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教歸宗 萬法歸一
文/法宜證常靜
二〇一七年六月,高雄金獅湖福安宮主委吳重新帶領一行人來到玄空法寺舉辦兩天一夜的幹部訓練。吳主委以教育化、多元化、社區化的領導方式,希望將道教文化再次提升與擴展,其中有四大主題:守護社區、保護人民、扶持道場、照顧家庭,以及四大精神:以蒼生為己念、以百姓為歸依、解決民間的痛苦、創造民眾的幸福。三大方針:養生救健康,環保救地球,疼某救台灣,是承襲福德正神的精神與理念,希望參與的信眾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
有句話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上人積極推廣人文、藝文與物文,佛養人生系列期與各個宗教一起為眾生謀福、為社會安定而努力。福安宮參訪數次,不斷稱讚上人建造環境說法的道場讓眾生有一處福慧雙修的地方,也欣然與道場有更深層的交流。邀請上人與法師參與高雄市金湖區金獅湖風景區舉辦的福德千人養生餐會,共同見證福安宮信徒推廣「養生救健康」的團結力量,有願就有力的大宏願,共計千桌的素齋料理,讓參與的師父們都開了眼界,讚嘆吳主委帶領團隊的合作精神與號召力,不可思議。
上人常常告誡弟子:「什麼教都可以信,唯有兩種教不能信,就是比較跟計較。」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為善,都能使人消除業障,端看信仰的人是否以真心在修行。上人也開示:「真心的力量最大。」在吳主委身上得到應證,吳主委不因自己的宗教信仰就排斥其他宗教,不閉門造車,學習各宗教的優點,所謂飽滿的稻穗是低垂的,可見吳主委謙虛有智慧的修為,融入各種善法,成就自己也成就信徒,在一年一度全台灣宮廟評比活動中,榮獲第一名的殊榮,值得玄空法寺讚嘆與學習。
吳主委真心讚嘆上人,並發願要與玄空法寺結合造福更多人群,形成穩定社會的力量,相信在吳主委真誠的帶動下,宗教交流的力量會越來越大,以國際化的趨勢邁向幸福的未來,這是福安宮的宗旨,也是上人的宏願,全心真意為眾生。
--------------------------------
4865無上大道
「萬教歸宗」與「萬法歸一」的真諦
    相信「一神論」的人認為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正的主宰,他們認為宇宙之間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真神」,其它的神都是「假神」,而「泛神論」者則是一種將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以強調自然界的至高無上之哲學觀點,他們認為神就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中,因此並不認為還有另外一個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的存在。那麼「一神論」與「泛神論」的支持者他們何人的觀念才是「正念」呢?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邪念」,因此又稱為「兩端」那是違背真理的,因為他們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差觀念,如果他們能參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個道理,那麼就沒有「一神論」與「泛神論」何者是正論的這種疑惑,如果他們沒有參透的話,那麼一生之中必被自己的那些錯誤知見所困擾著。宇宙是由「無」而生「有」,「無」就是指宇宙最初混沌時期之空相,而「有」則是指大爆炸之後那些組合成物質的所有色相,有其實就是由無所幻化出來的,而無其實正是包括所有的有,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句話的真諦「一神論」的支持者執著在最初混沌時期之空相的那個「一」但卻忽略了它所幻化出來的「一切」,而「泛神論」的支持者則是執著在大爆炸之後的「萬相」裡面,但卻忽略其源頭的這個「一」,因此兩者皆非正論。
    「無即是有,有即是無」,這就是佛教《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或「色空不二」這二句話之真諦,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色相的萬有」來組合,則即無「空相的無」這個「一」,如果沒有「空相的無」這個「一」其中之道體來組合,當然也沒有「色相的萬有」等各種色相出來。有的宗教認為「萬教歸宗」的萬教,就是指各種不同的宗教而言,而「歸」就是指回歸,也就是返回的意思;「宗」則是指根本,因此他們認為「萬教歸宗」這四個字的真諦,簡單的說,就是萬教都要回歸到他的根本,也就是回到他們的源頭,源頭就在「無極理天」,回到這個理天才叫「歸宗」,否則都是在輪迴之中不得解脫。其實他講的只對了一半,這個「萬教」不是指各種不同的宗教,而是指宇宙間所有各種不同的教化而言,也就是說「萬教歸宗」這四個字的真諦就是指包括宗教教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科學教育、倫理教育或社會教育…等等各種不同的言教或身教之教化都是一樣,皆要引導受教者悟出宇宙源頭的這個「真理」來。
