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車騎=步兵、車兵、騎兵

P_20160515_85817  

《太公金匱》,作者姜太公。是中國古代漢族[1] 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要言部分。[2] 與《太公陰謀》、《太公兵法》,合稱《太公》。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曾有著錄日:“《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嚴可均案,《陰符》謂陰符之謀。《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蓋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雲“周書”者,週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週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3] 。)
書 名 太公金匱 作 者姜太公 定 位 黃老道家要言 時 間 西周 地 區 中國

《戰國策》卷22《魏策一》:“蘇子引《周書》曰:'綿綿不絕,縵縵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蘇子即蘇秦,這裡的《周書》指的就是《太公金匱》或《太公陰謀》。《開元占經》卷6、卷11引《尚書金匱》,據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太公金匱》引嚴可均曰:“疑即《太公金匱》異名。”《戰國策》卷3《秦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太公陰符之謀”,《史記·蘇秦列傳》作“ 周書陰符 ”。《莊子·徐無鬼》釋文引司馬彪、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銀雀山漢墓竹簡》也認為:“太公之書,古亦稱周書 ”,並舉證曰:“敦煌寫本《六韜》殘卷中有《周志廿八國》一篇,文字與《周書·史記》略同。古書所引《周書》之文,亦頗有與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諸書相出入者(參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呂氏春秋》所謂'周書'也即指太公之書。”(嚴可均案,《陰符》謂陰符之謀。《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蓋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雲“周書”者,週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週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錄附太公之末,與《六韜》、《陰謀》、《金匱》互出入,不嫌復見也[3] 。)
《太公金匱》,《隋書·經籍志》、《意林》、《舊唐書·經籍志》、《通志略》均載2卷。
《太公陰謀》,《隋書·經籍志》:“《太公陰謀》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3卷,《通志·藝文略》:“《太公陰謀》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
明確著錄《太公金匱》、《太公陰謀》雖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但實際上《七略》、《漢書·藝文志》中就有。《漢書·藝文志》之“兵書略·兵權謀”:“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
《漢書·藝文志》之“兵權謀”下注“省《太公》”,則“兵權謀”中部分內容出自《七略》所錄之《太公》殆無疑問。顧實曰:“如本志《太公謀》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參患》,《荀子·議兵》、《淮南·兵略》等篇之類,皆當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賢已經證明,《漢書·藝文志》著錄的《謀》就是《陰謀》,也就是《太公陰謀》,《言》就是《太公金匱》,《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稱《六韜》、《太公六韜》。
錢大昭曰:“《謀》、《言》、《兵》,就二百三七十篇而言,《太公》其總名也。”沉欽韓曰:“《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凡善言書諸金版。《大戴記·踐祚篇》、《呂覽》、《新書》、《淮南》、《說苑》所稱皆是。《兵》者即《太公兵法》,《說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 顧實曰[xxiv]:“《隋》、《唐志》、《通志》著錄《太公書》多種,《通考》僅馀《六韜》而已,《莊子》稱《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縢豹韜》。”
《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儒家”中另有“《週史六弢》六篇”,小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 顏師古以為“即今之《六韜》也。”《四庫》館臣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兩種書[xxv]。清沈濤《銅熨斗齋隨筆》證明《漢志》“六弢”當是“大弢”,《莊子·則陽》中仲尼問於太史大弢即是此人,“今之《六韜》當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內。”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以為“此證極精覈。”
可見,《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是《六韜》都出自道家的《太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困學記聞》卷11並引葉夢得說曰:“其說蓋出《六韜》。”宋戴埴《鼠璞》卷下:“至謂文王與太公陰謀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奇計,然《漢書·藝文志》注謂:'呂望為周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以太公術者所增加。'漢時已嘗疑之,今反使右科習為正經可耶?”宋何薳《春渚紀聞》卷5《古書託名》:“先君言《六韜》非太公所作,內有考證處。”明胡應麟《四部正訛》中:“考《漢志》有《六弢》,初不云出太公,蓋其書亡於東漢之末,魏晉下談兵之士,掇拾剩馀為此,即《隋志》《六韜》也。”
《史記·留侯世家》述張良得圯上老父贈書,“視其書乃《太公兵法》。”前引《戰國策·秦策》,則更記蘇秦得“ 太公陰符之謀” 。把《太公》看成是楚漢之際乃至漢代的著作似乎保守了些,歷史上就有學者根據《六韜》內容判定它是戰國著作。
