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鹽業專賣
鹽業專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ETIH8
台灣清治時期,台灣與大陸相同,也實施官鹽制度。不過掌管台灣道鹽業的主管台灣鹽道庫大使(鹽運使),經考,也未派實或實際上任。17-19世紀末,中國曬鹽人被稱為「鹽虎」,官府雇用的人被稱為「鹽差」,鹽虎和鹽差雖在中國大陸衝突事件不斷,不過,濱海台灣因取得海鹽極為容易加上官鹽價格一向低廉,兩者此種衝突較為罕見。1895年,台灣邁入日治時期,食鹽實行自由貿易,不過隨後於1899年恢復專賣,設立了台灣鹽務局,後又歸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與樟腦、鴉片同為該局轄下專賣事業之一,其中,台商辜顯榮一直是台灣鹽業的的實際負責人。[16]。
至2002年,台灣完全廢除鹽業專賣制度
鹽業專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ETIH8

臺灣曬鹽歷史/鹽稅制度
鹽從以前開始,一直被政府視為國家財務的重要來源,因此在臺灣的鹽業歷史中,鹽稅制度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早期至清領初期:由人民自由產銷,一直到清末因為私鹽氾濫,導致鹽價失調,政府才改實施專賣制。
二、日治時期:日治初期曾短暫取消專賣制度,卻反而影響既有的產銷體系;因此隨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的成立,又恢復專賣制。
三、戰後時期: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明令廢止專賣制,頒訂《鹽政條例》改行徵稅制;隨著鹽務組織的多次調整,於民國42年(1953)歸屬於財政部後,鹽務體系才整合於一。
四、民國時期:民國66年(1997)鹽稅制度取消後,由政府統籌辦理;此時的體制實質上屬於「國營獨佔」。直到民國93年(2004)廢除《鹽政條例》,才又恢復自由產銷。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時光盒-檔案時光盒-檔案展回顧 https://bit.ly/3vp3Njg

揮別兩千年專賣 中國鹽業自由化 | DQ 地球圖輯隊

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時光盒-檔案時光盒-檔案展回顧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茄萣鹽警槍樓修復完成 見證鹽業專賣的興衰
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竹滬鹽灘鹽警槍樓」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記者黃佳琳翻攝)
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竹滬鹽灘鹽警槍樓」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記者黃佳琳翻攝)
2017/07/27 14:56
〔記者黃佳琳/高雄報導〕二戰時,台灣承襲鹽業專賣的制度,為了查緝非法盜鹽,全台共有21座磚造與木造槍樓,其中位於茄萣的「竹滬鹽灘鹽警槍樓」是形制最為完整的一座,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
高市文化局指出,鹽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是十分重要的民生必需品,自古以來鹽的專賣制度就是政府獲得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台灣自清代開始就將鹽納入專賣,日治時期鹽與樟腦、鴉片成為台灣總督府的十項專賣,台灣於二戰後也將鹽納入專賣,專賣制度下稅重而本輕,於是盜鹽的情形嚴重。
為查緝私鹽而成立的鹽務警察,設立之初隸屬於台灣省警務處,後來改由財政部管轄,直到民國66年,因鹽稅的收入重要性大為下降後才取消鹽稅,鹽務警察這個名詞才走入歷史。
全盛時期,全台各鹽場曾設置21座磚造與木造槍樓,隨著時代的洪流荒廢後,目前僅剩下4座,而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茄萣的竹滬鹽灘鹽警槍樓」,是目前刑制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文化局指出,茄萣槍樓位於茄萣濕地的東北角,多年來雜草叢生被堆置廢棄物,加上周邊的馬路墊高,使得二層樓高的槍樓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此次的修復主要保留槍樓外觀原有的斑駁紅磚面,呈現歲月的滄桑感,並保留昔日鹽田曬鹽所用的混凝土滾輪。
由於槍樓的一邊面對著濕地,另一邊則是魚塭旁的小路,現在的茄萣槍樓已從嚴肅的鹽警駐守處,轉變成為茄萣濕地賞鳥路線的一個新秘境。
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竹滬鹽灘鹽警槍樓」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記者黃佳琳翻攝)
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竹滬鹽灘鹽警槍樓」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記者黃佳琳翻攝)
茄萣鹽警槍樓修復完成 見證鹽業專賣的興衰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xskT6
-------------------
保存最完整 茄萣鹽警槍樓重現|觀光 | 僑務電子報 https://bit.ly/3IT97yi
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竹滬鹽灘鹽警槍樓」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自由時報提供)
二戰時,台灣承襲鹽業專賣的制度,為了查緝非法盜鹽,全台共有廿一座磚造與木造槍樓,隨著時代演變,目前僅剩下四座,其中位於茄萣的「竹滬鹽灘鹽警槍樓」是形制最為完整的一座,高市文化局近日完成修復作業,重現當年鹽業專賣制度下查緝私鹽的歷史。
高市文化局指出,鹽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是十分重要的民生必需品,自古以來,鹽的專賣制度就是政府獲得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台灣自清代開始就將鹽納入專賣,日治時期鹽與樟腦、鴉片列入台灣總督府的十項專賣,台灣於二戰後也將鹽納入專賣,專賣制度下稅重而本輕,於是盜鹽情形嚴重。
為查緝私鹽而成立的鹽務警察,設立之初隸屬於台灣省警務處,後來改由財政部管轄,直到民國六十六年,因鹽稅收入的重要性大為下降,才取消鹽稅,鹽務警察這個名詞也才走入歷史。
全盛時期,全台各鹽場曾設置廿一座磚造與木造槍樓,隨著時代洪流荒廢後,目前僅剩下四座,而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則是目前形制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文化局指出,茄萣槍樓位於茄萣濕地的東北角,多年來雜草叢生被堆置廢棄物,加上周邊馬路墊高,使得二層樓高的槍樓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此次修復主要保留槍樓外觀原有的斑駁紅色磚面,呈現歲月滄桑感,並保留昔日鹽田曬鹽所用的混凝土滾輪。
由於槍樓一邊面對濕地,另一邊則是魚塭旁的小路,現在的茄萣槍樓已從嚴肅的鹽警駐守處,轉變為茄萣濕地賞鳥路線的一個新秘境。
保存最完整 茄萣鹽警槍樓重現|觀光 | 僑務電子報 https://bit.ly/3IT97yi


沒有鹽,文明不可能興盛
回顧食鹽的歷史,美國歷史頻道紀錄片《人類大歷史》(Big History projects)中曾提到:「鹽打造了中國長城,讓紐約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城市。沒有鹽,文明不可能興盛,科技仍會卡在石器時代。」
中國每年生產千萬噸
對中國來說,鹽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無論在歷史、經濟發展、社會關係上都扮演重要角色。直到今天,中國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鹽生產者和消費者。根據統計,中國每年平均生產 1,000萬噸食鹽。
揮別兩千年專賣 中國鹽業自由化 | DQ 地球圖輯隊 https://bit.ly/43zWkus
漢武帝時期因為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隨後決定推行鹽鐵專賣制度,除了可以充實國庫,還能收中央集權之效。
網友 Unknown author
阪泉之戰因為鹽
中國鹽史可以上溯至黃帝時代,當時黃帝和炎帝為了爭奪生產食鹽的解池而引發了阪泉之戰,最後由黃帝獲勝。
漢武帝實施鹽鐵專賣
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為了填補因為連年征戰而空虛的國庫,依據朝臣桑弘羊的規劃制定了鹽鐵專賣制度,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從生產、供輸和銷售一把抓。然而,這樣的制度到消費者端要經過重重關卡,官員從中貪汙不免造成經營效率低落,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鹽價居高不下。
《鹽鐵論》出現
於是,漢昭帝召開了所謂的「鹽鐵會議」,邀請各方賢達針對鹽鐵專賣制度來一場大辯論,《鹽鐵論》這部鉅著也在此時完成。
文章插圖
在飲食文化中,鹽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以醃漬料理來說,如何填製好比例保存食材是一大學問。圖為正在晾製的鹹魚。
網友 Joe Wong
鹽是徵稅好物
在美國記者庫蘭斯基(Mark Kurlansky)的著作《鹽─一部世界史》(暫譯,Salt-A World History)中,他除了分析「鹽」的象形意義外,還寫到:「鹽是所有人為了健康需要的物質,甚至說是為了生存也不為過,因此鹽是很好的徵稅產品。每個人都需要買鹽,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會透過繳納鹽稅支持國家。」
人不能沒有鹽
再來瞧瞧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如何描寫鹽的重要:「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倦怠懨然。」這段文字點出人不能十天不吃鹽,否則會渾身無力到連抓隻雞都有困難。
現在,中國當局推出的新政能否讓鹽價下降,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鹽更容易在市場上流轉,留待新政上路後來證明。
揮別兩千年專賣 中國鹽業自由化 | DQ 地球圖輯隊 https://bit.ly/43zWkus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https://bit.ly/3x3QwNk
2024/01/16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檔案協同研究人員 蔡昇璋
刊頭 日治時期臺南安平鹽田 案名:Photos of Taiwan 臺灣老照片 檔號:0031/0001/006 來源機關: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zoomable
刊頭 日治時期臺南安平鹽田 案名:Photos of Taiwan 臺灣老照片 檔號:0031/0001/006 來源機關: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要素。臺灣有一句俗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住民透過植物「山鹽青」(羅氏鹽膚木/埔鹽)補充鹽分(圖1),也以簡易日曬法、煮鹽法(註1)取得食鹽,例如,蘭嶼達悟族會趁著海水退潮時,刮取石頭薄薄的鹽層(圖2),其他原住民也與山海互動,充分利用大自然條件獲取生活所需的食鹽。
圖1 羅氏鹽膚木 資料來源:典藏臺灣(DigitalArchives.tw)
zoomable
圖1 羅氏鹽膚木 資料來源:典藏臺灣(DigitalArchives.tw)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1648年有3艘中國戎客船載運貨物來到大員(今臺南),以20擔碎石來做鹽埕,是目前臺灣最早闢建鹽田的紀錄(註2)。1661年明鄭進入臺灣,面對清廷「寸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必須思索如何解決食鹽供應問題。1665年鄭經時期,陳永華諮議參軍以煎煮的鹽過於苦澀,在瀨口(今臺南市鹽埕)修築鹽埕,潑海水為鹵,發展「淋鹵式鹽田」,正式開啟臺灣「天日曬鹽」的序章。後來,又在洲仔尾(今臺南市永康,洲北場及洲南場)及興隆莊打狗澳(高雄市鹽埕)興建鹽田,按池格面積大小課稅,足見其經營有道。
1684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沿襲明鄭舊制,由人民自行經營瀨口、洲仔尾、打狗三處鹽田,待明鄭遺民遣返中國原籍,這些鹽田頓時荒廢,產量銳減,至1694年實行減免三成鹽埕餉稅,才恢復生產規模。清廷於1726年設置「鹽館」,掌管專賣事務,禁止人民私曬私賣。1798年曬鹽改為「曬鹵式」,鹽田結構由「沙埕」變為「水坵」(蒸發池),直接引海水曝曬,最後在「坵盤」(結晶池)結晶成鹽。1824年,臺南鹽商吳尚新闢建嘉義布袋洲南鹽場,將鹽田結構改良為「水埕」(大蒸發池)、「土埕」(小蒸發池)、「鹵缸」(儲鹵)與「磚瓦埕」(結晶池,瓦盤),新式鹽田產能大幅提升,成為主流生產方式(圖2)。
