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芎林老照片--葉裁拍的頭前溪渡船照片實在太美以及義渡碑

2017-11-30_2023372017-11-30_202446  


2016-04-25_145722  

-----------------------------------------------

[台中石岡] .土牛碑.土牛客家文化館.劉章職古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26篇) - http://goo.gl/RBfwWr

劉章職古墓

劉啟東的次子劉章職,道光年間貢生,曾被任命為彰化縣樸仔堡總理,其著名事蹟為創立「義渡會」(東勢義渡會)。

當時東勢、石岡之間無橋樑,往來需靠船渡大甲溪,而土豪劣紳所設的渡船,憑恃掌控交通工具, 往往對乘客勒索銀兩,行旅商民頗受其害。道光十三年(1833),有十八名婦女搭船至東勢廟會看戲, 遭到船夫調戲,船上婦女驚恐,結果造成船隻翻覆,十八名婦女全數溺斃的意外慘劇。

當時地方因此一事件,幾乎發生械鬥衝突。劉章職出面調解,嚴懲禍首,而為避免再發生類似悲劇,於是向地方仕紳勸募, 成立「義渡會」,購田十餘甲,以每年租穀收入作為義渡經費,提供免費船渡,以供行旅往來。 彰化縣官府得知此事,頒賜「仗義卹鄰」匾額以表揚劉章職的義行。

劉章職的墓園距離土牛國小不遠,就座落於豐勢路(台三線)里程160.5公里處的道路旁。 墓園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重修,墓前有東勢義渡會捐石建造的牌坊。而劉章職創建的東勢義渡會, 其組織從道光十三年沿襲至今,未曾中輟。

今日的石岡及東勢之間,已建有橋樑,兩地往來無礙,船渡已無需求,東勢義渡會乃轉型為「 財團法人台中縣私立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依舊從事地方公益活動。 東勢義渡會是台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組織之一, 義渡會的董事也大多是當年捐款創建義渡的地方仕紳的後代,承繼先人精神,持續服務地方。

----------------------------------

劉家祖祠為三合院的格局,前有半月池,並以門樓及門牆分隔內外埕,門樓屋脊的燕尾造型, 大門懸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官府頒賜的匾額「貢元」,顯示劉氏家世的尊貴。 三合院的兩側另建有橫屋,仍有劉氏族人居住。園區有池塘小徑,以及古碑、古井、老樹、惜字亭等景物,環境相當幽雅。

土牛劉家的歷史,幾乎就是土牛的地方發展史。 劉氏先人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進入石岡拓墾。至劉啟東(1771~1826)時, 因經營樟腦油而致富,隨著官府禁墾政策解禁,劉啟東招募佃農,進入東勢角拓墾, 擁有廣大田產,而成為當地一大家族。嘉慶末年,劉啟東於土牛建立祖祠, 號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館。

劉啟東逝世後,四個兒子劉章仁、劉章職、劉章喜、劉章崧四大房承續祖業, 繼續弘揚光大,並熱心地方公益,德馨堂正廳內懸掛了不少道光年間官府頒賜的匾額, 都與此有關。

-----------------------

東勢區.義渡碑坊

位於東勢鎮東崎街義渡橋頭的義渡碑坊,有著非常感人的由來,根據碑上記載:「遠在道光十九年,台中縣樸仔口來至東勢鎮間,河流大甲溪,當時一般民眾沒有木造小渡船往來交通,土豪以渡船酷索行人。有一日戲侮婦女,曾載小女數人,到中流故作惡作劇,渡船傾覆,致盡溺死釀成械鬥。事為地方總理例貢生劉章職出面調息,並與弟濟川會地方紳耆募金設義渡。當時彰化縣正堂李廷壁嘉其志,出銀百金,設立者六十四名,募銀總額二千三百八十七元,購置田產,水田十甲餘,每年租榖充作義渡財源,以維久計,由渡義會直營,僱船夫十二名,俾通行人免費渡船……」,而義渡碑坊的義行至一百四十餘年的今天仍然持續,是劉章職後裔劉雍老先生為了繼承祖先的遺志,仍然孜孜不倦,並且還自任義渡會會長直到今日。

往來東勢與中嵙之間的義渡橋。道光年間,有婦女十八人因渡船翻覆而溺斃,東勢義渡會因而成立,行善助人百年不輟。

-----------------------------

 

