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官圖+陞官圖/大富翁/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人們才誤以為它是明代產物,實際上陞官圖自唐代已有/起首是科舉之路,從白丁、童生、案首、監生、秀才、廩生、貢生、舉人、解元、進士、會元、傳臚、探花、榜眼最後到狀元,共十五個遞進/《升官圖》中國最早的桌遊/升官圖大約創造發明在唐時,被稱為「彩選格」,宋朝時又稱「選官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ThkCFw
-----------------------

24125b4125af2c447d5e85a0215780eb-450x614574px-水滸陞官圖ae51f3deb48f8c54a8c5a46739292df5e0fe7f672defb751b822fb4be09e32838c13小升官圖91ef76c6a7efce1b10950b0ba551f3deb58f65b12020-02-25_1449352020-02-25_1449242020-02-25_151726puzzle
宋范仲淹所作之《百官升遷次序圖》。范仲淹(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進士出身,仁宗時曾任秘閣校理、右司諫。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把京官晉升情況繪製成一份《百官圖 》譏諷宰相不能選賢。貶至饒州(今江西鄱陽)。後任陝西經略安撫使,防御西夏侵犯。
在任上時,曾令“西賊聞之驚破膽”,名重天下。慶歷三年,回朝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向仁宗推行“慶歷新政”,遭保守派攻擊,被罷去參知政事,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等地方官,最後在赴潁州任上的中途中,病死。朝廷追贈楚國公,謚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政治改良的領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工于詩、詞、散文。一生論著甚豐,詞僅有5首傳世,風格清新剛勁,開宋代豪放詞先河。宋 范仲淹 所作之《百官升遷次序圖》。
宋 歐陽修 《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開封 素號難治,公治有聲……又為《百官圖》以獻,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職修; 堯 舜 之治,不過此也。’”
----------------------
范仲淹講話太直!上百官圖反腐 反而引火燒身
2017-03-16 由 未來網新聞 發表于歷史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說敢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糾偏勘誤不辟禍患的信念。
范仲淹入仕後,清楚地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體制弊端,他不斷向朝廷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條條符合現實,條條都是治弊的猛藥,體現了范仲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心憂天下的報國情懷。早在天聖三年(1025年),當還是小小的大理寺丞時,位卑言輕的范仲淹便給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和仁宗,呈上了一份《奏上時務書》,提出救文弊以厚風俗,整武備以御外患,重館選以養人才,賞台諫以開言路等建議;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在丁母憂期間,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冒哀給朝廷上了一份萬言書——《上執政書》,針對貧病交加的時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備戎狄」等六條改革主張。據說,宰相王曾收到萬言書後,大為賞識,立即授意晏殊推薦范仲淹應學士院試。
范仲淹立身孤高,報國奉行「以言為先」,而且次次都是藥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屢言屢貶。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上疏《乞太后還政奏》,請章獻太后「卷收大權,還上真主」,讓「春秋已盛」的仁宗親政,加上這之前他還諫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壽儀,觸怒章獻太后,被貶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通判。范仲淹的言行,也使曾推薦他的晏殊擔心連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嚴加責備。為此,范仲淹給晏殊寫了封長信說:「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反映了他寧死不默的一貫精神。
明道二年(1033年),章獻太后鶴駕歸西,親政後的仁宗希望有所作為,拔擢了一批太后垂簾時受到壓制的官員。范仲淹也由陳州(今河南淮陽縣)通判召還,擔任了諫官。諫官的職責就是提意見,不久,仁宗因為寵幸尚氏、楊氏二妃,準備廢黜郭皇后,范仲淹與御史中丞孔道輔率眾台諫到垂拱殿門,伏奏郭后不可廢,結果被押解出京城,貶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即使狼狽如此,范仲淹還在《睦州謝上表》中反覆勸說仁宗:「有犯無隱,人臣之常;面折廷爭,國朝盛典」。
景佑二年(1035年)冬,范仲淹由知蘇州提拔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進京。歸來後的范仲淹,論事愈急。當時,呂夷簡任首相,頗為專權。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員的晉升情況繪製成《百官圖》上呈仁宗,指著上面開列的百官晉升順序說:「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范文正公年譜》),直言宰相用用人不當,以權謀私。這把位居人臣之極的呂夷簡氣得七竅生煙,暴跳如雷,反在仁宗面前訴范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這次,他又落職饒州(今江西鄱陽)。
歷經三度貶職,范仲淹絲毫不見收斂,他那近似固執的堅持,源於他特立獨行的性格,源於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源於他許國忘身的精神。只是,不以他為迂闊而真正理解他的有幾人?
