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在泰山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受命於天」/上古三代時期的天命觀1-4/司馬遷在屈辱之中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52萬字的巨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Y2JrR


封禪[1]是一種帝王受命於天下的典禮。這種儀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齊、魯的儒士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而泰山是齊、魯分界。後來在齊、魯祭祀泰山的儀式擴大為統一帝國的望祭,並定名為「封禪」。封禪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禪是祭地的意思封禪之禮,最初見於《管子·封禪篇》,但此篇今已佚。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管仲的論封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記得有十二個。從無懷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後舉行封禪典禮。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種不召而來的祥瑞體現,這樣才能舉行這種典禮。《管子》一書出自戰國齊稷下學派手筆,因此或許代表了這批陰陽家們對封禪的看法。
首位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始皇三年,巡狩郡縣,與魯儒士討論封禪典禮。博士們議論紛紛,但提不出一個具體的儀禮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儀典,先到泰山行封禮,然後到梁父行禪禮。漢初,經濟蕭條,漢文帝13年(前167年)雖討論過封禪,但沒有經濟條件去做。武帝後經濟好轉,於是命名儒趙綰、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但因竇太后極力反對而作罷。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才行封禪。然而這次封禪,不但具體儀式主要由方士草訂,並且其行事神秘,史官亦不知其詳。封於泰山,而禪於肅然山(泰山東北),並改元元封。此後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後共舉行過5次。東漢建武30年(54年),張純等大臣奏請漢光武帝封禪,但他以自己無德而不許。兩年後,他認為「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禪的制典,遂東巡,封於泰山,禪於梁陰,並改元為中元元年(公元56年)。
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唐高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歷代帝王中唯有女皇武則天別出心裁,登基之前隨夫君唐高宗以皇后身分封禪泰山,稱帝後封禪嵩山
歴代帝王封禪祭祀泰山、嵩山一覽表
泰山無字碑,漢武帝封禪泰山所立
除晉、元、明以外的統一王朝的皇帝都進行過封禪

秦始皇 始皇28年(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漢
武帝劉徹
元封元年(前110年) 封泰山、禪肅然山
元封2年(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5年(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前104年) 封泰山、禪蒿里山
太初3年(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天漢3年(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4年(前93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征和4年(前89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東漢
光武帝劉秀 建武32年(56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章帝劉炟 元和2年(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劉祜 延光3年(124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文帝楊堅 開皇15年(595年) 壜設祭泰山
唐(含武周)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武曌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 封太室山、禪少室山
玄宗李隆基 開元13年(725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真宗趙恆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聖祖玄燁
康熙23年(1684年) 登封泰山
康熙42年(1703年) 登封泰山
高宗弘曆 乾隆13年(1748年)至乾隆55年(1790年)之間,前後10回[2]祭祀泰山

File:Mount Tai.jpg

File:无字碑.jpg
-------------------------------
歷代帝王為什麼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
發表日期:2015-01-07 11:00 作者:來說歷史故事網 來源:www.lsgushi.com 瀏覽: 553次
摘要 :“封禪大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目的也從最初的“祈求平安”到宣揚“君權天授”。齊魯兩國受孔子思想的影響,眾多儒生提出來祭祀天地,以體現君王至高無上的地位
歷代帝王為什麼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
“封禪大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目的也從最初的“祈求平安”到宣揚“君權天授”。齊魯兩國受孔子思想的影響,眾多儒生提出來祭祀天地,以體現君王至高無上的地位祭天需要選擇“國內”最高的山,而在魯國境內,最高的山就是泰山,所以泰山就成了祭天之地。漸漸地泰山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就佔了一席之地,被譽為“五嶽之尊”,成為儒教的聖山。
在這種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春秋時期的諸國君主便命人在泰山頂上築起圓形地壇,作為祭祀天神的場所,稱為“封”;又在泰山腳下築起方形祭壇,作為祭祀地神的場所,稱為“禪”,合稱“封禪”。君主們到泰山封禪,其目的是祈求天地保佑,年歲豐登,國家太平,君權安穩。