「樂助義渡碑」的碑文內容如下:
『即補分府直隸州彰化縣正堂加五級軍功加三級紀錄十次記大功十次李 為「捐設義渡等事。案據即用訓導羅桂芳。貢生劉章職。監生廖光祖稟稱。竊以徒扛輿梁。原為利通行。亦屬生民之恆情。是以山深有人。多栖岩穴。水深無路。特藉方舟。此義渡之設。念民艱而宜籌備。山澗絕潢原有一葦津濟。然當春夏之交。溪流暴漲。嘗苦喚渡無從。況值行李之困。道阻且長。欲渡溪涯。誰為褰裳之涉。巨川有楫。咸俟鼓枻之來。無如人心不古。恆肆鴟張。世路多艱。半耽虎視。舟子心奢。征夫囊澀。莫填無底之壑。斷橋喚渡。酷索欲罄其行裝。新漲寄航。劫奪直窮其資斧。嗟哉過客。滋命幾障夫狂瀾。最冤枉者。持短棹以窮搜。橫逆莫甚于兇盜。芳等目擊心傷。半溪風雨。祇見有行人。受虧于野渡。日暮途窮。空嗟落拓。津迷路絕。苦喚奈何。爰邀各處紳耆鼎力鳩金。創為義渡。且訂立章程以勒石。垂永遠而不磨。庶幾人占利濟。群免過涉之凶。眾喜通津。共受濟川之益。從今水陸不塞。近村族惡。恐有覬覦之爭。合相率僉懇出示。嚴禁該處棍惡不得滋事生端。俾義渡成功。故請准批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渡夫以及鄉村居民各色人等。務須遵照羅桂芳等案以利濟行旅。毋許滋生事端。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許即按名指稟赴縣。以憑飭差拏究。該職貢等于功竣之日。亦即將捐設義渡各戶姓名。條規勒石。以昭後世。」道光拾肆年正月 念九日給』。
09樂助義渡碑P52
義渡橋與義渡牌坊(座標:X:120.83182 Y:24.25141)
義渡橋橫跨石角溪上,連結東勢鎮上新與泰昌兩里,寮下義渡橋長32公尺,寬10公尺,「義渡牌坊」緊鄰「義渡橋」,義渡牌坊鄰道路面為涼亭,面臨石角溪部分為牌坊,義渡牌坊上寫著:「忠孝廉潔」四個大字。義渡橋與義渡牌坊係財團法人臺中縣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捐款所建造,該法人之前身為清道光14年初(西元1834年)所成立的「義渡會」,該基金會秉持「義渡會」造福鄉里的慈善宗旨,於民國59年(西元1970年)捐款建造「義渡橋」,並立義渡牌坊紀念,啟發義渡慈善的精神與意念。

東勢義渡會: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組織 - 壹讀 - http://goo.gl/SOJZY6