---------------------
陞官圖又名選格、彩選格、選官圖、陞卿圖或百官鐸,是中國傳統的選格遊戲,並傳到朝鮮半島,相傳由明代倪元璐所創,其原型為張居正在內閣所創的「職官屏」。然而,根據清代曾任宮廷教師的汪師韓所著的《談書錄》,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人們才誤以為它是明代產物,實際上陞官圖自唐代已有。為了證明這點,他引了宋代人方千里於《骰子選格》的序言:「開成三年春,…… 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數。」陞官圖是一種依靠轉動四面陀螺賭賽的圖版遊戲,參與者在一幅標誌著各種官銜的圖板上遊戲,從白丁起始,依照轉動陀螺獲得的判語升遷貶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為勝。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具體表現形式不同,最流行的陞官圖是依照明代官制編寫的,依清代官制編制的也有很多,民國之後,還出現了從小學生到大總統的陞官圖遊戲,此外,還有依據小說《紅樓夢》編制的陞官圖,此外也有八仙過海主題的陞官圖。各種陞官圖遊戲雖然形式不同,旦基本規則和玩法卻是完全一樣的。陞官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8XER1F


明朝有一卷畫,名叫《徐顯卿宦跡圖》,其中就有一段畫的是經筵的場景 说说经筵——明朝皇帝的专属课堂 - 知乎

d3a95dd01b487b32ec4a6c8bc45d9f24_1200x500 (1)d53f8794a4c27d1e0360f90511d5ad6edcc438a92e00-fyrswmu8190832

说说经筵——明朝皇帝的专属课堂 - 知乎


所謂「上朝」,就是文武百官來到朝廷上覲見皇帝,奏事議政。
在古代,文武百官還是很辛苦的。 別的不說,就拿上朝來說吧,簡直就是「起得比雞早」。 這是因為,古代上朝時間一般都很早,大約為卯時(5—7點)。 現在民間有「上班點個卯」的說法,或許就是源自這裡。
為了趕到卯時準時上朝,文武百官必須得在3點多種就起床了。 整理儀容,吃完早點,這就出門上朝去,風雨無阻。 他們路程近的走路,路程遠的乘轎,目的就是一個:朝廷。
現代人上班,遲到的話會被單位處分。 那麼在古代,文武百官上朝遲到,會受到什麼樣的處分呢?
輕微一點的,會被扣工資。
以唐朝時為例,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 」唐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 」唐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 」
以清朝時期為例,康熙十二年定例:「官員接駕不到及常朝之日不朝...... 皆罰俸一月。 官員詐稱上朝者,罰俸一年。 捏供同上朝之官,罰俸兩月。 」乾隆三十年再定例:「該朝之時托故曠闕者,照失誤朝賀例罰俸一月。 」
比較嚴重的,會被打屁股。
以明朝為例,明朝規定,文武百官上朝缺勤一天笞20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20天杖打100大板。
這100大板下去,不打個半死,也得皮開肉綻了。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就曾經因為上朝遲到被打屁股。
當時,趙孟頫擔任兵部郎中,這是一種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領導幹部了。 時任丞相桑哥對上朝的考勤抓得很嚴,規定凡是上朝遲到者一律打屁股,由掌刑政獄訟的斷事官執行。
斷事官是一個蒙古人,他向來瞧不起漢人,對於漢人犯事一向不講情面。 一天,趙孟頫上朝遲到了,立即被這位蒙古斷事官打了一通屁股。
趙孟頫哪受過這種委屈? 立馬去找尚書右丞葉李哭訴。 桑哥知道後,有些慌了。 因為趙孟頫那段時間正受皇帝寵倖。 於是親自看望慰問趙孟頫,將他送回去療傷。
對於古代那些讀過聖賢書的文武百官來說,打屁股事小,承受的侮辱事大。 所以,他們為了不遲到,每天匆匆忙忙地奔波于家裡和朝廷之間。
在魏忠賢當權時期,他曾經規定,紫禁城不准點燈,還禁止文武百官上朝時騎馬乘轎。 這樣以來,文武百官就被迫將前往朝廷的時間提前,每天黑燈瞎火地往朝廷趕。
一次,一位距離紫禁城比較遠的官員,上朝時晚了一點。 為避免上朝遲到被打屁股,他一路小跑。 巧的是,那幾天下了雨,路上比較滑。 他一不留神掉進河裡,竟然被活活淹死。
那麼,古代有沒有裝病不上朝的呢?
