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營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幕
2015-10-14 14:53:04 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即時報導
台南市下營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天在下營國小舉辦「海墘營藝文雅集文學饗宴」,活動展至10月20日,邀請各界參觀,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說,下營區人口僅2萬多人,承襲出身下營的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創作精神,竟有近60名書畫家,相當不簡單。
主辦單位上午舉行開幕茶會,由來自鹽水台灣詩路楊繕鎂,吟詠下營作家利玉芳「石斧」作品,文學饗宴企畫向黃清淵致敬活動,任職台江國家公園,擔任生態保育課長黃清淵孫子黃光瀛也出席。
下營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姜玫如說,配合這項文學饗宴,18日上午安排有自行車之旅、還有徵文活動(10月30日截止),邀請各界一起來參與。
台南市下營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天起舉辦「海墘營藝文雅集文學饗宴」,副市長曾旭正(右二)出席聆聽專人解說。記者謝進盛/攝影
----------------
文貴醫院
下營文貴醫院原位在台南市下營區,由曾文貴創設於1928年,[1]是當地第一所西醫。[2]其中前棟建築被台南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1]2010年時產權由一旁的「玄天上帝廟」自曾家後代購得並拆除。[1]
文貴醫院是下營地區的第一家公醫院,建築分為前後二棟,於1926年(昭和元年)開始建造,1928年完工啟用,於1971年(民國60年)歇業。
2009年底,前棟建築由隔壁的「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購得,打算將之拆除以新建「香客大樓」。[3]地方文史工作者為保留建築物,乃將之申請為歷史建築,臺南縣政府於2009年12月21日公告文貴醫院為歷史建築。此舉引起了廟方及地方人士的不滿,要求地方文史工作者離開。最後廟方於2010年6月30日將文貴醫院拆除。[1]拆除後的部分牆面被移至麻豆區總爺藝文中心存放。[4]
建築特色
建築分為前後二棟,前棟為醫院,後棟為日式木造屋及庭院。前棟樑柱為檜木結構,建築立面外觀為仿巴洛克風格的二層洋樓,上方山牆有花紋裝飾,中央位置有勳章圖案和STO字樣,二樓附有純裝飾用的優雅小陽台,兩側面為閩南式山牆並安置有鐵剪刀(壁鎖)。騎樓有四根西洋古典柱式,中間兩根為愛奧尼柱式,外兩根為方柱加上塔司干柱式的圓柱,整棟建築為西方建築語彙融合閩南建築特色。
指定或登錄理由
下營地區為首家公醫院,對地方民眾具深厚感情與歷史價值,並見證下營鄉醫療史的發展。
建築立面仿西方藝術風格典雅、古樸,樑柱為檜木結構,建築外觀融合傳統特色,側面有閩南式山牆,屋脊是下脊與垂脊並陳,為二樓式洋樓,具建築特色。
醫院內相關醫療機具尚存,文物豐富,就文化性、歷史性而言,文貴醫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為下營一帶人們的共同記憶,具有在地聯結情感元素。
相關影片
紀錄片:《又見文貴醫院-文化資產影像紀錄》(導演:姜玫如)
------------------
Sep 14 Fri 2012 08:08
下營女兒姜玫如 用鏡頭記錄文貴醫院
記者盧萍珊報導
「下營女兒」姜玫如拍攝的「文貴醫院文化資產影像紀錄」,不僅記錄一年多前被拆除的歷史建築文貴醫院,還入圍今年台灣地方志影展,十四日晚間七時三十分將在新營市民學堂舉辦放映會暨座談會。
姜玫如說,有八十二年歷史的文貴醫院,曾是許多下營人小時候的回憶,在公醫院前嬉戲玩耍,一見到公醫曾文貴「威嚴」步出醫院,大家就鳥獸散,只是這間伴隨不少下營人成長的公醫院,在一年多前拆除,這棟兩層樓西洋建築,融合巴洛克、閩南風,建築外觀融合傳統特色,側面有閩南式山牆與荷蘭鐵剪刀,屋脊則是正脊與垂脊並陳,多元面貌呈現文化融合的建築趣味,是下營首家公醫院,見證下營醫療史的發展。
