀,將清朝改為清廷,強化台灣從屬於中國,喪失台灣主位性,更是從漢人角度扭曲南島語族歷史。

 

謝世忠抨擊課綱微調不尊重史實

 

謝世忠說,史料及清朝版圖證實,清治管理對台灣原住民一無所知,根本未擴及台灣高山及東岸原住民,那些擁抱大中國的學者,看到中國就低頭,課綱微調全然是政治問題,參與其中者才不尊重學術研究的史實!

 

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陳伯楨受訪時批評,雖然個別史觀很難在短時間釐清,但令學界無法接受的是,教育部公然違反課綱遊戲規則及程序正義。

 

陳其南另指出,一九八七年三位美國基因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發表震撼性論文〈粒線體基因與人類演化〉,首次提出現代人類祖先都來自非洲的基因證據,否定今天的中國人是由早期「北京人」演化而來的說法。二○○○年二月英國權威雜誌《Nature》刊登美國教授戴蒙的〈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文章論證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語系,分十個子群,台灣原住民語言獨占九群,台灣應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中華國族籠罩 原住民變炎黃子孫

 

陳其南感慨,台灣之於南島民族,有如東非之於全人類發生史的地位,國際近廿年的重大研究,對台灣如此推崇,但受中華國族中心主義籠罩,一直有人主張台灣原住民是從中國來的,且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關聯起來,這使台灣原住民族也逃不出「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或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定位,事實上學界至今尚未在中國境內發現有南島語言的遺留,顯然史前台灣原住民與中國華南的關聯性,仍是問號。

 

----------------------------------------------------------------

p20080429022159  

1932年,《義人吳鳳》劇照,描寫吳鳳捨身成仁的故事。

-----------------------------------------------------

 

《小檔案》日人編造吳鳳神話 國民黨政府「發揚光大」

 


吳鳳(生於1699年,中國福建省平和縣人),清朝乾隆年間擔任台灣嘉義通事,1769年死於一場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中。日治時期,吳鳳被編入小學教科書,他被描述為勤政愛民的好官,為破除原住民出草獵人頭陋習,自己騎白馬、穿紅衣讓原住民獵殺。

 

國民政府遷台後,國民黨政府不但沿用,更在小學教科書大量教導,甚至透過電影、戲劇美化吳鳳愛民、捨生取義的形象。

 

學者陳其南說,統治者都很喜歡吳鳳的故事,日本人藉這個故事用以隱喻日本人為感化造福台灣人民不惜犧牲,戰後國民政府又全盤接收,甚至每遇到台灣住民有抗爭事件,包括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就有保守派文人出來表功說要做「吳鳳」,可見迷惑之深。

 

直到近廿年,政治枷鎖鬆動,經學者深入考證和原住民強烈抗議,吳鳳神話才逐漸崩解,真相浮現。1988年起,吳鳳故事從小學課本全面刪除,嘉義縣吳鳳鄉更改名為阿里山鄉。

 

(文︰記者謝文華、黃以敬/圖︰記者湯佳玲翻攝)

 

--------------------------------------------

 

115  

---------------------------------------------------------------------------------------------------------- 

 

103021238  

把顛倒歷史再顛倒過來 統派學者:台獨皇民史觀害學子

▲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爭議延燒。(圖/記者徐文彬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教科書課綱微調引發爭議,兩岸和平發展論壇13日上午以「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捍衞台灣人民歷史,課綱必須去台獨化」為題舉行座談會,痛批台獨史觀刻意迴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與歷史事實,想要改變本地學子的國家觀念及中華民族認同,此類教科書誤害台灣青年學生,早有修訂改正的必要。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認為,此次教科書課綱微調結果,包括教育部門官員所稱主要是「去日本化」屬於撥亂反正、還原歷史事實措施,獲得大多數學界、教界乃至關心教育的民眾的肯定,激起不少社團「異論」其中多屬綠營,顯然教科書問題內藏著高度政治認同和意識型態因素。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表示,然而,教科書不只是學生應考的材料,也是形塑青年學生對於國家民族認同和建立正確史觀的重要工具。對此,當前教科書所引發的爭議,實不能簡單以藍綠統獨惡鬥加以概括一句帶過,尤其是歷史教科書就歷史事件必須有正確的事實判斷及合理的價值判斷,這乃是教科書在編寫上應有的大是大非原則。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教科書課綱爭議始於1997年李登輝與杜正勝聯手主導的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
吳榮元表示,李、杜以政治力將分離主義意識型態強加在教科書的編寫上,通過扭曲史實,包括:將台灣史上綱為「國史」的「同心圓史觀」、讚揚日本殖民台灣有功的「皇民史觀」,以及切斷兩岸文化歷史根源的「台獨史觀」…等等,都旨在刻意迴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與歷史事實,圖謀改變本地學子的國家觀念及中華民族認同,為其打造所謂「台灣國族」奠定基礎建設。此類教科書充斥在各級學校之中,誤害台灣青年學生,早有修訂改正的必要。

