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_215914  

【那一年的這一天】1960.6.18史上唯一一次!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
2017-06-18 08:00
那一年的這一天
今日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 每一天,都在歷史的光采與風霜裡, 推進、也累積文明。 每一天,都有獨一無二的存在意義, 新聞及歷史,相互輝映。 從每一個「今天」、回顧那一年, 曾令我們振奮、感傷、懷念、悲痛過的人與事, 看看時代行進的軌跡。[完整介紹]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成為迄今唯一一位訪問台灣的現役美國總統。圖/Public Domain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成為迄今唯一一位訪問台灣的現役美國總統。圖/Public Domain
哪位美國總統曾經來台訪問?柯林頓?尼克森?詹森?雷根?羅斯福?他們不是在副總統任內,就是卸任後,或還沒擔任總統前到訪。羅斯福在開羅會議與蔣介石會面時,台灣還是日本的屬地。歷史上唯一曾經踏上台灣土地的現任美國總統,只有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一人。絕無僅有。
艾森豪巡視反共前線 50萬人被動員迎接
1960年6月18日,70歲的艾森豪從太平洋第七艦隊旗艦聖保羅號,搭乘陸戰隊一號直升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73歲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身著軍裝,與妻子宋美齡到機場親迎,之後並與艾森豪進行兩次會談。
當時還是冷戰的時代。前任的杜魯門確認了圍堵政策,但艾森豪不僅「圍堵」,還讓蔣介石跨越了「不准反攻大陸」的門檻,曾經下令第七艦隊閃避,以便蔣介石得以在必要時,在中國沿海邊境採取反擊。有了艾森豪的「背書」,蔣也順勢獲得更多的美援,以及美軍顧問的協助,使1958年8月23日的金門炮戰得到足夠的抵禦能力。
掛階五星上將、曾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的艾森豪,與曾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介石,雙方在這次歷史性的會面,還發表了《聯合公報》,重申落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有了艾森豪的美軍作為後盾,蔣介石也得以強化對內的高壓統治。這也是艾森豪在訪台不到三個月後,「雷震案」之所以爆發的遠因之一。
艾森豪在台北停留的時間僅不到兩天,在圓山飯店過夜一晚。為了這位「自由世界領袖」的到訪,當年的圓山飯店100個房間,有90個房間因維安所需而被包下,事實上等同整個淨空。在層層密佈的安全措施下,艾森豪與蔣介石共乘敞篷禮車前往圓山,民眾夾道歡迎的戲碼當然是少不了。甚至當時政府也為艾森豪的訪台發行了郵票。
艾森豪訪台時市內人潮眾多,軍警密佈;街上則可見「中美友好萬歲」的蔣、艾二人巨型看板,民眾手舉看板遊行,宛如嘉年華會。艾森豪也在蔣的陪同下,參觀了忠烈祠等地,事後官方也發佈了不少的影片、照片,宣傳中美兩國友誼,以強化「國人」的信心。
不過,值得記錄的是,當年還動員了軍、警、公、教、軍校生等,號稱50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聆聽艾森豪演講,一卡車一卡車的群眾被載來,但場面還是相當混亂,不少人往前擠,盼一睹「美國總統」的丰采。當年台灣的人口僅1079萬人,等於每20個國民,就有一人在現場,演講盛況超越蔣政權常辦的「國慶閱兵」,也不輸54年後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凱道集會。
曾宣示動用核武嚇阻中國犯台
根據當年的《中廣》報導,艾森豪表示:「此次訪台唯一的遺憾就是行程過於短促,然而中華民國人民熱烈歡迎與為自由理想的獻身奮鬥,使他獲得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與中華民國元首和政要的會談,證實了兩國的信念相同,更加深中美兩國深厚永恆的友誼。蔣總統隨後也發表簡短談話,他認為艾森豪總統此次的訪問,更加深了中美兩國的關係,同時也期望兩國能共同合作,達到中國民族自由與世界和平目的,並預祝艾森豪總統接下來在其他國家的訪問一切順利。」
當年的毛澤東對台灣仍未放棄武力,兩岸之間小衝突不斷。但核武強權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曾宣示,為了保衛台澎,不惜在遠東動用小型戰略性原子彈,這確實對中國產生嚇阻作用。而這樣的說法在美國總統中也絕無僅有。不過,艾氏也曾向國內保證,絕不會讓美國子弟為了台澎金馬而戰。
當時國共對抗仍在有限戰爭階段。當艾森豪進行旋風式訪台時,中共解放軍也不忘放「禮砲」送往迎來,在6月17、19日,對金門共猛烈發射了17萬發砲彈。但從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之後,中共一直透過情報系統避免與美軍直接衝突或誤擊。
艾森豪當年被蔣氏政權「炒作」當然有攘外安內的作用,而艾氏當時離卸任僅剩7個月,對這位美國在20世紀唯一軍人出身的總統,巡視「前線」的樂趣遠大於在國內被民主黨的國會荼毒,當時艾森豪的支持度並不高。當年的11月8日,美國人選擇年輕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當總統;而艾森豪的副總統,曾在1953年訪台並與蔣介石共同閱兵的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輸掉大選,接班失敗,要到1968年才入主白宮。
儘管和蔣介石一樣都任盟軍統帥,但艾森豪並不是個「老粗」,反倒像個儒將,提拔過不少人。事實上,西點軍校出身的艾森豪戰後還曾擔任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5年,這也不是「政工幹校校長」或「黃埔校長」所能比擬。而在對抗蘇聯與中國時,艾森豪的膽識也許更強,核嚇阻戰略經常採取強硬姿態,曾留下「戰勝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方法,就是阻止它」這樣的名言。
在當時國際兩極鬥爭的格局下,艾森豪持續對蘇聯的軍備競賽,成為自由世界的霸主,在他任內(1953-1960)戰後經濟亦得以持續復甦。然而,他的盟友「中華民國」台灣卻也無法得到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在那「安全」大過一切,聲稱避免三次世界大戰的時代,威權統治成為不少國家的普遍現象。但不管如何,艾森豪成為迄今唯一踏上台灣土地的美國總統,也讓他繼羅斯福之後,成為老一輩台灣人較為熟悉的美國總統。


