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武聖-岳武穆王919週年聖誕,武聖廟-新竹關帝廟舉辦壽誕儀式/農曆2月15日岳武穆王誕辰紀念日/市長林智堅帶領市府同仁一同前往新竹關帝廟內的岳武穆王殿上香並遵循古禮行六獻禮-獻花、爵、果、壽麵、壽桃、財帛,且虔誠恭讀祝文提前向民族英雄岳武穆王恭賀聖誕千秋/關帝廟在建廟200週年慶典時(民國66年10月24日)為倡導效法「精忠報國」精神於正殿前迎入岳武穆神像加祀,此後每年的農曆2月15日都會隆重舉辦壽誕儀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934對岸的關岳合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魯迅選集(三): 近代文學大師大賞 - 魯迅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wjad8A

關羽的地位明清時他被尊為「武聖」或「山西夫子」,與尊孔子為「文聖」分庭抗禮,而民間信仰則尤過之。關羽由三國時期的「敗軍之將」取代姜尚成為「武聖」的過程,反映國家控制從「尚謀略」到「崇忠義」觀念的變


 壽字八仙圖/天錫純嘏/麻姑獻壽/八仙過海高浮雕老銀純銀手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n5jwF


 

關羽的武勇,被譽為 「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三國志·魏書》中即屢有「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則不可犯也。」《吳書》也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晉代以後,南北朝之武將無不以關羽、張飛自比,以為「關、張之流,萬人之敵。」清代史學家趙翼指出:「以上皆見於各史者。可見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後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唐人詩歌也吟詠 「關、張敵萬夫」,「漢將小衛、霍,蜀將淩關、張。」可知關、張始終以武勇敢敵,為人敬重。
  但關羽的地位卻較張飛為高,至明清時他被尊為「武聖」或「山西夫子」,已與官方尊孔子為「文聖」、「山東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禮,而民間信仰則尤過之。他由三國時期的「敗軍之將」取代姜尚成為「武聖」的漫長過程,反映出中華民族從「尚謀略」到「崇忠義」道德倫理觀念的變遷。在中國名目繁多的各種本土神祇中,唯有關公信仰圓融了佛道儒三教,並覆蓋了社會全部階層,成為傳統倫理道德最大的價值符號


1923年對岸的關岳合祀

武嶽廟遺址發現民國石碑記錄關帝廟並改合祀關羽、岳飛
來源:山東商報2011-04-01 08:35
關鍵詞:武嶽廟遺址民國石碑
[提要]昨日記者從武嶽廟考古隊獲悉,考古隊又新發現一通石碑。根據石碑上內容顯示,該石碑記述了民國十二年後宰門街關帝廟改為合祀關(羽)岳(飛)及重修的經歷。
  昨日記者從武嶽廟考古隊獲悉,在近日的搶救性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又新發現一通石碑。根據石碑上內容顯示,該石碑記述了民國十二年後宰門街關帝廟改為合祀關(羽)岳(飛)及重修的經歷。
  據了解,該碑發現於武嶽廟東廂房北側,石碑與長方體碑座皆存。現場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由於石碑倒下的時候碑文面是朝下的,因此陰刻文字保留較好,刻有“山東督軍田中玉捐洋肆百圓、浙江督軍盧永祥捐洋壹千圓、謙威將軍張樹元捐洋貳百圓”等字樣。“石碑的質地為青石,高231厘米、寬92厘米、厚33厘米。只有碑身正面刻了文字,周邊則以卷草紋做裝飾。碑首半圓形,碑面還雕著兩面交叉的北洋政府五色旗。”
  碑文主要內容是敘述民國十二年重修後宰門街關帝廟並改為合祀關羽、岳飛一事。“而倡導並集資者,除浙江督軍盧永祥外,皆為當時駐魯各軍隊或其首領。”考古人員表示,類似的軍隊修關嶽廟的情況都是自民國初年才興起的。此外,該碑記述的歷史事件並未載入民國十五年版的《續修歷城縣志》,“所以也起到了補充歷史資料的作用。”然而考古人員也表示,濟南原來並無祭祀岳飛廟的說法是有誤的,因為民國《續修歷城縣志》就中有“精忠廟在南關,祀宋少保岳飛。康熙年間重修”的記錄,可見濟南原有祀岳之廟,稱精忠廟。
  記者從考古人員處獲悉,這塊石碑立於民國十二年“仲夏”,即農曆五月,恰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發生之時。該年5月6日,發生了舉世震驚的“臨城劫車案”,當時的山東督軍田中玉即帶領第五師師長鄭士琦等眾多軍官和部隊趕往棗莊,全力處理該事件,與匪首孫美瑤等展開拉鋸式的談判,歷經37天才結束。碑後提到的兗州鎮守使何鋒鈺也因該事件於6月25日被撤職查辦,同年10月18日,田中玉本人也被迫引咎辭職。仲夏時節,恰在該事件談判中或稍後,故若碑文撰寫於此時,正是田中玉及眾多將領們愁苦之日。碑文行文略顯倉促,可能與此不無關係。(記者陳偉斌)
  軍隊修關嶽廟興於民國年間
  由軍隊修關嶽廟的情況興於民國年間。而1914年,袁世凱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成立“模範團”,由長子袁克定任團長;同年11月21日,又以大元帥名義頒令,“以關(羽)岳(飛)為武聖”由全國軍人供奉(此事在碑文中亦有所述),隨即將北京地安門外西皇城根之白馬關帝廟改建為關嶽廟此後全國多有興建,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期間,就曾於1921年將清代敕建的保定關帝廟改為關嶽廟,並親自撰寫碑文,刻石以記其事。田中玉以山東督軍的身份主持修葺這座濟南府最早、最大的關帝廟並改為關岳合祀、修關岳神像,可能正是效法曹錕。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關羽的地位明清時他被尊為「武聖」或「山西夫子」,與尊孔子為「文聖」分庭抗禮,而民間信仰則尤過之。關羽由三國時期的「敗軍之將」取代姜尚成為「武聖」的過程,反映國家控制從「尚謀略」到「崇忠義」觀念的變遷

[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旌忠岳飛網站
岳武穆王簡介
岳飛(西元1103年—1141年),字鵬舉, 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生於相州(今河南省
北部)湯陰。少負氣節,喜讀經史,勤習兵法。二十歲從軍,征程遍及今黃河、
長江、珠江流域十七省市,每戰必捷。光復建康(今南京),底定中原,奠南宋一
百五十餘年基業,史書每多稱之。高宗皇帝許曰「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御
「精忠岳飛」,製旗獎之。拜太尉,授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封武昌郡開國公
,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大
破金兵拐子馬於郾城,又大捷於朱仙鎮。金人懼,齊曰:「憾山易,撼岳家軍難
。」方指日渡河,而秦檜通敵,一日降十二金字牌促歸。調任樞密副使,遭誣陷
,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冤死大理寺獄,年三十九。世不平,孝宗詔復官,諡武穆
。以禮改葬,墓在西湖棲霞山麓;立廟祀,額名忠烈。寧宗嘉泰四年,封鄂王。
理宗詔改諡忠武。元修宋史,列傳記。明朝開國,詔許從祀歷代帝王廟。萬曆間
,詔封三界靖魔大帝。清代乾隆贊曰「偉烈純忠」。民國以來,定制關、岳合祀
以武聖尊之。生平於事功之外,天性純孝,辭章有正氣,著有文集十卷;所作
「滿江紅」詞,燴炙人口;書法縱筆豪放,並為後世所重。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 岳飛畫像(湯陰氏宗祠珍藏) △岳武穆王畫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孫中山首倡“岳飛魂”
精忠傳奇 2013/8/26 9:30:37 2 334
導讀:同盟會時期,日本人宮崎寅藏受孫中山先生委託,在日本權辦理籌資購械,接濟革命軍。民國七年,孫中山先生道經日本箱根,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偕同志數人來迎,並設洗塵宴於“環翠樓”中。席間,宮崎寅藏求書存念,孫中山先生即席揮筆而贈一聯:“環翠樓中虯髯客,湧金門外岳飛魂”。湧金門即是杭州通往西湖岳飛廟墓的城門,“岳飛魂”就是岳武穆王畢生“盡忠報國”的精神。孫中山以此聯語書贈給幫助我國革命運動的日本志士,顯見,孫中山推崇武穆王由來已久。從滿清排岳與民國初期的關岳合祀的定制中,足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英雄岳飛的
同盟會時期,日本人宮崎寅藏受孫中山先生委託,在日本權辦理籌資購械,接濟革命軍。民國七年,孫中山先生道經日本箱根,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偕同志數人來迎,並設洗塵宴於“環翠樓”中。席間,宮崎寅藏求書存念,孫中山先生即席揮筆而贈一聯:“環翠樓中虯髯客,湧金門外岳飛魂”
湧金門即是杭州通往西湖岳飛廟墓的城門,“岳飛魂”就是岳武穆王畢生“盡忠報國”的精神。孫中山以此聯語書贈給幫助我國革命運動的日本志士,顯見,孫中山推崇武穆王由來已久。從滿清排岳與民國初期的關岳合祀的定制中,足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敬慕
按滿清最初立國與金人建國之地相同,且自號後金,是以入關之後,為消除人民排外思想,乃對民間普遍崇敬的宋朝抗金名將岳飛用盡方法予以抑制,施行以“關羽代岳飛”策略希望人人淡忘岳飛抗敵禦侮的忠,崇拜關羽事劉備的義。清世宗除了追封關羽三代,下令全國普建關廟以外,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便下令將宋代追封為鄂王的岳飛移出明朝加祀的“武廟”一直到乾隆年間,因為清高宗乾隆皇帝對於岳飛的文章、書法及精忠氣節推崇有加,抑岳政策方有改變。當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河南時,乾隆曾親自到湯陰岳飛故里拜謁嶽廟,又派重臣致祭。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浙江,又到杭州西湖向岳飛廟墓致敬,且題廟額。以後又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1784年)南巡杭州,每次必遣官向岳王廟拈香奠酒,且更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撰寫詩文表示敬仰。但是,岳飛被移出“武廟”始終未能恢復。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1913年建立中華民國,方經政府下令,定制關羽、岳飛合祀


 

淸末民國時期 地方祀典의 지속과 변용
CiteWeb id: 20151402269
本文分析了淸代和民國時期東北地區的祀典是如何進行的。從淸代的情況來看東北地區也仍然實行通用于全國的九种“全國通祀”, 个別地區擧行的‘部份通祀’也在順利地進行。大約能确認, 包含‘全國通祀’和‘部份通祀’, 總共擧行15种官祀。如此, 当時東北地區牢牢地融入了帝國的國家祭祀体系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採取全面改革淸代祀典的立場。然而能看出包括東北地區在內的地方也有著延續傳統祀典强烈的慣性。接著袁世凱政府也于1914年~1915年間先后對全面整頓祀典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總之, 廢除社稷, 風云雷雨山川, 城隍, 先農, 龍神等自然神, 恢復了祭天和祀孔,將關帝和岳飛合祀融入其中。 從「祀孔典礼」或「關岳合祀典礼」來看, 由祀孔和關岳合祀重組的民國祀典是基本上延續了傳統的方式。同時也謀求了一定的改變。15种繁多的官祀中像祀孔, 節孝祠, 關岳合祀, 義勇祠等都在大幅地縮減。另外, 從重視鞠躬礼和礼儀的簡化中可以看出典礼採取了部份整頓措施。 作爲傳統祀典的基礎皇帝統治体制崩潰后民國初期成爲祀典轉換的關鍵時期。國家祭祀中傳統和近代的緊張關系達到了最高峰。自然神崇拜的廢除及崇拜對象的縮減, 礼儀的整頓和簡化等在近代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如此國家制度也由民族主義興起的‘國民國家’代替了‘專制, 從‘科學’强烈批判‘迷信’的時代潮流中不能例外了。 但是這种傳統的祀典是无法中斷的。在淸代雖然民國祀典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多种變化, 但根本上沒有脫离。在這里所說的根本就是國家祭祀不僅在社會統治和統一的机制中起到了作用, 而且在文化上也是‘支持帝國整体性的下部系統’中的一环。國家祭祀在王朝的更替時也不斷地傳承幷呈現出了很强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中央和地方共享同一祀典的同時也可以确保‘文化大一統’, 這樣的基本框架也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崇拜對象的大幅減少或礼儀的整頓及簡化等, 東北地域祀典發生的种种變化和地方的「祀孔典礼」或「關岳合祀祭礼」一樣都是中央祀典共享的結果。國家祭祀可能是中央和地方最有共感的溝通通道和媒介。相反, 雖能看出南京臨時政府或南京國民政府試圖想顚覆現有的祀典而地方上却有不愿意接受的傾向, 但這能很好地反映國家祭祀具有良好的歷史性、持續性。國家祭祀仍然作爲維持‘帝國的’統合性机制具有很好效用和價值。 尤其是北京政府時期被譽爲‘軍閥割据’离心力很强的時期, 反而通過國家祭祀很好地維持‘帝國体制’。換句話說, 國家祭祀是中央和地方强有力達成共識的体制之一, 將可以看到傳統上維持‘帝國体制’的中國特有的下部系統良好運作的事例。

--------------------------

新竹關帝廟建於西元一七七六年,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王又弼所倡建
關帝廟的建築十分特別,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
而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廟宇顯得莊嚴肅穆廟。
門也不同於其他廟宇,不但門上沒有畫門神,而且還有突起的門釘
此外廟中匾額多為軍方所贈,充分顯現其武廟的性格
不過廟中柱聯均為新竹文人所題極,具地方特色
關帝廟所處的南門街在清代又稱為「文興街」,是主要市街之一。
廟內古蹟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善,現為三級古蹟。
一九七七年增祀武成王姜太公、民族英雄岳飛,以關岳合祀而更名為武聖廟

並於後殿祀文昌帝君,所以每逢考季,來往的學子絡繹不絕。

 


 

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祀典武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jj874
地 址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收費資訊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06:00-20:45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祀典武廟於鄭氏時期所建,此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創建初期,清政府為消弭反清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清雍正5年(西元1727年),奉旨春秋祭以太牢,合五月十三日歲凡三祭,是為祀典武廟;日治時期日本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謂的三期之說。但總體而言,日本對臺灣建設的目的乃是在於榨取臺灣人之利益,以為繁榮其祖國,故法令甚為嚴苛,而賦稅亦多所繁重;這時期的祭孔祭關的情形並未禁止,市尹每年尚春秋兩祭於祀典武廟,其餘則由民間自籌辦理。雖盛況不如從前,但在異族統治之下,尚能照常舉行祭祀,延續這份文化脈絡,誠為可敬之事。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府補助經費修護「祀典武廟」並於民國83年(西元1993年)時完工,也是近期內「祀典武廟」最後一次的大規模修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古蹟地圖 -其他景點 - https://goo.gl/fnEKXn
 


 【武佾舞】

【岳武穆王】
  相信大家對我們的民族英雄 — 岳飛,他的生平事蹟一定非常地熟悉。而在宜蘭則有一座主奉祀岳飛的廟 — 碧霞宮
  碧霞宮,又名岳武穆王廟,於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之後,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宜蘭地方士紳深感被外族統治之恥,乃藉建廟為團結聚會的場所,由開蘭進士楊士芳與陳祖疇等人發起,先於西元一八九五年結會,翌年三月八日在宜蘭坎興街創立「碧霞宮鸞堂」,為掩日本人耳目,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取名碧霞宮,即碧霞宮之由來。
  西元一八九九年秋,殿堂落成,為閩南式宮殿造形,廟貌巍峨,由本宮第一代總董陳祖疇,自杭州岳王廟分香迎回神像,奉為開基主神晉安座,成為台灣唯一專祀岳武穆王廟宇
  除深具歷史淵源及社會教育意義外,宮殿內的神像岳武穆王主神,有帥、王、帝三大神格的塑形,分別代表岳武穆王的三種身份:生前為南宋大將軍統帥,死後宋孝宗追封武穆王,明太祖則敬為民族英雄、詔封三界靖魔大帝岳聖帝君道教敬封為忠孝帝君
  主殿為岳武穆王殿主祀岳武穆王,主殿後為岳聖母殿,奉祀岳武穆王之母。岳武穆王廟旁更設立了許多紀念石碑、以及武穆文史館,館內陳設了岳武穆王廟的許\多文物。
【武佾舞】
  西元一八九九年,碧霞宮落成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為縣定古蹟。
  岳武穆王廟自西元一九七○年開始,每年逢岳飛誕辰時,碧霞宮定循古禮,舉行三獻釋奠大禮,由於岳武穆王廟屬武廟,因此所跳之武佾舞,更是全台灣少見,其舞氣勢威武雄壯,虎虎生風,和一般孔廟祭典上的文佾舞相較,呈現出强烈而明顯的對比。
【岳武穆王廟祭典】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武穆王聖誕、農曆三月三日春祭、農曆八月三日秋祭。

---------------------

 碧霞宮又稱為岳武穆王廟,是台灣少數以岳飛為主神的廟宇之一。此廟的興建乃因甲午戰爭,清廷割台給日本後宜蘭地方人士不接受日本統治,而考慮返回大陸原鄉之際,由扶鸞得「宣揚忠孝不必回鄉」的神喻,又在進士楊士芳的發起下,設鸞堂奉祀岳飛,藉此抒發「還我河山」之志。
  直到西元1989年以今日廟地,立即著手建廟。為了掩日人耳目,便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定名「碧霞宮」,同時設立「勸善局」宣講善書,教化社會,並設「樂施社」從事施藥、施棺、助學、濟急,等社會福利之事業至今。

碧霞宮-宜蘭旅遊景點 - https://goo.gl/6jKJmt
---------------------------------------------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

宜蘭碧霞宮、城隍廟、設治紀念館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6CoQaV

北臺唯一 宜蘭市碧霞宮實為岳武穆王廟 @ 無聊試看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mKC5Zq
---------------------------------
宜蘭縣縣定古蹟---宜蘭市碧霞宮 @ 尋古紀錄簿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QF6Fnk
宜蘭縣縣定古蹟---宜蘭市碧霞宮
1021宜蘭市.羅東
廟宇教堂
等級:宜蘭縣縣定古蹟
位置:宜蘭市城隍街52號
建築時間:明治30-32年(1897-1899)
特色:台灣地區少見主祀岳飛之廟宇
參觀方式:自由參觀
歷史沿革
碧霞宮之設立與鸞堂及勸善局有密切關係。明治28年(1895)日本治台之初,宜蘭士紳不甘受日本統治乃延請新民堂扶鸞而得「宣揚忠孝,感化人心,勸人向善為要,不必回鄉」之神喻,故在陳祖疇等17人發起下,於明治29年(1896)3月8日在坎興街創立「坎興鸞堂」以敬祀岳武穆王,作為忠孝節義之範本。同時「勸善局」莊贊勳等10人,有意與「坎興鸞堂」共建廟堂,以宣講四維八德,進而喚起民族精神,故由蘭地首位進士楊士芳號召建廟事宜,明治30年(1897)始購地興工建廟,至明治32年(1899)正殿落成,計花費4,500圓,並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而定名為碧霞宮,同時將「勸善局」併附於宮內
因此碧霞宮除作為精神教化及民間信仰外,尚有鸞堂與勸善局宣揚教化之功能,故有宣講堂之成立,至今廟旁「武穆文史館」中仍設有講堂以為授課。在日治時期並開設「樂施社」施米棺以賑恤清寒。民國86年(1997)10月1日因其特殊歷史與奉祀岳王之獨特性被縣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以期能保存原有廟貌,並與廟後新建之楊士芳紀念公園成為舊城振興計畫中之一重要節點。
建築特色
碧霞宮之平面略呈「H」型,中央為正殿與拜殿,兩側配有護龍。正殿面寬三開間、進深15架,屋頂本為紅瓦燕尾脊,但民國52年(1963)重修時,置換為硫璃瓦。明間前檐牆為三關六扇門,左右次間下為洗石子磚牆、上置木窗。殿內木料本為福杉,大正8年(1919)修建時改為鳥心石、且未施雕刻,顯現出簡樸之風。拜殿及山門均於民國50年(1961)重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造而失原貌,例如本為單開間、馬背脊之入口門屋,於此次重建時改為三開間四柱式之山門。左右護龍經過多次整修,屋架為穿斗式,外牆為斗子牆。民國86年(1997)被列為縣內第一座「縣定古蹟」,後曾重施粉刷,但因粗糙之施作手法而破壞了原有廟貌。
----------------------------------------

