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年三峽祖師廟 發起全民提報古蹟運動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已經有250年歷史的三峽祖師廟,素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竟然不具文資身份! 國內學界、文史專家與團體,最近發起「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為古蹟」行動,希望替這座老廟建立歷史身份。三峽祖師廟,從前輩藝術家李梅樹在1947年進行第四次修建後,將台灣廟宇提升至藝術層級,獲得有「東方藝術殿堂」美名。
當年,李梅樹請來著名藝術家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慧坤、傅狷夫、林之助、梁丹丰、孫雲生、李秋禾、王逸雲、陳丹誠、歐豪年、蘇峰男等都是台灣藝術界一時之選;書法家陳雲程、于右任、閻錫山、林柏壽都在祖師廟留下重要創作,廟方再將這些繪製草圖或書法轉為石刻。使得三峽祖師廟成為台灣重要廟宇之一。
三峽祖師廟花了 36年時間修建,建築特色包括將祖師廟分為前殿與後殿,為三進九開間殿堂式廟宇,廣達約四百坪的空間。廟前有廟埕,「假四垂」式屋頂環境特徵;祖師廟與三峽老街相鄰,兩百多年來一直為安溪人沿河發展的聚落守護神,與早期三峽開發息息相關。
三峽地區文史工作者指出,三峽祖師廟是福建安溪移民信仰,西元1767 (清朝乾隆時期) 三峽地區的居民等建祖師廟,供一般信徒參拜祈願,以求平安從事開拓,藝術家李梅樹的重修,而奠定了祖師廟的藝術地位。
最近,由三峽文史工作者與台大老師邱函尼、台北市教育大學助理教授蕭文杰、台灣地方廟宇研究專家郭喜斌和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等人士,發起的「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為古蹟」行動,已正式向新北市共同提報,希望三峽祖師廟取得文資身分後,未來在修復過程,獲得專業修護的協助;因為三峽祖師廟是全民的文化財,250年來都是由信徒捐獻而建,透過文化公民權的行使,先指定文化資產,全民監督修繕,依照文資法規範,找到最好的匠師來進行修護工作。
郭喜斌指出,當他知道三峽祖師廟不具文資身分,相當訝異,這座廟宇俱足了在地文化自信,呈顯了「文化尊嚴」;對於三峽祖師廟未列為古蹟政府與民間都要負責;而納為古蹟後,對三峽和大台北都是加分的。
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行動小組指出,目前三峽祖師廟即將進行營建工程,要針對過去之結構施工,包括了漏水修繕,但是沒有文化資產身分,無法依法要求依照相關規範,全民亦無法監督,這些缺憾可能導致原屋頂樣貌被變更、藝術造型走樣,或無法依照原貌原材質修復,所以依據文資法三十三條:「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應即通知主管機關處理。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
前輩藝術家李梅樹在1947年進行第四次修建後,將台灣廟宇提升至藝術層級,獲得有「東方藝術殿堂」美名。圖為當年李梅樹修建三峽祖師廟的設計圖。 圖: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行動小組/提供
【民報】【專文/影音】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台灣的廟宇無所不在,但三峽祖師廟很特別,它是由東京美術學校主修西洋畫的李梅樹教授負責重建,他從46歲人生最活力充沛的壯年開始,專注投入,並把他在國立藝專雕塑科的學生帶到廟裡實作,完成了許多銅雕作品,直到36年後他過世為止,廟的重建工程還未完成。
藝術與宗教建築的炫麗交會