在唐宣宗時期,就經常有文武官員捏造生病等理由,不去上朝,在外宴游作樂,以至於禦史台專門打報告,建議皇帝「准常條已倍書罰」。
宋仁宗期間,右巡使張億打報告,一口氣彈劾戶部郎中、史館修撰石中立等33人托詞生病不上朝。 宋仁宗很生氣,下詔警告文武百官;對於稱病缺席上朝者,朝廷要派醫官進行檢驗核實。
畢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


2020-12-04_120128

范仲淹在被貶期間,寵辱皆忘,但卻時時刻刻,不忘貧苦人。圖為岳陽樓。(shutterstock)
 「光榮」多次的范仲淹 | 古風悠悠 | 大紀元 https://bit.ly/36AX2LT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寫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佳句,其中「寵辱皆忘」四字,堪稱夫子自謂的定評。事實上,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將個人「寵辱」置之度外的。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年僅13歲的仁宗趙禎即位,劉太后垂簾聽政。時至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本來可以親政了,但劉太后仍不願還政於仁宗,還打算在自己61歲壽辰時,讓仁宗親率文武百官為她上壽。范仲淹認為:若如此,則有損主威,有虧君體。於是,他毅然上疏反對,還奏請劉太后「撤簾還政」於仁宗,不久便被貶為河中府通判。他對此無怨無悔,還為自己的忠直而感到欣慰。臨離京時,他的一些朋友,到郊外為他餞行,一致說他:為伸張正義而遭貶,「此行極其光榮」。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死,宋仁宗親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擔任了右司諫。一日,郭皇后與尚美人起了爭執,仁宗勸阻,郭皇后因此誤傷了仁宗的頸部,仁宗大怒。宰相呂夷簡因與郭皇后有過私怨,便也乘機慫恿仁宗廢黜郭皇后。范仲淹得知後,先是上疏反對,繼而率御史和諫官到垂拱殿門前,伏奏皇后不應當廢。然後,又同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孔祖德等一起找到呂夷簡,詰問他:「大臣們對待帝后,應如同兒子對待父母;父母不和,理當勸諫,豈能順著父親把母親趕走?」然而,仁宗並未因此而改變主意,不但廢掉了郭皇后,而且將范仲淹貶為了睦州太守。當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都說他「此行更加光榮!」他也頻頻點頭,愉快地接受了友人的讚許。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任職國子監,權知開封府。他見宰相呂夷簡大權獨攬,任人唯親,搞得吏治十分腐敗,便繪製一幅《百官圖》,進獻給了皇帝。圖中還標明了京官晉升情況,指出哪些是按規定正當晉升的,哪些是憑個人關係爬上去的。他奏請皇帝:削弱呂夷簡的權力。呂夷簡聞訊大怒,反告范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結果,皇帝又偏聽了呂夷簡的讒言,將范仲淹貶為饒州太守。此事引起了強烈反響,朝中許多重臣,都公開為范仲淹抱不平。當范仲淹的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又一致祝賀他:「此行尤其光榮!」他也笑著答道:「仲淹我前後已經光榮三次了!」
此後,范仲淹為了報國濟民,還繼續「光榮」過好幾次。其間,詩人梅堯臣為表示對他的欽佩和關切,曾贈他一首《靈鳥賦》,將他喻為靈鳥,並勸靈鳥「結爾舌兮鈐爾喙」(閉口不講話,以免再受貶)。范仲淹感激詩人的好意,卻沒有接受詩人的勸告,還在自己所作的《靈鳥賦》中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不久,他又寫了《和謝希深學士見寄》詩,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詩云:
天地久開泰,過言防結括。
誰憐多出處,自省有本末。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
盡室得江行,君恩與全活。
回頭諫諍路,尚願無壅遏。
豈獨世所非,千載成迂闊。
詩的大意是講:
在天下太平的的年代,講話太多了是應該少說。
誰能理解我多次遭貶?自知原因與始末。
我的心如磐石堅硬,可以擊碎,不可剝奪!
滿朝之人皆隨大流而行,感謝皇上還讓我活著。
回顧我諫諍的正直之道,仍希望以後言路通拓。
我不怕今人評頭論腳,後世講我迂闊。
我為民為國,不願苟活;寧鳴而死,實在值得!
范仲淹在被貶期間,寵辱皆忘,但卻時時刻刻,不忘貧苦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遇到貧困者,他總是慷慨相助。在他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時,得知一位貧寒小吏,死於任所,留下了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家貧如洗,無以為生,想回老家而不得。立即「以俸錢百緡賙之」,並派老吏用船送他們母子三人回老家去。范仲淹怕過水上關卡時,會遇到麻煩,又特地為他們寫了一首詩,權當通行證。詩說:
一葉輕舟泛巨川,
來時煖熱去涼天。
關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兒寡母船!
這首詩的大意是:
有一隻小船,會在江上行得很遠,
來時是炎夏,去時可能是秋天。
關防若要盤問她們的姓名,
請多加關照:這是孤兒寡母的船!