宋葉適《習學記言》卷46《六韜》:“其言避正殿,乃戰國後事,固當後於孫子。”《困學紀聞》卷5:“古以車戰。春秋時鄭晉有徒兵,而騎兵蓋始於戰國之初,曲禮前有車騎,《六韜》言騎戰,其書當出於週末。”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竹簡有部分內容與今本《六韜》基本一致的太公書竹簡,被認為就是《六韜》。銀雀山《六韜》共14組,可分3類。1-7組為第1類,見於傳本《六韜》者,《文韜》4組,《武韜》3組。8-13組為第2類,均為《群書治要》、《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曾加稱引而為傳本所無的佚文。14組為第3類,是一些零散殘簡,其簡式、字體與第1、第2類相似,簡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據此當屬簡本《六韜》。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西漢墓中,也發現部分竹簡上許多有文王、武王問,太公曰的字樣,或與今《六韜》內容相同或近似,尤其是簡文的字體和其他簡文不同,書體遜於同出的其他幾種簡文,易於區別。這些簡早期被稱名為《太公》,後定名為《六韜》。《文物》2001年第5期公佈了這批簡的釋文。定州漢簡中根據漢簡的簡型、內容和字體等被確認為屬《六韜》的竹簡共有144枚,計1402個字,簡文《六韜》共發現篇題十三個。
銀雀山兩座漢墓,從出土的錢幣和2號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曆譜》推定,1號墓的下葬年代在西元前140~前118年之間,2號墓下葬年代在前134~前118年之間。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抄寫年代應早於墓葬年代。銀雀山竹簡字體屬早期隸書,當是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書寫成的。定州八角廊40號漢墓,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劉修死於西元前55年,則定州簡《六韜》的成書年代肯定早於此時。銀雀山和定州簡還表明,《六韜》在西漢初年就廣泛傳播,其成書時間當然更早。銀雀山《六韜》文字不避漢帝之諱,如漢高祖劉邦的“邦”字,漢文帝劉恆的“恆”字,等,定州簡《六韜》也不避漢文帝劉恆的“恆”字,也證明《六韜》成書時代在漢之前
定州簡《六韜》中提到了御者“王良”,王良是春秋時晉國之善御馬者,在《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王霸》中均有提及,應在春秋前期以前。
陶憲曾評《漢書·藝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蓋《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書全收入儒、道、縱橫、雜各家,又擇其中之言兵權謀者,重入於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筆者昔有一說曰:先秦無兵家。戰國時期,戰爭是各種國家政治思想學說的主題內容,儒、道、墨等家都各有兵書,《六韜》或《太公兵法》無疑就是道家《太公》的兵書部分。《太公》著作托文王、武王與太公問答,太公呂望是周人滅商戰爭的軍事指揮者,封於齊國,故《太 ​​公》著作出於齊國。《太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道家著作。
《太公金匱》本《金人銘》中太公呂望還引了黃帝說,李零先生以為黃帝書“分佈範圍主要是集中於數術、方技類的實用書,以及數術之學在兵學中的分支即兵陰陽;見於諸子,則主要是陰陽、道兩家及其小說雜記。”黃帝書中有“ 黃帝戰蚩尤 ”之類數術書、“黃帝素女問”之類方技書,《太公陰謀》、《太公金匱》則是名賢講治國用兵的陰謀書,是道家黃老著作。
總之,《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六韜》都是《太公》的內容,《太公》是戰國中後期齊國的道家黃老著作。
原文
〔〈開元占經.三〉〕唐帝(堯)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讎,故亡耳。」〔〈開元占經.六〉〕三苗時有日鬥。
〔《太平御覽》四〕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藝文類聚》三,《太平御覽》二十七又七十二,〈路史.後紀十四〉〕夏桀之時,有岑山之水,桀當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洩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案《路史》引作「桀以為妖言殺之。」)期年,岑山一旦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於谷,上反居下。(案《路史》引有「水深」以下十二字,又有老諫而役之一句。)湯率諸侯伐之。
〔《藝文類聚》三,《太平御覽》二十一又八百三十二,《事類賦》註四〕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命懸於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髮屋折木。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二〕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玉,無故烹之;囚予於羑里以其羹歠(音啜,飲也)予。」〔《太平御覽》三百三十六〕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鋤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武王曰:「五帝之時,無守戰之具,國存者何?」太公曰:「守戰之具,皆在民間。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鋤爬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鐮斧者是其攻戰之具也,雞狗者是其鉦鼓也。」〔《北堂書鈔》八十七,《藝文類聚》八十八,《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事類賦》註二十五〕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精神甚眾,(案《藝文類聚》、《事類賦》注引「精神」作「神來」,《北堂書鈔》引「眾」作「 」(簡體)。〕恐後復有試予者也。何以待之? 」師尚父曰:「請樹槐於王門內,王路之右起西社築垣牆,(案《北堂書鈔》引作「策垣壇」。)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案《北堂書鈔》引作「如社曰如山客敕,享有益者。拒字疑有偽,《藝文類聚》引與《太平御覽》同。)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也。
