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叫公平呢?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公平這件事?我們應該要追求公平嗎?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世界上,真的有公平嗎?疫苗哲學: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j4UAE2
我想到莊子裡面有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叫做支離疏的人。原文是這樣的: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翻譯成白話則是:
有個名叫疏的畸形人,下巴隱藏在肚臍下,雙肩高於頭頂,後腦下的髮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兩條大腿和兩邊的胸肋並生在一起。他給人縫衣漿洗,足以夠糊口度日;又替人篩糠簸米,足可養活十口人。國君徵兵時,支離疏高舉雙臂在被徵召的人面前走來走去;國君有大的勞役,支離疏因身有殘疾而免除勞役;國君向殘疾人賑濟米粟,支離疏還領得三鍾糧食十捆柴草。像支離疏那樣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還足以養活自己,終享天年,又何況是德望殘缺不全的人!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邀請哲學工作坊的參加者思考「生活是公平的嗎?」這件事。其中一位參加者抱著反對的立場:「生活是不公平的,公平沒有標準。每個人認為的公平,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不公平。」
這個說法,其實在疫情當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在台灣疫苗短缺的時候,有錢人搭著頭等艙到美國去打疫苗;或是有錢的國家,就可以像美國那樣投入天文數字去研發、生產疫苗,或像英國那樣用高於市價的價格,在疫苗短缺的時候迅速購買到大量疫苗。這跟支離疏在別人都被徵兵到前線去打仗的時候,卻可以因為殘疾,獲得生命安全、賺足夠養活十口人的薪水,同時還接受各式各樣的政府補貼一樣,怎麼看,都很難說這是公平。
但是,「公平」本來就是一個虛假的概念。
殘酷的天道,卻真正一視同仁
「公平」通常跟「正義」會合在一起說,而代表法律的「義」,目的是規範跟矯正。規範跟矯正什麼呢?當然就是不公平的現實。
把「貧窮」當成珍貴的天然資源來使用的非洲國家,可以比台灣更優先得到更多的補助跟疫苗,符合正義,但是公平嗎?
買保險的人失去自己的生命,家人卻得到高額的保險金,也符合正義,但是對失去生命的人來說,是公平的嗎?
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但是在老莊思想當中,天道卻是公平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才會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段話。芻狗,就是祭祀用的、編得栩栩如生的草狗。萬物都是天地的祭品,你我也不例外。
如果抱著追求公平的執念,不管打不打疫苗、先打後打,打了哪一個牌子的疫苗,在哪一個行政區打,有沒有染疫,是如何受到感染的,你都會看到不公平的現實、感受到不公不義的痛苦。但是如果放掉對於公平的計較,拉到天道的高度來看,天道雖然殘酷,病毒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沒有差別對待,該如何或是會如何,成住壞空的變化,我們都只能降伏、接受。
別忘了芻狗的由來。古代普通百姓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只好用活狗來作為祭祀用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紮成狗的形狀來代替,叫做芻狗。沒有生命的草,因為人為介入,灌注了人類對於其他生命的憐憫與同情,才得到合理化,成為可以祭祀的「芻狗」,獻給上天。
上天不能做到的好生之德,人卻可以做到。人可以做到上天卻做不到的關鍵,則在於憐憫同情的能力,而不是公平正義。
叔本華的三種行為動機和疫情中的三種人
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眾生痛苦」、「希望眾生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為。他認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為,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個人名譽」和「法律規範」。
出於個人名譽的道德行為,目的中隱含著滿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敬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滿足。而迫於法律規範的道德行為,則是為了規避法律懲罰,免於自己受到損失而做出的。這些行為在叔本華看來是沒有真正道德意義的。我們看到那些用道德來抨擊「偷打」疫苗的人,就是屬於這一種。
第二種非道德的動機是惡毒,它的目的是希望眾生痛苦。叔本華認為,惡毒是無處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輕微的,普遍表現為彼此之間的漠視和反感。人類用禮貌和聰明來掩飾這一動機,所以背後的惡意中傷和謠言誹謗便相當常見。惡毒的兩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嫉妒是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卑劣人性,而幸災樂禍可以說是惡毒的普遍現身。惡毒的極端形式是盡其所能地傷害眾生,一切殘忍的行為都只是將幸災樂禍付諸實施的行徑。我們在疫情中,看到那些將政府疫情指揮中心以及疫苗採購政策批評得一無是處的人,則是屬於這一類。