圖2 曬鹽流程圖 圖像來源:根據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灣‧鹽》,頁34-35,重新繪製。
圖2 曬鹽流程圖 圖像來源:根據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灣‧鹽》,頁34-35,重新繪製。
1895年,日本開始治理臺灣,廢除鹽專賣制度,允許自由產銷,後來銷售失序,大量鹽田荒廢。臺灣總督府於1899年頒布「臺灣食鹽專賣規則」,恢復專賣制度,1901年已恢復至清領時期生產規模,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剩餘可銷往日本。除了前揭瀨北場、瀨東場(北門井仔腳)、北門舊埕鹽田、布袋新厝鹽田,又陸續新置臺南安順、灣裡、中洲、蚵寮與王爺港鹽田,以及高雄烏樹林、鹽埕及東石掌潭等鹽田(註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用鹽遽增,加上生活水準提高,帶動用鹽品質需求的提升。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積極扶植新式鹽業,經引進日資成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生產煎熬鹽。又,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負責食鹽輸日運輸,開啟日資有計畫性在臺開發鹽田與併購行動。1930年代,日本化學工業加速發展,工業用鹽需求急速增長,1935年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向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申請於北門郡七股庄新闢集中式土盤鹽田,傾全力製造工業用鹽,供應日本及臺灣的需求(圖3)。
圖3 臺灣鹽場位置歷代變遷圖 圖像來源: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鹽業實錄》,頁138,重新上色。
圖3 臺灣鹽場位置歷代變遷圖 圖像來源: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鹽業實錄》,頁138,重新上色。
待中日戰爭爆發,日本進入戰時體制,因應軍事的需求,1938年結合臺灣本島與日本鹽業界的經驗與資金,成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在官憲警監督協助下,大規模收購嘉義布袋、臺南七股、高雄烏樹林等地土地,分期執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工業土盤鹽田開發計畫。除此之外,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在鹽業一元化政策下,1941年強制併購臺灣人鹽田;日本鐘淵曹達株式會社也在臺南安順收購鹽田,並於1942年設立鹼氯工場,利用安順鹽田所提供的鹽作為原料,生產日本海軍所需「溴素」(圖4),六大鹽場的規模逐漸成形。
圖4 鐘淵曹達株式會社臺南工場 案名:Kanegafuchi Soda Plant at Tainan 臺南鐘淵曹達 檔號:0034/0001/054 來源機關: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二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原臺灣製鹽與南日本鹽業兩大會社後,設立臺南鹽業公司,分別成立鹿港、布袋、北門、七股、臺南、高雄等六大鹽場,後再改隸財政部臺灣鹽務管理局,1947年廢止專賣,改行徵稅制,同時頒布「鹽政條例」,鹽的產銷統一由國家獨占經營;嗣後改為中國鹽業公司臺灣分公司,1951年清算解散,改組為臺灣製鹽廠並改隸經濟部(圖5);1953年正式定名為「財政部鹽務總局臺灣製鹽總廠」,負責全臺鹽業生產與經營。
1950年代,配合政府經濟建設計畫,分期完成鹽灘、運輸、加工、副產品生產等改善計畫;1960年代,政府進行海埔新生地調查與研究,希望達到糧食增產、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安置大量退除役官兵的目的。隨著國內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用鹽急速增加,據統計1952-1961年農工業用鹽量從原本3萬5千公噸增加至24萬5千公噸,必須向國外爭取進口,雖然1962-1965年天候條件良好,年產量都超過50萬公噸,但後來深受氣候因素左右,經常有產銷不協調的情況。在工業產值正式超越農業後,工業用鹽已不敷支應國內生產所需,1966年減少外銷,1967年停止天然日曬鹽的出口,1968年又因鹽產歉收,於是政府准許廠家自行進口外鹽,以補不足。
圖5 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39/6-9-1-9/1 來源機關:行政院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5 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39/6-9-1-9/1 來源機關:行政院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鹽田開發以「汰劣拓優」為主要策略,1960年代海埔新生地大開發計畫,隨著臺灣工業發展快速,為補足國內工業用鹽需求與鹽產自給自足,製鹽總廠研擬擴建新鹽灘計畫,經行政院核准並正式撥交布袋及七股兩區海埔新生地;製鹽總廠先後成立「新鹽灘開發工程籌備處」、「新鹽灘開發工程處」,著手闢建新鹽灘以增加鹽產。七股第一、第二工區新鹽灘在1971年動工,1977年完成,是二戰後唯一由國人自行建造的新鹽田,七股鹽場成為全臺最新穎、規模最大的鹽場,知名的扇形鹽田就是在此時興建(圖6、圖7)(註4)。
除此之外,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籌建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不受天候影響的離子交換膜電析精鹽廠,苗栗通霄精鹽廠於1975年竣工啟用,提供國內食鹽需求,與部分工業用鹽,開啟臺灣製鹽的新頁(圖8、圖9)。
圖6 七股場鹽灘規劃機械化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72/127.7/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6 七股場鹽灘規劃機械化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72/127.7/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 七股扇形鹽田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檔號:0064/0063/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 七股扇形鹽田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檔號:0064/0063/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 苗栗通霄精鹽廠開工申報書     案名:申請工廠登記 檔號:0064/148/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霄精鹽廠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 苗栗通霄精鹽廠開工申報書 案名:申請工廠登記 檔號:0064/148/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霄精鹽廠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 苗栗通霄精鹽廠 案名:鹽田及鹽民生活、漁民海上作業、臺北電腦軟體展 檔號:0065/S50/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 苗栗通霄精鹽廠 案名:鹽田及鹽民生活、漁民海上作業、臺北電腦軟體展 檔號:0065/S50/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70年代,隨著工業化擴張,各地青壯年人口投注入工業生產,導致鹽業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製鹽總廠提出小面積瓦盤鹽灘併曬案,輔導鹽工轉業,開始思考鹽灘轉型機械化產曬。1980年,陸續派員赴美、法、澳等國考察,1981年即委託法國米第公司派員來臺勘查評估,並將布袋鹽場第三工區規劃為機械化試驗鹽灘(圖10),以解決人力不足、曬鹽成本過高及品質不佳等問題。1983年向米第公司訂購收鹽機、洗鹽設備(圖11),開啟臺灣鹽灘全面機械化的序幕。機械化鹽灘採集中式設計,加大鹽田池格面積,以利機械化收鹽;然而,全面機械化並不適合臺灣的氣候條件,鹽灘勉強運作至2002年,終究不敵全球化趨勢與國際競爭,正式結束臺灣338年天日曬鹽的歷史。
圖10 布袋鹽場全面機械化計畫平面圖     案名:其他 檔號:0072/429-1/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七股鹽場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0 布袋鹽場全面機械化計畫平面圖 案名:其他 檔號:0072/429-1/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七股鹽場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法國米第公司收鹽機     案名:鹽灘機械化 檔號:0076/588.12/3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七股鹽場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轉型後的臺鹽公司,2002年5月在七股進行最後一次機械化收鹽,也同時宣布關閉全臺鹽場,2003年完成公股釋出與民營化,臺灣鹽業發展邁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新階段。臺鹽公司不再以傳統方式曬鹽(圖12),取而代之的是以進口鹽供應國內工業用鹽需求,食用鹽則由苗栗通霄精鹽供應。在政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開放鹽品自由進口,讓國人有更多的選擇。2003年起,陸續有臺南安順、北門井仔腳、七股樂活村、布袋洲南等鹽田復曬(圖13、圖14),結合教育休閒與鹽業文化的永續經營,不僅保留珍貴鹽業文化與地景,也為臺灣鹽業得以永續發展。
圖13 臺南安順鹽場 資料來源:蔡昇璋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許多臺灣鹽業發展的紀錄,歡迎各界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自112年10月至113年7月底,檔案管理局在臺南七股鹽山展示館舉辦「白金鹽憶—臺灣鹽業檔案特展」,誠摯邀請大家蒞臨參觀,一起來瞭解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https://bit.ly/3x3QwNk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的沙龍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台北蓬萊公學校的小朋友 畢業旅行 去台南看鹽田 約1939攝影師很會拍鹽堆、房子、人、軌道 都入鏡了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山寨觀光工廠吸客…各方沒轍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3日, 2017
A-A+
2017-11-13 23:47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台北報導
交通部長賀陳旦(左)、交通部觀光局長周永暉(右)昨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交換意見。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國內觀光工廠氾濫,還出現山寨觀光工廠與旅行業者合作。但是,因為經濟部對旅行業者沒有管轄權,只能柔性勸導,觀光局則推說觀光工廠非業務範圍,以致山寨違法觀光工廠無法可管,立委要求交通部管一管。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將內部討論如何協助經濟部認定合法的觀光工廠。
尷尬!無法可管
本報日前報導山寨觀光工廠問題,因發外界關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昨審查明年度觀光局及觀光發展基金預算,民進黨立委鄭寶清昨質詢時說,許多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吸引觀光客,但環境安全與觀光品質令人擔心。經濟部只能柔性勸導,拿違法觀光工廠沒輒,交通部是否該管理?