〔〈後漢書.光武紀〉注,《意林》一,《藝文類聚》二十,〈文選.張茂先.女史箴〉注,《太平御覽》四百三十,又四百五十九,又五百九十三。〕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案《意林》引作「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案《後漢書》注引作「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音栗)如不滿日。(案《意林》引作「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太平御覽》五百九十〕武王曰:「吾隨師尚父之言,因為慎。書銘隨身自誡,其冠銘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倖。書劍曰:當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案《太平御覽》四百三引作「德行則福,德廢則覆。」,《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與此同。)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後漢書.崔駰傳〉注〕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幾之書曰:安無忘危,有無忘亡,孰惟二者必後無兇。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三〕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戶之書曰:出畏之,人懼之也。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八〕牖之書曰: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鑰之書曰:昏慎守,深察訛也。
〔《初學記》二十一,《藝文類聚》五十八,《太平御覽》六百五,《事類賦》註十五〕研之書曰:石墨相著,(案《事類賦》注引下有「而黑」二字。)邪心讒言無得污白。
〔《意林》一〕書鋒: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意林》一〕書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意林》一〕書井:源泉滑滑(汩汩),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五,案文有脫偽〕弩之戟為翼,弩之書見奔。遠行在才者,與任武者也。
〔《太平御覽》六百三十三,案《北堂書鈔》三十引「賞一人,千萬喜」六字。)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而三軍勸者,賞之。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七〕殺一人而千人恐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動者,殺之;殺三人而軍振者,殺之。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武王曰:請著金版。
〔《意林》〕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後漢書.袁紹傳〉注,〈文選.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何乃急於元元哉?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一百五十二,《初學記》二,《藝文類聚》二,〈文選.雪賦〉注,《開元占經》一百十三,《太平御覽》十二、八百五十九、八百八十二,《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一,《事類賦》註三〕武王伐紂,都洛邑。(案〈文選.雪賦〉注引下有「未成」二字。)海內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民心乎!當防之,隨四時而風雨。(案《北堂書鈔》引「海內」以下二十四字,疑有脫偽。)」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王使太師尚父謝五丈夫曰:「賓幸臨之,失不先問,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王在內,未有出意。(案《太平御覽》十二引作「先王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天寒,故進熱粥以御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風伯。」粥畢,使者俱以告尚父,尚父謂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為馮夷,(案〈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作「馮修」,〈文選.思玄賦〉舊注引作「河伯姓馮名修」。)雨師名詠,風伯名姨。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外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歎!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告之?皆曰:「天伐殷立週,謹來受命,願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太平御覽》十一〕武王師到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北),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太平寰宇記》二十五〕武王伐紂至鳳凰陂,韈系解。
〔《藝文類聚》五十九,〈文選.吳季重.荅東阿王書〉注典引註,《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九又三百四十九又七百三十九,《事類賦》註十三〕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劇,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懼,乃遣使者請之於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太師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侯前畔義,今已遣人來降,勿複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
〔《意林》一,《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木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北堂書鈔》四十九〕宰相不富國安主,調陰陽,和群臣,樂萬民,非吾宰相也。
〔〈文選.劉子駿.移書讓太常博士〉注〕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
〔〈文選.司馬長卿.上書諫獵〉注,〈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注〕明者見兆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
〔《初學記》七〕春三月,斗星為天關。戰:背天關、向天梁,敵不可當。
〔《初學記》七〕冬月,奎星為天關。
《太平御覽》三百九十。案《御覽》引註雲《皇覽》雲:「出《太公金匱》。」,〈路史.後紀〉五云:世謂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匱》,公對武王之言,明黃帝所作。〕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參見劉向《說苑》、《孔子家語 .觀週》)

