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22人通通無罪/太陽花符合「公民不服從」要件 北院:抗爭有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n3QSTX


https://www.facebook.com/thejournalist/videos/434244924165323/


天使注資新創 上限增至千萬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3日, 2018
A- A+
2018-02-03 01:09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為了讓新創順利度過資金難關,國發基金管理會本周通過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的精進計畫,確立五大改善方向,除將投資上限500萬元放寬至1,000萬元,更降低審議同意門檻至二分之一。
2013年上路的創業天使計畫匡列10億元的額度將用罄,國發基金管理會去年3月通過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同樣匡列10億元,並將原本「補助」性質改為「投資」,預計以此銜接創業天使計畫;希望藉由與天使投資人共同投資,並提供新創企業創立初期營運資金,達到扶植風險性較高新創企業目的。
國發基金持續研擬天使投資方案的精進計畫,盼能增加誘因,終在本周確定五大改善方向;一是天使投資方案將延伸觸角、積極開拓案源,二是投資金額上限自500萬元放寬至1,000萬元,三為提供更優惠的買回機制作為激勵措施。
天使投資方案原本就訂有買回機制,可用三倍的價格優先購買國發基金持有股份,這次精進方案將三倍降至1.5倍,可提高誘因、有效鼓勵新創事業。
第四、將提高「搭配比例」。原本國發基金的投資原則是一比一,也就是國發基金投資和天使投資人投資比例相等,不,日後天使投資方案可依地區、產業、經營團隊來訂定不同的共同搭配投資比例,若評估認為該地區、產業應給予更多鼓勵,或是經營團隊組成相當具有潛力,可以多投資一些。
第五點是此次精進方案的重大變革,將審議同意門檻由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而有利害關係的申請案,也適度降低同意門檻,不再是「一票否決」。


台灣最早稻穀脫殼機 「土礱」原貌重現
分享台灣最早稻穀脫殼機 「土礱」原貌重現到Facebook 分享台灣最早稻穀脫殼機 「土礱」原貌重現到Line 分享台灣最早稻穀脫殼機 「土礱」原貌重現到Google+
詔安客家文化館現展出台灣古老稻穀脫殼機。(記者陳燦坤攝)
2017-09-25 15:17
〔記者陳燦坤/雲林報導〕崙背地區這幾年積極找回先民曾流傳文化,從耆老口中得知為了使稻穀去殼,曾竭盡心思以竹子及紅土等材料製成「土礱」,可能是台灣已知最早的稻穀脫殼機,地方現將複製品放在詔安文化館展示。
水稻在台灣栽種的歷史久遠,但許多民眾未曾見過早期先民是如何將稻穀硬殼去除,詔安客家文心館最近便展出台灣最早的稻穀脫殼機「土礱」,這部古老脫殼機以竹片編成,內部則是塗上紅土,外部有一根橫木,將稻穀倒入後,推動橫木,透過磨擦,便可將稻穀變成糙米。
貓兒干文史協會總幹事楊永雄表示,過去地方僅知有「土礱」這項農具,還是經過高齡90歲的耆老敘述,才知道長得什麼樣,地方經過四處打聽,在嘉義縣找到碩果僅存的老師父,「土礱」原貌終於重現

2017-09-25_153450  


 2017-07-03_1944202017-07-03_194440  

清華、交大幫企業家 文創投資新勢力
By 邱莉玲,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一批事業有成的交大、清大企業家校友,正分頭透過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大清華傳媒公司,集結眾多校友的資金與資源,投資影視與音樂劇、廣義的生活產業,成為近期投資文創業最受矚目的新勢力!
交大、清大校友向以團結聞名,雖然他們多為理工背景,從事電子製造、金融投資業,但也不乏在文創領域闖出一片天者,好比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投資文創業的林弘全等,都是交大校友;中子文化生活事業群總經理馬天宗、製作人蘇志宗等,則是清大校友,有他們帶路、提供專業與建議,可望加速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大清華傳媒投資文創的腳步。
交大天使投資 首度納入文創
By 邱莉玲,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VCOOL是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的文創企業。圖/摘自官網
聯電副榮譽董事長宣明智是交大天使俱樂部的活躍會員。
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
在國內各級學校校友會裡,不論投資頻率、投資案量、投資總額,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都是最高的,在他們4大投資標的裡,首見將文創產業納入
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目前活躍企業家會員約80人,知名者有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聯電副榮譽董事長宣明智、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漢微科董事長許金榮、零壹科技董事長林嘉勳等。
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執行長林弘全表示,交大校友企業家所學、從事的產業,主要集中在ICT、半導體、電子,因此以往投資標的也偏好這些領域,但隨著創新創業產業更迭,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標的也有所調整,如今以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文創、生醫等4大產業為標的。
林弘全透露,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這5年來已投資約18家公司,總投資金額達5、6億元,相當於每年投資1億元以上,平均投資報酬率約15%,每個個案投資人數在20~30人之間,每人投資額最低100萬元,最小投資案為友聚2021社會企業(協助八八風災小林村與大高雄災民重建),投資額約800萬元,最大宗投資案為創控生技公司,交大天使投資總額約200萬美元。
其中,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的文創企業有5家,從2013年開始投資,首例為提供整合設計服務的製作空間,總投資金額2,500萬元,接著有小日子(生活風格雜誌)、創意點子(互動式影音技術商務)、VCOOL(影片協作App)、golface(高爾夫App)等。
林弘全表示,交大投資理念是鼓勵創業、創造就業、活絡經濟、福國利民,隨著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案量變多、產業更多,需要更制度化的管理機制、多元投資模式因應,目前主要由10位從事創投的校友評估和篩選案件,未來希望逐步成為新創投資專業機構,幾年前已成立交大天使投資顧問公司,若可結合股權募資平台,讓外界資金跟投,更能擴大交大天使投資機會。