於第三類,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難以想像的。他引用了盧梭的話:「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也就是說,我們的直接同感只侷限於對眾生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眾生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眾生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贊美詞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他。在疫情爆發後,那些用行動無條件挺身支持萬華社區弱勢民眾的少數人身上,我們確實看到了這樣的美德。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眾生,盡能力去幫助眾生,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結合公平和正義的「公正」,其實是對「同情」的一種否定──因為不能忍受眾生受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眾生。而「仁愛」則是對同情的一種肯定,它比公正更高一級,因為看見眾生痛苦,就像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一切眾生。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確實存在,即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這兩者。
公正固然難得,但是仁愛更可貴。所以如果你願意的話,不妨放下對公平正義的執著,多一點憐憫與同情,來面對疫情,以及疫情中的自己跟別人。
是的,或許病毒不長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人卻有仁,不忍拿狗祭神,而用草編的狗替代,我們又何苦揮著公平正義的大旗,殘忍地肉搜每一個隱瞞足跡的感染者、侮辱每一個先打疫苗的權貴名人、抨擊每一個不夠完美的官員,替病毒尋找下一個血淋淋的祭品
作為美德,「公正」和「仁愛」,兩者都難能可貴,可惜兩者分別站在同情的兩邊,無法並存。如果要在天道渾沌中,只能選擇一個美德,請問你會怎麼選?疫苗哲學: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j4UAE2


支離疏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gRwF8j
是《莊子》寓言中一位肢體畸形,於世無補,而坐受賑濟的人。 從字義上來看,"支離"隱含形體不全的意思,"疏"隱含泯滅其智的意思。
見《莊子·人間世》:" 支離疏者 ,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相當於岸的國家。 挫針治繲,足以準確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徵武士,則 支離 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唐權德輿《古人名詩》:"從此直不疑, 支離疏世事" 。
宋 黃庭堅 《次韻師厚病間》之三:"古來支離疏 ,粟帛王所仁"。
支離疏,出自《莊子. 人間世》。 通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物,介紹了解脫形體,超脫物外的道術。
道家把解脫形體,不死不生的境界,稱之為"帝之懸解","返璞歸真",是修行的終極目的。 因為是道家的核心秘密,再加上不當使用會淪為邪術,所以《莊子》里把這個方法寫的很隱晦,供有心人有德者參悟。
原文:
【支離疏者,】譯:支離疏,
【頤隱於臍,】譯:意隱臍下,
【肩高於頂,】譯:脖子龜縮,
【會撮指天,】譯:頭皮緊繃聚頂,
【五管在上,】譯:五官朝天,
【兩示人為脇。 】譯:雙盤打坐。
【挫針治繲,】譯:吸氣如針線,無孔不入,
【足以糊口;】譯:則舌下生津,足以糊口。
【鼓筴播精,】譯:呼氣如播米,去粗存真,
【足以食十人。 】譯:則大丹煉成,足以修真。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譯:炁升,則雙臂上舉;
【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譯:液降,則無意無功;
【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譯:丹如粟米,丹火煉就。
【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譯:支離其形,成太極,
【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譯:支離其德,化無窮。
支離疏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gRwF8j


《莊子》書中有個支離疏: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閒;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之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這個支離疏長得歪七扭八,
肢障人士;
但是他靠針線工作可以養活自己,
不必當兵服勞役,也不必去和那些世俗瑣事瞎攪和。
每次讀到這個故事,
我都忍不住好羨慕支離疏的人生啊!
