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富里車站 米倉造型得獎
2017年06月23日 04:10 楊漢聲/花蓮報導
台鐵富里車站 米倉造型得獎
花蓮台鐵富里車站,獨特的外貌吸引遊客拍照打卡,成後山新亮點,此作品更獲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花蓮縣富里鄉是全國知名的稻米之鄉,鎮上一座完工不久的外型貌似穀倉的建築,放的卻不是稻米,而是花蓮台鐵富里車站,獨特的外貌吸引遊客拍照打卡,成後山新亮點,此作品更獲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設計者張正瑜說,並未凸顯建築物,而是融入整體環境,成為地景。
2017 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於6月17日頒獎,來自台灣宜蘭的常式建築師事務所(OASIStudio) 設計的作品「富里車站」,獲頒專業類組「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銀獎,由於金獎從缺等於是實質的第一名。
張正瑜說,富里是台灣最富盛名的米鄉,也是人口稀少的偏遠鄉鎮。富里車站尺度很小,扮演著米鄉門戶,他以「大地上的穀倉」為發想,轉化成一座低調簡鍊的「米倉」,收斂為地景的一部份,因而車站與地景融合為一體,是一個側重地景情感的設計案。
張正瑜指出,車站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啟用,耗時5年,主要在於配合台鐵仍需營運,得在半夜施工,且在偏鄉,難在營建人力的缺乏,為堅持設計理念,監造過程相當辛苦,但對自己來說獲獎就是對他最好的鼓勵。

2017-06-23_102216  


 

鐵支尾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8日, 2017
聚落田園風光。
鐵支尾村民近來重鋪的一小段鐵軌。
來到「鐵支尾」庄頭,村民簡樸悠哉的生活節奏,逼得我們不得不再放慢腳步;其實,我們已經夠慢了…如此靜謐,不見人車,就只剩8、90歲老人,拖著佝僂身子,好奇地凝視我們。
「鐵支尾」,一個足以讓我遐想好一陣子的小地名。
它位居花蓮縣最南邊的富里鄉學田村,緊鄰台東池上,地處秀姑巒溪上遊沖積扇平原,水源豐富,遠望一片阡陌良田。
「學田」,難不成,是指這裡的人都還在學習下田?若這般詮釋,那就太小看他們了;這裡的鄉親可都是種稻高手,全村少見休耕地。
據富里鄉志記載,學田村舊名「馬里旺」(阿美族語);日治時期因人煙稀少,土地多未開墾,遂被劃為「官有原野地」。大正10年(1921年),大庄與公埔公學校(東里、富里國小前身)因缺乏經費,向官方申請開墾原野地,由民眾自發組成開墾隊;光復後,這些屬於「學校田產」的公有地,便順勢成了「學田」這個村名。
其實,在大正年間,日本官方曾於此經營農場,種植甘蔗,並鋪設了一條運蔗台車道通往富里火車站,再轉運至光復(大和)糖廠製糖。
昔時台車路線,依當地耆老跟我口述後,再比對地圖拼湊,大抵是從富里車站沿著台鐵花東線西側往南行,在富南村堵港埔附近,跨越秀姑巒溪來到學田村,再循村內光明路一帶田野,抵達今天的學田派出所;由於聚落離鐵軌尾端不遠,故名「鐵支尾」。
早期這條台車道,標準甚差,軌距僅495mm,以人力推進,距富里站里程約3公里,官方名稱叫「富里第二支線」,更早日人則稱「堺線」,這個「堺」,是指花蓮與台東交界之意。
還記得幾年前,初次探訪,因為怕找不到路,透早六點,天色微亮,便自下榻的民宿出發。
我們騎著單車,在山嵐晨霧下,沿著鄉間小道,緩緩前行,一路所見,盡是迷人的田園風光。
來到「鐵支尾」庄頭,村民簡樸悠哉的生活節奏,逼得我們不得不再放慢腳步;其實,我們已經夠慢了。
如此靜謐,不見人車,就只剩8、90歲老人,拖著佝僂身子,好奇地凝視我們。在他們眼中,我們不只是最年輕的「少年仔」,可能也是遊手好閒才會來此晃蕩的神經病吧!
一位老阿伯告訴我:「小時候,天沒亮,就得走路到富里街仔上課,放學後才有機會搭迴送的空台車回家。」另一位則搶著搭腔:「不過呢,台車很簡陋,經常半路翻落水田,還好車速不快,跳車保命並不難。」
他們可講得津津有味!原來,那段最艱困的年代,竟成了老人家最甜蜜的共同回憶!
一條50米不到的鐵軌,躺在眼前。那是社區發展協會向公部門爭取到微薄經費後,幾位比較「年輕」的老人,大家同心協力,一步一腳印,「矇著頭自己來」的打拚成果。雖然只是妝點簡單的圍籬花草,鐵軌上什麼也沒有,但我卻看到了在地鄉親,凝聚共識,企圖再度尋回土地感情的那份執著與信心。
有朋友說,要重鋪一條鐵軌,經費頗鉅,談何容易!話是沒錯,但錢少也有錢少的作法,我寧可持正面態度,期許他們,繼續努力。或許,哪一天,我再回去看他們時,鐵軌上會有台車動起來,帶領這群阿公阿嬤,重溫舊夢,找回記憶,那將是何等美好、動人的畫面啊!


