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http://goo.gl/RPV0EI

------------------------------------ 

床上國共合作?郭文貴爆:1998年國民黨高官藉和談與中國女星上床
分享床上國共合作?郭文貴爆:1998年國民黨高官藉和談與中國女星上床到Facebook 分享床上國共合作?郭文貴爆:1998年國民黨高官藉和談與中國女星上床到Line 分享床上國共合作?郭文貴爆:1998年國民黨高官藉和談與中國女星上床到Google+
2017-07-16 12:4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流亡美國的中國富豪郭文貴,屢次爆出中國高層內幕,例如他透露中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和范冰冰、許晴曾有性交易,還指出王岐山外甥姚慶所負責的海航集團,有幾個男人在飛機上把女星弄到休克。郭文貴昨日則自稱丟出「核彈級」爆料,那就是1998年台灣國民黨高官,曾和中國女星在床上談「國共合作」。
流亡美國的中國富商郭文貴,昨日踢爆國民黨高官與中國女星在床上談「國共合作」。(圖擷自YouTube)
流亡美國的中國富商郭文貴,昨日踢爆國民黨高官與中國女星在床上談「國共合作」。(圖擷自YouTube)
郭文貴15日的直播爆料影片長達1小時18分,他在影片尾端談到,他如果要踢爆台灣的事情,那麼很多人都會破產,而且不敢再待在台灣。郭文貴說,1998年的時候,中共總政聯絡部在北京四環買了3棟別墅,聯絡台灣國民黨人士、重要企業家等人前來,完成一次次的「國共合作」。
郭文貴說,有1個錄像非常驚人,可以看到1個國民黨的高官,以及當時國家(中國)最火的女明星,那位明星為了國家利益就跟高官睡覺,兩人還在床上親密地說「這是真正的國共合作」。
郭文貴指出,在那些別墅發生太多事情了,商人、國民黨人士、軍方人士,1個個都被拿下來了,所以現在如果他要爆台灣的料,他相信許多人一定都很緊張。


 

File:Kuomintang History Gallery 19360114 in ROC-SYSMH.jpgFile:The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JPG2016-07-30_142730  2016-07-30_14320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所屬的國家級檔案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集中收藏1912年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和原國史館的所有檔案史料。這批檔案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交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設立南京史料整理處。1951年2月1日,南京史料整理處正式成立,設在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舊址。該處先後從廣州、重慶等地收集、接收了國民黨中央政權機構的大量檔案,並接管了保存在北京的北洋政府檔案。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於國家檔案局,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至2003年,館藏檔案932餘個全宗,共計180多萬卷[1]。
原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現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舍
館藏檔案
至2003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共有932餘個全宗(計180多萬卷)、民國圖書資料5餘萬冊。館藏檔案主要包括五部分[1]: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的文書檔案100多卷。
廣州護法軍政府、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檔案(1912年至1928年):55個全宗、13萬卷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檔案(1927年至1949年):600餘個全宗,140萬餘卷
日偽政權檔案:包括日本從1931年侵占中國東北開始扶植的若干偽政權統治時期的檔案,以汪精衛政權檔案為主。91個全宗、10餘萬卷。
名人檔案:蔣中正、馮玉祥、蔡元培、張靜江、丁文江、顧維鈞等個人檔案。47個全宗、6000餘卷。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所屬的國家級檔案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集中收藏1912年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和原國史館的所有檔案史料。這批檔案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交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設立南京史料整理處。1951年2月1日,南京史料整理處正式成立,設在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舊址。該處先後從廣州、重慶等地收集、接收了國民黨中央政權機構的大量檔案,並接管了保存在北京的北洋政府檔案。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於國家檔案局,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至2003年,館藏檔案932餘個全宗,共計180多萬卷[1]。