這部文貴醫院文化資產影像紀錄還入圍地方志影展姜玫如選擇在新營市民學堂舉辦首映。
文貴醫院 是許多下營鄉老一輩民眾的共同記憶。_(記者劉婉君攝)
下營鄉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活化老建築「文貴醫院 」,在屋主同意使用下,將整理文貴醫院 環境與史料,並培訓志工媽媽,以文貴醫院 為基地,述說在地的社區故事,傳承下營鄉的珍貴文史。
隱身下營上帝廟旁的「文貴醫院 」,曾是早期下營地區民眾醫治大小疾病的診所,執業醫師曾文貴,地方尊稱為「文貴仙」,雖然隨著曾文貴辭世,醫院停業已久,其後代子孫也已遷居外地,迄今,建築外觀仍懸掛「文貴醫院 」牌匾,及刻有「眼科、外科、小兒科、內科」等字樣,屋內也維持當初看診時的空間規劃,掛號、取藥的藥櫃也保存完好。
為了活化文貴醫院 ,海墘營文史工作室取得曾文貴後代子孫同意,無償使用至今年底止,該工作室最近並通過縣文化處的社區營造計畫補助,昨天著手展開內部環境整理初步勘查。
現年76歲的下營鄉民曾丁芳憑著年幼時就診的記憶,向工作室人員說明當年由「文貴仙」看診情形。曾丁芳說,當時地方民眾有大小疾病,都到文貴醫院 求診,因醫院內人手不足,曾文貴除了看診,還要負責包藥,送走1名病人,再繼續面對下1名病人;由於曾文貴同時身兼公家醫師,在醫院對面還有一處診間,專門診治煙花女子。
召集人鄭慶凰表示,未來工作室將重新整理文貴醫院 的環境及相關史料,並設置故事屋,培訓一群志工媽媽講述社區內的故事,同時也會舉辦社區報導營,由社區民眾一起來報導社區的大小事,喚起地方民眾共同關心地方事。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記者劉婉君/下營報導
-----------------------------------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三)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且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長葉澤山的見證下、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升空之後..,進行拆除。而當怪手從左外牆側向施力,屋頂塌陷,所有一切堅固的事物,瞬間分崩離析….。
下營「文貴醫院」的失落,將對台灣各地陷入爭議的文化資產或歷史建築,帶來負向的影響,甚至會引發仿同效應。未來對在地「文史工作室」商借地方上傳統建築(古厝),作為歷史的展覽場域,將更形艱困,因為此次提報暫定古蹟保護是由使用「文貴醫院」的「利益關係人」,而引發糾紛。這也是首宗主管文資機關首長「監督」下公然被拆除(所謂的保留部分秀面)的歷史建築;主管的單位無「法」可管,社會大眾關心但束手無策,更無法置喙。
「文貴醫院」最終遭致拆除,各方(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文貴仙的二房後代、玄天上帝廟方、台南縣政府)均有不同的見解與堅持,僅就這段期間所見所聞的側記,依事件時程彙整事件一覽表,提供給大家對照閱讀,或有助於理解事件全貌。(詳見本文附錄)
「文貴醫院」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而「文貴醫院」留下的地基空缺,可以用水泥填平,但歷史卻無法覆蓋。我們總不能把心思一直停留在拆除的斷垣殘壁中,當勇於反省過去錯失的「應然」(應該怎麼做)與「實然」(實際發生的事)。
「文貴醫院」為日治時期下營首家公醫院,是曾文貴(1896-1974)赴日留學返台後在下營設立,建成於昭和3年(1928年),見證地方醫療的發展。「文貴醫院」為三開間街屋建築,磚木主結構,騎樓承重橫樑採鋼筋混凝土,明間橫樑上塑「文貴醫院」,左右塑主診科別。正面頂樓弧形山牆上施勳章、花籃卷草圖飾,窗戶為長條窗,窗樘上方以拱心石裝飾。而廊柱則仿「愛奧尼克」柱式窩卷的形樣,屋頂為二披水傳統紅瓦,左右採傳統木形馬背,饒富中西融合趣味。「文貴醫院」在地方文史、建築特色均具指標意義與保存價值。
不過,下營街坊民眾與上帝廟信徒們(其實全台皆然)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意涵,了解並不多。在詢問的過程,最常被揶揄:那樣也可以當「古蹟」喔?才80年而已。直指哪裡也有百年的房子,比文貴醫院「閣卡讚」!
