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殺台語片再滅台灣劇

推文到plurk
2016-06-02 06:00

韓劇和中國劇正聯手在殲滅台灣電視劇?立委昨天審查新任NCC委員資格時,終於觸碰到了文化核心問題。

立院昨針對政院所提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提名名單進行資格審查,多位立委對於韓劇、中國戲劇充斥等問題提出質詢。(記者劉信德攝)
有三個數字可以說明本土劇有多危殆:去年台灣電視播出的韓劇共三千小時,中國劇兩千八百小時,相對之下,本土自製戲劇兩千六百小時。無論無線或有線電視,台劇都是弱勢,公廣集團的華視每天有十一個戲劇時段,台劇只佔一個,而且還是早上九點播十年前的舊劇《天下第一味2部曲》!但中國劇《羋月傳》卻是從早到晚每天播六個時段。
這個現象意味著本土演藝人員的工作權受到嚴重擠壓,再不亡羊補牢,連本土觀點的文化論述都要悉數拱手讓人。
立委看到病症,卻把錯了脈,也開錯了處方。台灣電視早已許可置入,甚至冠名,問題不在置入方便不方便,而是主要時段都已被中國劇和韓劇給佔領了,台劇的呼吸空間早被打趴了。
還好提名委員洪貞玲頭腦清楚,堅持護持本土劇另外可以採行時段和播放比例等手段,這正是過去八年NCC和文化部的集體盲點。NCC可以用節目自製率做為電視台換照的檢核標準,文化部有輔導獎勵可以實際金援業者,NCC有棍子,文化部有紅蘿蔔,雙管齊下,需求增多,品質提升,搶回文化發言權其實不難。
六十年前,《薛平貴與王寶釧》帶動了長達十五年的台語電影熱潮,完成一千兩百部左右的台語電影,卻在國語政策下徹底邊緣化;新政府今年要慶祝台語電影六十週年,才驚覺台語電影僅存不到一百八十部,而且不少只剩殘本。一個錯誤的政策,讓一個文明就此消失,韓劇和中國劇現在天天叩關,文化部和NCC要加緊攜手拿出對策了。
(藍祖蔚)

-----------------------------------

南藝大尋獲台灣首部35釐米傳奇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

------------------------------------------------------------------

薛平貴唱客語歌仔戲 改寫台灣電影史!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3.11.08 05:04 am

台灣第一部三十五釐米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經台南藝大出土再復原;圖為當年劇照。
圖/台南藝大紀錄所提供
暌違五十載,台灣第一部卅五厘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昨天重新出土面世。耐人尋味的是,此片已配上客語發音、音樂也從歌仔戲轉換為客家大戲,改寫了台灣電影史!
一九五六年,當時全台灣最具規模的歌仔戲團─麥寮「拱樂社」老闆陳澄三,請來剛從日本主修電影歸國的導演何基明拍攝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這是台灣第一部卅五厘米台語片,當年轟動全台,第一集就創下二百萬票房佳績。

何基明一年內連拍了三集,從此開啟拍攝歌仔戲電影及台語片的熱潮。但半個世紀以來,電影圈遍尋不著此片膠卷

今年六月,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在苗栗客家庄進行歇業戲院的田野調查,意外尋獲失落已久的膠卷。

南藝大紀錄所助理教授曾吉賢表示,他從原本是露天電影放映師的陳姓老闆手中取得長滿鐵鏽的膠卷鐵盒時,原本以為這是閩南語發音的歌仔戲電影,卻驚訝地發現此片以客語發音,而且連歌仔戲唱腔也轉換成客家大戲、樂器用的也是客家八音!

曾吉賢相信,桃竹苗一帶客庄應該可以找得到更多的客語片,也希望未來能進一步發現「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閩南語版。

「薛平貴與王寶釧」修復計畫主持人井迎瑞說,過去的文獻並未記載這部影片有客語版,此片出土改寫了台灣電影史;也凸顯了台灣社會中,閩南與客家族群在文化、語言乃至市場的共生關係。

根據文獻記載,一九五○到七○年代之間,台灣生產了一千二百部台語片,但目前僅存二百零三部。井迎瑞認為,新出土的影片不單增加了數量,更可以讓台灣電影發展初期模糊地帶逐漸清晰。

