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un-10-map2013-09-05_074026  

嘉義縣溪口鄉位於嘉義縣北端,嘉南平原之北部,北緯 20.6度東經120.4度,北與雲林縣大埤鄉為鄰,南與民雄鄉及新港鄉接壤,西以北港溪與雲林縣元長鄉為界,東接大林鎮。全鄉面積三三.○四六三平方公 里,東西長約十公里,南北長約八公里,是嘉義縣轄十八鄉縣鎮市中面積最狹小的一鄉。 
  溪口鄉的地勢較諸其他鄰近鄉鎮低窪而平坦,由於三疊溪與 石龜溪上游夾帶大量泥沙順流而下,在溪口一帶淤積,河床逐年增高,河道兩旁農民濫墾,使河道更加淤塞,每逢大雨,極易氾濫成災。全鄉都屬河川沖積平原,土 質肥沃,地勢平坦,極適合發展農業。因土質鬆軟,多沙質,很適合種植水稻、花生、玉米、番薯及蔬菜。物產豐饒,民風勤勞,淳樸、善良。現轄溪東、溪西、溪 北、柴林、林腳、美南、美北、本厝、游東、游西、柳溝、疊溪、妙崙、坪頂等十四村,合計二○五鄰,五千餘戶,人口約為一萬八千六百餘人溪口鄉舊稱雙溪口 庄,係因位於三疊溪與石龜溪會合處而得名。於清康熙年間,漢人就來此地開墾。今溪西村有座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的「北極殿」,就可以推測溪口開發的 時間。鄉內「游厝庄」(游東、游西村),是當時游姓先民聚居之地。「海豐仔庄」(海瀛村),則是來自廣東惠州縣、海豐之先民定居地。而上崙、崙尾則是先民 依當時地形而命名。溪口五大姓分別為陳、張、劉、邱、蔡。 
  據1898年《嘉義管內采訪冊》的記載,雙溪口街於道光年間便已發展成街肆;日本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時,改稱溪口庄。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易名為溪口鄉,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村,隸屬嘉義縣至今。

本鄉東接大林鎮以三疊溪為界,北以華興溪與雲林縣大埤鄉為畔。該兩溪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形成雙溪咽口爰遠在二百多年前,祖先由福 建、廣東兩省遷移來台定居於此,鑒於現時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於民國前十七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台時稱為「雙溪口區」,至民國九年十月地方制 度更改廢區置庄,同時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庄」,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本省光復將「溪口庄」改為「溪口鄉」。蓋其所以稱為「溪 口」乃兩溪之天然形勢而名之。本鄉之行政區域在日據初期(民前十七年)區 隸屬嘉義縣打貓支廳,民國九年十月地方制度更改之區罝庄時改為溪口庄隸屬台南州嘉義郡,同時將溪口區轄之西庄部落改隸新港庄,而將新港庄轄之柴林 腳及大埤庄轄之游厝等兩大部落歸併本庄,共轄十大部落劃分為二十保。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本省光復易名為「溪口鄉」,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村,隸屬嘉 義縣至今。  
  本鄉住民係由福、廣東兩省移來,而小部份廣東語言早經同化福建,一切語言、風俗習慣均因省籍而差異。宗教除極少部份仰天主教、基督教外均沿襲祖先仰之宗教、衣、食、住、婚、喪喜慶等,不因被日本佔據五十餘年,而與我國傳統有差異。

 

溪口鄉簡介
  溪口原名「雙溪口」,顧名思義,因為這裡有三疊溪和華興溪匯流進入北港溪而得名。它是嘉義縣18個鄉鎮市中,面積最狹小的,全鄉耕地面積佔了四分之 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清康熙年間,大量的閩粵移民來此屯墾,鄉內約有85%的人口,其實是已被漢化、不說客語的福佬客。溪口也素有「博士之鄉」的美名, 鄉民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極高。或許是因為農家子弟向來勤奮努力的本質,深深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除了博士,溪口還盛產別的──溪口的酸菜聞名全國、產銷各地,是餐桌上頗受歡迎的配菜、牛肉麵館必備副食。而每天生產二十多萬顆的鵪鶉蛋,供餐廳、喜 宴及市場大量銷售,也是一絕。至於民俗童玩的搖籃──溪口國小,從1970年開始推廣民俗童玩,從踢毽子到擲陀螺,成績耀眼,所到之處總是博得如雷喝采, 亦常常出國表演,看似不起眼的童玩,就這麼玩出了一片寬廣的天空。小小的溪口鄉,充分展現了「以小搏大」的成績。
溪口鄉公所
地址:623嘉義縣溪口鄉溪北村中山路89號∣電話:(05)2695950∣
網站:http://sikou.cyhg.gov.tw/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