東勢義渡會: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組織 2015-06-03 00:00:00 1937年,義渡會興建往來東勢與中嵙之間的檜木喬,此橋為連線多個部落的交通要道,1970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至今,橋頭刻有“義渡橋”的字樣 在東勢鎮東崎街義渡橋頭的義渡碑坊內,170多外前捐資修橋人士的名字仍然清晰可見。 在臺灣島陸路交通尚未暢通前,行旅、貨運多仰賴舟楫,然而臺灣河川多發源高峻山脈,流瀉急湍,加以夏秋颱風,山水暴流,每每毀壞便道與橋樑。 當時,全島各河川渡口多有義渡——地方善士集資僱用良民為船伕,免費搭載過河行人。直到橋樑陸續興建後,義渡才逐漸被淹沒在歷史中。 贊助內容 怒濤滾滾大甲溪 在這一段歷史中,名為“東勢義渡會”的臺灣史上第一個NGO一直屹立不倒,並運營至今近200年,其“仗義恤鄰”的善行及精神代代相傳至今。 東勢所在地的大甲溪是臺灣島第三大河流,發源於臺灣島中央山脈及南湖大山等群嶽之間,流經多地,直至臺中入海,全長124.2公里。自3800米的中央脊樑山脈奔流而下,大甲溪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沛,被譽為“中臺灣的母親河”。 這位“母親”,孕育了兩岸鬱郁蒼蒼的林木、世界知名的櫻花鉤吻鮭,也在地表刻畫出絕美的景觀。但是在交通上,寬廣的河面卻也阻絕了兩岸居民的交通來往。 清嘉慶年間,駐守此地的將領黃清泰在《大甲溪》一詩中寫道:翻石沙俱下,危船鬼欲爭。 在當時臺灣,一般河川在水量充沛時,人們利用渡船過河;若冬春季節,河水乾涸,人們則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樑。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樑沖毀,因此年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 贊助內容 《東勢義渡慈善會沿革》一文中有記載:往昔臺中縣樸仔口以東,石岡、新社、東勢、和平四街莊,日常經濟農產交易、文化、就醫等,均以寮腳(東勢角)為中心。惜因土牛與東勢間兩岸跨越大甲溪,唯一交通要衝,並未架設橋樑,其往返兩處間行人,或遠赴豐原、臺中等外地行旅,往常均利用渡船交通。 官渡民渡,弊病叢生 當時臺灣渡船有官渡和民渡兩種。官營不僅有渡稅,而且弊端叢生;民渡則有勒索之弊,行旅商民頗受其害。 大甲溪渡船應屬於民渡,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廖文欽說:“當時土豪劣紳一班,在溪岸設有舟仔(木造小渡舟)往來交通,以專利向過往行人酷索銀兩。” 道光年間,淡水同知婁雲周曆各地,留心查訪後,認為“全臺之為民害者,渡船其一也。刁悍不法之徒,藉渡載為由,任意勒索,稍不遂意,即兜留包裹,以待備錢取贖。往來行人,每因人地生陳,告訴無門,忍心受屈,危害行旅不可言狀”。 不肖船伕除了勒索錢財之外,甚至還會危及乘客生命。《鳳山縣採訪冊》中盧爾德嘉的《義渡論》提到:溪邊舟子,編竹筏以待行人,載至中流,始需渡價。多方勒索,有勒至數金者。貪得無厭,甚而擠人於水,有擠下孤客,任急流滾出外海而坐視不救者。橫取衣物,大則殞命,小則傷財。狼子野心,實堪切齒,義渡之設,安可少哉? 十八位婦女溺斃事件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寮腳’慶祝中元節普渡,演戲酬神。婦女十八人搭乘渡船,要到東勢看戲。船到大甲溪中央,因為船伕惡作劇,調戲婦女,以致婦女驚慌,引起騷動,渡船翻覆,十八位婦女致盡溺死。事幾竟在地方上造成械鬥。”《東勢義渡慈善會沿革》一文中寫道。 18條人命、地方蘊釀械鬥,當時任樸仔籬堡總理(清代官名)的石岡土牛莊貢生劉章職出面調停,除了嚴辦惹禍船伕,並邀集地方士紳,發動募捐,擬成立“義渡會”,以絕後患。 當時劉章職與訓導羅桂芳、監生廖光祖、郭開升等人登高一呼,四鄉鎮群起響應;彰化知縣李廷璧極其嘉許,也贊助100銀元,連同善心捐助者67名,共募得銀兩2501圓,購買水田十甲餘充作“義田”。 “‘東勢義渡會’成立,每年以‘義田’的租谷收入當作財源,打造渡船12艘;慎選良民為船伕,免費搭載過河行人。這是東勢義渡的開始。”廖文欽說。 第二年正月,官府勒石立碑,除了“將捐設義渡各戶姓名、條規勒石以昭後世”之外,還有:“出示嚴禁棍惡,不得滋事生端,務須遵照。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許即按名指稟赴縣,以憑筋差拏究。” 最後土豪劣紳的渡船業也廢止了,大甲溪兩岸從此免費義渡,方便鄉民行旅。 廖文欽說:“冬天枯水期,不能行舟,年年在河床開路架橋,義渡會也會出資。” 彰化知縣李廷璧為嘉勉劉章職的奉獻精神,特頒“仗義恤鄰”題額,如今仍矗立在石岡鄉梅子村豐勢路旁的劉章職墓園中。 為祈求大甲溪過渡平安,以及紀念當年罹難的18位婦女,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在石岡土牛溪邊,舉行平安祭典,迄今170多年,從不間斷。義渡會善士的後裔都從小參與到大。 東勢義渡會總幹事、劉章職的嫡系子孫劉高麟說:“當年67名捐款人的芳名,刻成一塊牌位,祭拜的時候請出來,接受後代子孫的供養和追思。” 雖然這些善士不同姓氏,但因為共同成就善舉,對義渡會的後人而言,不啻為最值得驕傲的“共同祖先”。 善舉從河岸走進鄉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實施土地調查,義渡會所有田產大租、番租、水田,有四甲地被充公,以致僅存六甲餘地。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限於財政困難,為興建通往中嵙段石角河的橋樑,指令義渡會變賣所有田產,充作興建經費。幸有當時義渡會常務董事廖阿霖(時任臺中州參議員)奔走呼籲,反對處分財產,設法請求解決;最後將義渡會田產抵押貸款,興建橋樑,並取名為“義渡橋”。 1925,東勢義渡會呈請臺灣總督府登記立案,改名為“財團法人東勢義渡會”,第一任理事長劉雨生、常務理事廖阿霖訂定章程,設評議員制。 1933年,日本政府出資架設大甲溪鐵線吊橋,東勢義渡會長達百年的免費船渡因此成為歷史。劉高麟說:“大甲溪吊橋建好之後,義渡就功成身退了。但是義渡會仍然運作,只是轉型為社會福利工作。” 義渡會轉型後,開始辦理社會福利事業,尤其因應當時社會需要,成立各項措施——例如農忙時設託兒所,免費照顧幼兒;農閒時設裁縫班,免費教導農村婦女縫紉技術;還有施醫、救濟、急難救助、建道修橋……現在還設有計算機班、清寒獎學金等。 廖文欽說:“東勢大橋建設以前,大甲溪鐵線吊橋經常在臺風過後,或流失、或損毀,一再修建,何止數十次,義渡會也都配合捐款協助。” 1953年,義渡會向臺中縣政府申請更名為“臺中縣私立東勢義渡慈善會”,改組為董事制;1986年,改名為“財團法人臺中縣私立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義渡會每年召開兩次董事會,必要時召開臨時大會。義渡會章程、財產目錄、佃農名冊、預算決算、收支統計、福利救助……均一絲不苟,透明詳盡。 祖德流芳,代代相傳 義渡會歷年來的董事,幾乎都是當年捐款建立義渡的善士的後代子孫。劉高麟說:“當然我們歡迎其他有心人來參加,但這都是無酬勞的義工,我們一代代都是秉持著祖先的精神、懷著使命感,如履薄冰來做的。” 在高中教書的黃德山,也是義渡會董事之一,他說:“170多年前,先祖黃楊鳳在義渡會成立募款置田時,有過捐款的義舉。他老人家絕對想不到,因他的善行,而福廕到後代的子子孫孫。” 黃德山的祖父黃富,三歲失怙,母親改嫁,與兄長相依為命。土牛莊劉章職後人憐憫黃富孤弱,請他牧牛放羊,得以維生。黃富長大後,受僱於義渡會為船伕,每天在大甲溪擺渡過往旅客。一直到建造橋樑、渡船停擺,黃富才進入林場工作,但仍以義渡會為己任。黃富的兒子黃萬夥,19歲就參加義渡會工作,一直到69歲去世為止,50年從無間斷。 黃德山說:“從小就知道家中每年七月中元節普渡祭拜,父親都要先去參加土牛橋頭義渡會,祭拜當年死難人士。祭典結束,父親回家後,家裡才開始拜。甚至母親去世時,父親還在參加義渡董事會議。 黃德山說:“母親生前即交代我們:‘將來你父親若不在了,你什麼都可以不要,但義渡會的慈善工作,若有人要你接任,絕對不可以拒絕。’” 因此,從1987年第十二屆董事會受命以來,黃德山與諸董事戰戰兢兢,莫敢懈怠,不因義務工作而廢弛。 從渡人渡貨到渡心 從早期承擔人貨運輸的免費船渡,到今日以微薄資金,辦理小規模慈善事業的小社團,170多年來,東勢義渡讓千千萬萬臺灣人民,平安渡過寬廣的大甲溪,那密集往來的舟船,就像是針線般,把大甲溪兩岸密密地縫在一起。 時至今日,儘管橋樑已經全面取代了船渡,但是義渡的功能仍然持續發揮著,只不過往昔渡的是有形的人、貨;而今,它仍在“渡”,渡的是無形的人心。 義渡“方便行旅,仗義恤鄰”的作為,不僅是臺灣早期必要的措施,更足以為習慣冷漠疏離的現代人所效法。