後來又發生祖師廟管理委員會決定改採購中國進口的廉價石柱,導致同一間廟裡兩種截然不同石柱共存的怪象,但李梅樹終其一生所投入重建的祖師廟,因為他堅持遵照古法重修,從各地聘請很多匠師駐廟修建,無論是建築型式或石雕、木雕、剪黏等,都是他親力親為指導的作品,是藝術界公認的文化瑰寶,祖師廟也被日人譽為是「東方雕刻藝術的殿堂(原文是台灣的東照宮)」。
李梅樹從政經歷豐富,曾在1934年擔任日治三峽庄協議員,戰後於1945年擔任三峽街的代理街長、首任民選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1949年,又被民眾推舉為三峽鎮農會理事長,兩年內使農會轉虧為盈,獲台灣省農林廳表揚為全省第一的模範農會。從1950年起,李梅樹還連任了三屆台北縣議員。
1959年他原本打算在次年參選第四屆台北縣長,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的周至柔問他準備了多少錢,那時台北市尚未改制,包括士林、北投、南港、內湖、木柵、景美等6鄉鎮還是北縣轄區,李梅樹評估以台北縣35鄉鎮平均每鄉鎮1萬元計,告訴周至柔說他打算以賣畫所得估計約30萬元投入選戰。
那個年代30萬元足可以在台北市買一棟透天店面,可惜李梅樹不諳國民黨的政治生態,這些錢根本不够黨工塞牙縫。他為此特別在中山堂舉辦一場李梅樹個人油畫展,楊肇嘉、蔡培火等人士都前往捧場,最終仍未獲提名。
「他在政治界活躍的那幾年,是他創作最少的時候,所以還好他後來不再從政,才能專心當教授、創作及重修祖師廟。」他的兒子也是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說。
祖師廟前的斷頭橋
李梅樹對故鄉三峽的愛展現在他的畫作裡,也展現在他一生堅持的理想性格。1982年,三峽鎮公所有鑑於到祖師廟參觀的遊覽車眾多,打算在廟埕正前方新闢一條八米道路,廟前跨越三峽河的預定橋樑比廟的屋頂還高,李梅樹極力反對,因為無論是由風水學或美學的角度,一條筆直的大馬路俯衝祖師廟而來,是他無法容忍的,李乾朗等多位學者專家也前往聲援,終於迫使公所改變原計畫,只做了一條人行橋,而且到了祖師廟廟埕前即向兩邊呈90度轉彎,成為一條設計怪異的斷頭橋。
可惜李梅樹無緣見到這條橋完工就走了。「他是被這條橋的規劃案氣死的。」李景光說。
李景光和他的堂兄弟在1990年成立了「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劉清港是李梅樹的胞兄,隨母姓,是影響李梅樹很深的人,也是在父親反對下極力支持李梅樹赴日學畫的大哥,第二代的感情依舊深厚,因而決定成立兩兄弟的紀念館。
1995年,李梅樹紀念館搬到中華路43號現址,因李梅樹較具知名度,乃接受地方人士建議,改名為李梅樹紀念館,所有建館經費全由兄弟們自掏腰包,在年年虧損的情況下,經營至今已經是第27年。
總共投入多少錢?「至少上億,三兄弟均分,每人至少負擔超過3千萬以上,這間美術館的房貸,兩年前才剛繳清。」李景光說。而經費來源,有時是賣畫,有時賣些李梅樹留下來的地產,雖然有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經費,相形之下不過是杯水車薪,這是台灣經營私人美術館的普遍困境。
李梅樹的畫風一生堅持寫實路線,他尤其畫了很多三峽的風景及身邊的人物,兒女媳婦都入畫,李梅樹常常一邊畫一邊說:「你要記住,我雖然把你當模特兒,但這張畫不是要給你的。」李梅樹也很少賣畫,身後留了很多作品。
雖然李梅樹身處白色恐怖的年代,公開場合難免說些例如「我們中國人」的話,李景光可是在李鎮源博士籌組建國黨時就加入成為黨員,兄弟姐妹也都有強烈的台灣人意識。特別李梅樹是在1934年就與畫友廖繼春、楊三郎、陳澄波、顏水龍、李石樵、陳清汾及立石鐵臣等七人,創立「台陽美術學會」,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的事,對學會會員打擊很大,或許也是基於深知父親那個年代的有苦難言,子女無論如何也想把父親對三峽的愛,以及父親留下來的作品傳承展出,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
風雲變色二二八