----------------------------------------------------------------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和《海峽雜誌》評論社舉辦座談討論課綱微調。左起張鈞凱、王睿、曾健民、林金源、丘秀芷、羅秋昭、陳福裕(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2月13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統派團體今天上午邀請學者專家舉辦座談,探討“教育部”頒定高中課綱微調方案,與會者《兩岸犇報》社社長陳福裕認為,兩岸應共同建立一套共同記憶,才能化解政治認同問題。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執行祕書、夏潮聯合會研究員張鈞凱,因此要解決教科書爭議,必先解決國共內戰與兩岸分裂的問題。

  陳福裕指出,綠營反對課綱微調,其實是要維持去中國化,想維持李扁時期的“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意識。

  陳福裕表示,民進黨的矛盾也普遍出現在青年認同問題上,他曾針對學生作民調,發現多數台灣學生到大陸就學、就業有意願,也認同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但問到政治認同就出現逆反,代表要解決兩岸分治現狀與政治認同,還有很大環節要做。他建議台灣要先確立歷史方位,要恢復國統綱領,接著要進行清理皇民化史觀,最重要的是兩岸要建立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內容,例如抗日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作用不應避諱不提。

  高中國文教師王睿表示,韓國人說忘卻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馬英九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其實是後人會忘記歷史,而非歷史本身可以被原諒;語文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所以日本強推日語禁漢文,就是要摧毁台灣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好方便榨取殖民統治,日據下的台灣人要堅持漢語學習目的也是要堅持漢文化的精神。

  王睿認為,歷史與語文教育會影響學生社會觀,反殖民地宣言是聯合國決議,是普世價值,教育宗旨沒理由背道而馳。日本發動殖民侵略前就是透過教育做好國民集體動員的準備,結果帶給自己及亞洲國家帶來巨大災難還沒完沒了;這次課綱微調爭議難脫選舉因素。但長遠看,台灣的學生建立反殖民史觀即是尊重本身歷史事實,也是尊重普世價值,不會變亞細亞的孤兒;恢復原還文史學科的中國含量是台灣學生競爭力與主體性的升級。

統派學者座談: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兩岸犇報》社社長陳福裕。(中評社 倪鴻祥攝)

  張鈞凱表示,教科書本質不是藍綠鬥爭,歷史與政治分不開,獨派打學術客觀旗號隱藏分離主義的立場,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政治的問題就是史觀與立場的問題,也就是民族認同的問題,必需要問自己的是教育是要站在美化殖民者的立場呢?還是要站回台灣人民傳統愛國主義的傳統?反對殖民者的立場呢?

  張鈞凱指出,教科書爭議來源是國共內戰與兩岸分裂,這歷史過程台灣一直處於劣勢,所以就有人想透過反中反共的動員切斷兩岸之間的連結,由於過去兩岸對抗,台灣社會出現反對中共進而反對中國,所以要檢討內戰與分裂,檢討獨台化的“中華民國”體制。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和《海峽雜誌》評論社上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捍衞台灣人民歷史,課綱必須去台獨化”座談會,主持人由論壇執行祕書、夏潮聯合會研究員張鈞凱、《兩岸犇報》社長陳福裕共同主持,邀請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林金源,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牙醫師曾健民,高中國文教師王睿,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丘逢甲姪孫女丘秀芷,台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抗日志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等人參與座談。
統派學者座談: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高中國文教師王睿 。(中評社 倪鴻祥攝)

統派學者座談: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執行秘書、夏潮聯合會研究員張鈞凱。(中評社 倪鴻祥攝)

---------------------------------------------------------------------------------------

【澄社評論】教育本來就不是請客吃飯

◎ 紀駿傑

許多成長於反共時期的台灣民眾應該還記得,一篇由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撰寫的「最後一課」。內容描寫在歐洲阿爾薩斯的一位學校老師,因為法國戰敗將該地割讓給普魯士,因此在政權移交前一天很感性地向學生宣布,這是他們用法文上的最後一課,隔天就得要用新的統治者語言德文來上課了。

更有甚者,當時的教材不僅完全是「大中國」、「漢賊不兩立」的立場與內容,更有許多對蔣家父子歌功頌德的文章(魚兒逆流而上!)而作文不論是寫什麼題目,結論都要加上一句打倒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等到國民黨從反共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金馬撤兵,以及日前兩岸官員的王張會,加上台灣在這段期間的民主化歷程,前述的課程內容絕大多數都不見了,雖然「大中國」的觀點仍清楚可見。

書寫這段歷史過程,其實是要說明一件事:教育本來就是政治爭鬥的場域,教育不可能「單純」是教育,而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地方。研究民族主義學者安得森便指出,歐洲的王朝逐一轉型為現代國家之後,新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便是將境內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歷史的各族群成員轉變為法國人、德國人等。而這樣的重責大任便是落在「國民教育」身上。

如此就能理解國民政府全面佔領台灣後,首要的政治文化工程便是推行國語、置入大中國教育,這樣才能將所有台灣人轉變成「中國人」,並甘願接受肩負「解救大陸同胞」神聖使命的蔣家政權統治。

