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掃描:2013直直落 2014雪上加霜
文/羅克軒回顧2013,台股最弱的產業,當屬房產相關行業。幾個代表性的建商,表現也是極差,從圖片上就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建商─股價臉綠(遠雄)(皇翔)(華固)(長虹)這幾個主要的大建商的
--------------------------------------------------------------------------------
1990年代的房市受到1986年台北市起漲短短2~3年拱高房價,使得90年代淡水、汐止郊區崛起,甚至出現「只有台北市郊區2分之1價」的中南部推案熱潮,不過受到1995年容積率管制上路前夕,全台建商瘋狂搶照推預售屋,爾後卻遭遇台海危機、亞洲金融風暴,造成供給過剩,大型建商陸續傳出跳票倒閉。
-------------------------------------------------------------------------
【前言:看完前面4篇1970年至1990年代年輕人購屋故事,與2000年的換屋案例,都不難發現,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薪水要漲並不困難、扛高利率房貸不會沒有勇氣,雙薪家庭白手起家拚房就是社會風氣。
------------------------------------------------------------------------------------------
1970年代是政治外交風雨飄搖的時代,歷經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都讓台灣國際處境日益艱難,不過從房地產角度來看,卻隨著經濟起飛加上1973年第1次石油危機催化與1979年第2次石油危機都讓房地產推案遍地開花、廣告大量湧現,只是回頭看那個年代,如果你買得起一台彩色電視,其實你就能擁有一間房子。
------------------------------------------------------------------------------------------------------
高房價時代,不少建商業者會告訴年輕人「怎麼樣都該努力買房」、「市中心買不起就先從郊區著手吧!」但實際上,這是很不負責人的說詞。目前的是薪資倒退至16年前、物價卻「回不去」的年代,面對全球性不景氣,M型化的社會結構,有錢人瘋狂想辦法錢滾錢,年輕人卻覺得沒有未來可言,這恐怕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安定⋯
----------------------------------------------------------------------------
台灣房價史/我在1970年代買房⋯光復北路1坪2.8萬元 工作2年買房
相關關鍵字 租售 台灣房價史 莊孟翰 自備款 房價所得比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口述 蔡佩蓉/撰文
高房價時代,不少建商業者會告訴年輕人「怎麼樣都該努力買房」、「市中心買不起就先從郊區著手吧!」但實際上,這是很不負責人的說詞。目前的是薪資倒退至16年前、物價卻「回不去」的年代,面對全球性不景氣,M型化的社會結構,有錢人瘋狂想辦法錢滾錢,年輕人卻覺得沒有未來可言,這恐怕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安定⋯
年輕人的苦,就源自於不管買台北市或新北市的房屋,得面臨「不吃不喝10年以上」成為屋奴的壓力。若依據住展雜誌、國泰房產指數、永慶房屋等機構的「房價所得比」指標,一般年所得92.4萬元的家庭,要在台北市買中古屋必須不吃不喝21至25年,買預售屋則要年33年,跟當年只要省吃儉用2~3年或5~7年就可買房,實在非常懸殊!
回憶過去,台灣經濟起飛年代,我們雖然從小吃苦、求學時期省吃儉用,但上進的動力就來自「對台灣未來有希望」。
1975年(民國64年)當年我從軍中退伍踏入職場成為新鮮人,初期每月薪水7000~8000元起跳,2~3個月後逐步調薪至1.2萬元、1.3萬元,當台灣經濟跟著起飛之際,沒過多久獲得升職調薪,加上年終獎金豐厚,又有其他公司挖角跳槽機會,僅僅工作2年,就快速累積了20多萬元的購屋自備款,在光復北路、南京東路附近買了人生第1間房子。
當時預售屋每坪2.8萬元,30坪總價約80萬元,可貸款7成,自備款約20幾萬元,其中有10多萬元是依據工程進度付款,因此壓力並不大。那時候工作2年就萌生買房念頭,是源自1973年我念中興法商學院時,發現因國際油價大漲,附近麵包店原本賣1元的菠蘿麵包,竟然大漲5成變成1.5元,讓我驚覺通膨的可怕,加上學生時期從鄉下北上租屋,深深覺得要買房才能安定下來。
而現在這個「有錢人最光明、年輕人最黑暗的時代」,就在於一般沒有富爸媽的孩子,得面對追不上房價飆漲速度的無力感,台灣已經揮別高經濟成長年代,看著房市從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至今,從最初「薪資所得成長帶動房價」,到現在「游資炒高房價」的現況,我實在覺得,政府應該制定真正為人民住房需求的政策,台灣才不會成為失落的「鬼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