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竫詒.陳一姍
過去10年,台灣實質薪資累積負成長4.8%。台灣的凍薪,最大的惡果由年輕人來嘗。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去年大學生畢業起薪約2萬7千元,雖是第五年回升,卻依舊低於15年前水準。
30歲以下年輕人,超過半數,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跟鄰國比,經購買力調整,台灣大學生起薪還是最低,比韓國低兩成,比新加坡低四成。
「低薪的結果就是,讓好的人才出走,或不願意出來工作,繼續惡化下去。台灣老闆只能找到『能力剛好符合低薪水』的人,老闆又會一直抱怨勞工素質變差,」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直言,台灣勞動市場已進入惡性循環。
年輕人起薪水準如自由落體,整個社會薪資如進入冰河期。台灣低薪現象的背後,是勞動、產業與教育市場三大結構失靈的複合症。
病因1 老闆有錢,只是沒分給你
過去10年,台灣GDP並非沒有成長,勞動生產力也並非沒有增加。關鍵是,成長果實分給勞工的份量少了。
1991年時,台灣經濟大餅的51.6%隸屬於受雇員工報酬,但到2012年只剩46.2%。老闆不是沒有錢,只是不分給你。
「台灣的薪資說穿了,就是老闆說了算,」龔明鑫直言。不像日本每年有「春鬥」傳統,勞團與企業主有個集體談判的機制,雖然近幾年的全球化讓勞團談判能力減弱,但仍比台灣強。
病因2 三角貿易 無助就業和薪水
過去台灣的產業特性是「規模經濟」,以薄利多銷取勝,逐低成本而居。龔明鑫指出,全球化「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緣故,使得企業移到薪資低的國家設廠,投資外移至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產業外移後,除了研發,台灣總部就只剩下接單、財務調度等「三角貿易」。主計處調查顯示,三角貿易已佔整體製造業營收的三成六,但「三角貿易對國內就業和薪水,幫助沒有那麼大,」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指出,三角貿易的獲利歸企業主,台灣就業機會沒有增加,勞工分不到報酬。
病因3 服務業陷入低成本陷阱
製造業出走,留在國內的服務業蓬勃。目前,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雇用近六成人口。
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等人合著的《崩世代》卻明指,台灣就業市場出現「成本弊病」。意指服務業常以壓低工資,或雇用契約工、派遣員工來面對競爭,以致服務業愈發達,多數勞工卻面臨薪資降低的困境。
服務業陷入成本弊病,不光在台灣。也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通病。
英國《展望》雜誌分析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發現,很難將提高製造業生產力的方式套用在服務業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就增加汽車製造的生產力,但是營運一家醫院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病因4 過度教育,大學文憑不值錢
大學生起薪低,是讓全台凍薪的一個關鍵因素。更弔詭的是,起薪低的趨勢,讓台、清、交等老牌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都被拉低。
過往雇主看到大學文憑,心中自有一個薪資對照表。但台灣從1994年教改前的23家大學,如今暴增到122家,畢業生成長兩倍多,每年22萬人大學畢業。人人有大學文憑,等於人人沒有大學文憑。
「當企業主對應徵者的生產力不夠了解,會過度依賴市場上既有的參考資訊,」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香如指出,最好的例子就是「22K」的出現。
陳香如解釋,2009年當政府提出「畢業生實習計劃」,以俗稱22K的2萬2千元作為企業的補貼薪資。在失業率高、大學生能力無法判斷的時候,彷彿成了畢業生隱性的基本工資,產生了心理學說的「定錨效果」。
月薪不到3萬元。依內政部估算,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4,797元。如果要養一個家,以平均扶養人口2.1人估算,薪水得3萬1千元才夠。
當低薪與凍薪已成為台灣人民憤怒的主要來源,與國際相較,不具吸引力的起薪,讓台灣成為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人才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到底要如何突破困境?……( 完整報導與解方,請見《天下雜誌》553期 )
=-----------------------------------