因此,所謂的「課綱微調」其實是不折不扣的「課綱萎掉」,萎的是台灣的本土與主體意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大中國意識與觀點。香港眾多居民因為反對香港政府的「國民教育」洗腦,起而發動大規模遊行抗議,終於讓政府讓步。台灣目前的課綱問題,也必須靠足夠的政治爭鬥力量才有可能改正的。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

教育搞得跟憲法一樣荒唐

◎ 鄭琪真

我是個六年級初段班的學生,在以前國、高中所受的教育都是告訴我,我是炎黃子孫,我的國家地域疆界廣大,形狀像秋海棠,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相信這就是我的國家的領土,只是我們暫時回不去而已。直到上了大學後,有一天去上外籍老師的英文課,他在黑板上畫上中國的形狀,當我期待他畫出秋海棠時他卻畫出了一隻老母雞。

當時的我只有震驚二字,老師為什麼會畫出跟我認知完全不一樣的形狀?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幾年學校教的到底是什麼呢?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國家課本教給我的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人的認知完全不同的東西?當我出國在國外聽更多、看更多,我發現更多以前課本上的謊言時,我對這個教育、對這個國家更加感到憤怒,是怎樣的國家、怎樣的政府,會利用教育這樣的欺騙人民?而我就是那被欺騙的對象!這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對這樣的教育感到不解,而更憤怒的是,欺騙我的竟然是我的國家!

很慶幸,這些年來感覺到我的子女似乎可以接受比較正常的教育,避開有些不能說的秘密,至少課本上所說的會比較趨近事實的狀況。但當這些日子,新聞版面又充滿著執政者執意對目前的教育課綱的「微調」新聞時,我心裡真是無法理解,當這些委員們舉著教育不能違憲的大旗時,我想請問那教育就可以違反事實嗎?我們的憲法因為政治的原因必須維持某種荒謬的狀態,難道我們的教育也要如此嗎?只是一個很基本卑微的要求,我們只想告訴我們的孩子事實時,為什麼會這麼困難呢?(作者為工程師)

-------------------------------------------------------------------------

公民老師 轟教部睜眼說瞎話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由高中公民教師組成的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昨天痛批,在公民與社會科課綱中「人權保障與立法」主要內容的說明,教育部微調課綱明明刪掉「白色恐怖」文字,改成「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並新增「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卻睜眼說瞎話拿歷史科課綱未刪的說法來模糊焦點,還誣指是老師誤解,教育部所為是對全國學生做最壞的示範。

教育部搞烏賊戰術 模糊焦點

聯盟召集人、台東女中公民老師周威同表示,公民與社會科課綱主題三是「人與人權」,內容分為「人權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人權議題」、「人權保障與立法」三部分,而人權保障與立法的次內容則包括「人權為何應該受到保障」及「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及其意義」,在九九課綱中的說明欄明列「蔑視人權的歷史教訓,例如: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

政院院會公然誤導 心態可議

周威同表示,教育部核定的微調課綱卻改成「例如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這不是刪掉白色恐怖,是什麼?

他強調,公民老師不是笨蛋,但教育部卻一直用烏賊戰的方式,拿歷史課綱回應公民課綱,還在行政院院會中公然誤導,以為是公民老師不清楚,教育部的做法和企圖均可議。

對於微調課綱新增「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周威同認為,這段修改是為呼應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課綱,刻意去日本化,放在培養學生人權素養的公民課顯得突兀。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陳俊宏表示,國際人權專家建議政府,應採取措施揭露白色恐怖年代大規模人權侵犯事件的完整真相,公民科課綱提及白色恐怖是著重於人權基本理念,與歷史科課綱要達成的學習目的並不同。

----------------------------------------------------------------------------------------------

老師撕課本 抗議教部「粗暴亂綱」

〔記者林曉雲、黃以敬/台北報導〕無視第一線高中教師的反對,教育部在本週一粗暴通過「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綱微調案」,其中公民科課綱說明一舉刪掉「白色恐怖」文字,台東女中老師周威同隔天上課時,在課堂上撕掉課本中有關白色恐怖的部分,以此凸顯教育部的「粗暴亂綱」。

他說,是以「公民不服從行動」為學生上公民教育,並呼籲全國老師發起自編教材運動以抵制官版課綱。

周威同表示,教育部選在中小學開學前一天,核定具高度爭議、不符程序正義的高中課綱,完全不理會教師們呼籲暫緩實施課綱的要求,他非常難過,所以在開學第一天上高一公民課時,先告訴所有學生有關課綱修訂不合程序一事,然後以撕課本的方式,抗議教育部的鴨霸。

周威同表示,高一公民課第一冊在人與人權主題,所提到的白色恐怖部分,與歷史科提及的白色恐怖內容和意義均不同,公民科強調帶領學生去反省白色恐怖中迫害人權、不符程序正義的部分,教育部的刪除理由站不住腳。