---------------------------------------

太公金匱


意林五則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

  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

  行必慮正,無懷僥倖(書履);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鋒);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書刀);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歛有節(書井)。


全上古三代文三十三則
  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仇,故亡耳。」(《開元占經》三)

  三苗時,有日斗。(《開元占經》六)

  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御覽》四)

  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于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以為妖言殺之。期年,芩山一旦大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于谷,上反居下,耋老諫而殺之。湯率諸侯伐之。(《藝文類聚》三,《御覽》二十七,又七十二,《路史.後紀》十四)

  紂常以六月獵于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命懸于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木。(《藝文類聚》三,《御覽》二十一,又八百三十二,《事類賦》注四)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予。」(《御覽》六百四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須兵器,可以守國。」武王曰:「五帝之時,無守戰之具,國存者何?」太公曰:「守戰之具,皆在民間。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鋤耙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鐮斧者,是其攻戰之具也;雞狗者,是其鉦鼓也。」(《御覽》三百三十六,又三百三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意林》一)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海內陸沈于殷久矣,何乃急于元元哉。(《後漢書.袁紹傳》注,《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武王伐紂,至鳳皇陂,襪系解。(《太平寰宇記》二十五)

  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電雷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御覽》十一)

  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劇,使人卜之,崇在周,恐懼,乃遺使者請之于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者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侯前畔義,今日遺人來歸,勿復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藝文類聚》五十九,《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注,《典引》注,《御覽》一百三十九,又三百四十九,又七百三十九,《事類賦》注十三)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意林》一,《御覽》三百六十六)

  武王伐紂,都洛邑未成,海內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民心乎?當訪之。」隨四時而風雨陰寒,雨雪十余日,深丈餘。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王使太師尚父謝五丈夫曰:「賓幸臨之,失不先問。」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先王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天寒,故進熱粥以御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風伯。」粥既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謂武王日:「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風伯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日句芒,北海之神曰冥,河伯名為馮夷,雨師名詠,風伯名姨。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謁者于殿下,門外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告之?」皆曰:「天代殷立周,謹來受命。願敕風伯雨師,各使其奉職。」(《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又一百五十二,《藝文類聚》二,《初學記》二,《文選.雪賦》注,《開元占經》一百十三,《御覽》十二,又八百五十九,又八百八十二,《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一,《事類賦》注三)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後復有試予者也。何以待之?」太公曰:「請樹槐于王門內,王路之右,起西社,築垣牆,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也。」(《北堂書鈔》八十七,《藝文類聚》八十八,《御覽》五百三十二,《事類賦》注二十五)

  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而三軍勸者賞之。殺一人而千人恐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動者殺之,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御覽》六百三十三,又六百四十七,又《書鈔》三十引「賞一人千萬喜」六字)

  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武王曰:「請著金版。」(《文選.廣絕交論》注)

  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注)

  明者見兆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文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注、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注)

  宰相不富國安主,調陰陽,和群臣,樂萬民,非吾宰相也。(《書鈔》四十九)

  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之居民上,矜矜乎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不滿日。湯之居民上,翼翼乎懼不敢息。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宋本《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二年注,《意林》一,《藝文類聚》二十三,《文選.張華女史緘》注,《御覽》四百三十,又四百五十九,又五百九十三)

  武王曰:「吾隨師尚父之言,因為慎書銘,隨身自誡。其冠銘:『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幸。』書劍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御覽》四百三,又五百九十)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几之書曰:『安無忘危,有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凶。』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後漢書.崔駰傳》注)

  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御覽》一百八十三)

  戶之書曰:「出畏之,入懼之。」(《御覽》一百八十四)

  牖之書曰:「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御覽》一百八十八)

  鈅之書日:「昏慎守,深察訛。」(《御覽》一百八十四)

  研之書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藝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困學紀聞》五)

  書鋒:「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意林》一)

  書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意林》一)

  書井:「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歛有節。」(《意林》一)

  弩之戟為翼,弩之書見奔遠行,在才者與任武者也。(《書鈔》一百二十五。案此文有衍誤)

  春三月,斗星為天關。戰背天關,向天梁,敵不可當。(《初學記》七)

  冬月,奎星為天關。(《初學記》七)

  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母多言,母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御覽》三百九十。案《御覽》引注云皇覽云,出《太公金匱》。《路史.後紀》五云:「世謂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匱》:「公對武王之言,明黃帝所作。」)

  日夜出者,紀綱滅。大臣專政,作威奪權,無救。大臣戕其主,奪其邦。其救也,親仁賢,退驕佞,順四時,布恩惠,赦天下,則日夜出,不為傷也。(《開元占經》六引《尚書金匱》,疑即《太公金匱》異名。)

  日還者,君不秉其政,舍法度,用私意,不任官職,而將自治,則日還。日還者,為日出而復下,下而復高,無救。當為大亂不軌,皆叛不從。其救也,正心固一,修古道,守正法,無忒業,則日還不為傷也。(《開元占經》六引《金匱》)

  日斗者,人君內無聰明,邪臣爭權。日斗者,無精,眾人見烏其中,無救。期六十六日,王者亡其土地。其救,辟四門,來仁賢,受爵分職,循名責躬,則斗不為傷。(同上)