真的,莊子講得很對,
就算擁有世界的一切,也未必真的快樂。
一杯咖啡,一包蠶豆,與親友談談說說,
這就是人生的幸福了。
但是轉念又想,
支離疏在過去的時代能夠自食其力,
但在現在這個社會,他將失業、而不能存活下去啊。

現代社會,
不僅僅吞噬了人的自由與幸福,
連那條命本身、連皮帶骨,
也都一口咬下去了。


原本這個主題要在比較後面討論到,因為在莊子的內容順序上,此段落還要有許多前面的鋪陳講解,到這邊就會更連貫。不過因為怕沒有好好記下來,到時候再讀到時會生疏,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昨天的進度與感想寫下來。
莊子內篇人間世倒數第二段: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之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白話意思是這樣︰
支離疏這個人的長相,臉頰因為背駝而隱在肚臍下面,頭頂下陷使肩高於頂,髮髻朝天,五臟都擠在背上,兩條腿夾住身體就像兩條肋骨。(這個長相非常特別,請想像一個蹲著的人,把頭縮擠到肚臍那位置,而背部往上仰,確實是個很可怕的畸形模樣)
他替人縫製衣服足以餬口(他身體的長相剛好像個人體裁縫機),並且因為長相特別緣故,擺攤替人卜卦算命,生意不錯,可以供養十口之家。當政府要徵兵打仗時,他卻因為殘疾而可以不被徵召並得悠閒;當政府需要徵求工人時,他也因為身體殘缺,而免於勞役之苦。相反地,當有賑濟病患的粟米要發放,他便得到三鍾米與十捆材。他這個人在形體上支離不全,卻反而可以保養他的身體,使他活到應有的天年。何況在德性上有支離不全的人呢?
莊子讀到這裡又有另外一段高潮出現,因為他又來突破人性的盲點。他也不刻意講說實際的狀況為何,因為每個朝代環境的所謂道德定義是不同的,有些在中國是屬於禮貌性的行為,在國外可能無法適用。但是莊子用寓言來表達他對於人們堅守道德的看法。並不是說道德不好,而是人們常在標榜完美的時候,總是被這樣的執著思考給綁住,最後因為結果的偏離而產生痛苦感。難道做好事就一定要有好報嗎?另外以為是正確的事情,做了卻感到不開心,那又是為什麼?
人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呢?明明知道自己沒辦法改變整體環境結構,來達成十全十美的處理,卻還是用執著的心不斷鞭笞自己。朋友需要我們幫助時,沒有伸出援手就是不義嗎?愛就是要以和顏悅色的態度來取得對方認同,然後產生高貴的形象嗎?人長相的不完美,都有其自成的益處收穫,難道德行非得要ㄍㄧㄥ到自己吐血內傷才算聖人嗎?即使不是聖人,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不都是隨時在被這樣的教條規則所掌控心智嗎?教條沒有錯,錯的是人的心沒辦法靈活去看待。講白話些就是你沒那麼偉大啦!
當被欺負、誤解、指控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委屈?是什麼原因讓你痛苦?當你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回應,又是什麼讓你很受傷痛苦呢?被人討厭或厭煩確實有所失,但也必有所得。一件不被認同的事情加諸對方身上,被他討厭、抵抗、反駁、怒罵是常態,被支離的不完美德行絕不是壞事,如果因為這樣的不適應,硬著跟對方刀槍拳棍、口沫辯解以對,所失去的是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換來的是整個失落,值得嗎?
支離其德是一個練功心法,讓自己不要活在別人價值觀的期待之下,卻也是超級難練。一不小心,可能很快就會引起對方誤解與不適應感(不回應對方的期待,對方會自動貼你標籤)。畢竟被討好是件美好的感受,但是被不當一回事時,自己的內傷是很難痊癒的,除非他也支離其德成功,呵!