「宜蘭文昌宮 摸馬頭」的圖片搜尋結果
宜蘭文昌宮 摸馬頭求考運
玉山
宜蘭文昌宮,也稱文武廟,每到考季許多家長、考生前往祭拜時,也都會到廟內的一匹銅馬前上香,有時還順便摸摸馬頭或馬尾,祈求好考運,這匹馬現在變成關公的座騎,其實,它原來是日治時期的宜蘭神社銅製神馬。
台灣的文昌廟,一般來說,以主祀五文昌、文昌帝君居多,宜蘭文昌宮則獨樹一幟,由書院逐步發展為綜合儒學、文、武神明的廟宇。
1812年,噶瑪蘭設廳,第一位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在現今廟址創設仰山書院。楊廷理很崇敬南宋理學大師楊時。楊時,號龜山,他是福建儒學的開山鼻祖,而宜蘭外海有龜山島,於是將書院取名為「仰山」,自己擔任書院院長,親自授課,藉以獎勵並帶動宜蘭文教。
楊廷理奉派噶瑪蘭廳通判雖不到一年,但因創設噶瑪蘭廳、開啟蘭陽文風以及廣闢水圳,化荒地為良田等建樹,深受宜蘭人愛戴,稱他為「大老爺」,並為他塑立神像,供奉在宜蘭昭應宮(媽祖廟)內。
1818年,新任通判高大傭擴充仰山書院,每年定額招考學生(童生),再從四川梓潼迎回文昌帝君供奉,並樹立宋代五位理學大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牌位為陪祀,稱為五夫子,以及倉頡夫子神位後,取名為「文昌宮」。
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通判朱材哲擴建文昌宮,再增祀關聖帝君後,文昌宮規模更為宏大。
仰山書院除了開班講學授課,也是科舉考試的場所,並以祭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宣揚文教興學及忠義精神。
帝君牌位
漢文與滿文並立
民間信仰的五文昌,大致指的是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文衡聖帝(關公)、朱衣神君(或指朱熹)及魁斗星君。
文昌宮在道光年間增祀的關聖帝君,性質上不是民間信仰裡的文昌神,而是屬於官方性質的武廟,也因此文昌宮奉祀的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牌位,據說是台灣唯一漢文與滿文並立的牌位,而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兩神明,分立主殿兩側,中間以加厚磚牆隔開,形成一廟有雙主祀神的獨特現象,這也是文昌宮又稱為文武廟的緣由。
現在文昌宮廟門左側保存的一塊一體兩面石碑,分別為日治時期1925年及二戰後1947年整修碑記,廟名都還是刻為文武廟。
道光年間文昌宮擴建時,還撥出廂房做為北管福祿派的會所。這間由舉人李逢時所創辦的總蘭社是宜蘭地區福祿派的總社,最盛時社員百餘人,其下分設北管部、神將會、高蹺陣等部門,讓文昌宮多了戲曲教學功能外,甚至在1878年,宜蘭孔廟竣工前,文昌宮實質上扮演了文廟、武廟的雙重地位
文昌宮的風光歲月,從1840年代起到了宜蘭第一位、也是唯一的進士楊士芳,於1875年受邀接任仰山書院後,更進一步達到頂峰。
進士楊士芳大力推動宜蘭文教
楊士芳在中國仕途不順,返回宜蘭故鄉後,餘生心血投入推動宜蘭文教,並致力於宣揚鸞堂善書工作,1899年在他將重心轉移至由他創辦的碧霞宮前,文昌宮,可以說是宜蘭地區的文教聖地,學子、出仕與文人的精神重鎮。
二戰後,文昌宮的命運隨著政權移轉而出現戲劇性變化。
先是左右兩側廂房,也就是仰山書院與總蘭社,遭軍方及附近居民占住,最後導致仰山書院與總蘭社形同廢除(按90年代後才再分別由時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堃創辦仰山文教基金會,以及總蘭社子弟王秋明新成立西門總蘭社,總算象徵性延續香火)。
到了70年代,宜蘭市公所再將文昌宮廟埕興建為西門攤販市場,文昌宮廟地大幅縮減,昔日的蘭陽文教聖地,終於成了昨日黃花。
不過,就在文昌宮一蹶不振之際,一匹來自宜蘭神社的銅製神馬,意外讓文昌宮香火重振
1947年起,國民黨政府全面剷除台灣各地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大致來說,縣社級以上的神社改變為忠烈祠,原來神社附屬建物、塑像,則分別遭毀損、丟棄、塗改等不同下場,宜蘭神社的神馬幸運躲過一劫,最後輾轉來到文昌宮。
興建於1906年的宜蘭神社,最初位於現今宜蘭火車站對面,舊城南路的宜蘭公園內,1918年再遷建於宜蘭郊外的外員山山丘上。
二戰後,新宜蘭神社改為忠烈祠,部分鳥居、石燈籠遭毀損,狛犬與神馬則存放到員山鄉公所倉庫,後來文昌宮得知消息後,將銅馬搬回來放在廟內。
日本神馬變關公戰馬
大受歡迎
不過也有一說是後來員山鄉公所將銅馬送給文昌宮,但不管是送來的,還是要來的,都是因為關公沒有座騎,便把閒棄的神馬當做赤兔馬,就這樣的日本神馬變成了關公戰馬
可能正因為神馬是供奉給關公當戰馬用,這匹宜蘭神社銅製神馬,完好無缺,馬腹上的社紋,亦即由代表總督府的12枚菊花葉組成的圓圈,其內由兩個呈上下巔倒的等腰三角形組成象徵「台」字型圖案,清晰可見,比起諸如台中神社的神馬社紋被竄改為國民黨徽,宜蘭神社的神馬顯然幸運多了,日後搬到文昌宮成為關公座騎後,「台」字社紋,沒想到引起好奇,而大為增加文昌宮的知名度,一直到現在只要問起這匹馬,廟方人員會帶著驕傲的口吻介紹它的來歷,說「台」就是指台灣啦!。
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考生開始向神馬拈香、拜拜後,摸摸馬頭、馬尾,求取考試順利成功,而廟方也在銅馬上方掛上一幅「馬到成功」牌匾,吸引人氣,時日一久,遂成為文昌宮的祭拜習俗。
本來在科舉時代,向文昌帝君、五文昌祈求金榜題名,就有準備蔥(喻聰明)、菜頭(喻好采頭、獨占鰲頭)、桂花(喻有貴人相助)等一類具吉祥象徵意義供品的習俗,銅馬進駐文昌宮,轉變成為關公座騎後,前來文昌宮的學子變多了,文昌宮很靈驗的說法,便一傳十、十傳百散開來,每遇高中、大學、研究所,乃致於高、普考等公職證照考試前夕,尤其是周末假日時,文昌宮的人潮更多。
魁星爺也有麒麟座騎
銅馬助長了文昌宮人氣後,1990年,廟方於左殿再增祀魁星爺神,以吸引更多學子、家長前來祭拜時,便比照神馬模式,也做了一匹魁星神的座騎:麒麟。在麒麟的上方,同樣也掛了一幅「麟趾呈祥」牌匾。
五文昌之一的魁星爺,也稱魁夫子,是由北斗七星的前4座星宿,即斗魁,或稱天罡轉化而來的神明,科舉放榜時,傳說魁星爺拿筆逐一點應考名冊,筆停之處即為當年的榜首,因而成為文昌神中最具代表的神明之一,但一般來說,魁星爺很少有供奉座騎的,文昌宮不但有,竟然還是一匹麒麟,明顯的是受到神馬的影響。
有了神馬、麒麟後的文昌宮,更添靈驗,祭拜物品也跟著變化多端起來,現在最常見的是將准考證與裝滿水的保特瓶綁在一起,祭拜完後,帶入考場飲用,據說喝了文昌宮內神明加持過的水,可以增強考試功力。
雖然其中多少含有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但卻具體反映了文昌宮的性質,從原來的儒教重心、文教聖地一變而為結合民間信仰功利主義傾向的文昌廟,甚至2007、2008年,宜蘭縣長呂國華於文昌宮內舉辦為考生祈福包中活動,讓人不免想到如果楊廷理等人地下有知的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文昌宮的蛻變,要說引入神馬是開端,並不為過,但更多因素是來自於時代變化與社會風氣所致,而民間信仰裡的文昌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將傳統與現代,過去與今日,自然結合一起,並把相互矛盾性減至最低,文昌宮的歷史才得以延續,進而迸發出新的生命樂章。
從這個角度來看,神馬,就是此一結合過程的重要媒介。
復原宜蘭神社
神馬複製引魂
進入90年代,神馬的故事還有發展。
1998年宜蘭縣政府整建員山忠烈祠,復原舊宜蘭神社空間,成為一個歷史性公園,想向文昌宮索回神馬,遭到婉拒,最後協調結果是請雕刻家原樣再複製一匹
複製神馬打造完成後,還到文昌宮神馬前舉行簡單的祭拜儀式,焚香、燒金紙、擲筊,象徵性將原神馬的靈魂引渡到新複製神馬內後,才重新置放於日治時期的神社原位。這個引魂祭拜儀式,某一程度來看,其實也象徵著日本的神馬,走過80歲月後,終於完全本土化,澈底變成台灣馬了。
最後是題外話。如果有空去文昌宮的話,別忘了在廟口吃碗料多味美價廉,道地的宜蘭米粉羹,來豐富旅行的幸福滿足感。

宜蘭碧霞宮、城隍廟、設治紀念館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6CoQaV
-------------------------------------
宜蘭碧霞宮、文昌廟和楊士芳紀念林園
李界木(前環保署副署長) 2015-05-03 05:30
宜蘭市碧霞宮配置圖。
宜蘭市碧霞宮配置圖。
前言: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68)
宜蘭碧霞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台灣少數以岳飛為主祀神祇的廟宇,又稱為岳武穆王廟及聖母廟,民眾多俗稱為奶奶廟。碧霞宮是為開蘭進士楊士芳等士紳倡建,甲午戰爭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許多達官貴人不願接受日人統治紛紛返回大陸,進士楊士芳卻選擇留在台灣宜蘭,隨後便創建此廟宇。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岳飛誕辰,碧霞宮皆會舉行盛大的慶典,包括三獻釋典古禮和跳演武佾舞等傳統民俗。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主祠岳飛.jpg
主祀神像:岳飛。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宜蘭碧霞宮. 主祀岳武穆王.jpg
主祀岳武穆王。
碧霞宮: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
碧霞宮又稱為岳武穆王廟,是台灣少數以岳飛為主神的廟宇之一。此廟的興建乃因甲午戰爭,清廷割台給日本後宜蘭地方人士不接受日本統治,而考慮返回大陸原鄉之際,由扶鸞得到「宣揚忠孝不必回鄉」的神喻,又在進士楊士芳的發起下,設鸞堂奉祀岳飛,藉此抒發「還我河山」之志。直到西元1989年以今日廟地,立即著手建廟。為了掩日人耳目,便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定名「碧霞宮」,同時設立「勸善局」,宣講善書,教化社會,並設「樂施社」從事施藥、施棺、助學、濟急,等社會福利之事業至今。
縣定古蹟
碧霞宮之平面略呈「H」型,中央為正殿與拜殿,兩側配有護龍。正殿面寬三開間、進深15架,屋頂本為紅瓦燕尾脊,但民國52年(1963)重修時,置換為硫璃瓦。明間前檐牆為三關六扇門,左右次間下為洗石子磚牆、上置木窗。殿內木料本為福杉,大正8年(1919)修建時改為鳥心石、且未施雕刻,顯現出簡樸之風。拜殿及山門均於民國50年(1961)重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造而失原貌,例如本為單開間、馬背脊之入口門屋,於此次重建時改為三開間四柱式之山門。左右護龍經過多次整修,屋架為穿斗式,外牆為斗子牆。民國86年(1997)被列為縣內第一座「縣定古蹟」,後曾重施粉刷,但因粗糙之施作手法而破壞了原有廟貌。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碧霞宮經過整修後,保有古蹟的韻味.jpg
重修後列入縣定古蹟。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主殿後為岳聖母殿.jpg
主殿後為岳聖母殿。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碧霞宮2.jpg
岳母教忠。
文昌廟
「文昌廟」是現代專管升學考試的專業廟宇,為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時,通判高大鏞所倡建。文昌廟是罕見的兩殿並置格局,廟內分為文殿及武殿,文殿主祀文昌帝君,武殿主祀關聖帝君,因此本廟又稱「文武廟」。 除了文武兩殿的主神外,文殿另配祀五夫子(朱熹、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而武殿另配祀西秦王爺(康明皇)。文昌廟的左、右兩側分別是清代仰山書院與考棚的遺址,是宜蘭文風的搖籃。而宜蘭最早的北管「福祿派」子弟館「總蘭社」總壇即附設於廟內,廟旁還有一個獲薪傳獎肯定的傀儡戲團「福龍軒」。
每逢考季,香客絡繹不絕,除了一對對的金榜題名光明燈燃起外,神案上更是擺滿了影印的准考證及代表聰明(青蔥)、勤快(芹菜)、貴人(桂花葉)、吉利(桔子)、金榜題名(金棗)特殊的祭品。
宜蘭市文昌廟建於1818年,迄今196年,香火鼎盛;廟方從民國79年開始,發放清寒子女獎助學金,宜蘭縣高中、大學及宜蘭市國中清寒學生,每校可推薦6名獲得獎助,每年頒獎金額約25萬元。
綜合儒學、文、武神明的廟宇
台灣的文昌廟,一般來說,以主祀五文昌、文昌帝君居多,宜蘭文昌宮則獨樹一幟,由書院逐步發展為綜合儒學、文、武神明的廟宇。
1812年,噶瑪蘭設廳,第一位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在現今廟址創設仰山書院。楊廷理很崇敬南宋理學大師楊時。楊時,號龜山,他是福建儒學的開山鼻祖,而宜蘭外海有龜山島,於是將書院取名為「仰山」,自己擔任書院院長,親自授課,藉以獎勵並帶動宜蘭文教。
1818年,新任通判高大傭擴充仰山書院,每年定額招考學生(童生),再從四川梓潼迎回文昌帝君供奉,並樹立宋代五位理學大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牌位為陪祀,稱為五夫子,以及倉頡夫子神位後,取名為「文昌宮」。
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通判朱材哲擴建文昌宮,再增祀關聖帝君後,文昌宮規模更為宏大。
仰山書院除了開班講學授課,也是科舉考試的場所,並以祭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宣揚文教興學及忠義精神
道光年間文昌宮擴建時,還撥出廂房做為北管福祿派的會所。這間由舉人李逢時所創辦的總蘭社是宜蘭地區福祿派的總社,最盛時社員百餘人,其下分設北管部、神將會、高蹺陣等部門,讓文昌宮多了戲曲教學功能外,甚至在1878年,宜蘭孔廟竣工前,文昌宮實質上扮演了文廟、武廟的雙重地位
二戰後,文昌宮的命運隨著政權移轉而出現戲劇性變化。先是左右兩側廂房,也就是仰山書院與總蘭社,遭軍方及附近居民占住,最後導致仰山書院與總蘭社形同廢除(按90年代後才再分別由時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堃創辦仰山文教基金會,以及總蘭社子弟王秋明新成立西門總蘭社,總算象徵性延續香火)。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一進門才發現文昌廟是罕見的兩殿並置格局,廟內並無神殿,而是左右分為文殿及武殿。.jpg
文昌廟是罕見的兩殿並置格局,廟內並無神殿,而是左右分為文殿及武殿。
在宜蘭市的文教地位極高,至今每逢考季,宮內香客不斷,川流不息。
帝君牌位:漢文與滿文並立
文昌宮在道光年間增祀的關聖帝君,性質上不是民間信仰裡的文昌神,而是屬於官方性質的武廟,也因此文昌宮奉祀的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牌位,據說是台灣唯一漢文與滿文並立的牌位,而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兩神明,分立主殿兩側,中間以加厚磚牆隔開,形成一廟有雙主祀神的獨特現象,這也是文昌宮又稱為文武廟的緣由。 現在文昌宮廟門左側保存的一塊一體兩面石碑,分別為日治時期1925年及二戰後1947年整修碑記,廟名都還是刻為文武廟。
香火重振
1947年起,國民黨政府全面剷除台灣各地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大致來說,縣社級以上的神社改變為忠烈祠,原來神社附屬建物、塑像,則分別遭毀損、丟棄、塗改等不同下場,宜蘭神社的神馬幸運躲過一劫,最後輾轉來到文昌宮。
就在文昌宮一蹶不振之際,這匹來自宜蘭神社的銅製神馬,意外讓文昌宮香火重振。
因為廟裡關公沒有座騎,便把閒棄的神馬當做赤兔馬,就這樣的日本神馬變成了關公戰馬。這匹宜蘭神社銅製神馬,完好無缺,馬腹上的社紋,亦即由代表總督府的12枚菊花葉組成的圓圈,其內由兩個呈上下巔倒的等腰三角形組成象徵「台」字型圖案,清晰可見,比起諸如台中神社的神馬社紋被竄改為國民黨徽,宜蘭神社的神馬顯然幸運多了,日後搬到文昌宮成為關公座騎後,「台」字社紋,沒想到引起好奇,而大為增加文昌宮的知名度,一直到現在只要問起這匹馬,廟方人員會帶著驕傲的口吻介紹它的來歷,說「台」就是指台灣啦!。
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考生開始向神馬拈香、拜拜後,摸摸馬頭、馬尾,求取考試順利成功,而廟方也在銅馬上方掛上一幅「馬到成功」牌匾,吸引人氣,時日一久,遂成為文昌宮的祭拜習俗。每到考季,許多家長、考生前往祭拜時,也都會到廟內的一匹銅馬前上香,有時還順便摸摸馬頭或馬尾,祈求好考運。
本來在科舉時代,向文昌帝君、五文昌祈求金榜題名,就有準備蔥(喻聰明)、菜頭(喻好采頭、獨占鰲頭)、桂花(喻有貴人相助)等一類具吉祥象徵意義供品的習俗,銅馬進駐文昌宮,轉變成為關公座騎後,前來文昌宮的學子變多了,文昌宮很靈驗的說法,便一傳十、十傳百散開來,每遇高中、大學、研究所,乃致於高、普考等公職證照考試前夕,尤其是周末假日時,文昌宮的人潮更多。
魁星爺也有麒麟座騎
銅馬助長了文昌宮人氣後,1990年,廟方於左殿再增祀魁星爺神,以吸引更多學子、家長前來祭拜時,便比照神馬模式,也做了一匹魁星神的座騎:麒麟。在麒麟的上方,同樣也掛了一幅「麟趾呈祥」牌匾。
有了神馬、麒麟後的文昌宮,更添靈驗,祭拜物品也跟著變化多端起來,現在最常見的是將准考證與裝滿水的保特瓶綁在一起,祭拜完後,帶入考場飲用,據說喝了文昌宮內神明加持過的水,可以增強考試功力。
雖然其中多少含有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但卻具體反映了文昌宮的性質,從原來的儒教重心、文教聖地一變而為結合民間信仰功利主義傾向的文昌廟,甚至2007、2008年,宜蘭縣長呂國華於文昌宮內舉辦為考生祈福包中活動,讓人不免想到如果楊廷理等人地下有知的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屋架型式表現沉穩簡練,具有傳統風味.jpg
屋架型式表現沉穩簡練,具有傳統風味。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考前抱佛腳的最後機會如何拜文昌帝君.jpg
考前抱佛腳的最後機會如何拜文昌帝君。
宜蘭市楊士芳紀念林園
清代楊士芳自幼苦學,榮晉進士,又應聘為仰山書院山長,獎掖後進,作英育才,成就至偉,也應證了「成就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之民間人才特質。後楊士芳熱心公益,尚立碑安社稷,建孔廟,組勸善局以維護治安。難能可貴的是,一生氣節凜然,大義可風,清廷統治期間,他倡議為延平郡王鄭成功賜諡建祠;台灣割日後,楊士芳目睹蘭邑子民民族意識,遂聯合蘭邑士紳創建岳武穆王廟(鄂王社區內),此一堅毅不屈的心態,似如今日宜蘭人都有的剛強性格及對鄉里的熱愛,民風可循。晚年楊士芳曾於本社區岳飛廟內擔任文乩工作,敦鄉霂化,實為歸饋鄰里之最佳典範。
蘭陽第一位舉人「楊士芳」,一生愛鄉護土精神與不畏異族統治的壓力,在不同時期和領域,展現他的文人風骨,分別為宜蘭及台灣有著諸多貢獻,為緬懷及表彰其奮發、好學、熱愛鄉土等事蹟,縣府特地在他所參與籌建的碧霞宮北側,闢建這座紀念林園,成為鄉土教學的據點,目前由「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經營管理。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這邊可以看到楊士芳林園建築的全貌.jpg
楊士芳林園建築的全貌。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碧霞宮北側闢設「楊士芳紀念林園.jpg
碧霞宮北側闢設楊士芳紀念林園,悠蘭嫺靜。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園區保留大面積混生植被.JPG
園區保留大面積混生植被,算是都會型的小公園,所以規模也不算大。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芸堂人文咖啡就位於其中,芸堂名字的由來,正是清朝時這位宜蘭唯一進士楊士芳的名號呢,非常特別.jpg
芸堂人文咖啡就位於其中,芸堂名字的由來,正是清朝時這位宜蘭唯一進士楊士芳的名號呢!非常特別。
【巡田水遊記】宜蘭碧霞宮、文昌廟和楊士芳紀念林園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Kg2Ak1
-----------------------------------------------
文武廟-
◎ 教別:道教
主祀神像:關公、文昌帝君
◎ 右殿神衹: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朱熹
◎ 寺廟地址:宜蘭市文昌路66號
◎ 電話:03-9352166
◎ 簡介:為清嘉慶23年(1818)時,通判高大鏞所倡建。
文昌廟是罕見的兩殿並置格局,廟內分為文殿及武殿,
文殿主祀文昌帝君,武殿主祀關聖帝君,因此本廟又稱『文武廟』。
每逢考季,香客絡繹不絕,除了一對對的金榜題名光明燈燃起外,神案上更是擺滿了影印的准考證及代表聰明(青蔥)、勤快(芹菜)、貴人(桂花葉)、吉利(桔子)、金榜題名(金棗)的特殊祭品。
除了文武兩殿的主神外,文殿另配祀五夫子(朱熹、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而武殿另配祀西秦王爺(康明皇)
文昌廟的左、右兩側分別是清代仰山書院與考棚的遺址,是宜蘭文風的搖籃。而宜蘭最早的北管『福路派』子弟館『總蘭社』總壇即附設於廟內,廟旁還有一個獲薪傳獎肯定的傀儡戲團『福龍軒』。
--------------------------
宜蘭文昌廟遊記---宜蘭文昌宮(文武廟)
2012/06/05 12:38
位於宜蘭市文昌路的文昌宮,也稱「文武廟」。
1812 年,噶瑪蘭設廳,第一位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在現今廟址創設仰山書院。楊廷理很崇敬南宋理學大師楊時,(楊時,號龜山,他是福建儒學的開山鼻祖)而宜蘭外海有龜山島,於是楊廷理將書院取名為「仰山」,自己擔任書院院長,親自授課,藉以獎勵並帶動宜蘭文教。楊廷理奉派噶瑪蘭廳通判雖不到一年,但因創設噶瑪蘭廳、開啟蘭陽文風以及廣闢水圳,化荒地為良田等建樹,深受宜蘭人愛戴,稱他為「大老爺」,並為他塑立神像,供奉在宜蘭昭應宮( 媽祖廟) 內。(資料來源) 
嘉慶23 年通判高大鏞上任之後,於中國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帝君廟割香分靈,迎接文昌帝君神像,同時並將原供奉於噶瑪蘭城米市街(約在今宜蘭市南館市場附近)之關聖帝君迎請入廟。道光25年(西元1845年),通判朱材哲就原廟改建成左右兩殿,左殿奉祀「文昌帝君」,右殿奉祀「關聖帝君」,統稱「文武廟」。(資料來源)
左殿為「文廟」
右殿為「武廟」
在建築形式上,文昌宮的文武二殿以厚60公分的共同壁分隔,但外觀仍為一棟,配置極為少見。屋架形式表現沉穩簡練。
文昌宮自創建以來便與蘭陽地區內的文教關係密切,文武廟的左側曾為「仰山書院」遺址,右側為清代科舉考棚,歷史上曾多次作為學校校舍或考試考棚,尤其以楊士芳等人擔任過山長的仰山書院,與每年鄉試的考棚最為重要,因此文昌宮在宜蘭市的文教地位極高。
文殿除主祀文昌帝君外,另奉祀魁星爺及原奉祀於仰山書院之宋代理學五夫子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朱熹與倉頡神位。
宜蘭地區的文風鼎盛,曾被沈葆禎讚譽為「淡蘭文風冠全台」,文昌廟的創立,實功不可沒。統計宜蘭地區科甲聯登者,總計進士一人、文舉人十三人、武舉十三人、貢生三十人、廩生十二人、秀才六十一人。
基於文昌宮在宜蘭地區文教界的傳統地位,成為現代宜蘭眾多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守護神,每逢大考季節,眾多家長陪同即將應考的子女,攜帶准考證影印本來朝拜。
現代民主政治的地方官為取得選民的支持,也會應景的幫選民準備供品。
提供的供品如:芹菜代表「勤快」、青蔥代表「聰明」、桂花葉代表「有貴人相助」、桔子代表「大吉大 利」、菜頭(蘿蔔)代表「好彩頭、獨占鰲頭」、金棗代表「金榜題名」等。有人則更富巧思,攜帶李子、梨子、包子、粽子,象徵著「你來包中」之意。若還怕不夠誠意,還可以請廟方點一盞「金榜題名光明燈」。
因此在供桌前可見考生及家長進貢的大量貢品,每一份貢品上還附上准考證影印本,以方便神明辨識。
其實來此拜拜的人,在忙於準備功課之餘來此,多數只是求一個安心,否則光靠神民保佑而自己不努力,只怕神明也幫不上忙。
在另一側的武殿,除主祀關帝君外,另奉祀觀世音菩薩及北管福路派祖師西秦王爺。
在武殿外,有一匹日治時期的宜蘭神社銅製神馬,這匹馬現在變成關公的座騎。考生到廟內拜拜時會到銅馬前上香,順便摸摸馬頭或馬尾,祈求好考運。
宜蘭的文昌宮是台灣地區「文武廟」的首創,其後建立的則僅有日月潭畔的「文武廟」。外地遊客來宜蘭觀光時別忘了來文昌宮走走。
祈求金榜題名的宜蘭文昌廟遊記 - 廣光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JTbzJj
------------------
宜蘭縣宜蘭市
碧霞宮
電話:-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52號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宜蘭碧霞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台灣少數以岳飛為主祀神祇的廟宇,又稱為岳武穆王廟及聖母廟,民眾多俗稱為奶奶廟。碧霞宮是為開蘭進士楊士芳等士紳倡建,甲午戰爭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許多達官貴人不願接受日人統治紛紛返回大陸,進士楊士芳卻選擇留在台灣宜蘭,隨後便創建此廟宇。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岳飛誕辰,碧霞宮皆會舉行盛大的慶典,包括三獻釋典古禮和跳演武佾舞等傳統民俗。
北臺唯一 宜蘭市碧霞宮實為岳武穆王廟 @ 無聊試看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mKC5Zq
----------------------------------