原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現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舍
至2003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共有932餘個全宗(計180多萬卷)、民國圖書資料5餘萬冊。館藏檔案主要包括五部分[1]: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的文書檔案100多卷。
廣州護法軍政府、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檔案(1912年至1928年):55個全宗、13萬卷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檔案(1927年至1949年):600餘個全宗,140萬餘卷
日偽政權檔案:包括日本從1931年侵占中國東北開始扶植的若干偽政權統治時期的檔案,以汪精衛政權檔案為主。91個全宗、10餘萬卷。
名人檔案:蔣中正、馮玉祥、蔡元培、張靜江、丁文江、顧維鈞等個人檔案。47個全宗、6000餘卷。

20130312110844618_83820130312111431610_1567  

小檔案-國民政府遺留檔案 收藏豐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位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見圖,摘自第二歷史檔案館官網),是隸屬大陸國家檔案局的國家級檔案館,集中收藏1912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以及蔣中正、馮玉祥、蔡元培等名人檔案。館藏總量225萬餘卷,約 4500萬件。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去年底曾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孫中山檔案文獻特展」,這也是該館第一次來台舉辦大型專題展覽,共展出館藏孫中山相關檔案文獻140多件、圖片70幅。該館去年也與台灣政治大學簽約,進行檔案互換暨合作交流。

為集中管理國民政府遺留在南京的檔案,1951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其後又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國民政府中央機構的檔案,奠定了館藏檔案的基礎。1964年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大陸國家檔案局,並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 http://goo.gl/fl6ad7

回歸法制 國史館禁中國人調閱檔案

2016-07-30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國史館館藏檔案閱覽自八月一日起就要「回歸法制」,館長吳密察昨表示,所藏檔案須在相關法律的規範下開放使用,民眾申請閱覽將比照檔案管理局作法,保留十五天的准駁時間;中國人民按現行法律,並非開放對象,希望未來能與位在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進行「機關與機關的檔案閱覽互惠」。

  •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昨表示,從八月起,國史館館藏檔案「回歸法制」,中國人民按現行法律並非開放對象,但希望未來能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進行「機關與機關的檔案閱覽互惠」。(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昨表示,從八月起,國史館館藏檔案「回歸法制」,中國人民按現行法律並非開放對象,但希望未來能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進行「機關與機關的檔案閱覽互惠」。(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 國史館外觀。(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國史館外觀。(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比照檔管局 保留15天准駁時間

吳密察說,國史館所藏政府機關檔案,必須遵守「檔案法」、「政府資訊公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國家機密保護法」、「總統副總統文物」,過去是大家來申請閱覽,馬上就能調閱、複製,他上任後發現,這些都不合法,八月一日起將「回歸法制」。

他指出,由於國史館檔案可能涉及國家機密、個人資料保護,所以要經審核才能決定是否准駁。檔管局目前的作法是以十五日為原則,國史館也比照辦理,但會視實際狀況調整,也可能最快當天就完成准駁。

他表示,為了便於民眾利用,包括整本檔案只能複印一半、每年只能複印幾百張等限制,未來都會取消。且只要民眾提出申請,並繳交複製費與郵資,國史館還能代為複製、寄送檔案。

盼與中國二檔館 採機關與機關檔案互惠

至於中國人民是否能使用館藏資料?吳密察出示檔案管理局的函示指出,教育部曾詢問中國人是否能申請應用我國行政機關檔案,檔管局在二○一三年十月答覆,依「政府資訊公開法」規定,申請政府檔案的要件是具我國籍且在我國設籍的國人,或是持我國護照的僑民,中國人都不符合。

但他表示,國史館可以與中國南京的第二歷史檔案館,以機關與機關做檔案閱覽上的互惠。

國史館依法辦事 8/1起拒陸港澳學者調閱
By 張達智,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國史館外觀。(顏謙隆攝)

國史館閱覽室。(顏謙隆攝)
館藏大量1949年以前的蔣中正與民國檔案的國史館,向來是兩岸研究近代中國史學者必訪之地。以往閱覽對象不設限,但從8月1日起,卻將依《政府資訊公開法》及《檔案法》規定,拒絕陸港澳學者調閱。