【2013/11/08 聯合報】

-----------------------------------------------------

文 / 洪健倫
今年上映的《阿嬤的夢中情人》才喚醒過去台語片輝煌時代的記憶,為年輕觀眾重現當年台語片盛行的光景,更讓甫結束的桃園電影節安排了《第七號女間諜》的放映,讓觀眾實地感受當年台語片的風貌,但台灣在1950-1970間生產了約1200部台語片,至今卻只留下了200部作品,過去許多影片佚失,史的今人只能依靠文字記載和上一輩的回憶來拼湊台語片的回憶。而上週學界在台語電影領域的努力上,又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11月7號於光點台北舉行記者會,由所長蔡慶同、計畫主持人井迎瑞、協同主持人曾吉賢、以及數位修復師王明山攜手正式對外公布,該所師生於今年尋獲了台灣電影史上開起台語片風潮之作《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電影拷貝。

《薛平貴與王寶釧》是1955年由陳澄三先生投資拍攝,邀請何基明導演執導,並由陳所屬的「麥寮拱樂社」歌劇團擔綱演出的台語黑白有聲電影。《薛》片是第一部台人自製的35釐米電影,當年標榜「正宗台語」電影,造成全台轟動,打破票房紀錄,陳澄三與何基明又打鐵趁熱的於次年推出《薛》的續集與第三集,並引起一陣歌仔戲電影的跟拍風潮。但在過去五十幾年,這三部歌仔戲電影普遍被認為早已因時代變遷而永遠佚失。多年來,台灣對於該片的研究只能參考一些片段與零碎的文字資料,鮮有人看過本片,一直是相關研究人員的遺憾。

在7日的記者會上井迎瑞教授表示,南藝大音像所師生在今年六月於苗栗地區進行歇業老戲院與資深放映師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份珍貴的拷貝。負責進行訪問的曾吉賢教授回憶,當時他看到生鏽的鐵盒上貼著「王寶劍」三字時,還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台語電影,等到他回去整理文物時,才發現其中一個影格上有著「打破票房紀錄」的字樣,心中才暗暗驚喜,等到技術人員確定拾獲的就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三集完整的拷貝時,他更是感到熱血沸騰。

井迎瑞教授表示,《薛》片三集均完整出土,包括第一集92分鐘,第二集91分鐘,第三集78分鐘。特別的是,這部於苗栗尋獲的台語片拷貝,卻經過客語重新配音、配唱。井迎瑞興奮的表示,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台灣電影發展初期影人透過戲曲電影為媒介,讓「劇場藝術」向「電影藝術」而過度的努力。同時,這份「客語版」的拷貝,更揭開一塊台灣電影史所忽略的領域。而台下與會的客家文化工作者鍾永豐更興奮的表示,這部珍貴拷貝可能指出了幾個當年重要的文化面相。第一,由配音、配唱可看出當年台語片可能有意經營客家族群的市場,而閩客間的文化隔閡也可能不像現在想像的那麼涇渭分明;第二,片中配唱的使用的均為客家戲曲曲調,包括「山歌」、「八音」、「大戲」等體裁,而大戲與歌仔戲同屬北管系統,歌謠皆為七字,使得這部電影在閩客文化之間的轉換更是減去一層隔閡,他更指出,配唱的大戲班在唱腔中帶有一些「江湖味」,與一般客家戲班唱腔不同,他研判此一戲班可能不只唱客家大戲,也可能會在閩南族群地區演出歌仔戲,因而唱腔之中便帶有歌仔戲的韻味。而客語配音所使用的是「四縣腔」,也顯示了當時在竹苗客家族群流行文化中,是以四縣腔為主流。

此一拷貝狀況並不佳,出土時已有多處出現酸化、變形、甚至斷片,有部分片段更是因底片斷裂而只剩下一半寬度的畫片,拷貝本身也因當時技術水準不足,而有多處沖印瑕疵,目前南藝大在前任中影資深調光師王明山老師的指導帶領下,已將《薛》第一集拷貝完成物理性的修復,去除底片上的油汙與放映髒點,同時,該所添購的數位修復軟硬體也已經到位,接下來將由負責過多部中影電影數位修復計畫的王明山為此片進行數位修復。王明山老師表示,考量到保留當時的技術水準,還原文物原貌,進行數位修復時,將保留當時的沖印瑕疵。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的井迎瑞教授表示,此一拷貝的發現及具歷史與學術意義,他希望藉由此次修復計畫展現台灣在地研究單位的能力,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用將影片送至國外修復。

會上井迎瑞教授也撥放了片花讓在做嘉賓先睹為快。《薛平貴與王寶釧》片頭演職員表配以好萊塢式的管絃樂,等到影片開始時才轉為台灣傳統戲曲的音樂,形式十分特別。片尾更有第二集的預告,劇情畫面上打上「使你感動」、「切莫錯失良機」等字樣,展現出早期台灣電影的質樸韻味。