孫中山首倡“岳飛魂”
同盟會時期,日本人宮崎寅藏受孫中山a>先生委託,在日本權辦理籌資購械,接濟革命軍。民國七年,孫中山先生道經日本箱根,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偕同志數人來迎,並設洗塵宴於“環翠樓”中。席間,宮崎寅藏求書存念,孫中山先生即席揮筆而贈一聯:“環翠樓中虯髯客,湧金門外岳飛魂”。
湧金門即是杭州通往西湖岳飛廟墓的城門,“岳飛魂”就是岳武穆王畢生“盡忠報國”的精神。孫中山以此聯語書贈給幫助我國革命運動的日本志士,顯見,孫中山推崇武穆王由來已久。從滿清排岳與民國初期的關岳合祀的定制中,足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敬慕。
按滿清最初立國與金人建國之地相同,且自號後金,是以入關之後,為消除人民排外思想,乃對民間普遍崇敬的宋朝抗金名將岳飛用盡方法予以抑制,施行以“ 關羽代岳飛”策略希望人人淡忘岳飛抗敵禦侮的忠,崇拜關羽事劉備的義。清世宗除了追封關羽三代,下令全國普建關廟以外,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便下令將宋代追封為鄂王的岳飛移出明朝加祀的“武廟”。一直到乾隆年間,因為清高宗乾隆皇帝對於岳飛的文章、書法及精忠氣節推崇有加,抑岳政策方有改變。當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河南時,乾隆曾親自到湯陰岳飛故里拜謁嶽廟,又派重臣致祭。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浙江,又到杭州西湖向岳飛廟墓致敬,且題廟額。以後又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1784年)南巡杭州,每次必遣官向岳王廟拈香奠酒,且更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撰寫詩文表示敬仰。但是,岳飛被移出“武廟”始終未能恢復。
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方經政府下令,定制關羽、岳飛合祀。
--------------------------------------
201107221934恭賀 關聖帝君1852歲聖誕
107玉皇大天尊「關聖帝君」寶經合冊
恭賀 關聖帝君1852歲聖誕
一來率真子 恭敬 轉述
關帝信仰凝聚社會之和諧
明清以降,隨著關公神格的提升,關帝廟也迅速在全國各地建起,由原來從祀於各寺觀殿,急劇向立專廟行專祀的禮制發展,由帝王欽定祭祀 規範到佛道定制祝醮,使關公崇拜儀禮達到帝王廟儀,隆重盛大。民間教團幫會也因此篤信關帝,結社、祝願、拜簽、乩占也從未離開過關帝崇信,以致家祭廟祀,遍及全國。關公的神人崇拜成為民間信仰的最高典型。
應當說,後世所崇拜的關帝,已經與歷史上的關羽相差甚遠,但關羽作為關帝神的原型,仍然在後世的造神運動中保存了某些東西,最明顯的就是關羽的忠剛義烈,它不僅適合統治者的口味,可為臣民們樹立起效忠王朝的樣板,而且符合民眾的心理,造一位「聰明正直」之神主持人間與冥界的公道;而關羽的義,又為傳統社會的三教九流、江湖幫派找到了維繫宗派的精神紐帶。
以致關廟對聯云: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山西運城解州西關關廟楹聯
從中國傳說的社會文化心理角度透視,關帝信仰現象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三綱五常;以忠孝仁義為道德倫理核心的組織結構。關帝信仰本質上與儒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社會文化心理是傳統文化、道德標準、思維定勢的概括反映。關帝信仰折射的是中國傳統社會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
何謂英雄?魏人劉邵《人物志》對“英雄”的解釋是: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文”指文才智識,“武”指勇武豪強,文韜武略超凡出眾者,即是英雄。
英雄是芸芸眾生中的佼佼者,他(她) 們有著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才智、技藝和作為。由於人們在駕馭自然力和社會力過程中,常常會感到智力上或體能上的不足,往往會產生一種心理補償的需要,即對那些在智力、體能和某項能力上卓然出眾、有影響力、號召力的人表示特別的崇敬和信賴,甚至加以頂禮膜拜,這就是英雄信仰和英雄崇拜。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英雄崇拜也由來甚久。蒙昧初開之際,女媧、誇父、黃帝、炎帝等作為上古的神話英雄,其超乎現實人的巨大力量就已開始震懾初民的心靈。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產生於民族內部政權更替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一代又一代傳奇式英雄人物,產生於民族對外戰爭中的霍去病、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人物,他們眾多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可以說,中國人對英雄的崇拜,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在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彙集了中國民眾的審美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念,因此,在中國人的英雄信仰和英雄崇拜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英雄信仰不借助任何宗教,由民間自發而自然地產生,並以民族傳統的方式對英雄頂禮膜拜。
在中國傳統社會一般是奉祀英雄入祠廟,讓其安享四時香火。
英雄信仰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代代口口相傳的英雄故事中將英雄神化,並賦予英雄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和完美的倫理品德。在中國傳統社會,關羽的神化程式最為典型。由民間的英雄敬仰到朝野的英雄信仰再擴展為整個社會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元末明初羅貫中的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在小說中蜀漢名將關羽被描繪得極為精彩,是勇武和忠義的化身,是英雄中的英雄。加上話本和戲曲的傳播,關羽的英雄形象在民間愈發明晰、高大、完美。
在中國傳統的下層社會中關帝是神職萬能的神明,更是義氣千秋、忠貞不二見義勇為的英雄。而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關羽是忠、孝、節、義兼備的一代完人,以此為楷模足以宣揚國家正統文化,教化億萬臣民。這裏主要是利用“忠義”二字做文章,極力宣導關羽的“忠君報國”觀。民間英雄崇拜的象徵性被改造和重塑,
正如湖北當陽關陵的對聯所云:“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台南武廟有楹聯云:
“名垂青史允文允武蕩寇除奸興大漢;道貫春秋乃神乃聖保民護國護中華。”關帝也儼然成為社稷的保護神。
關帝信仰是中國傳說社會中一個很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識在這裏得到複合,鄉土話語和國家文化話語在這裏得到匯總,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關帝信仰衍化為“廟祀遍天下”、“崇祀歷時千年”的民間信仰
至於岳飛信仰,也與關羽神化的路徑略同,由英雄人物敬仰演變為超人的英雄崇拜,加上統治階級推崇岳飛的“精忠報國”觀,明清時期民間又盛傳岳飛乃關羽轉世,故關岳合祀應是情理之中。民國三年(1914年) 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樓西建關岳廟,此後,地方有仿效之。
綜上所述,關帝信仰導源于民間的英雄崇拜,與宗教無涉關岳神職為全能型與宗教的神職分工有根本區別。關岳信仰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教 與經典,也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關岳信仰的善信大都是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而非出自宗教信仰。遍及中國社會的關(岳)廟大都是民間或各級官府所營建,而不是像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為一教或一派所營造、所專有的宗教活動場所。概言之,關帝信仰是中國傳統社會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民間信仰。
天理符合之旨令,符天合德太極一,令出圓滿天人地,一理通萬理徹悟,來去自如法自然,慈悲為懷法佈施,悲天憫人啟智慧,殿大三界虛空中。
-------------------------------------
關羽死後,如何被歷朝歷代步步加封,最後成為武聖2016-10-06 13:53 蜀漢大將關羽,之所以會變成相當長歷史時期的“武聖”,經歷了一個歷時千年的漫長造神過程。這其中,唐朝以後佛道兩教的宗教推廣,和滿清王朝統治期間的大力倡導,正起了最關鍵作用。關羽在其死後數百年,並沒有獲得和其生平事蹟不符的無限抬高。南北朝時期儘管有些武將也曾以關羽的勇烈相期許,也只是限於認可關羽的“萬人敵”之勇。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唐朝設定武廟,武聖為姜尚、亞聖為張良諸葛亮居於第二等的十哲。齊國之祖、武聖:姜尚關羽只是和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些漢末三國名將平起平坐,同樣在第三等的六十四將裡吃冷豬肉。而在南方地區,被官方封帝、民間成神的一直是項羽。西楚霸王項羽 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當做神靈拜祭。陳武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比關羽後來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直到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強行禁毀,歷時多年方令項羽崇拜就此衰落。也恰在那以後,在佛道兩教傳播需要、推波助瀾下,民間的關羽崇拜漸漸興旺繁盛。按照上古時期的傳統,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比如河神馮夷(投水死)、廁神紫姑(在廁所裡自殺)等等。而即使是名望高如諸葛武侯,因為是善終,也只是被視為歷史人物而享受士人崇德、百姓報功之祭,而不能再真正成神。因此祭祀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同樣也是慣例。因此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傳說他是一個帶領鬼兵、給人類帶來流行疾病的神靈,而且偷吃他的奉食,地上便會出現一個大掌印;輕視他的人,毒蛇猛獸便也會追隨其後。 【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囓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徵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彷彿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 ——唐·範攄《雲溪友議》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栗,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栗,斯又何哉!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從以上資料可見,並非當時人民一開始自發崇祀關羽,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並令人寒熱戰栗的力量。直到唐朝時期,這種說法還流傳到了長安。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布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廟人選,以“兵敗身死,不克善終”為由,將關羽連同張飛一起,逐出武廟。樣被請出武廟的還有孫臏、韓信、鄧艾、楊素等共計二十二位名將;而以灌嬰、班超、秦瓊等二十三名“功業始終無瑕者”代之。而過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調整武廟名單,為七十二人。唐朝武廟入選諸人,大都被重新請回。當然也包括關羽在內。北宋時期道教興旺,為了和佛教爭奪影響力,便將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靈也被吸納進神仙體系中,關羽這個本土大將當然不容放過。道士們在關羽家鄉解州裝神弄鬼,宣布他們召喚出關羽神靈,斬殺了為禍鹽池的惡蛟,保障了鹽業生產。關羽從此也成為道教神靈。一生篤信道教,封贈過無數神靈的宋徽宗,就順勢給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武安王”的封號,道教也因此將關羽列為神靈。對比岳飛,逝後數十年,宋寧宗時追封為鄂武穆王,理宗時改諡鄂忠武王,身後之榮並非古人關羽可比。宋·樞密副使、鄂忠武王岳飛: 畢竟宋朝對古人的追封比較隨意,莫說關羽被封王,甚至連他的曾經敵人甘寧也一樣被封為王,累加追封。徽宗宣和五年,封甘寧為武惠王;南宋建炎二年,加封甘寧為武惠昭毅王;兩年後,加封甘寧昭毅武惠顯靈王;紹興二十一年,加封甘寧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因此這種古人封王的實際分量,肯定是不能和本朝社稷功臣被封王相比的。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嚴格控制意識形態,於洪武三年下令,除孔子的封爵保留外,其餘「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係淫祀,有司毋得致祭」。因此廢除武廟,不再對原武廟諸將進行國家祀典。連原武聖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關羽被宋朝加封的王位當然更難例外。而岳飛的鄂王本系南宋本代追封,自然保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 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係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朱元璋《大明詔旨碑》 而另一方面,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共八位開國帝王,同時詔選歷代三十七名臣,配其享,為新的國家祀典。岳飛名列其中,配宋太祖享。而漢末三國人物中,僅有諸葛亮一人同樣被選中,從祀於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因此在大明朝,一邊是宋鄂王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邊是蜀漢漢壽亭侯關羽,和歷代帝王廟的名臣配享無緣。兩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景泰五年(1454年),岳飛廟建於湯陰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題為“精忠之廟”。而伴隨著佛道兩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到明朝中後期,關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但此時明朝著名人物對關羽的稱呼:如徐渭《蜀漢關侯祠記》、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稱呼仍沿襲蜀漢政權官爵諡號,至多是按宋朝所封王號的“關王” 來褒美。可說從隋唐到明朝民間的關羽形象,被萬人燒香拜佛,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而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直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萬曆帝令司禮太監李恩,到北京正陽門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帶一,四幡龍袍一,黃牌一,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詔書原文:【諮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憤洩靖康之恥,誓清朔漠之師,原職宋忠文武穆岳鄂王,茲特封爾為三界靖魔大帝。 】 同時封關羽、岳飛為帝君,其實這是關羽首次被朝廷封帝號,和岳飛同時建廟合祀而且因為很大程度是萬曆帝個人的宗教行為,所稱尊號更非諡號宗教色彩濃厚,所以並沒經過內閣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沒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檔案記錄。因此明朝官方並不認可這個帝號,《明實錄》無載,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仍然按蜀漢的諡號稱呼,修廟祭祀,僅在民間開始同時流傳“關帝、岳帝”之稱。天啟時期,有太常寺官員專門上奏質詢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也不足為奇了。 【○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禮樂條陳十款:近睹漢壽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職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萬曆帝)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頒之本寺,然後通行天下】 到了清朝,情況又有不同。努爾哈赤為建州酋長時,與其子孫,人人便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把關羽當做他們的戰爭守護神來崇拜,專門向向明朝請求賜予關羽神像,並稱關羽為“關瑪法”(滿語,即關爺爺)。八旗兵每次出戰之前,必燒香拜佛祈禱關羽護佑。隨著他們節節勝利,不斷侵吞大明疆土,更加認定這是關瑪法保佑的結果。從順治帝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乾隆帝甚至連關羽的諡號都強行改了。從蜀漢追諡的“壯繆”變成了“神勇”,後改“忠義”。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裡的政府行為。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僅僅限於民間崇拜。滿清為維繫統治,愚弄人民,還散佈”劉備轉世為康熙&乾隆皇帝,關羽轉世成天神,為滿清皇帝護駕"的傳說,迄今在許多地區都有流傳。而岳飛最遲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將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所以,岳飛被滿清官方貶抑,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聖,應為定論。這其中滿清官方的有意識引導,把關羽崇拜納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義和江湖道義,抬高得比民族大義更重,很明顯是其重要維穩舉措和政府行為。而對漢人百姓來說,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這時關羽已經變成一個忠義符號,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到了清朝後期,戲台唱戲時但凡關羽出場,連慈禧光緒都要特意離座位走幾步,以示恭敬, 這更說明關羽崇拜已經深入其政權骨髓了,確實是發自內心去崇敬, 早脫離了收買漢人民心的範疇。滿清被推翻後,各個地方紛紛把之前的武廟、關廟,都改成了關嶽廟,重新變成關羽岳飛二人合祀。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發布“關岳合祀”命令,並下令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岳武穆,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這亦充分說明,之前民間自發性的岳飛崇拜,是被滿清強行抑制了幾百年的。 “關羽”這個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因此,經歷滿清數百年統治影響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並不願正視、甚至矢口否認的【關羽被滿清造神為武聖】,確係真實事實。岳飛從逝後數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在華夏正統王朝的官方地位,從來都更居其上。岳飛的忠義表現,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大義,事蹟簡直不勝枚舉;而絕非私人兄弟義氣這種小義。 21世紀很多人對岳飛事蹟的不熟悉,經歷滿清近300年統治壓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對南宋史遠不如三國史熟悉的緣故,這裡只怕相關影視、遊戲、小說的影響更大。至於關羽本身為人津津樂道的“忠義”,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定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殘暴,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其實這本是特定歷史時期,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排除滿清統治者刻意壓抑岳飛的因素,僅就人品、功業、能力、百姓愛戴程度、從西晉起歷朝帝王和士大夫評價而論,哪怕單單從蜀漢政權內挑選,諸葛孔明也是遠比關羽更合適得多的、可堪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選。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畢竟從西晉起延續一千八百多年,孔明一直被歷代賢臣志士竭力推崇,東晉就封武興王,早於關羽被封王千年。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唐朝時諸葛亮就已名列武廟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續了這一做法。歷代兵家包括李靖李世民在內,一直就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從不認為諸葛亮不該進入武廟,成為武聖候選。關羽竟能後來居上,成為武聖,確實是佛道兩教借地域性的關羽崇拜,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宗教因素,和明清易代後滿清官方的特別推崇和造神所致。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但求同好,泛舟史海,縱論古今。
------------------------------
臺南後壁下茄苳旌忠廟岳武穆王(蕭翔文攝)