因為宇宙間所有各種教化的源頭,都是一樣的,所以真理才能稱為「宗」,因此各種不同的教化如果能找到這個根本,那麼他就是一位「得道」的人,因此修行人若能知道各種教化的源頭,就等於知道宇宙的實相,知道了宇宙的實相,那麼就不會被物質的假相所迷惑,既然不會被物質的假相所迷惑,當然就已經是一個覺者,因此他就對於外境與外物的誘惑就不會動心起念,自心沒有動心起念自然就不會去造「善業」或「惡業」,沒有去造「善業」或「惡業」,當然就不需要再墮入輪迴去受「善果」或「惡果」的討報,所以萬教歸宗也是各種宗教、法門修行悟道的最高目標。所以古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他說:「修行無別路,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休。」,所謂的「路頭」就是指宇宙各種教化的源頭,也就是「宗」或是「根本」的意思。古德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個「心頭」不是指世人的凡心,而是指世人尚未被凡塵所污染的那一顆最初之本心,故以「心頭」兩字來隱喻之。禪宗之修行者也有「參話頭」這種修行方式,「參話頭」是禪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門,自從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禪師大力的提倡以來,目前幾乎已經成為禪宗的代名詞,千餘年來,禪宗聽說在話頭下參悟的祖師已不計其數,而且由於他們祖師的親身履踐,因此也使得「參話頭」這一種法,淬礪得更加善巧與精緻。「參話頭」這一種方法,一般不了解的人,總以為是很玄奧,其實說破了,卻極為平常。因為它的巧妙之處,就在於「話頭∥疑情∥參」的一句話上,他們所謂的「話頭」,是指在自己心頭上提一句問話,例如「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一個疑問句!所以當我們提起話頭時,絕對不要動第二念去想,而是當下、直接的就去體會它本身所帶起的那份疑問的感覺。
那種沒有辦法解答或是不知道答案的「疑問」,就是「疑情」,因此疑問的感覺保持住以後,禪宗弟子就會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這時在疑情之上,要提攝一種要去看透、追究的覺知照了的力量,這是一種沒有妄念下的覺知力。其實禪宗這種「參話頭」的方式,想要悟道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是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嗎?他說:「諸佛妙理非關語言,無有文字」,因此在那裡玩那些具有語言相與文字相的「話頭」、「疑猜」又怎麼可能悟出真理來呢,每一個人直覺所說出來的話又怎麼可能是真理呢?「參話頭」這三個字真正的含意就是說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參透在沒有語言相與文字相之前的那個「真理」,古德有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開口就遠離了道,因此禪宗這種弄了一大堆「話頭」來參的方式跟藏傳佛教的「辯經」又有何不同呢,還不是只能訓練一些信徒的口才、巧辯、膽識或反應而已,又怎麼可能讓那些弟子悟出真道呢?「參話頭」的「參」字是指參悟的意思,而「話頭」就是真理這一部無字真經,古德有云:「真經無字,真道無語,真悟無言,真神無形,真佛無相,真愛無情,真音無聲」,因此一講出話就是「話尾」,「話尾」就是應世的「方便之說」,沒有語言的真理才是真正的「話頭」啊!「話頭」、「心頭」與「路頭」的這一個「頭」字皆是「無」的隱喻字,修行人若參透之後即能悟出真理來,否則仍然是在「文字障」與「語言障」中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頭」是緣起,「尾」是緣生,因此「萬教歸一」的「一」其實也是緣起性空的「空相」,而「萬教」則是因緣聚合的「色相」,色相即是空相的演化,而空相則是色相的源頭,故稱「色空不二」,因此宇宙間的各種教化若是不能徹底的瞭解起源之處的「一」,那又如何能知道整個宇宙的實相呢?「歸一」不是歸到一神論的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因為任何的宗教仍然是各種教化的其中之一,「歸一」也不是歸到佛教所說的「佛」這邊,否則釋迦牟尼佛、大自在如來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舍利佛、大光明佛、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等這麼多的佛,您說我們修行人到底要歸到哪一尊佛那裡去呢?各宗教的修行人若不能參透自己宗教的經典、教義或道書中那些文字內容或傳教者所說的那些言論都是「方便之說」而已之「邪說」,也都是僅供自己的信徒們參考與參悟之用的假經的話,那麼將這些假經拿到別的宗教去之後,其實對其他宗教的信徒而言,那些假經都只是一堆廢紙,都只是一些謬論而已,誰會去相信它們呢?因此唯有真理這個「一」才能稱為「正說」。