【莊子】支離其德 @ BaLa BaLa Blog Blog :: 痞客邦 :: https://bit.ly/3j15XwX
支離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1wGJF
--------------------------
是畸人,也是奇人
2017-08-29 由 草野青青 發表于文化
支離疏是《莊子》寓言中一位肢體畸形,於世無補,而坐受賑濟的人。從字義上來看,「支離」隱含形體不全的意思,「疏」隱含泯滅其智的意思。
支離疏的故事出自《莊子·人間世》:「 支離疏者 ,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脇。挫針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意思是說,支離疏這個人,兩頰貼近肚臍,肩膀高過頭頂,髮髻直指天空,五官朝上翻著,胯骨權當兩肋。他磨針替別人縫補衣服,足以養活自己;用簸箕篩穀物,足以養活十口人。朝廷徵兵,支離疏大搖大擺地走在他們中間,也不擔心被挑中。朝廷有大型徭役之時,支離疏因為身體殘疾,也可以不參加。朝廷賜給老弱病殘糧食的時候,支離疏享受三鍾粟、十束柴火。作者最後指出,像身體如支離疏般支離的,猶然可以養活自己得享天年,何況那些品德支離的人呢?
這也正是莊子筆下畸人的生存的哲學方法——無用之用。在大多數的人眼中,像支離疏這樣的人是社會中的弱者,看上去對社會並沒有多大的用處,更難以謀得利益,本該生存的相當困難,但在莊子的筆下,他們卻生活的安然無恙、活的有聲有色。按照莊子的說法,這是因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這與莊子生活的年代有關,當時正值諸侯爭霸,生靈塗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年代,動盪不定的社會裡「無用」恰恰能夠保全自身。正如支離疏這樣的人,正是靠自己的「無用」,才能生存於荊棘叢生的亂世,成就自己的大用。
在《莊子》一書中,人不僅面臨現實的困境,也面臨生命的困境,而追求的正是擺脫這些困境,達到「逍遙」之境。寓言中的支離疏,正是能做到不讓世俗遮蔽自己的心靈,殘缺的身體卻不影響他健全的心智,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有對自然的感悟,才能心意自得,逍遙於天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4x56g6.html
------------------
親愛的朋友們,一個時代正在來臨,就是從努力地賺錢、超越他人,變成不那麼努力地賺錢,也不那麼努力地花錢。
文:梁冬
一個肢體不全、志大才疏的人,也能活得好好的
在本節裡,莊子又講到一個人——支離疏,這是一個虛擬人物。
支離,隱含了身體不全的意思——支離破碎。
疏,又隱含了泯滅其智的意思——志大才疏。
大致來說,支離疏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經蘊含形體不全以及智慧混沌的狀態。
支離疏的下巴隱藏在肚臍以下,兩個肩膀高過頭頂,後腦的髮髻指向天空。兩條大腿和兩邊的胸肋並生在一起,就像《瓦力》中的主角那樣。
但是,支離疏能動,他幫人縫衣漿洗也能夠餬口度日,替人篩糠打米,也可以養活十口人。政府徵兵打仗的時候,支離疏甩手前行而不用躲避,因為那些來徵兵的人看都不會看他一眼,所以他不用躲起來。
政府有大的徭役時,支離疏也由於身有殘疾而免除勞役(徭役是古時候政府向人民收取的勞動稅,基本上是人民為政府和國家以幾乎免費的形式付出勞動)。
有時候,政府也會向殘疾人發放救濟糧食,支離疏還能領到三鍾(古代糧食計量單位)米和十捆柴草。像支離疏那樣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都可以養活自己,終享天年,更何況那些連自己有沒有德行都忘記的人呢!