下營鄉舊稱「海墘營」,歷史悠久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廟」更是鄉民的信仰中心,傳襲下營鄉姜、林、陳、曾、沈、洪等六大姓共治,成立六姓財產管理會,推選委員管理廟務。對於「海墘營文史工作室」逕自提報縣府「暫定古蹟」的做法,廟方管理委員會一直無法釋懷,在對立下的意氣用事做出:「我一定拆給你看」的決定,而且廟方最高權力機構-「信徒表代會」又全數通過拆除的決議作為後盾,廟方的管理委員們自是有恃無恐,更有得理不饒人的霸氣。
地方的經營著重「人情世故」,文史工作者亦然。尋訪「上帝廟」廟口一帶店家,察覺「文貴仙」雖曾是公醫又連續擔任15年下營鄉代表會主席,卻沒有感受到人孚眾望,附近商家對「文貴醫院」其實並沒有太多情感(有些懷念的語彙是文史工作者的情感想像)。這或許可以解讀庶民階級對社會「菁英」(仕紳)的疏離感,而有媒體報導眾多地方民眾極力爭取保留的說法,個人充滿困惑。
「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成立已有13年,組織活力創意與文化深度具足。這次以「利害關係人」的角色(期間正以文貴醫院為主題執行文化處社造計畫案),向縣府緊急提報「文貴醫院」為「暫定古蹟」又未與所有權人溝通,係造成「企圖霸佔廟產」的導火線,也就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而「創意行動」被誤解成「文化流氓」;住在玄德街後的一位老人家,很不習慣平靜的生活被干擾,很有感觸地說:「社會這樣亂,就是冊愈讀愈多逐愈亂,做代誌就是愛帶一堆少年郎做夥,親像流氓同款!」(老人家對南藝大創藝營造公社的創意,認為是侵犯)
什麼是「公共利益」,這是最近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尤其是政府以「重大經濟建設」為名對農地公告徵收,強力而有效率(如竹南大埔、中科二林相思寮)。社會大眾極度關心農友們私有財產(農地與房舍)被逕自徵收的不合理價格與有堅決不願意放棄農作生活的農友,對徵收單位的抗爭。
但在「文貴醫院」事件,土地與建物的擁有者玄天上帝廟方,購地後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提報為「暫定古蹟」,由縣政府核定為「歷史建築」(也一樣強力又有效率),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焦點卻放在公共利益-「保護文化資產」上,而不是關懷廟方在權益上可能的損失,更遑論探究政府為何公部門可以逕自審議公告為「歷史建築」。這種「類比思考」或許有誤,但「公共利益」確實需要我們更多的討論與定義!
而公部門面對緊急事件的處置總是「放屁安狗心」;文化處官員眼見事件,無力回天,就對外聲明會妥善保存「文貴醫院」立面裝飾,拆除結果卻是盡成瓦礫。因為要完成保存「山牆」、「柱式」、「彩磁」等物件,最好採切割而非震動式,而且須搭鷹架與吊掛機具才能克服,但縣政府並未事先聯繫與協調施工單位,而廟方發包拆除與清運三萬五千元,額外的切割、吊掛費用(初估5萬元),文化處又從何提撥?加上廟方置身事外的消極態度(堅持無論如何當天要拆除與清理完畢),片甲不留是最不傷腦筋的辦法。
最近「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展開,歷屆球賽均有裁判誤判的情況,這屆也已出現多次,面對外部指責的「世界足球總會」回答說:「誤判,也是球賽的一部份!」對我而言,是多麼經典。而所有在「文貴醫院」拆除事件過程中的支持與反對的作為、紀錄與評判,不論創意的發聲或是沉默不語的,無關正確與否,終是屬於「文貴醫院」塵埃落定的歷史;就像似世足賽「誤判」般的殘酷,無法再重新比賽一次!