歷代帝王為什麼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後,這一文化被延續下來,所以秦始皇也成為第一個到泰山“封禪”的皇帝。此後,“封禪大典”逐漸演變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禮儀,除了祭祀天地外,還先後加入了狩獵、遊覽、儀仗巡遊、歌舞表演等,以至封禪大典的規模成了國家強盛的標誌。從此,泰山在皇家儀式中的地位變得崇高無比,各朝皇帝想要成就一番都會親臨泰山,舉行規模宏大的封禪儀式,以求得到百姓的支持。迷
-------------------------------------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再現封禪文化品味齊魯文明
新聞中心-中國網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1-10-19  發表評論>>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再現封禪文化品味齊魯文明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精彩劇照——漢代歌舞。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再現封禪文化品味齊魯文明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精彩劇照——霓裳羽衣舞
中國網10月18日泰安訊(記者傅陽)“文化強省看山東——第七屆全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採訪團今日走進泰安市,欣賞了聲勢恢宏的《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實景演出。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演出以泰山歷史文化為核心,以泰山自然山水為背景,精彩再現了泰山五朝帝王封禪場景。演出分為序幕、金戈鐵馬——秦、儒風雅樂——漢、盛唐氣象——唐、藝術王朝——宋、康乾盛世——清、尾聲七個篇章。80分鐘的演出中再現了古代五朝的社會文化特徵、百姓生活畫面和帝王封禪場景。據介紹,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第一個將中國五朝帝王集中在一個舞台上加以展示的文化產品。
-----------------------------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
文‧攝影 黃瑞田
封禪即帝王受命而有天下的一種典禮。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
儒生認為為各國兼併日熾,全國漸趨一統,他們認為齊、魯交界的泰山
是人間最高的山,與天最接近,帝王應該到這座山上去祭祀地。在泰山
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皇天」的功績,稱之為「封」;
還應該到泰山旁一個名為梁父的小山,掃除一片凈土,在凈土上祭祀
土神,報答「后土」的功勞,稱之為「禪」。兩者合稱為「封禪。
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在西元前219年在此築壇
祭天,表示歸功於天,然後他又下山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壇祭地。泰山
成為江山一統的神聖象徵。帝王至泰山封禪自此拉開了序幕。
保存在泰山岱廟前的兩塊殘石,9個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書寫的
,俗稱秦刻石,原本立於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並天下後,登峰
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
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出品的大型實景演出《中華泰山
·封禪大典》,自2010年5月1日 開幕以來,漸成旅遊泰山的另一個景點。
2011年4月7日晚8點,流水聲準時響起,封禪大典那座高27公尺 ,
寬53公尺 的舞臺,緩緩打開了,一群挑工挑著擔子,從遠方走來……帶
領觀衆進入如夢如幻的世界。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分爲五個篇章:1.金戈鐵馬──秦,2.儒風
雅樂——漢,3.盛世風華——唐,4.藝術王朝——宋,5.康乾盛世——
清,穿越歷史時空,真實再現了古代五朝文化和帝王封禪的盛大場景。
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在西元前219年在此築壇
祭天,表示歸功於天,然後他又下山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壇祭地。泰山
成為江山一統的神聖象徵。帝王至泰山封禪自此拉開了序幕。
統一是秦朝這一章的核心主題,秦王封禪大典的基調爲軍祭。龐大
的戰爭場面拉開寂靜的舞臺序幕,黑的戰衣,白的硝煙,紅的鮮血……
兵馬俑似的軍陣,恢宏威嚴的氣勢,彰顯出秦王向天宣告天下大一統的
自信。
思想的高度是漢朝這一章的核心主題,“儒”與“韶樂”在這個
章節中承擔了文化的載體,上百人的樂官、舞者、儒生一起,構成盛
大的典禮場面。
秦始皇封禪一百多年後,漢武帝劉徹實施了他準備多年的封禪計劃時,
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的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
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
他首先祭拜華山,再祭嵩山,最後來到了泰山東麓,在山腳下舉行封禪
大禮。
開放和氣度是唐朝這一章的主題。唐高宗的封禪大典,是歷史上規
模最大,也是最輝煌的一次祭奠。
開元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國治民安,故在開元13年決意封禪岱嶽,
謝誠於天。他下令將泰山神封為“天齊王”,泰山雖然與天等齊,但
畢竟只是王爵。已將過去奉若天神的封禪泰山之舉,地位降了一級。
武則天和唐高宗共同主持封禪大典,一主「封天」,一主「禪地」的
帝后雙祭、日月同輝戲劇化情節,將演出推向另一個高潮。
封禪典禮是封建禮儀中最高的禮儀了,幾乎排斥了所有的女性,連皇
帝的母親也只能是名義出席,實行仍由男官代行。而武則天要親自出席,
並率領內命婦和外命婦,其人數不會比百官少。這就表示,男權與女權,
男官與女官,完全對等,不能讓男權、男官專斷。女人在最高的典禮上
,要表現出與男人的平等,就是要在最能顯示的時間和場合顯示。
武則天的行為,是婦女解放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應是中國女性的驕傲。
她如此向舊禮教、向男權挑戰、張揚,無怪那些守舊的史家們要下決心否
定她、塗抹她、侮辱她、傷害她、打倒她。由於大批女性要出席封禪大典
,跪拜祭尊就不能像舊儀上說的,跪在蒿稭、蘆稈上。所以,在同一天她
讓高宗下詔,封禪壇所設的上帝、後土位,要改用茵褥等鋪墊。當天還詔
告祭祀的樂曲也得改,不能用過去那種陰森的樂曲,要改為「功成慶善之
樂」和「神功破陣之樂」。別小看樂章的改變,這是武則天要把那傳統的
祭神祭鬼音樂,改成喜慶的和勇武的樂章,這正代表了武則天的非凡神彩。