李梅樹紀念館從6年前開始,每年3月間會舉辦「梅樹月」,把藝術帶入觀光人潮日漸增多的三峽,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館特別在系列活動中規劃一項名為「大時代的色彩──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美展」,首次展出李梅樹畫的三峽在地二二八受難者張武曲肖像畫,也展出陳澄波遺書唯一交待「為家保存」的作品〈清流〉;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顏水龍在二二八事件當年10月,在中山堂的第二屆省展期間,想起前一年同一地點的省展還和陳澄波並肩合照,內心痛苦,登上中山堂畫了一幅〈風雲變色的觀音山〉,整幅畫幾乎是一片血紅與暗黑,天上的雲怎麼看都像是陳澄波身上的血跡,望之令人動容。
228次年顏水龍畫的〈風雲變色的觀音山〉天上的大片暗紅與其說是雲,其實更像陳澄波及二二八受難者的血。圖/陳婉真翻拍
李梅樹畫三峽在地的二二八受難人士張武曲肖像畫。圖/陳婉真翻拍
「修飾台灣島的春天」是1934年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宗旨,創會宣言是由李梅樹和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共同起草,並由立石鐵臣在會中代表宣讀。由於有這一層淵源,紀念館特別向日本借得多幅立石鐵臣的真跡畫作跨海參展,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難得展出。
「我們想說,梅樹月辦了6年,如果以小學生就學年限算起來,也應該可以畢業了。」可是文化部不同意,要求紀念館明年繼續舉辦「梅樹月」活動,已經年屆八旬的李景光只好繼續規劃,明年將以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的原住民圖像為主題。
鹽月桃甫是日治時期描繪台灣原住民圖像的「先覺者」,也是當時最鮮明的「番人繪畫者」,台展西洋畫部出品的第一件原住民圖像創作,即是由鹽月桃甫率先提出;鹽月也是歷屆台展出品最多原住民作品的畫家,並以此作為追求「地域色彩」的命題,帶動風潮。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鹽月以一幅原住民母親護衛稚兒的巨作,表達出人道的反省力量,更是近代台灣繪畫史上僅見之反映此殖民統治悲劇的唯一作品。
紀念館憑著李景光兄弟的人脈,以及長期堅持傳承李梅樹精神的不屈意志,雖然年事已高,面臨接班困難等窘境,仍然努力維持每週六、日開館,及週間接受預約的制度,新北市政府也看到他們的努力,今年特地頒發一座「社會教育貢獻獎」給紀念館。頒獎典禮中引用李梅樹的座右銘:「人空著來,也空著去,所以要對社會、國家做有意義的事。」抱持這樣座右銘的李梅樹,不但為三峽、為台灣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他的為人處世,更成為子女及無數識與不識者的學習典範。
「廟與橋的爭議」_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彩墨師黃金治 手繪三峽祖師廟
紀念李梅樹修築廟宇精神
〔記者張安蕎/新北報導〕三峽祖師廟素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吸引眾多遊客朝聖,一探傳統寺廟之美,六十九歲彩墨師黃金治為了感念藝術家李梅樹修築祖師廟的精神,特別將廟堂繪製成一幅高約一.五公尺的彩墨作品《藝術殿堂》,即日起至本月底止在土城藝文館展出。
立體浮雕、龍柱栩栩如生
《藝術殿堂》以站在中殿旁側的視角,描繪信眾虔誠參拜的景象,並將前殿的屋頂剪黏移置在畫中後側,讓畫面更添富麗,祖師廟的立體浮雕、龍柱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相當精美。
感念父親求平安符病好轉
「祖師廟真的太美了!」黃金治說,除了紀念李梅樹,也因篤信清水祖師的父親,在求得平安符後病痛奇蹟好轉,讓她深為感念,費時約一個月繪製此畫。
黃金治近年也走遍全台各地,將式微的傳統產業以彩墨留下紀錄,包括鹿港燈藝、石碇曬麵線、美濃紙傘等,以圖畫完整呈現其製作過程、工藝之美及人們的辛勞,畫面安排相當巧妙。