此外,新課綱把白色恐怖舉例改成「政府對人民的迫害」,教育部聲稱是讓舉例範圍更廣,但對照新課綱「字字計較」,例如把中國改成中國大陸,教育部刪掉白色恐怖文字的理由顯不單純。周威同在課堂上問學生為什麼教育部要急著刪掉政府侵害人權的明顯例證「白色恐怖」?有學生回答:「政府怕丟臉。」

此外,作家吳祥輝在臉書發起「焚書不坑儒」運動指出,應有長期社會運動,目的是要清除教科書中「反事實、反民主、反文明」的內容,應該做全面性研究,提出論文闡述及宣導說明;且要把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和洗腦教育做明確定義。例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三民主義該不該燒?就是指標性的議題。

作家吳祥輝發起「焚書不坑儒」

吳祥輝建議,民眾應該蒐證,教導怎麼讓老師、校長、官員等等成為被告並蒐集證據,告死這些因意圖為自己不法所得而行使詐術誤人子弟的人,全面性的訴訟和修法是這個運動的長久核心之一。

----------------------------------------------------

〔本報訊〕高中課綱爭議持續延燒,統派團體於今日邀請了學者專家舉行座談會,表態支持微調案,其認為台獨史觀刻意迴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企圖改變本地學子的國家觀念及中華民族認同,早有修訂改正的必要,統派團體試圖將顛倒的歷史,撥亂反正以捍衛台灣史觀,同時堅持課綱必須去台獨化,反殖民化。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針對教科書課綱微調舉行座談會,釐清兩岸一個中國的史觀,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張志軍的「王張會」,象徵兩岸關係再獲重大突破,兩岸和平論壇為此呼籲馬政府在教科書上訂正錯誤的觀點與敘述之外,現實政治生活也有必要通過恢復國統綱領,據報導,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同時表示,教科書問題內藏著高度政治認同和意識型態因素,早有修訂改正的必要。

台大教授:修改內容背離研究結果

 而被稱為「撥亂反正」的修改,卻受到公民團體的批判與抗議。雖然教育部稱這次課綱修改是「微調」,報導稱,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認為,台灣史課綱字數修改已超過三成,並非微調,早已涉及實質修改,修改的歷史內容已嚴重背離學術研究成果,而其他像是公民科刪除原有的白色恐怖字眼,以及將世居台灣數千年的原住民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等,都引起側目。

 課綱微調爭議不斷,教育部仍在周一(10日)晚間迅速公告通過,引起十多個教育與文化的公民團體聯合舉行記者會,批判教育部根本「粗暴亂調」,而這樣的動機被質疑是總統馬英九重拾民主化前,對青年學子的洗腦教育,意圖配合中國統一台灣目標而去台獨化。

--------------------------------------------------------------------------------

課綱調整 南二都質疑 江宜樺不甩

兩副市長批檢核小組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在行政院院會報告「普通中學課程綱要微調情形」,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與台南市副市長許和鈞在會中聯手砲轟,質疑檢核小組成員具意識形態,強烈傳達台灣與中國不可分割的意志,且教師團體對檢核小組召集人的專業有疑慮,他們要求院會可否不要為課綱調整案「背書」。

江仍肯定教部「微調」

但行政院長江宜樺仍不甩地方的質疑與訴求,反而大力為此案背書。他強調微調過程已蒐集高中教師及學生意見,並邀請曾任或現任課綱審定委員等各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歷經公聽會等程序後,經審議大會出席委員表決過半數通過,程序符合規定。

江揆還對教育部還原日本殖民史實及強化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灣主體性的努力,表達肯定;他說,課綱微調既已完成程序,請教育部加強宣導,爭取各界支持與理解,並請基層教師儘快了解課綱微調的內容與意旨,配合當前教育政策教導學生。

教育部長蔣偉寧說,檢核小組成員具歷史專業,這次課綱調整主要是希望歷史貼近事實、走在中道;外界質疑一○一年課綱有六年時效,這是誤解,雖有六年可用,但過程中若有需要即可修改,這是部內慣例,並無外界質疑的疑慮。

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在會中雖表達支持教育部政策的立場,但也特別強調,這次調整造成基層教師無所適從,希望教育部加強溝通。

--------------------------------

既然違憲 應該統統抓起來

記者鄒景雯/特稿

王曉波是這次主導馬英九課綱政策的靈魂人物,最近,他在電台對國文、歷史、地理、公民四科的調整做了不同的定位:國文是改錯字;歷史是次序段落的改變,現行課綱經過他以顯微鏡看過,沒有違憲問題;中國改中國大陸者,只出現在地理與公民。

如果我們就按照他的說法作為論據,首先,當場就揭穿了教育部在一月廿七日的公告,述及:國教院去年九月一日委託「普通高中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進行課綱檢視,提出各科領域調整需求的這段話是造假,課綱調整的需求實在出於王曉波等人,不在高中老師;同時,若是由各學科中心所自行提出,地理與公民出現跨領域、高度政治性的一致修正建議,機率恐怕不大。

第二,王曉波對於他曾參與的現行一○一歷史課綱,打包票說:「如果說是有出現違憲的歷史課綱的話,王曉波絕對一定拍桌子翻桌子,聲明退出。我絕對不可能去做違憲的背書者!」既然如此,才使用不到兩年的歷史科為何還要列入課綱調整之列?其迫切性與必要性何在?之所以矛盾,肇因於這純粹為其掩飾之詞。事實上,其大量植入中國史觀的企圖早已欲蓋彌彰。

第三,王曉波承認在地理與公民兩科,依據憲法,用詞全改為中國大陸,就邏輯來說,也就是一○一的地理與公民課綱違憲,表示過去一年多,推動這課綱的教育部、印行教科書的書商、教學的老師與學習的高中生全都違憲,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政策發生在馬英九任內,所有的人又該當何罪?