 

教堂  

【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在台灣甚少聽見教堂的鐘聲,以致許多人還慕名前往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聽平安夜的100響鐘聲敲響。不過,在英國鄉間聖馬利亞小教堂每隔15分鐘敲一次鐘,卻惹來民怨,向政府投訴要停止鳴鐘。基督教牧師鄭信真說,早期敲鐘是提醒功能,現在是否要敲鐘,應由社區民眾協議是否保留教堂敲鐘文化。

今年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正好滿50週歲,特別在平安夜裡敲響100響聖誕鐘聲,安排平安夜禮拜,許多遊客千里迢迢慕名而來聆聽,久久聽一次不覺得擾人,但在英國赫特福德郡鄉間的聖瑪利亞小教堂,自1896年以來,固定每15分鐘敲響一下,已經敲了117年,當地有民眾覺得教堂鳴鐘會影響健康,向地方政府投訴。

地方政府表示,曾收過12份投訴,有民眾不滿教堂的鐘聲不時敲響,影響健康,當地官員展開調查,認定這種斷斷續續的鐘響確實影響健康。教堂委員會已同意在夜間停止鳴鐘。

不過,除少部分人外,當地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教堂不要停止鳴鐘,面對不同的意見,當地議會希望先讓社區民眾自行協商解決,盡量別到要對簿公堂的地步。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松江路牧師鄭信真受訪實說,早期沒有時鐘,加上通訊不便,透過教堂敲鐘提醒民眾來做禮拜,長久下來也成為社區關係的一種共同記憶,是否停止教堂敲鐘?社區民眾可透過溝通,調整敲鐘時段或夜晚不敲等,社區一同來決定如何保留教堂敲鐘的文化。

敲鐘是否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則表示,噪音對人的影響因情境不同,睡眠和醒著時受噪音干擾的程度也不一樣,每個人的生理週期不同,淺眠者容易被打斷睡眠,長期下來睡眠不足也會造成心理壓力。

新聞圖片

樑柱變形 富里60年老教堂傳拆

2015-10-27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富里鄉的富里基督長老教會建築優美,擁有塔樓、粗粒的灰泥牆面、伊斯蘭式尖拱窗,迄今近六十年,最近傳出教堂要拆了,經轉貼引起網友不捨!

  • 富里基督長老教會的天花板多處樑柱有龜裂變形。(黃家榮提供)

    富里基督長老教會的天花板多處樑柱有龜裂變形。(黃家榮提供)

  • 教會建築物已有近六十年歷史,屋頂嚴重漏水,教會有意拆除另建新教堂。(記者花孟璟攝)

    教會建築物已有近六十年歷史,屋頂嚴重漏水,教會有意拆除另建新教堂。(記者花孟璟攝)

臉書社團「台灣日式宿舍群近來可好」,前天有網友貼出富里教會照片「說要拆了,可惜」!讓許多網友看了直呼「不會吧!這麼漂亮、特色的建築」;也有建築師網友看過照片認為「可以補強」,「希望主事者考慮多花預算、為子孫留下文化記憶」。

貼文的李姓網友說,他週日到教會旁聽禮拜,聽到教堂將改建的消息,熱心教友告訴他:「教堂在教友心中是聖潔的、不能有任何瑕疵」,他不是教友不能多說什麼,只覺得好可惜!

花蓮的陳姓教友認為,雖然上帝不會願意讓信徒在有危險的殿堂敬拜祂,但不能推論拆除重建是必要的,希望老教堂可以透過修復來保全。

網傳百年歷史 教會︰美麗錯誤

富里教會牧師王睿智則說,網傳富里教會是「百年教會」其實是美麗的錯誤,長老教會是在一八七七年從台東新港(今成功鎮)石雨傘傳入東部,隔年傳入富里鄉,最早的據點是在富里鄉石牌有家庭聚會所;日本時代搬到現址,教堂早期是台式「土角厝」,但毀於一九五一年的花蓮大地震,目前的禮拜堂是在一九五九年舉行「獻堂典禮」,建築物到現在還不到六十年。

屋頂漏水 專家評估需重建

王睿智強調,水泥教堂早就超過使用年限,二十年前大翻修過一次,惟樑柱變形、屋頂還會漏水,做禮拜時碰到雨天「得拿水桶接雨水」、「已無修繕的價值」。他認為,教會要怎麼興建,應該還是要尊重使用的人,至於拆除「沒有時間表」,目前還在對教友進行小額募款,新教堂預估總金額一千五百萬元,並未公開募款,等經費到位就會興建。

花蓮文史研究者黃家榮說,他試過和教會方面溝通,但主事者有其想法,且教會也找建築師評估過認為是危樓、得拆除重建。他說,除非有人願意捐款協助,否則也只能無奈看到老教堂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