岳武穆王就是岳飛(1103-1142),又稱岳飛元帥、岳文元帥、精忠元帥、岳武元帥、岳府王爺等等。岳飛是宋朝河南人,傳說當他出生時有大鵬鳥在屋頂飛鳴,因以為名,字鵬舉。岳飛剛出生時就遭逢黄河潰堤,幸賴母親抱坐水盆中才大難不死。岳飛遇黃河決堤能夠免難,人們乃以為吉兆。岳飛自幼異於常童,力大無比,稍長即擅長武藝,成人後在宋徽宗時從軍,立下許多軍功,高宗時賜以精忠報國旗號,官至太尉,甚至大破金兵於河南朱仙鎮,隱然將北伐以收復北宋失土。然而,岳飛的北伐主張卻與高宗和主政者秦檜的政策不合,由秦檜從軍中召回宮廷,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年三十九歲,葬於杭州西湖,宋孝宗時才加諡號武穆以平反其罪名。
由於岳飛戲劇性的生平,加上忠於皇帝和國家,兼有保衛民族的強烈性格,是以每每隨中國歷代皇帝所屬的族裔改變他的定位,也影響民間奉祀的情形。元代由於是異族統治,礙於岳飛民族色彩強烈,政策採取提昇關公的地位以取代岳飛。民間奉祀岳飛得到官方的核可和推崇始於明朝,在明太祖廢武成王廟制後,即以岳武穆王為祀奉對象,並敕封為靖魔大帝,岳飛乃成為官方認同的武神。到清代又因清皇朝為金人之後,是岳飛的敵人,因此官方再度提昇關公而抑岳飛。經歷宋、元、明、清四代,岳飛的神格始終因為政治,與關公之間有著競爭的關係。直到帝制崩潰,民國成立後,岳飛才因政策施行改與關公合祀,除了少數以岳飛為主祀者,多半配祠於關聖帝君之側。
目前台灣粗估以岳武穆王為主祀者約在11座,以台南為最多,約有六座。其中知名者有宜蘭碧霞宮,又名岳武穆王廟,以其岳武穆王祭而知名。碧霞宮建立於西元一八九六年,時值中日甲午戰後臺灣割讓日本,地方人士憤於將受外族統治,由進士楊士芳與陳祖疇等人發起肇建,是年三月八日在宜蘭坎興街創立「碧霞宮鸞堂」,取其「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每年農曆 2 月 15 日為聖誕祭典,其儀式為三獻釋奠禮,還有全台僅見的武佾舞,目前成為地方的特色。
關鍵詞:岳武穆王、岳飛、碧霞宮、武佾舞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神祇 > 岳武穆王(Yuewu muwang) - https://goo.gl/2yFRWV
---------------------
重修關帝廟碑記==中華民國十二年荷月中浣
2016年4月9日 11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on Twitter
微博:貴平9569
發表於:2016-04-08 21:47
重修関帝廟碑記–邯鄲武安縣午汲鎮南白石村關帝廟內碑文
中華係多神教之國,科學家詆之為迷信,各地廟堂林立偶像種種,人之訾議頗難曲解,然亦有不盡然者,如孔子之廟輿關帝廟,是蓋迷信神權之心有二,一恐怖心,一希冀心,神之各位雖繁,而世人之所以香花供奉者,不外此二種心理。獨奉孔子與關帝,非希冀心邀福亦,非恐怖得禍也,特崇拜其人格耳,孔子之聖德巍巍超絕·萬古茲無庸贅,而關帝磊落光明之態度節義英烈之魄力,不淫不屈之操持·不吐不如之嚴正,皆足為千古之模範,其廟畿於無地無之有由也,本村關帝廟不知昉於何代,殘碑斷碣中摩抄寀閱紀年有宜德萬歴,然皆述重修事實,而創建者無所微迄,今代遠年湮雖屢有修茸,而風雨侵蝕以致棟壊欲折,瓦石欲墜剝落,不可終日,有善士申君發明·李君普仁·申君文林等邀集村衆,倡議重修。衆皆樂從,所需經費,除由村人自由認輯外,託商界鉅子,外埠勒募,遂易揚輿禿補,隙填漏,金粧神像,徻堊壁檐,又於廟外建懸鍾之室,而夏宇不虞逼狹矣,移舊碑於室內,而古迹不致剝勴矣。順眾心之所向,故告竣之甚易,村人微記於余,余因意史乘關帝賓天時,荊襄人民即繪像奉敬當是時,所謂崇惠公,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各封號,一無所有,其非崇拜之目標可知吾,當謂中國雖有迷信神權之名,而關帝廟輿孔子廟,實不落此項窠臼,即屈科學昌明,宗教廢弛此等廟堂,亦不在淘汰之列。村人是舉不䧳於時,昔荊襄人民之心理,暨近関岳合祀之心理相吻合,【】即揆諸西洋鑄銅像之心理亦吻合
【】。余故表而出之見緃千古,橫五洲皆有崇拜英雄之心,而世人慾飬人格,當有所矜式奉爲弦韋雲。
清邑癢生彰德中學校畢業縣勤學員運新申文煥
北京高等法文學校畢業躚祥申統麟
經理:申文林·申發明·申廣朝·武起仁·李普仁·李硯田勤募申常鈞·武大德·武起忠
繪工:周尚禮 石匠:郝繼昌
中崋民國拾貳年嵗次葵亥荷月中浣 【註解:此碑在河北武安市午汲鎮南白石村南關帝廟內,午文保號71號】
-----------------------------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古代名將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按上面藍色字,或搜moody0538關注本號
—————————————————————————
關聖武廟今稱關嶽廟,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現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京辦事處(2015年6月22日實拍)
偽華北臨時政府
“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馬東盈
■ 【原創聲明】本文是馬東盈撰寫的羊祜研究系列文章之一。
關羽崇拜最早只是流行於荊州地區,唐時成為武成廟配祀。宋真宗時,以關羽為主祀的關聖廟出現,關羽得以受封。明萬曆年間,明神宗封關羽為“協天大帝”、“義烈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洪武年間廢武聖,姜太公從祀帝王廟。明末,關羽成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祀。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並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聖。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關嶽廟大殿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圖片來自頤和吳老的新浪博客)
清同光年間,位於今北京德勝門內鼓樓西大街果子市的武聖王廟已荒廢。民國三年(1914),陸海軍部呈請北京政府提倡武力,崇敬為國盡忠,建立“武廟”,合祀關羽、岳飛,稱為京師關嶽廟。[1]民國二十八年(1939),華北偽政權為了對抗抗日烽火,重新繼起北京武廟的香火。偽華北臨時政府治安部總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總署督辦和偽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將關嶽廟改造成武廟,主祀武神姜子牙,配享者左右共16位,從祀者左右共72位羊祜在從祀西廡之內。[2]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郭則澐
民國三十年(1941)十二月,武廟刻立《武廟歷代名將傳贊》,其中有《羊祜傳贊》,首題《晉南城郡侯羊祜》,郭則澐[3]書贊,與《陸遜傳贊》同刻一石。錄文如下:
晉南城郡侯羊祜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武帝時都督荊州諸軍事。輕裘緩帶,身不被甲,務修德信,以懷吳人。每與吳人交兵,尅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與吳將陸抗使命交通,抗病,祜饋之藥,抗服之不疑,曰:“豈有鴆人羊叔子哉!”加征南大將軍,定平吳之策。初封鉅平侯,進封南城郡侯,諡成。
贊曰:
綏懷江漢,作督荊州。輕裘緩帶,名士風流,饋藥不疑,信及敵仇。峴碑墮淚,功德常留。
侯官郭則澐書[4]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郭則澐書《武廟歷代名將傳贊
齊燮元為了效忠日寇,常在武廟舉行偽軍團授旗儀式,並邀侵華日酋岡村寧次來監禮。關嶽廟被一小撮中華民族的叛逆罪人糟蹋成了認賊作父的魔鬼道場。[5]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
關聖武廟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現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京辦事處(2015年6月22日實拍)
關聖武廟今稱關嶽廟,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現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京辦事處。
羊祜研究|偽華北臨時政府“關聖武廟”中的羊祜_古代名將_younrenba.com - https://goo.gl/Ps0yhN
______________
注 釋
[1]政事堂禮制館:《關岳合祀典禮》之《說明書》,民國四年禮制館印。
[2]武廟左右配16位,左配:管夷吾、蒙恬、韓信、關羽、李靖、郭子儀、韓世忠、徐達,皆西向北上;右配:孫武、張良、衛青、諸葛亮、薛仁貴、岳飛、郭侃、岳鍾琪,皆東向北上。兩廡從祀72位,東廡:方叔、田穰苴、田單、廉頗、王翦、曹參、陳平、灌嬰、李廣、趙充國、吳漢、耿弇、馬援、班超、張飛、黃忠、陸遜、王濬、陶侃、王猛、王僧辯、斛律光、賀若弼、李勣、秦叔寶、張仁亶、李光弼、李愬、王彥章、曹彬、狄青、吳玠、馮勝、王守仁、戚繼光、施琅,皆西向北上;西廡:召虎、范蠡、樂毅、李牧、蕭何、樊噲、周勃、周亞夫、霍去病、鄧禹、馮異、祭遵、竇憲、皇甫嵩、趙雲、張遼、羊祜、杜預、謝玄、檀道濟、傅永、韓擒虎、李孝恭、尉遲敬德、蘇定方、郭元振、李晟、鄭畋、周德威、高瓊、劉錡、常遇春、劉基、毛伯溫、週遇吉,皆東向北上。(華北政務委員會:《武廟崇祀名將傳略》,中華民國三十年印,第9~10頁)
[3]郭則澐(1882~1946),字蟄雲、養雲、養洪,號嘯麓,別號孑廠,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區)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協修。三十三年,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回國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二等秘書官。宣統元年(1909),改任浙江金華知府,後署浙江提學使。後任浙江溫處道道台。民國建立後,歷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廳秘書、政事堂參議、銓敘局局長、兼代國務院秘書長、經濟調查局副總裁、僑務局總裁。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去職,在京、津隱居,講學著作。民國二十六年在北海團城創辦古學院,被推為副院長兼教師。北京淪陷後,拒任偽“禮制會顧問”、偽“北京政權秘書長”等職,只在國學書院任研究班詞章門導師。民國三十一年,周作人請出任日偽“華北教育總署署長”,堅決拒絕。著有《瀛海采風錄》等20餘種。
[4]拓片收入《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99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參看徐自強編《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華北政務委員會:《武廟崇祀名將傳略》卷第七載《晉征南大將軍南城郡侯羊祜》,除了傳略外,還有《總論》《音義》《敘解》,中華民國三十年印,第1~7頁;卷末《附錄名將傳贊·東西兩廡從祀七十二人》,題為《晉征南大將軍南城郡侯羊祜》,中華民國三十年印,第7頁。
[5]田海林、李俊領:《“忠義”符號:論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關岳祀典》,載《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
-------------------------------------
為什麼中華武聖是關羽,而不是岳飛?
2017-02-10 由 狐狸晨曦 發表于 歷史
蜀漢大將關羽,之所以會變成相當長歷史時期的「武聖」,經歷了一個歷時千年的漫長造神過程。這其中,唐朝以後佛道兩教的宗教推廣,和滿清王朝統治期間的大力倡導,正起了最關鍵作用。
關羽在其死後數百年,並沒有獲得和其生平事跡不符的無限抬高。南北朝時期儘管有些武將也曾以關羽的勇烈相期許,也只是限於認可關羽的「萬人敵」之勇。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唐朝設定武廟,武聖為姜尚、亞聖為張良,諸葛亮居於第二等的十哲
兵家始祖、武聖姜尚(姜子牙)
而關羽只是和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些漢末三國名將平起平坐,同樣在第三等的六十四將里吃冷豬肉。
在南方地區,幾百年來被官方封帝、民間成神的一直是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
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當做神靈拜祭。陳武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比關羽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
直到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強行禁毀,歷時多年方令項羽崇拜就此衰落。
也恰恰在那以後,在佛道兩教傳播需要、推波助瀾下,民間的關羽崇拜漸漸興旺繁盛。
按照上古時期的傳統,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比如河神馮夷(投水死)、廁神紫姑(在廁所里自殺)等等。而即使是名望高如諸葛武侯,因為是善終,也只是被視為歷史人物而享受士人崇德、百姓報功之祭,而不能再真正成神。
因此祭祀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同樣也是慣例。因此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
傳說他是一個帶領鬼兵、給人類帶來流行疾病的神靈,而且偷吃他的奉食,地上便會出現一個大掌印;輕視他的人,毒蛇猛獸便也會追隨其後。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齧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仿佛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凈,莫得居之。】 ——唐·范攄《雲溪友議》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從以上資料可見,並非當時人民一開始自發崇祀關羽,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並令人寒熱戰慄的力量。直到唐朝時期,這種說法還流傳到了長安。
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布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
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廟人選,以「兵敗身死,不克善終」為由,將關羽連同張飛一起,逐出武廟。同樣被請出武廟的還有孫臏、韓信、鄧艾、楊素等共計二十二位名將;而以灌嬰、班超、秦瓊等二十三名「功業始終無瑕者」代之。
而過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調整武廟名單,為七十二人。唐朝武廟入選諸人,大都被重新請回。當然也包括關羽在內。
北宋時期道教興旺,為了和佛教爭奪影響力,便將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靈也被吸納進神仙體系中,關羽這個本土大將當然不容放過。道士們在關羽家鄉解州裝神弄鬼,宣布他們召喚出關羽神靈,斬殺了為禍鹽池的惡蛟,保障了鹽業生產。關羽從此也成為道教神靈。
一生篤信道教,封贈過無數神靈的宋徽宗,就順勢給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武安王」的封號,道教也因此將關羽列為神靈。
對比岳飛,逝後數十年,宋寧宗時追封為鄂武穆王,理宗時改諡鄂忠武王,身後之榮並非古人關羽可比。
宋·樞密副使、鄂忠武王岳飛:
畢竟宋朝對古人的追封比較隨意,莫說關羽被封王,甚至連他的曾經敵人甘寧也一樣被封為王,累加追封。
徽宗宣和五年,封甘寧為武惠王;南宋建炎二年,加封甘寧為武惠昭毅王;兩年後,加封甘寧昭毅武惠顯靈王;紹興二十一年,加封甘寧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因此這種古人封王的實際分量,肯定是不能和本朝社稷功臣被封王相比的。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嚴格控制意識形態,於洪武三年下令,除孔子的封爵保留外,其餘「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因此廢除武廟,不再對原武廟諸將進行國家祀典。連原武聖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關羽被宋朝加封的王位當然更難例外。而岳飛的鄂王本系南宋本代追封,自然保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朱元璋《大明詔旨碑》
而另一方面,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共八位開國帝王,同時詔選歷代三十七名臣,配其享,為新的國家祀典。岳飛名列其中,配宋太祖享。而漢末三國人物中,僅有諸葛亮一人同樣被選中,從祀於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
因此在大明朝,一邊是宋鄂王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邊是蜀漢漢壽亭侯關羽,和歷代帝王廟的名臣配享無緣。兩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
岳飛廟塑像
景泰五年(1454年),岳飛廟建於湯陰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題為「精忠之廟」。
而伴隨著佛道兩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到明朝中後期,關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
但此時明朝著名人物對關羽的稱呼:如徐渭《蜀漢關侯祠記》、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稱呼仍沿襲蜀漢政權官爵諡號,至多是按宋朝所封王號的「關王」 來褒美。
可說從隋唐到明朝民間的關羽形象,被萬人燒香拜佛,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而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
直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萬曆帝令司禮太監李恩,到北京正陽門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帶一,四幡龍袍一,黃牌一,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詔書原文:【咨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憤泄靖康之恥,誓清朔漠之師,原職宋忠文武穆岳鄂王,茲特封爾為三界靖魔大帝。】
同時封關羽、岳飛為帝君,其實這也是關羽首次被朝廷封帝號,和岳飛同時建廟合祀。
而且因為很大程度是萬曆帝個人的宗教行為,所稱尊號更非諡號,宗教色彩濃厚,所以並沒經過內閣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沒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檔案記錄。
因此明朝官方並不認可這個帝號,《明實錄》無載,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仍然按蜀漢的諡號稱呼,修廟祭祀,僅在民間開始同時流傳「關帝、岳帝」之稱。
天啟時期,有太常寺官員專門上奏質詢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也不足為奇了。
【○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禮樂條陳十款 :近睹漢壽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職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萬曆帝)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頒之本寺,然後通行天下 】
到了清朝,情況又有不同。努爾哈赤為建州酋長時,與其子孫,人人便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把關羽當做他們的戰爭守護神來崇拜,專門向向明朝請求賜予關羽神像,並稱關羽為「關瑪法」(滿語,即關爺爺)。
後金汗:努爾哈赤
八旗兵每次出戰之前,必燒香拜佛祈禱關羽護佑。 隨著他們節節勝利,不斷侵吞大明疆土,更加認定這是關瑪法保佑的結果。
從順治帝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
滿清順治帝:福臨
乾隆帝甚至連關羽的諡號都強行改了。從蜀漢追諡的「壯繆」變成了「神勇」,後改「忠義」。
滿清乾隆帝弘曆
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里的政府行為。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僅僅限於民間崇拜。
滿清為維繫統治,愚弄人民,還散布」劉備轉世為康熙&乾隆皇帝,關羽轉世成天神,為滿清皇帝護駕"的傳說,迄今在許多地區都有流傳。
而岳飛最遲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將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
滿清雍正帝胤禛
所以,岳飛被滿清官方貶抑,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聖,應為定論。
關羽廟塑像
這其中滿清官方的有意識引導,把關羽崇拜納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義和江湖道義,抬高得比民族大義更重,很明顯是其重要維穩舉措和政府行為。
而對漢人百姓來說,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這時關羽已經變成一個忠義符號,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
到了清朝後期,戲台唱戲時但凡關羽出場,連慈禧光緒都要特意離座位走幾步,以示恭敬, 這更說明關羽崇拜已經深入其政權骨髓了,確實是發自內心去崇敬, 早脫離了收買漢人民心的範疇。
滿清被推翻後,各個地方紛紛把之前的武廟、關廟,都改成了關岳廟,重新變成關羽岳飛二人合祀。
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發布「關岳合祀」命令,並下令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岳武穆,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
這亦充分說明,之前民間自發性的岳飛崇拜,是被滿清強行抑制了幾百年的。「關羽」這個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
因此,經歷滿清數百年統治影響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並不願正視、甚至矢口否認的【關羽被滿清造神為武聖】,確係真實事實。
岳飛從逝後數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在華夏正統王朝的官方地位,從來都更居其上。岳飛的忠義表現,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大義,事跡簡直不勝枚舉;而絕非私人兄弟義氣這種小義。
21世紀很多人對岳飛事跡的不熟悉,經歷滿清近300年統治壓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對南宋史遠不如三國史熟悉的緣故,這裡只怕相關影視、遊戲、小說的影響更大。