賀陳旦表示,觀光工廠非觀光局管轄,不能因掛上「觀光」兩字就是交通部的責任,但可協助經濟部認定是否為合法觀光工廠。
打假!立委促查
鄭寶清質疑,目前假觀光工廠與旅行業合作,推出體驗等參觀行程,但經濟部管不到觀光產業。此外,觀光局身為旅行業的督導機關,每年編列近三千萬元預算,查緝旅行業者違規情事,卻無法揪出違法觀光工廠。他要求交通部先從旅行社的行程稽核,將違法觀光工廠剔除,當假的觀光工廠沒有旅客,便無法經營。
賀陳旦說,觀光工廠是業者發展多角化業務,觀光局管不到,會要求旅行業者從正面角度規畫行程,不要帶旅客前往違法工廠參觀。


日治時期臺灣南部天日晒鹽鹽田舊照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通霄精鹽廠的全國第一座漢白玉石雕 ─ 「鹽宗」夙沙氏,右手挽著魚網提著一條大魚,左手高捧鹽晶踏在浪上,腳下是一隻被馴服的山豬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安平鹽神白沙灘公園 新添台灣唯一的「夙沙氏」鹽神公共藝術 
更新日期:2010/03/01 13:49分類:
臺鹽躅司捐贈給台南政府的鹽神夙沙氏雕像,右手提魚、左手托鹽晶、腳下有野豬,重現夙沙氏發現鹽的場景。
臺鹽躅司捐贈給台南政府的鹽神夙沙氏雕像,右手提魚、左手托鹽晶、腳下有野豬,重現夙沙氏發現鹽的場景。
臺灣鹽業發展三百四十餘年歷史,「鹽神白沙灘公園」一帶,就是全台灣最早煮鹽煉製精鹽的起源地。臺鹽公司董事長洪璽曜表示,為了紀念臺鹽與安平特殊的歷史淵源,臺鹽公司捐贈台南市政府南台灣唯一的「夙沙氏」鹽神公共藝術,昨天正式啟用,世代傳承臺灣鹽業與安平緊密的歷史淵源。
為了讓大家了解當年篳路藍縷的煮鹽過往,台南市政府以及臺鹽公司特別在鹽神啟用儀式比照傳統,設計了大鍋煮鹽意象,凸顯安平地區在台灣鹽業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昨又適逢元宵佳節,臺鹽煮鹽之餘,並在現場贈送一千包的開運鹽包,祝賀大家福虎生豐、萬事亨通。
臺鹽董事長洪璽曜廿八日出席「鹽神白沙灘公園」啟用記者會時表示,安平歷來就是製鹽重鎮,台灣鹽業發展三百四十餘年,細數歷史,1912年的再製鹽、1920年的煎熬鹽、1923年的粉碎洗滌鹽、1943年的真空鹽,這些劃時代的產品,無一不是在安平地區研發創新後供應。
當時全台灣最早煮鹽煉製精鹽的起始地,就位於鹽神所在基地靠西側腹地,當時這個再製鹽工廠生產的精鹽,專門負責提供全國的民生用鹽,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通霄精鹽廠成立後,安平的再製鹽工廠才停止製鹽。至於鹽神雕像腹地,則是當年臺鹽公司實驗鹽灘以及宿舍群所在地。
當年鹽神基地附近的研究室、副產品工廠、在製鹽工廠等,堪稱帶動安平區發展的火車頭,迄今安平地區也還留下不少與臺鹽相關的歷史軌跡,例如,最夯的安平樹屋就是臺鹽當年的倉庫;樹屋旁的日據時代房舍,就是臺鹽第一任鹽務局長朱玖瑩的故居。
臺鹽表示,昨天啟用的鹽神,為南臺灣唯一的鹽神雕像,這座公共藝術作品背後還有個生動的故事傳說:相傳古神農時代,夙沙氏為了烹食漁獲而煎煮海水,有一回外出狩獵野豬,返回後意外發現海水熬乾後鍋底留下一層白末,沾食野獵美味至極,這就是鹽。夙沙氏首創用鹽調味,被後世尊為鹽神。
這座由臺鹽公司捐贈的夙沙氏鹽神雕像,屹立在安平水景公園,雕像右手挽著漁網、手中提著大魚,另一手高捧鹽晶,腳邊躺臥野豬,他傍水而居,俯仰於天際間,彷彿在訴說著他五千年前發現海鹽的經過;臺鹽在鹽神雕像前並設立解說牌,向來訪的遊客說明煮鹽傳說,也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增添不少傳奇軼事。


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府城白沙灘]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雪白的沙灘出現在城市裡的景觀相當罕見,這是位在台南市安平區的鹽神白沙灘公園,台南市政府花費3375萬打造 這座450坪大的白沙灘公園,成為台南市一個新的觀光景 點,許多家長也都趁著好天氣,帶小朋友們到這裡來玩沙,挖沙的鏟子、桶子或是玩具剷沙車通通都有,不論是堆沙或是挖沙,小朋友們在這裡可以盡情的享受玩沙 的樂趣,家長們也可以就近在旁邊看顧小朋友,是一處非常適合全家出遊的地方,鹽神白沙灘公園中也特別設計清洗的水源,方便大小朋友在這裡玩沙之後清洗手 腳,相當貼心。
[府城白沙灘]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鹽神白沙灘公園28日舉行啟用儀式,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沙灘排球比賽,讓民眾體驗沙灘排球之新鮮刺激感,另結合 「市定古蹟原台灣 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整 修竣工工程共同舉行開幕典禮。臺灣鹽業發展三百四十餘年歷史,「鹽神白沙灘公園」一帶,就是全台灣最早煮鹽煉製精鹽的起源地。為了紀念臺鹽與安平特殊的歷 史淵源,臺鹽公司捐贈台南市 政府南台灣唯一的「夙沙氏」鹽神公共藝術,為了讓大家了解當年篳路藍縷的煮鹽過往,台南市政府以及臺鹽公司特別在鹽神啟用儀式比照傳統,設計了大鍋煮鹽意 象,凸顯安平地區在台灣鹽業史上無 可替代的地位。
許市長表示,建立人工沙灘最主要就是因為台灣並沒有一個真正標準安全的海水浴場,鹽神 白沙灘公園雖然只有450坪,但是足以讓小朋友們有美麗的沙灘可玩耍,重點是這裡是一 處非常重要的安全沙灘,家長不需要擔心帶小朋友到海邊要謹慎注意玩水的安全,這裡有漂亮的白沙,還有安全的環境,讓民眾又多了一處趣味好玩的地方。
除 了玩沙的樂趣,這裡也可以進行沙灘排球比賽,中午一場沙灘比賽就由許市長親自開球, 接下來由年輕人上場較勁展現活力,雖然南台灣艷陽高照,仍不敵大家熱情的心。
臺鹽董事長洪璽曜出席「鹽神白沙灘公園」啟用時表示,安平歷來 就是製鹽重鎮,台灣鹽業發展三百 四十餘年,細數歷史,1912年的再製鹽、1920年的煎熬鹽、1923年的粉碎洗滌鹽、1943年的真空鹽,這些劃時代的產品,無一不是在安平地區研發 創新後供應。
當時全台灣最早煮鹽煉製精鹽的起始地,就位於鹽神所在基地靠西側腹地,當時這個再製鹽工廠生產的精鹽,專門負責提供全國的民生 用鹽,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通霄精 鹽廠成立後,安平的再製鹽工廠才停 止製鹽。至於鹽神雕像腹地,則是當年臺鹽公司實驗鹽灘以及宿舍群所在地。
當 年鹽神基地附近的研究室、副產品工廠、在製鹽工廠等,堪稱帶動安平區發展的火車頭,迄今安平地區也還留下不少與臺鹽相關的歷史軌 跡,例如,最夯的安平樹屋就是臺鹽 當年的倉庫;樹屋旁的日據時代房舍,就是臺鹽第一任鹽務局長朱玖瑩的故居。
[府城白沙灘]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臺鹽表示,啟用的鹽神雕像,為南臺灣唯一的鹽神雕像,這座公共藝術 作品背後還有個生動的故事傳說:相傳古神農時代,夙沙氏為了烹食漁獲而煎煮海水,有一回外出狩獵野豬,返回後意外發現海水熬乾後鍋底留下一層白末,沾食野 獵美味至極,這就是鹽。夙沙氏首創用鹽調味,被後世尊為鹽神。
這座由臺鹽公司捐贈的夙沙氏鹽神雕像,屹立在安平水景公園,雕像右手挽著漁 網、手中提 著大魚,另一手高捧鹽晶,腳邊躺臥野豬,他傍水而居,俯仰於天際間,彷彿在訴說著他五千年前發現海鹽的經過;臺鹽在鹽神雕像前並設立解說牌,向來訪的遊客 說明煮鹽傳說,也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增添不少傳奇軼事。
[府城白沙灘]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建設及產業管理處表示,鹽神白沙灘公園即為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歷史水景公園第三期 工程,由市府委託展晟工程顧問公司規劃設計監造,以「綠建築」理念進行考量,設計主軸以保持水域原有之生態與視野開闊性、乾隆海堤遺跡與水景公園歷史水域 軸線。動線系統以人行道與自行車共道,並配合現有水域與岸邊高程人行步道動線系統形成懸挑水域之休憩空間;第一、二期已於97年元月正式啟用,不僅為台南 市民增加了另一處假日休閒景點,更榮獲2008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殊榮。
[府城白沙灘]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鹽神白沙灘公園之規劃仍延續歷史水景公園規劃主軸進行,由特工隊營造 有限公司承攬,工程面積將近1公頃,位於安北路北側;本案保有原水池之生態環境,並與歷史水景公園水域貫穿,另增設南台灣第一座人工沙灘及台鹽鹽神雕像人 工島,除了讓遊客在夏天體驗戲沙樂趣,亦紀念台鹽公司早期在此研發與經營之歷史事蹟。鹽神以白玉石雕刻而成,由陳敏峰老師及陳志毅老師耗時2個月雕刻而 成,高約2.6公尺、約2公噸重。
另外,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96號之「市定古蹟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為原台灣製 鹽株式會社辦公 室,於日治大正11年(1922年)所興建,台南市政府於92年5月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並進行修復調查研究,94年開始規劃設計,97年1月工程發 包,99年1月21日完工。
本案隸屬「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項下子計畫,由韓興興建築師設計監造、慶洋營造有限公司承造,工程範圍包 含古蹟修復 工程(木造主體棟及附屬棟之地坪、木屋架、門窗、牆面之換修解體與重新組立)、周邊景觀工程、水電設備工程(消防、水電、夜間照明、空調)等,本次修復難 能可貴發現「原台灣總督府安平分 室」藍晒設計圖,因此依據國際修護憲章之指示,按藍晒圖修護及仿作。依損壞程度及文化資產價值採不同修復方式,木摺壁、小舞壁、屋面板檜木皮防水層保留部 分作現場展示。建築材料利用舊木料(使用近幾年修復剩餘之舊木料)大料改中料、中料改小料使用,並利用他處拆除之黑燻瓦、鬼瓦整修,以達環保及節省修復經 費之效。防火部分領先全國採高科技高壓細水霧滅火消防設備。本工程總工程經費計2,243萬元,建築形貌屬「和洋折衷風格」,建築體以木屋架及木骨為主, 外牆為雨淋板構造,屋頂下通風板的成排木造托架,顯出建物不凡架勢,除強化地方建築特色外,更增加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多元景觀風貌。
鹽神白沙灘暨市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啟用典禮 2013-2016.12-31 普法道濟寺官方網站 最新訊息公告 - https://goo.gl/HN2QYh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苗栗通霄鹽場 鹽宗添神奇
分享〈北部〉苗栗通霄鹽場 鹽宗添神奇到Facebook 分享〈北部〉苗栗通霄鹽場 鹽宗添神奇到Line 分享〈北部〉苗栗通霄鹽場 鹽宗添神奇到Google+
2007-09-29
〔記者張勳騰/通霄報導〕或許大家都看過鹽山,但可能沒聽過或看過「鹽宗」;台鹽公司苗栗縣通霄精鹽廠將製鹽產業與觀光結合,委託雕刻師打造「鹽宗」藝術品,成為精鹽廠的新地標及保護神。
苗栗縣通霄精鹽廠內設有「鹽宗」雕像,成為鹽廠的新地標及保護神。 (記者張勳騰攝)
打造白玉石雕像紀念
策畫打造「鹽宗」的物語企業公司董事長陳敏庭指出,為打造傳說中的「鹽宗」,經過多方考據,後來在歷史記載中發現「夙沙氏」是中國最早煮海鹽的人,並從文中對夙沙氏的體型、外表等,透過電腦3D動畫技術及想像力,模擬畫出立體圖。
通霄精鹽廠人員說,這件「鹽宗」作品高2.45公尺、重5噸,是採高級白玉石雕刻,鹽宗右手挽著魚網提著一條大魚、腳踏著一隻野豬,左手高捧著鹽晶。
陳敏庭指出,依「中國鹽政史」中記載,世界鹽業最先發展在中國,中國的鹽業發展,最古在神農時代「夙沙氏」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煮鹽技術在商、周時代普遍推廣,至於夙沙氏的故事傳說則從遠古一直流傳到近代。
陳敏庭說,經過考證,相傳神農氏時代,在山東半島膠州灣一帶,一個原始部落裡有個人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臂力過人,善用繩子結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禽獸、魚類。
夙沙氏有一天在海邊煮魚,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裡打半罐水上岸,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跑出,夙沙發現從後猛追,等夙沙氏扛著野豬回來,罐裡的水已經蒸乾,罐底留下一層白色細末,後來用白色細末,配著烤熟的豬肉吃,味道相當不錯,這白白的細末便是海鹽