 

大清華傳媒 主攻影視、音樂劇
By 邱莉玲,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大清華傳媒董事長成群傑。
音樂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圖/大清華傳媒提供
大清華傳媒公司
清大一群校友企業家成立「大清華傳媒」公司,短短2年多,接連投資了在百老匯演出的音樂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即將在9月播出的夯劇「麻醉風暴2」、開拍的電影「阿海」,以及「兩岸文化大探索」紀錄片等,讓想投資影視卻沒有門道的創投業稱羨。
大清華傳媒總監製馬天宗透露,大清華傳媒核心經營團隊有7人,包括董事長成群傑、總經理廖湘如、董事蘇志宗、董事馬德麟等,各自活躍在金融、科技、文創、傳產等產業,累積有豐沛的人脈、專業、資金,都有替台灣多做點事的理想性,因此決定攜手創建大清華合作平台,集結資金與通路方,以投資與監製為施力點,提供台灣創作者服務,讓他們的作品可回收資金再持續創作,進而走向國際。
大清華監製多部作品,包括2016年首發的原創華文音樂劇「木蘭少女」,今年也將首度跨海監製由中國舞蹈家楊麗萍為總導演,製作演出的大型舞台劇「平潭映像」,未來還有屏風表演班的紀錄片等。
大清華傳媒的版權經營是另一業界矚目焦點,代理已故劇場巨擘李國修的27部戲劇作品,將以IP的概念打造更多形式的演出內容。今年10月,果陀劇場將率先推出「徵婚啟事」在兩岸演出,還有「三人行不行」舞台劇也在醞釀中,經典作品「六義幫」、「西出陽關」則將朝影視發展。
馬天宗指出,台灣影視市場雖小,但年輕世代的創意與藝術才能卻很豐沛,大清華傳媒看好台灣文化娛樂的未來在劇場有很大發展優勢,已透過與百老匯接軌並學習成功秘訣,接著將在大陸、日本等地區共同製作演出,進一步把台灣表演團隊、經典IP輸出海外市場,創造更大產值。
不僅如此,大清華傳媒也推出以清華校園為主題的杯墊等文創商品,每10年選一建築或景致,由校友、前台灣和冠Wacom總經理孫明申繪圖,大清華傳媒製作,也可見清大校友多才多藝的一面。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9:51 am

賴咏華是台中長大的孩子,家裡沒有人從事農業,2009年他從交大光電系畢業,曾到澳洲打工一年多。2011年他開始拜師學做土礱,這是一種將稻穀磨為糙米的農具,因科技進步而逐漸消失。隨後,他在苗栗南庄成立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兩度在募資平臺提案成功,以爆米香和土礱為主題,開著一台老爺車巡迴全臺,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農、食安問題及傳統文化

20150417003540  7e584d7d999f50d39b81ce624d0c2f9124456404829_170f0ed9a5_z24528514790_a54a04c7f6_zergassH  
從泥土到嘴唇 苗栗青年爆米香爆遍台灣
【新唐人2015年04月21日訊】台灣苗栗青年,賴詠華,現年28歲的他是稻農也是土礱師更是爆米香師傅,想要帶動更多人了解在地食材,開著他的爆米香車,用各地孕育出來的獨特氣味稻米,做成爆米香分享給大家。
爆米香師傅:「準備要爆了,要爆了,要爆了。」
砰一聲,一陣白煙散去後,爆米香倒入大臉盆,加入煮好的麥芽糖攪拌,桿麵棍壓實,分切成小塊,民眾爭相品嚐。
民眾:「可以吃了可以吃了,大家來。」
民眾:「吃起來香香甜甜。」
民眾:「很軟很好吃。」
民眾:「很香。」
爆米香是許多人熟悉的古早味,但眼前的這個爆米香,卻不是用錢買的到的。
爆米香師傅與民眾:「他出的(米)不是我出的,這樣功德無量。」
原來這是由彰化溪州一家在地米公司提供糙米,讓這位年輕師傅爆給溪州森林公園的老人免費品嚐。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賴詠華認為,其實食安把關,不見得只能靠政府。
爆米香師傅賴詠華:「每個人都親自去認識,那些為你栽種食物的人,那這個過程它就是,面對面然後是有感情,有信任有良心,然後所以這樣自然而然,你就不會遇到黑心的食品。」
既是稻農、也是土礱師,又會爆米香,將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賴詠華親自操作,更用環島方式分享他的爆米花。
爆米香師傅賴詠華:「稻農從土裡種植出來的稻谷,用土礱脫殼之後變成糙米,糙米交給爆米香的師傅,砰一聲它就變成爆米香,完全就是垂直整合的一人生產線。」
爆米香師傅賴詠華:「要爆了。」
新唐人亞太電視葉錫鴻台灣彰化報導