  視不明,聽不聰,則云氣五色,蔽日月之明,無救,則群臣謀殺,關梁不通。其救,辟四門,求仁賢。(《開元占經》十一引《尚書金匱》)

---------------------------------

1461577221728_174566_origin (1)  

吴昌硕癸未(1883年)作 篆书节录《太公金匮》 四屏立轴 水墨纸本

钤印:苍石、铁函山馆、吴俊卿信印大利长寿、道在瓦甓(三次)
题识:节录《太公金匮书铭》见于《丹书十七铭》外者。筱云年伯大人命篆即求诲正。癸未霜降后四日年侄吴俊卿作于缶庐。
上款:“筱云年伯”即徐用仪(1826 - 1900)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后擢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擢升兵部尚书。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六里乡)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徐用仪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

释文
衣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镜铭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
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为危。
书几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孰惟二者必后无亡凶。
书杖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
书笔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书棰曰:马不可极民不可剧。马极则踬民剧则败。
冠铭曰:宠以著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
剑书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书锋曰: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书牖曰:窥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釋文衣銘曰: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鏡銘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凶。觴銘曰:樂極則悲沈湎致非社稷為危。書幾曰:安無忘危存無忘亡孰惟二者必後無亡兇。書杖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書筆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活。書棰曰: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冠銘曰: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劍書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書鋒曰: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牖曰: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

http://www.leeyuri.org/T-3-2taigong.pdf

------------------

Zhenyiyi yi shu - Shuzu Zhuang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MNXrSH

 2016-05-14_2336462016-05-14_233657  

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 - 楊朝明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DSmyvz

----------------------------------

太公金匱二卷

電子圖書館
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太公金匱... :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2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太公金匱... :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歩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3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太公金匱... :
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
4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太公金匱... :
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
5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太公金匱... :
行必慮正,無懐僥倖;書履。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鋒。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書刀。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書井。

----------------------

《太公金匱》1太公金匱   〔〈開元占經.三〉〕

  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讎,故亡耳。」

  〔〈開元占經.六〉〕

  三苗時有日鬥。

  〔《太平御覽》四〕

  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藝文類聚》三,《太平御覽》二十七又七十二,〈路史.後紀十四〉〕

  夏桀之時,有岑山之水,桀當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案《路史》引作「桀以為妖言殺之。」)期年,岑山一旦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於谷,上反居下。(案《路史》引有「水深」以下十二字,又有 老諫而役之一句。)湯率諸侯伐之。

  〔《藝文類聚》三,《太平御覽》二十一又八百三十二,《事類賦》注四〕

  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命懸於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木。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二〕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於羑里以其羹歠予。」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六〕

  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鋤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

  武王曰:「五帝之時,無守戰之具,國存者何?」太公曰:「守戰之具,皆在民間。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鋤爬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鐮斧者是其攻戰之具也,雞狗者是其鉦鼓也。」

  〔《北堂書鈔》八十七,《藝文類聚》八十八,《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事類賦》注二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精神甚眾,(案《藝文類聚》、《事類賦》注引「精神」作「神來」,《北堂書鈔》引「眾」作「 」(簡體)。〕恐後復有試予者也。何以待之?」師尚父曰:「請樹槐於王門內,王路之右起西社築垣牆,(案《北堂書鈔》引作「策垣壇」。)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案《北堂書鈔》引作「如社曰如山客敕,享有益者。拒字疑有偽,《藝文類聚》引與《太平御覽》同。)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也。

  〔〈後漢書.光武紀〉注,《意林》一,《藝文類聚》二十,〈文選.張茂先.女史箴〉注,《太平御覽》四百三十,又四百五十九,又五百九十三。〕

  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案《意林》引作「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案《後漢書》注引作「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不滿日。(案《意林》引作「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

  〔《太平御覽》五百九十〕

  武王曰:「吾隨師尚父之言,因為慎。書銘隨身自誡,其冠銘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倖。書劍曰:當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案《太平御覽》四百三引作「德行則福,德廢則覆。」,《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與此同。)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

  〔〈後漢書.崔駰傳〉注〕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几之書曰:安無忘危,有無忘亡,孰惟二者必後無凶。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三〕

  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

  戶之書曰:出畏之,人懼之也。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八〕

  牖之書曰: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

  鑰之書曰:昏慎守,深察訛也。

  〔《初學記》二十一,《藝文類聚》五十八,《太平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

  研之書曰:石墨相著,(案《事類賦》注引下有「而黑」二字。)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意林》一〕