煮鹽術流傳數千年
陳敏庭強調,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西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仰韶時期當地已有煮海鹽技術,這個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中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有煎煮海鹽文化。
通霄精鹽廠人員說,「鹽宗」沒有建廟,僅供大家參觀,是與台灣民間信仰的眾神最大不同之處,主要告訴大家,夙沙氏就是中國製鹽的先祖
---------------------------
試論“鹽聖”夙沙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乃勝 時間:2013-05-05
2012年8月23日,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鹽業協會和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鹽聖·鹽都與壽光”海鹽科技文化座談會在壽光舉行,李乃勝出席座談會並講話。
核心提示:
中國是世界海鹽的故鄉,夙沙氏是國內鹽業工作者公認的鹽宗,山東在韓國麗水世博會上將鹽聖夙沙氏正式向全世界推出,引起了普遍關注。本文用典籍文獻和考古遺址雙重印證的方法,對夙沙氏的生存年代和活動區域進行層層論證和推理,對業界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給予了解答。同時,對鹽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上的廣泛應用,在歷代王朝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凝結在夙沙氏背後的鹽文化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2012韓國麗水世博會上,山東推出了“孔子與和諧思想”、“管子與海洋生態”、“夙沙氏與海洋化工”三件“省寶”來展示山東海洋文化,夙沙氏作為鹽宗被首次向世界推介。
春秋時人所撰的《世本·作篇》中說“古者宿(古宿、夙通用)沙初作煮海鹽”[1],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史料。
國內許多地方都建有供奉夙沙氏的鹽宗廟,尤以揚州鹽宗廟最為著名,廟中供奉著產鹽之宗—宿沙氏、經鹽之宗—膠鬲、管鹽之宗—管仲,三宗一祠,世所罕見。
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山東壽光雙王城商周鹽業遺址群”的挖掘出土,為追溯鹽宗夙沙氏的生活年代、活動範圍和凝結其身的海洋文化因子,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佐證。
2012年8月23日,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鹽業協會和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鹽聖·鹽都與壽光”海鹽科技文化座談會在壽光舉行,使夙沙氏不僅作為鹽宗形象,而且作為一種海洋文化的符號、現代海洋化工的載體和海鹽品牌的依托,被正式列為國家級專業學會的研討主題。
一、從鹽的誕生年代,確立夙沙氏的歷史地位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夙沙氏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各種典籍中都被作為中國煮海為鹽的創始人,以至稱其為鹽宗,古往今來的鹽業工作者也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如果把視野從夙沙氏在萊州灣畔的故里擴展開來,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範圍去考量,在製鹽領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早於他國、海鹽早於井鹽、山東早於兩淮、萊州灣早於膠州灣。
1.1中國早於他國
2009年世界鹽業大會在中國召開,大會認定:壽光是世界海鹽生產的發祥地。這是國際權威組織在綜合世界各地鹽業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中國古代眾多文獻中關於鹽及夙沙氏的記載,進一步夯實了這一結論。《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蝸夷既略,濰淄其道,掘土白墳,海濱廣斥,厥貢鹽絺。”[3]這表明至少早在夏代,鹽已經作為貢品而存在,亦即我國對鹽的有記錄可考的歷史至少在公元前21—前20世紀前後[4]。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呂覽》注稱:“夙沙,大庭氏之末世”[5],而《莊子·胠篋篇》記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6],很顯然,按照這種說法,夙沙氏與炎帝神農氏應為同一時代。《呂氏春秋·用民》裡提到“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7],儘管這些論述看似矛盾,但皆認為夙沙氏的活動年代不會晚於夏朝。換言之,五千年華夏文明,與夙沙氏煮海為鹽的歷史幾乎同樣久遠,幾乎是同期發生。因此,《中國鹽政史》推論說,“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炎黃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8]
1.2山東早於兩淮
在文化現像上,判斷某個人物或事件哪個起源最早,最簡單最直觀的標準莫過於看這個行業公推以誰為宗,既然此行業內千百年來膜拜他,毫無疑問,他就是這個行業的鼻祖。就鹽業行業來說,遍見於各地史籍方誌中記載的“鹽宗祠”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在宋代前,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曾建過一座鹽宗廟,祭祀鹽宗宿沙氏。據《太平寰宇記》引呂忱的話說:“夙沙氏煮海,謂之鹽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9]
在今兩淮和長江流域附近的許多城市,都建有鹽宗廟,以江蘇省揚州市的鹽宗廟最為著名,1873年由兩淮眾鹽商捐建,其三宗一祠的供奉方式,在全國鹽宗廟中絕無僅有。但綜觀這些鹽宗廟,都是自宋代以來開始建成的,明清兩代兩淮鹽業風光一時為主,在年代上距今至多千年,在歷史的維度上,只能說是承繼三皇五帝時代的餘風,是單純祭拜而非初創。
中國海鹽產區,由北向南,舊稱遼東、長蘆、山東、兩淮、兩浙、福建和兩廣。以兩淮鹽業為例,“淮鹽”首見史籍的是漢宣帝時桓寬所輯《鹽鐵論》,書中提到的“朐鬯之鹽”,便是海州一帶所產的鹽[10]。海州當時屬東海郡,郡治在朐。武帝時,分置鹽官二十郡,朐縣也是其中之一。《史記·貨殖列傳》指出:“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有海鹽之饒。”[11]中唐安史之亂後,為供給百官俸祿和軍政開支,恢復食鹽官營,“吳鹽”迅速崛起,此時“淮鹽”真正開始興起。到了明清,兩淮鹽運方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從鹽宗廟與歷史資料兩方面來看,與上古典籍中所載的和炎黃兩帝同時代、渤海南岸的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史實相距甚遠。如此一來,海鹽發起於山東在先,兩淮鹽業承國運之發達在後,歷史事實是非常清楚的。
1.3海鹽早於井鹽
傳統產鹽方式中,井鹽是最複雜的,其誕生年代也比較晚。文獻中對井鹽的記載見於晉人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前247年)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有養生之饒焉。”[12]這應是我國最早開鑿鹽井的記錄。通常在史料記載以前,鹽業開發早已進行。近年來,對三峽庫區古代遺跡進行的搶救性發掘,為該地區的古代鹽業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線索。新世紀初,中美考古學家應用一系列現代分析方法對四川忠縣中壩遺址進行分析,X射線熒光法發現,中壩遺址土壤中富含鈣、鎂成分,與四川鹽滷主要雜質成分相符,是提純鹽後廢棄的鹽滷積累在土壤中而成;X射線衍射發現,中壩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粘附有大量碳酸鈣成分,是古代煮鹽時使用生石灰殘留下來的痕跡;電子顯微鏡觀察中壩遺址出土的瓷器內部,有微量的鈉和氯成分。據此推測,早在秦國於公元前316年佔領四川地區之前,屬於古代巴國的中壩已經是井鹽製鹽業的一個中心區域,時間大致為公元前11世紀左右。可見,無論是史籍記載還是考古佐證,井鹽的開發、利用歷史還是晚於海鹽的。
1.4 萊州灣早於膠州灣
依據前文,海鹽興於渤海南岸的萊州灣畔、鹽宗為夙沙氏應該說已有定論,但具體到夙沙氏煮海為鹽和先民們大規模製鹽的確切位置,專家們卻莫衷一是。《中國鹽政史》、《山東鹽業志》等新近出版的著作都把夙沙氏的活動範圍定在膠州灣附近區域,這種推論沒有有力的史料佐證。《尚書》中所說的青州,指泰山以東的山東半島地區,這自然包含了萊州灣和膠州灣,而“濰淄其道”就很明確地把膠州灣排除在外了。姜尚建齊,定都今昌樂、壽光、臨淄一代,古齊國的海岸線在今黃河至濰河一帶,齊桓公稱霸諸侯,靠的是萊州灣畔的漁鹽之利。齊人最早利用的海洋鹽業資源也只能依託於這片地帶。最初的齊國東部邊界並未到達膠州灣,當時為萊國所有。齊靈公15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國,膠州灣沿岸才劃入齊國版圖,而之前在古齊國就有關於“夙沙衛”的記載和事蹟傳說
自最近的“黃驊海侵”起,萊州灣和膠州灣等地區都沒有較大的地質變動[13],從地理條件看,包括膠州灣在內的膠東半島地區以基岩海岸和沙灘為主,缺乏大規模提取海水和煎熬曬鹽的條件,而以壽光為中心,東至濰河口,西到今黃河口的濰坊北部地區為灘平海闊的粉砂淤泥質海岸,具有海侵區高鹽滷水密集分佈的天然優勢[14,15],為夙沙氏發明煮海為鹽和先民們規模化生產海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2003年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發現,將我國的製鹽業在歷史上推到商周時期,而膠州灣附近至今尚無早於該時期的考古發現。綜合以上史料,萊州灣畔製鹽的歷史比膠州灣至少要早近千年,那些把夙沙氏故里定在膠州灣附近的說法應是臆斷,除非有更新的鐵證,能夠證明發明煮鹽的夙沙氏跟大規模製鹽的部落之間有親緣關係,而且有明顯的技術轉移跡象。
1.5 夙沙氏的可能年代
按照《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厥貢鹽絺”的記載,鹽的發明應該早於夏初,即公元前22世紀。《淵鑑類函》的“煮海”條中,說夙沙氏是黃帝軒轅氏的“諸侯”,並稱他“始以海煮乳,煎以成鹽,其有青黃白黑紫五樣,鹽之作,自此始。”[16]張澍輯《世本·補注》稱“《北堂書鈔》引《世本》雲,'夙沙氏始煮海為鹽。夙沙,黃帝臣'”。張澍的《補注》又說:“《路史》引:'夙沙氏,炎帝之諸侯'”。應該說這些典籍多有矛盾之處,夙沙氏到底是黃帝或炎帝的諸侯,還是黃帝的大臣,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夙沙氏是與黃帝和炎帝同時期、而且比較著名的一個人或部落。遠古時期通常以部落酋長或部落內最有名的一個人來稱呼該部落,如黃帝本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以此推理,夙沙氏應該是以煮鹽名聞天下的部落酋長或該部落內煮鹽的實際發明者。
《北堂書鈔》卷146《鹽·宿沙善煮》條,原註引《魯連子》說:“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滔沙,雖十宿不能得。”[17]《魯連子》一書,為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所撰。依前所述,這位“善煮鹽”的瞿子與傳說中的夙沙氏是否為同一人,或者只是夙沙部落的一個老鹽工?應該說前者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畢竟在文字記載不甚發達的遠古時期,單為一個普通製鹽工匠立傳的可能性較小。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提出,五帝時代的炎黃至嚳時期應在距今5500-4500年間。這代表了考古學界的一般認識,應是可以採信的。據此可進一步推測,炎黃時期約在距今5500-5000年間。由於夙沙氏與炎黃兩帝同時期,故鹽宗夙沙氏的生活年代基本鎖定在這一區間[18]。