網路投票》國史館8/1起拒陸港澳學者調閱,您怎麼看?
國史館資料禁陸調閱?洪秀柱:非常荒謬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520就任後,就著手修改館藏借閱規則;28日國史館網站公告《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規定必須是:一、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並在中華民國設籍之國民及其所設立之本國法人、團體,二、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僑居國外之國民,三、平等互惠之外國人,可使用國史館檔案館藏檔案史料。

新實施要點被外界批評「文化台獨」,刁難陸港澳民國史研究,並放棄與對岸的歷史話語權競爭。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吳密察表示,過去國史館「沒有依法辦事」,國史館不能無視於檔案主管機關及檔案法規定,未來盼以平等互惠原則處理。

吳密察還說,「我自己也是做研究的,知道做研究的人的需要」,未來會與檔案局共同尋求「解套」方法。

-----------------------------------------------------

給國史館吳館長的公開信

推文到plurk
2016-08-01 06:00

◎ 汪浩
吳密察館長尊鑒:
首先恭喜吳教授榮任國史館館長。敝人叫汪浩,是一個現代史研究愛好者,幾乎每週都去國史館閱讀檔案,最近看到國史館的新規定,覺得不太合理,所以冒昧寫信給館長。
以往,國史館對閱覽對象並不設限,但根據剛公布的《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從今年八月一日起,國史館將「暫」不對陸港澳學者開放閱覽。吳館長指出,大陸地區人民不符規定,不得申請應用國史館檔案。我認為這個限制很不合理,可謂損人又不利己。
敝人是英國公民,一年前退休後,依親移民臺北,屬於要點中「平等互惠之外國人」,所以不受貴館新規定的影響,可以繼續自由閱覽。但過去一年來,我看到,至國史館讀檔案的人,有近一半是大陸來的學者,他們多半不是中共官方派來,而是和吳館長一樣,愛好歷史,追求真相的學者。貴館的新規定,不但使他們無法研究,妨礙學術自由,也與臺灣社會的民主自由化和信息公開化趨勢,逆向背道而馳。
除了去國史館看檔案,過去一年,我也經常閱讀美國政府的外交檔案(FRUS),而這檔案是公開的,全世界任何人都無需申請,就能二十四小時隨時上網查看。反觀國史館的檔案,既然早已解密和數位化了,何不也比照美國,把檔案悉數放上網,無限制向全世界公開,以利閱讀研究?這才是民主自由,社會進步的表現。如果不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學習,反而去跟專制的中共爭取「對等互惠」,這不是自降身段,自貶格調嗎?
臺灣與中國的競爭,不是比誰錢多或武器強,而是比誰的觀念和思想現代化,符合世界潮流。臺灣要用自由民主和開放的力量,去戰勝中共的獨裁、封閉和謊言。把歷史檔案面向全世界,對所有人開放,是臺灣社會進步和自信的表現。衷心期盼吳館長三思,改變這項「倒退走」的新規定。
恭祝夏安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業餘的現代史研究者)

-----------------------------------------

國史館禁陸學者調閱資料?柱:荒謬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陳彥宇/台北報導

針對國史館自8月1日起禁止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地區學者調閱資料,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上午(30日)受訪時表示,這樣的做法非常荒謬,違背世界的潮流。她認為,史料是公器,開放才是正途。

▲洪秀柱認為,國史館禁止陸學者調閱資料是歧視。(圖/記者陳彥宇攝)

洪秀柱上午出席國民黨台北市黨部舉行的「105年台北市青年菁英共識營」,在會前受訪指出,民進黨用促進轉型正義的方法,要求國民黨公開黨史,讓大家檢視、調閱,必要時甚至可以封存。如今對於自己的歷史,可以讓人家更了解自己的歷史詮釋跟立場,卻是歧視某些地區,尤其不准港澳地區、大陸人民來看,「心態可議,非常不恰當」。

此外,針對爭取不當黨產條例的釋憲,洪秀柱說,就像副主席詹啟賢對外說明的,各種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國民黨都會去嘗試。現在還差三席,民進黨也應該大方地來連署,檢驗不當黨產條例到底合不合憲。