相關作品另於土城金城藝廊展至本月廿九日,其中一幅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全景圖,特別以少見的俯瞰角度,呈現園區建物及遊客如織的景象,高山及森林反成配角,獲管理處青睞,選為明信片、說明書的封面。
小檔案︰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生於一九○二年三月十三日,卒於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享壽八十一歲,出生和入土之處都在他最鍾愛的三峽。李梅樹是台灣著名畫家,在藝術界與陳澄波、李石樵、楊三郎等人齊名,還曾任三峽鎮代會主席、三屆台北縣議員和大學教授。
李梅樹於一九四七年曾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工程,祖師廟的建築及雕刻特色也因此聞名國際,李梅樹過世後,後代在三峽購屋設立李梅樹紀念館,館內存放數百幅李梅樹的作品,價值連城,新北市文化局有意在三峽興建市立美術館,未來啟用後盼能將其畫作納入館藏。(記者翁聿煌)
洪耀輝 木雕精工不讓步 最讚三峽祖師廟
![]() |
洪耀輝為曾獲第一屆「臺北傳統藝術藝師獎」,民國100年登錄為新北市木雕傳統藝術保存者。(記者蔡明倫攝) |
記者蔡明倫╱專訪、攝影
「做木雕,雖然辛苦,但是,是一輩子的榮耀。」現年五十六歲的洪耀輝,雖然僅有國中畢業,現在卻是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副教授」。十七歲開始學藝,從台南東隆宮、嘉義城隍廟、雲林鎮安宮、臺北華陰街普濟寺到三峽清水祖師廟,全台各地廟宇的木作雕刻都有他的蹤跡,現在定居於三峽,每日往返板橋任教。
洪耀輝出生於台南市北門區的鹽工家庭,家境相當困苦,迫使他接受完國中義務教育後,就外出工作分擔家計。洪父認為建廟技藝較有前途,便隻身北上,向出身福建泉州的著名木雕師蘇海萍學藝。
洪耀輝說,五、六十年代,各地建廟風氣盛,當時許多人跟著當學徒,但學藝過程相當辛苦,除了學藝還要處理師父的大小雜事,凌晨五點起床,清理環境打理三餐後,才有四、五個小時學做木雕,直到半夜才休息。加上一旦刻不好就會受師父責罵,曾經因為受不了逃回家鄉,被父親痛打後又回去繼續學習。
輸人不輸陣 就是要做最好
擔任學徒期間,也要跟隨師父上山下海、從北到南做工程。洪耀輝形容當時生活就像戲班,不但席地而睡、提水洗澡、吃飯也在工地簡單爐具烹煮,更沒有廁所。就這樣過了三年又四個月艱苦克難的學徒生涯,也造就他勤奮認真的個性。
由於廟宇整建有所謂的「拚場」文化,洪耀輝回憶當時在嘉義城隍廟修繕時年輕氣盛不懂事,認為同場師匠故意做同樣造型,本著「輸人不輸陣」的態度,將原本五天的工程做了一個月,不惜成本就是要做得比別人好。有時受人請託雕刻神像,他也堅持做到好才交出,即使期限過了也絕不隨意交差。
問到修建過讚賞的廟宇,洪耀輝不假思索說:「當然是東方藝術殿堂—三峽清水祖師廟!」民國三十六年已故藝術大師李梅樹主持祖師廟第三次重建,要求嚴格,造就其不凡的藝術價值。洪耀輝在民國七十五年到九十年參與重建時,被內部的裝飾藝術及高超手藝深深吸引,一待就是十五年,人生最高峰幾乎獻給了祖師廟,全家也因此北上定居三峽,後來甚至在祖師廟旁開設工作坊。祖師廟內部的神龕、壁堵、鐘鼓樓員光、雀替與步口花籃、獅座及員光木雕等都有他的傑作,也因為這樣受到當時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主任王慶邀約至台藝大任教。
洪耀輝對於作品精細度相當要求,以作品翻天覆地的「覆地」來說,裡面的龍是想像中的生物,經由臨摹他人作品再加以調整即可,但像旁邊的章魚、龍蝦就是真實的生物,如果不像一定會被「抓包」,為了刻好一隻章魚,他甚至去買了一隻章魚回來看。
台藝大授藝 希望有人傳承
洪耀輝感嘆年輕人不願吃苦,但還是保持最後希望,才回應台藝大邀約接下教職,「我只負責傳承,要怎麼運用發展就是年輕人的事了」,口中雖然透露許多無奈,但仍很高興能夠教導學生,只要肯學,他都毫不保留。