文化的高峰是宋朝這一章的主題。大型LED幕上,一幅幅徐徐展開的
水墨畫面和瘦金體的書法,一首首婉約清新的宋詞小令,顯示了宋朝
當時藝術領域的登峰造極。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後改為祭祀。
民族大融合是清朝這一章的主題。真人騎馬表演的八旗入關、滿漢
一室、王朝更疊,都在這一篇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氣勢磅礴的封禪場
面將演出推向最後的高潮。
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
鞏固其統治,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一座
自然山嶽,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親臨封禪祭祀,並延續數
千年之久,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
現象。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的舞臺,就像一個巨大的封禪台,自下而上全是
階梯,共146級臺階。舞臺中央階梯式的LED大螢幕由無數塊LED螢幕組成,
呈現出特殊的立體效果,總面積爲600多平方米。通過精確的計算及無數次
反復安裝、測試,力求呈現出6塊完整的LED屏效果。演出時演員在LED螢幕
中穿梭、舞動,與利用視覺錯覺打造的完整的絢麗視頻畫面融爲一體。
在演出過程中,6塊巨大的LED螢幕配合劇情展開多次開合、運動,場面
震撼。如此巨大的LED螢幕,如此多頻次的開合,目前在中國屬於首創。
同時,演出使用的燈光共1200多盞,分佈在舞臺及周圍山峰的各個角落。
演出時配合劇情展現各種顔色變換及特效,營造出五彩斑斕、如夢如幻
的美麗景象。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山東目前規模最大的實景演出,現代科技聲
光效果搭配五百多位演員通力合作之下,重現了古代封禪的盛況場景,演出
完畢,觀眾紛紛起立鼓掌致敬。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 @ 黃瑞田寫作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YeXhN
-------------------------------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 · 封禪書》張守節《正義》
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 “詩書所不載,非事實” 。而恰恰是司馬遷在《封禪書》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銘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 克己復禮 ”為己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管子》一書中的《封禪篇》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 “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意義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像徵性。
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禮記正義》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
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追溯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 、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武則天封禪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
唐玄宗封禪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WERoPM
-------------------------------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大型實景演出
作者點擊:8264 等級:★★★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大型實景演出是由著名文化大師梅帥元先生在泰山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基礎上,通過古代帝王對泰山封禪、祈福活動的藝術提煉,呈現秦、漢、唐、宋、清五朝六帝封禪泰山時的祈福場景,打造出的一台氣勢磅礴具有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商業演出。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山東省文化旅遊重點項目,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總佔地面積為8600平方米。舞台依泰山山勢而建,自然天成的泰山雄奇險秀的山水實景為封禪大典劇場營造了無與倫比的宏偉氣勢。坐在劇場內仰望,四面是隱隱青山、觀眾席右側溪水潺潺,花香蟲鳴,月夜星空下,山風徐徐。  
  古語云:泰山安,則天下安!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被稱為“五嶽之首”,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人們心中的“國山”、“聖山”。而封禪則像徵著華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導向,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實際則是為自己、為家人、為國家祈洪福、求平安。
所謂封禪,“封”就是在泰山上築圓壇祭天,報答上天的恩德;“禪”就是在泰山前的小山築方壇祭地,報答大地的恩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禪泰山時從天燭峰到玉皇頂登山的秦御道,便是以現如今封禪大典天地劇場處的登山古道為起點。
封禪大典在天燭峰景區演出以來,得到了廣大遊客的廣泛好評!“登泰山,必看封禪!”也已成為泰山旅遊新口號。遊覽泰山的遊客們在欣賞泰山雄偉的自然風光之餘,領略封禪大典的獨特封禪文化,祈福文化,在泰山之巔拜天祈求家人平安,在封禪大典拜地保佑生活美滿,這正是“登泰山,看封禪,祈洪福,保平安!”的“拜天拜地”泰山封禪圓滿行。泰山已逐步成為中華第一祈福聖地,封禪大典在結合泰山平安文化、祈福文化的基礎上,在演出中增加了向東岳泰山神祈福等演出場景,為遊客祈福、賜福,將一場登山祈福遂願的完美之旅呈現給遊客。
在旅遊中彰顯中華,在演出中弘揚泰山,在演繹中祈求洪福,在祈福中保佑平安,使封禪大典的祈福文化與泰山的平安文化完美融合。登泰山,看封禪,“拜天拜地”泰山封禪圓滿行將是一次完美的祈福遂願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