莊子生活在一個國家恐怖主義時代,政府可以隨時把一個人砍了,權貴可以強搶民女,人的生命有如草芥,估計平均壽命都不到四十歲。在莊子生活的年代,人能活到四十歲已經算是終年了,能夠活過四十歲就叫「回本」。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支離疏,如此不堪,如此不符合主流審美觀,不是主流社會所認為的「有用」之人,卻可以終享天年。在打仗的時候不用害怕被徵兵,還可以拿到政府派發的救濟糧。憑著這樣的能力和狀態,竟然可以養活十口人。
未來,你的實際收入與不努力的人差不多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支離疏這個人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再過幾年,區塊鏈技術可能就會真正應用到貨幣發行當中。
有一天,某人就會告訴你,或許你所有的錢都必須換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發行出來的每一塊錢都可以被追蹤到,包括你拿到的每一塊錢是怎麼來的,你花出去的每一塊錢都去了哪裡。
大家都知道,比特幣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演算法,所以它可以追蹤每筆消費。也就是說,每一秒鐘電子記帳本都會更新,會隨著每一筆交易產生變化,而全世界所有的電子記帳本都會因此重新調整。
如果這個技術得以成熟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賺的每一分錢可能都需要交稅。很努力賺錢的人,不管用什麼方式得來的金錢,都意味著未必能夠獲得與付出成本相應的回報;而沒有特別賺錢能力的人,反而能夠達到所謂「甜蜜點」。
事實上,在北歐一些社會福利國家已經是這樣的。按道理說,首相和貨車司機,他們接受的教育以及發揮的作用都不太一樣,但他們的工資水準差不多。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在挪威的超市裡面購物,埋單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的人正是他們的首相。於是,他就跟首相聊了一會兒,發現首相買的東西和他買的差不多。
在一個相對更加透明的社會,人和人的收入水準會非常接近。很努力的人,在每一分錢都可以被追蹤到的時代交完稅後,實際收入與不努力的人差不太多;而不努力的人,差不多也能夠吃飽飯。
到那時候,人們工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喜歡這份工作而已。
在這種背景之下,支離疏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個既沒特別大「用」也沒壞作用的人,在他的生命資產負債表裡面,快樂、健康的身體、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個人財富,反而能達到綜合性、相對而言較高的性價比狀態。而那些曾經為了賺錢而努力的人,付出的成本可能遠高於他獲得的回報。
親愛的朋友們,一個時代正在來臨,就是從努力地賺錢、超越他人,變成不那麼努力地賺錢,也不那麼努力地花錢。
房子是用來住的,又不是用來炒的。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房地產政策讓你相信,自己囤積的那麼多套房子,只會是痛苦的源泉。
擁有大家都希望擁有的東西,會成為很大的負擔
有一天,我的鄰居帶我看他的倉庫。
他很早以前就喜歡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鼻煙壺、油畫等古玩。看到一點兒就收一點,結果為了保護和看守這堆東西,得雇好幾個人每天二十四小時地巡視,甚至看著的人也需要再用其他方式來管理。
倉庫冷又冷不得、熱又熱不得、乾又乾不得、濕又濕不得……這一切都讓他非常痛苦。
現在,他很想找一個方法,把自己千辛萬苦從日本,甚至歐洲淘回來的,像捧著一籃子雞蛋一樣捧上飛機,甚至買頭等艙的位置安放的這些東西,乾脆地處理掉。
看著他的痛苦,我覺得他真的很真實。如今,要弄一個三千平方公尺的倉庫本身就已經很不容易。
另外,他還收集各種版本和年份的竹子來做藝術品。
喝茶的時候,我們突然聽見啪的一聲。他就說:「竹子一裂,一百塊錢沒了。」
話還沒說完,又聽到啪啪兩聲。
他說:「為了讓這些竹子能夠保持恆溫恆濕的狀態,我已經花了很多錢去維持這裡的溫度和濕度,但仍然做不到,我快要放棄了。」
所以,擁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擁有的東西,也是很大的負擔。
一個不追求有錢、不追求奢侈生活,把「斷捨離」和「清貧」視為美學的時代正到來。莊子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而我只是從稅務層面對他遙相呼應。
對於擁有的一切,我們應該保持敬畏;對於夢寐以求還沒有獲得的一切,我們應該保持淡定。
相關書摘 ►《梁冬說莊子.人間世》:好人在強者面前刷存在感,不僅可怕,還很可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梁冬說莊子.人間世:僅僅做個好人是很危險的》,今周刊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梁冬
