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遊記就是說《東遊記》、《西遊記》、《南遊記》和《北遊記 》/這裡面的《西遊記》並不是吳承恩版本的《西遊記》,而是《西遊記傳》,是由一個叫楊志和的人寫的。《東遊記》是吳元泰寫的,《南遊記》《北遊記》是一個叫余象鬥的人寫的/《東遊記》叫《東遊記上洞八仙傳》/《南遊記》叫《五顯靈官 華光大帝 華光天王傳》三次轉世投胎尋母救母的故事/《北遊記》講的是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故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四大名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YrJyu
四大名著,[1]即四大小說名著,是指《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4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原有「四大奇書」之說,後因《紅樓夢》盛行,中國大陸去除了原有包含《金瓶梅》的「四大奇書」一說,改稱「四大名著」。
 簡介
李漁引用明朝馮夢龍所言,有「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水滸傳》。「四大名著」的說法,定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以紅樓夢取代金瓶梅,於1952年出版的四大名著而成。四大名著歷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細緻的刻畫、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現今的電影、電視劇取材於四大名著的不可勝數。四大名著的銷量有多大沒有確切的數字,但是至今每年還是有很多種版本的四大名著,大量售出。其中以《三國演義》、《西遊記》2部一直都是最被熱衷於改編成各類影視遊戲的文學作品。天下三分、唐僧取經、梁山聚義的故事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評書、講古、戲曲、小說作品互相影響,互有貢獻,再由士人去蕪存菁編成定本,因此有學者稱為《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為世代累積型作品。《紅樓夢》則為後起之秀,並非源於古時的話本、故事。
四大名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YrJyu


閱讀《西遊記》來窺探中式佛教。 https://bit.ly/2ZuKW5X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發表於16世紀的明朝,作者是吳承恩。 小說的故事情節有其歷史背景,即唐朝的玄奘(602—664)西域取經的事件。
玄奘 629 年離開長安,經過甘肅、青海、哈密,跨越天山到達吐魯番,再經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最後於 630年到達印度,在印度逗留十三年,於 646 年回到長安。 之後他辦學校建寺廟,從事譯經事業,把從印度帶回的經書譯成中文。
唐朝以後,民間開始流傳各種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明朝出版的《西遊記》正是參考這些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匯總創新而成。。
現在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作者叫吳承恩(約 1500—1582),其實這是五四新文化時期被考證出來的。 吳承恩要是地下有知,看到他這部小說成了四大名著之一,享譽世界,肯定十分驚訝,因為他身前曾極力隱瞞自己寫了這部小說。 在當時,士大夫文人寫小說,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小說的情節圍繞唐僧到西天取經,有四個徒弟陪同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 師徒一眾人馬一路歷險,必須互相依賴協力合作,排除八十一難,最後才能取到真經,而一路磨難的經歷,正是自我修鍊的過程,最後唐僧、孫悟空都修成正果成佛,沙和尚和豬八戒也都成了菩薩。
小說和歷史最大的區別在於:歷史上的唐僧在小說中不是主角,小說的主角是孫悟空,而小說里的唐僧懦弱可笑,妖怪一騙就上當,對孫悟空卻很苛刻。
《西遊記》當然可以在不同層次上來閱讀。 它是一部志怪魔幻小說,講的都是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 ;它也可以是一部遊記,一路上流覽奇國異景 ;也可以讀成一部幽默小說,從對孫悟空形象的描述到孫悟空和豬八戒之間的關係,簡直處處都有幽默妙筆。