「礱」的傳人爆米香 賴咏華追夢之路有多長
建立於 2016/02/04上稿編輯: 洪郁婷
媒體小農
作者:蔡阿婆(公民記者)
爆米香的機器一陣轟隆,散出滿滿的米香煙霧。攝影:蔡阿婆
起點與終點之間
「要爆了!要爆了喔!」隨著這兩句警示,爆米香的機器發出一聲巨響,有機糙米的香味也四處飄散。每逢雙周日,賴咏華就會從苗栗開車到新竹,在億客來超市前擺攤,現做爆米香販售給客人,強調這些米來自他認識的小農,也有他自己親手種的米,無化肥無農藥。
賴咏華是台中長大的孩子,家裡沒有人從事農業,2009年他從交大光電系畢業,曾到澳洲打工一年多。2011年他開始拜師學做土礱,這是一種將稻穀磨為糙米的農具,因科技進步而逐漸消失。隨後,他在苗栗南庄成立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兩度在募資平臺提案成功,以爆米香和土礱為主題,開著一台老爺車巡迴全臺,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農、食安問題及傳統文化。
平常賴咏華除了種稻、賣米、爆米香、製作土礱,也會到清大的竹蜻蜓綠市集擺攤,並受邀到各校舉辦食農講座。所謂三十而立,過年後賴咏華就30歲了,曾有許多媒體報導他的故事,肯定他對文化的保存,稱他為「礱的傳人」,如今他卻面臨低潮與變動期,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安定下來的地方」。
受到億客來超市店長的邀請,賴咏華與工作伙伴小桂來擺攤。攝影:蔡阿婆
夢想與現實之間
在賴咏華寫的募資提案中,對自己的定位相當肯定:「我有三個職業: 我是稻農、我是土礱師、我有在爆米香。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在他的部落格中,再三強調農業文化的重要性,「這關係到一個有尊嚴的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這關係到一個人如何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採訪當天,賴咏華卻形容自己「不是一個很有動力的人,走一步算一步」。追求夢想的路上難免挫折,最主要是經濟壓力,剛開始兩年都是透支,最近雖然狀況比較好轉,也只有打平而已。
父母不需要他拿錢回家,但希望他像哥哥一樣,早日結婚生子。賴咏華的哥哥從事電腦業,已婚並有兩個小孩,兄弟倆發展方向不同,仍是互相支持的家人。賴咏華有幾位同學結婚時,選購他種的米做禮品,讓他非常感動,至於他自己,雖有結婚意願卻沒能力,除非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大多在都市發展,他卻走進農村,同學們覺得他的選擇很酷,他卻不敢回學校見老師,因為老師教的東西他都沒用到。
咏華認真劃下每一刀,長期的勞動讓他身體結實,看不出竟有70公斤以上。攝影:蔡阿婆
由於好友的故鄉在苗栗大南埔,賴咏華在大學時多次來訪,也在此認識土礱老師傅,找到自己要實踐的志業。後來他向大南埔文武宮承租倉庫作為工作室,在此展示傳統農具,接待過不少朋友和旅客,盼能提升本地觀光和文化價值
賴咏華說過要把自己「種」在這裡,一租就是四年,直到上個月管理員通知他搬家。
儘管還有一段日子可收拾,也找到了下一個落腳處,如此轉變仍讓他情緒低落。他坦承自己待在村裡的時間不多,沒有做好社區經營,村民可能不太了解他、不想有所改變,他別無選擇只能離開。
團隊與個人之間
務農很難只靠一人之力,賴咏華的伙伴們來來去去,小桂是撐最久的一個。小桂也是名校畢業,不想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年多前,她在爆米香活動中認識賴咏華,得知他需要人手幫忙,就跳上車跟著環島巡迴,甚至搬到南庄生活,學習種稻和農村的一切。
小桂的父母經濟情況不錯,管教方式也很開明,儘管如此,父母都認為她只是在玩,希望她玩夠了就收心,找一份能賺錢的工作。
農活、擺攤、講座活動都需要人手幫忙,小桂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賴咏華也不確定自己一個人能走多久,「終究是要有組織的。」他說
家長帶著孩子觀看賴咏華製作爆米香,回味過去也傳承未來。攝影:蔡阿婆
賴咏華在澳洲見識過大型農業,他說小農完全比不上,從事有機農業更不可能,他認識的小農都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賺大錢。」如果用廉價薪資、壓榨土地去獲取利益,就違背了他們的理念
幸好志同道合的人並不少,一次因緣際會,賴咏華認識了無負擔農場主人展哥,兩人成為忘年交,展哥希望替農村留住年輕人,歡迎賴咏華搬進農場。接下來,賴咏華除了要搬到新竹峨嵋,還要前往彰化鹿港拜師,之前他已求教過南庄林師傅、阿里山葉師傅,最後一位則是鹿港林師傅。原本賴咏華再三登門拜託,都得不到肯定回應,還好有林師傅的女兒幫忙勸說,得以傳承八十多歲老師傅的技藝。
賴咏華在部落格中寫過自己的期待,希望把土礱做得像荷蘭的風車一樣,成為臺灣文化景點,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
寒流來襲之日,賴咏華在臉書張貼學習土礱的照片,他穿著一件薄外套,師傅居然只穿短袖,一老一少,從削整木材做起。但在完成土礱之後呢?只是一次參觀或一時體驗?近日賴咏華發文徵求土礱使用者,從一個人、一個家慢慢傳播出去,期待終究會組成一個團隊,保留傳統,活用文化。