為什麼你自覺是個「好人」,卻覺得自己處處不順,
在職場上老是被人捅刀,在家中被另一半和孩子無視,
以「我是為你好」為出發點,卻總是吃力不討好……
這都是因為你不了解人性所致,
而一切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莊子》中就已提到。
任何世道都很艱難,人性都有險惡的一面,因為這就是「人間世」。
人心的險惡沒有問題,對人心的險惡不瞭解才是大問題。
──屢遭排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時候───
莊子說:「虛而待物,唯道集虛。」
你是否發現只要你越想有所表現,就容易有所反彈。
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只想證明自己,
去到哪裡試著先把心放空、感受周遭,當你和環境頻率對到了,
事情自然就順利。
──用盡全力,卻無法得到肯定的時候──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事實上,「有用」和「沒用」都只是人活在世間的手段,而非目的。
把做個「有用」的人當成人生的目標,是錯把手段當目的。
活在人世間最大的「用」,就是要超越這些,
並且瞭解這一切都不會給你帶來不快樂。
梁冬以犀利的語言,深度解讀人性中的各種執念、欲望和自以為是,
他解讀的〈人間世〉可以簡單濃縮成三句話:
.努力讓自己做個好人是很危險的;
.努力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並不明智;
.努力讓自己符合社會的期待,通常只是徒勞無功。
──讀懂人間世,享受人生的自在——
讓自己活得舒服,也讓別人感到舒服,
做事讓自己安心睡得好,做人讓別人放心睡得著。
《梁冬說莊子.人間世》:「沒有用」的支離疏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gVz9m3
--------------------------
作為美德,「公正」和「仁愛」,兩者都難能可貴,可惜兩者分別站在同情的兩邊,無法並存。如果要在天道渾沌中,只能選擇一個美德,請問你會怎麼選?

疫苗哲學: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j4UAE2
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在2021年6月9日公開優先施打疫苗的名單,有網友認為85歲以上的老人家優先,「CP值太低」,不如讓年輕力壯的人先打。作家九把刀則在臉書上po文認為外送、物流人員應該也要納入其中,「這樣大家叫外賣,或收包裹,也會比較安全吧?」
這件事掀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到底什麼才叫公平呢?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公平這件事?我們應該要追求公平嗎?
這世界上,真的有公平嗎?
我想到莊子裡面有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叫做支離疏的人。原文是這樣的: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翻譯成白話則是:
有個名叫疏的畸形人,下巴隱藏在肚臍下,雙肩高於頭頂,後腦下的髮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兩條大腿和兩邊的胸肋並生在一起。他給人縫衣漿洗,足以夠糊口度日;又替人篩糠簸米,足可養活十口人。國君徵兵時,支離疏高舉雙臂在被徵召的人面前走來走去;國君有大的勞役,支離疏因身有殘疾而免除勞役;國君向殘疾人賑濟米粟,支離疏還領得三鍾糧食十捆柴草。像支離疏那樣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還足以養活自己,終享天年,又何況是德望殘缺不全的人!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邀請哲學工作坊的參加者思考「生活是公平的嗎?」這件事。其中一位參加者抱著反對的立場:「生活是不公平的,公平沒有標準。每個人認為的公平,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不公平。」
這個說法,其實在疫情當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在台灣疫苗短缺的時候,有錢人搭著頭等艙到美國去打疫苗;或是有錢的國家,就可以像美國那樣投入天文數字去研發、生產疫苗,或像英國那樣用高於市價的價格,在疫苗短缺的時候迅速購買到大量疫苗。這跟支離疏在別人都被徵兵到前線去打仗的時候,卻可以因為殘疾,獲得生命安全、賺足夠養活十口人的薪水,同時還接受各式各樣的政府補貼一樣,怎麼看,都很難說這是公平。
但是,「公平」本來就是一個虛假的概念。
殘酷的天道,卻真正一視同仁
「公平」通常跟「正義」會合在一起說,而代表法律的「義」,目的是規範跟矯正。規範跟矯正什麼呢?當然就是不公平的現實。
把「貧窮」當成珍貴的天然資源來使用的非洲國家,可以比台灣更優先得到更多的補助跟疫苗,符合正義,但是公平嗎?
