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手薰(いで かおる,1879年2月6日-1944年5月11日),日本岐阜縣人,知名建築師,其祖父是江戶時代末期屬於勤皇派的松平藩武士橘曙覽[1],他於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任內,設計興建多處臺灣官署及民間建築,其設計理念與風格影響臺灣建築界。參與設計的官署有總督府,司法大廈等。他相當注重建築物與當地氣候風土的關係,提倡鋼筋混擬土建材以對抗地震、白蟻等問題[1]。

1906年7月,井手薰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同年12月進入東京「辰野葛西」聯合事務所,於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麾下從事設計建築直到1909年12月[1]。1910年時由於得到辰野金吾的推薦而前往臺灣,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1]。1911年時擔任臺灣總督府土木部[註 1]營繕課,1914年8月成為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的工事主任,後於1919年擔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一職,擔任該職共13年[1]。他於1940年7月退休,在此之前長期任職於營繕課[1]。而除了官職之外,當臺灣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於1929年成立後,他亦出任會長一職[1]。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井手薰

----------------------------------------------aj1009-20070418210346  

台灣大百科全書

井手薰

撰稿者: 陳正哲
(1879年2月6日,日本岐阜~1944年5月11日,臺灣臺北)
日籍建築家。1910年(明治43年)來臺,後半生都在臺灣度過,對於「臺灣建築學」之孕育,以及臺灣官方建築界之帶領,頗有貢獻。父親井手今滋為岐阜縣之學務官吏,祖父橘曙覽為幕末時期(日本江戶時代進入明治時代的轉折期)福井縣相當著名之歌人(日本和歌作者,井手薰曾為祖父發行《曙覽遺芳》一書)。
井手薰於190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建築學科,歷經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陸軍工兵連隊之工作,於1910年因承接臺灣總督府(簡稱總督府)工程來臺,並於1914年(大正3年)正式擔任該工程之工事主任。此後至1940年(昭和15年)7月退休前,皆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擔任營繕課長近17年
主要作品為早期搭配森山松之助設計之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日本基督教團臺北幸町教會(今濟南路基督長老教會),之後有臺北市市役所(今行政院)、建功神社(舊中央圖書館,今國立教育資料館)、臺灣教育會館(前美國文化中心,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臺北市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及公會堂前的北白川宮御遺跡紀念碑(1935年)和總督府前廣場樺山資紀總督像臺座(1935年)等。作品風格有別於當時流行之西方歷史主義和現代主義,前衛地展現了個人獨特的地方建築思想與風土美學觀念。
長於論述,文章散見於《臺灣建築會誌》、《臺灣時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技術協會誌》等刊物,曾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更前瞻性地於1926年開始催生「臺灣建築會」;自創會即擔任會長至其過世為止(1929-1944年),帶領會員開啟了臺灣建築領域相關知識與論述之研究。

--------------------------------------------------------

出生於日本岐阜,西元190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4年後經由其業師、日本當時建築巨匠辰野今吾之介紹來台任學長森山松之助之助手,參與總督府土木部之設計工作,1911(明治44)年轉任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顧問,當時之課長為名建築家野村一郎,次年轉任技師,隨後三度擔任營繕課課長(1919、1924、1929-1940),前後達10餘年。
井手薰於任職期間,曾參與或主導為數頗多的建築設計工作,其中較為人所知者有台北警察會館(1930)、台北台灣教育會館(1931,第三級古蹟)、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1935)、新竹警察署(1935)、高雄稅關(1936)、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1936,第二級古蹟)及嘉義警察署(1937)等。上述作品雖略帶西方歷史式樣的裝飾圖樣,但是明顯地擁有現代建築之風格,造形及構造方式均極為成熟,開啟風氣之先。
除了總督府之專職之外,井手薰也發起成立「台灣建築會」,1929(昭和4)年正式成立,時任營繕課長之井手薰任會長,名建築家栗山俊一任副會長。第一回大會中井手薰指出宗旨包括成立建築研究機關、研究發展交換媒介及建築常識之普及及推動。同年該會發行《台灣建築會誌》,此雜誌共發行16輯,紀錄了當時建築思想、工程及活動,是瞭解日本時代台灣建築不可或缺的史料,於雜誌中,井手薰也發表了許多文章,同時也參與台灣史料編纂及史蹟調查等工作。
井手薰於西元1944(昭和19)年過世於台灣,享年66歲。他不僅是台灣近代建築的推手,他的作品也成為台灣日本時代中期的建築文化的表徵,可以說是塑造並影響台灣近代建築風格的一位關鍵性人物。