宗教界對於宇宙之起源各說各話,為了取信於自己宗教法門的信徒,因此各編了一大堆只有自己才會相信而別人都永遠不會相信的神話,那些言論都是標準的邪說,否則又豈有「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這一句俗諺呢?不要誤以為那些「信者」都是已悟道的人,所以他們才會深信不疑,反而是因為這些「信者」都是被自己宗教所說的那些假相所迷惑,因此累劫修至今日尚未清醒過來;至於那些「不信者」也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悟了道,所以才會堅決的不相信其他宗教傳教者所說的那些言說與神話故事,反而是因為他們執著於自己宗教所說的那些假相,所以才會否定別的宗教那些言說與神話故事,一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到底迷不迷信,並不是看他信仰什麼宗教,也不是看他到底修行修了多久時間,更不是看他在宗教中的頭銜或職稱到底是什麼,事實上世人若對於宇宙真相不瞭解而隨意的相信或堅持某一種世間的言說者,通通都是標準的「大迷信」
目前全世界各宗教法門中許多有關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的稱呼,其實都是為了宣傳自己宗教的教義或管理佈道道場與引導信徒悟道所設置的頭銜而已,因此與此人是否真正的悟道並沒有直接與必然之關係,說不定他們其中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迷信者」呢?古德有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自從宇宙大爆炸之後,整個宇宙之間可以說都是陰陽相對的,因此愛因斯坦所提出來的《相對論》,不管他說的是狹義的相對論或是廣義的相對論,其實都是凡間的方便之說而不是「真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真理是「唯一的」,因此不可能會有什麼「狹義的相對論」或是什麼「廣義的相對論」之對立面,更不會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對立,因此只要是有陰陽對立的現象,則科學家不管他提出了什麼原則、定義、定律或理論,都不是真理,只能說是應世的「方便之說」罷了
「方便有多門」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由於真理無文字相與語言相,但眾生又不得不教化,因此各種陰陽兩面任何的說法都是屬於「方便之說」,所謂的「方便之說」就是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所有說法皆是,而「歸元」的「歸」是指返回,「元」是指源頭,「無二路」就是指「唯一之路」的意思。因此所有宗教經典與教義內容所說的都只是一種「方便之說」而已,佛教徒千萬不要誤將佛教三藏十二經之內容當成是「真正的佛法」,而死抱住不放,否則今世想要悟道那是難上加難了,假佛法的那些佛教三藏十二經之內容,雖然接近真正的佛法,但畢竟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言語道斷,一言說即離正道,因此所有能由傳教者口中說出來的佛法又怎麼可能是「真正的佛法」呢,所以各宗教的修行人應該參透這些話內容其中所隱含的玄奧之處。
至於「萬法歸一」這一句話,何謂「法」,有人說:「法有事相與理相之分」,法之事相,即是指宇宙之萬物,包括有形色大小,眼所能見,大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海洋、人、動物、身體;小至昆蟲、生物、微塵等萬物種種的變化現象者皆是;而「法之理相」即是指無形色大小,眼所不能見,為人的精神、思想、觀念、見解、言語、意識、行為與念頭…等等萬事種種的變化現象,通通都稱為「法」,古德有云:「萬法唯心所造,萬識唯心所生」,因此人若沒有動心起念的話,則自然就沒有那些「法之理相」滋生出來,所以宗教界才會有「萬法由心造」這一句話出來。佛教徒常常說世間一切有形之物質與無形之意識通通都是佛法的範圍,但這是將「法」與「佛法」兩種不同之名詞混淆在一起的說法,那麼何謂「佛法」呢?其實正確的說法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人,就叫做「佛」。而法則是法則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說能使迷者悟,苦者樂,由凡而入聖的方法,才叫做佛法。那麼「萬法歸一」這一句話所說的「歸一」又是指何意呢?