原文連結:http://read01.com/y26kLB.html

---------------------------------------

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

基本資料

類型
財團
法人代表
廖昌發
設立登記日期
1954-12-15
主事務所
臺中市東勢區廣興里第六橫街58號
目的
辦理慈善救助設施,資助教育文化機構,其他救助為目的之設施。
捐助方法
由原東勢義渡會捐助
許可機關日期
臺中縣政府  中華民國42年6月30日
財產總額
11萬
異動日期
2011-10-26
登錄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董監事

董事
劉福榮
常務董事
劉祥俊
董事長
廖昌發
董事
廖昌苗
董事
林益資
董事
李德政
常務董事
李春生
董事
黃德山
董事
劉嘉勇
董事
劉康勳
董事
廖參村
董事
朱傳裕
董事
陳秀忠

-----------------------------------

義渡百年,善德流芳
——台灣歷史最久的慈善組織「東勢義渡會」
◎撰文/陳美羿 攝影/顏霖沼
【慈善台灣.四百年大愛足跡】系列報導之六


古早台灣,陸路交通尚未暢通前,
行旅、貨運多仰賴舟楫;
然台灣河川多發源高峻山脈,流洩急湍;
加以夏秋颱風,山水爆流,
每每毀壞便道與橋梁。
先民面對怒濤滾滾,如何渡河?

官渡,收渡稅、弊端叢生;
民渡,勒索之舉使行旅深受其害。
義渡,遂在台灣四百年歷史中,
成為社會公益事業重要的一環。

古早時代,
台灣全島各河川渡口,多有義渡;
地方善士集資,僱用良民為船夫,
免費搭載過河行人。
直到橋梁陸續興建後,
義渡逐漸功成身退,淹沒在歷史中。

「東勢義渡會」
這個台灣第一個NPO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非營利組織),
卻屹立近兩百年,
不僅讓千千萬萬人民
平安度過寬廣的大甲溪,
「仗義恤鄰」的善行及精神也代代相傳,
足供冷漠疏離的現代人心效法。


................................................................................................................................


冷鋒壓境。

九二一大地震過去六年了,台中東勢已從廢墟中浴火重生。在繁華熱鬧的
市中心第三橫街,仍有一處尚未重建的空地,搭蓋了一間小小的鐵皮屋。
在寒風裏,更顯得瑟縮。

這棟不起眼的鐵皮屋,是台灣第一個慈善組織「東勢義渡會」的會所;屋
子的主人——年近八十的廖文欽,則是「財團法人台中縣東勢義渡社會福
利基金會」(以下簡稱「義渡會」)董事長。

「義渡會到現在已整整一百七十四年了,先人的遺志,我們不敢一刻或忘
。」廖文欽說。

義渡會總幹事劉高麟,是東勢鎮國中退休教師,也是當年義渡會創建者之
一——劉章職的嫡系子孫,他說:「大甲溪吊橋建好之後,義渡就功成身
退了。但是義渡會仍然運作,只是轉型為社會福利工作。」

 

◆怒濤滾滾大甲溪


大甲溪,台灣第三大河流,發源於中央山脈及南湖大山等群嶽之間。流經
梨山、佳陽、德基、谷關、白冷、馬鞍、東勢、石岡……到台中清水入海
,全長一百二十四點二公里。

自三千八百公尺的中央脊梁山脈奔流而下,大甲溪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
沛,被譽為「中台灣的母親河」。

這位「母親」,孕育了兩岸鬱鬱蒼蒼的林木、世界知名的櫻花鉤吻鮭;也
在地表刻畫出絕美的景觀。但是在交通上,寬廣的河面,卻也阻絕了兩岸
居民的交通來往。尤其在颱風季節,大雨滂沱,積潦驟漲,令人望洋興嘆
,為之怯步。

《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阮蔡文有詩這樣形容大甲溪:

水方沒脛已難行,
水至攔腰命呼吸。
夏秋之間勢益狂,
瀰漫五里無舟楫。
往來溺此不知誰,
征魂夜夜溪旁泣。
山崩巖壑深復深,
此中定有蛟龍蟄。

《彰化縣志》卷十二藝文志,黃清泰在「大甲溪」一詩中也寫到:「翻石
沙俱下,危船鬼欲爭。」

其實台灣由南至北的河川莫不如此。因為發源於高峻的山脈,流瀉急湍,
加上夏秋多有颱風,面對怒濤滾滾,如何渡河?成為先民生活中,最大的
困擾。

 

◆官渡民渡,弊病叢生


一般河川在水量充沛時,利用渡船過河;若冬春季節,河水乾涸,人們則
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梁。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
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梁沖毀,因此年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

廖文欽在二○○二年出版的《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創立一七○周年紀
念特刊》「東勢義渡慈善會沿革」一文中寫道:「往昔台中縣樸仔口以東
,石岡、新社、東勢、和平四街庄,日常經濟農產交易、文化、就醫等,
均以寮腳(東勢角)為中心。惜因土牛與東勢間兩岸跨越大甲溪,唯一交
通要衝,並未架設橋梁,其往返兩處間行人,或遠赴豐原、台中等外地行
旅,往常均利用渡船交通。」

當時台灣渡船有官渡和民渡兩種。官營不僅有渡稅,而且弊端叢生;民渡
則有勒索之弊,行旅商民頗受其害。

大甲溪渡船應屬於民渡,廖文欽在文中提到:「當時土豪劣紳一班,在溪
岸設有舟仔(木造小渡舟)往來交通,以專利向過往行人酷索銀兩。」

道光年間,淡水同知婁雲周歷各地,留心查訪後,認為「全台之為民害者
,渡船其一也。刁悍不法之徒,藉渡載為由,任意勒索,稍不遂意,即兜
留包裹,以待備錢取贖。往來行人,每因人地生陳,告訴無門,忍心受屈
,危害行旅不可言狀。」

不肖船夫除了勒索錢財之外,甚至還會危及乘客生命。《鳳山縣采訪冊》
中盧德嘉的「義渡論」提到:

「溪邊舟子,編竹筏以待行人,載至中流,始需渡價。多方勒索,有勒至
數金者。貪得無厭,甚而擠人於水,有擠下孤客,任急流滾出外海而坐視
不救者。橫取衣物,大則殞命,小則傷財。狼子野心,實堪切齒,義渡之
設,安可少哉?」

這是說渡船夫的惡行——載客到河中央,才高價勒索,如果不幸只有你一
個「孤客」,不給錢,可能就會被推下水去,漂流到外海,渡船夫可是坐
視不救的。

大甲溪渡口船夫不但「酷索銀兩」,後來還真的釀成人命悲劇。

 

◆十八位婦女溺斃事件


「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寮腳』慶祝中元節普渡,演戲酬神。
婦女十八人搭乘渡船,要到東勢看戲。船到大甲溪中央,因為船夫惡作劇
,調戲婦女,以致婦女驚慌,引起騷動,渡船翻覆,十八位婦女致盡溺死
。事幾竟在地方上造成械鬥。」「東勢義渡慈善會沿革」一文中寫道。

十八條人命、地方蘊釀械鬥,當時任樸仔籬堡總理(清代官名,管轄今東
勢、石岡、和平、新社)的石岡土牛庄貢生劉章職出面調停,除了嚴辦惹
禍船夫,並邀集地方士紳,發動募捐,擬成立「義渡會」,以絕後患。

當時劉章職與訓導羅桂芳、監生廖光祖、郭開陞等人,登高一呼,四鄉鎮
群起響應;彰化知縣李廷璧極其嘉許,也贊助一百銀元,連同善心捐助者
六十七名,共募得銀兩兩千五百零一圓,購買水田十甲餘充作「義田」。

「『東勢義渡會』成立,每年以『義田』的租榖收入當作財源,打造渡船
十二艘;慎選良民為船夫,免費搭載過河行人。這是東勢義渡的開始。」
廖文欽說。

劉高麟補充道:「因為東勢盛產木材,所以渡舟是木造小舟,跟一般竹筏
是不一樣的。東勢的木舟形狀似餵豬的木槽,所以又叫『豬槽舟』。」

「義渡」成立後,大大影響了當時土豪營利的渡船業,他們心懷憤恨,猶
蠻爭不已,使出種種惡劣手段抵抗。劉章職等不得已,只好上書請縣彈壓

第二年(一八三四年)正月,勒石立碑,除了「將捐設義渡各戶姓名、條
規勒石以昭後世」之外,還有:「出示嚴禁棍惡,不得滋事生端,務須遵
照。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許即按名指稟赴縣,以憑筋差拏究」。

最後土豪劣紳的渡船業也廢止了。大甲溪兩岸從此免費義渡,方便鄉民行
旅。

「現在那塊石碑,保存於東勢鎮的巧聖仙師廟中。」廖文欽說:「冬天枯
水期,不能行舟,年年在河床開路架橋,義渡會也會出資。」

彰化知縣李廷璧為嘉勉劉章職的奉獻精神,特頒「仗義卹鄰」題額,如今
仍矗立在石岡鄉梅子村豐勢路旁的劉章職墓園中。

為祈求大甲溪過渡平安,以及紀念當年罹難的十八位婦女,每年農曆七月
十五中元節,在石岡土牛溪邊,舉行平安祭典,迄今一百七十多年,從不
間斷。義渡會善士的後裔都從小參與到大。