既然是王曉波等檢核小組發動的,難道,這些人很見不得人嗎?教育部為何不據實以告?是不是因為這違反機制與程序?若是,為什麼還要做?自稱合憲、合法、合程序,不就等於過去的自己在合憲、合法、合程序上有瑕疵?說謊要圓謊,就像狗咬尾巴,是很難的。

-----------------------------------

課綱爭議 永社告蔣偉寧:偽造文書
newtalk.twView Original
新頭殼newtalk2014.02.15 林雨佑/台北報導
今(15)日永社舉辦「洗腦行不行?—高中課綱微調之合法性」座談會,邀請多位學者、律師以法律及政策面討論課綱爭議,現場數十名民眾參加,幾乎座無虛席。會中,永社理事、律師黃帝穎透露,永社已組成「課綱微調咎責追訴小組」,針對教育部將1月27日課審會議程中,把25日會議結論「不同意」課綱微調,改寫為「同意」部分,永社律師團昨(14)日開會決定將對教育部長蔣偉寧提出「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的刑事告訴。

黃帝穎指出,本次課綱微調有組織、程序、實體違法的問題,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2條到19條關於「管轄」的規定,課綱的檢核小組並不具有提案或執行課綱決策等公權力的權限與資格,既然檢核小組沒有資格,那後續所做的決議當然也違法。

黃帝穎強調,根據媒體報導,政府正式編組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於1月24日召開「課程發展委員會」,拒絕為檢核小組的提案背書,隔(25)天又召開「高中、職分組會議」,最後表决有過半委員認為「公民與社會」科不需微調,但這2個會議結論竟然被教育部在27日的課程審議會全推翻了。

不但如此,教育部1月27日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第五次審議大會議程」中還把25日決議的「不同意」課綱微調登載為「同意」,他說這明顯涉嫌「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課綱微調的決議也是違法無效。

對此,黃帝穎還透漏,永社組成「課綱微調咎責追訴小組」,昨(14)天開會已經決定,6位律師將會對蔣偉寧提出「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的刑事告訴,至於行政部分的訴訟他們會再討論;黃帝穎說他雖然對台灣的司法系統沒什麼信心,但還是得做,公民社會一定要繼續關注,才能夠去推動司法。

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以她過去編審課綱的經驗表示,其實最好不要有課綱,真的要有的話,也應該盡量讓它變成框架化的東西,只能做低密度審查。

除此之外,劉靜怡還說新課綱還有明顯的知識錯誤問題,在憲法與釋憲制度主題的說明提到,「某一法律是否為違反憲政價值的惡法,在憲政制度上是交由大法官會議來認定」;她說根據司法院組織法,已經沒有大法官會議,應該寫成由「大法官」,她不懂為什麼課綱要放入錯誤的知識。

但即使如此,「認定某法律是否為憲政價值的惡法」是不是就由大法官決定?劉靜怡說在學理上也是可以討論的。

而教育部發新聞稿澄清微調程序是「由下而上」,劉靜怡痛批這根本是胡扯,教育部說程序從去年8月1日開始,歷經半年才審定,但8月開始的其實是數學、自然科,教育部竟把它和有爭議的公民、歷史等4科混為一談。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永社社員莊國榮表示,為了避免執政掌掌權後任意更改課綱,讓學生變成政治勢力角逐的受害者,有規定課綱正常使用年限,通常都是10年,於期限到之前不會任意更動,但教育部也不是沒有於期限前調整過,但都是針對知識錯誤或是不同課綱體系矛盾才會調整。

而對於微調課綱小組召集人王曉波的爭議,莊國榮還諷刺地說「王曉波他不是歷史專業,他是意識形態專業」,引發現場聽眾一陣笑聲。

問答時間現場討論熱烈,許多位公民老師表達自己對課綱的看法,也有老師提問,到底公民老師還可以做些什麼?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周志宏回答,老師有自主專業,不是只能照課本上課,不然學生用視訊上課就好了;他無奈地表示,如果最後還是無法避免使用新課綱的話,老師只能一邊給考試要的答案,一邊告訴學生們事實是什麼。

下學期即將去國中公民科實習、公領系大四學生陳品瑄於會後受訪時表示,很多人都說教師可以在教學現場扭轉課程內容,但她認為不太可能,她舉例有個國中公民老師在課堂上持平地討論多元成家的議題,沒有想到後來還是出事了。