---------

井手薰(1879-1944)1879年生於日本崎阜,於190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 同年,進入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在東京的事務所工作。
1910年秋天,經由辰野金吾的介紹,來台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擔任森山松之助的助手,參與了總督府的設計工作, 1911年9月,開始擔任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顧問,1912年成為正式技師,後來又任台灣建築學會會長。
在其擔任近20年營繕課長期間,曾提出「台灣建築地方化」的想 法,對日治後期的近代建築深具影響力。
1944年日本戰敗前逝世於台灣,為1930年代台灣最主要的建築家之一。
其遺留下來的作品有 師大(高等學校)校舍與 禮堂(高等學校講堂)、 台大校舍、建功神社、高等法院、 中山堂(台北公會堂) 與 教育會館等。
1911
3月,「清談會」成立,以繪畫、文學、古董趣味交流為目的,會員: 井手薰 、中榮澈郎、石川欽一郎、 高橋雨、田能村小竹、宮本南曉、關鐵腕、加藤和志武。
1912
4月20-21日,所指導的「台北(台灣)洋畫研究會」,首展於艋舺公學校講堂,展期兩天,有石川欽一郎、井手薰、伴利也、林濟川、小熊寅之助、荒木榮一、森田豐、中村不折、大下藤次郎等人畫作。

井手薰 1879—1944
日本岐阜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第二年進入「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再兩年進陸軍任工兵少尉,1911年森山松之助擔任總督府的建築設計與建造,辰野遂將井手薰推薦給森山。來臺後任總督府土木部技師,1919年升任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長,同時到歐美訪問一年多。回臺後歷任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市區計畫委員,1929年任臺灣建築會首任會長,又被任命為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在臺第一件作品是濟南路長老教會。其他重要作品有臺北公會堂(1936,今中山堂),臺北地方法院(1934,今高等法院)。(郭啟傳)

--------------------------------------------------

井手薰名作〈西元1931年〉‧在桃園縣復興鄉
現今復興亭基座:即為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本座。紀念碑圓頂附設泰雅族圖騰,其位置已移至復興鄉霞雲坪〈北橫公路大彎道〉。

井手薰閣下名作-「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位於現今復興鄉角板山公園 「復興亭」。紀念碑建案於第13任『石塚英藏』總督,霧社事件去職;揭幕於第14任『太田政弘總督』。

井手薰官房營繕課長閣下,1930年代台灣重要建築家,井手氏(1879-1944)日本岐阜縣人,1906年7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1907年(明治40)12月進入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麾下「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11年(明治44)9月入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的助理),1923年(大正12)10月土木局營繕課長,1929年(昭和4)1 月任台灣建築會創會「首任會長」,同年5月升任「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為日治台灣官方建築體制最高職位。

536370352_m536370412_m536372133_m  

-----------------------------------------------------------------

井手薰的住宅位在台北市大正町2丁目52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長安東路一段63號。井手薰生於1879年2月6日,1906年7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建築學科,先在東洋汽船株式會社短暫工作了3個多月,為該會社新打造的2艘輪船天洋丸、地洋丸,設計內部裝飾。1906年12月1日井手薰進入軍隊當了1年的志願兵,兵科為工兵,期滿退伍後,進入辰野金吾與葛西萬司的建築事務所工作2年,再回任陸軍工兵,軍階為少尉。1910年10月7日井手薰來到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土木部,從此就在台灣定居下來。