當然,它更是一部宗教小說,從中可以看到中式佛教之一斑。
小說中,儒道佛三教既並立又融合在一起,儘管小說中有許多地方也寫到它們之間的相互競爭,甚至對抗。
孫悟空的形象描繪也彰顯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把孫悟空看成中國國民性的縮影,《西遊記》就是以虛擬的敘述方式展示了中國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來應對佛教世界。
以孫悟空而不是唐僧作為小說主角,這當然很重要。 小說的敘事結構也反映出來,前七回講的是美猴王如何得道並大鬧天宮的故事,八到十二回再引出唐僧和取經的緣由,十三至一百回才講取經的過程——孫悟空作為徒弟,一路陪伴唐僧克服八十一難,最後大功告成。
中國讀者並不一定清楚師徒一眾人馬如何應對一個難接著一個難的具體細節,但是大多數兒童都知道"美猴王""大鬧天宮"的故事。
孫悟空是從一塊石頭迸裂出來的,乃天地精華風化所生。 孫悟空產生於天地陰陽交配,這顯然有道家的影子。
這隻猴子機靈勇敢,在花果山自然就做了一群猴子的頭,還自稱"美猴王"。 要是他能滿足於做一個猴王,自由自在享受花果,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更談不上到西天取經了。
但「美猴王」不滿足,他還想長生不老成仙(又是一個道教的專長)。 他從一個道士那兒學到了一身本事,好不了得,能"七十二變",可以變作各種動物,或者從自己身上拔根毫毛一吹,變出成百上千個自己。 他還能"翻筋鬥",一個筋鬥,就已過十萬八千里。 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可以看穿妖魔鬼怪的各種偽裝。
孫悟空與菩提祖師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根"如意金箍棒",本來是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但可以任意伸縮,平時縮成一根細針藏在悟空的耳朵里。
儘管道士一再強調要他學會本事後保持謙卑,但猴子總忍不住要炫耀,於是只好回到花果山做他的美猴王。 但他還是不滿足,得了道士傳授的武藝之後,他現在想要到天宮做一個官(典型的儒家動機)。
在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天宮簡直就是人間皇宮的翻版,也有一個皇帝和一眾天兵天將,等級分明,秩序井然。 有意思的是,除了帝皇架構,還有兩個並行的道教和佛教世界,各自有各自的神靈將帥,是玉皇大帝的貴賓朋友。
為了遏制這隻神通廣大的野猴,玉皇大帝答應了美猴王的請求,給了他一個官職——"弼馬溫",或者叫"皇家馬房總管"。 但孫悟空發現這是天宮職位最低的一個官位,感覺受辱,隨即開始大鬧天宮,然後回到花果山,給自己封號「齊天大聖」:你玉皇大帝有什麼了不起,我美猴王要和你平起平坐!
玉皇大帝手下一群天兵天將拿這個猴子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讓太上老君來幫忙。 太上老君把這隻猴子扔進他的煉丹爐燒了四十九天,非但沒把他燒死,反而使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最後,玉皇大帝不得不請出佛陀。
佛陀只和孫悟空玩了一個遊戲。 佛陀問孫悟空有什麼本事,孫悟空驕傲地說,他能翻筋鬥,騰雲駕霧,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里。 佛陀說,那好,你能跳出我的手掌心,就算你贏。
這猴子哪受得了這種侮辱,一躍而起,連翻幾個筋鬥,消失在雲霧縱深之處。 他突然看到前面有五根柱子,空氣已經很稀薄,心想這必定是宇宙盡頭。 於是他在柱子底下撒了泡尿,做一個記號,以防回去后佛陀不認帳。
結果,那五根柱子原來是佛陀的五根手指。 佛陀翻過手掌,把孫悟空壓在山下五百年,直到唐僧路過,收他為徒,一起到西天取經。
對於"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中國讀者一般都比較同情,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在孫悟空身上看到了自己。
誰不想長生不老? 誰不想做一個高官? 他們可能都曾幻想能有孫悟空那樣的神力,像美猴王一樣自由自在。 他們可能也都曾想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挑戰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各種權威。
孫悟空被描繪成一個英雄,膽大包天又天真可愛,同玉皇大帝呆板又威權的形象正好相反。 但另一方面,他的性格顯然有缺陷。 這些缺陷可以形容為"猴子嘻嘻"(或者叫"猴了吧唧"),粗魯野蠻(或者用孔子的話說,叫"質"有餘而"文"不足)。