至於關羽本身為人津津樂道的「忠義」,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定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殘暴,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
其實這正是特定歷史時期,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而排除滿清統治者刻意壓抑岳飛的因素,僅就人品、功業、能力、百姓愛戴程度、從西晉起歷朝帝王和士大夫評價而論,哪怕單單從蜀漢政權內挑選,諸葛孔明也是遠比關羽更合適得多的、可堪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選。
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畢竟從西晉起延續一千八百多年,諸葛亮一直被歷代賢臣志士竭力推崇,東晉就封武興王,早於關羽被封王千年。
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
唐朝時諸葛亮就已名列武廟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續了這一做法。歷代兵家包括李靖李世民在內,一直就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從不認為諸葛亮不該進入武廟,成為武聖候選。
關羽竟能後來居上,成為武聖,確實是佛道兩教借地域性的關羽崇拜,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宗教因素,和明清易代後滿清官方的特別推崇和造神所致。
----------------------------------------------
岳飛
  岳飛(西元一一○三~一一四一年),字鵬舉,宋相州(河南北部)湯陰人。少負氣節,喜讀經史,勤習兵法。二十歲從軍,為安內攘外,征程及於今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十七省市,每戰必捷。光復建康(南京);又北伐底定中原,奠南宋百餘年的基業,史書每多稱之。高宗皇帝許曰:「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御書「精忠岳飛」製旗獎之。拜太尉、授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封武昌郡開國公,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金人懼,稱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秦檜通敵,獻策調任樞密副使,誣陷死。世不平,詔復官,諡武穆,又諡忠武,封鄂王,立廟祀,廟名忠烈。元修宋史,列誌傳記;明代開國,敬為民族情神象徵,詔封靖魔大帝,從祀歷代帝王廟;清代乾隆贊曰「偉烈純忠」;民國以來,定制關岳合祀,以武聖尊之。生平於事功之外,文章書法與天性純孝,並為後世所重,與勳名同垂不朽。有岳鄂王文集傳於世。(見圖1)。
  母姚太夫人,高宗封魏國夫人追贈周國夫人。妻李氏,名娃,字孝娥,高宗初封正德夫人,復加封楚國夫人。長子雲,追封繼忠侯。次子雷,追封紹忠侯。三子霖,追封纘忠侯。四子震,追封緝忠侯。五子霆,追封續忠侯。長女名安娘,婚高祚,封承信郎。次女幼有至性,通書史,知大義,痛父冤,慟哭含憤抱銀瓶投井死,時年十三,世稱銀瓶小姐。三世孫以岳珂最傑出,為祖籲天辨誣,恩封鄴侯,以名著金佗粹編傳世。
---------------------------------------------
碑碣名稱
武聖廟誌
碑碣類別 廟宇
年代 中曆 民國六十六年冬月
日曆
西曆 1977
地點 國家 臺灣
城市 新竹市
地名 新竹市東區南門街109之1號 新竹武聖廟
位置 天井左壁
資料格式 數量 1
尺寸:縱;橫 106公分:69公分
材質 大理石
形式
原件典藏單位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備註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系統號 0000000257
參考資料
武聖廟誌
碑碣原文
文武之祀尚矣。昔武王克商,周公旦之文德、太公望之武畧,實佐周成大業;伯禽封於魯而周禮在焉,其後乃有孔子集大成為百世師。太公封於齊而方韜傳世,其後亦有管仲輔桓公、霸諸侯、伐犬戎、安諸夏,民到如今稱之。俎豆馨香,溯源伊遠,及夫唐代乃上孔子文宣王之尊諡,而太公亦獲武成王之崇;封其廟祀之制。文宣以孟子為亞聖,武成以張良為亞聖,自是厥降名號因革,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廟制,相沿至今;惟明初太祖以太公為周室之臣,不當祀以王位,而武成廟制遂廢。代而興者,實維關岳;其初皆發自民間,繼而先後升列國家祀典,遜清中葉升關廟與孔廟同列中祀
民國初年,政府申令,議關岳合祀之禮,於是奉岳王與關帝同祀於廟,是即與文聖孔子同列上祀之武聖廟也。其時,臺灣一省猶為日本之所侵據,我國家聲教弗暨,故武聖之廟末立,識者蓋以為闕事焉。今者新竹人士,聿稽儀典洽習輿情,爰集民間私人之力,就其地關帝廟舊址,廓而新之為武聖廟,用符關岳合祀之制,而屬希聖為之誌,紀茲盛舉,其何敢辭。誌曰:
先賢謂武有七德,曰: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又曰:大將之德五,謂智、信、仁、勇、嚴也。夫關壯繆以忠義為民間所景仰,岳武穆以忠孝為國族所崇,敬合祀之,並尊武聖,於以振奮當代之軍心,砥礪後昆之武德,永為我國之干城,豈不懿歟!
黃岡陶希聖撰。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冬月泐石。
碑碣說明
本件碑記係民國六十六年(西元一九七七年)武聖廟勒石,而由陶希聖撰文,敘述奉祀文、武二廟的背景,盛讚武聖廟關壯繆與岳武穆(即關羽與岳飛)合祀的制度;文末並以武德砥礪後昆,永為干城。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 https://goo.gl/PYZe8e
新竹關帝廟
新竹關帝廟
新竹關帝廟為一開三開間三殿式建築格局廟宇,木雕的工藝技術展現於斗座、門雕、通樑等構造,處處有可觀之處。
資產類別: 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竹市東區關帝里南門街109-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96663,24.80274
指定/登錄機關 :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內民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新竹關帝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及具有保存價值評定之。
發展源流
清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始有漢人來到竹塹(今新竹)地區開墾,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淡水同知(清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因事而設)徐治民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有東、西、南、北4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由第32任淡水廳同知王右弼(山東齊東人,生卒年不詳)倡建關帝廟。當時官方鼓勵民眾信仰關聖帝君,藉此教化百姓忠勇報國以加強清廷統治的力量,便由官方興建武廟,於隔年2月完工,為三進式建築格局,位於當時竹塹城南門之內。
清同治10年(公元1871年),時淡水廳同知周武濂(生卒年不詳)有感關帝廟失修將近百年,廟宇損壞嚴重,樑柱受白蟻侵蝕,又因清廷國庫空虛,無法支應修繕費用,乃勸新竹地方仕紳自行募捐修繕,幸地方人士踴躍樂捐,於同年秋天完成整修,讓關帝廟得以留存不致傾圮。清光緒21年(公元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占領後將關帝廟視為官方資產,接收改作陸軍憲兵駐屯所,廟內因而終止一切祭祀活動,直至3年後歸還,開始恢復關帝廟祭典。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臺灣,關帝廟被砲彈擊中毀損,建廟初期雕塑的赤兔馬和牽馬校尉也遭損毀,現難以考據原始風貌。日治末期,軍方更因為了籌措軍費打仗,竟然將廟產賣給張、沈2家,致使廟地變私人所有,神像則移到竹蓮寺存放。此一時期是破壞關帝廟原始風貌最嚴重的時期。
臺灣光復後張、沈2家及其他人士慷慨捐獻廟地,於民國36年(公元1947年)開始募款,於民國38年(公元1949年)進行重修,延聘名匠陸續大肆整修,於民國41年(公元1952年)完工,迎回關聖帝君供奉,並於此時合祀文昌帝君,舉行典禮昭告信眾關帝廟整建完成。
關帝廟在民國65年(公元1976年)建廟200週年時,不僅修補建築的殘缺,續建部將祠及聖蹟館,更於正殿前迎入岳武穆神像(岳飛)加祀,用意為加深人民之愛國心,改名為「武聖廟」。在新竹市尚未改制前,又稱為新竹縣武聖廟。直至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恢復原名為關帝廟,民國76年(公元1987年)又建七曲山景、拜亭及宮牆等,才確立今日新竹關帝廟的樣貌。
主要特色
新竹關帝廟為三開間三殿式建築格局廟宇,有廣闊的廟埕,左右設有山門,分別為龍邊「禮門」,虎邊「義路」,因是武廟又具官廟象徵,無一般民間廟宇的雕樑畫棟,但木雕的工藝技術卻隱藏其中,正門兩側麒麟堵上雕有螭虎,門印上雕著福、祿、壽、喜等字,象徵祥瑞如意,正殿木樑結構上雕有獅子斗座、雀替、螭虎栱、垂花,以及通樑之間的獅子、獅球、南瓜、水果等木雕,雕工精緻可看出木匠的精湛工藝,獅子斗座的背面雕成螃蟹,是1種巧思的結合,象徵科甲及第意義。特別是吊筒(垂花)豎材上所刻的飛天雕像,更是少見的木雕設計,造就了武廟中特有木雕工藝,這些都值得細細觀賞。
整體建築風格上,新竹關帝廟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也不像一般廟宇的花俏,廟中的匾額多數為軍方敬獻,更彰顯出武廟的特性,廟門上並沒有畫上門神,而是用門釘替代,門釘共計108個,屬北方官祀廟宇常見風格,在清代只有宮殿、孔廟及武廟可以使用這樣形式的門,由此也可看出本廟的官廟性質。
關帝廟正殿左右兩牆上嵌有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所立的〈萬世留芳〉碑以及〈鼎建關帝廟碑記〉,一旁有〈重修新竹關帝廟記〉石碑,從石碑中捐獻的地方仕紳可以看出,關帝廟建廟至今的發展歷史過程,瞭解到早期漢人開墾竹塹(今新竹)的歷史過程。
關帝廟一年之中會舉辦數次祭典,分別是關聖帝君的飛昇、聖誕及駒馬爺千秋之日,慶典時必備四果作為敬獻並於聖誕時更會添上壽麵以表對神明祝賀的心意,若是駒馬爺千秋則換上新鮮糧草和水敬奉。另一項重要祭祀為三獻禮,有「啟請」、「誦經」、「獻敬」、「謝壇」等科儀。除此之外,廟方亦會於關聖帝君及關平太子聖誕時舉辦「過限」消災儀式,此儀式源自兩人「過五關斬六將」典故,具消災祈福意涵。
雖然因經過數次的整建,日治時期的破壞與部分文物的流失,但在信眾的努力下,關帝廟位處新竹舊南門城內的歷史位置,仍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與精神的寄託。
門上並沒有畫上門神,而是用門釘替代,門釘共計108個,在清代只有宮殿、孔廟及武廟可以使用這樣形式的門,由此也可看出本廟的官廟性質。
廟門上並沒有畫上門神,而是用門釘替代,門釘共計108個,在清代只有宮殿、孔廟及武廟可以使用這樣形式的門,由此也可看出本廟的官廟性質。
新竹關帝廟於民國41年(公元1952年)重修完工,日後陸續擴建部將祠、聖蹟館、七曲山景、拜亭及宮牆等,才成為今日的樣貌。
新竹關帝廟於民國41年(公元1952年)重修完工,日後陸續擴建部將祠、聖蹟館、七曲山景、拜亭及宮牆等,才成為今日的樣貌。
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
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
新竹關帝廟-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 https://goo.gl/VfXudd
--------------------------------------------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祭禮是中華民族禮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繁瑣與隆重的儀式,維護與強化政權。民國成立後,政府倡導崇敬先賢、尊重忠勇,沿襲了舊式的文教傳統,但那個時期,除舊佈新的禮法已頒布,這種古老的祭祀活動也有了新的變化。長春市檔案館珍藏的檔案中有一卷,是民國四年,暨公元1915年,吉長道公署為關岳合祀典禮等事,與吉林省公署往來文書,其中可見《與祭陪祭官員階級服制清單》、《合祀關岳典祭官員銜名單》、《合祀關岳禮節單》,透過這些詳盡的描述,可以窺探出當年的禮儀盛典。
  一直以來,關羽和岳飛是“忠義”與“尚武”精神的楷模。關羽本是三國時代將領,到了明朝時期,關羽被朝廷授予“關聖帝君”封號,民間更是感佩關羽的忠誠與信義,將他奉為“武財神”。一座關帝聖殿,就是一方水土的民眾的精神像徵與寄託。民國之前,人們到廟中焚香祈求、賽會酬神,皆是百姓自發行為。
  岳飛從宋朝建廟以後,就是民族英雄的化身。1726年,雍正皇帝下令將岳飛移出供奉了幾百年的武廟,追封漢將關羽三代,在全國普建關帝廟,想藉關羽之名,將漢人對岳飛的尊崇全部轉移出去。咸豐三年,清政府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與北方的捻軍令王朝搖搖欲墜,“八旗兵”腐朽不堪,保國安民的任務落到了漢族將領統帥的“團練”,為籠絡這些漢族大臣,清政府寄希望於曾國藩等人像關羽一樣為國盡忠。同時,也是盼望“神靈助順”將關羽祭祀改為“中祀”。其祭品、祭器、祝文等禮儀制度也相應制定,甚至有皇帝親自祭祀,並行三跪九叩之禮。光緒五年,關羽的封號達到26個字:“忠義神武靈 v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由清政府賜給地方關帝廟的匾額更是數不勝數。
  長春也有一座關帝廟,原名朝陽寺,始建於1799年。長春建制較晚,清代嘉慶五年,即公元1800年,才設立長春廳,因此又有“先有關帝廟,後有長春廳”的說法。這座朝陽寺由一組廟宇群組成,其中建有關帝廟、娘娘廟、狐仙堂、玉皇大帝廟等。關帝廟是主建築,所以人們將這座寺廟稱為關帝廟。
  民國時期,北京政府對關、羽岳二人推崇備致,將二人合祭的祭禮細化成規章制度,有著極其複雜的歷史背景與原因。
  1914年11月20日,袁世凱發布將關羽和岳飛合祀的告令,其中盛讚其二人:“關壯繆翊贊昭烈,岳武穆獨炳精忠。”“誠以忠武者,國基所以立,民氣所以強。當此民國肇興,要在尚武。”可以看出北京政府在內憂外患之下,試圖借用關羽等傳統忠義人物,恢復舊有的道德價值觀,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
  當時的北京政府禮制館認為:“關岳本非全是武人,關壯穆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岳忠武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二公當時並有國士之目。今第名之曰武廟,殊未足以盡其為人,況孔子廟已不名為文廟,則關岳合祀自應直稱關嶽廟,乃為得當”。關嶽廟由此定名。只是當時全國各地皆有關帝廟,臨時將廟宇匾額改變,以應對政府的舉措。
  1915年,徐世昌主持的民國政府禮制館制定了《關岳合祀典禮》。對其祭所、祭期、祭禮等作了詳細規定。
  《關岳合祀典禮》記載,京師關帝廟“除春秋致祭外,還在每年國慶節日舉行大閱告祭禮。大閱前一日,大元帥遣副總統或參謀總長、陸海軍總長一人詣廟告祭關岳。”參加祭祀行禮者皆穿軍服,而不用祭服。
  參照民國北京政府祭祀關岳典禮的模式,其由民國政府的陸軍總長主持,此次長春的關岳祭禮典禮也由西鎮守使為主祭官,“祭日正、分獻官服禮服,與祭軍官服軍禮服或軍常服,警官服警禮服或警常服。”
  在《吉林督軍公署公函》記載:“本年四月五日為舉行關岳合祀春戊祭典之期,在長春關帝廟為祭所,所有與祭、陪祭各員均定於是日上午八時齊集關帝廟舉行祭典。”每年農曆二月、八月的第一個戍日,由政府主導的祭祀典禮會如期舉行,取代了民間的自發性廟會。北北京政府禮制館認為,祭祀由典儀引導,整個過程由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和送神共六部分組成。依照北京政府的典籍制度,地方也制定相應的禮儀規範。在這件《合祀關岳典禮秩序》中,細緻地刻畫了整個儀式:典儀、司樂者鼓初嚴、執事官就位、鼓再嚴、燃燭焚香、鼓三嚴、主祭官陪祭官及分獻官就位、迎神、作樂……
  《合祀關岳典祭人名單》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人員角色分為十六種:主祭官、陪祭官、典祭官、分獻官、糾儀官、典儀官、贊引、對引、司樂、司祝、司爵、司帛、司福胙、司福酒、燃燭、焚香。當時駐在長春的省、縣機構主要人物都參與了這次祭祀儀式。主祭官是西鎮守使;陪祭官是榮道尹;與祭官是軍政法警學紳高各機關人員;分獻官是王參謀長國棟張副官長繼宗;作為一縣的主要首腦,趙知事則充當了糾儀官。
  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樂曲在六個進程中演奏《建和之章》,《安和之章》、《靖和之章》、《康和之章》、《蹈和之章》。
  民國成立後,北京政府廢除舊禮法,蠲除跪拜禮,而採用鞠躬握手禮,這一次的祭祀儀式便是鞠躬禮。
  民國時期,從北京政府到地方,1915年至1926年之間每年都舉行關岳合祀典禮。只是在長春這個“偽滿洲國”首都,一直保留著關岳合祀的政治儀式。
  長春關帝廟歷經歲月,解放後關帝廟一度閒置。“文革”開始後,寺廟改為小學,後來又變為了工廠。如今,這座建築群,已是歷史記憶,連廢墟也未曾留下。2002年,在原址樹立了一座金身關羽像,算是對歷史的一種懷念。
  如今祭祀禮義已失落,本文對民國時期關岳合祭歷史的梳理,並不是希翼重建一種典章制度,而是在追根溯源中,感受消逝的文化、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生活軌跡。
----------------------------------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關岳合祀”典禮
2016-10-25 那角落>> 關公文化彭允好
遵從袁世凱之令,民國政府的禮制館在稽考唐宋以來武成廟祭祀制度的基礎上,擬定了《關岳合祀典禮》。禮制館館長徐世昌認為“典秩所在,武義之宗”,建議合祀關岳的祭所應該像孔子廟一樣以姓氏為名;木主題諡號,而棄用“道家之謬號”;從祀者,“氣節為上,武略次之,義貴謹嚴,寧遺勿濫。前清將帥民國先烈有待論定,暫就缺如。謹擬自蜀漢張飛至明周遇吉,都凡二十四人列位兩序,以配肸蠁”。袁世凱批令稱:“準如所擬辦理,即由該館通行準照折存。”
  1915年3月,徐世昌主持的民國政府禮制館完成《關岳合祀典禮》。該典禮包括“京師關嶽廟祭禮”、“地方關嶽廟祭禮”和“說明書”三部分。京師關嶽廟祭禮是國家祭祀關岳的儀禮。《關岳合祀典禮》對其祭所、祭期、祭禮等作了詳細規定。
  1.祭所與祭期:京師關嶽廟位於德勝門內鼓樓西大街,是由同光年間已荒廢的武聖王廟改建而成。京師關嶽廟沒有因襲清代武廟的稱謂,原因在於禮制館認為“關岳本非全是武人,關壯穆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岳忠武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二公當時並有國士之目。今第名之曰武廟,殊未足以盡其為人,況孔子廟已不名為文廟,則關岳合祀自應直稱關嶽廟,乃為得當”。京師關帝廟祭期確定在每年“春秋分氣節後第一戊日”。在禮制館看來,不將祭期定在春秋二仲的上戊日,是為了避免與上丁祀孔太接近,而造成“禮煩人倦”,“轉失敬意”。“春秋分氣節後第一戊日”的日期確定,尚不失春秋致祭的傳統意味。
  2.齋戒與祭禮:京師關嶽廟春秋祭祀,如遣副總統或參謀總長、陸海軍總長一人將事,則不必齋戒。如果特行崇典,由大元帥袁世凱本人親詣行禮,則需在祭祀前一日齋戒以示莊嚴。祭禮為二拜三行禮。為使關岳祭祀與其他大型國家祀典有所區別,將儀典程序中的“答福胙”改為“受祳”。
  3.受祭者與獻祭者:京師關嶽廟主殿內正位在左奉關壯穆侯,右奉岳忠武王,均南向。禮制館對關嶽廟從祀者作了取捨標準:“一、忠武可風;二、史傳有徵;三、通於流俗;四、身為將帥。另有六類不錄,功德顯著別有廟祀者、文臣死事守土就義者、人所詬病史有惡聲者、跡備稗野事軼村坊者、事費數典人待論定者、位秉鈞衡名居裨貳者。 ”據此,確定從祀者24人,具體為:張飛、王濬、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東位西向;趙雲、謝玄、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錡、郭侃、常遇春、藍玉、週遇吉——西位東向。東西兩向均北上。在從祀者問題上,禮制館避開了清代將帥和民國開國忠烈。另外還規定,其由大總統特准予祀者不在此限。
  為消除關羽身上的神話色彩,彰顯“尚武之精意”,關羽的木主只題寫“關壯穆侯”,岳飛的木主也只題寫“岳武穆王”。從祀諸將士像孔子廟兩廡的從祀者木主一樣,直書姓名。
  京師帝王廟主持祭祀的獻官稱謂也因人而異,大總統遣副總統或參謀總長、陸海軍總長,稱為“承祭官”。大總統親詣行禮,則稱“大元帥”。這也是為了突出“尚武”的用意。
  4.祭品與祭器:禮制館參照清代武成廟和嶽廟的祭品與祭器的規制,確定了京師關嶽廟的相應制度,具體如下:主殿正位籩豆案上各爵墊一,其前各豋一,實以太羹;鉶二,實以和羹;簠二,實以稻粱;簋二,實以黍稷;籩十,實以形鹽、槀魚、棘、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十,實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統一設俎,實牛一,羊一,豕一。香案上設爐一,燭台二。從祀位器數悉與孔子廟十二哲位同。
  5.陳設與樂懸:主殿“正位籩豆案二,其前香案二,又前統設俎一,皆南向。東序一龕,西序一龕,東向籩豆案各四,統設俎香案東西各一。殿中少東祝案以北,向東尊桌一,接桌一,西尊桌一,接桌一,祳桌一,均北向。正位神龕旁饌桌東西各一,南向東序。從祀位。右供張”。祀樂“設樂懸於殿外階上,鎛鐘一,特磬一,編鐘十有六,編磬十有六,琴六,瑟四,簫四,篷四,篪四,排簫二,塤二,笙二,建鼓一,搏拊二,柷一,敔一,干戚三十有六,麾一,旌二,東西分列如儀”。另外,祭祀之前“鼉鼓三嚴”儀節所用鼓,擬用鼖鼓,而不用建鼓。禮制館認為,關嶽廟祭祀應當像祀孔典禮一樣,在祭祀之前進行“黿鼓三嚴”。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孔子廟取“大昕鼓徵”的含義,而關嶽廟則取“備守三鼜”的意思。
  6.祝文與樂舞:禮制館為京師關帝廟祭祀所製祝文云:
  惟某年月日,陸海空大元帥某(遣官則云遣某官某)敬祭於關壯穆侯、岳忠武王曰:惟神河嶽英靈,乾坤正氣,忠誠激於金石,武烈炳於旂常,高義薄雲,動寰區之景慕,精忠報國,垂後進之楷模。信大節之相符,宜有功而必祀。奠千秋之俎豆,廟貌長留,靖八表之戈鋋,民生受福。震今鑠古,元精爭日月之光,異代同時,壯採肅風雲之氣,永虔肸蠁,勿替明禋,尚饗。
  祝版用白紙墨書。
  祭祀儀節相應樂章如下:
  迎神樂奏建和之章,辭曰:尚武兮新邦景,前徽兮烈光緬,翊漢兮神威啟,精忠兮靖康明,祀事兮惟誠,庶居歆兮苾芳樂。
  初獻樂奏安和之章,辭曰:颯爽兮英姿,肅靈風兮兩旗,椒馨兮始升薦,嘉幣兮明粢,來格兮洋洋,神憑依兮在茲。
  亞獻樂奏靖和之章,辭曰:振萬舞兮宮懸,申弍觴兮告虔,赫濯兮聲靈,仰神兮億年。
  終獻樂奏康和之章,辭曰:河嶽兮降神佑,啟我兮後人,清酒兮三申,通精誠兮明禋。
  撤饌樂奏蹈和之章,辭曰:備物兮吉蠲,將告撤兮瓊筵,神享兮克誠,垂英靈兮後光。
  送神樂奏揚和之章,辭曰:瞻祠廟兮神歸,翩雲駕兮驂騑,靈盼兮昭回,承嘉休兮德威。
  禮制館因為“前清孔子未升大祀以前,樂用文舞六佾”,所以祭祀關岳擬改用武舞六佾以表示敬祀王侯的古武精神。
  《關岳合祀典禮》規定,京師關帝廟除春秋兩戊日隆重致祭外,還在每年國慶節日舉行大閱告祭禮。大閱前一日,大元帥遣副總統或參謀總長、陸海軍總長一人詣廟告祭關岳。當日夜半,執事官在正位神座南面建國旗、大元帥旗,兩序分建所閱軍隊旗,前庭放置所閱軍器。在神位西北設立瘞坎。在殿上正中束牲。主殿南北首偏東設一盟書案,偏西設一祳案,階下正中設一受祳案。祭品只用酒脯。祭器每案籩豆各一。東階上設國樂,西階上設軍樂。參加祭祀行禮者皆穿軍服,而不用祭服。具體行禮進程為:辨位,獻祭(司盟接盟書奉於案,黿鼓三嚴,國樂作,奏國歌,告祭官以下咸三肅,樂止),讀盟書,受祳,撤饌,送瘞。另外,還規定“凡出師告祭、旋師告祭,一切儀文器數,均與大閱告祭禮同。隆禮有加,則大元帥親詣行禮”。