談到最近澎湖天后宮的古蹟整修事件,他也批評政府毫不重視古蹟,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一件古蹟損害得太嚴重,再怎麼厲害的高人都無法搶救,只能重新翻修。但諷刺的是整建古蹟通常都是包給建商,建商再包給兼職的便宜匠師,領的錢少,猶如剝兩層皮,技術也不嚴謹,「結果已經完全失去原貌,還是古蹟嗎?」細數國內幾個古蹟寺廟被修建得「四不像」,讓他痛心。
洪耀輝建議政府,應該仿效日本,培育專業的修護技士,保養重於修復,也能讓學習傳統技藝者有所保障,更能吸引年輕人,才是保存傳統藝術的不二法門。
--------------
洪耀輝
年齡:56歲
學歷:台南市北門國中畢業
專長:神龕細木雕刻、走獸雕刻修護、神像雕刻
資歷:39年
座右銘:
「傳統技藝的美會永存,就像老酒是越沉越香。」
(記者蔡明倫整理)
----------------------------------------------------------------
作品小故事
![]() |
「覆地」(圖︰洪耀輝提供) |
![]() |
「竹祿高昇」(圖︰洪耀輝提供) |
收藏家廟內驚豔 委託再製
「覆地」為成對「翻天覆地」的作品之一,翻天覆地分為左右雙龍,龍頭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有「翻天覆地」的意思,後來民間傳說中衍生出「雙龍戲珠」說法,有祥瑞的寓意;作品中海生動物比擬真實,龍也栩栩如生。洪耀輝指出,「翻天覆地」原為師父蘇海萍所構圖,並由他打粗胚,在1990年一人獨力完成,目前在三峽祖師廟正殿壁堵可見。圖為某收藏家在看到作品後,請託洪耀輝所作,花費半年時間,在今年再次翻新完成。
書中典故得啟發 創作如神助
「竹祿高昇」為洪耀輝在自家工作坊所作,花費半年時間於2007年完成,取「竹」的閩南語諧音「得」,與「鹿」的諧音「祿」;而「竹」又與「逐」同音,有步步高升、得祿吉祥之意。洪耀輝說在翻閱書籍時,無意間看到典故,便自行創作發想,其中的竹、鹿、鳥等都是直接想像構圖,尤其竹葉相當多層次又複雜,難度高,充分表現閱歷的豐富及技術的純熟;目前已被收藏家收藏。(文︰記者蔡明倫/圖︰洪耀輝提供)
你知道日治期台灣神社的鳥居石柱,就在現在三峽的祖師廟嗎?
台灣神社在戰後被國民黨拆毁後,鳥居石柱原本要賣四千多萬,多虧了當時政府把台灣財務搞爛,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宣布以「四萬元兌換一元」的比率,將舊台幣換為新台幣。原本要價四千萬元的鳥居,當場縮水成為四千元新台幣。所以李梅樹才能以五千五百一十元含運費成交。最後終於留下美麗的花崗石柱在祖師廟。
下次有機會造訪,記得多留意一下。
※ 臺灣神社殘跡(一) → 三峽祖師廟正殿聯柱探究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痞客邦
※ 臺灣神社殘跡(一) → 三峽祖師廟正殿聯柱探究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mK4VYZ1v/
三峽祖師廟的石柱和石欄杆並非來自台灣神社。 三峽祖師廟的石柱和石欄杆是廟宇重建時,聘請藝術家李梅樹設計,並由許多工匠雕刻而成,展現了精湛的工藝, 根據維基百科 和 台灣高鐵 的報導,祖師廟的特色在於精細繁複的雕飾,而非與神社的關聯。
以下是更詳細的說明:
三峽祖師廟的石柱和石欄杆:
這些石柱和石欄杆是三峽祖師廟重建過程中的一部分,由藝術家李梅樹設計,並由眾多工匠雕刻而成。
台灣神社鳥居石柱:
台灣神社的鳥居石柱,是指過去日治時期台灣神社所使用的鳥居,這些鳥居的石柱通常是直接從日本進口或由當地工匠製作,與三峽祖師廟的石柱風格不同。
混淆原因:
可能是因為三峽祖師廟的石柱和石欄杆非常精美,且同樣是使用石材,容易讓人聯想到神社的鳥居,但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建築元素。
結論:
前經濟部長宗才怡將出任圓山飯店董事長,使得飯店經營問題再受矚目,但許多民眾不知道,圓山飯店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台灣神社;此外,當年神社前方巨大花崗岩鳥居,拆遷後以五千元賣到三峽祖師廟改造成正殿廊柱一事,知之者更是少之又少。