正因為他本事了得,神力無比,所以自我膨脹,誰都不放在眼裡。 結果馴一隻野猴,還需要佛陀的介入。 如果把孫悟空的性格看成佛教傳入之前社會風氣的縮影,引入佛教就是要糾正這種風氣中的猴子脾性,經歷一次文明洗禮。 要讓孫悟空走上正軌,他必須走上朝聖的征途,協助唐僧克服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
佛教對中國人孫悟空的影響
在朝聖取經的旅途中,孫悟空的性格得到大大改善。 表面上看,到西天取經的旅途都是由佛陀預先安排好的,朝聖人馬的選配也是由觀音定好的,而且在艱難的旅程中,只要他們碰到無法對付的妖魔鬼怪,觀音都會及時出現,降伏妖怪。
但是不要忘了,朝聖征途的意義就在於旅途本身,你必須自己親歷才能有所收穫。 孫悟空的團隊必須親自掃除八十一難,一個接著一個,驚險過關。
正是在經歷這些磨難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孫悟空性格上的轉變 :變得不那麼自我中心、狂妄自大,更加守紀律,更加樂意幫助別人,總是把師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會做團隊的領袖和團隊的一員,和豬八戒、沙和尚精誠合作共同對敵。
一路過來,孫悟空竭盡全力,為保護唐僧奮不顧身,可以說,他最後修成正果成佛,是他完全應得的,實至名歸。 佛教的朝聖經歷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更為可愛可敬的孫悟空。
但是,有一點沒有變 :他的反叛性格。 小說的敘事是圍繞到西天取經的朝聖之旅展開,最後朝聖人員也都修成正果,並順利把佛經取回了大唐,但在這個大框架下也同時充滿著對佛教不斷的批評甚至嘲諷。
在小說中,唐僧名義上是佛教慈悲為懷的化身,但唐僧在旅程中的表現簡直像一個小醜。 他不僅軟弱無能,而且他的善心往往誤事。
妖怪打扮成人騙唐僧,沒有不成功的。 而唐僧還反過來責怪孫悟空濫殺妖怪。 當讀者讀到唐僧念緊箍咒懲罰孫悟空,責怪他又殺了好人,但實際上孫悟空能夠看穿妖怪的本質,其實是在保護唐僧,讀者很難欣賞唐僧那種慈悲和善心,反而會為孫悟空的機智和勇敢點讚。
在小說中,唐僧作為佛教大師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這對佛教教義的嚴肅性不失為一種諷刺。
另外,小說中的天宮就像地上的天朝一樣,充滿傲慢、臃腫、無能和貪污,而且佛教世界也不清凈完美。
朝聖之旅是預先設置好的,但途中孫悟空仍要和各種妖魔鬼怪奮力搏鬥才能度過種種艱險,因為些妖怪都要吃唐僧肉,而這些妖怪往往都是來自佛教世界,有些是因為犯了什麼錯被貶為妖怪,有些則是因為疏忽遺留在人間作怪。 也就是說,佛土世界本身也需要加強對自身的看管。
最後,孫悟空一行終於來到佛陀的誕生地,讀者又被提醒道,原來這裡也有行賄,因為有些貪婪的和尚故意阻撓他們取得真經。
孫悟空最終成佛
小說中對佛教最嚴厲的批評或許來自對「緊箍咒」的描繪。 唐僧收孫悟空做徒弟時,為了約束控制孫悟空,在他頭上套了一個緊箍,只要孫悟空野性發作、違背唐僧的意願,唐僧便念咒語,緊箍就收縮,使孫悟空頭痛難忍,只好乖乖聽命。
可是,唐僧往往錯怪孫悟空,讓孫悟空含冤忍痛。 孫悟空從來都沒答應受此約束限制。 到了故事結尾處,孫悟空已經成佛,仍然對此念念不忘: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兒咒》掯勒我? 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
毫無疑問,佛教的引入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好像很難讓孫悟空認真地把"菩薩"當回事。
本文節選自《中國文化通識》,是一本寫給美國學生怎樣了解中國的書,該書不是一部泛泛的中國文化史介紹,而是抽取出了中國文化的若干精神及其在今天的影響,向異國學生展示一個生動具體的中國。 我們閱讀此書,也可以從他者的角度來獲得一些新解。
一部《西游记》,居然讲清楚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文史宴 https://bit.ly/2ZuKW5X


唐僧緊箍咒念的是什麼?這六個字連起來之後,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
唐僧緊箍咒念的是什麼?這六個字連起來之後,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 https://bit.ly/3muKJsp
《西遊記》中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但偏偏被一個小小的緊箍咒折磨的死去活來,那緊箍咒對孫悟空為何有那麼大的威脅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緊箍咒!
唐僧念的緊箍咒到底念的是什麼?