買保險的人失去自己的生命,家人卻得到高額的保險金,也符合正義,但是對失去生命的人來說,是公平的嗎?
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但是在老莊思想當中,天道卻是公平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才會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段話。芻狗,就是祭祀用的、編得栩栩如生的草狗。萬物都是天地的祭品,你我也不例外。
如果抱著追求公平的執念,不管打不打疫苗、先打後打,打了哪一個牌子的疫苗,在哪一個行政區打,有沒有染疫,是如何受到感染的,你都會看到不公平的現實、感受到不公不義的痛苦。但是如果放掉對於公平的計較,拉到天道的高度來看,天道雖然殘酷,病毒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沒有差別對待,該如何或是會如何,成住壞空的變化,我們都只能降伏、接受。
別忘了芻狗的由來。古代普通百姓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只好用活狗來作為祭祀用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紮成狗的形狀來代替,叫做芻狗。沒有生命的草,因為人為介入,灌注了人類對於其他生命的憐憫與同情,才得到合理化,成為可以祭祀的「芻狗」,獻給上天。
上天不能做到的好生之德,人卻可以做到。人可以做到上天卻做不到的關鍵,則在於憐憫同情的能力,而不是公平正義。
叔本華的三種行為動機和疫情中的三種人
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眾生痛苦」、「希望眾生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為。他認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為,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個人名譽」和「法律規範」。
出於個人名譽的道德行為,目的中隱含著滿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敬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滿足。而迫於法律規範的道德行為,則是為了規避法律懲罰,免於自己受到損失而做出的。這些行為在叔本華看來是沒有真正道德意義的。我們看到那些用道德來抨擊「偷打」疫苗的人,就是屬於這一種。
第二種非道德的動機是惡毒,它的目的是希望眾生痛苦。叔本華認為,惡毒是無處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輕微的,普遍表現為彼此之間的漠視和反感。人類用禮貌和聰明來掩飾這一動機,所以背後的惡意中傷和謠言誹謗便相當常見。惡毒的兩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嫉妒是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卑劣人性,而幸災樂禍可以說是惡毒的普遍現身。惡毒的極端形式是盡其所能地傷害眾生,一切殘忍的行為都只是將幸災樂禍付諸實施的行徑。我們在疫情中,看到那些將政府疫情指揮中心以及疫苗採購政策批評得一無是處的人,則是屬於這一類。
至於第三類,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難以想像的。他引用了盧梭的話:「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也就是說,我們的直接同感只侷限於對眾生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眾生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眾生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贊美詞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他。在疫情爆發後,那些用行動無條件挺身支持萬華社區弱勢民眾的少數人身上,我們確實看到了這樣的美德。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眾生,盡能力去幫助眾生,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結合公平和正義的「公正」,其實是對「同情」的一種否定──因為不能忍受眾生受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眾生。而「仁愛」則是對同情的一種肯定,它比公正更高一級,因為看見眾生痛苦,就像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一切眾生。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確實存在,即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這兩者。
公正固然難得,但是仁愛更可貴。所以如果你願意的話,不妨放下對公平正義的執著,多一點憐憫與同情,來面對疫情,以及疫情中的自己跟別人。
是的,或許病毒不長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人卻有仁,不忍拿狗祭神,而用草編的狗替代,我們又何苦揮著公平正義的大旗,殘忍地肉搜每一個隱瞞足跡的感染者、侮辱每一個先打疫苗的權貴名人、抨擊每一個不夠完美的官員,替病毒尋找下一個血淋淋的祭品?