未來將成為公民老師的公領系學生有沒有關注課綱議題?陳品瑄說確實是有比以前多,但可能只會在臉書上按個讚而已,還有人直接說「開學後遇到再說吧!」。

-----------------------------

提升台灣尊嚴 學者挺課綱微調
中央社中央社 – 2014年2月19日 下午3:19
(中央社記者王靖怡台北19日電)捍衛國史聯盟總召集人張亞中今天說,課綱微調不僅提升台灣在中國近代史地位,也提升台灣民眾歷史尊嚴及在兩岸的地位。
捍衛國史聯盟今天在立法院舉行支持課綱微調記者會,總召集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說,課綱微調有助還原歷史真相,去除日本皇民史觀,如原有課綱是寫「日本統治時期」,微調後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多「殖民」兩字是還原歷史事實。
他說,從「中國」改稱「中國大陸」,代表與大陸是平起平坐,不是它的一部分,對中華民族未來前途,雙方都有發言權,這才是真正提升台灣民眾在兩岸的地位,希望有更多立法委員、縣市首長等挺身支持課綱微調。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東野在會中表示,原歷史課綱太過頌揚日本在台建設,卻不提迫害台灣人部分,站在日本這種侵略國家的角度看歷史會被扭曲,他認為課綱微調仍不夠,但是個起步。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忠山說,課綱微調後修改原美化日本統治部分,這是找回台灣民眾自主性及尊嚴。1030219

---------------------------------------------------

日、台學生論辯《大稻埕》

◎ 增田高志

前幾天,我跟一位大學生台灣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大稻埕》。滿座的電影院裡充滿著熱鬧的氣氛,看完之後朋友興奮地說「很好看!電影中洋溢的台灣意識跟民族的情緒非常感人!」可是,我覺得很難過。這並不是因為「抗日」的劇情或電影中出現的日本人角色都是壞人,而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情輕薄,且時代考證不太認真,卻相當賣座,而且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的讚揚,讓我更加悲觀。

我認真地跟朋友解釋:「我想除了細節以外,有關劇情主題的鴉片跟水牢的部分,也看得到不認真的時代考證。劇中出現的作為推動賣鴉片之罪魁禍首的後藤新平,他擔任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時期是1898年至1906年,根本就不合適在電影中的1920年代出現,而且沒提到鴉片吸食者數的推移情況。還有,電影中一直出現蔣渭水被關的水牢,可是在日治時代大稻埕的台北北警察署改建成具備現在所謂水牢的建築形式是1933年,而蔣渭水則是在1931年就過世了,如何知道蔣渭水曾經被關於水牢呢?我覺得把現在在台北北警察署地下遺留下來的那個建築物認定為水牢的根據也不太清楚」。

朋友說:「這部電影是象徵地表達日本的專制及壓迫跟台灣人的抵抗精神,符不符合實際的歷史並不是重要的問題,應該同時試圖表達不只是日治時代,還有包含『光復』之後的台灣人一貫的抵抗精神。水牢的描述應該代表台灣人所承受的拷問或精神上的欺壓」。

的確,對電影要求符合史實沒有意義,而且這部是輕鬆又搞笑的賀歲片,也許這部能讓觀眾想到台灣的歷史與現在的聯繫就已經夠有意義了。可是,實際上看這部的人對於「我們學習台灣歷史了!」相當滿意,並感激受到鼓舞「台灣意識」或「民族的團結」的電影,是根據不認真的歷史考證跟虛構,或是台灣意識越來越被商業化、刻板化,我對於這些現狀帶著危機感。

這部電影中洋溢著台語跟「台灣」、「台灣人」的喊叫聲,可是在似乎能直接改編成好萊塢電影的輕輕鬆鬆劇情中,我沒有感受到台灣電影曾經所具有的對於探求「台灣」的挑戰。我問朋友:「我記得電影中大家站成一個圓圈一起宣誓『我們都是台灣人!』的場面,原住民或客家人都不在,而且在場的人都是用閩南語的。那麼,說閩南語的人就是『台灣人』,不說閩南語的人就不是台灣人的意思嗎?」

「那是因為電影的背景是大稻埕的關係。當時的大稻埕應該大多說台語,原住民或客家人幾乎都在別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生長在台灣,壓迫在專制之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們都是台灣人!』的叫喊,代表這些所有的台灣人的共同情感。並不是說台語的人就是台灣人的意思」。朋友的聲音帶有煩躁感,「因為你是日本人,所以不懂台灣跟台灣人的情緒」。

我才意識到,在我想要多了解我愛的台灣之餘,失禮地問太多了。我感謝他沒有怪罪我「你美化了日本的殖民地支配!」雖然追求歷史或道理也相當重要,但是我也必須尊重活在現實台灣的台灣人的情緒。