「歸一」的「歸」字是返回的意思,而「一」則是指宇宙混沌時期的那種唯一狀態,也就是佛教徒經常在說的「一真法界」或是「一合相」之意,「一真法界」是萬法緣起緣生之源頭,也就是說所有的法均來自於「一真法界」的這個「一」,因此「一真法界」亦是一句隱喻詞,與道教的「混元一炁」或基督教的「唯一真神」隱喻的皆是宇宙之本相,佛教徒對於「一真法界」這個名詞雖然有他們自己的解釋,但是稍有悟性的修行人一看「一真法界」便知道這一個名詞真正的含意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稱為「一真法界」呢?「一」是在形容整個宇宙之間只有在宇宙陰陽兩炁混沌之時期才是「唯一狀態」之意,故稱為「一」,而「真」字是在形容宇宙陰陽兩炁混沌時期的唯一狀態才是宇宙的「實相」或「真相」,故稱為「真」,而所謂「法界」本來法界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區分為「事的法界」與「理的法界」兩個部份,但此處所指的「法界」則是指事理合一「一合相」的「真如法界」。佛教在《心經》這一部經的內容之中曾經提到過「諸法空相」這四個字,這是佛教《緣起論》的一個非常重要之觀念,也是心經揭示宇宙人生一合相的重要基礎,那麼,為什麼說諸法是「空相」呢?這與世間很多人的見解是不同的。因為「諸法」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中一切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還有宇宙外面,一切的一切,都算是諸法,所以一切的一切其實本來都是一種「空相」而已
但是大家應該要瞭解,這裡所說的「空相」其實並不是說完全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說目前一切呈現的現象皆為緣起(因緣條件成熟而生化出來)所生,因為本相並沒有永遠不變的實質所能擁有,所以說「空相」只是在講現象的空相而已,如果我們能瞭解「虛空妙有」、「真空不空」與「空有不二」的名詞之真諦,那麼就會知道為什麼會「諸法空相」。《心經》曾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與「色空不二」,這些涉及宇宙本相的文字,其實與宗教界所說「虛空妙有」、「真空不空」或「空有不二」…等等名詞的意思完全一樣,其它諸如「事理不二」、「佛魔不二」或「不二法門」等名詞也是在講這一個現象,如果能參透的話那麼自然就能「一理悟通,萬理悟徹」。因此修行人針對上述那些不同的名相,如果以自己宗教語言的角度來解釋的話,那麼可能會有較多的爭議性,所以我們改以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宇宙的實相,目前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有二千多人區分成兩組以「大強子碰撞機」在瑞士的邊界地下在做實驗,其目的就是為了找到萬物之源的「上帝粒子」。
而這個所謂的「上帝粒子」正是目前宇宙之間唯一還沒有解開之「天機」,「上帝粒子」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先天炁」,「炁」字是一個隱喻字,由「无」與「灬」等兩字所組合而成,「无」是「無」的簡體字,而「灬」則是「火」的古字,簡單的說「炁」就是指所有的物質若以極高溫度來燒煉的話,則到最後就會變成非物質的「炁」,而「炁」的質量科學家說概約是10的負34次方至10的負52次方,因此若說它是不存在的,那就是不正確的說法,但若說它是存在的話,但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之下卻無法用科學儀器來探測它,因為它是萬物之源,所以宇宙間之萬靈、萬物與萬象其實皆是由炁所組合幻化而成的;因此我們各宗教的修行人若能參透這個道理的話,則《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或是其它經典中所說的「色空不二」、「虛空妙有」、「真空不空」、「空有不二」、「事理不二」、「佛魔不二」或「不二法門」…等等的名詞即能完全瞭解,因此「萬法歸一」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指宇宙間之萬法都是源自於這個由炁體所組合的「一真法界」,而「萬教歸宗」就是在點醒全世界各宗教之信徒們,千萬不要誤將自己宗教信仰的那些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假經當成了無字真經將方便之說的假理當成了沒有語言相之真理所有宗教教化的唯一目標即是要導引信徒經由自己宗教的那些假經去找到真經,由自己宗教傳教經師所說的那些假理去悟出真理來,否則便會導誤信徒讓他們永遠無法悟道,而世人修行之真正目的就是要悟出這個宇宙的真相出來,因此我們修行人要切記「上帝不會將真理傳給你而將假理傳給他人」這一句話。
「萬教歸宗」與「萬法歸一」的真諦 @ 無上大道部落格,歡迎真正想修行的道友常來聊聊,如有修行心得歡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d2eATV
--------------------------------
什麼是萬教歸一!