阿達碼 2010/07/03 彰化芳苑
-------------------------------------------------------
姜玫如導演:「不起眼何妨?敢夢敢實踐」
【英美系業師講座】
講題:不起眼何妨?敢夢敢實踐
時間:11月19日(一) 18:30-20:30
地點:湖畔3樓教師聯誼中心(麗文書坊樓上)
主持人:英美語文學系王君琦老師
講者:姜玫如導演
講者簡介:姜玫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現為紀錄片工作者,
同時擔任南方影像學會常務監事、榖得影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台南市文史工作室協會理事長、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2010-2012【八八風災社區心靈陪伴計畫】導演、
2010-2011【「從土地起!」六堆常民人物誌2紀錄短片】製作統籌、
2009-2011【新 移民影展】統籌、
2009獲得國內外影展多項入圍、
入選及得獎肯定的【雲林故事紀錄片系列】製作人、
2003-2010南方影展統籌。
台灣大大小小的影展很多,南方影展(暨南影學會)很特別,它是由一群立志以影像為職志的年輕學子在畢業後群策群力長出來的。
在市儈當道、唱衰理想的年代,激勵大家出了社會繼續堅持理想性的同時,難免感到心虛,也常懷疑,理想能當飯吃嗎?
我們這些活在學院象牙塔裡的老師,是不是犯了不知民間疾苦的毛病?我們是不是詐騙集團?
從南影這群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夢想與實踐之間高度密合的可能,
因此決定邀請他們以「業師」的身份來和大家分享以實踐理想為方向的生職涯發展。
玫如導演不只拍紀錄片、搞影展,也致力於保留地方文史遺產。往返的信件中,
她開玩笑地把過去失敗的經驗解釋為自己身為「詐騙集團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的由來。
但無論發生什麼,她繼續做著夢,也繼續一步步讓夢想成為事實。
如果妳/你想像的未來是一條非典型的路,歡迎妳/你11/19下週一晚上六點半,在湖畔三樓的空間,
帶著妳/你的理想和夢,一起來聽玫如導演分享她如何把夢實踐,如何打造有社會關懷與良知的文創產業。
~英美系敬邀~
----------------
紀錄片-流失-白線格子-榮獲南方影像學會年會特別放映2013.11.10 | PeoPo 公民新聞 - http://goo.gl/VViTU3
(18) 姜玫如 - https://goo.gl/ZupRWC
----------------------------
透南風工作室姜玫如記錄鄉土歷史
張貼者:2014年6月21日 下午7:19張詠斯
【《生命力新聞》是輔仁大學傳播學院 新聞傳播學系記者姚聖傑、盧蔚淇/台南市報導】
每一個地方都住著許多小人物,迎著微風,踏著溫暖的林間小路,「透南風」工作室帶領人們深入台南各村莊小鎮,與爺爺奶奶親切的寒暄招呼,以影像記錄地方歷史,用文字書寫過往回憶,讓早已習慣都市生活的民眾,重拾心中那份對土地最真誠且樸實的情感。
姜玫如表示,《透南風》季刊主要是為了記錄台南的鄉土歷史
縣市合併促成透南風工作室成立
紀錄片導演姜玫如是台南下營人,自輔大大傳系畢業後,便回到故鄉,在地方有線電視台工作,之後考上南藝大記錄片研究所,開始從事影像記錄的工作,四處進行記錄片拍攝的過程中,也會受縣政府委託,幫忙一些鄉鎮社區拍攝。工作之餘,她認識了為縣政府進行社區營造的輔導團隊工作者廖于瑋及余嘉榮,結為好友的三人,在二○一一年三月,一同成立了透南風工作室,二○一三年加入新夥伴林淑靜,希望能分享更多農村及漁村故事讓年輕人知道。
姜玫如回憶起當初成立透南風的原因說,「 二○一○年底,因為台南進行縣市合併,鄉下很多地區都人口外移,但是那些地方的故事應該被保留下來。」長時間在鄉下地方走動的三人,擔心鄉村會被邊緣化,地方的產業發展、人文故事會被遺忘,因此成立工作室,不只與政府合力推動社區營造工程,工作室規劃的農村小旅行,也會帶領民眾去社區與身懷絕技的爺爺奶奶學習傳統技藝,感受鄉土氣息。