w704 (35)d2404822  

連內褲都脫了! 這張照片論買房的重要性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房地產廣告訴說買房的重要性。(圖/網友2227995提供)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結婚到底要不要買房?有網友在Mobile01分享一張房地產廣告照片,廣告中是一名只穿著內衣褲,且正在脫內褲的女性,而旁邊文案寫:「天長地久、給我承諾,雖然有點啼笑皆非,但似乎也反映了傳統觀念裡,買房所被賦予的意義,也讓網友大笑:「連內褲都脫了還不買房?」
該照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人說:「買房後連小褲褲都願意脫了,還不買?」、「再次說明買房的重要性」;也有人笑說:「要靠買房才能讓她脫哦?你還有很多要學」、「我沒買房我老婆也是脫了阿,還生兩個了」;更有網友不屑表示:「如果婚姻要靠買房子才有所謂的『承諾』,我想這個婚姻也沒甚麼希望可言了」;另外也有少部分網友笑說:「我以為是免治馬桶的廣告」。
據提供照片的網友表示,該房地產廣告是他是在LINE上看到的,不清楚原先第一手是誰,但聽說地點是在高雄仁武。不過《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實際訪查,該建案應該是台南日東昇建設於2008年推出的建案「旭日東昇」


 

高唱居住正義 須先落實租屋政策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總統蔡英文選前承諾,日後將制定《租賃專法》,最大的變革就是調整租金稅收制度,規範租賃契約中房東與房客雙方權利義務,提到房東的房屋稅適用自用住宅稅率,租金所得也要課稅,盼健全租屋市場。

據財政部統計,全台擁多屋者,兩棟以上房產有超過兩百萬戶,三棟則有近七十萬戶,四棟以上有近二十八萬戶,甚至九棟、十棟還有兩萬戶左右。這些住宅是否有出租?租金是多少?都欠缺管理機制。

剛入閣的環保署署長李應元在擔任立委時提出「自用房屋租賃法草案」,為維護自己或配偶、子女在租處三十公里內沒有房屋者,他說,「出租自用住宅房東須納稅,且租屋條件不得設置性別及年齡等和漲租限制。」

「自用房屋租賃法草案」 保護弱勢房客

另外,李應元也主張房東在租屋到期後,若無正當理由,不能拒絕房客續租,更不能把積欠房屋的中低收入戶趕走,也不能任意漲租(以4%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為標準),「若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房客可以依理要求房東調降房租。」

在稅捐方面,草案明訂房屋應繳納的稅捐都須由房東負擔,不得要求或與房客約定,透過「租金減少、不得設籍或不得申請住宅補貼」等方式規避繳稅。最後,為保護弱勢,房客若因不可歸責於己的原因而積欠房租兩個月,且符合中低收入戶標準,房東不得自行解約,但可向內政部申請由「住宅基金」代付租金。