洪秀柱也肯定國民黨團在立法院臨時會的表現,表示黨籍立委都非常的認真。至於立法院8月若再召開臨時會,國民黨團是否會再採取焦土戰?洪秀柱說,「看情形吧」,尊重黨團決定。

---------------------------------------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保管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各個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的國家級檔案館,成立於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處,隸屬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隸國家檔案局,並易現名。館址在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館内設有保管處、利用處、整理編目處、史料處、民國檔案雜志社、技術處、信息化處和全國民國檔案目錄中心等業務機構,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館内備有攝像、照相、複印和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以及多種檢索工具。  

本段歷史沿革
1951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成立
1951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成立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和原國史館的所有檔案史料。這批檔案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交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設立南京史料整理處。

  1951年2月1日,南京史料整理處正式成立,隸屬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任務是“將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檔案和國民黨政府遺棄的檔案收集集中起來,加以整理,除提供人民政府各部門調用外,進一步將其中有用的歷史資料整理出來,作爲研究中國近代歷史之用”。設在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舊址。該處先後從廣州、重慶等地收集、接收了國民黨中央政權機構的大量檔案,並接管了保存在北京的北洋政府檔案。

  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局,更名爲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從一個整理檔案的臨時性機構變爲一所國家級檔案館。

  在二史館的前身南京史料整理處剛剛接收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檔案時,大部分檔案資料整理散亂,被棄置在庫房中,整理處調動了大批工作人員,對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到上世紀80年代,二史館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民國檔案,組織專家學者赴海外對民國檔案進行征集和複制。通過這些工作,二史館的館藏檔案數量再次實現了突破,逐步達到了現今的逾220萬卷(宗)。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工作人員整理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工作人員整理檔案

  在對館藏檔案資料進行整理的同時,二史館還承擔着對外利用的服務工作。但是,由於館藏檔案資料主要以紙質檔案爲主,且大部分檔案資料年代久遠,紙質早已泛黄老化,有些檔案甚至稍一觸碰就會破碎,這爲檔案資料的保管和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爲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二史館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檔案管理現代化工作。80年代中期,根據國家檔案局關於《發展我國檔案縮微事業》的指示和全國檔案縮微工作會議精神,從1985年起,二史館開始有計劃、按步驟地將館藏檔案進行縮微複制。到2000年,二史館逐步建立了以16毫米卷式銀鹽片爲主,35毫米卷式銀鹽片和封套(平)片爲輔的縮微品攝制管理系統,並逐步替代檔案原件對外提供利用。同時,部分縮微品已向海内外發行,滿足了中外學者及社會各方面研究參考的需求。

  隨着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檔案文獻信息的儲存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盤已成爲信息存儲的主要載體,檔案部門已逐步開始使用光盤作爲檔案信息的存儲介質。二史館用光盤技術用於民國檔案的管理始於上世紀90年代,1998年,二史館與原郵電部文史中心合作開展民國時期郵電檔案整理工程,經過認真調研和前期准備,並結合項目實際和合作需求,於當年建成了一定規模的掃描數據流水作業工作室和關盤數據刻錄系統。經過2年的努力,完成錄入館藏郵電檔案的全文信息超過380萬頁,刻制了一批便於保存和檢索的數據光盤。自1997年至2004年,二史館先後完成與中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煙草專賣局、黄河水利管委會等多家單位合作的民國檔案光盤制作與整理項目。至2004年底,二史館光盤制作並存貯的總畫幅數達760餘萬畫幅。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縮微膠片閱覽區
第二歷史檔案館縮微膠片閱覽區

  進入新世紀,檔案作爲國家的基礎性信息資源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要着力抓好檔案信息化這個關鍵環節,努力實現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2006年,二史館被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確定爲全國檔案系統檔案信息化工作試點單位,並在“十五”期間根據自身特點,設計並建立了具有檔案數字化、辦公自動化、業務管理現代化和互聯網信息發布平台四大功能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並參照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及國家有關管理制度,相繼制定出台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外部網站與國際互聯網聯網保密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計算機中心網站郵箱保密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計算機中心機房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數字化工作室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有效確保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行。