  書鋒:忍之須叟,乃全汝軀。

  〔《意林》一〕

  書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意林》一〕

  書井:源泉滑滑(汩汩),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五,案文有脫偽〕

  弩之戟為翼,弩之書見奔。遠行在才者,與任武者也。

  〔《太平御覽》六百三十三,案《北堂書鈔》三十引「賞一人,千萬喜」六字。)

  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而三軍勸者,賞之。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七〕

  殺一人而千人恐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動者,殺之;殺三人而軍振者,殺之。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

  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武王曰:請著金版。

  〔《意林》〕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後漢書.袁紹傳〉注,〈文選.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何乃急於元元哉?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一百五十二,《初學記》二,《藝文類聚》二,〈文選.雪賦〉注,《開元占經》一百十三,《太平御覽》十二、八百五十九、八百八十二,《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一,《事類賦》注三〕

  武王伐紂,都洛邑。(案〈文選.雪賦〉注引下有「未成」二字。)海內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民心乎!當防之,隨四時而風雨。(案《北堂書鈔》引「海內」以下二十四字,疑有脫偽。)」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王使太師尚父謝五丈夫曰:「賓幸臨之,失不先問,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王在內,未有出意。(案《太平御覽》十二引作「先王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天寒,故進熱粥以御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風伯。」粥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謂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為馮夷,(案〈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作「馮修」,〈文選.思玄賦〉舊注引作「河伯姓馮名修」。)雨師名詠,風伯名姨。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外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歎!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告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受命,願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

  〔《太平御覽》十一〕

  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

  〔《太平寰宇記》二十五〕

  武王伐紂至鳳凰陂,[革蔑]系解。

  〔《藝文類聚》五十九,〈文選.吳季重.荅東阿王書〉注典引注,《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九又三百四十九又七百三十九,《事類賦》注十三〕

  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劇,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懼,乃遣使者請之於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太師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侯前畔義,今已遣人來降,勿復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

  〔《意林》一,《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木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北堂書鈔》四十九〕

  宰相不富國安主,調陰陽,和群臣,樂萬民,非吾宰相也。

  〔〈文選.劉子駿.移書讓太常博士〉注〕

  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

  〔〈文選.司馬長卿.上書諫獵〉注,〈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注〕

  明者見兆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

  〔《初學記》七〕

  春三月,斗星為天關。戰:背天關、向天梁,敵不可當。

  〔《初學記》七〕

  冬月,奎星為天關。

  〔《太平御覽》三百九十。案《御覽》引注云《皇覽》云:「出《太公金匱》。」,〈路史.後紀〉五云:世謂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匱》,公對武王之言,明黃帝所作。〕

  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

太平御覽一千卷
編號:0905-323
作者:(宋)李昉等纂
年代:清光緒十八年(1892)學海堂刊本
函冊:12函120冊
紙張:紙本
裝幀:線裝
尺寸(厘米):半框:18.6×13.7
鈐印:
起拍價(RMB):0.00
參考價(RMB):20,000-30,000
成交價(RMB):64960.00
預展時間:
拍賣時間:2009年5月29日10:00-12:00 13:00-16:00
提要
是書為我國古代大型類書,始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成書於八年(983),初名《太平總類》,因太宗按日閱覽,故改題此名,與《文苑英華》等並稱“宋代四大書”。書首頁刊印“嘉慶十二年歙鮑氏校宋板刻十七年成”,牌記上刊印“南海李氏重刻本光緒十八年板歸學海堂復校一過”。可見版本流傳之過程。