季刊傳遞鄉土人情味
二○一二年三月,透南風發行季刊,創刊號「深培」,講述的是台南東山南溪里土窯烘培龍眼的故事,立秋季節,在這個全里總共有九十二座龍眼烘焙土窯的小鎮,家家戶戶便會開始進行採收龍眼,整理焙灶,燻製龍眼乾的傳統產業活動;而創刊號的名稱,也有透南風以多年社區營造的經驗,「培」育出這本季刊,表達出透南風與台南這塊土地緊密連結的含意。姜玫如說:「因為我們都會寫,也都會拍」,在能掌握的範圍內去記錄故事,一方面呈現農村、漁村的美好,另一方面透南風也傳達出熱愛鄉土的情感給讀者。
「每一期專題不止內容要豐富,也要有深度」,姜玫如提到,季刊題材的難度在於描寫的內容是真實的產業,時空背景與參與的人、這個地方的興衰起落,是要有脈絡在裡面的,「阿公阿嬤的個人故事如何與產業交疊,採訪後且看完大量資料後,都必須要想很久才能下筆」。
以第二期「海味」為例,《透南風》介紹了七股虱目魚魚塭產業,原本是台灣傳統的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模式,因為是由廢棄經過整理的農地改建的魚塭,因此佔地面積較廣,放養魚群的密度較低,配合一年的節氣則有不同的準備工作,但是隨著漁獲產量的需求提高,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文化已逐漸沒落,透過老漁民的記憶與經驗,《海味》專題告訴讀者逝去的產業故事。「南風味」專欄介紹許多虱目魚干料理;「南風好朋友」則講述七股護沙,地方民眾如何維護海岸環境的故事;「南風出走」則會記錄一些國外,或台灣其他地區的類似案例做比較。
故事積累世代情感
「當然,剛起步時的經濟條件是比較困難的」姜玫如不諱言,《透南風》並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收入只剛好可與美編、印刷等支出打平,支撐不起其他人事費用,因此工作室也會與文化部合作進行各項文化產業活動,例如現正推動的菁寮文化保存計畫。
廖于瑋提到,不只台南,各地的農村問題不外乎人口老化、外移,從事傳統產業或經濟作物生產工作的人年齡都很大,中間有很大的斷層,許多技術與經驗是無法傳承的。廖于瑋認為,雖然現階段無法完全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透南風》季刊的價值,在於「透過文字訪談以及記錄片攝影,慢慢地累積故事檔案,形成未來的歷史」。經過報導,也有許多人拿著刊物去找居住在農村、漁村的爺爺奶奶,陪他們聊天、工作,「就像自己的孫子回來一樣」,這也是透南風工作團隊當初沒想到的收穫。
-----------------
「深培,海味,有土,木藍」
Wu小編邀請到透南風季刊(以下簡稱「透南風」)執行編輯的姜玫如老師,來與我們分享「透南風」的在地視野。
從第一期的深培介紹東山龍眼乾烘培的職人,第二期的海味介紹虱目魚的故事,第三期的有土走到了白河小鎮,第四期的木藍認識傳統藍染,每一期的透南風,都是一個個值得收藏的故事。
在2012年3月,三位年輕人開始了「透南風」這份特別的刊物,採集南方在地的故事,撰寫成雜誌,為的是想要訴說南方土地上正在發生的每一個有趣而迷人的故事,就像一個好朋友一樣,聆聽在地的聲音,並傳達給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而當時,也正逢臺南縣市合併,原本做社區營造的他們,擔心鄉村可能被遺忘,這樣瞬間襲來的失落感,反而促成他們投入「透南風」的強大動力。而也藉由每位成員的專長,將鄉間聚落的文化資產,透過影像紀錄以及文字進行詮釋,並且在這樣在地純樸的面貌,活躍在「透南風」,活躍在各個讀者的眼前。
「當我們不滿現狀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在分享的過程中,姜玫如老師藉由播放文貴醫院的拆除紀錄,來提醒我們深思經濟與文化的對立,而在整個記錄的過程之中,玫如老師了解到對立被激化後的慘痛,而也因為這樣的慘痛經驗,讓透南風走向一個溫和的路線,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記錄與經驗,讓現場參與的朋友開始去思考這塊土地上珍貴文化的不可取代性。