 

-------------


稻農賴咏華爆米香 推廣在地食材
2015年04月17日 16:49 鐘武達
分享至Weibo
賴咏華爆米香推在地食材
賴咏華的爆米香車開抵溪州幼兒園,小朋友的眼神充滿期待。(鐘武達攝)
賴咏華是年輕稻農,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在地食材的美,全台巡迴以在地生產的稻米「爆米香」,今天他到溪州鄉幼兒園示範爆米香手藝,也讓小朋友知道,好吃的爆米香,用的可是家鄉的台稉16號稻米。
家住苗栗的賴咏華,畢業於交通大學光電系,卻一頭栽進務農種稻,還學習成為全台灣最年輕的土礱師。他有堅持,平常在苗栗爆米香推廣在地米,為了讓理念散播到各地,本月起他更駕著爆米香車巡迴全台造訪16名農夫,「用他們的米爆給他們吃」
他知道近幾年溪州鄉栽種有機無毒「溪州尚水米」也在幼兒園實施「在地食材」,所以今天專程來到溪州舊眉幼兒園爆米香,要與溪州的在地米交流 一番。
小朋友在爆米香的雀躍中,聆聽他介紹稻米、米飯、與米香的故事,包括製作米香使用的麥芽,賴咏華也解釋得很清楚。香噴噴的米香「碰」出爐,小朋友的口水早已止不住。

從無到有,自己栽種自己爆的爆米香-賴咏華

交大高材生手工製米 古老土礱唯一傳人

11

「要爆了!要爆了喔!」隨著這兩句警示,爆米香的機器發出一聲巨響,有機糙米的香味也四處飄散。每逢雙周日,賴咏華就會從苗栗開車到新竹,在億客來超市前擺攤,現做爆米香販售給客人,強調這些米來自他認識的小農,也有他自己親手種的米,無化肥無農藥

10

賴咏華是台中長大的孩子,家裡沒有人從事農業,2009年他從交大光電系畢業,曾到澳洲打工一年多。2011年他開始拜師學做土礱,這是一種將稻穀磨為糙米的農具,因科技進步而逐漸消失。隨後,他在苗栗南庄成立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兩度在募資平臺提案成功,以爆米香和土礱為主題,開著一台老爺車巡迴全臺,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農、食安問題及傳統文化

13

在澳洲見識過大型農業的他表示:「台灣小農完全比不上,從事有機農業更不可能,他認識的小農都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賺大錢。」如果用廉價薪資、壓榨土地去獲取利益,就違背了他們的理念。而他對自己的定位相當肯定:「我有三個職業:我是稻農、我是土礱師、我有在爆米香。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雖然沒經歷過傳統爆米香車的年代,只吃過市面上的爆米香,但4年前到苗栗學種稻後,開啓了一連串米食文化的研究,2014年9月買了一台中古爆米香機,開著改裝的車子,到處在各個市集「表演」這項逐漸沒落的傳統技藝。

12

爆米香的口感和米的狀態有很大的關係,賴咏華說:「秈米比較長,做出來的米香相較之下較硬,口感扎實,粳米則較鬆軟,入口即化;糙米米香香氣濃烈,白米則比較鬆,顆粒較大。」

親自爆米香後,他才發現原來不同的米爆出來的米香,口感和風味大不相同,加上近年食安事件頻傳,他逐漸興起巡迴全台、用當地米爆米香的想法,期望用自己的行動讓大家重新審視在地食材的美好。

14

我有三個職業: 我是稻農、我是土礱師、我有在爆米香。稻農讓泥土結出稻穀、土礱師製造的土礱將稻穀磨成糙米、糙米爆成米香送入人的嘴裡, 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但這不是我有意識的選擇。

「爆米香巡迴」最開始的念頭只是想出來玩而已。

「爆米香巡迴」最開始的念頭只是想出來玩而已。

《不怕食安危機:邀請每個人去認識自己的農夫朋友》

四年前跟老師傅學做土礱, 之後, 為了讓親手做的土礱持續轉動有稻穀可磨, 種了三分水稻; 去年秋天田被地主收回, 買了機器開始學爆米香; 今年中港溪流域全面停灌, 剛好給我充裕時間開著爆米香車, 巡迴全島。回頭發現一粒稻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都在我手裡流過, 正因我立足的這座島嶼, 跟稻米纏綿太久太深, 只要撥動一顆種子落土, 其餘就如抽芽出穗般順暢自然。
 