美國企業錢多多 不跟員工分享
編譯盧永山/特譯
農曆新年來到,台灣每個勞工都希望能領到超大包的年終獎金。但與台灣相同的是,全世界的企業主就算坐擁巨額現金,基於諸多因素考量,幾乎都無意與員工分享。
根據標準普爾Capital IQ的資料,若扣除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史坦普500指數成分股坐擁1.25兆美元現金;其中,有126家企業擁有10億美元以上現金或短期約當現金。
坐擁最多現金的5大企業是微軟、思科、蘋果、Google和輝瑞,共持有2670億美元現金,僅微軟就占了762億美元,思科則有506億美元。
標準普爾道瓊指數資深分析師席佛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指出,史坦普500指數非金融業成分股在美國和海外共聘用2025.4萬名員工,若將這些企業持有的1.25兆美元現金均分給所有員工,平均每人將分到6.1萬美元。
若坐擁10億美元以上現金的企業拿出5%分給員工,平均每人可分得3086美元,對平均年收入5萬1017美元的美國人而言,這相當於6%的薪水。但每個企業擁有的現金規模不同,員工總數也不同,因此每名員工能分到的現金金額也大不相同。
以微軟為例,5%的現金和短期約當現金將達38億美元,該公司擁有9.9萬名員工,每名員工將能分到3萬8492美元。對蘋果而言,5%的現金和短期約當現金約為20億美元,分配給8.03萬名員工,平均每人可分得2萬5274美元。
員工人數更多的企業,平均每人能分到的現金更少。麥當勞擁有23億美元現金,拿出5%等於1.17億美元。以麥當勞全球員工44萬人計算,每人僅分得266美元。但由於麥當勞員工平均時薪僅7.72美元,266美元相當於34小時的時薪。
美國零售業鉅子威名百貨擁有78億美元現金,拿出5%等於3.905億美元,但該公司全球員工高達220萬人,平均每人只能分到178美元。
但問題是,美國企業主根本不願動用持有的現金,聲稱他們需要現金因應突發事件(如金融風暴)、從事併購、建立新廠、或購買新設備。他們頂多願意用超額現金買回公司股票,或發放一次性分紅給股東。
事實上,美國企業主連大幅調薪或增聘更多員工都意興闌珊,理由是需求疲弱,加上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他們不願增聘員工或擴大營業。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業者Aon Hewitt所做的2014年薪酬趨勢調查,去年史坦普500指數非金融業成分股大賺,今年美國企業僅打算調薪3%,為2008年調薪3.7%以來最高。
席佛布拉特表示,去年史坦普500指數非金融業成分股合計獲利6980億美元,他們發給股東2700億美元股利。若這些企業給員工發放相同金額的股利,每名員工可分得1萬3331美元。
雅德尼研究公司(Yardeni Research)首席策略師雅德尼(Ed Yardeni)表示,員工薪酬和資本支出占美國GDP比重,如今已降至1950年代中期以來最低,凸顯越來越多企業主藏富於己。
-------------------------------------------------------------------------------
中國富豪 最呷意去日本玩
編譯王詩韻/特譯
根據旅遊情報網站Travelzoo Asia Pacific最新統計,發現中國富人今年的海外旅遊首選地竟是日本!在中日2國因釣魚台列島主權吵得沸沸揚揚之際,這樣的結果還真令人意外。不過,對富人們來說,日圓的貶值已使日本搖身成為購物的天堂。
中國民眾回答想到日本去旅行的比率,由去年的18%大幅上升至29%,排名也從原本的第10,一舉上升至首位;美國居次,台灣以26%排名第3,較去年微增1個百分點。
1位上海旅客表示,在2007年去過大阪之後,就喜歡上日本。計畫今年的春節假期,要帶著兒女到沖繩去旅行。他說:「撇開領土的爭議,日本的文化和自然融合得非常好。」
日圓匯率在去年兌美元約貶值22%,與此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則升值3%。Travelzoo中國部門總裁指出,中國觀光客在日本旅遊期間,常可見到爭先搶著購買LV名牌包或1台要價約10.4萬日圓(約3萬台幣)的電鍋。
接受調查的Travelzoo中國會員平均年收入達5萬美元以上。該調查指出,雖澳洲、馬爾地夫、泰國等曾為旅遊首要選擇地點的人氣下滑,但泰國和香港仍保有高人氣。
推估原因,可能是中國富人有意避開,一般中產階級也有能力前往的澳洲和馬爾地夫,再加上泰國國內政局動盪,示威遊行不斷,重擊該國旅遊業,因此,使得日本成為中國富人的旅遊首選。
在中國富人的人氣旅遊地排名中,台灣由去年的第4名升至第3名。上海等大都市的民眾可以自助旅行,而非跟團的方式來台旅遊,且語言相通,推升民眾到台灣旅遊意願,許多旅客表示有計畫再次訪台。
而美國也從去年的第5名上升至第2名。多數旅行目的為參訪大學或到暢貨中心(Outlet)購物。某位中國民眾指出,計畫今年夏天帶著13歲的兒子參訪美國的大學,到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遊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