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穎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先生為文「衛生政策只要大老不需老大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4180),指責兒童醫院的設立是「沒有創造社會價值,反而重傷國家」的老大行為,其論述與事實不符。

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有兒童醫院,台灣則一直處於落後國家水準。衛生主管單位多年漠視此點,直到現任衛福部邱文達部長與林奏延政務次長的努力,才有所突破。

楊 前署長指稱設立兒童醫院需要增加經費但無法獲致降低死亡率等效益,那只是兒科老大「鞏固地盤」的手段。這種說法完全以功利為出發點,低估了資源整合對兒童 健康的重要性。以一般醫療行為為例,兒科專業人員執行打針抽血,可以減少兒童的痛苦與恐懼;兒童專用安全設備,可以減少不必要傷害。這些都是我們的目標, 但它們不一定能夠反映在死亡率或疾病發生率上面。

楊前署長批評浪費政府資源,殊不知擬議中的兒童醫院,完全沒有政府額外經費補助。我們希望 一向以成人醫療為尊的醫療衛生管理階層,能因而重視兒科發展。我們希望藉由兒童醫院評鑑指標的建立,進一步提升兒童醫療品質。我們無法也無從要求更多政府 資源,那只出現在已經消失的夢想中。

根據健保局近年資料,未滿十五歲的西醫住院健保給付點值佔率,由二○○一年的五.六%下降到二○一一年的四.六%,但這年齡層的健保案件佔率一直維持在九至十一%。二○一一年未滿十五歲者佔台灣人口十五%,卻只佔不到五%的住院給付。

兒 童健保申報點數逐年減少,一個重要原因是預防保健得宜,例如麻疹等很多傳染病都消失了。對兒童預防醫學貢獻最大的公費疫苗接種,政府竟連診察費都不支付, 硬是要求兒科醫師義務配合接種疫苗。制訂國家衛生政策的歷任衛生首長,能無憾乎?標榜預防重於治療的公衛大老,能無視乎?

兒童醫院的建立,是台灣兒科醫師追求的理想。我們不期望當大老或老大,我們期望台灣兒童更幸福、更健康。至於政府重視兒童醫療、給予兒童足夠醫療資源,則只存在夢想中。

(作者為醫師,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

---------------------------------------------------

看見兒科價值

◎ 葉勝雄

台灣疫苗之父李慶雲教授,早年有感於傳染病流行 季節,兒科病房總是人滿為患,戮力於研發麻疹和日本腦炎疫苗,並率先接種在自己小孩身上,證明安全無虞。四十幾年前,沒有健保的年代,兒童心臟學先驅呂鴻 基教授,為了怕家長無力負擔開心手術而放棄治療,四處奔走,創立了「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幫助了無數個家庭。

有人說,兒科醫師是很 天真的一群,發展疫苗,讓自己少了很多病人,換成健保的說法,少了很多點值。在剛踏入臨床的時候,兒科的師長就告誡我們,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不能將內科 的邏輯直接套用在兒科身上。然而直到如今,還是有很多兒科以外的人,不能明白這根本的差異,而用「生病」的思維,去探討「健康」的本質。

兒 童的醫療就像教育一樣,要看的是對未來的影響,而不是現今的利益,就像我們不能期望於年初投入教育經費,年底就要看到GDP的成長。如果目光短淺,看不出 國家級「兒童醫院」對於五年後、十年後,兒童醫療是否能振衰起敝的指標意義,就無怪乎兒科人才不斷流失,未來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培養優秀兒科醫護人才,而 是沒有人可以培養。

至於如何增進兒童預防保健、與婦產科合作加強篩檢、減少先天疾病、提升早期療育以照護遲緩兒,這些事情兒科不管健保有無 給付,都早已經在做,根本就不用列入國家級兒童醫院的計畫之中,卻因此被詬病計畫不周,頗令人訝異,這些事情難道是成立國家級兒童醫院以後才需要開始做的 嗎?

任何一個產業要吸引新進人員,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能看得見未來。現在支撐醫院裡兒科醫護同仁的,大多只剩下對兒科的熱忱。但縱使有再多 的熱忱,總難敵體力之衰退,報酬與風險的不對等。如何讓喜歡研究的能繼續研究,讓技術精湛的能貢獻所長,讓充滿熱血的能遠赴偏鄉,這才是政府該做的,而不 是一味要求無米之炊。

(作者為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