事實上,《西遊記》中,被緊箍咒所困擾的,並非只有孫悟空一個人。最初如來讓觀音去找取經人時,就交付與她三個箍兒,雖然都叫「緊箍兒」,但又各有不同,對應的,是「金、緊、禁」三篇咒語。第一篇和第一個緊箍兒給的正是拿金箍棒的孫悟空,所以嚴格說起來,讓孫悟空念頭痛的,是「金箍咒」。
還有兩個,一個是黑風山的黑熊怪,另一個,就是火雲洞的紅孩兒,兩人被收服後都成為觀音的弟子,而讓他們束手無策的,是「緊箍咒」和「禁箍咒」。
唐僧緊箍咒念的是什麼?這六個字連起來之後,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再看壓了猴子五百年的五行山。真的是山壓住了孫行者嗎?不,真正壓住孫猴子的是佛祖的金字壓帖,壓帖拿去後猴子不是一蹦就出來了嗎!壓貼上有什麼--如來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嘧、吽」,就像保險柜上的密碼鎖,只要一旦設定並鎖緊,找不到密碼就永遠別想打開。
也有人問,這緊箍咒到底念的啥?從金字壓貼到緊箍咒,其無邊法力完全由我佛如來所賦予,如來當初給他定什麼樣的功能就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功效,完全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即便他念你是小乖乖,我的好寶貝,我要逗你玩,你被我忽悠了等等等等,功效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比如肯定不是阿彌陀佛之類僧家口頭禪,因為唐僧有事沒事總愛念這句,沒見猴子頭疼。也不能是長篇大論的金剛經之類大乘佛法,必須避免唐僧記憶不牢或念出差錯而產生其它副作用,最多也就是:「呢、唄、呃、唿、哊、嘞」一樣的六字真言。
這樣既便於唐僧記憶又不至於念錯,只要反覆念動就足以讓猴子疼痛難忍。有大神認真研究了一下這六個字,其實就是「你被俺忽悠了」。
孫悟空真的怕「緊箍咒」嗎?
《西遊記》中提到孫悟空,讓人念念不忘的有兩個關鍵詞 ,「金箍棒」和「緊箍咒」。說到「緊箍咒」,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悟空怕極了它,每每提及,腦海里都是電視劇里悟空疼的死去活來的畫面。其實,悟空怕的真的是「緊箍咒」嗎?恐怕不止這麼簡單。
1、「緊箍咒」背後的勢力不可小覷
在書中第十四,唐僧收悟空為徒,二人西行路上悟空打死了幾個強盜,遭唐僧指責,悟空一氣之下甩下他走了,後經東海龍王勸告回到唐僧身邊,哪知觀音菩薩與唐僧設計,加之當時的悟空如小孩子一般的單純心性與好奇,自己就戴上了「緊箍咒」,發現上當之後悟空是對唐僧起了殺心的。
原文中這樣寫到:他口裏雖然答應,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只教:「師父,我曉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取經路上,悟空能殺死唐僧的機會很多,但他後來並沒有這樣做,這一點我們原文中似乎給了答案:行者大怒道:「不消講了,這個老母,坐定是那個觀世音。他怎麼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與我,他必然先曉得了。你若尋他,他念起來,你卻不是死了?」
悟空真的只是怕觀音菩薩也會念「緊箍咒」嗎,也不盡然,他此刻已經明白,這「緊箍咒」並不限於唐僧,也不限於觀音,它背後的勢力是以如來為首的整個佛教,想到如此這般的關係鏈條,悟空自然也就收了心性。
2、孫悟空觀念的轉變
書中孫悟空第一次棄唐僧而去,行到龍宮時東海龍王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
其實,在東海龍王的這番話中,悟空讀到了有用信息,如果自己不保唐僧取經,到底是成不了正果的,沒準兒又被壓個五百年,嚮往自由的悟空是承受不來這一點的。所以,其實悟空在這裏就已經轉變了觀念,若回去後未戴上那「緊箍咒」,他也會保唐僧取經。
唐僧緊箍咒念的是什麼?這六個字連起來之後,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
3、「緊箍咒」並不一定真切存在
在書中,悟空幾次三番受到「緊箍咒」的折磨,印象比較深的當屬「三打白骨精」,我們知道悟空最後臨去前是希望唐僧能去了這咒的,奈何唐僧也沒有辦法,而後又有幾回悟空曾幾番想要擺脫這「緊箍咒」,直到最後修成正果他依然念念不忘。
書中第一百回寫到: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這似乎可以讓我們腦洞大開一下,「緊箍咒」也許並不是戴在悟空頭上的東西,而是他心中的一份執念,悟空渴望自由,在意束縛,一路磕磕絆絆,內心幾番掙扎,終到修成正果才內外合一。
