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前陣子很夯情侶換裝遊戲,現在演變成老少換裝秀,只見一名身穿汗衫黑褲的白髮老人,一換上格子襯衫、格子褲、牛仔帽等時尚單品,突然搖身一變成了潮男,而跟他交換衣物的年輕人,看起來則像是普通平凡的中年男子,完全道出「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的真諦。
▼原本禿頭白髮的汗衫伯,換上年輕人的衣服後,立刻時尚又有型!(圖/擷取自網路)
▼高大年輕男換上長者的衣服後,好像變成飯店的泊車小弟了!(圖/擷取自網路)
▼阿嬤換上藍色小洋裝後顯得貴氣,但年輕女子換完後......好像變村姑了?(圖/擷取自網路)
▼最後這組好像沒有很大的差別,只能說天生衣架子,穿什麼都好看!(圖/擷取自網路)
原文網址: 老少換裝遊戲! 汗衫伯1秒變時尚潮男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208/323203.htm#ixzz2sn1Mzjed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老照片數位化 在現代街角看見老台北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4.02.08 02:33 pm
中研院推出老台北地圖照片APP,可對照台北城的街道與建築今昔之不同。圖為現在的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日本時代是商業街道「台北城內府前街與文武街通」。
記者程宜華/攝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提供
100年前日治時代的台北衡陽路被稱為榮町通,堪稱當時的「台北銀座」,當年的矮房子如今已經高樓林立。中研院五名年輕約聘人員,將台北老照片數位化製作成「台北歷史地圖App」並正式上線,131張早年台北街景照片搭配古地圖,只要滑動指尖,就能在現代街角遇見老台北,拿手機或平板電腦,來一場古今對照的老城旅行。
中研院庫藏的日治時代台北城街景照片超過300張,原本只是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研究資料,過去10年來持續進行數位化。這次經由一群約聘年輕人的巧手,讓些老照片可以帶著走,搭配手機定位功能,走到哪都能對照百年前老台北到底長什麼樣子。
像現在台北車站前的地標新光三越摩天大樓,日治時代是台灣最早的西式旅館「台北鐵道旅館」,當時旅館內有最知名的西洋料理,也是當時台北最豪華的建築之一。這棟老建物二戰末期在台北大空襲中被美軍炸毀,如今改建成摩天大樓;現在只要利用中研院設計的App就能重現。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經理黃冠華表示,為了確定台北鐵道旅館大門到底是面對忠孝西路還是館前路,團隊進 行了很長時間的考究,直到翻出台北鐵道旅館的工程圖,才確定是坐東朝西。
中心原本要將300多張老照片全部完成衛星定位,但有些照片場景和現在完全不同,只能先割捨,目前先完成131張,其他日後會繼續努力。
除了老照片,中研院還將六張1895至1961年間的古地圖進行數位化,並與Google地圖結合。黃冠華表示,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對照現在的街道分布和100年前有什麼改變。其中,1895年的古地圖裡,台北只有大稻埕、艋舺與城中三個區域,其餘都是一片稻田,連路都沒有。
有趣的是,團隊對照古今的照片後發現,位在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的城中消防分隊,百年來一直都是消防隊位置,只是建築物和周圍的地貌改變,消防隊百年來在同一塊土地上守護城中居民。
「台北歷史地圖App」目前收錄的131張老照片,除了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館藏,還有日本國會圖書館、台灣早期攝影家拍攝的台北街景。黃冠華表示,還有很多照片需要再考究辨識,目標希望讓300多張台北老照片都能找到位置。 除了台北,古都台南街景的老照片也很多,中心接下來也想重現台南老府城的容貌。
--------------------------------------------------------------------------
http://sammi38.pixnet.net/blog/post/38278509-把老照片們數位化保存-減少相本的存放空間
-------------------------------------------------
旅人史料數位化 島讀台灣現代史
2014年02月08日
列印 字級:小中大 RSS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Plurk分享到 Twitter
沈葆楨嫡系第六代子孫沈冬教授(右)到現場解說。(記者黃玉燕/攝影)
沈葆楨嫡系第六代子孫沈冬教授(右)到現場解說。(記者黃玉燕/攝影)
【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跟著8位影響台灣近代史歷程的旅人腳步,民眾可以快速了解150年前台灣的國際時空與處境。這是國立公共圖書館新年第一檔特展「島讀台灣──時空旅行」,將沈葆楨等開台名人的豐富史料、手跡數位化,以互動方式分享生命故事。
中研院台史研究所結合數位化中心,將歷史檔案以多媒體方式,闡述1860年台灣開港後到1960年代居住、往來台灣的8位旅人的真實生命故事。從閱讀清代官員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氏家族、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台北辻利茶舖三好家族、畫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族運動家林獻堂以及楊肇嘉的事蹟,可以快速掌握當時島內、外的經貿網路、知識分子的革命抱負及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
國資圖館長呂春嬌表示,本次展出原散藏於各地的家書、老照片、日記、藝術創作手稿、證件等檔案紀錄,由各方人士提供或捐贈,讓這些屬於台灣人的歷史記憶得以被重新認識。
沈葆楨嫡系第六代子孫、任教於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的沈冬教授說,藉由閱讀沈葆楨的家書,能揣摩祖先在那個時代的開創之心,也為台灣歷史留下許多珍貴的記憶。
中研院台史所長謝國興提到,長達10餘年的「數位典藏計畫」成果首次移師中部,多元、互動方式呈現。特展也規劃數位遊戲、大型互動體感裝置、多媒體影片、時空護照戳印收集等活動。◇
全文網址: 老照片數位化 在現代街角看見老台北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471895.shtml#ixzz2snHk0aE5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