(事據《宋史》《范文正公年譜》《宋人軼事匯編卷八》)
「光榮」多次的范仲淹 | 古風悠悠 | 大紀元 https://bit.ly/36AX2LT

宋范仲淹所作之《百官升遷次序圖》/昇官圖+陞官圖/大富翁/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古代上朝時間一般都很早,大約為卯時(5—7點)。 現在民間有「上班點個卯」的說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宋代反腐有高招:范仲淹繪製《百官圖》斗老臣(圖)
2020-12-04_121226
史料記載,景祐三年(1036年)夏天的某日,宋仁宗在審理奏摺時,突然收到了范仲淹的一道奏章,還有他繪畫的一張《百宮圖》。
《百官圖》,是范仲淹嘔心瀝血繪製的一張百官升遷圖,是他苦心研究後的「成果」。這張圖詳細記錄了這些年來,呂夷簡當政期間,所有文武百官的升、降、遷、貶。
范仲淹在上面一一指出,朝廷哪些官員的升遷是合法的,哪些官員的升遷是花錢買的。這些非正常升遷的官員,全是呂夷簡的親信。呂夷簡排除異己,任用親信,蒙蔽聖上,還望陛下明察!(「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在奏章上,范仲淹除了痛罵呂夷簡一手遮天、私自升遷官員,他還諫言了《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近名論》《推委臣下論》四論,希望皇帝任用賢能,重振朝綱。
此外,在奏章中,范仲淹還加入了一個歷史典故,痛罵呂夷簡是一個「小人」,是讓西漢亡國的奸臣張禹的轉世投胎。「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
這個典故出自西漢。當時,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垂簾聽政,開始重用娘家人。
在母親的授權下,皇帝的很多舅舅都當了侯——王鳳成為陽平侯,王崇成為安成侯,王譚成為平阿侯,王商成為成都侯,王立成為紅陽侯,王根成為曲陽侯,王逢時成為高平侯,等等。
活人冊封完了,王政君又瞄上那些死去的親戚。當時,皇太后王政君有一個叫王曼的小弟弟,因為早死沒有封侯,王政君頗為遺憾。後來,王政君一琢磨,說讓王曼的次子繼承他的侯爵之位,不就得了。何況,王曼的這個次子,據說很有「本事」。於是,王政君大筆一揮,就讓這個孩子繼承父親的爵位,成為新都哀侯。
這個新上任的新都哀侯,就是王莽。
後來,因為有這麼一個「巨型娘家」當靠山,王莽越混越強,終於在幾十年後,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新朝政權。
那麼,王莽篡位的事情,又跟張禹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大了去了!要知道,張禹是漢成帝的老師,要不是他一味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力保王家忠誠,玩命勸慰皇帝冊封王家諸侯,王家何以做大做強,最終達到一個尾大不掉、無法控制的局面?
這個張禹,堪稱西漢最大的罪臣,沒有之一。
在這裡,范仲淹舉出張禹的例子,用意非常明顯。他就是告訴皇帝,這個呂夷簡,就是西漢的張禹。皇帝現在這樣不講原則,胡亂聽信官員,鬧不好哪天就能冊封出一個「王莽」來。到時候血洗趙氏一族,毀掉宋朝天下,您那個時候再後悔,就晚了!
范仲淹的這封奏摺,真可謂殺氣騰騰,這個人已經不計後果了。范仲淹這麼做,不僅把呂夷簡往絕路上逼,也把自己推到懸崖邊上了。
這樣的結果,也顯而易見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來吧,呂夷簡,好好反駁我的奏章和《百官圖》吧。我的奏章脈絡清晰、有理有據、條條是道。就算你呂夷簡為相多年、根深蒂固、君眷深重,被這些罪名攻擊,你也承受不了,不死也得被扒層皮。且看你如何反駁!
范仲淹想得挺美,但可惜的是,他還是太小看呂夷簡了。史料記載,面對范仲淹的指控,呂夷簡毫不畏懼,他僅僅用了十二個字,就輕輕鬆鬆地化解了這場公關危機。
這十二個字就是: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
呂夷簡回擊的這十二個字,真可謂字字見血、句句見肉。
呂夷簡告訴皇帝:
第一,范仲淹是開封府尹,不是言官,他現在胡亂上奏,就是妄議朝政、就是越權,必須嚴懲不貸。
第二,范仲淹言事,動不動就呼朋引伴,一堆人「跟著他」一起干,長此以往,范仲淹將建立一黨,成為朝廷一禍,必將危害大宋社稷。
第三,離間君臣這條,請皇帝參考前兩條,若陛下相信范仲淹,當我沒說。反之,若陛下相信前兩條,范仲淹就是在離間君臣、陷害忠良!