  禮制館所擬的京師關嶽廟大閱告祭禮,在祭品上襲用了清代關帝廟五月十三日之祭的相應規制。祭器又彷照明代式樣。祭禮由二拜三行禮改為“三肅”禮。三肅,是古代著軍服者所行的敬禮,取軍人凱旋而表達喜慶的含意,與民初的鞠躬禮接近。為簡化禮節,像釁鼓、奠矢、酹雞血酒等前代師祭儀節均廢而不用。
  1914年,民國北京政府將醇賢親王廟改造成京城關嶽廟。因為財政吃緊,北京政府一時無力為關羽和岳飛建造一座體現民國氣派的神祠,於是開始改用前朝舊物。經過一番考量,決定將鼓樓西大街的醇賢親王廟作為京城關嶽廟的改造之所。醇賢親王廟於1899年建成,奉祀清朝道光皇帝第七子即光緒皇帝父親和宣統皇帝祖父愛新覺羅奕譞。此廟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其中院又有東西跨院。中軸線依次為琉璃照壁,中門,外為八字牆,兩旁各有一座琉璃門;中院內東有焚帛爐,西有祭器亭;正殿7間,殿前有月台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后寢祠5間。因為這是晚清皇家於宮廷之外最壯闊豪華祠廟建築,所以北京政府並沒有在關岳像享殿上大做文章,只是在原祠廟后寢祠雕塑關羽和岳飛神像而合祀之。
  民國北京政府從1915年至1926年之間每年都舉行關岳合祀典禮。因為關羽和岳飛畢竟都是帶有軍事行伍色彩的忠義神靈,所以祭祀典禮通常由民國政府的陸軍總長主持,如1918年4月1日京師關嶽廟春戊祀典,即由陸軍總長段芝貴恭代行禮,翌年春戊祀典則由陸軍總長靳雲鵬恭代行禮。這一時期關岳合祀典禮常緩期舉行。1918年關嶽廟春戊祀典本應在3月22日(戊辰日)舉行,後改在4月1日(戊寅日)。1919年秋戊合祀關岳,祭期推遲到10月13日(戊戌日)舉行。對關岳合祀儀典的延期,這與南北軍閥混戰有關。
  需要辨析的是,前已提及禮制館將從祀關岳的人選定為“蜀漢張飛至明周遇吉”等24人,但內務部曾對旭烈兀和郭侃從祀關岳頗有微詞。1917年11月《晨鐘報》報導了其“修正關嶽廟從祀”的建議,雲:
  關嶽廟從祀共二十四人,系前禮制館所釐定,內有旭烈兀,郭侃二人。聞內務部以二人名績不甚顯著。於該館原定史傳有徵及通於流俗之例,未盡符合,且郭侃為建策平宋之人,以之從祀岳忠武之尤覺情理不順,現已據情呈請廢止旭烈兀、郭侃從祀關嶽廟,以正祀典雲。
  內務部開出3條廢祀旭烈兀和郭侃的理由:其一,“史傳有徵”不足,事實並非如此,旭烈兀與郭侃均為蒙古名將,戰功卓著,彪炳史冊;其二, “通於流俗”不夠,指出漢人社會不熟悉這兩位蒙古將領,倒也確屬實情;其三,指斥“郭侃為建策平宋之人”,表明內務部在政治思想意識上依然奉大宋為以漢民族為主的國家正統,視“建策平宋”的漢人郭侃為異族張目之叛逆分子。既然中華民國奉行“五族共和”政治思想,那麼即使郭侃在歷史上曾“建策平宋”,宋元交替也屬於中國內部政權更迭,郭侃之英烈行為亦可當與岳飛一視同仁,揚岳飛而貶郭侃,某種程度上難免狹隘“民族主義”遺緒之嫌。然而,京師關嶽廟畢竟是祭祀關羽和岳飛的,而岳飛乃南宋時期保宋抗金之忠義名將,將“建策平宋之人”郭侃如儀配享在“保宋抗金”的岳飛神像前,在歷史性的民族情感上難免令人感到彆扭,甚至在神聖符號的歷史邏輯上會顯得很荒唐,很難令民國時期到關嶽廟參與祭拜岳飛的廣大漢族民眾在民族心理上欣然接受。不過,內務部的這項建議似乎沒有被採納,翌年6月18日,《晨鐘報》再次報導了同樣的消息。儘管民國政府對此問題最終處理結果不得而知,但這也證明如將歷史上的“忠義”人物轉化成歷史性的“忠義”符號來崇拜奉祀,還是必須尊重歷史客觀性和民眾歷史情感的。
  當時民間對於關岳從祀人選也有與禮制館不同的看法,張伯楨請以明末抗金人物袁崇煥從祀關岳就是典型的一例。1915年,經張伯楨獻議,興武將軍朱瑞在增祀武廟名單中列入袁崇煥,請袁大總統定奪,袁即發交禮制館核議。禮制館以袁崇煥“原系文臣,無庸置議”具覆。張氏於是寫成《袁督師應配祀關岳意見書》,以十大根據駁禮制館之說,還聯絡了當時18省的將軍、都督、北京各部院長官,以及在京粵籍官員、名流、廣東地方紳耆共200人,分頭籲請總統駁回禮制館原議,崇祀袁崇煥於關嶽廟,讓這位曾經在明末以抗金著稱的袁崇煥之沉冤得以雪洗,“以闡幽光”、“壯士氣而勵忠貞”。雖然張伯楨“為此事,兩年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然而禮制館終究沒有接受這一建議,張氏為此黯然神傷。
----------------------------------
奉祀主神:五恩主和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所謂五恩主,乃是日治初期鸞堂戒煙運動之後,因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法門之傳佈,而以此三恩主崇拜為核心,統合其他恩主崇拜的鸞堂,因而使恩主的崇奉由三恩主擴張到五恩主不等。這之間因各鸞堂因本身派別的不同造成奉祀神明的歧異。在光復後由台中明正堂的扶鸞作品中給予擴大解釋,認為鸞堂五恩主為玉帝答應不重渾沌塵世之後其所下昭旨中的五位,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玄天上帝等。此等字意味不只五位下凡渡眾,還有文昌帝君、豁落靈官王天君。因此鸞堂供奉之五恩主亦有並列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文昌帝君也有另列豁落靈官王天君,亦無誤。智成堂則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先天豁落靈官王。(節義寶鑑1901年)
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誕生於桓帝延熹三年(西元一六○年),關聖帝君一生正氣浩然,義凜千秋,好讀左氏春秋是中華民族所崇拜之「武聖」,其一生忠君愛國,待人至信事反仗義,謹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中國子民寫下歷史上永不磨滅的忠義典範。儒門學子尊奉為五文昌之一,鸞門即稱...MORE
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
孚佑帝君即純陽祖師,姓呂諱嵒,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號回道人,中原河中府永樂縣人。續文獻通考:「呂嵒字洞賓,蒲洲永樂縣人,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已時生,異香滿室,天樂浮空,有白鶴飛人帳中忽不見。」辭海:「呂洞賓,唐京兆人,名嵒,一作巖;字洞賓,號純陽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MORE
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
神稱:竈君又名「東廚司命真君」「九天司命真君」「竈王」一般稱「竈君公」、俗曰「司命竈君」「灶君公」,鸞門奉為三恩主之一,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竈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東廚」,謂庖廚也。按昔時庖廚之門在東,故有庖廚東廚之稱。MORE
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
神稱:豁落靈官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君、王天君、王元帥、玉樞火府天將。
略傳:豁落靈官天君,民善、是北宋徽宗時代煉丹得道方士,曾拜薩守堅真人為師,習得符法之術,是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道書記載:薩守堅真人...MORE
御前元帥精忠武穆王岳恩主
(聖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
鸞門五恩主之ㄧ,姓岳名飛,字鵬舉,宋相洲湯陰人(今河南湯陰縣)永和鄉人,生於宋徽宗崇寧二年(公1103)二月十五日巳時,是時有大鳥...MORE
武財神
略傳: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MORE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為文昌星、文昌神、文昌司命或梓潼帝君。民間信仰認為文昌帝君有五位,即「關聖帝君」、「孚佑帝君」、「梓潼帝君」、「魁星」及「朱衣」。
梓潼帝君原為唐朝人士,名喚張亞子,因家住四川省梓潼縣,東晉時人。官至士大夫。帝君所傳之書有感應篇、陰騰文(丹桂藉)、勸孝文...MORE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略傳:孔子為春秋時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國歷推算,為九月二十八日。
孔子生有聖德,學無常師,嘗問禮於老聃,學樂於長弘,習琴於師襄,不恥下問,以三人行必有師焉,初為魯國之司空於周敬王二十年任大司寇...MORE
周倉將軍
神稱:周倉將軍。
略傳:周倉為東漢平陸人,係關帝之部將,即關帝像兩側有短鬍大眼之將軍,關公督荊州時,使周倉守麥城,吳兵襲荊州,關公於失荊州後,走麥...MORE
關平太子
神稱:關平太子、關平帝君。
略傳:關平太子:關聖帝君之長子也,名平,字坦之,祖藉山西省河東,生於漢靈帝(西元一七八年)戊午歲五月十三日,年少時隨帝君任事...MORE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大魁夫子、魁星君,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我國古代對北方天空所形成的北斗七星,各有命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MORE
地藏王菩薩
神稱:地藏王;佛家諸菩薩之之一,亦世稱幽冥教主,地藏王統轄冥府十殿閻王,綜理檢察人間善惡,以靈獸為座騎,獸名曰獍,或名諦聽。
略傳:地藏王姓金,名喬覺,是暹羅國王的支族,慈心貌平,穎悟敏然,身高七尺,頂額高聳,奇骨特凸,才力能敵十人而不敗,曾說,六籍寰中...MORE
神農大帝
神農,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爲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爲「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爲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爲守護神。MORE
福德正神
神稱:福德正神、土地公、福德爺、老土地,也有稱后土。
略傳:按自古以來土地神為「社神」。「社神」本來是一自然神,自皇帝到平民,都得對土立社,以祈福報功,另祈祀之神叫:「社」,祀神之所... MORE
值年太歲
又稱歲神、或者歲君,相傳「太歲」乃百神之帥,主掌人間的禍福吉凶,太歲星君共六十位,每位神名都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循環相配而得,依序輪流當值,總稱為「六十甲子值年太歲星君」。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 https://goo.gl/q6rvC0
------------------------------------
【祈安大法會】【祭解】【擲筊禮儀】【求籤】【平安袋】【安太歲】【扶鸞】
【祈安大法會】
祈安大法會也就是俗稱的「禮斗」、「拜斗」,淵源於漢朝,始創於張道陵張天師,是一種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為信眾消災解厄、延生長壽的科儀。由於祈求闔家平安、國泰民安,所以智成堂又名之為「祈安大法會」。歷史上也曾記載三國時代呂蒙禮斗、諸葛亮禳星的典故。
人的魂魄來源與歸宿均在於「斗府」,南、北斗星君分別具有陶魂、鑄魄之功,注生、迴死之能,因此「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據《北斗星君賜福真經》記載,每個人的性命五體因出生年干支的不同,而分屬於北斗七星君所轄,稱之為「本命星君」:
․子年生人屬貪狼星君;    ․丑、亥生人屬巨門星君;
․寅、戌生人屬祿存星君;   ․卯、酉生人屬文曲星君;
․辰、申生人屬廉貞星君;   ․巳、未生人屬武曲星君;
․午 年生人屬破軍星君。
如出生年所值干支中有「子」者,即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等年出生者,屬貪狼星君所轄。本命星君每年六度下降人間,拜斗時虔誠禮拜自己的本命星君,適可懺罪消災,請福延生。
元辰斗中的法器意涵深遠
斗:圓形的米斗,象徵大地載生萬物。
傘:象徵蒼天覆育萬物。
米:斗中滿滿的白米象徵生命綿延不絕斗
米上則安奉鏡、劍、秤、剪、尺等五
種法器,以符五方五行之數。
鏡:中立大圓鏡也就是「元辰牌」,以返
照本命大放光彩。
劍:左奉青龍七星劍,以斬除不祥。
秤:右安白虎兩升秤,以上合天心、下符
百姓。
剪:前迎朱雀剪,以除邪祟。
尺:後衛玄武大法尺,以領神兵鎮威。
舉行時間
祈安大法會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除了沿襲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大典的傳統,更深深蘊涵 關聖帝君「讀春秋行大義」的寓意。正月祈安禮斗法會於農曆正月七日至九日舉行,八月祈安禮斗法會則於農曆八月一日至三日舉行。
【祭解】
恩主公是眾生大慈父,我們的苦難, 恩主公知道;我們的祈求, 恩主公也都聽到了。
恩主公大開方便門,以祭元辰、祭關限、祭星、掩魂等祭解來護佑我們,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去面對人生種種苦難的試煉;也讓我們不會被苦難駁倒而失去正信和正念,而有機會去領略生命旅程的豐富和甘美,感謝 恩主公「願引愚蒙同入道」。以下介紹各項祭解服務的參加須知,希望信眾能夠輕輕鬆鬆自助與助人。
消災祈福補命補運-祭解項目.
祭解的意義在於透過消災法會,課誦《南斗星君延壽真經》、《北斗星君賜福真經》,以祈求趨吉避凶,諸事平安。其內容包括四項,不同的需求可參加不同的項目。
祭解時,須準備米糕和帶殼的桂圓,米糕可增強生命力,象徵補命、補運之意;桂圓又稱「福圓」,食用時須破殼,象徵除舊 布新、否極泰來之意。
一、祭元
元辰指個人的「本命」,古時以干支紀年,個人出生的年干支即為本命,如癸巳生人,即以癸巳為本命。本命元辰昏暗,運勢不順時,較易是非不分、判斷錯誤,甚至於誤入歧途。祭元辰的用意即在於祈求本命元辰光彩,理智光明而能分辨是非善惡,以期消災解厄。
二、祭關限
凡生辰帶來或遭遇關煞時,宜參加祭關限以預防或化解之。比較重要的關限包括:水火關、冥府關、祭車厄、祭刀厄、生產關、血光關、祭官符…等。
三、祭星
個人的運途,隨九星行運而有所起伏變化,當於所屬星君下降之日,虔誠參加祭星補運借此化解之,故一個月固定有九天的祭星日。九曜星君為:計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陰星君、土德星君、
羅日侯 星君、太陽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
四、掩魂
無論男女信眾,從五歲開始,每隔九年「走刑運」。十四歲、廿三歲、三十二歲、四十一歲、五十歲…等,該年較易發生事端,影響自己或家人。因此,最好掩魂以化解之。
【敬神禮儀-擲筊禮儀】
與恩主公相對談
擲筊的目的在於請求 恩主公聖裁指點迷津,讓信眾走上人生正確道路,同時啟迪內在智慧,沈澱錯綜複雜的思緒與安撫徬徨不安的心靈。杯筊的形狀如初三的月亮,或竹製或木製或塑膠製,一組兩片,大小完全一樣。凸型的面稱為「陰」或「俯」;平型的面稱為「陽」或「仰」。
擲筊程序
一、向 恩主公稟明
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於掌心中,先向 恩主公稟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 恩主公聖示指點的事由
,一次以一事為原則。稟明敘述時,應條理分明,簡單扼要,避免囉唆冗長而失去重點。
二、請 恩主公聖示
稟報完畢後,先暫候數十秒鐘,讓 恩主公有所時間斟酌一番,接著才進行擲筊的動作。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高舉至眉心間;再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就是一般所謂的「投空擲地」。
宜特別留意的一點是:擲筊請示以一次為定,不可一而再、再而三,非擲得聖筊不得,如此執著行為已然失去清淨心、虔誠心,這種不正確的擲筊方法所得結果,已變得無意義。同時宜注意,相同的事由,須待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再請領 聖示。擲筊結果有三種:
˙「聖筊」:呈現一凸、一平,表示 恩主公聖裁「對、好、可以」。
˙「陰筊」:呈現凸、凸,表示 恩主公聖裁「不對、不好、不可以」。依傳統,凡是重大事情獲陰筊時,不宜於短期內再請筊。
˙「笑筊」:呈現平、平,表示陳述不清楚無法裁示。另外,若信眾明知機緣不具足,仍然抱持請示看看的心態;或信眾自有主張、已有定數,實在是多此一問的情況下,都會獲得笑筊。
杯筊的由來
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卜教》中記載,古人以蚌殼作為貨幣,亦採用兩片蚌殼作為杯筊,當時稱為「杯珓」。但是蚌殼容易摔裂,於是後來改用木製或竹製,將一小段木頭或竹根中分為二,略削切如蛤形。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以盛水如杯子,於是用「杯」這個字;珓的音和「教」的音類似,表示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們,才用「珓」這個字。
廿四孝中亦有一則故事與杯筊有關,傳說:丁蘭是個大逆不孝的農夫,每當母親晚些送飯時,就會惡言相向甚至於動手毆打她。有一天,丁母又遲到了,丁蘭好生氣,心想到時候一定要迎頭痛打母親一頓。
這時候,不經意看到有一隻小鳥,口中啣著餌食飛到樹梢,他很好奇,就躡手躡腳爬上去瞧瞧。原來母鳥生病了,羽毛掉了不少,小鳥正餵食虛弱的母鳥。丁蘭深自悔悟,當下發願從今以後要好好孝順母親。
此時,丁蘭看到母親從大老遠匆匆跑來,馬上敞開雙手奔向母親。母親誤以為丁蘭又要毆打她了,情急之下躍入大池塘中。丁蘭大吃一驚,立即跟著跳下去,但是在悲切的哭喊聲中,他遍尋不著母親,一直努力到日落西山,只找到一塊木板。丁蘭抱著木板回家,把它當做母親一般日夜奉祀,這就是「神祖牌位」的起源。而後丁蘭又裁了兩塊木板,並做俯仰陰陽兩面,無論何事,都用這兩塊板子請示母親,亦被視為「杯筊」的起源故事。
【求籤】
恩主公呀請指點-求籤須知
當信眾行走到人生的各種十字路口,內心感到茫茫然時,總是會想到來寺廟求支籤,希望從七言絕句的籤詩中,去解讀 恩主公的啟示。事實上,籤詩的內容每每勉人行善事除惡習,才能避凶趨吉,捨危就安,所以籤詩亦可視為「善書」的一種。
籤理和個人的作為是關連互動的,好籤得配合佳言善行才能實現;歹籤更應端肅謹慎,遷善改過以求化解。「解籤應作善解,不宜直接論斷吉凶好歹,得勉勵信眾照理而行。」
求籤的程序如下:
一、稟明個人資料及事由
首先須向 恩主公稟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 恩主公出籤指示的事由,以一事求一籤為原則。
獲得 聖筊後,才能夠開始抽籤。
二、確認所抽取的籤支
從籤筒中取得籤支,待看清楚標示第幾首,例如「第八首 甲辛」,牢記在心之後,應先將籤支放回籤筒,以方便其他信眾取用。接著,再向 恩主公擲筊請示,確認所欲指示的是否就是「第八首 甲辛」。若未獲得 聖允,須繼續抽取另外一支籤,直到所抽取的籤支獲得 聖允為止。
三、發籤詩處請取籤詩例如獲得 聖允的是「第二十二首 丙乙」,即可前往本堂「發籤詩處」請領該支籤的籤詩條。
好籤、歹籤宜善解
關聖帝君聖籤有一百首,由七言四句詩所組成。可占求:婚姻、家庭、事業、疾病、命運、行商、功名、生育、訟事、風水、謀望、農漁畜牧、失物、尋人、旅行、遷居、置產…等。傳統說法:求籤最好在夜靜、清晨、上午為吉,過午不占、酒後亦不占等。
聖籤中所標示的吉凶有:大吉三、上上九、上吉十七、中吉廿二、中平廿七、下下廿三。大約有五分之四的人會得到滿意或比較滿意的答案,對於安定信眾的心靈,發揮了很大的力量。
好籤、歹籤須作「善解」,不宜直接論斷吉凶禍福,得勉勵信眾照理而行。籤理和個人的作為互相關聯,好籤得配合嘉言善行,才可能實現;歹籤更應端肅謹慎,遷善改過以求化解。
【心靈寄託好安心-平安袋】
依恩主公的聖意,平安袋分為三種:
一、契孫平安袋
小孩或成人為祈求平安順利,希望成為 恩主公的契孫者,請先向 恩主公稟明個人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並誠心祈求 恩主公收為契孫,之後再擲筊請示。獲得 恩主公聖允,即可到本堂登記姓名、住址、年齡,請領契孫平安袋、福壽糕及平安米,本堂並接受信眾隨喜捐獻。
常有信眾詢問,家裏有人生病、住院,是否也可以祈請平安袋?像此種狀況的話,參加祭關限即可,例如冥府關、血光關…等。
契神信仰
由於孩童「細漢歹育飼」,所以在民間信仰中,有拜認神明為契父、契母的習俗,以護佑孩童長大成人,出人頭地,即是所謂的「契神信仰」。
立契的時間,一般多選在契神聖誕日,立契之後戴「貫絭」,成為該契神的契子、契女,即義子、義女。所謂貫絭,就是用一條紅絲線貫穿一個方孔錢,然後將之戴在孩童頸上,象徵契神隨身保佑。以後每年的契神聖誕日,家長都要帶契童到廟裏「換絭」(換紅絲線)。年年如此,直到結婚前日「謝神拜天公」,並行「褪絭」。
恩主公契孫
本堂是供奉 五聖恩主的聖廟,所以收「契孫」,即義孫之意。同時謹遵 聖意,為了濟世度眾,舉凡孩童、成人,皆可拜認 恩主公為契爺爺,並以平安袋取代貫絭。
換發平安袋
為因應年歲的增長,平安袋一年一換。本堂訂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 孚佑帝君呂恩主聖壽日至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關恩主聖壽日換發契孫平安袋,請信眾回來重新辦理登記,本堂並將再次整理入疏,祈求 恩主公護佑吉祥平安
二、行車平安袋
開車族為祈求行車平安順暢,請向 恩主公稟報自己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車種(汽車、機車‧‧)及車號之後,擲筊請示可否請領行車平安袋,若 恩主公聖允,則可至本堂領取。
三、兵役平安袋
青年朋友為祈求服兵役期間平安順利,
不須要擲筊請示,就可以直接向本堂請領兵役平安袋,之後再向 恩主公稟報自己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服兵役地點)及軍種、役期,並祈求 恩主公保佑兵役期間平安順遂。
安太歲】
行善積德最吉祥-安「太歲符」
太歲就是木星
太歲又稱為「歲星」,指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大、磁場能量最強的木星,因此向來就受到中國天文學家的重視。
以時鐘作為比喻,地球如長針,木星如短針,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等於花一年走了一個刻度;木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等於花十二個地球年走了十二個刻度。這十二個刻度,殷商時稱為「十二地支」,與「十天干」循環配合,六十年一周,稱為「一甲子」。道教進一步將之神聖化,成為六十尊元辰星宿神,輪流掌理人間禍福一年,稱作「值年太歲」。
太歲與十二生肖
由於地球與木星公轉的速率不同,於某些角度會形成正向的狀態,某些角度會形成負向的狀態。中國人由此延伸,並與十二生肖搭配,而演繹出本命年合方及沖犯之說的星命思想。
例如肖狗者每隔十二年逢狗年,為「年沖值年太歲」;再加六年逢龍年,為「對沖值年太歲」。通常在這兩年運氣較不順,易於生病、破財或有無妄之災。
民間習俗
俗諺云:「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農業社會時代,凡沖犯歲運的人,都會在新年開春期間,到廟裏請一張太歲符回家張貼,早晚點香默禱,以祈求值年太歲鎮年化運,名之曰「安太歲」。現今則流行到宮廟去認捐安太歲,以求心安。
本堂濟世方式於每年歲末,為信眾準備有「值年太歲星君神位」,善男信女若欲在家中「安奉 太歲星君」,可到本堂請領。並請恭持至正殿前,向 恩主公稟報姓名、生辰、住址,以虔祈鎮年化運,平安吉祥。同時,期盼安太歲的信眾,保持理智清明,積極行善積德、悔過斷惡,用心照顧自己的運途、事業、婚姻,以祈平安、迎清吉。
請「太歲星君神位」儀程
◎請領注意事項
一、稟報:信眾請領後,應虔持「太歲星君神位」向 五聖恩主稟報原由,包括姓名、生辰、住所等資料及安奉祈求事由。
二、清淨:請信眾保持身心口三業清淨,奉行五倫八德,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安奉、辭謝儀程
信眾請「太歲星君神位」回家安奉,宜心虔志誠參照以下儀程進行,所有日期皆以農曆為準:
一、安奉儀程:安奉日期以正月初一、初九、十五日為佳,正月其他時日亦可。家中設有神案者,張貼於神明左側(以神像的坐向為準),不得高於神明;未設神案者則張貼於客廳清淨處,若周遭環境允許,亦可安置香爐。準備清茶、水果、餅乾等簡素供品;再焚香或合十虔誠默念,一一稟報需安奉 太歲星君的家人之生辰、住所等基本資料,恭請「○○值年太歲○○星君神位」坐鎮本宅,賜福增祥,護佑闔家平安。