身為外國人,而且是身為日本人的我,也許沒有資格提及這樣的問題,可是首先在我接受這部電影和與朋友的對話中所指出的,關於日本的歷史責任問題以及台灣人殷切的願望之後,為了尊重歷史及先人追求自由、民主跟台灣的未來、並向國際世界清楚地表達「台灣」,希望能以這部電影作為契機,更加深入地進行討論。

最後,感謝《大稻埕》給我跟台灣朋友好好對話的寶貴機會。。(作者為日籍,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

原文網址: 把顛倒歷史再顛倒過來 統派學者:台獨皇民史觀害學子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213/324748.htm#ixzz2tFnl4YqK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哪來日據? 1931年中國還在台北設外館

謝國興教授為文指出,「1931年起中華民國在台北還設有總領事館,也就是在法理上完全承認日本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圖:翻拍自謝國興文章

新頭殼newtalk2014.03.09 林朝億/台北報導

教育部調整高中課綱,引發百餘位歷史學者大反彈。參與連署的中研院台灣史所長謝國興雖然今(9)日沒有出席抗議記者會;但他則以專文聲援指出,「日據」就是否認當時日本統治的合法性;但承接清朝的中華民國成立後,事實上,「1931年起中華民國在台北還設有總領事館,也就是在法理上完全承認日本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

馬政府從去年9月透過行政院發文各機關要求將「日治」改成「日據」,到了最近還透過課綱調整,企圖要求所有高中歷史教科書遵守這一規定,引發反彈。對此,謝國興教授透過史學專業將相關的歷史事實整理出來。

他在「歷史態度與道德勇氣:為什麼是『日治』而不是『日據』」一文指出,行政院在2013年7月23日發文通令全國,規定公文書「凡引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之時期,簡稱時應使用『日據』之用字」。中國大陸向來只用「日據」,行政院此一通知如果全台各機關果真遵守,在這一問題上兩岸可稱統一了。

謝國興指出,其實戰後,台灣民間習慣使用「日治時期」或「日本時代」來指稱日本統治台灣的這段時間,基本上這是一種中性的描述但1951年11月15日,台灣省新聞處發文通告所有媒體機構,轉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的代電指示,大意謂「世俗稱日治時期,殊堪憂慮,今後憂慮,今後一律改稱日據時代,以正視聽」。該通告隨後刊登在「台灣省政府公報」1951年冬季第41期。

謝國興除了論述馬關條約下的台灣法律地位外還指出,「日治」時期的主要含意就是日本合法、正當性統治台灣時期;「日據」則是意味著日本或者非法、或者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情況下佔據並統治台灣。「日治」不過是客觀事實的描述,「日據」則是具有情緒性抗議的價值判斷字眼。就客觀的歷史過程來說,清朝政府在馬關條約訂定後固然沒有立場說日本「侵略佔據」了台灣。

謝國興指出,而且中華民國成立後也沒有表示過不承認前朝割讓台灣之舉,或要求修改條約改變台灣被日本統治的現實,「1931年起中華民國在台北還設有總領事館,也就是在法理上完全承認日本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民國政府1941年12月9日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正式對日宣戰,才曾宣布廢止中日間關係的所有條約。

謝國興指出,但單方面廢止領土讓渡條約,在國際法上是否有效容易產生爭議,台灣隸屬於中華民國的正式解決必須等到1952年8月的中日和約生效後。也就是,即使對日宣戰時不承認前此中日之間合約,但若以此延伸解釋日本治台是非法佔據,當然是強詞奪理。

此外,謝國興還透露,2012年他本是高中歷史課綱審查委員。當時,歷史教科書的審查委員全部是歷史學者;但到了要審第二冊時,突然有所謂「民間學者」以強烈語氣要求教育部修改教科書內容,提出統派色彩濃厚的見解;又突然增聘了一位台大政治學專業的張姓教授,斧鑿痕跡過於明顯」;因此,第二冊審查完畢後,由於無法認同執政當局以政治力介入教科書的學術審查工作,因此他主動表示不再擔任審查委員。

news_5__563652584  

---------------------------------------------------------------------------------

news_5__1784107901  

大反彈 139位歷史學者連署抗議課綱調整

百餘位歷史學者連署抗議教育部調整高中歷史課綱。圖:林朝億/攝影

新頭殼newtalk2014.03.09 林朝億/台北報導

對於教育部調整高中歷史課綱,包括台大、政大等全國25個大學及中研院、國史館、共139 位歷史相關科系之所長、系主任、教授、研究員們發表「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聲明。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以歷史相關學者教授為主、連署最多的公開聲明;總共包括中研院2位所長、30位研究員,以及大學歷史系8位系主任、6位台灣史相關所長、系主任等加入。

聲明指出,「教育部透過課綱檢核小組提出高中歷史課綱的『微調』方案,並在程序備受批評與內容受到質疑的狀況下定案。由此次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作業,實際上已經大規模調整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作業,實際上已經大規模調整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台灣史的部分,茲事體大,然而課綱檢核小組沒有任何中央研究院及國內各歷史學門相關科系的專業歷史學者參與,明顯違背學術的專業性,同時顯示最高教育主管當局對課綱調整嚴肅性的輕忽與無知。居於維護學術專業與反對輕率調整課綱的不當作法,我們在此嚴肅的表明立場,要求教育部尊重歷史專業,撤回微調後的新課綱」。