「一九三三年大甲溪建吊橋後,義渡就廢止了。但是祭典仍然存在。」廖
文欽回憶道:「小時候跟著父親走吊橋到對岸的土牛去,大家在溪邊用五
牲祭拜,第二天開義渡會代表大會,就以祭品辦桌聚餐。」

劉高麟說:「當年六十七名捐款人的芳名,刻成一塊牌位,祭拜的時候請
出來,接受後代子孫的供養和追思。」

雖然這些善士不同姓氏,但因為共同成就善舉,對義渡會的後人而言,不
啻為最值得驕傲的「共同祖先」。

 

◆善舉從河岸走進鄉里


「東勢義渡會」走過六十二年,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本治台,
實施土地調查,義渡會所有田產大租、番租、水田,有四甲地被充為國有
(部分充為現今成功國小校地),以致僅存六甲餘地。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限於財政困難,為興建通往中嵙段石角河的橋梁
,指令義渡會變賣所有田產,充作興建經費。幸有當時義渡會常務董事廖
阿霖(時任台中州參議員)一再奔走請託呼籲,反對處分財產,設法請求
解決;最後將義渡會田產抵押貸款,興建橋梁,並取名為「義渡橋」。

廖文欽說:「義渡會分期償還貸款,後來因幣值改變,還起來還算輕鬆;
也因此確保產權,延續迄今。」

日治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東勢義渡會呈請台灣總督府登記立案,
改名為「財團法人東勢義渡會」。第一任理事長劉雨生、常務理事廖阿霖
訂定章程,設評議員制。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日本政府出資架設大甲溪鐵線吊橋,東勢義渡會
長達百年的免費船渡因此走入歷史。

義渡會轉型後,開始辦理社會福利事業,尤其因應當時社會需要,成立各
項措施——例如農忙時設托兒所,免費照顧幼兒;農閒時設裁縫班,免費
教導農村婦女縫紉技術;還有施醫、救濟、急難救助、建設道路橋梁……
現在還設有電腦班、清寒獎學金等。

廖文欽說:「東勢大橋建設以前,大甲溪鐵線吊橋經常在颱風過後,或流
失、或損毀,一再修建,何止數十次,義渡會也都配合捐款協助。」

台灣戰後,一九五三年,義渡會向台中縣政府申請更名為「台中縣私立東
勢義渡慈善會」,改組為董事制;一九八六年,改名為「財團法人台中縣
私立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

義渡會每年召開兩次董事會,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義渡會章程、財產
目錄、佃農名冊、預算決算、收支統計、福利救助……均一絲不茍,透明
詳盡。

 

◆祖德流芳,代代相傳


「義渡會歷年來的董事,幾乎都是當年捐款創建義渡的善士的後代子孫。
」劉高麟說:「當然我們歡迎其他有心人來參加,但這都是無酬勞的義工
,我們一代代都是秉持著祖先的精神、懷著使命感,如履薄冰來做的。」

在高中教書的黃德山,也是義渡會董事之一,他說:「一百七十多年前,
先祖黃楊鳳公在義渡會成立募款置田時,有過捐款的義舉。他老人家絕對
想不到,因他的善行,而福蔭到後代的子子孫孫。」

黃德山的祖父黃富,三歲失怙,母親改嫁,與兄長相依為命。土牛庄劉章
職後人憐憫黃富孤弱,請他牧牛放羊,得以維生。黃富長大後,受雇於義
渡會為船夫,每天在大甲溪擺渡過往旅客。一直到建造橋梁、渡船停擺,
黃富才進入林場工作,但仍以義渡會為己任。

黃富的兒子黃萬伙,十九歲就參加義渡會工作,一直到六十九歲心肌梗塞
去世為止,五十年從無間斷。

黃德山說:「從小就知道家中每年七月中元節普渡祭拜,父親都要先去參
加土牛橋頭義渡會,祭拜當年死難人士。祭典結束、父親回家後,家裏才
開始拜拜。甚至母親去世時,父親還在參加義渡董事會議。」

黃德山說:「母親生前即交代我們:『將來你父親若不在了,你什麼都可
以不要;但義渡會的慈善工作,若有人要你接任,絕對不可以拒絕。』」

因此從一九八七年第十二屆董事會受命以來,黃德山與諸董事戰戰兢兢,
莫敢懈怠,不因義務工作而廢弛。

 

◆震不垮的中流砥柱


時空演變,義渡會目前雖還有六甲多田產,但是因政府早年推動三七五減
租,租穀收入大幅減少,現在每年只有二十多萬元的收入,能做的慈善工
作確實有限。廖文欽笑道:「我們所做的範圍,大多只在東勢、石岡、和
平、新社四個鄉鎮。」