而在製作的過程中,為了讓鄉村人的可貴可以被看見,「透南風」透過溫暖的圖文,來描述一個個簡單卻不凡的人們,這些人們的價值,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周遭我們未曾注意的細節,「透南風」希望告訴大家,生活和土地永遠是密不可分的,而雜誌中的文創巧思,包括每期的刊物小贈品,都是結合了當期的主題,並且由在地的職人,用手工與心意製作而成,也期望未來,「透南風」能夠發揮在地文化的影響力,展現南方精神。
而當你開始了解透南風之後也想更深入的去了解你所踩踏土地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踏出你的雙腳,用真誠的心,來去認識每一位可愛的在地人吧!
一起透南風,一起go在地!!
一起期待透南風第五期吧!!
---------------
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理事長姜玫如日前在台南縣政府勞工處科員李奇玫和影像學會執行秘書朱栩葳陪同 下,前往退輔會台南縣榮民服務處拜訪,受到處長謝政和副處長嚴峻峰熱烈歡迎。
經歷
台 灣南方影像學會理事長。
國 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台南縣下營鄉人。
自 大學畢業後回到台南縣擔任地方記者,慢慢熟絡地方人與地方事,於文史調查、文化傳承、社區營造各方面皆多有投入,繼而結合影像專長,致力於紀錄保存與推廣 工作。
影 像紀錄作品《南瀛文化探源-傳統產業》、《南瀛文化探源-耆老話南瀛》系列紀錄片、《妝點社區的空間》等社區營造紀錄片。
影 像推廣方面擔任多屆南方影展及「數位攝影與音像製作班」統籌。
——————————————————————————
獲 獎
1. 《尪姨秋燕》(入選第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義大利米蘭藝術交流展)
2. 《原本是番子田 》(入選女性眾生相-台灣女性紀錄片影展)
3. 《我的細肩帶》(入選女性眾生相-台灣女性紀錄片影展)
-----------------------------
-----------------------------
小張的部落格: 文貴醫院 列歷史建物 - http://goo.gl/NnRxRS
--------------------------------------------
2011/02/27 下營文化參訪-回首文貴醫院拆除事件
本來今天是要去下營告別竹籠庴,可是竹籠庴卻在一個禮拜前就先離我們而去了。
屋子裡的老家俱有部份已經移到總頭寮興安宮的文物館裡,無法在竹籠庴拆除前去參訪,真是殘念啊!
雖然如此,竹籠庴的屋主曾先生和林老師還是陪我們到下營去參訪,我們將拜訪曾旭正教授和參訪遺址--文貴醫院和曾家竹籠屋。
第一站先來到下營的信仰中心-『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正好遇到進香團,所以大家只在廟外合十參拜,並且合影留念。
接下來便由曾先生和林淑芬老師為我們解說下營上帝廟附近的歷史文化。
文貴醫院的遺址,現在是一片水泥地。曾先生在解說時,當時的我們並沒有很大的感受,只是覺得一棟好漂亮的房子就這麼沒了。
可是當我們在曾旭正教授家看到整個拆除過程時,所帶給我們的衝擊真的很震撼。
我們又繞到大廟旁邊看曾家竹籠屋的遺址,曾先生手上拿的是未拆掉前的相片,真的是一棟維護很好的屋子。
從曾先生解說的過程,看得出來他們很不捨得這個老房子,原本他們有打算把屋子搬遷到別的地方,可惜屋子的結構不允許,只能就地拆掉,怪手一下子就把幾十年的房屋移為平地。
這是民國32年在竹籠屋前的合照。
「起厝千萬工 拆厝一陣風」
這是我這趟參訪行程深刻的感覺!