興建於乾隆年間的三峽祖師廟,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到日人破壞,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日人撤台,翌年三鶯地區七股姓氏推派代表,研擬第三次重修祖師廟,遭到拆除準備待價而沽的台灣神社花崗岩鳥居,也成了祖師廟整修時亟欲購買對象。
不過,這幾根巨型鳥居售價可不便宜,當時由陳儀領導的行政長官公署,開價就要四干萬台幣,讓戰後已為民生凋敝所苦的李梅樹等重建委員,為了四千萬元的天價頭痛不已。
但不知是清水祖師顯靈,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儘管長官公署並未減低這幾支待價而沽的巨大鳥居售價,但由於國共內戰節節失利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幣值一夕數變,原本只要幾塊錢就能購買的一斤白米,最後居然要好幾萬元才能購得。
一九四九年,國府宣布以「四萬元兌換一元」的比率,將戰後沿用的舊台幣改換為新台幣,原本要價四千萬元的花崗岩鳥居,當場縮水成為四千元新台幣,加上運費總共需款五千五百一十元新台幣。
這批石材運回祖師廟,重建師父以手工打造琢磨,李梅樹並透過關係委請當時書法名家于右任、高拜石、賈景德、閻錫山撰寫對聯,洗卻了不少殖民地色彩。
原本代表日人鐵蹄治台的神社鳥居,一夕轉換角色成了「東方藝術殿堂」正殿要角,讓人始料未及,但從鳥居到廊柱,「萬民景仰」的角色卻迄今從未改變。
三峽祖師廟的石柱和石欄杆與台灣神社沒有直接關係。 祖師廟的石雕藝術是其獨特的特色, 根據維基百科 和 台灣高鐵 的報導,廟宇的精湛工藝是其重要的價值。
素有「東方藝術殿堂」美譽的三峽清水祖師廟,廟中百餘根柱子製作年代延續近半世紀,也因材質、刻工呈現不同風貌;其中因製作限制造成瑕疵的廿八根銅柱,目前僅存十二根,一般民眾無緣見到。
三峽祖師廟總面積約五百多坪,目前共有各式柱子一百廿六根,未來擴建後殿,柱子總數將達一百五十六根。
不少民眾都誤以為三峽祖師廟石柱是由李梅樹所雕刻,但祖師廟解說員李楷瑞指出,祖師廟百餘根柱子,實際上是由石雕師父負責,另因重建緣故,柱子年代也由外向內越來越年輕。
他表示,祖師廟由廟前逐步向裡修建,廟中歷史最久的石柱,首推卅六年完工的正殿大門「封神榜」石柱;最新一批,則為七十九年間,由已故順益企業老闆林迺翁所捐的十六根過水亭石柱。
這些雕工精美讓人眼花撩亂的石柱,由於受到人才、錢材及物材「三才」限制,加上柱上雕刻龍柱、花鳥柱及對聯柱,約略可區分為:
神社石柱:祖師廟正殿裡,有前輩畫家李梅樹在戰後透過關係購得的八根大石柱,這些原圓山台灣神社鳥居,經李梅樹委請書法名家于右任、高拜石、賈景德、閻錫山等人撰寫對聯,不但是廟中對聯柱代表,也是深具文化價值的瑰寶。
正殿石柱:正殿前「百鳥朝梅」石柱,為李梅樹委請蔣銀墻所作,柱上梅花及陪襯牡丹花,寓有國富民強之意;柱上百鳥則是代表萬邦來朝。
正殿大門「封神榜」石柱,則是祖師廟中歷史最悠久者,由於「百鳥朝梅」及「封神榜」等花鳥柱,均以台灣觀音石為石材,為避免風化外又遭人為破壞,廟方特別在柱邊加裝欄杆。
花鳥銅柱:祖師廟除有近百根石柱,另有廿八根桐柱。廟方棄石就銅,係因六十到七十年代間禁採觀音石,加上解嚴前無法取得大陸石,只好以鑄造銅柱代替。
由於製法限制,也注定銅柱成為失敗作品。這些銅柱原模雖極其精細,但鑄造成果卻無法呈現細部紋理,加上銅質不耐承重又會產生銅鏽,經順益企業贊助,才得以汰換其中十六根銅柱;目前僅存二樓的十二根銅柱,一般民眾無緣見到。
過水亭石柱:李梅樹過世前,一直想把正殿四邊「過水亭」銅柱改換為石柱,終獲順益企業故董事長林迺翁贊助才夢想成真,而為感謝林迺翁夫婦協助,李梅樹還為兩人畫了一幅油畫,目前保存在外雙溪順益原住民博物館。(Tenky:怪哉!李教授1983年逝世,1990年才換柱,何來「贈畫感謝汰換銅柱」說?)
木雕柱:木雕柱位於清水祖師供桌附近,僅有八根,精細雕工也呈現出另種木雕之美。報導李梅樹/三峽祖師廟石柱典故多
https://qtenky.neocities.org/1/h04407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aco1Np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