呂夷簡老謀深算,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反擊制勝。他的這種反擊,完全應驗了兵法上「避其鋒芒、暗度陳倉、抄其後路」的戰術。呂夷簡不正面回答范仲淹指控的罪證,而是另闢蹊徑,高調論證范仲淹是一個「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之人,把戰火引到范仲淹的身邊,以偷換概念,好全身而退。
姜,還是老的辣。
史料記載,呂夷簡反擊後,當宋仁宗看見這十二個字,特別是「薦引朋黨」這四個字後,嚇了一跳。
綜觀二十四史,哪個帝王不對「朋黨」二字過敏呀!宋仁宗就算是再寬仁、再厚道,也不允許下面的人組建自己的小團體。何況,范仲淹這些年來,只要跟自己作對,都是「率領」一幫人來,這「前仆後繼」的,要說范仲淹沒有結黨營私,估計只有他自己才相信(這倒是事實)。
看完了呂夷簡反擊的說辭,宋仁宗略加思索後,就做出選擇了。
一邊,是無足輕重,還動不動就「薦引朋黨」,來找自己打架的范仲淹;另一邊,是無黨無派,雖然作風有點兒問題,但一直忠於自己的老臣呂夷簡。但凡一個「明白事理」的皇帝,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畢竟,「薦引朋黨」的「威力」太大了。宋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宋仁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呂夷簡。最終,他頒布了一道聖旨,以「朋黨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的罪名,把開封府尹、天章閣侍制范仲淹轟出朝廷,貶到饒州去了。
就這樣,在這次交戰中,范仲淹再一次完敗,第三次被轟出了朝廷,完成了一個「三黜人」的壯舉。
這一年,范仲淹48歲。他這一被貶,就被貶了整整5年。
5年後,當范仲淹重新回到朝廷時,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蛻變,從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變成一個縱橫沙場的名將。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dEOg0n2.html


2020-12-04_120128

范仲淹在被貶期間,寵辱皆忘,但卻時時刻刻,不忘貧苦人。圖為岳陽樓。(shutterstock)
 「光榮」多次的范仲淹 | 古風悠悠 | 大紀元 https://bit.ly/36AX2LT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寫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佳句,其中「寵辱皆忘」四字,堪稱夫子自謂的定評。事實上,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將個人「寵辱」置之度外的。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年僅13歲的仁宗趙禎即位,劉太后垂簾聽政。時至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本來可以親政了,但劉太后仍不願還政於仁宗,還打算在自己61歲壽辰時,讓仁宗親率文武百官為她上壽。范仲淹認為:若如此,則有損主威,有虧君體。於是,他毅然上疏反對,還奏請劉太后「撤簾還政」於仁宗,不久便被貶為河中府通判。他對此無怨無悔,還為自己的忠直而感到欣慰。臨離京時,他的一些朋友,到郊外為他餞行,一致說他:為伸張正義而遭貶,「此行極其光榮」。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死,宋仁宗親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擔任了右司諫。一日,郭皇后與尚美人起了爭執,仁宗勸阻,郭皇后因此誤傷了仁宗的頸部,仁宗大怒。宰相呂夷簡因與郭皇后有過私怨,便也乘機慫恿仁宗廢黜郭皇后。范仲淹得知後,先是上疏反對,繼而率御史和諫官到垂拱殿門前,伏奏皇后不應當廢。然後,又同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孔祖德等一起找到呂夷簡,詰問他:「大臣們對待帝后,應如同兒子對待父母;父母不和,理當勸諫,豈能順著父親把母親趕走?」然而,仁宗並未因此而改變主意,不但廢掉了郭皇后,而且將范仲淹貶為了睦州太守。當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都說他「此行更加光榮!」他也頻頻點頭,愉快地接受了友人的讚許。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任職國子監,權知開封府。他見宰相呂夷簡大權獨攬,任人唯親,搞得吏治十分腐敗,便繪製一幅《百官圖》,進獻給了皇帝。圖中還標明了京官晉升情況,指出哪些是按規定正當晉升的,哪些是憑個人關係爬上去的。他奏請皇帝:削弱呂夷簡的權力。呂夷簡聞訊大怒,反告范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結果,皇帝又偏聽了呂夷簡的讒言,將范仲淹貶為饒州太守。此事引起了強烈反響,朝中許多重臣,都公開為范仲淹抱不平。當范仲淹的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又一致祝賀他:「此行尤其光榮!」他也笑著答道:「仲淹我前後已經光榮三次了!」
此後,范仲淹為了報國濟民,還繼續「光榮」過好幾次。其間,詩人梅堯臣為表示對他的欽佩和關切,曾贈他一首《靈鳥賦》,將他喻為靈鳥,並勸靈鳥「結爾舌兮鈐爾喙」(閉口不講話,以免再受貶)。范仲淹感激詩人的好意,卻沒有接受詩人的勸告,還在自己所作的《靈鳥賦》中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不久,他又寫了《和謝希深學士見寄》詩,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詩云:
天地久開泰,過言防結括。
誰憐多出處,自省有本末。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
盡室得江行,君恩與全活。
回頭諫諍路,尚願無壅遏。
豈獨世所非,千載成迂闊。
詩的大意是講:
在天下太平的的年代,講話太多了是應該少說。
誰能理解我多次遭貶?自知原因與始末。
我的心如磐石堅硬,可以擊碎,不可剝奪!