1.6 夙沙部落的活動範圍
《太平御覽》卷865引《世本》稱:“宿沙作煮鹽”下,有小註說:“宋志曰:夙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衛為魚鹽之利”[19]。同時,在《春秋·左傳》中涉及:魯襄公二年(即齊靈公十年,前572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都記載有夙沙衛的事蹟。上古時期人們受條件所限,活動區域不會很大,而且很少進行大範圍的部落遷徒,可以推定夙沙部落應位於齊國境內。
《尚書·禹貢》中“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絺”的記載,明確指出以熬鹽之技名揚天下的這個地方臨海,而且鹵水富集,土壤鹽漬化比較嚴重。而齊國境內的現山東北部濰坊一帶完全符合這一條件。
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於洪軍等研究,渤海地區晚更新世以來共存在四次大規模海侵,分別是“滄州海侵”(距今10.8萬-7萬年)、“渤海海侵”(距今6.5萬-5.35萬年)、“獻縣海侵”(距今3.9萬-2.2萬年)和“黃驊海侵”(距今0.8萬年),4次海侵在山東北部的最遠距離位於現濰坊北部地區,最東到濰坊與煙台的交界處,與萊州灣沿岸業已探明的滷水資源富集區正好相吻合。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於考古發掘。2001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在壽光大荒北央遺址進行試掘,在文化層中發現大面積分佈的白色沉澱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測是人工形成的遺跡,有可能是與製鹽產業有關的遺留。同時發現大量盔型器,這些盔形器內壁底部有白色沉澱物,很可能是煮鹽或曬鹽用具。而壽光雙王城製鹽遺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證明了早在商周時期壽光沿海的製鹽就非常發達了。自2003年以來,山東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聯合作業,經七次大規模的田野工作,在30平方公里範圍內,共發現製鹽古遺址85處,其中,龍山文化古遺址3處,商周時期76處,宋元時期6處,是目前我國沿海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
綜合以上史料,我們基本可以推論出鹽宗夙沙氏的活動範圍在現今山東北部地區的濰坊或東營濱海區域,即以壽光為中心、西至廣饒東到昌邑一帶,而從鹽業遺址群的出土和當地人文歷史來看,壽光的中心地位不容置疑。
二、從鹽為人類文明之基,評價夙沙氏的歷史作用
如上文所述,夙沙氏與鹽宗同體,而鹽與生命的存續和社會的演進密不可分。遠古時期的人們以狩獵為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涯,他們從動物體內獲取鹽分,維持著營養鹽的正常代謝和循環。隨著人類社會由狩獵文明向農耕文明、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口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也明顯提高,單純靠吸食動物血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何況大量食草類家禽家畜品種的馴化和養殖必須依靠人為添加鹽分。以此為支點,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開來,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鹽乃生命之本、百味之祖、國家之基和化工之母。
2.1 鹽是維持人類生命機體的基本要素
鹽乃生命之本。沒有鹽,生命就不能生存與繁衍。鹽的主要作用是保證人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動,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控制細胞組織液和血液內的電解質平衡,保證體液的正常循環和機體內的酸鹼度平衡。生命每天攝入的水和鈉鹽的量雖有較大差異,但依靠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作用,可使攝入量與排出量保持動態平衡。每天食鹽過多或過少,都會打破這種平衡,造成機體的代謝紊亂,輕者影響健康,引發各種疾病,重者導致某些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鹽乃百味之祖。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鹽是人們的一件必需品。《尚書·說命》中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可見夏商時期鹽就是“五味”之一。鹽作為調味品,在烹飪中應用廣泛,能夠使蛋白質變性,增強蛋白質的水化作用,其滲透作用可以用作食品加工上的保鮮保藏,並與其他調味品相互作用影響菜餚的風味,在烹飪和美食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南朝齊梁時期大醫學家陶弘景曾這樣評價食鹽:“五味中,惟此不可缺。”烹飪時如果不放點鹽,即使是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
2.2鹽是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法寶
鹽乃國家之基。自古至今,鹽一直是支撐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史記》載:“太公(姜尚)至國,都營丘。通商工業,便漁鹽之利。”春秋時期,管仲相齊,首創“官山府海之策”,“筏薪煮鹽,計口授食”,以鹽與鄰國交易,遂致富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將基本國策推行全國,秦王朝食鹽官營所獲得的鹽利,比只收鹽貢、鹽稅要高20倍。唐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歷年間(766~779年),第五琦和劉晏改革鹽稅制度,實行專賣與徵稅兼用的辦法,每年得食鹽稅利由60萬緡(1000文/緡),增至600萬緡,佔全國賦稅總收入1200萬緡的一半。元明兩朝“國家財賦,鹽利為盛”,元代財政收入的80%、明朝財政收入的60%都來自鹽利。在民間,從齊地走出的富商巨賈大都以販運食鹽起家,完成原始積累,進而進軍其他產業,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正因為鹽利豐厚,歷代統治者在實行食鹽專營製度的同時,對私鹽販賣行為都實行嚴刑峻法,護鹽緝私莫此為甚。《漢書·食貨志》載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規定,“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收其器物。”《唐書·食貨志》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盜鬻鹽一石者死”。明洪武初年《鹽引條例》中規定“偽造鹽引,為首者處斬,買私鹽再販賣者處絞”。宋建隆三年,定官鹽之法,煮鹼鹽至三斤者,皆坐死。在工商業式微、農業頻頻欠收的封建時代,歷代王朝如果失去了易得而利豐的鹽稅收入,必將嚴重動搖甚至危及其統治地位,由此不難理解他們為何要牢牢把持住食鹽專營製度這根紅線不放了。
鹽乃化工之母。鹽在工業上用途很廣,是純鹼和燒鹼的基礎原料,鹼產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水平。兩鹼的衍生物多達15000多個品種,遍布工業、農業、國防、醫藥、冶金、燃料、養殖等各個領域。這些產品的用途極為廣泛,它們涉及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同時,鹽是國防工業和戰備所必需的重要物資。因此,鹽作為“化學工業之母”是當之無愧的。
2.3 夙沙氏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開創者
無庸置疑,歷史是由人民大眾創造的,但英雄人物或聖賢哲人總是在歷史的記憶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不甚發達的遠古時期,這些數量極少的傑出人物佔據著各種典籍的核心位置,得到後人的尊崇和膜拜。夙沙氏作為世所公認的鹽宗,以其偉大的發現加速推動著人類社會由蒙昧走向文明、由狩獵走向農耕、由匱乏走向富餘、由分據走向統一。
(1) 夙沙氏是海洋資源開發的鼻祖。海洋是資源的寶庫,自古至今,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都是人類的美好願望。在夙沙氏之前,人類捕魚捉蟹、借助海水浮力行船是一種利用,但尚未達到對海洋資源開發的程度。利用是藉助外物以達到某種目的,開發是對新資源、新領域的開拓和利用,兩者最直觀的區別如同動物簡單利用石塊和人類有目的地磨製石器一樣。海水中天然存在大量的鹽,此前人們不知道如何把它萃取出來,而夙沙氏發明用煮的方法讓水分蒸發以使鹽粒結晶,開啟了海洋資源開發的新時代。周初,姜尚封齊,充分利用夙沙氏的發明,興漁鹽,通工商;管仲相齊後,創造了由政府介入食鹽生產和運銷兩大環節的鹽業專營製度,扼鹽鐵而治天下。自此以後,鹽就成為歷代統治者富國強民、征戰擴疆的最大財源,得海鹽者得天下。
(2)夙沙氏是海洋文化的起源。夙沙氏“煮海為鹽”,既是一種新財富的獲取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大規模煮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發明新器具、改進生產工藝、探測富鹵礦區、改革生產製度和管理制度,使煮鹽漸漸成為海洋文化的發軔之作和重要載體。蚩尤部落之所以從神農氏族中農耕部落中脫穎而出,一是得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與製作兵器。這就是文明演進、文化進化中最基本的邏輯。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彈五色之琴,奏南風之歌,“南風薰兮,可是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其吟詠對象就是鹽。唐代中期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鹽業中心同步南移,鹽文化的中心也由黃河以北的山東沿海,轉移到以揚州為中心的兩淮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揚州、泰州、台州等地都建立了鹽宗廟,各種以原鹽生產和販運為主題的文化樣式相繼出現,鹽官和鹽販成為許多文學作品的主角。
(3)夙沙氏是海洋技術的開端。海洋開發技術是橫亙在海洋資源寶庫和人類旺盛需求之間的一道閘門。“煮海為鹽”,揭開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序幕,人類有了新的鹽分補充來源,靠五穀稼穡生活成為可能。夙沙氏的鹽分萃取技術是用盔型陶器“煮”,這種方法費時費薪火、出鹽低、器具易損,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不失為一項偉大的創造歷史的技術發明。自此以降,數千年來鹽業生產經歷了煮、煎、熬、曬四個階段漢代以後由煮鹽改為煎鹽,鹽盤有銅、鐵兩種,置盤於灶上,淋鹵入盤;明代以後改為熬鹽鹽鍋用鐵鑄成,呈圓形,規模不等,先挖掘鹵井蓄存鹵水,冬季熬取;清代以後改為曬鹽,從大鹵井中分級提水引入鹽灘池晾曬、蒸發、結晶成鹽;建國後不斷改進曬鹽工藝,結晶池由平曬改為塑膜苫蓋,大力推行鹽田機械化作業,使原鹽生產由季節性產鹽轉變為一年四季產鹽,收率大幅提高。由此不難看出,製鹽工藝的改進既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器具製作能力緊密相關,也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呈正相關關係。
三、考證“夙沙氏”,拓展現代產業
3.1海洋考古的亮點