「爆米香巡迴」最開始的念頭只是我想出來玩而已。人生至今沒有一次像樣的環島旅行, 雲林、屏東、花蓮、台東等區域在我的地圖上一片空白, 生為島民, 年近而立卻連孕育我的小島都摸不透, 是可忍孰不可忍。剛好我有爆米香手藝, 於是想, 沿路找些稻農人家, 以爆米香代工交換食宿, 從這裡開始事情變得有點有趣。朋友建議我把這件事端上群眾集資平台, 事情就複雜了起來…。

 

只爆你自己種的米,最少也要是你認識的朋友種的。

只爆你自己種的米,最少也要是你認識的朋友種的。

我想要爆米香環島, 這是真的;我認為每個人都該認識自己的農夫朋友, 也是真的。不過這兩個真的, 是因為上線集資才被兜在一起。邏輯是: 你看, 認識農夫朋友就這麼簡單, 我一次能認識16個給你看! 為此, 也衍生出一些我這次旅程中讓旁人覺得莫名其妙的堅持, 比方說, 在地農友的親朋, 常有人想拿米付錢叫我代工爆米香,多少給我賺點旅費, 而我總說:「我只爆你自己種的米喔,最少也要是你認識的朋友種的。如果是你在店裡買的米,我不要幫你爆。」

我到每所學校都跟孩子說:「爆米香沒什麼稀奇, 稀奇在我用的米。 每一粒米都有名有姓喔。」

我到每所學校都跟孩子說:「爆米香沒什麼稀奇, 稀奇在我用的米。 每一粒米都有名有姓喔。」

贊助人指定我去爆米香的學校二十幾所, 我到每個地方都跟孩子說:「爆米香沒什麼稀奇, 稀奇在我用的米。我拿來爆米香給你們吃的這些米啊, 每一粒米都有名有姓喔。我可以告訴你, 種這米的人叫甚麼名字、家住哪裡、手機幾號、甚至家裡有幾個孩子今年幾年級。我用我的雙腳走過、用我的雙眼看過他的田, 所以我敢用這些米爆米香給你們吃, 我相信這些米絕對不會有毒。」 我想請你們每個人都去認識自己的農夫朋友, 這是一個不用靠政府、不用靠標章認證, 就能夠確保自己不會吃到有毒黑心食品的唯一方法。今天吃完爆米香後, 如果能記得一件事的話, 請你們記住這句話:「你知道你吃的米是誰種的嗎?」

秋冬時節預計還有「土礱巡迴」。

秋冬時節預計還有「土礱巡迴」。

當然不只稻米, 餐桌上群魔亂舞的這個年頭, 消費者需要非常勤勞; 我希望吃飯人也可以去認識果農菜農甚至漁夫。該問的問題絕不只是「你知道你吃的米是誰種的嗎?」從米出發,除恰好我跟稻米的緣份最深外, 也因為這個島上種稻的人最多, 認識稻農再簡單不過;如果要認識一個農夫朋友, 結交稻農就是最簡單的新手任務。

 
旅途至今,見過涵養生態的水梯田,見過心繫荒野留田予鳥的碩士女農,見過緬憶兒時蛙鳴的木工師傅毅然兼業稻農,見過台北女孩遷居熱帶改業種稻,見過有機社區遍植各種雜糧穀物,見過契作賣米照顧全村老人餐食與醫療接駁光稻作一途就有許多不同風景,台灣農業不知還有多少故事可說。從現在開始多吃一口台灣米, 我們可以不必等到最後一塊田都改種農舍的那一天,才發現原來房子不能吃。

 

「拜入最後一位土礱師門下」, 希望能向他學習, 拼上台灣土礱工藝的最後一塊拼圖。

「拜入最後一位土礱師門下」, 希望能向他學習, 拼上台灣土礱工藝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一年我預計會在群眾集資平台上出現三次。「爆米香巡迴」已經走過半途。秋冬時節還有「土礱巡迴」以及「拜入最後一位土礱師門下」兩個計畫等待實行。
 

「土礱巡迴」計劃會載著風鼓與我親手做的土礱, 讓台灣各地的孩子親手拉動土礱去磨碾當地稻穀, 為自己磨一碗米, 交給學校廚房現煮成午餐, 讓他們知道一百年前爺爺的爺爺就是這樣吃台灣米的! 預計八月上線集資,九月出發。
 
「拜入最後一位土礱師門下」計畫要募集學費, 繼南庄林老師傅、阿里山葉老師傅後, 拜訪謹存三位老土礱師的最後一人—鹿港林老師傅, 希望能向他學習, 拼上台灣土礱工藝的最後一塊拼圖, 預計冬天農曆年前完成。
 
從爆米香巡迴到拜入最後一位土礱師門下, 這趟旅程雖從食品安全出發, 最後結束在文化與歷史的流域裡。

 

好吃20:讓人微笑的暖心甜點。

好吃20:讓人微笑的暖心甜點。

 