滿朝之人皆隨大流而行,感謝皇上還讓我活著。
回顧我諫諍的正直之道,仍希望以後言路通拓。
我不怕今人評頭論腳,後世講我迂闊。
我為民為國,不願苟活;寧鳴而死,實在值得!
范仲淹在被貶期間,寵辱皆忘,但卻時時刻刻,不忘貧苦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遇到貧困者,他總是慷慨相助。在他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時,得知一位貧寒小吏,死於任所,留下了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家貧如洗,無以為生,想回老家而不得。立即「以俸錢百緡賙之」,並派老吏用船送他們母子三人回老家去。范仲淹怕過水上關卡時,會遇到麻煩,又特地為他們寫了一首詩,權當通行證。詩說:
一葉輕舟泛巨川,
來時煖熱去涼天。
關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兒寡母船!
這首詩的大意是:
有一隻小船,會在江上行得很遠,
來時是炎夏,去時可能是秋天。
關防若要盤問她們的姓名,
請多加關照:這是孤兒寡母的船!
(事據《宋史》《范文正公年譜》《宋人軼事匯編卷八》)
「光榮」多次的范仲淹 | 古風悠悠 | 大紀元 https://bit.ly/36AX2LT

宋范仲淹所作之《百官升遷次序圖》/昇官圖+陞官圖/大富翁/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古代上朝時間一般都很早,大約為卯時(5—7點)。 現在民間有「上班點個卯」的說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宋代反腐有高招:范仲淹繪製《百官圖》斗老臣(圖)
2020-12-04_121226
史料記載,景祐三年(1036年)夏天的某日,宋仁宗在審理奏摺時,突然收到了范仲淹的一道奏章,還有他繪畫的一張《百宮圖》。
《百官圖》,是范仲淹嘔心瀝血繪製的一張百官升遷圖,是他苦心研究後的「成果」。這張圖詳細記錄了這些年來,呂夷簡當政期間,所有文武百官的升、降、遷、貶。
范仲淹在上面一一指出,朝廷哪些官員的升遷是合法的,哪些官員的升遷是花錢買的。這些非正常升遷的官員,全是呂夷簡的親信。呂夷簡排除異己,任用親信,蒙蔽聖上,還望陛下明察!(「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在奏章上,范仲淹除了痛罵呂夷簡一手遮天、私自升遷官員,他還諫言了《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近名論》《推委臣下論》四論,希望皇帝任用賢能,重振朝綱。
此外,在奏章中,范仲淹還加入了一個歷史典故,痛罵呂夷簡是一個「小人」,是讓西漢亡國的奸臣張禹的轉世投胎。「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
這個典故出自西漢。當時,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垂簾聽政,開始重用娘家人。
在母親的授權下,皇帝的很多舅舅都當了侯——王鳳成為陽平侯,王崇成為安成侯,王譚成為平阿侯,王商成為成都侯,王立成為紅陽侯,王根成為曲陽侯,王逢時成為高平侯,等等。
活人冊封完了,王政君又瞄上那些死去的親戚。當時,皇太后王政君有一個叫王曼的小弟弟,因為早死沒有封侯,王政君頗為遺憾。後來,王政君一琢磨,說讓王曼的次子繼承他的侯爵之位,不就得了。何況,王曼的這個次子,據說很有「本事」。於是,王政君大筆一揮,就讓這個孩子繼承父親的爵位,成為新都哀侯。
這個新上任的新都哀侯,就是王莽。
後來,因為有這麼一個「巨型娘家」當靠山,王莽越混越強,終於在幾十年後,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新朝政權。
那麼,王莽篡位的事情,又跟張禹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大了去了!要知道,張禹是漢成帝的老師,要不是他一味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力保王家忠誠,玩命勸慰皇帝冊封王家諸侯,王家何以做大做強,最終達到一個尾大不掉、無法控制的局面?