離開上帝廟後,我們前往右武衛拜訪曾旭正教授。
曾老師和我們解說右武衛的由來,因為此地地勢低窪時常淹水,在1911年時日本政府強制遷村到今中營入庄處。
後來曾昆雲先生為了感念先民在此開墾的辛苦,便自行設立鄭成功立像,並請前縣長李雅樵先生題「右武衛古鎮」石碑以資紀念。
曾老師家裡還有一座二宮金次郎的碉像,這可是日據時代台灣勤奮又好讀的代表性人物,那個時代的學校都會在校園立此碉像。
這是曾老師父親的收藏。
我們一行人年齡層從二歲到六十幾歲,快四十個人坐在右武衛兒童合唱團團練的教室看文貴醫院拆除的影像記錄。
小朋友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曾老師介紹倒風內海的歷史,大人們也很認真地聽著,因為我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倒風內海和台江內海的故事,了解到家鄉的歷史。
有一次我還被鄰居的小二生給考倒了,他問我:「你知道安南區有多少『寮』嗎?」,我真的不知道啊!
在看記錄片的過程中,我們對整個拆除的過程有了完整的了解,真的是邊看邊嘆息,好可惜的一個文化資產。
其實她本來有機會可以遷移保留的,政府都介入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這過程有很多可以做為以後處理類似此種案例的借鏡。
小朋友們其實不懂為什麼大人們要這麼激動,他們只知道那個房子綁了好多氣球,就像天外奇蹟一樣,房子真的可以飛走嗎?
那只是一個夢想,當影片上怪手拆除房子的那一刻,我的耳邊傳來志工們的嘆息:好可惜啊!
小朋友也童言童語地說:啊!房子被拆了!
而我看到這兒,眼淚在眼框裡打轉,真的是令人不捨,我也真的很希望房子可以飛走。
看完影片後,大家有個小小的討論會。
片中有人提到說:文貴仙的子孫都不留了,為什麼我們要幫他們保留?
這是一個很好問題,其實古蹟的價值應該不是只有對他們的下一代,這是全民的資產,大家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留。
有些觀念老一輩的人無法接受和了解,可是我們有機會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從我們自己、從我們的下一代。
布袋嘴的文化志工-宏能便分享了他們如何因為一棵百年魚木而團結、爭取到計畫變更,讓道路從魚木旁邊繞過去,而不是移走魚木,這就是一種文化資產的保護。
「遇到文貴仙,病就好三分」
總頭寮也有個金池伯,同樣是醫術高明。
我在想如果文貴醫院還存在,今天我們就可以在那棟建築裡和志工一起聊文貴仙和金池伯,小朋友們知道以前醫院的樣子,知道先民早期的辛苦,這些都無價之寶!
這次下營的文化參訪深具意義,「自己能做什麼?」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問題。
讓我想到之前玉梅在總頭寮文化講座的心得裡所提到的一段:
我們感受到由於時代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更加地陌生,雖然我們這些小人物無法為這片土地改變什麼,但是也無法抹滅我們存在在這塊土地上。
現今各個鄉鎮裡的小人物默默地奉獻自己的信念,雖然這條路很遙遠、很艱難,但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扶持的話,相信〞夢想是美麗的,有夢最美〞,.....讓更多人多瞭解自己居住的村落、先人打拚的家園以及我們要傳承的文化,打造出屬於我們並且可以留給下一代文化的鄉鎮。
有很多事情,只要方向是對的,那麼「做」就對了!
不去做就什麼事都不會改變!
更多的活動照片:20110227下營文化參訪
延伸閱讀:
阿達碼:下營文貴醫院之塵埃落定-拆除側記
文貴醫院相關影片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