熱騰騰的蘋果派、酸酸甜甜的檸檬塔、充滿記憶的烤布蕾……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吃了會微笑的甜點名單
他們或許不特別的華麗、沒有高檔的食材,卻會讓人一咬下口,不自覺的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把稻穗禾黃的硬殼去除,變為一粒粒可入口的糙米,以現代的碾米科技,只要按個鈕、花三分鐘就可以輕鬆完成。但若你向苗栗大南埔的青年農民賴咏華,訂購他自耕的「土礱米」,他就得花上兩個小時,手腳並用、滿身大汗地拉動他親手打造的土礱,才能得出一包手工好米。

交大光電系畢業,進農村經營「阿華田」

「大家都買機器,誰像我還在用土礱?真是神經病!」今年27歲的賴咏華,自交大光電系畢業,一天也沒進過科技公司上班,卻在距離竹科只有一小時車程的大南埔,當全台灣最年輕的土礱師。向83歲的老土礱師林裕祥學習,花費三個月的時間,自劈砍竹片、竹編、夯土、排礱齒,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土礱,用它來碾製自家「阿華田」稻作。

「夏天碾米,我拉十分鐘就要休息喝水、才能繼續工作,真的太熱了!」將寄居的寺廟空房,改造成土礱間與穀倉,僧侶梵音繚繞中,賴咏華賣力地推動土礱碾米。看似竹編輕巧的土礱,內裡卻是以紅土夯實礱齒,才能精準分離稻殼與稻米,推動時不能僅用雙手蠻拉,要以腰部拉動施力,雙腳踩踏如舞蹈,才能讓稻米通過土礱,飛躍而出。

「土礱內裡的紅土紋路,決定了土礱的品質。」賴咏華解釋,在土礱高速轉動時,紋路若不細密,就容易讓稻穀未經碾脫殼,就溜出土礱,導致碾製失敗,「師傅的紋路比我密得多,我這台品質不算太好,碾米良率只有95%左右。」

皺著眉頭審視新米「良率」,工程出身的背景,讓賴咏華偶爾仍脫口而出一些專有名詞,但黑瘦結實的外表,卻已完全是一個農村青年的模樣,「大三開始進實驗室做專題討論,覺得我自己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也對於去竹科上班沒有興趣。」

IMG_8969賴咏華學習使用竹片為工具(攝影/何欣潔)IMG_9291遵循古法工作(攝影/何欣潔)

拒絕大農經濟路,另闢手工製米小徑

拒絕做竹科新貴,寧到陌生農村做土礱師傅,許多朋友都不能理解賴咏華的怪胎行為。自大一與好友來到大南埔遊玩,賴咏華就對這南庄山腳下的謐靜農村一見鍾情,在畢業後短暫到澳洲打工度假後,旋即回到台灣,到大南埔定居,正式向師傅學習土礱。「也許大家都說,土礱終將消失在歷史舞台上,但我就是喜歡它、覺得消失了怪怪的。」

「我就告訴他,你學了沒有用,現在誰還要用土礱?」賴咏華的固執,連師傅林裕祥都搖頭:「阿華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學這個真的沒有用,我做這個,只是擺著好看而已。」少年時開始學藝、一生搭建一千多座土礱的林裕祥,是台灣最後一代土礱師,親眼見證1953年電力與電動礱穀機的出現,終結台灣百年土礱歲月,他怎麼也想不透,為什麼有少年郎會在二十一世紀找上他學藝。

「以前在農村裡,土礱師就像電影『總舖師』演的一樣,是隨著客人訂單,到處行腳、搭礱、作工的職人,像林裕祥師傅,年輕時幾乎走遍了竹塹近山地帶,所到之處,連地主都要恭敬殺雞、備料歡迎他。」談起過往歷史風光,賴咏華的眼光閃爍光芒,「俗語說,搭礱不殺雞,三人也拉歪,就是在講土礱師受人尊敬的歷史。」

IMG_9149古早工具在年輕人手中復活(攝影/何欣潔)

除了對農村人情與土礱結構的著迷,賴咏華執著於「沒有用」的農村技藝,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到澳洲當台勞的那一年,我親眼見到商品化大農的極致,一對父子可以獨自經營2400甲的農場,等於他一家的農場,就等於台北南港區,用來裝小麥的塑膠袋有好幾百公尺長。請問台灣拿什麼跟人家比?」

「阮走這條(大農經濟)路,拼人不贏,發展自己特色比較重要!」直接挑戰市場經濟邏輯,獨自走上自耕自碾的手工製米之路,賴咏華的「農村特色」夢想,當然也離不開他心愛的土礱,他的農村夢想不只認真懷舊,更要大膽創新。「我想把土礱與水車結合,做成台灣史上未見的『水礱間』,結合文化資產、生態旅遊,當然也要產製稻米。」

IMG_9125親手碾出來的米格外珍貴(攝影/何欣潔)

認真傻氣不擅言詞,賴咏華從碾米拉動夢想

IMG_9219親手碾製的土礱米(攝影/何欣潔)

在賴咏華的構想中,水礱間以水力代替人力,不但更加省力,也能創造農村獨特地景,「如果大家都來看水礱,會帶動大南埔的觀光發展,到時候這座水礱必須是公共的、屬於社區,不該是屬於任何人的私產。」對水礱寄望美好想像,賴咏華甚至已經開始煩惱:「那這樣大南埔地價可能會上漲,該怎麼辦好?」傻氣十足。