2017-03-09 
萬教歸一
--【道統絕學】研究中心
這是指佛、道、儒、基、回五教所有的善男信女,因為天理就一個,好比上天生出五個兒子叫的名字不同罷了。這個叫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道教、佛教。不要互相排斥。
現今的世人還為分門別派所奔波,還在你爭我斗的。我家的鄰居是信基督教的,看見我說什麼也大不過基督,基督為大,佛教的小,當時我樂了,說:五教沒大沒小,都是一回事,各教的先聖們留下的經典都講的一個道理。信啥都沒錯,大不大都無所謂。但是你現在是上帝也得親身修回去。還有一條分別心也得去掉。修煉也好做人也好都講的一個和字。
修煉必須合而為一,萬法歸宗,萬教歸一,這是必然的規律。
無論哪派、哪教必須攜起手來。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心願,共同的歸屬。共創一個蓮花世界。萬事萬物都從根而來,落葉要歸根,何必骨肉殘殺,萬法歸一,萬教歸一,天時到、大勢所趨,各教派不能為背天時之命,勢必被歷史淘汰,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必然的結果,必然的規律,從古以來先聖先賢都倡導以德治天下,天下太平。以德治人,人心向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都具備高智慧,高道德的標準。希望大家快快修煉進入諾亞方舟來,回歸那美好幸福的--天國。
教門:(指五教)就是換一種說法,到達的目的的是一個地方,修煉都是為了脫生死、超凡脫俗。
五教的語言表達的講法不一樣,就像佛家的叫舍利子,道家的叫丹,都是一回事。都是人體的原始祖氣和後天的真氣相合結成的真空舍利的結果。
記得王大善人那本書上說:
耶穌講: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穆聖講:堅心定性,禮拜朝一。
儒家講:修心煉性,執中貫一。
道家講:存心養性,抱元守一。
佛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歸一。
善人講:死心化性、萬教歸一。
以上不都講的是一個一嗎?一是始終如一,「聖經」講:我是阿拉法,我是歐梅嘎。我是頭我是尾。頭尾相接整個是一個圓,圓就是圓融,證到身心圓融。以事講理,以理行事,理事圓融,就是親證的過程。所以表明是同一目標。不管是哪一教門修煉都是為了脫生死、脫離六道輪迴,返樸歸真。超凡了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xjevv5.html


祖師禪,禪宗術語,為禪的一種上乘法門,有別於如來禪、相似禪。旨在利用參究祖師公案的方式,讓人究竟瞭解自己。
祖師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1oepY
歷史與內涵
中國在唐宋之後,禪門日漸式微,禪宗祖師乃改以古來公案令學子時時刻刻在疑情中參究話頭,令其妄心不生而守安修慧,假以時日因緣成熟之際,忽地疑團粉碎,識得萬法本來面目。
話頭(公案)是祖師與學子之間對話的頭,亦即對話的核心。參究公案能令學子瞭解祖師的教學用意。祖師禪就像一把祖師的利刃,斬盡學子一切葛藤,然而學子若沒有大信心及大憤心,腳踏實地參究,疑情無法成為大疑團,如此欲開悟則遙遙無期[1]。
六祖惠能傳的是南宗禪,又叫頓悟禪,與北宗漸修禪不同。北宗漸修禪靠打坐、內觀自己,以明自性,觀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北宗禪和南宗禪,全包括在祖師禪裡。[2]但是南宗禪極為靈活,不得以才用公案,比直指(禪師舉竹篦)[3]多了一個方便。
修行方式
參究公案時,不得從三藏十二部經中尋找答案,一是如此無法瞭解禪宗祖師的心意,二是從經藏中亦無法找到答案。
參公案需具備的三個條件:
大信心:對法門、禪師和自己有信心。
大憤心:將開悟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不半途而廢。
大疑團: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時時刻刻守住疑情。
入門公案
針對公案,一般較為人知的著作有《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無門關》、《碧岩錄》等。現代則有韓國臨濟宗祖師牟峰印空禪師、圓濟惠忠禪師所編譯的惠菴玄門禪師語錄《海底生煙》(原名《祖師禪要》),將公案由易至難收錄編輯,方便指導與學習。
以《海底生煙》[4]為例,祖師禪的入門公案為〈須彌山〉:
一位學子問雲門文偃禪師:「學子不起一念,還有沒有過錯?」 雲門禪師答:「須彌山。」(在此形容非常大)
其問題,為何雲門禪師說那個過錯如須彌山一樣大?參公案者(學子)需要回答指導者(禪師)。
祖師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1oepY


禪宗為大乘佛教流傳於東亞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禪師菩提達摩傳至中國,原本是以「坐禪」為中心的修行集團[1][2],後經牛頭法融、黃梅弘忍的發展,大成於六祖曹溪慧能,成為一支具有獨特精神意趣的宗派。宋朝以後,禪宗以自家為「宗門」,餘宗稱「教門」。宗門一詞出自禪林,據《楞伽經》所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自稱為「宗門」[3]。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臨濟宗黃龍派和楊岐派、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參話頭、念彌陀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4]。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禪宗祖庭為嵩山少林寺[5]、黃梅東山寺[6]、曹溪南華寺[7]