佛語有言「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執念沒了,這所謂的「緊箍咒」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孫悟空怕的並不是「緊箍咒」,而是這背後的層層厲害關係,綁住孫悟空的也並不是「緊箍咒」,而是他自己的執念。正所謂「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我們如果可以冷靜客觀地面對一切,自然可以省掉不少麻煩,也算是成全了自己。
唐僧緊箍咒念的是什麼?這六個字連起來之後,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 https://bit.ly/3muKJsp


《西遊記》中,對道教是較貶低的,而對佛教是褒貶不一。但總的看來,《西遊記》裡的道教在作品中的地位遠不及佛教,佛教地位還是比道教高,畢竟,取經人物的命運以成正果而告終,是佛教的最終勝利。
-------------------------------------------
《西遊記》的各路神仙中,基本可以分為佛教諸神和道教諸神兩大體系。佛教諸神以如來佛祖為首,涵蓋彌勒佛祖、觀音菩薩、唐僧孫悟空等師徒四人,道教諸神則以玉皇大帝為首,涵蓋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太白金星、二郎神等-《西遊記》中同時雜糅了佛教道教兩大主流宗教的最高神袛-“三清”是道教最高神袛,在《西遊記》中卻向佛教最高神袛如來行禮,看似《西遊記》是在推崇佛教-《西遊記》既沒有推崇道教,也沒有推崇佛教。吳承恩只是用了巧妙的借喻手法, ,對當時明朝的各種醜惡黑暗的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僅此而已。 https://bit.ly/3C0GXOq
  吳承恩並不推崇道家,所以他會讓道教三清「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那可是道教神仙體系當中最高的三位神,但同時,他也不推崇佛家寫出了佛祖貪財的一面,讓佛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西遊記》在借著佛教和道教,來諷刺當時的社會現實,畢竟不能明目張胆地批評,所以就只好借著醜化的形象來抒發
 孫悟空既是道教又是佛教,「孫悟空」前世與後世都是拜「道教」為師,而且身邊朋友師兄多為道教人物,就連「齊天大聖」這個稱號不管是自己打拚出來的或者是被迫的,但最後還是「玉帝」冊封的。所以真的要問他是「道教」還是「佛教」,推測《西遊記》神佛「道教」身份占六分或者七分,「佛教」身份占四分或者三分。
----------------------------------
《西遊記》到底是推崇佛教還是推崇道教?第98回有一句話給出答案
2020-12-22 歷史小火鍋
《西遊記》是古代文學史上浪漫主義題材的巔峯之作,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極爲罕見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西遊記》誕生於明朝中期左右,它以流傳千百年的唐朝僧人三藏法師天竺取經的史實爲藍本,運用嫻熟的誇張筆法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各大主流宗教甚至民間傳說中的天地神袛匯聚一堂,演繹出一部精彩絕倫的史詩畫卷。
 在《西遊記》的各路神仙中,基本可以分爲佛教諸神和道教諸神兩大體系。佛教諸神以如來佛祖爲首,涵蓋彌勒佛祖、觀音菩薩、唐僧孫悟空等師徒四人,道教諸神則以玉皇大帝爲首,涵蓋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太白金星、二郎神等。他們是師徒四人求取真經的強大後盾,也是《西遊記》中必不可少的另一條主線。
 長期以來,由於《西遊記》中同時雜糅了佛教道教兩大主流宗教的最高神袛,用老百姓的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個互不相干的主流宗教,同時出現在一部文學作品中,免不了讓讀者對他們兩家誰的法力更爲高深產生興趣。當然,誰的法力高深,他們兩家誰說了都不算,只有《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說了算。那麼,《西遊記》到底是推崇佛教還是推崇道教?
