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代耕 米價便宜3成│蘋果日報
www.appledaily.com.twView Original
【黃瑞娟、林泊志、林師民╱宜蘭報導】「開心農場」真實版!一名竹科工程師,六年前有感於工作都是在「爆肝賺錢、花錢養肝」,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到故鄉宜蘭南澳種田,他與交大博士生設計出網路代耕平台,找農夫幫忙代種,並定期拍攝作物打卡上傳,讓預購消費者能遠端參與,吃得更安心,許多都市上班族也樂於當「滑鼠農夫」。
設計代耕平台的陳昌江(五十七歲)畢業於台科大電機系,曾任職工研院及電子公司,六年前他毅然返回故鄉宜蘭南澳種田,但實際參與務農後,他發現農民為求產量和賣相,常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健康、生態受到危害,二○一○年他遇上交大資工博士生侯佳彣(音同文),設計出「直接找農夫種」代耕平台(www.mycrop.tw),讓消費者樂於參與。

 

為什麼要找農夫代耕?
「直接找農夫代耕」 平台就是在「幫媽媽找農夫種田」!
透過網路,把消費者和農人連結在一起,讓消費者變成作物的「業主」真實擁有作物,讓農人成為「代耕農夫」,讓農人為「契作業主」提供農耕服務成為服務業從業人員,來守護媽媽們食物的健康,讓農人不再需要從作物的美觀和重量來追求最大利潤。
計畫的重要論述:直接找農夫代耕─真正綠色的消費革命
這不是樂捐計畫:消費者、農民、土地三贏聰明採購

 

2014-03-18_144743  

--------------------------------------------------------------------------

別壓米價 讓青年農民有動力

【聯合報╱蘇柏嘉/大佃農(桃縣新屋)】
2014.03.18 02:14 am

越來越多年輕人想投入農業生產,一來看準農業是民生基本產業,社會需要農業供養,二來務農時間自己可安排支配,自由自在沒上下班刷卡的拘限。但務農收入與農產品價格,讓年輕新農民提心吊膽,不禁懷疑務農是否可養家活口?

農作物因季節風、連續下雨、高溫、寒流、缺水影響開花結果,收穫量少了,價格應提高,收支才能打平。媒體輿論消費團體對農產品漲價常一面倒的批判,不容許稻米漲價、番石榴漲價,而每當盛收期價格下跌時消費者享受著便宜的產品,農民生計要怎麼維持?

一○二年種稻收入為例,第一期一公頃稻穀產量約六點五公噸,銷售稻穀收入約十四點八萬元,扣除種稻成本約九點八萬元(包括種苗費、肥料費、農藥費、工資、其他材料費等),種稻所得約五萬元。第二期一公頃稻穀產量約五點九公噸,銷售稻穀收入約十三點四萬元,扣除種稻成本約九點七萬元,種稻所得約三點七萬元。

總計一○二年一公頃兩期作種稻所得約八點七萬元,如果租地種稻支付地租後收入更少,租地種稻要達到年收入一百萬元約需種廿四公頃稻作,接近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大小。消費者責備稻米價格上漲時,有否想到稻農生存空間?

我們應建立使用者付費的社會正義,消費者不能一味期望生產者虧本吸收成本。消費者要享用新鮮高品質的國產米,就應付出相對合理代價;沒理由刻意要求壓低台灣米價格,使有意願種好米的我等年輕農民卻步。中間商和生產者都有合理利潤,台灣農業才能健全發展。

【2014/03/18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別壓米價 讓青年農民有動力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54305.shtml?ch=rss_opinion#ixzz2wK25z7Wt
Power By udn.com

----------------------------------------------------------------------

八碗飯 賣不過一杯珍奶

【聯合報╱王雪慧/板橋區農會前總幹事、家管(新北市)】
2014.03.17 02:48 am

去年颱風等氣候因素導致水果及稻米減產,造成今年初這些農產品價格上漲,輿論大幅報導米價漲、香蕉漲,卻未見分析報導農民受天候影響減產蒙受的損失。片面報導的結果,事實真相未得澄清,卻誤導消費者錯以為農民或中間商獲得很大利益。個人多年擔任板橋市農會總幹事,很清楚農產品產銷生態,輿論的偏頗報導,令人心痛目前社會的公平正義何在。

目前國內稻米價格相對低廉,白米一斤廿五元,煮出八碗飯,夠一個人吃二天,這可是花了四個月才種出來的米;低廉得讓大家認為理所當然,忘了米價應反映生產成本,生產者的努力應得到相對等的回報。物價房價都上漲,直接關係農民生計的米價為何長期以來被壓低?何況一天用米的花費才十幾塊錢,還比不上一杯飲料的費用。