一九九三年,廖文欽在董事會中提案,擬將三十一筆土地中的六筆都市計
畫土地約一甲多,以「變產置產」方式與建商合建,將分配到的房屋租賃
所得,用來擴大推展慈善事業。

他在提案書中如此陳述:「如依現況僅靠農耕而每年徵收微薄租穀收入,
變成利不及費致影響本會慈善事業之推展。如將土地以變產置產方式合建
,所分配房屋出租所得財源,勝過租穀收入數十倍,如運用得當可使本會
歲入增加,發揮社會慈善事業推展作用,及改善社會救助為目的的功能。

這是個很有創意的構想,但在董事會中被否決了。

「有人認為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不可以把它『變』掉。」廖文欽笑著
說:「守成固然很好,但是沒有開源,就沒有辦法做更多的事。到現在,
我們都還沒有自己的固定會所。」

劉高麟補充道:「誰擔任董事長,他的家就是義渡會的會所,並負責供奉
當年捐款人的『牌位』。」

一九九九年四月,廖文欽接任董事長,他的三合院老家就成了義渡會的會
所。同年九月二十一日集集大地震,東勢鎮傷亡慘重,廖文欽的三合院倒
塌,自己也被壓成重傷。

廖文欽被直升機送到沙鹿就醫;太太忙著到石岡料理罹難女兒一家三口的
後事。在當時一團混亂中,家屬也不知道他究竟被送到那家醫院。

「我一到醫院,就有慈濟志工來關懷,送我一串佛珠;晚上又送來壽司;
第二天又送五千元的急難救助金。一連串貼心的關懷,讓我一直銘記在心
。」廖文欽說。

大難不死,廖文欽癒後更積極參與志工工作。受日文教育的他,曾積極自
修中文,有著極高的造詣和寫作功力,為保留史實,三年前,他編印了一
本《中流砥柱義渡史跡》,紀念義渡會創立一百七十周年。

「董事長雖然年近八十、連任第三屆了,但是他老當益壯,還可以繼續領
導下去。」總幹事劉高麟讚歎道:「我們每一任的董事長都做到九十幾歲
。」

老房子毀了,因為族人眾多,重建問題複雜,廖文欽就只能簡單搭蓋個鐵
皮屋,勉強湊合著住。儘管居住條件簡陋,他還是慶幸地說:「老命差點
不保,但是義渡會的『牌位』毫髮無傷,總算對得起當年的捐款先人。」

 

◆從人貨運輸,到「渡」無形人心


從早期承擔人貨運輸的免費船渡,到今日以微薄資金,辦理小規模慈善事
業的小社團,一百七十多年來,東勢義渡讓千千萬萬台灣人民,平安度過
寬廣的大甲溪,那密集往來的舟船,就像是針線般,把大甲溪兩岸密密地
縫在一起。

時至今日,儘管橋梁已經全面取代了船渡,但是義渡的功能卻仍然持續發
揮著,只不過往昔渡的是有形的人、貨;而今,它仍在「渡」,渡的是無
形的人心。

義渡「方便行旅,仗義恤鄰」的作為,不僅是台灣古早時代必要的措施,
更足以為習慣冷漠疏離的現代人所效法。

這是個可愛的團體,也是個溫馨的小小故事,就像一根燒了一百七十多年
的蠟燭,儘管光亮不比昔日,卻仍堅持燃燒自己。也願這傳承久遠的愛心
事蹟,能夠再次為國人所共睹,永永遠遠「渡」下去。


(本文感謝戴文鋒老師審稿)

 

◎參考書目:

一、財團法人台中縣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創立一七○周年紀念特刊(
廖文欽,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二○○二年)

二、大甲河客家老照片集(王正雄、施金柱,台中縣文化中心,一九九七
年)

三、社寮三百年開發史(林文龍,社寮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七年)

四、里港鄉誌(陳秋坤、吳庚元,屏東縣里港鄉,二○○五年)

五、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戴文鋒,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


................................................................................................................................


屏東二重溪里港義渡

◎撰文/陳美羿


台灣義渡最早出現在文獻的,是南台灣的屏東「二渡河」義渡;相較於東
勢義渡會的成立,更早了一百多年。

現保存於里港雙慈宮的「義渡碑記」是乾隆二十四年刻立,碑記中明確記
載「雍正八年間倡議置簿,親送懷忠里各莊管事耆老紳衿人等募題,樂出
銀錢。隨於九年三月間,攀等『為人苦莫如馮河、施恩莫如給渡等事』,
赴前縣主熊具稟,蒙批『准給案據』……」

「攀」是當時地方士紳「賴攀雲」,大家在雍正八年倡議募款後,隔年特
地據稟鳳山縣知事,請准「登記有案」。

對文史工作極為關心的里港過江村村長陳榮挺表示:「二渡河今名二重溪
,是下淡水溪的一段。二重溪將里港鄉一分為二,佔了里港全鄉約三分之
一面積。」

水面寬廣的「二渡河」,在還沒有橋梁之前,先民往來交通均依賴「筏渡
」。因筏夫任意酷索,每每引起糾紛,因此商家富戶發起義渡募捐。

碑文記載:「業經祭江買船外,仍存銀五十八兩,始買卓佳、東勢、石崙
莊黃明煥、卜弘周田一甲六分,小租榖三十二石。每年除酌給渡河筏子穀
二十五石工食,不收來往人等銅錢;仍存榖七石,每年經眾放收。」

後面還有眾議:「每年善出榖四石正以為天后聖母香油之資。」

由此可見,所募善款除「祭江買船」之外,還買了一甲多的「義田」,租
榖給筏夫工食之餘,每年還捐四石給天后宮(今雙慈宮)作香油錢。

二渡河的義渡「始」於雍正年間,「終」於何時就不可考了。根據《鳳山
縣采訪冊》記載,光緒二十年,地方官和士紳曾在下淡水溪上游設立各種
渡口和橋梁,其中有「二重渡,渡錢二十文」等,顯然已經是收費,而非
義渡了。


................................................................................................................................