提交
南藝大音像所團隊與會嘉賓合影,音像所團隊為井迎瑞教授(右四)、曾吉賢教授(右一)、影片修復講師王明山教授(左一),與會嘉賓包括國影館館長林文淇先生(左三)、南藝大校長李肇修教授(右五)、作家小野先生(右三)、客家文史工作者鍾永豐先生(左四)。

井迎瑞教授也宣布,南藝大將於11月15日至18日與成功大學合辦「2013閩南語電影展──歌仔戲電影專題」,屆時將於11月16日星期六,在南藝大音像學院大放映廳放映《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一集全片,歡迎各界蒞臨觀賞。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4/01/post-2769.html

IMG_3018-thumb-300x535-19998 (1)shewang006-thumb-500x416-19992shewang007-thumb-500x377-19994shewang008-thumb-500x473-19996shewang005-thumb-500x238-19986  

433FT (1)P1060174  

 -----------------------------------------------------------

激情蔣渭水 苦情王寶釧

台灣有一群人正試圖改寫台灣歷史,但是另有一群台灣人努力從歷史源頭中挖掘動人素材。國片《大稻埕》與《KANO》即將接力上陣,創作者都深情回顧了台灣史,用民間的「活力」向政府的「反動」大聲說不。

《大稻埕》以裕仁皇太子「東宮行啟」訪台做背景,主要是想帶出以大稻埕做基地,倡導台灣意識的民運先鋒蔣渭水。《KANO》則是台灣嘉農棒球隊遠征日本甲子園,拿下亞軍,創下「天下嘉農」的傳奇。這些台灣前輩風雲,政府避提,就讓人民自己來弘揚吧!

《大稻埕》是賀歲片,導演葉天倫不想只搞笑,重現了蔣渭水趁舉布條歡迎裕仁之便,以「歡迎鶴駕」四小字,夾帶「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八大字的抗議場面,雖然處理得太激情,蔣渭水竟能圍在太子車隊前舉右拳呼口號,卻夠吸引年輕影迷搭豬哥亮的便車去認識蔣渭水。電影還賦予大師郭雪湖的名畫《南街殷賑》「魔法」,讓昔日的大稻埕街市「動」了起來。看完電影,你就想走一趟北美館,看《南街殷賑》真蹟,認識郭雪湖。

研究台灣電影的人都「聽過」曾有賣座名片《薛平貴與王寶釧》連拍三集,開啟了台語片的黃金時期,但在獨尊國語的語言政策下,拷貝佚失,無人聞問,卅五年來無人能再「看過」。

「薛」片僅存的一支「客語」拷貝去年意外出土,卻已嚴重酸化,幸虧南藝大學者修復,日前重映了第一集,但仍需向各方募資搶救二、三集,龍應台如果真的疼惜台灣文化,懂得搶救台灣歷史的迫切,就該動用文化部的預算全力搶救,別再向業者強索招待券了。(藍祖蔚)

-----------------------------------------------------

薛平貴與王寶釧:出土

 

 

195614,台灣第一部35釐米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市的中央和大觀戲院聯映(三天後,美都麗戲院(今日之國賓戲院)加入聯映),一共演了廿四天,票房三十多萬台幣;2014119,《薛平貴與王寶釧》再度在台北市華山光點映演一場,觀眾兩百多人。

 195614我才剛滿月,未能躬逢其盛;201411959歲了,終於補上了影史空白。那一天,許多比我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都在那一天見證了那頁斑駁的影史。

 

 

以前,對《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片名及轟動情況,全數來自呂訴上先生的「台灣電影戲劇史」一書,但因影片逸失,只能在紙上遙想神遊,無法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可以吸引及餵養那一代的影迷?趕上《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重映會,我的腦海裡又浮想起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大觀戲院看《乞丐與藝旦》的往事了。

 

 

得見《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一功臣當然是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他們的計畫團隊在苗栗中找到了該片拷貝,而且把已經酸化、破裂及燒焦的拷貝重新整理及修復,讓昔日名片得能重現銀幕。那是傻人才會做的傻事,但是沒有這群傻人的即時搶救,台灣影史的失憶症,絕對比今天更嚴重,曾經生產1200部台語電影的黃金盛世,如今剩下不到200部拷貝的花果飄零,只會讓台灣的昨天更形殘缺與空白。

 

重看《薛平貴與王寶釧》,至少讓我看見那個世代的電影九個大膽又細緻的嘗試:

 

一,語言

 

呂訴上把《薛平貴與王寶釧》歸類為帶動台語電影風潮的第一部作品,但是今天看到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卻是客語版本(這或許與拷貝從苗栗現身有關),卻透露著當時出品該片的成功影業社有著「分眾」市場的行銷策略,講台語人多的城市,就看台語版,客語城鄉,就看客語版。我不懂客語,分辨不出客語配音功力,但是我看到的是製片人因地制宜的行銷膽識(這和2014年港片《金雞2》也要配台語版的策略約略近似,雖然,我在電影院聽到的台語版預告片有些「毛骨悚然」,不忍卒聽,但是我佩服片商的嘗試〉。

 

二,服裝

 

《薛平貴與王寶釧》是由當時台灣最著名的歌仔戲團麥竂拱樂社成員演出,黃以猛負責的服裝、頭飾、披帶、盔甲,幾乎都是全新行頭,「新」衣的光鮮硬挺質感,在黑白電影的顯影光澤中依舊非常突出。「新」或許不盡寫實(連乞丐的補釘都像新縫),也顯得多餘而累贅(每位女角頭上都要戴起沈重的鳳冠,沈甸甸到幾乎壓扁了角色),卻也反應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於「拍電影」的慎重其事。

 

三,美術

 

我看到《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紫禁城遠眺圖時,忍不住就笑了起來,李安的《臥虎藏龍》為了重現清城的京城模樣,特地用電腦動畫「創造」出一個彷古的紫禁城,《薛》片的創作年代沒有電腦動畫,導演何基明面臨著與李安同樣的困擾:能有一個京城的遠眺畫面,故事就能說得更動人,怎麼辦?沒有電腦的年代,就用手工繪製吧,從下圖中我們就可看到1950年代的台灣電影人如何「土法煉鋼」,亦能衝破困境(雖然畫工粗略了些)的努力。

 

其實,《薛》片承繼了不少歌仔戲班的景片概念,不論是朝廷宮殿的樓台亭閣或者王府庭院,布景師黃良雄用透視法畫出的景片,就能在攝影棚內「交代」戲劇背景與規模,或許那是便宜行事的製片手段,卻也同樣顯示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因應有道。

 

四,音樂

 

我完全沒有能力分辨「山歌」、「八音」、「大戲」等客家戲曲曲調方差異,更無法體察客家戲曲與歌仔戲曲究竟有何異同,但是《薛》片卻不時會出現一些我熟悉的樂曲,從黃梅調的旋律,到1930年代本士音樂家所打造的「滿山春色」和「農村曲」等本省歌謠旋律,當然更少不了後來被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發揚光大的《出埃及記(Exodus)》主題曲「This Land Is Mine」磅礡非凡的旋律,原來,後現代主義標榜的「拼貼(Collage)」精神,在1950年代的台灣即已經有了忠實的執行者(負責音樂的作曲家是黃錦坤),那個年代的觀眾「聽見」這款前衛的拼貼音樂,應該亦是有著等量的驚歎與滿足吧!

 

五,馬戲

 

在王童執導的《策馬入林》後,台灣電影幾乎已經極少看見馬隊的蹤影了,古裝電影的萎縮,反應著製片現實(取景困難,製作費用大增),騎馬戲的再難一見,看到《薛》片以蘇龍與魏虎策馬進京考武狀元做開場時,我不禁莫名興奮了起來,光是九九峰前的山野景觀,就是台灣城市開發未及的處女地舊觀,隨後的征戰場面,即使馬匹只是虛應故事地列隊交戰,至少亦能有模有樣「超越」舞台劇格局,讓歷史電影多少有著歷史的規模。至於戲班演員俐落上馬的身影,是不是亦說明了那時演員方紮實訓練?

 

六,繡球與窰洞

 

王寶釧拋鏽球招親的傳奇,其實是演義小說中最浪漫的描寫,電影要如何呈現拋繡球的場面呢?何基明的安排非常樸拙,卻也相當有趣,他用了一根木竿繫著繡球,就在眾家男子頭頂飄來晃去,或許是因為拷貝殘缺的關係,重映版本未能清楚交代繡球是怎麼落在薛平貴手上,畢竟慧眼識英雄,才是王寶釧傳奇的重要關鍵,中間的突兀與失落,或許是影史上難以圓滿交代的另一個遺憾了。

 