市售白米經由原料稻穀碾出糙米約百分之八十,糙米碾出白米約百分之八十七,加計加工費、包袋費、利潤,白米批發價與穀價價差每公斤約十一至十二元。白米零售價則為白米批發價加運費及盤商及零售商利潤,白米批發價與零售價價差每公斤約五至六元。從稻穀到白米零售之加工運銷成本比較,市場蓬萊稻穀價格與白米零售價價差約十七元,末端零售價格尚在合理範圍。

稻米生產成本一○二年與一百年比較約漲了百分之十二,但目前白米零售價與一百年比較只漲一成,相較其他物價,現今的白米價格還算是偏低了。

所有消費者應感謝農民辛苦耕耘供給我們生命的能量,才得以參與工商政治活動來服務社會。

【2014/03/17 聯合報】@ http://udn.com/

--------------------

Lin Bay 很油

在21世紀改變迅速的知識時代,各行各業都受到快速變動以及自由化的衝擊,各種關稅壁壘造成的屏障在未來打破是必然的趨勢。以台灣稻米為例,台灣稻米的關稅是每公斤45元,還包含了4項輸入規定,因此,除了WTO配額的稻米以外,其他的稻米在台灣缺乏競爭力。

雖然過去有貿易壁壘導致許多大型農企業需要啟動plantation model,但隨著未來農業自由化的進行,隱藏的國界漸漸消失,當壁壘一被打破時,商業經營模式必然改變,剩下的就是真劍勝負,強的淘汰弱的。

隨著農業自由化的進行,隱藏的國界漸漸消失,壁壘一被打破,商業經營模式必然改變,剩下的就是真劍勝負,強的淘汰弱的。(REUTERS)

農業的發展第一應該要先有針對的目標,第二,政府的角度是協助者與輔導者,幫助本土農產業解決可能會遭遇的問題以及技術輔導,而不是缺乏目標,空泛地提到以提升競爭力為核心,透過降低產銷成本或提高商品及勞務附加價值,創新經營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些不是廢話嗎?誰不知道要降低成本、創造技術門檻、產業轉型?

以韓國對日本的農業狙擊為例,日本在眾人的印象中是農業先進國,但不代表就無懈可擊,韓國農產業利用情報收集,詳細的分析日本的農產業的優勢與弱勢(Merit and Demerit),經過評估後以日本的青椒、彩椒為目標市場,開始投入資源,最後日本的青椒、彩椒產業就被同緯度的韓國吃掉大部分的市場。

韓國農產業利用情報收集,經過評估後以日本的青椒、彩椒為目標市場,開始投入資源,最後日本的青椒、彩椒產業就被同緯度的韓國吃掉大部分的市場。(http://kfoodweek2015.com/)

台灣過去幾年主要的農業政策首推農村再生以及時髦的六級產業化。

任何的農業政策應該以提升農民的收入為主,收入增加了,可動用的支出提升了,那麼產業就不再是「慘業」了。

要提升農民的收入,自然有三個強化的方向,生產強化、加工強化、銷售強化。

要提升農民的收入,三個強化的方向:生產強化、加工強化、銷售強化。(作者提供)

農村再生的內容應該主要放在生產與加工強化,但很可惜卻是走向觀光強化,觀光強化是屬於銷售強化中的一個部分,目標有問題的《農村再生條例》公佈後也註定走向失敗,從《農村再生條例》的第12條與第13條補助範圍,就可以預知整體的失敗結果。

給了那麼多的預算卻見樹不見林,搞到農村再生似乎只剩下彩繪,這些彩繪有辦法留住年輕人進而再生農村嗎?

另一個農業政策就是「農業六級產業化」,但執行成效也不好。為什麼成效不好?

正面一點的講法是「我們以日本的經驗為範本,並融合台灣農業的特色來推動農業六級產業化」,但成效不彰。負面一點的講法是「我們拿日本的東西來抄,但是又抄得亂七八糟」,在這種情況下推動,整個就是一個悲劇。

其實六級產業化才是影響較大的方向,更需要專門立法來執行,但我們卻反而農村再生有立法,六級產業化缺乏立法,缺少一個實際推動的法源。

日本為什麼推動六級產業化?(日本原文是六次產業化,到了台灣翻成六級產業化)

什麼是六次產業化呢?