  2009年,根據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的要求,二史館全面加快了館藏民國檔案數字化工程建設速度,並重點開始啟動館藏民國檔案全宗檔案整理、全宗及專題(合作開發項目)全文數字化、各類數據庫的建設工作。二史館利用國家財政專項經費,采用外包形式開展館藏檔案數字化工作,在一期工程中與上海強然公司合作完成了249萬頁館藏教育部檔案的數字化工作;2010年又經過公開招標,與中標的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啟動500萬頁館藏檔案數字化二期工程。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 
本段館藏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卷帙浩繁,截止2008年底,共收藏有1354個全宗,計220餘萬卷,收藏的民國時期圖書資料有20餘萬冊。館藏檔案主要有以下五部分:

  一、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建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當選爲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不長,形成的文書檔案數量館藏僅100多卷,但内容極爲珍貴,其中有孫中山親筆批示和簽發的文件。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1923年,在廣州成立了大本營。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胡漢民、廖仲愷等於7月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隨後進行了北伐戰爭。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史稱武漢國民政府。從護法軍政府直至武漢國民政府,這一時期的南方政權所形成的檔案數量頗大,其中有不少孫中山親筆批示和簽發的文件以及書信和手稿,有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及反映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文件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二、民國北京政府檔案:

  1912年3月,南北議和,袁世凱竊取了政權,在北京建立了民國中央政府。自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北洋軍閥統治長達16年,史稱民國北京政府。館藏其檔共有55個全宗,13萬卷。這些檔案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

  三、南京國民政府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閱覽室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閱覽室

  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全國解放,國民黨政府統治中國長達22年,其間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檔案,其中央政府檔案,除部分在全國解放前夕移往台灣外,大部分留存在大陸,我館所藏南京國民政府檔案共有600餘個全宗,140萬餘卷。全面地反映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諸方面狀況,是我館館藏檔案的主體。

  四、日偽(汪偽)政權檔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占領東北,嗣後其在中國占領區先後扶植與建立了若幹偽政權。這些日偽政權在統治期間形成了一定數量的檔案,我館所藏日偽政權檔案以汪精衛偽政府檔案爲主,共有91個全宗,10餘萬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這部分檔案曾被國民黨政府接收,留存至今,這些檔案較爲完整地反映了日偽在淪陷區殘酷統治和對華掠奪的歷史面貌。

  五、名人檔案:

  館藏檔案中民國政要的個人檔案,如蔣介石、馮玉祥、蔡元培、張靜江、丁文江、顧維鈞等人檔案共47個全宗,6000餘卷。

  館藏檔案形式主要爲公文書,此外還有照片、圖片、唱片、勳章、印章、股票、鈔票、郵票、任命狀、商標、字畫、家譜、碑貼等。許多檔案藏品鮮爲人知,屬於曠世珍品,它們不論在史學研究、工作參考還是在文物考證、藝術鑒賞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1980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正式對外開放館藏檔案,至今已接待了近35萬人次來自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國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許多國家的中外查閱者。我館還出版了包括《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書》和《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及老城市、老照片等系列叢書在内的共70餘種數億字的檔案史料,並創辦了《民國檔案》雜志定期公布館藏檔案史料,服務於政府工作、經濟建設、學術研究、編史修志、對外交流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民國檔案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段館藏特藏庫

  爲妥善保管館藏檔案中的部分精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特地在館内開辟了特藏庫。1987年,二史館保管部成立特護組,專門從事珍貴檔案的蒐集、編目、複制、修裱和特藏,並經過幾年的努力,於1994年正式建立了特藏庫。作爲重要珍貴檔案的集中保管地,它既是二史館對館藏檔案實行分級管理,借助特殊的設備、特别的方式進行精心保護,以延長檔案壽命的具體擧措,同時也是以陳列展覽的形式對這些重要珍貴檔案的一種利用。在特藏庫建立後不久,二史館還在不同時期對其進行擴充和完善,如今的特藏庫面積約500平方米,集中典藏約60個保管單位1萬餘卷(件)珍貴檔案,包括孫中山、蔣介石、張靜江、馮玉祥、汪精衛、宋子文、蔡元培等50位人物的個人全宗和字畫、商標、郵票、鈔票、照片、印信、證章以及其他珍貴檔案匯集等。通過這些具有鑒賞價值的檔案珍品,從不同層面反映了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榮辱興衰。特藏庫的建立不僅是檔案保管工作的亮點,也是二史館對外交流、接待工作的一張名片。其建成以來,不僅時有中央領導同志的視察和參觀,同時還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檔案界同仁和台灣、香港及海外的專家學者、代表團近5000人次的訪問,極大地發揮了特藏檔案的社會價值。 
本段成果和作用