這個張禹,堪稱西漢最大的罪臣,沒有之一。
在這裡,范仲淹舉出張禹的例子,用意非常明顯。他就是告訴皇帝,這個呂夷簡,就是西漢的張禹。皇帝現在這樣不講原則,胡亂聽信官員,鬧不好哪天就能冊封出一個「王莽」來。到時候血洗趙氏一族,毀掉宋朝天下,您那個時候再後悔,就晚了!
范仲淹的這封奏摺,真可謂殺氣騰騰,這個人已經不計後果了。范仲淹這麼做,不僅把呂夷簡往絕路上逼,也把自己推到懸崖邊上了。
這樣的結果,也顯而易見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來吧,呂夷簡,好好反駁我的奏章和《百官圖》吧。我的奏章脈絡清晰、有理有據、條條是道。就算你呂夷簡為相多年、根深蒂固、君眷深重,被這些罪名攻擊,你也承受不了,不死也得被扒層皮。且看你如何反駁!
范仲淹想得挺美,但可惜的是,他還是太小看呂夷簡了。史料記載,面對范仲淹的指控,呂夷簡毫不畏懼,他僅僅用了十二個字,就輕輕鬆鬆地化解了這場公關危機。
這十二個字就是: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
呂夷簡回擊的這十二個字,真可謂字字見血、句句見肉。
呂夷簡告訴皇帝:
第一,范仲淹是開封府尹,不是言官,他現在胡亂上奏,就是妄議朝政、就是越權,必須嚴懲不貸。
第二,范仲淹言事,動不動就呼朋引伴,一堆人「跟著他」一起干,長此以往,范仲淹將建立一黨,成為朝廷一禍,必將危害大宋社稷。
第三,離間君臣這條,請皇帝參考前兩條,若陛下相信范仲淹,當我沒說。反之,若陛下相信前兩條,范仲淹就是在離間君臣、陷害忠良!
呂夷簡老謀深算,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反擊制勝。他的這種反擊,完全應驗了兵法上「避其鋒芒、暗度陳倉、抄其後路」的戰術。呂夷簡不正面回答范仲淹指控的罪證,而是另闢蹊徑,高調論證范仲淹是一個「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之人,把戰火引到范仲淹的身邊,以偷換概念,好全身而退。
姜,還是老的辣。
史料記載,呂夷簡反擊後,當宋仁宗看見這十二個字,特別是「薦引朋黨」這四個字後,嚇了一跳。
綜觀二十四史,哪個帝王不對「朋黨」二字過敏呀!宋仁宗就算是再寬仁、再厚道,也不允許下面的人組建自己的小團體。何況,范仲淹這些年來,只要跟自己作對,都是「率領」一幫人來,這「前仆後繼」的,要說范仲淹沒有結黨營私,估計只有他自己才相信(這倒是事實)。
看完了呂夷簡反擊的說辭,宋仁宗略加思索後,就做出選擇了。
一邊,是無足輕重,還動不動就「薦引朋黨」,來找自己打架的范仲淹;另一邊,是無黨無派,雖然作風有點兒問題,但一直忠於自己的老臣呂夷簡。但凡一個「明白事理」的皇帝,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畢竟,「薦引朋黨」的「威力」太大了。宋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宋仁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呂夷簡。最終,他頒布了一道聖旨,以「朋黨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的罪名,把開封府尹、天章閣侍制范仲淹轟出朝廷,貶到饒州去了。
就這樣,在這次交戰中,范仲淹再一次完敗,第三次被轟出了朝廷,完成了一個「三黜人」的壯舉。
這一年,范仲淹48歲。他這一被貶,就被貶了整整5年。
5年後,當范仲淹重新回到朝廷時,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蛻變,從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變成一個縱橫沙場的名將。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dEOg0n2.html


xiayong-yueyanglou-162110554972116211033453261621055023240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圖片:〔元〕夏永《岳陽樓圖》局部)
范仲淹給後代積攢了多少財富? 你恐怕沒想到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雖官至宰相,但家中用度十分節儉,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夠充饑、禦寒。 他死的時候,窮得"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就是連喪葬費都不夠。
他真的那麼窮嗎? 其實不是的,因為在中國歷朝歷代,就屬宋朝官員的俸祿最高了。 不說蔡京那類利欲薰心的貪官,就是清官,日子也是可以過得奢華滋潤的。 那麼他那份豐厚的俸祿,還有皇帝的賞賜都去了哪裡? 他慷慨地、樂此不疲地送人了! 不過,從他的故事里,我們會發現,他掙的工資雖然基本沒花在自己身上,卻給後代帶來綿延八百年的福澤。 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原來范仲淹是最會花錢的一個人啊!