File:Imperial Readings.jpg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時期編寫的一部類書,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獻最多的一部類書[1]。《太平御覽》與《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等編撰《太平御覽》編修,至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984年)書成,共六年。《宋會要》載,《太平御覽》是以《修文殿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書為藍本進行編撰的。書名中的「太平」取自年號「太平興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同時編纂的類書,還有《太平廣記》。
《太平御覽》凡1000卷,為宋代最大的類書之一,索引經使圖書,凡一千六百九十餘種,今不傳者十之七八[2],徵引賅博,足資考證。全書分五十五門[3],名次是: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居處部、封建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親部、禮儀部、樂部、文部、學部、治道部、刑法部、釋部、道部、儀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術部、疾病部、工藝部、器物部、雜物部、舟部、車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寶部、布帛部、資產部、百穀部、飲食部、火部、休徵部、咎徵部、神鬼部、妖異部、獸部、羽族部、鱗介部、蟲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藥部、百卉部。各部下又分類,共5363類(算上附表則有5426類),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五千四百七十四類。雖多轉引類書,不能一一出自原本,而蒐羅浩博,足資考證古籍軼文。
宋太宗趙光義曾表示:「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命人日進三卷,備「乙夜之覽」,趙光義感嘆道:「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4]。清高宗謂:「宋太宗身有慚德,因集文人為《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書,以弭草野之私議。」清代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時,曾說:「太平御覽書目一千六百九十種,內地理書約三百種,較諸類書尤為賅博。」近人馬念祖編《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匯編》,則稱《御覽》引用書經核實後為2579種。
胡應麟評價《太平御覽》「有功於載籍」,但他說每讀此書不免有斧聲燭影之嫌。
現存《御覽》刊本,以日本靜嘉堂文庫珍藏的「南宋閩刊本」為最古,最早為清同治年間藏書家陸心源所擁有,陸心源死後,其子以十萬元之代價將宋樓之藏書售予日本人。明代「倪炳校刻本」和「活字本」兩個版本。清嘉慶年間有「張海鵬刻本」、「汪昌序活字本」和「鮑崇城刻本」。光緒年間有「廣東重刊鮑氏本」和「石印鮑氏本」。1928年張元濟在日本發現「南宋蜀刊本」,亦即「南宋蒲叔獻刊本」,此本在日本存殘卷二部,一部藏於宮內省圖書寮,另一部藏於京都東福寺。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四部叢刊三編》時刊印。另外,近人錢亞新編有《太平御覽索引》,聶崇岐編有《太平御覽引得》。

太平御覽_百度百科 - http://goo.gl/4FaZ6B

-----------------------------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國學網路圖片)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06-03-22 10:39 AM 標籤: 風雲人物

【大紀元3月22日訊】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受封於“呂”地,故又名“呂尚”。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

窮困潦倒

姜子牙未輔佐周文王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三十二歲時,因為商朝戰爭不斷,他為了躲避戰禍,跑到山上修道,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才出山。出山後,因為年紀大又沒有一技之長,只好暫時投靠在朋友的家中。為了謀生,他曾經編製竹簍或把小麥磨成麵粉拿到市集上販賣,也開過飯鋪、賣過牛馬豬羊、為人算過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敗了,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後來他在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命令他監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圖樣,發現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且要以瑪瑙砌成欄桿,寶石妝成棟樑。姜子牙見到紂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無度,末日必將不遠,於是對妻子說:“我不忍見萬民遭殃。娘子!妳和我前去西岐,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沒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官也做不好,就不願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後來的周國)。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最後到了陜西省的終南山,經常到渭河釣魚,因為他的魚鉤是直的,所以三年過去了連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可是神奇的是:後來他不但釣到一條大魚,而且還在魚肚子裡發現了一本兵書。

有一回,周文王到渭河一帶打獵,遇見八十多歲的姜子牙坐在河邊垂釣。經過交談之後,發現他就是周朝從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著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於是周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於齊地。

輔佐周室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封於齊地後,過了五個月,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回來報告呀?”他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一切順著當地的風俗民情做,所以齊國很快就上軌道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三年後伯禽回來向周公彙報情況,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才回報呢?”伯禽答道:“改變那裡的習俗、革新那裡的禮法,至少要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來晚了。”周公聽了以後,嘆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張國君要行仁修德,不可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國家才會越來越強盛。

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天齊至尊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了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0 (3)0 (1)  1412598249-1161741271_n  

中國民間關於姜太公的傳說極多,大家都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歇後語。《史記•齊太公世家》有載:姜太公七十歲時在渭水河邊垂釣,遇上了周文王,後來周文王拜為國師。姜太公輔佐周文王,振興國力。文王駕崩,姜太公又輔佐周武王伐紂滅殷,功勳卓著,被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今天,咱們要聊的驅邪之神正是姜太公。

 

驅邪神: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清代年畫《姜太公在此百事無禁忌》

漢代劉向《列仙傳》把薑太公稱為活了二百年的神仙。大約在唐代​​,姜太公被尊奉為神。唐玄宗旨令修建太公廟,並讓漢代開國功臣留侯張良陪伴太公同享祭祀,姜太公一舉成了全國性的神靈,各州舉人進士,都要隆重祭祀,軍隊出征,任命將領,亦要拜廟禀告。

早在唐玄宗之前,唐高宗皇帝就曾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詔令有關部門按照文宣王孔子廟的規模和格局修建廟宇,與文廟相對應稱武廟,把薑太公抬到了與孔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唐玄宗皇帝還下令,武舉人應試時要先去拜祀太公廟;又規定每次任命大將或將軍打了勝仗,都要拜廟告捷。到了北宋真宗皇帝則頒發詔書,加封昭烈武成王,並在青州建廟祭祀。於是天下文廟尊奉孔子,武廟則敬奉姜太公。