禪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zidx1M


2021-06-22_12350112821552_460290504166544_1569853700670334638_n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修行要一門深入,以一門為正,諸門為助,各修一門,彼此不互謗。謗法、輕法、慢法都是不對的。
「欲想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互謗,是佛法的衰相。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乙未年六月初三日韋馱菩薩聖誕
叢林下人,見人有習氣者,隱而不記,縱人問者,亦不言之。人若責者,即隱其惡而揚其善。能止不犯多住一日,多種一天佛種。如是在上者揚在下之善,居下者隱在上之惡,互相隱忍。不但道成、叢林興,而菩薩道行。又常言:「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贊僧」,誠久住三寶之要素也
——禪門宗匠來果老和尚《來果禪師語錄.卷一》
佛門裡有句話:「要得佛法興,還得僧贊僧」,佛法要興隆,還得出家人讚歎出家人。經上佛與佛的互相讚歎,就是要給我們做榜樣的,也是要令眾生起信仰心。僧贊僧,就是要眾生信仰僧寶,因為僧寶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就無法住世了。所以要佛寶和法寶興隆,就必須僧贊僧!
——臺灣淨土宗導師道源長老《佛說阿彌陀經講錄.第七天》
所謂「若要佛法興,須要僧贊僧」,彼此互相讚歎,法門上彼此互相讚歎,出家眾也互相讚歎,這樣佛法才能興隆起來
——天台宗碩德會性法師佛七講話第二日  1986年11月臺中靈山寺
佛門之中雖有宗門教下之分,卻無優劣之別,皆同出一源。「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如果人人都能有普門廣開的心胸,容納異己的度量,不僅能使佛教法運昌隆,再創大唐盛況;社會安定、地球村的建立亦指日可待。
——國際佛光總會會長星雲法師《星雲日記》1994年8月4日
我們都是源自釋迦世尊的傳承,我們都是弘揚世尊的正法,希望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不論各宗派都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  摘自《香港佛教》第六一八期
我們應該警惕自己,千萬不要嫉妒別人,尤其在出家僧團裡,僧眾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佛經中云:「僧團和合為安樂」,漢地大德也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為了興盛佛法,大家應該互相讚歎。
僧寶不思議  身披三事雲衣  浮杯渡海剎那時  赴感應群機  堪作人天功德主  堅持戒行無違  我今稽首願遙知  振錫杖提攜
華嚴講寺Huê Nghiêm Giảng Tự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d1fVuj
------------------------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若要佛法興盛,佛門中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必須沒有門戶之見,互相讚歎道場的殊勝、修學的法門、法師的成就,以增長信眾對於道場、法門或法師的信心。民國‧淨空法師(1927~  年):「縱然你是個修禪的人,到念佛堂照念佛,這是正確的,隨喜功德無量無邊。佛法當中說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決不能互相破壞。」參閱《淨空法師法語》。
  原作「欲要佛法興,無過僧敬僧」。出自宋末元初‧報恩從倫禪師(?~1272~?年):「其僧回舉似疎山,山具威儀,望大嶺禮拜,嘆云:『將謂無人。』大嶺古佛放光,射至此間,此之所謂『欲要佛法興,無過僧敬僧。』豈非贊之雙美者也。」參閱《卍續藏‧1304‧67冊;虛堂集‧卷三》。
  亦作「欲想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清末民初‧虛雲禪師(1840~1959年):「修行要一門深入,以一門為正,諸門為助,各修一門,彼此不互謗。謗法、輕法、慢法都不對。『欲想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互謗是佛法的衰相。」參閱《虛雲和尚年譜》。亦作「若要佛法興,先要僧讚僧」、「佛法興時僧讚僧」。諺語:9.21 https://bit.ly/3d0xKd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