濁水溪永濟義渡

◎撰文/陳美羿


濁水溪是台灣第一大河川,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的「佐久間鞍部」,
全長一百八十六點四公里,流經今南投、彰化、雲林縣等十餘個鄉鎮,在
雲林麥寮鄉注入台灣海峽。

濁水溪的義渡,今日資料保存最完整的,當屬「永濟義渡」。

一款兩式的「永濟義渡碑記」,目前分別存放於竹山社寮紫南宮以及對岸
的名間鄉福興宮;一九八八年被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早在成立永濟義渡之前,即有民渡。根據現存古文書資料,可以發現嘉慶
年間即有「仝造過濁水溪渡船一隻」,還有買賣「渡船份(股權)」及航
權的記載。因為「一水橫流,萬人病涉」,而「茍不給值以償勞,誰肯刺
舟以待客」,可見當時渡船乃是獨占的營利事業,而過渡者對業主的予取
予求也是莫可奈何。

首先倡議義渡的是董文,因為他「家濁水之濱,深痛其事」,並率先捐出
「佛銀六百圓」,又有「吳君聯輝、陳君再裕等同心贊成」。

董文倡建義渡的年代不可考。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台灣發生戴潮春事
件,社會動盪不安,隔年「董君遽逝,事遂暫停」。

戴潮春抗清交戰四年後平息,這時董文之子董榮華繼承父志,再為建立義
渡奔走。經「協力勸捐,共得銀兩千八百員,買置美田十段,歲收子粒四
百石」。

董榮華先以自家「董長發號」名義陸續買進「渡船份」;等「渡船份」買
齊,更名「永濟號」、「永濟堂」。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歷經董氏兩代二十多年努力的「永濟義渡」終
於大功告成。由北投保舉人簡化成撰寫碑文,分別立在當年渡口兩岸。

碑文中將義渡創建過程詳述之外,當然還有捐款者芳明錄;另外還有購買
田產的詳細資料和六條「議定」。

一、議定:渡夫連一條小港渡筏夫,小水即鋪橋,全年給發租穀兩百六十
四石為工費、火食並七月普祭陰光諸費。不許取客財物;吉凶事過船,只
小許金灼、紅羽。舟子不循規矩,隨時改換他人。

雖是免費過渡,但是如遇婚喪等「吉凶事」,筏夫還是可以收一點點紅包
或禮物,相當有人情味。最後一句嚴格警告:筏夫若不守規矩,是會被「
炒魷魚」的。

二、議定:過客身體物件,當自謹慎,不可自墜水中,誣賴舟子。

三、議定:船夫撐船,卯時起,申時止;小水定五人,大水定十人。尾載
雖一,當撐他過去。

規定義渡時間從早上五點到下午五點;最後就算只有一個人要過渡,筏夫
也不能拒絕。

四、議定:急除礙船之石;船若礙破,舟子造賠。

言明筏夫要隨時清除溪裏的石頭,如果船被石頭撞壞了,是要筏夫賠償的
。這一點似乎不太合情理。

五、議定:不肖子弟,竊取船寮器具,偷放船、偷撐船並生事,一經查出
,立即重罰。

這一條是規定社會大眾的。

六、議定:大水自當顧船;船被漂流,舟子造賠。

日治時期,永濟義渡仍然存在。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經南投廳以
無償捐贈方式徵收,改為「財團法人永濟義團」,歸公辦理,由地方稅收
支付費用,對一般旅客仍是免費。

昭和六年,南投廳將永濟義團賣給台中州,所得款項用以貼補興建集集吊
橋;原來的義渡由鐵線流籠取代。歷時一百餘年的永濟義渡,於是走入歷
史。

----------------------

本件示禁碑亦係清道光十七年(1837)淡水廳同知婁雲給示勒立,婁雲曾在大甲溪、房里溪、中港溪與鹹水港等處設義渡,並於各渡頭勒碑,今日僅留存大甲溪與房里溪兩件義渡示禁碑。本碑移存臺灣省文獻會。

----------------------------------

字級:b12b13b14八獎溪義渡 嘉義市東區
八獎溪義渡

電話:-
地址:嘉義市彌陀路1號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八掌溪舊稱八獎溪,「八獎溪義渡碑」是少數現存的河川渡口遺蹟,位在嘉義市南郊彌陀禪寺旁。水路在早期是民眾使用的交通方式之一,有許多不肖商人於渡口擺渡索取高額費用,因此官方或地方富紳設立渡口,且不收取費用,也就是所謂的義渡。花崗岩材質的「八獎溪義渡碑」高有156公分、寬81公分,厚度則為15公分,碑文內容為義渡源起、過程、捐金名錄與田產明細等文史資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八獎溪義渡碑」於民國七十七年時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且規劃為古蹟遊覽區域,近年則在民國九十五年由嘉義市文化局修正為市定古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