對鹽聖夙沙氏以及鹽業遺址進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探討人類鹽業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雙王城商周時期鹽業生產遺址群” 是探究我國海鹽歷史最有力的實物證據,證明了壽光是中國海鹽生產的發源地,是考古歷史上的突破。雙王城鹽業遺址群規模大、年代早,延續時間長,調查發現的85處不同時期與製鹽有關的遺址,是目前全國第一次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海鹽製鹽業作坊遺址群。在渤海沿岸以海鹽製作為課題研究進行的大規模鹽業考古,揭示保存如此完整的製鹽作坊,在全國乃至世界尚屬首次。此次發掘對了解古代尤其是商周時期的鹽業工藝流程,如製鹽所需原料、取鹵、制鹵、成鹽等過程,以及古代煮鹽活動與環境的關係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地區鹽業考古的調查發掘工作,改寫了人們對山東魯北地區商周時期文化的認識,說明山東魯北地區在商周時期與中央王朝的關係是密切的。同時,這是第一次由中國考古研究機構獨立進行海鹽製鹽作坊發掘及課題研究,填補了中國鹽業史考古研究的空白,為中國古代鹽業史研究提供了更多、更有價值的資料[20]。
3.2 推動鹽業資源開發
山東省萊州灣畔地下鹵水資源豐富,製鹽歷史悠久,夙沙氏是中國歷史上海洋資源開發的鼻祖,海鹽技術的發明者和傳承者。從古至今,煮、煎、熬、曬的製鹽技藝逐步成熟,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實現了鹵水資源綜合利用、鹽及鹽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系列的變化無不體現了以夙沙氏為代表的世代製鹽人對古老製鹽技術的傳承和創新,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斷推動著鹽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鹵水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由原來單一的曬鹽提取氯化鈉,發展為集提溴、曬鹽、精細化工為一體的生態、環保、節能、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工藝路線,實現了溴鹽聯產、一鹵多用、鹽業綜合利用的新技術,鹽及鹽化工產品涵蓋了鹽、鹼、溴、鎂、醫藥、阻燃、感光、燃料、新材料等諸多領域幾十個產品,真正實現了海洋鹽業化工轉方式、調結構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支撐海洋化工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3.3 創造鹽業產品品牌
企劃鼻祖史提芬·金曾說過:“產品是工廠所生產出來的東西,品牌是消費者所購買的東西,產品可以被模仿,品牌則是獨一無二的。產品極易過時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卻可以長盛不衰”。在這個品牌制勝的時代,對夙沙氏進行研究的意義,從產業發展上來說,可能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也具有更重要的特定意義。近幾年,由於受歷史包袱沉重、原鹽產業萎縮、土地資源減少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中國的鹽場盈利較少,尤其是地方鹽場普遍面臨無鹽開發,鹽業用地變成工業用地的尷尬局面。鹽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根本保障,離開鹽業,所有人類生活和化工產業的發展將無從談起。因此鹽對人類的極端重要性說明了打造鹽業專營品牌、大力發展鹽產業的任務迫在眉睫。通過打造鹽聖夙沙氏的鹽業品牌,開發高附加值、深層次的多品種新型鹽產品,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市場領域,進而進一步奠定壽光“中國海鹽之都”的地位,由此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相應的品牌文化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四、結語
鹽作為保障生命存續和江山社稷安危的基本要素,在歷史上的作用遠比現在人們所能感知的要重要得多。夙沙氏煮海為鹽不只是一種偶然發現或技術發明,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影響、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標誌性事件,稱其為鹽宗或鹽聖,可謂實至名歸。就海洋文明來說,人類已經歷了靠海吃海、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耕海牧漁和探洋登極五個階段,鹽文化無疑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主導了一個階段,影響著其他發展階段。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結論:
(1)夙沙氏是鹽業鼻祖,與炎黃兩帝的發展階段處於相同時期,距今約5500—5000年。以其煮海為鹽的開創性和奠基性貢獻,被後世鹽業工作者奉為鹽宗。
(2)夙沙部落是遠古時期生活在渤海南岸、現濰坊和東營北部濱海地區的一個部落,通過對各種典籍史料和考古發掘進行條分縷析,其主要活動範圍位於現壽光境內的可能性最大。
(3)有關夙沙氏的史料,以及鹽文化的發展脈絡,仍需進一步考證和挖掘。
-----------------------
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礦物質,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食鹽的結晶是一種晶體。食鹽的生產,一方面可以採集鹽湖、岩鹽的天然晶粒,另外一方面,通過“煮海為鹽”或者井鹽來獲得固體的食鹽,也是常見的辦法。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人工晶體的製備。
我國“煮海為鹽”由來已久。《世本》書中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中國鹽政史》中有“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的說法。而考古發現也證明,我國自將近5000年前就已經學會煮製海鹽。
宋朝程大昌在“演繁露”中寫道:“鹽已成鹵水,暴烈日,即成方印,潔白可愛,初小漸大或數十印累累相連”,形像地描述了食鹽通過蒸發結晶成為晶體的過程,以及所結晶的食鹽的形態。
下圖是鹽滷的“鹵”字在漢字中的演變。
----------------
炎黃時代製鹽:鹽宗夙沙煮海,東海漁村鳳凰識鹽的神話故事!
最新 07-19 0
0
在炎黃時代,其中另外一項重要發現,就是食鹽,在神農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里舔舔地上的白晶體,後來人們就發現,這些白晶體加入食物中吃起來更加美味,還讓人精神煥發,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再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明了煮鹽。
鹽宗夙沙氏 圖片來自網路
先秦《世本》記載,夙沙氏生活於濰坊濱海一帶,他收集起煮水後形成的白色粉末,舔食味咸,煮魚或瘦肉時加入,滋味鮮美,從此發明了對人類智力、身體進化起到關鍵作用的食鹽。
傳說夙沙氏的人聰明能幹,體力過人,他善於使用繩子結成的網捕捉禽獸魚類。每次外出打獵捕魚,都能捕獲很多禽獸魚。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樣用鬲從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邊生起篝火,以一邊將鬲置於火上加熱,一邊清理魚內臟。這時突然有一頭野豬從他面前飛奔而過,夙沙氏見狀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豬並回到準備煮魚的鬲邊,這時候鬲里的海水已經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了點白的細末放到嘴裡一嘗,頓感味道是從來沒有過的咸與爽口,他隨之把野豬肉烤熟了一些也沾點白白的細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鮮美,真是好極了。就這樣,他告訴了族人,之後開始主動的人為的煮海為鹽。
夙沙氏煮海為鹽,首創華夏製鹽之先河,被尊為鹽業鼻祖,史稱鹽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條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鹵煎成鹽」。
考古發現,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在仰韶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
煮鹽 圖片來自網路
而關於食鹽的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漁村傳說:鹽的來歷
聽老輩人講,老早的人,燒菜、煮食,都沒有放鹽,是吃淡食的。鹽是什麼物事,是怎麼樣子的,都曉不得。這鹽呀,是東海邊一個後生兒先尋到的。
東海有個地方叫東京,是皇帝住的都城。東海邊有個小地方,有個種田後生兒。他每日天光到山上種地,總會看見一隻花鳥飛來歇在海邊一塊礁石上,他日日上山,日日都看到這花鳥。種田後生兒覺得奇怪。
有一日,他種地回來,在村裡說了這起事。有個老人聽了,對他說:「你看見的花鳥,估估是只鳳凰。鳳凰是寶鳥,有句古語:『鳳凰無寶不落地』,地下沒有寶貝,鳳凰是不會歇下的,那個地方一定有什麼寶貝!」種田後生兒聽這麼一講,心給講動起來了。
第二日,他又上山,看見這隻鳥又飛來歇在老地方。後生兒就朝著礁石走去,那隻鳥見有人走過去,翅膀一閃,飛走了。種田後生就在花鳥歇過的地方尋寶貝。尋來尋去,根據沒有什麼寶貝!就是看著一個岩潭,潭裡有一堆白雪雪的物事。他想:這是鳳凰歇過的地方,這些一定是寶貝了。趕緊脫下衣裳,把這些雪白的物事用衣裳起拿回家,裝在一條布袋裡放好。
有一回,朝延貼出榜文:誰人有寶物,上京進獻朝遷,可封進寶狀元。種田後生兒看榜文,帶這袋寶貝上東京獻寶。
寶物獻上金殿,皇帝趕緊叫太監把袋打開。一看,唏,那曉得一袋全是雪白白、細細粒,沒有一點寶氣。問種田後生兒,這是什麼寶?種田後生兒頭搖搖,也講不出。皇帝這下氣啊!說這種田後有欺君之罪,把他打入刑部天牢里了。太監看皇帝發怒。就把這袋物事拿來,順手掛在殿角的金柱上,不當一起事了,這就苦了這個種田後生,套上枷,蹲在天牢里吃苦頭。
東海煮鹽 圖片來自網路
有一日,宮女端菜給皇帝吃,經過金柱下面,掛在金柱上的地條袋裡,滴下一點骯髒水,湊巧,正好滴到這盤菜當中。宮女這下嚇半死。她曉得皇帝是很貴氣,若是這滴骯髒水把皇帝的肚吃不好了,追查起來,就沒有命了!再一想,不要緊,這事天知、地知,只有我一人知。看看邊上沒有人,她拿起筷子在盤子里拌了拌,就端一去。
誰曉得皇帝吃這盤菜,越吃越有味道,他問:「咦,這盤菜怎麼會這樣好吃呢?」問端菜的宮女,放的是什麼香料,宮女說曉不得,皇帝特地把廚房師傅傳來問,廚師也說和以前煮的一樣,沒有放別的,問來問去,皇帝就是不信。
端菜的宮女看皇帝恁追究,想了:這味道會不會是袋裡滴下的骯髒水裡來的呢?我聽說,舊年有個進寶人送一袋雪白的物事,說是寶貝。今日這滴水正是從袋裡滴下來,莫非就是那袋寶貝?她恁一想,就對皇帝講了。
皇帝聽宮女恁一講哩,嗨,想起種田後生兒啦,他進的那一袋說不定是真寶哩!派人把這袋物事拿下來,叫廚師放了一點在菜里,試一試。這一試呀,果真,味道好。哈,這一袋物事,真的是寶貝。皇帝忙叫人把種田後生兒從天牢放出。問他這寶貝是哪裡來的,進寶人把經過講了。
皇帝就派人到海邊礁石上,精細看,才曉得這寶貝是海里的海水漫上,積在岩潭裡,太陽日日晒,日日晒,結成的物事,就給號一個名,叫海鹽。(作者署名:007趣歷史)
------------------
【煮海為鹽】
東漢宋衷的《世本》記載了一個傳說,在遠古時代,山東半島有個叫做夙沙部落。這個部落不但靠海,而且也靠山。
夙沙氏在一次偶然中,發現將海水煮乾後,鍋子底層出現一層白白的沙,這個白沙嚐起來鹹鹹的,是很好的調味品,這也就是我們所吃的鹽巴喔!夙沙氏因此被尊稱為「鹽宗」。
「煮海為鹽」之後也被用來比喻努力開發、善用天然資源。
探索實驗部份:
鹽巴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從前古人煮海為鹽,後來漸漸發展出了晒鹽的技術。到了今天,人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快速而大量的生產出乾淨又衛生的鹽巴。快跟著節目一起去體驗製鹽技術從古至今的演變吧!