六次產業化是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今村奈良教授於1996年提出的農業經營的新形態。

第1次產業:農業

第2次產業:食品加工

第3次產業:流通、販售、觀光的複合化

希望農林水產省與經濟產業省共同進行農商工提攜,主要的方法有農產品直接流通(例如透過目錄網路販售)、餐廳與觀光業的一體化經營、特產食品的加工等。

最早是1+2+3=6,所以叫6次產業,這幾年來的主流意見變成1x2x3=6,農業是那個1,為什麼要用乘的?因為6次產業的根基是要復興地方農業,如果沒有地方農業,那就不會有後面的2級與3級產業。

農業不單只是農業,如果只看到農業,那是很狹隘的角度,農業是整個食品產業的基石,與其他產業有共同提攜的效果,好的農產品是好的食品的根。

但很不幸的,農產品的產值就是低,農產品的產值過低是造成農民低收入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讓他們從其他產業得到收入。

農產品的產值過低是造成農民低收入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讓他們從其他產業得到收入。(圖:作者提供)

因此推動六級產業化是希望將價值鏈轉移給農民,所以理想的形式是以下:

推動六級產業化理想的形式。(圖:作者提供)

對於大多數的農民而言,能做到那麼多我還需要來當農民嗎?多數能達成這個狀況的以農企業為主。但還是有少數的農民可以做到,例如我敬佩的文青農民小劍劍,在整個價值鏈中,製米是委託農會製作、沒有自己送貨,剩下的他都做了,他做的多領的多,收入自然比一般的農民高,至於有多高?不要問,很可怕!

圖為對大多數的農民而言最適合的模式。(圖:作者提供)

輔導加工才是提升農民收入的最主要關鍵,但這幾年台灣都歪樓到行銷,好品質的農產品才能創造消費者持續的需求,低品質只靠行銷賣出去的商品,只有短暫的消費

----------------------

你的鄉愁好詭異

農業要如何發展,農村該如何規劃,本來就是該客觀理性討論的議題。如果一切都以情感為依歸,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很詭異。
作者:文青別鬼扯2015-09-21 11:08

文青別鬼扯

作為專業的農業粉專,看到有人出來跳出來為農業、農民請命,我們理應舉雙手雙腳給他啪啪啪的。喔,沒說清楚,是給他啪啪啪鼓掌的。不過,【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卻認為,支持農業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隨便鬼扯。

近日有個農業論壇,裡面的報告人就講:「農村是鄉愁的依歸」,所以農業、農村、農民很重要巴拉巴拉的。我們一看到「鄉愁」,就整個鬼見愁,愁到想哭了,你還真是文青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

文青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取自文青別鬼扯臉書)

要說鄉愁?可以!但問題是,現在多數台灣人的原鄉到底在哪裡?

從19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加工出口區相繼設立後,許多農村青年男女從國中、高職畢業後,就會移入都會地區(主要是台北與高雄)找工作、就業,最後成家立業,定居在都會區。早在二、三十年前,台灣的都市化程度就已經達到70%了,這就表示約70%的台灣人居住在都市地區。例如,許多雲林、嘉義人都集中在三重,這也是為何雲林縣長選舉時,三重還出現候選人競選看板的原因,而松山則有一狗票彰化人與苗栗人。

對這些第一代移民而言,農村對他們而言,確實有所謂的「鄉愁」,因為那確實是他們出生、成長的原鄉。所以1970年代台灣會出現「鄉土文學」,80年代羅大佑會唱「鹿港小鎮」,這些作品都帶有濃濃的鄉愁,訴說他們對往昔純樸農村的思念。

但對他們的子女來說: 特別是1980年代以後才出身、現在約40歲以下的年齡層,這群人的成長脈絡早已不是農村,他們小學時已有麥當勞、便利商店,他們是聽小虎隊長大的,他們甚至連「髮禁」是啥都搞不懂。農村並非他們的生活範圍,他們對農村的認識是透過電視、書本與媒體,而非生活。你跟這些人講「鄉愁」,會不會太詭異?當多數台灣人都並非在農村長大時,你還在那邊喊「農村是鄉愁的依歸」,這不是鬼扯又是啥?

對現在約40歲以下的年齡層,成長脈絡早已不是農村,農村並非他們的生活範圍,他們對農村的認識是透過電視、書本與媒體,而非生活。跟這些人講「鄉愁」,會不會太詭異?(圖:2011年陳春陽《農村組曲》,全球華人藝術網)

文青討論農業固然OK,但時常摻雜太多感情因素,真的讓人很討厭。

農業要如何發展,農村該如何規劃,本來就是該客觀理性討論的議題。如果一切都以情感為依歸,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很詭異。

有下鄉參加過農再培根課程場子的人都知道,到場的全都是被動員來簽名領便當餐盒且超過70以上的老人家。台上老師賣力的講,台下老人家顧著自己聊天抱孫子。外面文青喊著鄉愁,裡面社區發展協會想著資源,而真正的農村老人則念著年金和子女每個月給的零用錢。

有下鄉參加過農再培根課程場子的人都知道,到場的全都是被動員來簽名領便當餐盒且超過70以上的老人家。(資料照,記者黃博郎攝)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