為了讓夢想成真,賴咏華發揮科技人的專長,製作精美的簡報,四處拜訪建築、規劃、歷史、社區營造的學者前輩,希望可以結合各方資源,以他手中旋轉不輟的土礱,重新打造大南埔農村地景。「在我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土礱重新成為農戶的必備器具,但我可以傳承、打造水礱,其他的,就留點事情給我的子孫做吧!」

坦然地說要把工作留給孩子,有固定交往女友的賴咏華,沒有像其他農村男孩一樣,哀嚎單身寂寞,卻也面臨農村理想與現實人生的交會點。在台北擔任房仲的女友,雖然支持他的夢想,卻也希望看到水礱計畫早日落實,才願意思考下一步:「如果水礱計畫拖得太長,我自己的人生也會變得太狼狽,還是要趕快執行,也才能度過這個關卡。」

「我心目中的台灣農業,應該培養一個別人搶不走的台灣軟實力;水礱間不只是農業復興基地,也是一篇宣言,證明我們努力保存這個文化資產,把所有造礱人的名字刻在牆上,要大聲說給全世界聽,這是台灣農業復興的宣言……」

仍帶著理工人認真傻氣、有些不擅言詞的賴咏華,只有在講到水礱間與農業時,才流利地說出一連串閃亮的語言。「雖然現在一個月只賣米賺六千塊,但我沒有太認真跑業務,比較想練習搭新土礱、巡迴全台尋找願意與我合作水礱間的人。」27歲的賴咏華,正帶著古老土礱唯一傳人的執拗,一點一滴地拉動更大的碾米夢想。

IMG_8985賴咏華拉動更大的碾米夢想(攝影/何欣潔)

(本文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交大高材生手工製米 古老土礱唯一傳人

我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完整旅程。我想要帶動更多人瞭解在地食材的美好,我想開著我的爆米香車,巡迴拜訪全台各地16位農夫,用他們種出來有當地水土獨特氣味的稻米,做成爆米香給當地的小朋友們吃。

 

 

 

在地食材的重要性在哪裡?

現在的農夫,農產收成後就像被「市場」這頭黑幕怪獸吞掉,雖換到現金在手,但農夫不知道他的農產最後被誰吃下肚;而吃飯人從黑幕裡買到食物,也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果我們能把這道黑幕掀開,農夫看見消費者,他們會積極生產優質、安全的產品,消費者也因此能買得安心。

 

 

賣場有強大的議價能力,能跟上游供應商砍價,砍到流血見骨。雖然吃飯人自認為用便宜的價格在大買場買到了農產品,但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那些因為大盤商挑剔賣相而多噴的農藥,毒死魚鳥;那些因為大盤商砍價、農夫只好捨質取量而多灑的肥料,酸化土壤。吃飯人省下的價差、大賣場賺走的利潤,最終對農夫與土地造成傷害,卻仍要由台灣島上所有生靈共同承擔。

 

 

在地食材,吃新鮮、吃感情、吃故事

賣場再怎麼強打產地直送,都比不過你從農夫朋友手裡接過今天早晨採收的食材更新鮮。這是有感情的食物,這是有故事的食物,以前,最講究的廚師也只能告訴你:「我這食材是有機店買的,保證安全。」但,其實你可以告訴來家裡吃晚飯的同事,說,種出這盤菜的是我朋友,他的小孩喜歡拍電影,今年剛昇上大四,註冊費就是你吃下的那一口口菜。

 

 

台灣在地食材的現況

直接跟農夫買綠冰箱好食機上下游新聞市集吉甲地、主婦聯盟的產地拜訪台灣農夫市集地圖社區菜市長工作團吃好的向好農買好物等等等等......。台灣已經有許多人意識到在地食材的重要,開始為消費者建立更直接面對農夫的產銷平台。

網路資訊與農夫都在那裡,只等更多人動動手指、拿起電話去主動認識他們。

 

 

我要拜訪全台灣 16 個小農

用他們的米爆米香給當地人吃

我每個月在清華大學竹蜻蜓綠市集,用嚴選的材料、在地農友的米,做成爆米香給新竹人吃。現在我想把這件事推展到全台灣,巡迴拜訪每縣市至少一位當地農友,用他們的米來爆米香給當地人吃,

 

 

拜訪的農夫名單以及爆米香的路線

爆米香巡迴預計於四月初上路,五月底之前結束,將會在 16 個鄉鎮各拜訪一位種稻米的農友。除了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將當地農友們中的米,做成米香給當地的朋友們品嚐。以下提供兩位農友的簡介:

 

竹北田守喜

58歲的他在台北當過賣書員,在新竹開過書店,現在是冠軍米農。竹北農會稻米競賽,他的桃園三號香米是冠軍常客。他的田已經被徵收過兩次,連現在租的六甲地,也是在璞玉計畫的區段徵收範圍內,隨時可能失業。今年他的田被強迫停灌休耕,可能需要另尋生計。

田守喜詳細故事: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3370/

 