 從表面上看,《西遊記》的很多內容貌似是在推崇佛教。主角唐僧是佛教徒,主題又是歌頌他百折不回求取真經、最終功德圓滿的事跡,推崇佛教也無可厚非。比如,在大鬧天宮時,以玉皇大帝爲首的道教諸神齊上陣,最終卻抵擋不住孫悟空的鐵棒,迫不得已還得專門派人把如來佛祖請來,佛祖略施手段,就把孫悟空一招制服。
 第七回的「安天大會」上,更爲讓人瞠目結舌的場面出現了,「不一時,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道教「三清」,此外還有「五炁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聖、九曜真君」等人,一起「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三清」是道教最高神袛,在《西遊記》中卻向佛教最高神袛如來行禮,看似《西遊記》是在推崇佛教。
 《西遊記》還有很多內容,都會讓人產生這種印象。比如後來唐僧師徒四人來到車遲國,國王崇信道教,把三個道士聘請爲國師。結果和佛教徒孫悟空一番比拼之後,三人不是孫悟空的對手,大敗虧輸,死於非命,顯出妖怪原形。
 種種跡象表明,《西遊記》看似是在推崇佛教。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呢?書中第九十八回一句話,揭示出了真相。當時唐僧師徒四人費盡周折來到靈山,求取真經,卻遭到如來身邊兩個使者阿儺、迦葉的敲詐勒索。耿直倔強的孫悟空大怒,立刻找到如來告狀。
 萬萬沒料到,印象中無比公平正直的如來,卻袒護縱容身邊人索賄,還給師徒四人講了一件事他的弟子當年下山,去舍衛國趙長者家誦了一遍經,作爲報酬,「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僅僅是給人家誦了一遍經,就要了三斗三升黃金的天價,而如來還覺得太便宜。佛家宗旨本是大慈大悲,「普度衆生」,不求回報,而堂堂如來佛祖卻如此獅子大開口,要了人家三斗三升黃金,還覺得意猶未盡。這一句話就讓如來的形象大受貶損。
 因此,《西遊記》既沒有推崇道教,也沒有推崇佛教。吳承恩只是用了巧妙的借喻手法,以諸天神佛爲載體,對當時明朝的各種醜惡黑暗的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僅此而已。
--------------------------------------
西遊記中的神佛體系
 西遊記中的神仙世界是以道教的天庭和佛教的西天為主體的,雖然唐僧師徒取經團隊在西去取經的途中遇到各種妖魔鬼怪,但他們多為神仙菩薩的坐騎童子或佛祖親戚,都是有背景的,仍屬於天庭和西天體係以內,不排除個別像白骨精,荊棘嶺眾妖怪,南山大王黃豹精,紅蟒精,七女蜘蛛精這樣自行修煉成妖的妖仙,但主體仍為天庭和西天所組成的神仙體系。西遊記中的神佛體系主要由道教的天庭和佛教的西天組成,等級森嚴,尊卑有序,是統治世界的最高權利體系。
 聖,不敢怠慢,孫悟空使喚他們他們得恭恭敬敬地聽孫悟空派遣降妖除魔。這就是道教的神仙體系。
 佛教的神仙體系主要由佛祖、四大菩薩、八大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尼、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諸大聖眾組成。四大菩薩是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菩薩。八大金剛是指青除災金剛、闢毒金剛、黃隨求金剛、白淨水金剛、赤聲金剛、定除災金剛、紫賢金剛、大神金剛。五百阿羅即“五百羅漢”,指的是佛釋迦去世後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為首的“十大弟子”比較有名。揭諦是佛教的護法神,三千揭諦只是一個虛數,是指佛教所有護法。比較有名的是佛家的“五方揭諦”。比丘尼、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諸大聖眾就是成了“聖眾”的男女信徒或者僧尼。此外,佛教還有“四大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持國天王,以及過去佛燃燈古佛,未來佛彌勒佛等眾多神佛。佛教中,如來佛祖地位最高,是佛教的領袖,為西天一尊,見玉帝叩首稱天尊,玉帝得安排他的席位,稱其西方佛尊,聽玉帝領導指揮,孫悟空見面磕頭稱弟子。過去佛燃燈古佛,未來佛彌勒佛是與現在佛如來並列的佛,地位差不多,但佛教聽如來領導,所以他們屈尊為次席,孫悟空照樣見面得磕頭跪拜。四大菩薩為佛教二級神佛,地位僅次於佛,孫悟空見面得叩首恭恭敬敬稱弟子。佛教其它神佛地位沒孫悟空高,見孫悟空得恭敬稱大聖,佛祖安排他們隨孫悟空降妖,他們得恭敬聽孫悟空派遣,也不敢怠慢。
 道教的神仙體系和佛教的神佛體系構成了西遊記的神佛體系,他們的坐騎,童子或親戚下界為妖阻礙唐僧取經,被他們收服,他們一起統治世界,是世界的最高層建築,也是西遊記神仙世界的主宰。
 西遊記中的神佛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