作為美德,「公正」和「仁愛」,兩者都難能可貴,可惜兩者分別站在同情的兩邊,無法並存。如果要在天道渾沌中,只能選擇一個美德,請問你會怎麼選?疫苗哲學: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j4UAE2


「鼓盆而歌」。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至樂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故事說,莊子太太過世時,好友惠施前來弔唁,一進門卻被眼前景象震驚了,莊子看起來沒有一絲哀傷,反而隨興蹲在靈堂旁,邊敲著盆子邊唱歌,簡直像在舉辦個人搖滾演唱會。惠施看到此景非常氣憤:「天啊!你根本是個渣男,你們結婚多年,她幫你把兒子養大成人,現在過世了,你不哭就算了,還在開心唱歌,簡直太超過了!」
但莊子認為以ROCK慶祝老婆死亡一點都不渣,於是回道:「我太太過世的時候,我也很難過,只是我理解到死亡這件事。生命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概念,我們從無到有、從生到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你會因為冬天走了春天來了,日子又過了一年而哭泣嗎?」
莊子以開闊的視野去理解生命的轉化,不將愛人侷限在身邊,溫暖地表達出對妻子的感情
--------------------------
《莊子.山木篇》的一個故事說: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莊子和弟子有一天經過森林時,看到一棵高聳的參天大樹,他問伐木工人:「這棵樹是神木耶!這麼好的木材為何不砍呢?」師傅回:「這棵樹沒用啦!沒辦法做家具,是棵廢材。」原來因為如此,這棵樹才能夠好好活了幾千年,如果它能夠做家具、建築梁柱,就可能已經被砍掉了。
隔天莊子下山到朋友家作客,好友盛情款待,吩咐廚房煮一頓大餐。主人家的奴僕問:「主人,院子裡有兩隻鵝,一隻會嘎嘎叫,一隻不會嘎嘎叫,要留哪一隻?」主人說:「會叫那隻很有趣,都會陪我玩,另一隻在那邊叫也不叫一下很無趣,殺牠吧!」莊子的弟子聽了很困惑,問老師:昨天那棵樹是無用廢材,所以可以活成千年神木,但今天這隻廢鵝無趣,所以被殺掉了。老師,到底要當有用的人,還是無用的人?
---------------------------
《莊子.逍遙遊》中的故事這樣說: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的好友惠施,獲得一顆葫蘆種子,種下去後長成一個超級大葫蘆。惠施向莊子分享:「我得到一個神奇葫蘆,但後來發現這個葫蘆太大,我沒有這麼大的水槽可以舀水,拿來當水壺也拿不動,所以就把葫蘆打碎了。」
莊子不可置信地說:「你為什麼要打破?這是一個神物,這麼好的東西你居然沒有好好利用,你可以把這個葫蘆當作一艘船,漂蕩在河海之間,去探索宇宙之心呀!」葫蘆在世俗功用雖然常是水壺或水瓢,但換個角度思考,它也可以是一個探索天地的載具。
莊子要告訴我們的事,我們不必被常見的價值觀束縛,執著於迎合社會主流,反而不妨追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即使是一般大眾看來的無用之物,也可能是某些人的生命至寶。當名醫、名律師當然都很棒,但如果真心想當一名工匠、畫家,覺得可以體現個人價值,願意投入一輩子,那麼這就是自己的道路,就是所謂的成功。
我們為了追求成功,每天不停地往前衝,很有可能阻礙了追尋真我,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不要再讓其他人替我們打分數了!試著跳脫慣性思維,不盲目追隨,在這個看重顏值的時代,耕耘自己心靈的一畝田,擴充「內在顏值」,那麼就會像莊子一樣,找到真正的快樂。
不想被束縛的時候,來跟莊子學學「不正常思維」! | 曾暐傑演講、方孟筠、葉嘉雯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IzhTz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