李應元強調,他比較是站在房客的權益,盼拋磚引玉,未來若有黨團或其他版本,可在初審時交流意見。

居住正義還要考量 「惡房客」的問題

然而,維護房客權益就是履行「租屋正義」了嗎?立委黃昭順認為有待商榷。她說,日前也有發生房客攻擊房東的兇殺案,或是惡房客把房東的租屋地弄得髒亂,或是故意不繳交水、電、房租費用便逃之夭夭,此種租屋糾紛防不勝防,讓很多房東不敢貿然出租給弱勢房客。她提出未來修法時也應該同時保障善良的房東,不是只著重在房客的問題。

黃昭順說,「租賃專法」應該要趕快訂定,擬定符合我國產權、實際運作的租屋專法。在這之前,她認為若比照內政部以空屋當成社會住宅租用比率,目前只有10%,且大多集中在雙北,南部還有很多的勞工朋友也有住宅需求,她連署支持住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盼在租賃專法制定前先提高房東的出租意願,目前也已初審通過條文增訂,但免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徵所得稅部分,每月租金收入金額超過一萬元部分不在此限,實施年限為五年。另外,也將社會住宅出租給特殊情況或身分者的比例,從現行10%提高至30%。

---------------

台灣房價史/政府為選票假打房!既得利益像「粽子串」房價怎會跌?
相關關鍵字 彭淮南 建商 台灣房價史 香港公屋 新加坡組屋 利率
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特稿

從台灣房價史的軌跡可發現,1950至1970年代房價上漲但薪資、經濟成長也正成漲,人民靠勤奮苦過來,即便2次石油危機帶動房價,最後都是政府採取緊縮銀根、禁建、課徵空地稅平抑房價,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資金拱高房價,政府採取「228選擇性信用管制」重創建商,而如今為何有了奢侈稅、實價登錄仍打房失敗?

1970年代政府曾祭出禁建,有些房屋原本可蓋5樓以上,卻僅能蓋低樓,當時重創開發商。(好房News記者陳韋帆/攝影)

 

2年半前政府實施奢侈稅,限制非自用住宅2年內移轉得課徵10~15%交易稅,雖然讓台北市交易量萎縮但房價仍緩步上漲,資金更是轉移灌入中南部、機場捷運題材的桃園,甚至去年「仁愛帝寶」還創下每坪298萬元的新高價,嚴重挑戰央行總裁彭淮南防線。

正當在我們看亞洲鄰國新加坡、香港為何能落實房市健全政策?如新加坡組屋政策讓人人都有屋可住,並將具私有權高端豪宅與一般住宅落實「區隔產品」,香港則有「公屋」可申請,共有76.1萬戶,佔住宅總量3成,2012年香港更調高印花稅(類似奢侈稅)並延長為3年時限,非香港人購買房產也須繳外國人印花稅15%,讓二手屋仲介上街抗議。

新加坡、香港過去都是英國殖民,早期就已經規劃完整都市計劃,且延續西方法治精神,而現今的新加坡仍屬威權體制,制定與執行政策的過程中被財團干擾的機會較低,反觀台灣政府與立委、財團的「人情文化」,負面發展為「粽子串」利益結構,例如制定奢侈稅之際,原本課徵範圍要納入預售屋,卻在建商抗議之下不了了之。

同樣的,制定實價登錄法源時,也僅是針對一般成屋並要求代書進行登錄,預售屋卻給建商、代銷開了個空門鑽漏洞,難怪當時有代銷業者老闆老神在在說,「實價登錄怎麼可能讓我們賣不了房?」

現今建商早已經學會過去歷史教訓,低利率槓桿操作風險低,台商「鯊魚返鄉」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游資也多集中房市,現今政府雖透過查稅、放話利率升息、興建合宜住宅作秀平抑房價,但在多方既得利益者阻力之下,根本無法從最核心問題「稅制改革」著手。

今年正逢選舉年,採訪台灣房價史過程中,許多業者都私下說,「政府為了選票非得出一張嘴說要打房、說房價會下跌,這只會害了真想買房的民眾!」如此,我們還能不能相信政府真為老百姓住居問題劈荊斬棘?

------------------------------------------------------------------------

台灣房價史/我在2000年代買房⋯房客變屋主!大安區1坪25萬元 增值1.5倍
相關關鍵字 租售 大安區 台灣房價史 房價下跌 房東 租屋 都更 榮興花園 增值
阿雄/口述 蔡佩蓉/撰文

我從1980年開始長期就在關注房地產,在2000年之前曾買過第1間房屋,從2次的購屋經驗來看,正巧都是「房客變屋主」,而這些年昇華出的房地產心法就是——「逢重大事件房產必跌,但往後反彈力道更強。」

 怎麼說?我的第1間房屋是在1986年買的,當年正是1980年代波段房市谷底,那1年發現交易量逐漸復甦,正巧我在台北市榮星華園附近租屋,屋主覺得沒必要住那麼大的空間,於是決定出售「由大換小」。