 

△清代蘇州桃花塢《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直到明代《封神演義》問世,更把薑太公神化為法力無邊的驅邪神。明人許仲琳根據《尚書•武成》“唯爾有神,尚克相予”語及《六韜》、《太公金匱》中記載姜太公神術之事敷衍成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姜太公成了全書主角,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驅神役鬼,叱吒風雲,助週滅殷,建立周朝。大功告成後,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捧著玉符金敕,登上封神颱封神。封過諸神後,姜太公在封神颱上宣布:“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我在眾神之上。”台下有神問:“你為什麼在諸神之上?”姜太公說:“你們的神位在屋內地面上,我的神位在屋樑上,房梁高於地面,所以我在你們之上。”

後來世人舉行祭祀姜太公,驅煞鎮邪的儀式就由此而來,並逐漸演變成拋梁習俗。民間凡新建房屋上樑時,工匠必先用紅紙寫下“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懸貼在木樑上,認為各種妖魔鬼怪,看見姜太公大名則必遠避逃散,而新建宅屋必定平安。然後燒香磕頭,鳴鞭放炮祭拜姜太公,再從樑上往下扔饅頭、撒銅錢,以鎮妖除怪,確保住宅平安,大吉大利。

 

△清代蘇州桃花塢年畫《姜太公》,舊俗認為可以消除災難,迎來喜慶吉祥。

民間年畫把薑太公像當驅邪降福的吉祥圖,逢年過節時貼在家中牆壁上,以預示祛災鎮邪,迎來喜慶吉祥,姜太公像就成了人們家宅中一年四季的守護神。姜太公像多繪姜太公騎在瑞獸麒麟上,肩插發號施令的杏黃旗,手持伏羲八卦和多寶鞭,伴有面目可憎的小鬼;或在畫上方畫陰陽八卦圖,鈴上有“驅邪降福”、“鎮宅靈符”紅印,並且書有“姜太公在此,百事無禁忌”,如清代上海神符。傳說家中擁有了這幅強有力的護身符,就無災無病,幸福永保了。

姜太公被民間奉為驅邪神,人們用它抵禦一切不幸,保證太平安康,姜太公像既成了辟邪物,又成了吉祥圖。人們現在還常貼著“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無所畏懼”“太公在此,一切隨意”“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神符,以驅邪祈福。

姜太公的神位崇高,他是眾神之首,自然神力最大,正神邪鬼都懼怕他三分,所以,人們只要覺得行事有可能得罪邪神或鬼怪,就把薑太公請出來,習俗相沿,迄今不衰。

書名:《圖說日常守護神》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殷偉程建強

-----------------------

姜太公被民間奉為驅邪神,人們用它抵禦一切不幸,保證太平安康,姜太公像既成了辟邪物,又成了吉祥圖。人們現在還常貼著“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無所畏懼”“太公在此,一切隨意”“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神符,以驅邪祈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nUIEw

------------------------------------

厭勝制煞之絕法----姜太公符法
作者:發佈時間:2014-08-02閱讀:1063
厭勝制煞之絕法----姜太公符法 姜太公:又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生於衛輝縣太公泉呂村,姜子牙助周王滅商建西周,可考應為道教人物姜子牙後世譜,該譜從一世至八十世,時間從西周至宋,疑為孤本.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據說他有役神驅鬼的法術,寫上他的名字,就是示知有降妖除魔的人在這裡,以嚇退魔鬼邪祟。 傳說姜太公擅於厭勝之術。《太公金匱》中說,周武王伐紂,天下歸服,只有丁侯不肯朝見,姜太公就畫了一張丁侯的像,向這張像射箭,丁侯於是生起病來。當他知道是姜太公搗的鬼,便趕緊派使臣去向武王表示臣服。姜太公在甲乙日拔掉了射在畫像上的箭,丙丁日拔掉了畫像眼睛上的箭,庚辛日拔掉了畫像腳上的箭,丁侯的病就好了。雖然只是傳說,但也說明姜太公確實法力高強。 本人有幸,得到全套姜太公符法,今公開出來與愛好者分享。據我了解,姜太公符法主要用於風水安宅,制煞。效果奇特。其效果與楊公九天玄女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姜太公符法每一個符以一符一咒一訣結合而成,單獨對應使用。確實是風水符法中之極品。愛好風水者不可不學。 衛輝縣姜太公伺(上圖) 姜太公神像(上圖) 姜太公符法法本(上圖) 姜太公神位壇圖(上圖)

-++++++++++++++++++++++++

求古錄禮說

《求古錄禮說》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http://goo.gl/r06RG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