更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王寶釧後來苦守寒窰十八年,那座寒窰該是啥模樣?台灣沒有窰洞,美術黃良雄選擇了一個防空洞來取代窰洞,再看著王寶釧與薛平貴等人彎腰側身才進得了窰洞的模樣,全片就此散發著強烈的爆笑能量。

 

七,表演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編劇是陳守敬,在打造薛平貴傳奇之前,先打造王府千金被妖魔附身的驅魔戲(後來才知道那妖是馬妖,等著薛平貴驅鬥鎮攝才還原馬身,一路伴隨打拚功名),從邪魔上身的哈哈哈狂笑,到驅魔道長的胡言亂語及墜落水缸,其實都採用了舞台表演的傳統誇張框架,六十年後重看這些畫面,依舊有著逗笑娛樂功能,只是笑點從單純的逗笑,多了些今昔歷史的比趣唏噓了。

 

八,選角美學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男女主角都是女性演員(歌仔戲班的傳統),飾演薛平貴的劉梅英還算清秀,飾演王寶釧的吳碧玉則是標準的大圓臉,與《花漾》中的陳妍希約略相彷,顯然,那個年代的觀眾遠比今日厚道,就算吳碧玉後來不曾大紅特紫(我必湏承認,這種無法查証的說法只反應著我自己的偏見與無知),至少《薛》片的票房佳績(根據呂訴上「台灣電影戲曲史」的描述,光是1956年那一年就有22部台語電影順勢而生)充份說明著觀眾的喜愛(呂訴上還告訴我們:電影上映前,全體團員整裝打扮,乖兩部小車,吹著西洋樂器遊台北市大事宣傳...首映的中央戲院甚至有觀眾擠破玻璃的情事),遙想寶釧當年,或許也只能用「雌姿英發」來形容了。

 

九,預告

 

《薛》片一共有三集,今天看到的只是第一集,就在映演的最後突然就跳出了代戰公主的戲份,那是她去攔截想要偷溜回國的薛平貴,此時,畫面上也出面了「使你感動」和「切莫錯失」等宣傳字句。這種預告手法,其實在影壇早已消失多時,但是昔日我們在看「如來神掌」等系列港片時,卻是屢見不鮮的招式,那是與影迷有約的最有效手段,只要忠誠,就不會錯失,只有確有好戲,就會持續捧場,那個美好的年代,那個電影掛帥的娛樂年代,已如滾滾長江東逝水了。

 

--------------------------------------

8669498-3422046  

紀錄首部台語片 南藝大請出「王寶釧」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台南報導】
2014.05.13 12:27 am

台灣首部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飾演王寶釧的吳碧玉圖秀出保存的劇照。
圖/南藝大提供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去年尋獲台灣首部35厘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校方針對該片持續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近日訪問到飾演王寶釧的女主角吳碧玉,82歲的她息影數十年,披露當年拍片點滴,成了珍貴電影史料。
去年6月,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在苗栗客家庄進行歇業戲院的田野調查,助理教授曾吉賢從陳姓老闆手中取得長滿鐵鏽的膠卷鐵盒,發現竟是消失多年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不過原以為是閩南語發音的歌仔戲電影,發現此片改以客語發音,連歌仔戲唱腔也轉換成客家大戲、樂器用的也是客家八音。

經查,該片為民國45年當時全台灣最具規模的歌仔戲團─麥寮「拱樂社」老闆陳澄三所有,請來導演何基明拍攝,這是台灣首部35厘米台語片,當年轟動全台,第1集就創下200萬元票房佳績。

曾吉賢與其老師南藝大教授井迎瑞帶領學生們展開「薛平貴與王寶釧」田野調查,然多人已經作古。後來得知飾演王寶釧的女主角吳碧玉,居住在高雄大社區,上周眾人順利找到已82歲的吳碧玉。

「片子都已不見了,你們還來找我做什麼?」吳碧玉一開口難掩落莫說著,井迎瑞說「我們找到了!」讓吳碧玉相當激動,訪查話匣子打開停不了。

「演出薛平貴與王寶釧,好像還是昨天的事…」吳碧玉目光炯炯有神,不僅口齒清晰,還能說會唱,談起過去如何從丫環演起,之被何導演相中飾演王寶釧的過程,彷彿把昔日登台景象和電影院盛況帶回現在,內容相當珍貴。

井迎瑞、曾吉賢也邀請吳碧玉來南藝大,專門為她放映一場「薛平貴與王寶釧」,讓她能細細回憶當年的景況。

【2014/05/12 聯合報】

-----------------------------------------------------------------------------------------

客語版-薛平貴與王寶釧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47675456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