----------------------
夙沙氏,乃古代黃帝重臣,產鹽部落首領-目前存在夙沙氏籍貫之爭,歷史權威著作《世本》[1]  明確記載:夙沙氏,齊人也。古代蒙學著作《千字文》曰:夙沙煮海。傳說夙沙氏生活於濰坊濱海一帶,他收集起煮水後形成的白色粉末,舔食味鹹,煮魚或瘦肉時加入,滋味鮮美,從此發明了對人類智力、身體進化起到關鍵作用的食鹽。古代濰坊北海即為全國產鹽名區,《尚書·禹貢》記載: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絺。豐富的鹽業資源,掌控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成就了齊桓公、管仲的一代霸業。 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雙王城東周古鹽業建址,即位於濰坊壽光市。濰坊歷史上的鹽都地位,經過了千萬年的歷史積澱。鹽的發現編輯 20萬年前,沂源洞人為了追求新的生活品質擺脫穴居生活開始順流而下,傍水而居,開始了他們的漁獵生涯。隨著他們舔食粒海鹽,他們的身體發育也隨之改變,渾身毛髮脫落,智齒代替了獠牙,拜託了茹毛飲血的蒙昧,開始走向人類的文明。他們逐漸形成部落,稱之為夙沙部落。夙沙部落裡有個人叫夙沙氏,他聰明能幹,體力過人,他善於使用繩子結成的網捕捉禽獸魚類。每次外出打獵捕魚,都能捕獲很多禽獸魚。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樣用鬲從海裡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邊生起篝火,以一邊將鬲置於火上加熱,一邊清理魚內臟。這時突然有一頭野豬從他面前飛奔而過,夙沙氏見狀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豬並回到準備煮魚的鬲邊,這時候鬲裡的海水已經熬幹,鬲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了點白的細末放到嘴裡一嚐,頓感味道是從來沒有過的鹹與爽口,他隨之把野豬肉烤熟了一些也沾點白白的細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鮮美,真是好極了。就這樣,他告訴了族人,之後開始主動的人為的煮海為鹽。夙沙氏煮海為鹽,首創華夏製鹽之先河,被尊為鹽業鼻祖,史稱鹽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條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齊魯文化的典範編輯 一代鹽宗-夙沙氏具有孔子儒家思想文化一樣豐厚的內涵神農創造農耕文明一樣的燦爛輝煌,是齊魯文化的典範。眾所周知,春秋時期,孔子開創了儒家思想,以此為核心形成了魯文化;而東臨大海的齊國,吸收了海岱文明並加以發展,形成了齊文化。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夙沙氏開創的鹽業史,與儒家思想一樣,豐富了齊魯文化的內涵。提起神農氏,華夏兒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制耒耜,修農事,開創了華夏農耕歷史新紀元。相傳,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一棵五彩九穗谷,空中飛行,掠過神農氏頭頂,九穗谷落地,神農氏拾起埋入土中,後來長成一片。夙沙氏首開“煮海為鹽”先河,尊為製鹽鼻祖。由其開創的海岱文明,同樣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神農氏創造的農耕文明一樣,夙沙氏開創的海岱文化同樣燦爛輝煌!
----------------------------
豎立在通霄精鹽廠的全國第一座漢白玉石雕 ─ 「鹽宗」夙沙氏,右手挽著魚網提著一條大魚,左手高捧鹽晶踏在浪上,腳下是一隻被馴服的山豬,在烈日的照耀下鹽光四射,傳說著鹽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對鹽的發現,最早聞名的是「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代,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裡有個既聰明又能幹的人名叫夙沙,他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補獵,必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鯊,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裡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戰利品回來,罐裡的水已經熬乾了,罐底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到嘴裡一嚐,味道又鹹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好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就是用海水煮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漢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載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等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民用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關係。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左樹珍在《中國鹽政史》卷一〈製造關係〉就說:「世界鹽業,莫先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素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此海鹽所由起。煎鹽之法,蓋始於此。」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証明了仰韶時期(前元前5000年~西元前3000年)當地以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料相印證,可以肯定在至少在4700年前山東至福建沿海一代已學會煎煮海鹽。因此,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市尊崇其為「鹽宗」,宋朝以前就修建有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而臺灣自有人類定居以來,鹽的歷史就出現了。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元 1350 年元順帝至正年間,南昌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上記載,臺灣人「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
------------------------------------
探訪青島古鹽井:夙沙氏煮海成鹽入非遺(圖)
http://news.sina.com 2013年06月14日 06:54 鳳凰網
分享至
  原標題: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入選非遺探訪唯一古鹽井遺址
  ▲存於韓家民俗村內的唯一一口古鹽井。
  ▲木船博物館內展示木質漁船骨架,牆上圖片展示了漁船製作過程。
  近日,山東省政府公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副檔名錄,青島市紅島韓家民俗村的木質漁船製造技藝、鹽宗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在列。25日,記者走進紅島韓家民俗村,聽取了煮海成鹽的有趣傳說,見識了龐大木船的製造技藝,並親自搖櫓切身感受非遺的魅力。
  倆非遺項目落戶紅島民俗村
  25日上午,記者來到韓家民俗村,見到了民俗村經理劉群英。“自從非遺項目公佈以后,這幾天來的遊客還真不少。”讓所有紅島人自豪的是,這裏一下子就有兩個項目,分別是技藝類的木質漁船製造技藝和文學類的鹽宗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
  劉群英告訴記者,隨着火的發明和使用,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由於谷蔬食品中鹽的成分很少,人類對鹽的需求逐步增長,鹽的開發和利用變得重要起來。夙沙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沿海一帶已學會煮海取鹽,再后來發展到掘井煮鹽,現在我們這裏還有當時的鹽井提取遺址。”
  關於木船製造方面,據《紅島志》記載:“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陰島社大洋村(現紅島東大洋社區)漁民於海先自己動手歷時兩年製作了第一艘簡易木船,后不斷改進完善,終於製造出適應漁業生産作業的漁船,代替了幾百年來沿用的木筏。后來大洋村木船業逐漸發展,僅1954年紅島就有木質漁船979隻,年捕獲水産品總量達9790噸。劉群英說:“上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紅島漁業開始向機械漁船發展。但紅島當地漁民出近海,張幢網、拉地網,還是使用木質漁船,這是機械動力船所不能替代的。”
  夙沙氏追野豬意外燒出鹽
  鹽宗夙沙氏煮海水成鹽傳說,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北岸城陽區西南部,並被引用到山東省初級中學課本《走進齊魯文化》中,文章寫道:“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一個古老的部族。”
  據劉群英介紹,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着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有一天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豬回來,罐裡的水已經熬干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咸又鮮。夙沙用烤熟的豬肉蘸着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劉群英說,夙沙氏被后世尊稱為“鹽宗”。民俗村的“鹽宗廟”中供奉在主位的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齊桓公的宰相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唯一一口古鹽井存留此處
  韓家民俗村內,除了以漁鹽歷史為主題建立了民俗博物館外,還對5000多年來鹽的發現、發展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挖掘,以圖画和實物兩種形式進行展示。目前博物館內已繪製海水製鹽圖画18幅,實物15件,真實再現了炎黃時代夙沙氏發現鹽的場景。
  在廟宇東北側記者見到了一個古鹽井,據介紹,這已經是當地最后一個鹽井遺址。“夙沙氏煮海取鹽后,恰遇大旱,植物苗木即將枯死,他們便在此處挖掘水井灌溉,然而第一口井水卻十分咸澀,原來,井內的鹽度比海水還高。”劉群英說,這反而提醒夙沙氏,憑潮汐取海水煮鹽的辦法或許可以因此得到改變。部落便在井周圍打了數十口井,專門製鹽,這就是掘井取鹽法。“取出的鹽經過濾放到大鍋中煮,稍一煮便可以煮出很多鹽鹼。”劉群英說,在民俗村修建的時候,這口古鹽井周圍還散佈着十幾個舊址,因為規劃建造,最后只有這一個留了下來。
------------------------------------------
 近日,一場關於海鹽業的起源與發展、鹽聖夙沙氏歷史傳說的科研會在青召開。與會專家探討認為,鹽宗夙沙氏的主要活動範圍是濰坊壽光。而在青島城陽,上千年來也一直流傳著鹽宗夙沙氏的傳說。鹽宗故里到底是青島還是濰坊?我省海鹽業研究專家、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海洋文化研究所紀麗真博士認為,一城是史料記述翔實,一城是考古挖掘有實物,鹽宗故里目前下定論為時
過早。
  青島城陽
  多部史料記載鹽宗傳說
  從青島城區出發,過膠州灣大橋後繼續行駛約半個小時,才能來到位於膠州灣北部的韓家民俗村。這裡坐落於古漁場和古鹽場遺址之上,是中國海鹽生產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在這裡代代相傳,村民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人負責航海、捕魚、曬鹽、經商,女人則在家裡織網、種田、理家。