二、敬  拜:請於每日早晚焚香或合十敬拜。敬拜時,可誦念<金光神咒>,虔祈智慧清明、身心安寧。每月十五日及七月十九日 太歲星君聖誕,請備簡素供品敬奉。
三、辭謝儀程:請於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期間擇一日恭送太歲星君。請備清茶、水果、餅乾等簡素供品;焚香或合十默念,虔誠答謝 太歲星君一年來的護佑。再將「太歲星君神位」請下,置金爐中焚化恭送返天庭,灰燼勿棄於地上遭人踐踏。
【扶鸞】
楊明機:台北三芝鄉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逝世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享年八十七歲。原名桂枝,字顯達,後以明機為名從事宗教活動。楊明機在任鸞期間,曾獲賜號,民國十八年獲賜號守真,其後獲賜號玄真,民國四十四年獲賜號正真,日治時期曾任文教局社寺課佈教師,光復之後參加公務人員及格,曾任第一監獄教化課長,高院書記官等職。
楊明機在入鸞受乩訓之後,至民國八年著作「救世良規」,扶出「儒宗神教正統真傳法門」,然而楊明機當時並不了解其中函意,至民國二十五年扶鸞著作「儒門科範」,該書所記皆為儒宗神教之科儀,始恍然大悟。
鸞堂:鑾堂為一種以扶乩(扶鸞)為神人溝通方式的宗教組織。廣義的鸞堂泛指使用扶鑾進行神人溝通的組織;狹義的鑾堂是指以三恩主信仰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儒宗神教」。在三芝最早的書「節義寶鑑」再版,當中開宗明義;夫巒堂者,即是儒宗神教,道統克紹真傳法門也。
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平時不常開口,但只要開口,其聲音便驚喜所有靈性,似告訴人家,祥將要來臨了。因而人們便取「鸞」為一種吉祥的訊號。鸞的運作,是直接轉播天意和神意,經執鸞人運靈,在寧靜中產生靈覺去領受神意,然後揮起木筆寫字出來。這種方法完全是神靈和人靈結合為一體產生的,稱為「聖靈」,以此為啟化人們的一種傳道工作。
儒宗神教:儒宗神教的名稱於民國八年(1919年)由楊明機等人扶乩而出。目的在統合台灣當時已存在同時供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玄天上帝、岳武穆王之恩主公信仰。「以儒為宗,因神設教」
扶鸞儀式:扶鑾有一定之過程,他必須經過誦經請神,然後請得神明降臨才能扶鑾,因此在整個儀式過程中,都必須要有幾個基本的人員參與,包含正鑾,看砂生、紀錄生及誦經生等,也就是說扶鑾並非單一人所能完成,他必須有一組人參與。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 https://goo.gl/ZQZpTd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沿革
本堂於清朝光緒庚子年,即民國前十二年四月廿六日由郭石定首倡並得張子清、江盛元二善士之協力促進假本鄉小基隆埔頭街,現在媽祖宮比鄰林氏甘娘宅創設鸞堂堂號為「智成堂」,安奉武聖南天文衡聖帝關、南宮孚佑帝君呂、九天司命真君張、先天豁落靈官王、御前元帥精忠武穆王岳等五大恩主香位供鄉民參拜,執事者郭、張、江等三位熱心效勞並合議籌募基金建造殿堂俾作久遠之計。翌年辛丑歲奉旨著造「節義寶鑑」善書,勸世救劫、書頒宇內普化蒼生,大受歡迎賞識,經宏揚渡化十四年後,即民國二年癸丑歲堂分小基隆及錫板兩處,同時清算基金,分配兩堂雙方所屬,於是本堂乃離開小基隆,新建廟宇於錫板村現址。建堂任務由郭石定、楊峻德、楊元章等人主持,邀定楊救貧仙師(唐朝國師-三元派祖師)聖示擇地,並定座東北向西南、香螺吞肉、兩獅相馳走、龜蛇把水口、另由地理師楊元章定分金,真是山明水秀之良穴吉地也。
民國三年歲次甲寅十一月十六目本堂興建工程告峻,乃奉五大恩主入廟安座落成典禮,車水馬龍盛況隆重。
堂號仍沿用舊有「智成堂」名號繼續訓鸞普化工作郭石定繼任堂主三、四年後,聘請楊峻德先生任堂主達二十餘年間,民國八年由楊明機主鸞完成著造「救世良規」至民國二十八年堂主楊峻德逝世後主持乏人,致堂務衰微冷落一段期間。
民國九年安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牌位,民國四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由張添財、楊善慶二人首倡重整,先後任堂主者杜家齊八年、張添財十六年間又得鸞生郭淇水、盧習孔、楊光堯、陳明修、盧志、孫金順等人先後任施方濟世、普化蒼生,受惠者不計其數。民國四十五年再由正理楊明機主鸞著作「六合皈元」、再版「儒門科範」兩部奇書,貢獻於鸞門,於是名聞遐邇、堂運大振。至民國五十八年間,因本堂廟貌已破舊失修,乃由謝盧燕主辦配合鄉內外諸善信來完成改建,於民國六十一年農曆十月六日全部改建工程告竣落成,廟貌煥然一新,並於民國六十七年聘請楊寬裕為本堂堂主、張添財輔佐之。直至民國七十二年癸亥春、配合三芝智成忠義宮合辦「節義寶鑑」重刊工作,本堂為加強廟務健全組織於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三十日正式向政府申請登記成立管理委員會,同時遴選委員及監察委員,推薦前鄉長楊彩南擔任本堂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本會成立後即著手於堂務之推展工作,先以廟產之整頓刻不容緩,隨即對於過去捐獻本堂使用尚未過戶之私有土地地主:楊寬裕、楊李呅、楊玉明、林逐等諸大德均已獲得同意辦妥過戶登記完成為本堂廟產矣。
然而本堂土地面積狹隘,加以廟前道路及前面溪流阻隔,空間使用受限,每逢祭典香客什沓,為應時代要求,以將前庭闢建地下一樓作為活動中心,供集會活動、會議、宴會等使用,地上作為停車場,除方便香客停車並做花臺美化環境以利解困,奈何本堂地處鄒魯海濱,經濟能力有限、經召開委員會議及信徒大會議決向外勸募以補短缺,幸獲諸位善信鼎力捐助,得於民國八十四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動工至同年冬季全部工程完成。雖非美輪美奐,但堪稱消遙樂境,此皆賴諸位善信之力量相助始臻完善。
其次本堂內外拜亭之整修及亭屋頂上牌樓、鐘鼓樓、電動鐘鼓之安裝等工程亦於民國七十八年底完工,旋為求美化環境配合社區建設,將堂後丘陵地闢建為公園,雖所需經費龐大,幸得各委員及地方善信,熱烈響應出錢出力慷慨捐輸,配合三芝區公所補助,終使工程完成,本堂內外環境煥然一新,各界人土之鼎力贊襄,誠功德無量也。
欣見本堂觀瞻益壯,四時香煙繚繞、聖威顯赫、遠近聞名,詣堂進香祈願者絡繹不絕,仰祈恩主仁德默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爰誌沿革藉資永世流芳。
智成堂石碑抄錄
位於前庭停車場左側,有上、下兩塊石碑。一般廟宇內的石碑,都是記載建廟時出錢出地的人名或緣起。惟獨這塊上石碑刻著建堂的信仰精神所在,雖然奉祀的神明是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然而把儒家思想帶入獨特的宗教儀式,形成在日治時期獨特的宗派,日本人稱作「降筆會」。
(一)神教緣起序---上石碑
原碑文字模糊不清,多數無法辨識,故無法完整節錄。
夫上古聖王發政施仁必先德教以啟乎
人心立三綱五常之道四德八義之箴莫
不徵庶懷民喁●如也故民樸風醇威歌
化日之天物阜年盡共度是平之世懿歟
休哉迨三代而後世●●●及●也更不
問矣想自滅季●●●●●●出士叢生
始有神道設教太上接●●●仁義立身
感應示人徵以善惡之●如●不畏迪吉
從逆凶易曰作善降●不善降●●提醒
人心明善復初也齊信今古異稀滄桑變
幻習惡杵逆倫常乘違是以災報相因非
上蒼之示警歟●列聖忍●深●世道人
心體●●天帝好生之德會群●●●飛
鸞代天宣化到處開堂輔國匡君化●覺
民上行下效豈少也哉今智成設●●子
本於行忠甲寅重興基宇化●●●●倡
雅子不定●●●●●●●●●●●顯
●●●●世至●●●●●●●●●公
神●●●●●●●●●●●●●●●
達●●●●世●●●世●●●●●豆
●●起●●●●●●●●●●將●●
●●●●●●●●●●●●●●●●
●●昭和●成●●●●吉●●●●●
●●●●●●●●●●天●●●●●
(二)三芝智成堂序---下石碑
智成堂原設於埔頭歲在庚子四月二十六日也次年節義寶鑑書成堂繼久遠共立基金備建堂宇癸丑中秋 聖帝諭示堂宇重修以賜福而消○○於將來越甲寅 岳恩主指唐地於錫板山形香螺吞肉立○坤水出辛口九月二十七日立基十一月十六日安座原奉四恩○○月王聖號在賜福堂尊帝諭為號立建堂功勞者○○○○○乃本庄福德宮合築庄民異議不擔築費因之楊家○○祖會有本金百元獻納五使祖會內竣德代出金百元獻納○○叁圓與福神並祀夫救世良規書就恩賜儒教宗 聖教道統克紹真傳故要追加圓文聖庚年廩請 三相恩主轉奏 金闕○玉稱文經武緯文疆惟休之美即將綸音作內外匾額俾奕世仰瞻文武之道與天地同參左立四配十哲祿位石立主席恩師祿位歷年奉行祭典有心崇奉雖處海濱何殊鄒魯計書成堂竣二十週年紀念○恩師體恤十餘年堂費竣德氏自擔不退初心賜氏之先世宗支加入賜福堂以配祀典付詩為證慎終追遠繼綿長念於功勳總括中存歿詹恩崇賜福馨香葅豆配蒸嘗然建堂源流沿革詳於別冊恐代遠難存將誌功勞者長生祿位姓氏金額列左並追丁卯年間協定贊立基金姓氏加入賜福堂祿位並祀
○石永垂不朽兮
金 五三二円 詹烏獅 金二○○円 楊旺子
四五六円 許清吉 二○六円 郭石定
三四二円 林氏甘 二一八円 李九英
三○○円 盧 対 一五○円 楊途木
二七八円 杜生財 一二○円 ●●●
二六六円 楊宇宙 五○○円 楊辰在
金仝○○上 楊夷狄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 https://goo.gl/gYD6E2
--------------------------------------
孫中山首倡“岳飛魂”
文章來源:精忠門第網 | 發布日期:2011-07-22 18:14 | 瀏覽次數:3105
  同盟會時期,日本人宮崎寅藏受孫中山先生委託,在日本權辦理籌資購械,接濟革命軍。民國七年,孫中山先生道經日本箱根,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偕同志數人來迎,並設洗塵宴於“環翠樓”中。席間,宮崎寅藏求書存念,孫中山先生即席揮筆而贈一聯:“環翠樓中虯髯客,湧金門外岳飛魂”。
  湧金門即是杭州通往西湖岳飛廟墓的城門,“岳飛魂”就是岳武穆王畢生“盡忠報國”的精神。孫中山以此聯語書贈給幫助我國革命運動的日本志士,顯見,孫中山推崇武穆王由來已久。從滿清排岳與民國初期的關岳合祀的定制中,足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敬慕。
  按滿清最初立國與金人建國之地相同,且自號後金,是以入關之後,為消除人民排外思想,乃對民間普遍崇敬的宋朝抗金名將岳飛用盡方法予以抑制,施行以“關羽代岳飛”策略,希望人人淡忘岳飛抗敵禦侮的忠,崇拜關羽事劉備的義。清世宗除了追封關羽三代,下令全國普建關廟以外,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便下令將宋代追封為鄂王的岳飛移出明朝加祀的“武廟”。一直到乾隆年間,因為清高宗乾隆皇帝對於岳飛的文章、書法及精忠氣節推崇有加,抑岳政策方有改變。當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河南時,乾隆曾親自到湯陰岳飛故里拜謁嶽廟,又派重臣致祭。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浙江,又到杭州西湖向岳飛廟墓致敬,且題廟額。以後又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1784年)南巡杭州,每次必遣官向岳王廟拈香奠酒,且更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撰寫詩文表示敬仰。但是,岳飛被移出“武廟”始終未能恢復。
  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帝國,建立中華民國,到了民國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方經政府下令,定制關羽、岳飛合祀。
  岳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光耀中華,實足代表我們中華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首倡“岳飛魂”,可謂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
新竹五十三庄廟會消息公告區 》
活動主題 甲午年福建泉州通淮關岳廟來巡禮NEW
連絡人 chiiaka
活動內容
新竹市古奇峰普天宮慶祝〔正氣使者兩岸關公文巡禮 福建通淮關岳廟明朝嘉靖年間關聖帝君聖駕首次蒞台巡禮祈福活動〕新竹市迓關公嘉年華會祈福平安路線
版工:
因為 關聖帝君在清朝乾隆年間被聖旨詔令去除武聖封號,所以之後興建的官方祀典廟宇都要改稱〔關帝廟〕. 中華民國於民國2年由大總統令頒布確立中華民國的武聖為岳武穆王,具體實行措施為關岳合祀,所以泉州通淮關帝廟改名為〔關岳廟〕.
12月20日下午1700新竹市孔廟前集合出發->右轉食品路->右轉西大路->左轉南大路->右轉四維路-過振興陸橋->右轉北大路(北門水關北辰福德祠)->右轉中正路-經市議會、市政府-東門城-新竹火車站->左轉中華路->左轉民權路->右轉中央路-巨城購物中心廣場(定點表演)->左轉民生路->左轉北大路->左轉東大路(非弘道協會團體解散)-過東大舊陸橋->左轉東山街->右轉食品路->右轉高峰路(紫荊山九天玄女廟)(財神廟天王寺)(無極天王宮)(福德正神)(天德宮)(峰德宮)-回駕古奇峰普天宮安座大吉(預定晚間2200)
天運歲次甲午年泉州通淮關岳廟來台巡禮
版工:
這是對岸6間以關帝祖廟自居的關帝廟今年第3次來台,請以主辦單位&各地區承辦單位公告為準,勿亂燒.
日期:自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元月20日止共36天
來台巡禮主辦單位: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
消息來源:感謝網友H先生提供+廟口海報+活動手冊
蒞竹巡禮日程:轉貼請註明出處!
-----------------------------------
文武廟 事略20051203
文治武功,攸關國家命脈之興衰;崇武修文,啟發國魂精神之振敝。於是,我國自有史以來,歷代倡建文廟、武廟,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文廟:
文廟自古迄今,以孔子廟為文廟,孔廟於孔子死後之次年,春秋時周敬王42(西元前478)年,魯哀公始立於曲阜舊宅立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諸侯祭孔的開始。漢平帝元始元(西元1)年封孔子為『宣尼公』,故又稱宣尼廟;漢明帝永平15(西元72)年,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這是祭孔有配享的開始。北齊之後,孔廟遍及全國;唐玄宗開元27(西元739)年封為『文宣王』,故又稱文宣王廟;自明永樂以來,又稱文廟。主祀孔丘,因弟子稱師為夫子,故稱孔夫子而不名,後世尊稱孔夫子;乃開平民教育之先河,為萬世之師表,故又稱:『至聖先師』。
按『新竹叢誌』【註】記載:新竹孔廟 之「(1)大成殿中央正殿祀至聖先師孔子。(2)東西兩配祀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3)東西六哲,配祀先賢12;閔子損、冉子擁、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孫子師、朱子熹。(4)東廡祀先賢祀先賢40,先儒31;(5)西廡祀先賢39,先儒30。(6)崇聖祠正殿祀:肇聖王木金父公、裕聖王祈父公、詒聖王防叔公、昌聖王伯夏公與啟聖王叔粱紇公。(7)東三配祀先賢:孔氏孟皮、顏氏吳繇、孔氏鯉。(8)西二配祀先賢:曾氏點、孟孫氏激公宜。(9)東從祀先儒3。(10)西從祀先儒2。每年春秋二季設祭祀,府州縣正印官主正獻官,府州縣兩廡學官為分獻官,又置陪祭官,執事人員等。」
孔廟之奉祀,不以神像祭祀,而以神牌設神位;通常以大成殿為主體,前為欞星門,兩側各建兩廡,稱東廡和西廡,崇聖祠在殿之後,左為文昌宮 ,又左為明倫堂。此為新竹文廟之建置;儀門(大成門)內與主體及兩廡間之中庭,為祭孔之場所。崇聖祠所供奉的為先聖先賢或先儒的父輩神位,這種安排,實與中國幾千年來宗族倫理制度有關,孔廟之佈局,也與家廟或宗祠有相通之處。以上為新竹原有文廟之建置,雖較之台南遜色,然與台北較為壯觀;至遷建後迄今,雖不具昔日之風采,與現有環境搭配,怡然自況。
總而言之,孔廟不像一般佛寺或民間通俗信仰的廟宇供奉許多神像,因為四書所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廟內只能供奉寫字的牌位。孔廟的氣氛予人肅敬莊嚴之美,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行事剛正之精神。此外,由於後來在祭孔時,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時,也同時祭祀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的禮儀稱分獻禮
孔廟雖然沒有眾多的神像與祭具,但卻擁有不少遵照古制所作的禮儀與樂器,每逢 九月二十八日 祭孔時派上用場,令人大開眼界。置於儀門邊有鏞鐘與晉鼓,置於大成殿前丹墀上的有編鐘、編謦與特鐘、特磬,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在大成殿前又有柷、敔、琴、瑟、搏拊、兆鼓 鼓等及壎等古樂器。另外,像編鐘,以金屬鑄成十六枚,分為上下二層同懸,它的大小不同,敲之可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編磬則以璧石作成曲形板,十六枚,上下分為二層懸吊,敲之依其大小發生不同聲音。
禮器方面種類甚多,有龍杆、燈、爐、斧、鉞、扇、繖、籈、爵及福胙盤等,在祭孔大典時,每種禮器之使用與樂聲相配合,且持禮器的禮生走路要五步一頓,舉止恭敬。畢竟,祭孔為國之大典,儀節至為隆重。
新竹市孔廟原為淡水廳的儒學學宮;清嘉慶15(西元1810)年閩粵總督方維甸來台,生員張董、郭菁英、王士俊等請之學宮,並在19年經提議興建文廟。清嘉慶21(西元1816)年淡水廳始建學宮於竹塹,乃淡水廳儒學也;嘉慶23年開考;學宮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欞星門,崇聖祠在殿後,左為文昌宮 ,又左為明倫堂為學廨;大成殿中央正殿祀至聖先師孔子,故曰孔廟。即今之中興百貨公司左右后皆屬之,含蓋林森路、武昌街、文昌街及復興路一匝。
日據初期,一度被充作日軍新竹守備隊兵舍,一時祀典暫時被廢。後因民眾反抗而恢復祭典,日本也撤去駐兵,大成殿仍然安置神位。並充設學校,先後計暫充新竹公學校、新竹中學校、新竹高等女學校等校舍。至光復後僅存大成殿遺跡,後改建在公園新竹氣象台右側之現址;原址改設為新竹市公所,新竹市公所遷至民族路後出售,現為商場、電信局、百貨公司等。
新竹孔廟遷至公園後,陸續建有體育館,連接體育場、動物園、麗池、玻璃博物館及公園等,氣象一新;與附近之學校,含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及各種研究所等結合於一環,適得其所。平日,學術之風怡然;假日,花市之氣盎然。
二、武廟:
武廟自唐代起至元明,稱祭祀呂望的廟為武廟;至清代,稱祀奉關羽的廟為武廟民初以後,稱合祀關羽與岳飛的廟為武廟。
呂望者呂尚也;周初賢臣,東海人,本姓姜,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呂尚,字子牙。「(周)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師及三王。」文王乃齋三日,出獵;時子牙年老隱於釣,於渭水之陽,遇子牙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問樂漁之道,乃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商),封於齊尊稱『尚父』;又稱呂望、呂涓。後世遺『姜太公六韜兵法』,為我國現存最古老之兵法書籍武經之祖也,亦是定國安邦之策也。
唐肅宗上元元[西元760]年,追封呂尚為『武成王』,置武成廟而祀之,既武廟之始。
宋太祖建隆3(西元962)年9月詔「於東京舊城南建武成王廟從祀像,齊相管仲宜塑像升於堂,魏河西太守吳起宜塑像降於廡」餘依吏部工部奏議:
(一) 新入歷代功臣23人:(漢)灌嬰、耿純、王霸、祭遵、班超;(西晉)王渾;(東晉)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景、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成、符存審。
(二) 舊配享功臣退22人:(戰國)吳起、孫臏、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鄧艾、關羽、張飛;(晉)杜元凱、陶侃;(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澈;(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
宋徽宗宣和5(西元1123)年禮部議定;武成王廟配享及從祀位次配享。
殿上配享:張良(位在東南向西);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向西);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向東)。
東廡從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頗;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向西)
西廡從祀: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潁、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澈;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愿、郭元振、李晟。(並向東)
宋孝宗乾道6(西元1170)年詔武成王廟,升李晟於殿上,降李勣於西廡;李晟之位另加曹彬從祀。元明清三代之配享從祀者變定不一,均視當朝之好惡而有易動,且僅為朝廷(京畿)奉祀,逐漸成為武將祭祀之所;非如文廟然,有士子文人之地,既有孔廟。
關羽為民間所崇拜的忠義之神,既經儒釋道加持【詳閱:『關羽之正史與儒釋道』一文】之演化,又為商賈行旅之庇祐所託,無論士農工商之市集所在,必有關帝廟祀奉之。元朝為異族入統,元世祖封之:『忠義之神』;明朝雖經明太祖詔,僅保留『漢前將軍壽亭侯』銜【同上詳閱】,逐出武廟;同年(洪武27年.西元1394年)建關侯廟於南京雞籠山之陽。但在明神宗萬曆18(西元1590)年,加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42(西元1614)年又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熹宗天啟4(西元1624)年,明祀典、正神號,關羽之帝格與神格,於是確定。但與武成王廟分庭抗禮,並未視之為武廟
自有清以來,歷朝均加封關帝【詳閱:『關帝事略』一文】,清德宗光緒5(西元1879)年加封『宣德』;於是,關帝之諡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之長。此時,中華民族自黃帝以來,漢族屢與異族(蚩尤為九黎之長、一說為東夷或苗蠻領袖)戰爭,中國版塊之幅地,雖屢遭異族統治,但都與漢文化結合一體,融合為一個國族的趨勢逐漸形成;因此,對戰爭所產生之英雄的武將們,不無芥蒂,諸如『忠孝節義』全武德者,像岳飛等,雖列武成王廟之從祀,然而被冷眼看待。
清代乃異族之統治者,對關帝之忠君義膽、情有獨鍾,其無傷於族群殺戮之情懷,更為矚目;而且,無論都市鄉村,只要人煙所至,都有關帝廟之奉祀。無形中,有清一代,武廟之祭祀,自然轉移至關帝廟為之,奉關羽為『武聖』。
逮至民國成立,中華民國大總統於中華民國3(西元1914)年11月21日 第915號政府公報:「申令以關岳合祀作為武廟」;迄今,關帝廟為武廟,遍及全國各地,非僅中央奉祀,每年地方政府亦須祭祀,如文廟然。
新竹關帝廟於清乾隆41(西元1776)年始建,翌年12月竣成,由第32任淡水廳同知王右弼所創建。日據時代在第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將各寺廟廟產充為國有,神像集中於竹蓮寺,本廟賣於私人所有;台灣光復後,所有人慷慨捐獻廟地。於民國36(西元1947)年春重修完成,迎關聖帝君於前殿;並合祀文昌帝君於後殿,除五文昌外,另祀倉頡夫子及關聖先代之神位。
民國66(西元1977)年10月24日舉行二百周年慶典,增祀岳武穆(鄂王)神像,並及武成王暨其從祀之武廟神位於前殿;72年改稱『新竹武聖廟』,設立『文教獎學金基金會』。迨至民國89年回復原名曰:『新竹關帝廟』,市政府列入登記。
新竹關帝廟,同時增祀岳鄂王神像,武成王暨其歷代武聖之神位,是民國以來首創之舉,也是定正我國武聖廟之體制。
【註】新竹叢誌:吳黃張谷誠著作;民國41年11月初版,85年6月再版、新竹文化中心發行。
---------------------------------

