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座消波女神 進駐花蓮港區
藝術家林英玉(左)創作「消波女神」雕像,強調矗立在消波塊上方的8位女神,結合了護土、止煞和賜福等意涵,呼籲少用消波塊,讓大家重獲與海洋親近的機會。(記者游太郎攝)
藝術家林英玉(左)創作「消波女神」雕像,強調矗立在消波塊上方的8位女神,結合了護土、止煞和賜福等意涵,呼籲少用消波塊,讓大家重獲與海洋親近的機會。(記者游太郎攝)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藝術創作者林英玉裝置藝術作品「消波女神」,昨天在太平洋畔的花蓮港親水遊憩區戶外廣場設立,在全台「黃色小鴨」旋風不減之際,結合自然環境的氛圍,呼應藝術家的人文思維和環境關懷。
林英玉說,「消波女神」與大家熟知的美國「自由女神」並沒有創作理念上的交集,反倒是創作方式,參考了本土雕塑創作前輩的作品,作品從消波塊的投置進行質疑與批判,進而希望大家思考國土規劃失當的議題。
林英玉創作 展出至4月7日
將展出至四月七日的「消波女神」,是由第十三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得主林英玉創作,作品包含八位女神,結合了護土、止煞和賜福等象徵意涵,同時傳達「八方合境」的意思。
林英玉說,「消波女神」群像是他感懷二○○九年莫拉克風災而創作,希望將藝術放到世俗生活中,關照「人的生命價值」,放下功利的偏執,找到精神的重生。特別的是,高達三公尺半的雕塑群,頭部有著蓮花盛開的造型霓虹燈,當傍晚時分,便會有七彩燈光的明暗變化,就像人的脈搏和呼吸。他說:「站在這塊土地上,我們都是同時呼吸,同時生存!」
策展人林滿津說,「消波塊」因早期經過國外實證研究認為具有消波作用,長期以來,大家俗稱的「肉粽」成為工程單位用來作為保護海岸線的重要方式,甚至蔚為台灣的海岸景觀「特色」之一。後來卻發現,消波塊不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也使民眾失去了與海洋親近的機會。
林滿津說,「消波」,是對大自然的祈念,也是台灣整個社會人心共同的祈願。
----------------------------------------------------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市北濱海岸長期受到海浪侵襲,海灘逐年遭到侵蝕,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所建的突堤工程,基礎由消坡塊構成卻無法阻擋颱風侵襲,水利署長楊偉甫昨天在立法委員王廷升、楊瓊櫻建議下,決定將納入沉箱做基礎,讓突堤能兼顧安全與生態景觀。
王廷升昨天邀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委楊瓊櫻,在議長楊文值陪同下,要求楊偉甫等人視察花蓮市北濱海岸三道突堤工程,並針對工法進行深入探討。
楊文值說,雖然九河局施工的三道突堤,初期已收到養灘及遏止巨浪侵蝕的效果,但海堤的基礎是由消波塊海拋沉底後堆疊而成,颱風一來基礎即受損,北濱地區民眾擔心不夠安全,要求九河局必須以固定式基礎構築,才能長久保護海堤及海灘的安全。
王廷升及楊瓊櫻均強調,海堤是以保護海岸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主,而不是將生態景觀擺在首位,希望水利署能兼顧安全及生態,設計出適合北濱海岸的突堤。
楊偉甫表示,建築固定式突堤基礎經費龐大,今年九河局預定改善突堤的工程經費約五千萬元,將持續進行突堤消波塊的補強作業,至於花蓮各界要求以較堅固的沉箱方式興建,可能會影響整體的海岸自然生態,將要求九河局納入沉箱當做突堤的基礎,希望能擋住颱風巨浪侵襲,上層則以生態工法為主,外觀上是巨石堆疊的結構,希望在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自然生態間取得平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