井手薰於1911年9月1日擔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1914年8月兼任台灣總督府廳舍新營工事主任,1923年10月陞任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長,1929年5月擔任總督官房營繕課長。井手薰與多位建築界人士共同發起成立台灣建築會,並獲推舉擔任首任會長,引領建築實務與學術專業領域結合的研究風氣。井手薰直到1940年7月1日於總督官房營繕課長的職務退休,通算公務年資共29年餘,全部都貢獻在台灣的建築界。1944年5月11日井手薰病逝在台北,身後留下台北公會堂、台北市役所、台灣教育會館、高等法院、建功神社、台北帝國大學校舍、台北高等學校校舍及講堂等知名的建築作品。

---------------

擁有73年歷史的司法大廈,被列為國定古蹟;在日據時代,是由頗負盛名的日籍建築師-井手薰設計,隨著時光流逝,井手薰在50年前去世,享年66歲,不過他所設計的司法大廈以及中山堂等代表作品,也成為台灣日本時代,中後期建築文化的表徵,跟著我們的鏡頭,帶您回味,70年前的司法大廈。

78年前,日本建築師設計了這棟司法大廈,屬於過渡期樣式建築風格,意思是要呈現出,講求理性,秩序和潮流的感覺。

井手薰,日據時代,一手打造總督府,也成為193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大師,代表作除了司法院,還有中山堂;司法大廈�有這麼一座大門,可以算是大師的神來一筆,因為在50年前,只要門一關上,大家都得鑽小門進出。

書記官張淑芳:「它不是專供動物使用的,它是給辦公人員使用的時候,它不開啟大門,所以下班的時候,從這個小門開始自由進出。」

中庭�一根通天大煙囪,也有它的神秘故事。張淑芳:「有人認為是說,這邊會冒煙的原因,人犯處刑的地方,比如說處死刑,或是燒廢氣的地方,還有一個傳說中,下面有一個秘密通道。」

挑高式拱門、日據時代的裝飾、防潮的通氣孔,還有照明兼裝飾的八角窗,司法大廈保有舊時代建築的文化意義,儘管逐漸陳舊。

◎畫面提供:司法院╱台彎建築會製

注連繩(稻草繩:掛在神殿前)祭神儀式,分別人與神的界線
注連縄(日語:注連縄/しめなわ Shimenawa),又稱標縄,七五三縄。是一種用稻草織成的繩子,是一種神道中用於潔淨的咒具。大小相差可以很大,通常與紙垂一起使用。

注連縄多數見於神社,能辟邪。有時在神社樹榦上也見到,日本相撲的土表與橫綱也可見到。這種繩是東亞稻作文化中禁繩(朝鮮語/韓語:금줄)的一種,而日本新年掛的注連飾則源自中國的葦索(守歲繩)。

 -------------------------------------------------- 上一頁------------------------------------------------------------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井手薰 誕辰(1879.02.06~1944.05.11)
⚒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師,台灣建築史至關重要一人。
井手薰在1906年7月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之後,便在辰野金吾的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這個經歷對井手薰建築設計風格影響深遠。
1910年在辰野的推薦下來台,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台灣總督府廳舍工程。1911年時進入台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任職直到1940年退休。
➡由於台灣高溫潮濕、多地震的地理環境,因此井手薰強調以鋼筋水泥來因應這些狀況。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濫觴。從紅磚與歐陸石造建築到現代主義的過渡,如台北公會堂的樣式即為代表。
➡大量建築文章、刊物的發表。《臺灣建築會誌》是為台灣第一本專業建築雜誌,該雜誌是現今研究日治建築重要的資料。其它文章散見於《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技術協會誌》。
➡代表建築
台北幸町教會(1916年,今濟南教會)
台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年)
建功神社(1930年)
台灣教育會館(1931年,今台北二二紀念館)
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年,司法大廈)
台北公會堂(1935年,今台北中山堂)
台北市役所(1940年,今行政院)
圖片來源:《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145790335_722204245020266_4572286107025130192_n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