-------------------------------


新竹關帝廟建於西元一七七六年,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王又弼所倡建
關帝廟的建築十分特別,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
而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廟宇顯得莊嚴肅穆廟。
門也不同於其他廟宇,不但門上沒有畫門神,而且還有突起的門釘
此外廟中匾額多為軍方所贈,充分顯現其武廟的性格
不過廟中柱聯均為新竹文人所題極,具地方特色
關帝廟所處的南門街在清代又稱為「文興街」,是主要市街之一。
廟內古蹟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善,現為三級古蹟。
一九七七年信徒軍方武將不斷的要求下,廟方將封存多年的武成王牌位復原,開始祭祀武成王姜太公、民族英雄岳飛,以關岳合祀而更名為武聖廟

並於後殿祀文昌帝君,所以每逢考季,來往的學子絡繹不絕。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新竹武廟,1977年改稱武聖廟,奉 武成王 姜太公神位 及十哲64武將 配享,並奉岳飛與關公同祀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關羽在世的時候,被稱為“威震華夏”,剛死不久,就有人信仰關羽,唐朝之前,成了佛教的神靈。到了唐朝的時候,已經“天下無處不焚香”,宋朝的時候,朝廷正式加封關羽,同時成了道教的神靈。明朝的時候被封為“關聖帝君”,明朝的那些小說,三國、水滸裡面都說關羽是“神”,明朝的那些將領,戚繼光等等的,戰旗上都畫著關羽,而且明朝的時候,也成了儒教的神靈,當時許多傳記都記載,某某學子中舉前夢到關羽等等的。清朝延續了明朝的作法,滿人還在關外、還沒有造反的時候,就開始了關羽信仰,關羽當時被稱為“關瑪法”,“瑪法”意味“祖”,等到一入關,立刻大修關帝廟。清朝皇宮凡是上演關羽京戲的時候,皇帝都必須站起來表示恭敬。看岳飛比關羽厲害多了,800人就打敗了金兵10萬人(《宋史·岳飛列傳》、《中興大事記》等等都這麼記載“……其戰兀術也,於潁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忠義也沒得說,性格上也木有驕傲自滿等等的,為何木有成為武聖啊。。不說清朝,明朝為啥神化關羽,讓關羽成了武廟的主神,而不是岳飛呢。明朝的時候,岳飛是關羽的屬下。。。當時關羽是“關聖帝君”,他是大帝,自然有自己的屬下,於是陸秀夫、張世傑被明朝官府封為關羽的左右丞相,岳飛被封為關羽的元帥,尉遲恭為伽藍。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關於中國人的關羽崇拜,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多年的話題,很多專家學者都有相應成果。普遍幾點共識如下: 關羽在其死後數百年,並沒有獲得和其生平事蹟不符的無限抬高。南北朝時期儘管有些武將也曾以關羽的勇烈相期許,也只是限於認可關羽的“萬人敵”之勇。【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唐宋兩朝兩版官方版武廟,武聖為姜尚、亞聖為張良,孔明居於第二等的十哲。而關羽只是和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些漢末三國名將平起平坐,同樣在第三等的六十四將、七十二子裡吃冷豬肉。同時,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根據@溫體仁的考證, 傳說他是一個帶領鬼兵、給人類帶來流行疾病的神靈,而且輕視他的人,毒蛇猛獸便追隨其後。按照上古時期南方的傳統,祭祀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本是慣有之例,所以在當地逐漸將他祭祀為“關三郎”。不用覺得奇怪,唐宋以前的歷朝傳統,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才容易成神,比如河神馮夷(投水死)、廁神紫姑(在廁所裡自殺)等等。而即使是名望高如諸葛武侯,因為是善終,也只是被視為歷史人物而享受士人崇德、百姓報功之祭,而不能再真正成神。【唐·範攄《雲溪友議》: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囓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徵吳,必不還爾! ”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彷彿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栗,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栗,斯又何哉!】從以上資料可見,並非當時人民一開始自發崇祀關羽,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並令人寒熱戰栗的力量。直到唐朝時期,這種說法還流傳到了長安。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布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到了北宋末年,一生篤信道教,封贈過無數神靈的宋徽宗,就順勢給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 “武安王”的封號,道教也因此將關羽列為神靈。到了明朝時,伴隨著佛道兩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關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但注意一點,此時明朝著名人物對關羽的稱呼:如徐渭《蜀漢關侯祠記》、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稱呼仍沿襲蜀漢政權官爵諡號,至多亦是按宋朝所封王號的“關王” 。可說從隋唐到明朝民間的關羽形象,被萬人燒香拜佛,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而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對比岳飛,逝後數十年,宋寧宗時追封為鄂武穆王,理宗時改諡鄂忠武王,身後之榮比古人關羽有過之無不及。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將岳飛列為歷代三十七名臣之一,“從祀歷代帝王廟,配宋太祖享”。而漢末三國人物中,僅有諸葛亮一人同樣被選中,從祀於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景泰五年(1454年),岳飛廟建於湯陰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題為“精忠之廟”。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萬曆帝令司禮太監李恩,到北京正陽門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帶一,四幡龍袍一,黃牌一, 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詔書原文:【諮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憤洩靖康之恥,誓清朔漠之師,原職宋忠文武穆岳鄂王,茲特封爾為三界靖魔大帝。】同時封關羽、岳飛為帝君,其實這也是關羽首次被朝廷封帝號,和岳飛同時建廟合祀。而且因為很大程度是宗教行為,所稱尊號更非諡號,宗教色彩濃厚,所以並沒經過內閣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沒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檔案記錄。所以明朝士大夫並不認可這個帝號,《明實錄》無載,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仍然按蜀漢的諡號稱呼,修廟祭祀,僅在民間開始同時流傳“關帝、岳帝”之稱。天啟時期,有太常寺官員專門上奏質詢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也不足為奇了。【○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禮樂條陳十款:近睹漢壽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職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萬曆帝)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頒之本寺,然後通行天下】相反清朝則不同,努爾哈赤自己及其子孫,人人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以關羽為滿清的戰爭守護神,每次出戰之前,必燒香拜佛祈禱關羽護佑。從順治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乾隆甚至連他的諡號都強行改了。從蜀漢追諡的“壯繆”變成了“神勇”,後改“忠義”。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裡的政府行為。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是民間崇拜。滿清為維繫統治,愚弄人民,還散佈”劉備轉世為康熙&乾隆皇帝,關羽轉世為天神為滿清皇帝護駕"的傳說,迄今在許多地區都有流傳。而岳飛最遲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將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所以,岳飛被滿清官方貶抑,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聖,應為定論。這其中滿清官方的有意識引導,把關羽崇拜納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義和江湖道義,抬高得比民族大義更重,很明顯是其重要維穩舉措和政府行為。而對漢人百姓來說,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這時關羽已經變成一個忠義符號,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到了清朝後期,戲台唱戲時但凡關羽出場,連慈禧光緒都要特意離坐走幾步,以示恭敬, 這更說明關羽崇拜已經深入其政權骨髓了,確實是發自內心去崇敬, 早脫離了收買漢人民心的範疇。滿清被推翻後,各個地方紛紛把之前的武廟、關廟,都改成了關嶽廟,重新變成關羽岳飛二人合祀。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發布“關岳合祀”命令,並下令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岳武穆,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這亦充分說明,之前民間自發性的岳飛崇拜,是被滿清強行抑制了幾百年的。“古人關羽”這個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因此,經歷滿清數百年統治影響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並不願正視、甚至矢口否認的【關羽被滿清加封為武聖】,確係真實事實。佛道和滿清共同造就了“武聖關羽”的神話。- 狐言論史- 知乎專欄岳飛從逝後數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在華夏正統王朝的官方地位,從來都更居其上。岳飛的忠義表現,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大義,事蹟簡直不勝枚舉;而絕非私人兄弟義氣這種小義。21世紀很多人對岳飛事蹟的不熟悉,經歷滿清近300年統治壓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對南宋史遠不如三國史熟悉的緣故,這裡只怕相關影視、遊戲、小說的影響更大。至於關羽本身為人津津樂道的“忠義”,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如前述,關羽死後的幾百年,在官方民間都並沒得到特別尊崇。而在南方地區,被官方封帝、民間成神的一直是項羽。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當做神靈拜祭。陳武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比關羽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直到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禁毀項羽崇拜,歷時多年才令項羽崇拜衰落。也恰恰與此同時,在佛道兩教傳播需要、推波助瀾下,民間的關羽崇拜才漸漸興起。因此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非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和人品,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暴行和人品,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其實這明明就是特定歷史時期,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排除滿清統治者刻意壓抑岳飛的因素,僅就人品、功業、能力、百姓愛戴程度、從西晉起歷朝帝王和士大夫評價而論,哪怕單單從蜀漢政權內挑選,諸葛孔明也是遠比關羽更合適得多的、可堪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選。畢竟從西晉起延續一千八百多年,孔明一直被歷代賢臣志士竭力推崇,東晉就封武興王,早於關羽被封王千年。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至於說“孔明不善打仗、不是武將”云云,就不必提了。前文述及,唐朝時諸葛亮就已名列武廟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續了這一做法。) 關羽竟能後來居上,成為武聖,確實是佛道兩教借地域性的關羽崇拜,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宗教因素,佔了主導地位。


清朝皇帝把岳飛請出武廟,累次加封關羽,讓他成為「武聖」
2016-08-26 由 狐狸晨曦 發表于 歷史
蜀漢大將關羽,之所以會變成相當長歷史時期的「武聖」,經歷了一個歷時千年的漫長造神過程。這其中,唐朝以後佛道兩教的宗教推廣,和滿清王朝統治期間的大力倡導,正起了最關鍵作用。
關羽在其死後數百年,並沒有獲得和其生平事跡不符的無限抬高。南北朝時期儘管有些武將也曾以關羽的勇烈相期許,也只是限於認可關羽的「萬人敵」之勇。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唐朝設定武廟,武聖為姜尚、亞聖為張良,諸葛亮居於第二等的十哲。
兵家始祖、武聖姜尚(姜子牙)
而關羽只是和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些漢末三國名將平起平坐,同樣在第三等的六十四將里吃冷豬肉。
而在南方地區,幾百年來被官方封帝、民間成神的一直是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
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當做神靈拜祭。陳武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比關羽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
直到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強行禁毀,歷時多年方令項羽崇拜就此衰落。
也恰恰在那以後,在佛道兩教傳播需要、推波助瀾下,民間的關羽崇拜漸漸興旺繁盛。
按照上古時期的傳統,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比如河神馮夷(投水死)、廁神紫姑(在廁所里自殺)等等。而即使是名望高如諸葛武侯,因為是善終,也只是被視為歷史人物而享受士人崇德、百姓報功之祭,而不能再真正成神。
因此祭祀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同樣也是慣例。因此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
傳說他是一個帶領鬼兵、給人類帶來流行疾病的神靈,而且偷吃他的奉食,地上便會出現一個大掌印;輕視他的人,毒蛇猛獸便也會追隨其後。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齧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仿佛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凈,莫得居之。】 ——唐·范攄《雲溪友議》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從以上資料可見,並非當時人民一開始自發崇祀關羽,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並令人寒熱戰慄的力量。直到唐朝時期,這種說法還流傳到了長安。
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布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
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廟人選,以「兵敗身死,不克善終」為由,將關羽連同張飛一起,逐出武廟。同樣被請出武廟的還有孫臏、韓信、鄧艾、楊素等共計二十二位名將;而以灌嬰、班超、秦瓊等二十三名「功業始終無瑕者」代之。
而過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調整武廟名單,為七十二人。唐朝武廟入選諸人,大都被重新請回。當然也包括關羽在內。
北宋時期道教興旺,為了和佛教爭奪影響力,便將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靈也被吸納進神仙體系中,關羽這個本土大將當然不容放過。道士們在關羽家鄉解州裝神弄鬼,宣布他們召喚出關羽神靈,斬殺了為禍鹽池的惡蛟,保障了鹽業生產。關羽從此也成為道教神靈。
一生篤信道教,封贈過無數神靈的宋徽宗,就順勢給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武安王」的封號,道教也因此將關羽列為神靈。
對比岳飛,逝後數十年,宋寧宗時追封為鄂武穆王,理宗時改諡鄂忠武王,身後之榮並非古人關羽可比。
宋·樞密副使、鄂忠武王岳飛:
畢竟宋朝對古人的追封比較隨意,莫說關羽被封王,甚至連他的曾經敵人甘寧也一樣被封為王,累加追封。
徽宗宣和五年,封甘寧為武惠王;南宋建炎二年,加封甘寧為武惠昭毅王;兩年後,加封甘寧昭毅武惠顯靈王;紹興二十一年,加封甘寧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因此這種古人封王的實際分量,肯定是不能和本朝社稷功臣被封王相比的。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嚴格控制意識形態,於洪武三年下令,除孔子的封爵保留外,其餘「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因此廢除武廟,不再對原武廟諸將進行國家祀典。連原武聖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關羽被宋朝加封的王位當然更難例外。而岳飛的鄂王本系南宋本代追封,自然保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朱元璋《大明詔旨碑》
而另一方面,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共八位開國帝王,同時詔選歷代三十七名臣,配其享,為新的國家祀典。岳飛名列其中,配宋太祖享。而漢末三國人物中,僅有諸葛亮一人同樣被選中,從祀於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
因此在大明朝,一邊是宋鄂王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邊是蜀漢漢壽亭侯關羽,和歷代帝王廟的名臣配享無緣。兩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
岳飛廟塑像
景泰五年(1454年),岳飛廟建於湯陰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題為「精忠之廟」。
而伴隨著佛道兩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到明朝中後期,關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
但此時明朝著名人物對關羽的稱呼:如徐渭《蜀漢關侯祠記》、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稱呼仍沿襲蜀漢政權官爵諡號,至多是按宋朝所封王號的「關王」 來褒美。
可說從隋唐到明朝民間的關羽形象,被萬人燒香拜佛,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而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
直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萬曆帝令司禮太監李恩,到北京正陽門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帶一,四幡龍袍一,黃牌一,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詔書原文:【咨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憤泄靖康之恥,誓清朔漠之師,原職宋忠文武穆岳鄂王,茲特封爾為三界靖魔大帝。】
同時封關羽、岳飛為帝君,其實這也是關羽首次被朝廷封帝號,和岳飛同時建廟合祀。
而且因為很大程度是萬曆帝個人的宗教行為,所稱尊號更非諡號,宗教色彩濃厚,所以並沒經過內閣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沒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檔案記錄。
因此明朝官方並不認可這個帝號,《明實錄》無載,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仍然按蜀漢的諡號稱呼,修廟祭祀,僅在民間開始同時流傳「關帝、岳帝」之稱。
天啟時期,有太常寺官員專門上奏質詢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也不足為奇了。
【○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禮樂條陳十款 :近睹漢壽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職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萬曆帝)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頒之本寺,然後通行天下 】
到了清朝,情況又有不同。努爾哈赤為建州酋長時,與其子孫,人人便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把關羽當做他們的戰爭守護神來崇拜,專門向向明朝請求賜予關羽神像,並稱關羽為「關瑪法」(滿語,即關爺爺)。
後金汗:努爾哈赤
八旗兵每次出戰之前,必燒香拜佛祈禱關羽護佑。 隨著他們節節勝利,不斷侵吞大明疆土,更加認定這是關瑪法保佑的結果。
從順治帝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
滿清順治帝福臨
乾隆帝甚至連關羽的諡號都強行改了。從蜀漢追諡的「壯繆」變成了「神勇」,後改「忠義」。
滿清乾隆帝弘曆
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里的政府行為。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僅僅限於民間崇拜。
滿清為維繫統治,愚弄人民,還散布」劉備轉世為康熙&乾隆皇帝,關羽轉世成天神,為滿清皇帝護駕"的傳說,迄今在許多地區都有流傳。
而岳飛最遲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將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
滿清雍正帝胤禛
所以,岳飛被滿清官方貶抑,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聖,應為定論。
關羽廟塑像
這其中滿清官方的有意識引導,把關羽崇拜納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義和江湖道義,抬高得比民族大義更重,很明顯是其重要維穩舉措和政府行為。
而對漢人百姓來說,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這時關羽已經變成一個忠義符號,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
到了清朝後期,戲台唱戲時但凡關羽出場,連慈禧光緒都要特意離座位走幾步,以示恭敬, 這更說明關羽崇拜已經深入其政權骨髓了,確實是發自內心去崇敬, 早脫離了收買漢人民心的範疇。
滿清被推翻後,各個地方紛紛把之前的武廟、關廟,都改成了關岳廟,重新變成關羽岳飛二人合祀。
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發布「關岳合祀」命令,並下令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岳武穆,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
這亦充分說明,之前民間自發性的岳飛崇拜,是被滿清強行抑制了幾百年的。「關羽」這個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
因此,經歷滿清數百年統治影響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並不願正視、甚至矢口否認的【關羽被滿清造神為武聖】,確係真實事實。
岳飛從逝後數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在華夏正統王朝的官方地位,從來都更居其上。岳飛的忠義表現,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大義,事跡簡直不勝枚舉;而絕非私人兄弟義氣這種小義。
21世紀很多人對岳飛事跡的不熟悉,經歷滿清近300年統治壓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對南宋史遠不如三國史熟悉的緣故,這裡只怕相關影視、遊戲、小說的影響更大。
至於關羽本身為人津津樂道的「忠義」,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定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殘暴,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
其實這正是特定歷史時期,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而排除滿清統治者刻意壓抑岳飛的因素,僅就人品、功業、能力、百姓愛戴程度、從西晉起歷朝帝王和士大夫評價而論,哪怕單單從蜀漢政權內挑選,諸葛孔明也是遠比關羽更合適得多的、可堪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選。
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畢竟從西晉起延續一千八百多年,諸葛亮一直被歷代賢臣志士竭力推崇,東晉就封武興王,早於關羽被封王千年。
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
唐朝時諸葛亮就已名列武廟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續了這一做法。歷代兵家包括李靖李世民在內,一直就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從不認為諸葛亮不該進入武廟,成為武聖候選。
關羽竟能後來居上,成為武聖,確實是佛道兩教借地域性的關羽崇拜,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宗教因素,和明清易代後滿清官方的特別推崇和造神所致。


孔子、關公合廟
  文武廟是清代官方祭祀的孔子、關公廟堂。雍正元年三月十五日諭內閣禮部,尊孔子五代為公爵。四月「追封關帝三代俱為公爵,牌位止書追封爵號,不著名氏。於京師白馬關帝廟後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陽縣塚廟,並各省府州縣擇廟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後殿,春秋二次致祭。」咸豐四年四月升為中祀之禮,追封祖上三代為王爵,行三拜九叩之禮。至此關公與孔子完全並列,被國家祀典尊為文、武二聖。
關岳廟
  1914年,北洋軍閥控制的民國政府海陸軍部「呈請崇祀忠烈,並祀武廟」獲得批准時,袁世凱曾以大總統身份致詞說:
  「允陸海軍部之請,特將關帝及岳王合祀武廟。凡有軍人宣誓的大典,均在武廟行禮……關帝一生忠義,護國保民,千古為神的根本,在此忠義二字。」
  武廟增祀岳飛,是為了給他當年力戰金兵正名,也與清代極端崇祀關羽劃清一條不大的界限。國家祀典武廟也是在倉促間設在新建而未曾使用的攝政王醇王新府中。並頒令全國省市州縣將清代奉祀的官方武廟一體改為關岳廟。
劉備、關羽、張飛合廟
  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突出了「桃園三結義」的宗旨。最早的三人合祀廟宇正在史傳所述的河北保定市涿州市,據說是在唐代咸寧年間按照《三國志》及《水經注》記載的樓桑村劉備故宅修建劉備廟宇的故址,復修而成的。
  此後隨著三國小說戲劇的流播,其他各地也陸續建有三義廟。隨時代地域信仰不同,關廟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從封爵時代來看,經歷了關侯廟(漢壽亭侯廟)、關王廟(義勇武安王廟)、關帝廟、關聖廟、關聖帝君廟、武廟等不同名稱;從不同宗教信仰看,則有佛教的伽藍廟,道教的伏魔廟、協天廟、行天宮等。此外還有俗稱的老爺廟等。
合祀其他廟內
  關公與其他神祇合祀的記載起於南宋臨安,是與清源真君(二郎神)合祀的。金元更甚,清代一般與釋迦、文殊、普賢、觀音等佛教主尊,道教玉皇、老子、呂祖、靈官、三清、三官,民間信仰之財神、火神、文昌、龍王、藥王等合祀。其他民間雜祀或與真武、山神合祀為「三聖」,或與山神、土地、青苗神、蟲王合為「五聖」,或與財神、山神、二郎、青苗、土地、娘娘合為「七聖」,或與馬王、龍王、藥王、財神、蟲王、苗王、土地、五道合為「九聖」,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關公神組合功能如此之多,一來說明他在民間根基深厚,需求極廣;另一方面則可看出實用功能繁瑣,這也減弱了他作為全民道德神的主軸作用。
焚香向來是善信與神靈溝通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式,所以大小關帝廟內都免不了置放香爐。「關公刀」又名「春秋刀」、「青龍偃月刀」,在武術界有著深遠影響。民間奉關羽為「大刀之祖」,相傳刀長9尺5寸,重81斤,使起來威風凜凜,氣勢非凡。傳說是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主要兵器。一種說法認為「關公十八刀」是查拳門比較古老的長兵器套路之一。主要由劈、推、紮、掃、掛、撩、雲、舞花等剛勇威猛的基本刀法組成。傳說青龍偃月刀是關公隨身攜帶的兵器,又是他武勇精神的象徵,同時宗教上還具有鎮妖伏魔的功能。因此稍大的關帝廟都特別供奉關刀。不過像解州關帝廟崇寧殿樹立四把的情況還不多見。
  印符本為朝廷賦予官員行使職權的象徵。道教則借用來做招神驅魔的手段。關公組合中所以要出現關平捧印的形象,就是為了證明關公兼具兩種──既是朝廷命官,又能施展法力降妖伏魔。
Untitled Document - https://goo.gl/pDWtK4
---------------------------------------
關羽的武勇,被譽為 「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三國志·魏書》中即屢有「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則不可犯也。」《吳書》也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晉代以後,南北朝之武將無不以關羽、張飛自比,以為「關、張之流,萬人之敵。」清代史學家趙翼指出:「以上皆見於各史者。可見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後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唐人詩歌也吟詠 「關、張敵萬夫」,「漢將小衛、霍,蜀將淩關、張。」可知關、張始終以武勇敢敵,為人敬重。
  但關羽的地位卻較張飛為高,至明清時他被尊為「武聖」或「山西夫子」,已與官方尊孔子為「文聖」、「山東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禮,而民間信仰則尤過之。他由三國時期的「敗軍之將」取代姜尚成為「武聖」的漫長過程,反映出中華民族從「尚謀略」到「崇忠義」道德倫理觀念的變遷。在中國名目繁多的各種本土神祇中,唯有關公信仰圓融了佛道儒三教,並覆蓋了社會全部階層,成為傳統倫理道德最大的價值符號。


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文武聖/碧霞宮-岳飛(岳武穆王廟)武佾舞/新竹關帝廟,同時增  

名聯觀止(上) - 梁羽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dq6AYX


 

岳飛(岳武穆王)
對岳飛的信仰是崇拜聖賢偉人的敬意,民間敬佩岳飛民族英武的壯烈精神,其忠孝節義的勇敢表現更觸動了人心,被奉為民族英雄地祭祀,更將岳飛塑造成武神形象。
岳飛元帥又稱精忠武穆王、岳武穆、岳元帥、岳王等。岳飛為宋河南湯陰人,字鵬舉,相傳出生時有大鵬鳥飛鳴屋頂,於是以此為名為字。生下未滿月即值黃河決堤,母姚氏抱其坐水甕中,被洪水衝抵彼岸,倖免於難;地方人士甚為驚異,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少年時,家貧力學,生有一身神力,宋徽宗宣和四年,從軍報國,屢建戰功,高宗即位,手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旗賜之,後攻破李成,平定劉豫,斬楊玄,官至太尉,授太保,為黃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紹興十年,大破金兵於河南開封西南之米仙鎮,正待指日渡河,直搗黃龍以振興宋室,無奈宰相秦檜主和,竟一日內連降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班師南下,岳飛憤慨泣下,秦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捕岳飛入獄,翌年遇害,年僅39歲,死後葬杭州西湖畔,為「岳王墓」。孝宗淳熙六年詔復官,諡武穆,寧宗嘉定四年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並建廟於湖北武昌,號忠烈。
民間奉祀岳飛,始於明太祖廢武成王廟制後,太祖對岳武穆王最為崇仰,乃以民族英雄為祀,敕封為靖魔大帝,塑造武神的形象,民間對岳王的崇拜也更加熱忱,朝廷乃順著民意,訂定武廟規定,加封岳武穆王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廟法天尊岳聖帝君」。加封典儀特別隆重,就此岳武穆王與關聖帝君正式並列武聖地位從祀。元代與清代為兩個北方民族所統治,極力排擠抗金名將岳飛的武聖地位,將岳飛從武廟中撤除,且不斷提昇關羽地位,現今武廟極少有岳飛與關羽並祀。民國3年,國民政府鑑于岳武穆王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乃明令當時體制館妥議,關岳合祀為武聖之尊 。
台灣以岳武穆王為主神祭祀的廟宇並不多,大多是附祀或增祀在關聖帝君或武聖廟中,每年農曆2月15日為聖誕祭典,有奉岳武穆王為主神的廟宇三獻釋奠,自迎神、進饌、上香到武佾舞、送神、闔扉,整個儀式過程氣勢磅礡極為隆重精緻。其中「武佾舞」更是全台僅有,相當罕見。
----------------------------------------
岳武穆王
神祉介紹 | 2013-08-10
誕辰:農曆二月十五日
岳王是軍事天才,更是世間完人的典型。他侍母至孝,感念師恩,忠義為國,公而忘私。而又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有大將的風操,更有政治家的遠略。
岳王曾說:「文官不愛錢,武人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成為千古名言。名將張俊問他用兵之術,他說:「仁、智、信、勇、嚴,缺一不可。」治軍極有紀律,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鹵掠。」因此他的「岳家軍」,是百姓的依恃,豪傑多思歸附,卻是敵人聞風喪膽的王師。
岳王平生二百餘戰,每戰必勝,而且常常以寡擊眾,這已是軍事界的傳奇。
而他的文章富於貞剛之氣,在當代獨樹一格,儼然名家,<滿江紅>詞(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即是一例。他又精於書法,尤其是行草,現在岳王祠中還存有他寫的(諸葛亮)<出師表>。而他忠義為國之心,宋代大臣中也不多見。後人繼關公之後,尊其為「武聖」。
岳王的冤獄,直至宋孝宗即位之後,才得以平反。當時金人的侵擾不斷,想到昔日岳王抗金平寇的大功,忠貞報國的大節。於是下詔平反,復岳王官職,謚武穆,贈鄂王。以禮將武穆王的忠骸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就是現在的「宋岳鄂王墓」,並立廟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
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對岳王極為崇仰,於是以民族英雄為祀,敕封岳王為靖魔大帝。朝廷順應民意,訂定武廟禮規,加封岳王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天尊。從此岳王與關公並列武聖,由政府及民間一體祭祀。
桃園明聖經內文記載….桓侯(即張飛將軍)四川為土穀(地方神),每起忠良護國心,在宋易姓岳飛將,在唐改諱曰張巡,輪迴三轉皆忠烈,上帝封為護國神…岳飛乃張飛將軍輪迴轉世之神。
民國成立,國民政府以岳王忠貞為國,英風亮節,足以代表我民族英武壯烈的精神。於是訂定體制,關岳合祀為武聖之尊,相衍至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