  說起“鹽宗”,最熟悉情況的莫過於韓家民俗村經理劉群英,她曾全程參與過“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申請市級非遺項目。“很多古籍裡都明確記載著,夙沙氏是世界上第一個'煮海為鹽'的人。 ”劉群英說,《中國鹽政史》、《山東鹽業志》、《世本》、 《青島文史》等相關記載顯示,“煮海為鹽”在中國起源的時間遠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鹽之鼻祖,後世尊稱為“鹽宗”。
  劉群英介紹說,現在,夙沙煮海為鹽的歷史已經被引用到山東省中學教材,也就是現在的初級中學課本《走進齊魯文化》中,文章裡寫的是“海水可以煮鹽,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一個古老的部族”。
  遺憾的是,紅島雖然有著豐富的關於“鹽宗夙沙氏”的史料記載,卻難見物證。目前,當地“煮海為鹽”的所有物證都在韓家民俗村內。“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居民挖蝦池時,曾發現過十幾口水井遺址,後經文物部門考證,這些水井都是古人製鹽留下的古鹽井,距今已有百年曆史。到後來,保留下來的只剩下民俗村內的這一口井了。 ”劉群英說,現在,古鹽井坐落在民俗村的人工湖旁邊。
  “明代以前,在山東省即墨縣里仁鄉(今紅島街道)後韓家村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劉群英說,“鹽宗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齊桓公的宰相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目前,韓家民俗村已經將這一廟宇修復。
  兩城較勁:力邀學者作證
  2009年,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海洋文化研究所紀麗真博士發表了論文《青島地區海鹽業研究》,第一次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闡述了青島地區是我國古代海鹽業的發源地。據《說文解字》稱:“古者夙沙初鬻海鹽”。夙沙國即在今青島膠州一帶。2011年,“夙沙氏煮海為鹽傳說”成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2韓國麗水世博會“山東活動週”上,我省展出了《管子與海洋生態》、《夙沙氏與海洋化工》等實物展品。
  5月22日,中國海鹽協會命名壽光為“中國海鹽之都”。
  8月14日,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所等部門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鹽業的起源與發展、夙沙氏歷史傳說、鹽業遺址群的發現和挖掘等進行探討,將鹽聖夙沙氏的主要活動範圍指向山東壽光區域。
  8月24日,以“鹽聖·鹽都與壽光”為主題的海鹽科技文化座談會在壽光召開,進一步探討了夙沙氏與壽光的歷史淵源。
  濰坊壽光
  考古發現製鹽遺址群
  在濰坊壽光,關於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也成為熱議的話題。“雙王城商周鹽業遺址的發掘,無疑是探究我國海鹽歷史最有力的實物證據。”壽光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德明表示,自2003至2008年,歷時5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聯合,前後七次進行考古發掘,在壽光市雙王城地區30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了鹽業遺址87處,其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址3處,商代至西周初期76處。
  北大文博學院博士生、鹽業專家燕生東認為,在雙王城鹽業遺址上,發現了商代鹽井3口。井口呈圓形,大者直徑超過8米。首次發現了10個製鹽用的沉澱池、蒸發池,較大者面積超過300平方米。第一次發掘出了巨型鹽灶和房址。遺址群規模尚屬國內最大。豐富的考古成果,讓人們了解了遺址內部結構,破解了古人製鹽流程。
  燕生東表示,雙王城製鹽遺址群面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全國罕見。可以說,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這足以證明,雙王城地區為古代一大製鹽中心。壽光也因此有“鹽都”之稱。
  壽光當地專家認為,種種跡象表明,一代“鹽宗”夙沙氏,與古代“鹽都”壽光市,冥冥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城陽壽光爭奪鹽宗故里夙沙氏煮海為鹽(圖)
來源:青島晚報-- 2012-08-31 16:01:21字號:T T
城陽壽光爭奪海鹽故里
城陽壽光爭奪海鹽故里
  專家建議
  “海鹽文化”值得深挖
  實際上,青島民間對“鹽宗”的保護十分積極。劉群英告訴記者,目前韓家民俗村在古鹽場遺址之處修建了鹽宗夙沙氏故里石牌坊一座,並在漁鹽博物館內,再現了遠古時期夙沙氏發現鹽的場景和由此延續下來的多種制海鹽生產方式。”劉群英介紹說,目前,工作人員已在民俗博物館內繪製海水製鹽圖畫18幅,擺放實物15件。與此同時,工作人
員也正在為“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的“升級”而努力,爭取早日將其申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相關部門還計劃出一本青島鹽業史專著。
  紀麗真博士認為,在韓國麗水世博會“山東活動週”上,夙沙氏與孔子、管子三位“長者”作為我省三大“省寶”聯袂亮相,為夙沙氏和我省海鹽業的研究創造了有利時機。根據目前已有的史料研究和考古發現,“夙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但是夙沙氏的故里究竟是哪裡還無法下一個準確的定論。“在壽光,目前已經成立了中華鹽宗科技文化研究會,而在青島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研究機構對青島地區的海鹽業進行深入探討。”紀麗真表示,就像多個城市申請徐福傳說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一樣,“夙沙作煮鹽”也正在青島和濰坊兩地間展開熱議。她建議,青島市有關部門應該藉此機會將海鹽文化再進行深入挖掘,以此帶動我市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
  新聞延伸
  鹽宗夙沙氏的傳說
  1.煮海為鹽
  炎帝時期,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北部蓮花島一帶,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氏。有一天夙沙氏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裡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打死的豬回來,罐裡的水已經熬乾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了一點放到嘴裡嚐嚐,味道又鹹又鮮。夙沙用它沾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人類從此開始了海鹽的生產。
  2.斷鹽刑法
  相傳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首領,部落裡一些小頭目經常不聽從其安排。夙沙氏想出了“斷鹽”的方法來懲罰這些犯人。對那些犯罪嚴重的的囚犯,一個月內不准吃鹽。對那些犯罪輕微的犯人,夙沙氏也對他們實行一定時期內的強制斷鹽。這種刑罰實施了一個階段後,夙沙氏的那些部下都知道不吃鹽是什麼結果了,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安排。
  3.鹽路
  在山東半島膠州灣北岸,有一條連接海內外的山路,名叫“鹽路”。膠州灣內,有一個原始部落,部落首領叫夙沙氏。夙沙氏帶領部落裡的人,不分白天晝夜用海水煮鹽挑到海外不產鹽的地方去,換回高粱和菽。賣鹽途中要經過一座孤島,只有在退潮時抓緊時間過去,然後翻過一座山,才能到海外去。夙沙氏召集部落裡的石匠壯士,將山路整修成石階路。從此,人們稱這條路為“鹽路”。(記者劉蘭星趙偉
--------------------------------------

守護招牌別濫用 學者:明確定義合法觀光工廠權責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0日, 2017
A-A+
2017-11-10 11:31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即時報導
台灣各地近年掀起觀光工廠熱,目前獲官方認證的觀光工廠有130餘家,經濟部發現觀光工廠被「濫用」,有必要加以整頓、正名,近期去函各縣市政府,要求規勸未通過觀光工廠認證者,別再使用觀光工廠名義做行銷,保障名副其實、通過認證的觀光工廠。
曾輔導全台超過五十家觀光工廠的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主任莊育振說,目前較大問題是在,當初立法太匆促,法規有諸多不周衍、互相矛盾之處,有許多規範與既有法規相衝突,多數民間業主都想做好,無奈法規相互矛盾之處很多。以現況來說,要輔導新建廠較容易,舊廠轉型相對困難。
如何整頓、提升台灣的觀光工廠?莊建議,可把觀光工廠定為專有名詞,再明確定義合法觀光工廠權責,讓願意加入轉型成為合法觀光工廠的廠商有更明確道路可依循。
莊育振認為,官方認證是對觀光工廠產品品質、公共安全的把關責任,建管、消防設施等不能輕忽。獲認證的觀光工廠能得到公部門資源挹注,除了路牌指示標誌的露出,還有台灣好行、台灣觀光巴士設站等,官方會更給力支持。
嘉義市政府工商發展科長王學謙說,要取得經濟部觀光工廠認證前提是,有工廠登記,且通過經濟部評鑑,每3年須複評,業者若沒主動提出,3年期限一到即註銷資格。
嘉義縣目前獲官方認證的觀光工廠有卡羅爾銅管樂器觀光工廠、卡普秀醫美研發中心、民雄金桔觀光工廠、余順豐花生觀光工廠、梅問屋梅子元氣館、台灣菸酒公司嘉義觀光酒廠等六家。嘉義市獲經濟部認證的觀光工廠目前僅有月桃故事館一家。
月桃故事館創辦人何勇魏認為,觀光工廠最大賣點,在於企業文化史、恆久累積的產業知識、一窺製造生產流程等,提供訪客五感體驗。何也認為,觀光工廠靈魂在於故事、體驗、導覽解說,經營者要持續創新、提升內涵,訪客心中自有評價。
坊間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觀光工廠,如何分辨有沒有認證?經濟部工業局架設「觀光工廠自在遊」網站http://taiwanplace21.org.tw/供查詢。
嘉義市政工商發展科長王學謙說,要取得經濟部觀光工廠認證前提是,有工廠登記,且通過經濟部評鑑,每3年須複評,業者若沒主動提出,3年期限一到即註銷資格。記者王慧瑛/攝影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鹽宗-夙沙氏齊人也-最早煮海鹽的人+

同治14年(1875) 黃連慶借契
1875年,吉貝嶼黃連慶因乏資費用,托中引就將承自自己父親典過的大瓦厝再典與吉貝課館號,借契如下:
立現耕字人吉貝嶼黃連慶,有承先父典過李家大瓦厝壹平併春腳門窓戶牖俱各斉偹,東至李巳厝、西至林家公巷、南至內春腳壁路斉、北至後壁溝滴水斉,四至批明為界。今因乏資費用,托中引就,向與課館號借出銅錢弍拾仟文,其錢即日仝中收訖。三面言約:錢無利,厝無租,其厝即交與錢主前去管耕,不敢刁難,莫論年數。慶有偹足契項一斉清理要贖,原契錢主亦不得相刁。保此厝是慶承典之業,與房親叔伯弟侄無干,先前亦無重張典帶他人之手為碍,以交加不明情弊。若有斯情,慶自出頭抵敵,不干錢主之事。此係二比甘愿,各不反悔,口恐無憑,立現耕字一帋,付與錢主收執存炤。
即日仝中收過契面銅錢弍拾仟文足再炤
同治壹拾肆年歲次乙亥弍月 日立現耕字黃連慶 作中人族叔向 代書人莊以金
同治13年陰曆12月5日駕崩(1875年1月12日),黃連慶與吉貝鹽館訂約時,同治帝已駕崩兩個月,然海中孤島,尤以冬季風浪濤天,訊息常常隔絕。例如:「光緒4年戊寅春,暴風。吉貝嶼小船不能往來,以書繫於桶內,隨流報饑困狀。」故而出現同治14年之時間點,同治14年實為光緒元年。
契約文中的課館號,為吉貝當地的鹽館。清代,澎湖的鹽館於媽宮設有大館總辦,其他於赤嵌社、吉貝嶼、八罩、網垵澳等地,俱分設小館。清代澎湖銷鹽總量約在一萬三千石,得價五、六千元,為戌兵加餉。緣奸棍販私,守口兵役包庇,致官鹽減銷,課餉日絀。例如,吉貝澳從前每年銷鹽八百石,咸豐年間卻無赴鹽館買食,還得動用澳差立押該澳各戶赴館買鹽。人民不買官鹽,必用私鹽,之所以如此皆因鹽價太貴。尤以孤島之民,專以捕魚為生。然獲魚雖多,必得鹽以醃之,而鹽價甚貴;有計所獲之魚,不能抵償買鹽之價者。漁獲豐收,無鹽可用;倘暴雨時至,則漁獲漂流無蹤,是以漁民常為此所苦。澎湖本地開設鹽埕之議常起。
明治43年( 1910)1月,澎湖廳長橫山虎次委託信太歌之助鹽埕踏勘,初步勘查以以鄰近雙頭掛鄉西側海岸的雙港為鹽場,面積有十五萬坪。同年3月,將該地泥質寄呈試驗的結果不良,因而中止。1913年起又在文澳底開設鹽場,1914年持續購買石材建築鹽田,然以失敗告終。
(3) Facebook https://bit.ly/3ahmZlQ


https://is.gd/YWH5qH


典契是什麽意思
舊時典押房屋、土地等財產所立的契約。
百科解釋:    
即房地產典當契約,是指由出典人與 承典人共同簽訂的契約,載明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