埔里吳宗澤

「榖笠合作社」發起人之一,其前身是「內埔農業後援會」。 2012年9月,縣府打算收回農地放租給多喝水擴廠,而歷代在該土地上耕作的農友為此擔憂,他進入內埔了解農友各自的生命歷程。為了更貼近農友的生活,2013年在內埔租了一分地種水稻,在這雨水和汗水不斷滴落的一分地,不論晴雨,從人工劃線、插秧、巡田水、抓福壽螺、挲草、搶救稻熱病、割稻、打穀、曬榖,乃至於碾米及裝袋設計,都是集結著無數雙手的力量。他希望讓農友與消費者能彼此認識,為深刻的人情聯繫、為轉作無毒米而努力,並嘗試地耕耘一個青年自立的平台。

穀笠合作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003302812617/

 

 

 

為什麼想做這件事?

讓大家知道交一個農夫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同樣是香米,你知不知道桃園3號香米跟台農71號益全香米的香味有什麼不同?日本越光米跟台灣蓬萊米,口感又有什麼差異?你知道台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種稻嗎?離你家最近的稻田種著哪一種米呢?

我想讓大家知道,在地食材即使簡單如米也能變出多樣化的各種美味呈現,我想讓大家重新審視在地食材的美好與優越。我想親身示範給所有人看:交一個農夫朋友就是這麼簡單,我一次交十六個給你看!

 

 

到目前為止我做了些什麼?

我親手參與過稻米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我在南庄種過兩年水稻,我的手插過秧、撿過福壽螺、割過稻,我拜訪過傳承牛耕的朋友、也在廟埕曬過我自己種的稻穀。我向台灣僅存三位老師傅其中兩位分別學習過,學會製造爺爺的爺爺們使用了五百年直到六十年前消失的古代碾米機--土礱,我很可能是當今台灣唯一不到七十歲的土礱師。我還買了爆米香機、嘗試錯誤兩個月後學會製作爆米香,成為28歲的爆米香師,在清華大學農學市集每個月兩次使用在地有機米、現場製作販售爆米香。

我的爆米香哪裡不一樣?

砂糖:

台糖二砂。成本比泰國二砂貴約20%。

油:

嘉義東和製油廠以純雲林花生古法冷壓,製成的純本土冷壓花生油。比起一般爆米香常用很可能是基因改造黃豆製成的市售沙拉油,純本土冷壓花生油成本貴了七倍。

麥芽糖:

新莊翁裕美商行以小麥草汁遵循古法發酵蒸熟糯米,熬成的真麥芽糖。一般爆米香常用的市售水麥芽,使用澱粉脢甚至鹽酸,與來源不明的各種澱粉(可能是太白粉、樹薯粉甚至基改玉米粉)混合反應後製成。雖然從化學分子式來說,這種市售水麥芽,可能比麥草汁發酵的古法麥芽糖更純粹;但卻不是我認為的「好食物」。翁裕美的古法發酵麥芽糖,成本比市售水麥芽貴三倍。

 

 

資金運用說明

 

回饋品的介紹

 

 

 - 爆米香

爆米香將會切塊袋裝,每包重約 200g,使用與本次全島巡迴爆米香同樣的嚴選材料、以及臨近地區熟識農友的無毒米。

 

 

 - 小農米

隨著單筆贊助金額上升,回饋包裹中會加入,我們在這趟旅行中結識的各地農友,他們親手種出來種類不同、風味各異的美味稻米,每包個半斤裝,讓您一次可以細細品味 2 至 6 種台灣好米。

 

 

 - 認養一所小學爆米香

若蒙惠助 $10000 ,您可以指定一所小學,我們開著爆米香車,帶著全套設備與嚴選材料,並準備附近農友的稻米,到學校裡爆米香給全校師生免費品嘗,同時邀請該位種植稻米的農友,若他農事時程允許,請他一同到校,向孩子們介紹他的米、介紹他如何幫助孩子的家鄉土壤孕育出這樣優質稻米,做為我們回饋給學校一堂最特別的食農教育課程。

 

 

- 手作小土壟

若蒙惠助 $25000,我將送上一墩我耗時半月親手製作的小型土礱,供您收藏。小土礱高約50公分、重約15公斤,以本地紅土、桂竹、青鋼櫟、牛糞為材料,遵循阿里山上太和村葉老師傅的教導方法做成。此方案同時也包含 $10000 的回饋,樂意到一所您指定的小學,給孩子爆米香體驗食農教育。

 

 

最後

我希望這次的活動,能夠引發更多人思考在地食材的重要性,讓更多人認識「從泥土到嘴唇」的過程,非只一輩子都停留在嘴唇那一端。每一分支持和參與,都是一滴滋潤秧苗的露水,集合千萬點滴,終能流河成海。再次感謝你們的支持。

風險與變數

爆米香巡迴預計於四月初上路,五月底之前結束。預計拜訪的農友,因應農事時節與農家作息,我將在途中即時彈性調整拜訪時程或順序;若實在農務持續繁忙或有突發阻難,亦有可能取消部份拜訪行程。


所有回饋品預計在八月底前全數寄出,如有任何原因延遲,我將會在專案中的「進度報告」說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