由於跟房東平日維繫良好關係,開啓了雙方坐下議價的契機,最後用以總價200萬元買下,當時市場利率高達7%,因為出社會工作沒幾年,於是先跟老爸借了100萬元,降低貸款金額,所以雙薪家庭每月房貸只需幾千元,壓力並不大。

1995年正打算安排小孩的學區,就將榮星花園房屋以總價700萬元出售給對戶鄰居,轉而在大安區租屋,當時月租金3萬元,加上出售房屋賺了500萬元現金,因此沒有迫切購屋打算。

而以房地產景氣時機來看,1992年是台北市房地產波段高點反轉向下的時期,尤其1996年是總統直選、台海危機的時期,不少人選擇移民海外,1998年又是國揚、擎碧等大型建商跳票的「歹時機」,但到了2000年卻是一個重要關鍵。

當年是買賣移轉棟數止跌回升的1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後一陣房市震盪,卻也嗅出買氣回溫的氣息。又正巧,一家人租了5年的房子,屋主缺錢想賣房,我就以1千萬元整、每坪25萬元買下,當時我萬萬沒料到10多年後,這間房屋增值了超過1.5倍,每坪市值大概有3000萬元左右。

如今打算過退休生活,這間具有都更價值的公寓可讓我未來生活無虞。歸納這些年的買房心法,我認為房價長線是穩定上揚,只要每逢重大事件短則1至2個月長至半年,即為重要的買房時機,不過現在房價真得很高,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要在台北市買房恐怕是很大的壓力。

-----------------------------------------------------------------------------------

台灣房價史/1960年代 房價止漲於空地稅、禁止放貸辣手打房

相關關鍵字

 台灣房價史 房地產 空地稅 平均地權條例 貸款

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專題報導 圖/數位新聞報紙資料庫

隨著1950年代末期政府意識到台北市房價傳出漲價1~2倍,以喊話方式希望民將資金導向開工廠、創造就業機會,並在各大都會區實行「都市平均地權條例」、限制房地產貸款,也讓房地產降溫結束波段多頭。不過在1960年代初期,為解決北市房屋供不應求,政府進而鼓勵業者投資興建住宅,隨著物價、油價上漲又醞釀了新的漲勢。

1960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前往圓山行館途中。(圖/取自維基百科)

196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時刻,蔣中正從原本反攻大陸計劃轉變為經濟發展為主體,1962年進而鼓勵業者投資興建住宅,核准金額將近1億元,1965年7月美援正式結束,更代表經濟邁入劃時代的發展。

誠如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台灣房價跳要上漲之際,政府祭出浮洲、林口A7合宜住宅一般,在196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全台人口年增35萬人,每年須提供12萬戶新住宅胃納量,政府提出開發住宅新社區、擴大興建平價住宅以及鼓勵民間投資大量興建國民住宅3大面向。政府積極鼓勵之下,顯然當時房地產尚未進入波段多頭。

不過在政府鼓勵投資興建國宅,加上人口紅利帶動住宅需求、台灣經濟動能快速成長,與國際油價上漲帶動國內物價,讓房地產邁進所謂多頭期。而當時房市有何利多?不外乎北市人口從戰後的20萬人口,在1967年已經破100萬人大關,1968年台北升格將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木柵、景美併入台北市;蔣中正的反攻大陸計劃當時也從明轉暗,更篤定帶領台灣建立軟硬體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業現代化、改善工業結構,並將6年義務教育延長為9年提升人才培育與國民水準。

當時包括敦化南北路、信義路、仁愛路都在籌備延伸、拓寬,專家也預料這類台北市東部地區的「交通建設」,未來勢必取代中山北路、西門町。果然時至今日自然有所印證,而所謂「重大交通建設」促房地產增值論調,當年也早就是一門學問了。

1960年代的房地產當東風已經吹起時,點燃了房地產戰火,這次上漲更勝過1950年代,逼得在威權時代下享有決策果斷優勢的政府,在1968年審慎考慮全台施行「空地稅」。

1969年正式發布空地稅,針對全台都市土地的建築用地,在3年內未使用即加徵2至5倍的空地稅,若逾期仍未開發者,政府甚至可照申報地價徵收其土地。

1968年政府為了促進物價穩定各大行庫更緊縮貸款,包括全面禁止消費性貸款與房地產貸款。隨著政府重手干預,不僅斷了房地產所需的銀行金流,更以空地稅杜絕業者囤地不開發,宣告1965年成為波段房價高點。

至於1960年代有沒有房地產廣告?似乎百貨商場一間間開幕,尤其後火車站、西門町商圈正火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