話說范仲淹這個人從小就能吃苦,他年少時到醴(lǐ)泉寺寄宿學習,每天用小米煮一鍋粥,隔夜後粥凝固了用刀一切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一吃就是三年,這就是成語"斷齑划粥"的故事。 後來他又到應天府讀書,冬天用冷水洗臉,食物不夠,還是吃粥。 一位同學告訴了父親,給他送來些美食,他竟一口不嘗,並說:"感謝長官深厚情意,我已習慣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得苦。 "
范仲淹(图片:维基)
范仲淹(圖片:維琪)
別看范仲淹生活過得如此寒苦,其實他是很有點財緣的。
屋裡的一壇白銀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謝氏孤苦無依,只好帶著他改嫁朱家。 後來他離家在醴泉寺裡讀書時,過著每天吃粥的生活,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間中埋藏著一壇子白銀,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
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裡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信回去告訴他們銀子一事,僧人們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由衷地讚歎他的品行,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
方士的煉銀方與白銀
范仲淹隨母在朱家時,曾結識了一位方士,這位方士彌留之際,把一份煉銀方和煉好的白銀交給他說:"我懂得煉銀術,我的孩子尚小,不能傳授給他,就留給你吧。 ”
十多年後,待這位方士的兒子長大成人,范仲淹將這份煉銀方與方士所給的白銀,一併交還給方士的兒子。 這麼多年來,范仲淹從來就沒有看過方士的煉銀方一眼。
資助孤兒寡母
范仲淹在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時,下屬有個姓孫的職員病逝,丟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兒,因缺路費不能回鄉,景況十分淒涼。范仲淹便"以俸錢百緡周之",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他們母子三人。 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員也紛紛捐助。 後來,范仲淹又派了一位幹練的老吏護送他們回原籍。
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副使(副邊防長官)時,有效地防禦了西夏的侵擾,朝廷賞賜很多金銀,他卻全部分給部下,自己未留分文。
開辦蘇州郡學
他在蘇州做官時,買了蘇州的南園,本打算作為自己的住宅,聽風水先生說:"此地風水極好,後代定會公卿輩出。 "他想,這裡既然會出公卿,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 於是他在這裏創設蘇州郡學,並請來名師授課,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 蘇州郡學後來成了當時聞名的學校,培養了不少人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绘制的苏州府学图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繪製的蘇州府學圖
創設"義莊"
范仲淹晚年,用自己多年節省下來的俸祿,在蘇州近郊,購買了千畝良田,置為"義莊",用收來的租米救濟貧窮的族人。 他選出一些辦事公道的人主持義莊的事務,給貧窮的族人每人一天一升米,一年一匹布,併為他們的婚喪嫁娶、科舉考生提供資助。 此後雖經朝代更迭,范氏義莊依然運作良好,到了清朝宣統年間,義莊田地已達五千三百畝,一直持續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买良田千亩,救济贫困的族人(示意图片:〔明〕仇英画作局部)
范仲淹買良田千畝,救濟貧困的族人(示意圖片:〔明〕仇英畫作局部)
兒子的綢缎幔帐的下場
范仲淹不僅自己儉樸,還把它當作家風傳代代相傳。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也是一代名相,在他長大成人即將迎娶妻子進門前,用綢缎做了個幔帳,用以裝飾家居,在別的官宦人家本是極其普通的事情,可范仲淹卻很不高興,對兒子說:"綾羅綢缎是用來做幔帳的嗎? 咱們家素來清寒儉樸,怎麼能隨便壞了家風? 你要是敢把綢幔帐拿出來,我就在庭院中一把火燒了它! ”
一船麥子
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時,曾命范純仁將俸祿五百斛麥子,用船載回蘇州老家。 那時范純仁還很年輕,船過丹陽,純仁上岸見父親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當時處境十分艱難,三個家人去世都沒有下葬的錢,就將五百斛麥子和船悉數送給石家。 范仲淹聞知此事,連連稱讚兒子做得對。 即從此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風,已經傳給了他的兒子。
范仲淹的言傳身教,對後代影響很深,范純仁繼承父風,他從布衣一直做到宰相,一直象范仲淹一樣保持著其廉潔儉樸的家風,人稱"布衣宰相"。 他的俸祿大多用來擴大范仲淹創設的"義莊"。 並對子孫要求也很嚴格,始終保持儉樸的門風。
中國人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 "給子孫留下錢財,子孫卻未必能守;留下詩書,子孫未必去讀;但留下陰德和正直儉樸、樂善好施的家風,卻能護佑子孫平安幸福,富貴綿長。 范仲淹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孫曾輩又再發達,代生賢良,歷八百年(至清朝)而不衰!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也留下了他以身垂範,以德傳家的故事。
范仲淹给后代积攒了多少财富?你恐怕没想到 | 范仲淹 | 范纯仁 | 宋朝 | 历史故事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希望之声 https://bit.ly/3hG5xe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