發起的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指出,他們是透過email,一一連署的。這份連署在歷史學界得到相當大的迴響,到記者會前,名單還持續在增加。

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所長表示,她以前很少站到第一線,把「日治」改成「日據」、「鄭氏王朝」改成「明鄭」,雖看似僅有一字之差,卻是抹滅了他們歷史學者過去的研究成果。她呼籲事實歸事實,歷史的真要讓他存在。否則這4、50年來學界的努力,讓人失望。

東華大學歷史系主任陳進金也表示,這也是他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記者會。這個檢核小組居然沒有歷史相關研究人員;召集人居然是個經濟學者。教育部這次敢這樣做,以後還有什麼不能做出來。歷史工作是百年大業,不能被意識型態主導。

中研院前台灣史籌備處主任黃富三表示,他很心痛、遺憾,經過這麼多年還有這問題。1993年中研院台灣史籌備處成立到現在,卻還原地踏步。他批評,台灣人會親日是經過228事件後比較「養父」(日本)與「親父」(中國)的差別採產生的。他希望對岸的中國人要能瞭解;希望中國人也能爭取民主自由,不是被人害怕的華人,而是讓人尊敬的華人。

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蔡錦堂也說,他平常不太參加這種會議。他曾參加95課綱的委員會,當初課綱是指引作用的,不會處理很細微部分,而是作為教科書撰寫時的原則性提示。而當年調整時,也是經過共識獲得結論,怎麼現在會在過年期間突然殺出個「微調」;又有個檢核小組出現,違背程序。他建議,應該把這些幫兇的照片po在網路上,他們才會有所警惕。不應該把這些「平庸+蓄意」的「邪惡」寫入歷史教材。同時,也要再進一步採取第二波的連署,串連國文科、公民科學者一起採取抗議活動。

中研院研究員許雪姬表示,她是忍無可忍。她是全台灣第一個以台灣史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台灣史是「顯學」,國民黨再執政時,卻變成「險學」;這些人非常急躁就是想讓台灣被併入中國;對於今日記者會現場,沒有民進黨公職出席,她生氣地表示,「民進黨的議員(立委)在哪裡,老實說,我對他們非常失望」。

他們表示,這份連署名單可以說囊括了台灣歷史學界大部分的學者,其中我國最重要的學術機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長謝國興、副所長劉士永、鍾淑敏及15位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長黃進興、副所長林富士、李貞德及7位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近代所4位副研究員,陣容龐大。

另外也包括,台灣師大台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歷史系主任陳秀鳳、政大台灣史研究所長薛化元、成大歷史系主任陳恆安、中興大學歷史系主任吳政憲、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長何義麟、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主任李盈慧、東華大學台灣文化系主任康培德、歷史系主任陳進金、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林桶法、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林慈淑、淡江大學歷史系主任林呈蓉、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長戴文鋒共14位歷史、台灣史相關科系所主管參與連署。

--------------------------------------------------------------------------------

news_14__1103626196  

日本學生:謝謝台灣 並勿忘311大地震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一群在台灣的日本留學生,9日舉行「謝謝台灣!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的活動,表達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期間,收到台灣民間許多援助的感謝心意。圖:陳冠廷/攝

新頭殼newtalk2014.03.09 陳冠廷/新北報導

一群在台灣的日本留學生,為表達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期間,收到台灣民間許多援助的感謝心意,今(9)日齊聚淡水的觀潮藝術廣場,舉行「謝謝臺灣!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的活動;活動除特別傳達災區居民「請勿忘記(不希望大家忘記地震的傷害)」的意念外,現場也同時製作象徵日台之絆的紙鶴海報。

謝謝台灣活動實行委員會長、目前就讀師範大學企管系一年級的小坂賢吾同學說,今年是第3屆舉辦「謝謝台灣!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的活動,來自各地的日本留學生齊聚一堂,對台灣所伸出的那雙溫柔的手,連續3年持續的感謝下去;現場也展示來自災區對台灣的感謝信函、播放災區居民對台灣的感謝影片、災區現況報告,以及和服體驗、舞台表演等。

今年的活動,除特別傳達災區居民「請勿忘記(不希望大家忘記地震的傷害)」的意念外,現場也同時製作象徵日台之絆的紙鶴海報;此外,參與民眾也紛紛寫下加油打氣的話語,並折成象徵祝福的紙鶴,貼於1.5公尺大的正方型版上,而這份溫暖的心意,主辦單位會後也將親自送回日本的受災地。


早期四.五.六年级生小學校園的標語,要學生隨時隨地警惕在口的「我不說方言」或「我愛說國語」訓示,在課堂講方言要處罰甚至罰錢,現在小學生在課堂上,老師要用教的方式學習閩南語,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哲生原力 Facebook https://bit.ly/3W4UPjo

313048719_1714100995642606_3771898555579275187_n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