  60多年來,伴隨着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内外有着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係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

伊朗與西亞世界》國家檔案開放與自我詮釋優勢:從英國與伊朗經驗說起

檔案的運用對於研究者有著莫大的重要性,一旦做為研究個體國家的檔案館出現閉館、或對國內外讀者加以限制時,這個國家便失去自己的發言權。換句話說,國家檔案若能開放透明,不僅能讓自家學者握有發言權,發展論述,建立學術地位,也能成為外來學者的重要參考依據。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各類檔案史料是從事歷史研究相當重要的依據,儘管重建史實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透過檔案耙梳與分析,便可產生許多精闢的歷史解釋,也能破除人們過於意識型態導向的觀念。然而,若檔案使用不夠開放、透明、自由,就會讓歷史研究的論述缺少說服力。只不過,每個國家對於檔案定義認知不同,個別國家國內的情況也會影響檔案調閱與使用程度,對於運用檔案從事研究的學者而言,在不同國家常會遇到明知有資料卻無法使用的困擾。

筆者在從事研究英國與伊朗外交史的過程中,歷經了英國與伊朗檔案調閱與使用截然不同的情況。

多數英國的檔案是相當開放與透明的,讀者要調閱不需審查,想要大量蒐集也不會太過困難。以英國的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舊名為Public Records Office)為例,申請閱覽證的條件與程序相當簡單,檔案館的網頁上就有線上調閱系統,讀者可事先預約時間以及欲調閱的檔案卷冊資訊選取座位。預約後,讀者進入館內就可以立即取閱檔案。若是入館後才進行調閱,約不到40分鐘的時間即可領取。檔案內容可無限制拍照,不需要任何費用,只要自備拍攝工具即可。讀者也不一定要在館內看檔,所有內容都可以拍照後帶回家在電腦上慢慢看。部分檔案也已數位化,在館內的電腦就可直接調閱,或透過網路刷卡付費的方式買下檔案。英國外交檔就在國家檔案館之中,要蒐集與使用英國外交檔其實相當便利。

多數英國的檔案是相當開放與透明的,讀者要調閱不需審查,想要大量蒐集也不會太過困難。(圖為英國的國家檔案館,作者提供)

英國外交檔就在國家檔案館之中,要蒐集與使用英國外交檔其實相當便利。(圖:作者提供)

反之,伊朗檔案取得就不甚容易了。

伊朗雖有國家檔案館,但並不像英國的國家檔案館一樣存有外交檔案,如果讀者想要使用外交檔,必須進到外交部檔案中心(Markaz-e Asnad Vezarat-e Omur-e Kharejeh)。而這個中心並沒有閱覽證可以申請,筆者當時靠的是伊朗朋友幫忙才得以進入,等了一週時間才獲得入館允許。入館後在館內電腦上查詢所需檔案,接著填表寫下檔案編號、檔案名稱、頁數,之後等待審查,但審查何時會通過,誰都不知道。若是幸運獲得通知可以入館看檔,此時讀者會拿到一張光碟片,所有欲調閱的檔案都在裡頭,可以當場閱讀,但要購買就有限制,不能全數選取,檔案上面若有「機密」字樣,是禁止購買的。選取時當然也得再一次填寫檔名、檔案編號、頁數,而且同樣還需經過審查,何時可以拿到自己要的檔案,一樣誰也不知道。

以筆者的經驗而言,從這裡並沒有得到任何可利用的資訊,畢竟等待審查的時間已超過在伊朗取得的簽證效期,後來麻煩伊朗朋友詢問,也沒有任何結果。筆者曾在德黑蘭跟一名伊朗教授談過蒐集外交檔案的經驗,他笑說:「我們伊朗人都不見得拿得到了,你這個外國人更不可能。」其實,就算拿到檔案,對於不夠精通波斯文的人來說也是種困擾,因為內容全是手寫的,不容易辨識。

幸好,外交部檔案中心旁有一間很小的書店,專門賣外交部出版的檔案。在資料中心內若無法取得任何資料時,就可移駕此處,如果書店內正好有販賣自己需要的檔案,那就是小確幸了,重點是價格不貴。這與英國不太一樣,英國檔案若有出版販售,大概會是天價,應該只有特定研究機構或是圖書館有能力購買。伊朗的檔案,無論哪個領域,只要有出版,價格都不會很昂貴,而且出版的檔案內容,通常是一頁精美的印刷版後的下一頁就是手寫原稿可供對照。缺點是檔案出版都有特定主題,也經過篩選,因此,一來不可能買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檔案,二來也會受限於特定主題之中。但部分檔案的出版已屬「不幸中的大幸」了,總比沒得用來得好。

在伊朗,出版的檔案內容,通常是一頁精美的印刷版後的下一頁就是手寫原稿可供對照。(圖:作者提供)

其實,伊朗檔案取得與使用不易的情況,大抵跟國家局勢有關。

除了過往朝代中並沒有發展完善系統來保存檔案之外,現在的伊朗是個在36年前經歷革命,後來又和伊拉克打過8年戰爭,還與歐美眾國家交惡的國家,以致於許多事件與議題到現在都還是相當敏感,對於檔案的開放與使用不太可能和英國一樣便利。舉例來說,有位在英國的伊朗籍學者於著作中,夾帶了幾頁內容介紹許多目前伊朗境內可供研究學者使用的檔案館,但筆者詢問這些檔案館是否容許外國人進去、館內檔案使用的情況如何時,他的回覆是「我只是提供資訊而已,其實沒有使用過。」此外,有些旅外的伊朗籍學者不願意和現在的伊朗官方機構打交道,甚至有些人還是在伊朗政府的黑名單上,更不太可能有機會運用這些官方檔案。於是,對於研究者而言,要好好理解伊朗各檔案館的使用規則並非易事。

若比較英國與伊朗外交檔案的使用,前者的超級便利性,讓研究學者能依據史料而有自由詮釋的機會,甚至研究伊朗對外關係也一定得使用英國外交檔;反觀伊朗檔案因為不夠開放、透明,研究學者反而難以從伊朗的角度來理解伊朗,也很難為這個受到國際輿論妖魔化的國家進行平反。

伊朗檔案因為不夠開放、透明,研究學者反而難以從伊朗的角度來理解伊朗,也很難為這個受到國際輿論妖魔化的國家進行平反。圖為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所爆發的人質危機事件。(http://i.telegraph.co.uk/)

曾聞學者所言,「英國雖然已不是強國,但資料使用便利的優勢,心態上還是相當"imperial",能讓多數研究者使用他們的檔案來建立話語霸權。」固然伊朗檔案的開放與使用有著伊朗政府特定考量的意涵,但對於純粹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來說,沒有理解伊朗觀點的機會,自然也很難建立一套伊朗的話語霸權來抗衡外在的主流論述。

綜上所述,檔案的運用對於研究者有著莫大的重要性,一旦做為研究個體國家的檔案館出現閉館、或對國內外讀者加以限制時,這個國家便失去自己的發言權。換句話說,國家檔案若能開放透明,不僅能讓自家學者握有發言權,發展論述,建立學術地位,也能成為外來學者的重要參考依據。把檔案使用的權利交給讀者,讓學術研究能透過不同角度的分析與詮釋來豐富成果,也能在各家論述中擁有自我詮釋的優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