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失去信心!內外資撤離4兆元資金 部份轉移新加坡 | 兩岸傳真 | 全球 | NOWnews今日新聞


Google退出中國大陸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WyFFt

高度掌握政治、文化、媒體、新聞、機密及訊息服務、電子搜尋的外資資本,被逐出中國

--------------------------------------------------------------------------

使用Google就該知道!10步驟完全掌控Google帳戶 - 科技 - 科技 - 雲端辦公術 - 商業周刊 - http://goo.gl/NJ7bcJ

----------------------------------------------

雅虎最終將退出中國(陽歌)

By StartupBeat on March 20, 2015

本文作者陽歌(Doug Young)是資深財經記者,曾任路透社駐中國記者、編輯10年,主要報道中國上市公司新聞,現居上海,為《信報》撰寫專欄「財經路向」

一句話:雅虎準備關閉北京研發中心標誌其最終退出中國市場,其中主要原因來自雅虎內部,但也反映出,外資互聯網企業在中國高度監管的環境中面臨的困難

媒體報道稱,雅虎將關閉在北京的研發中心,停止在華郵箱服務近兩年後,雅虎似乎將最終完全退出中國市場。我不熟悉雅虎目前在華的資產,但此舉看似是其關閉在華的最後一個重要業務部門。雅虎還準備將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單獨剝離成一個公司,結束雅虎與中國的10年之緣。

不出所料的是,雅虎並沒有高調進行最後的退出,這個消息還是中國媒體爆出。雅虎發布聲明僅確認了媒體發布的消息,此外也並未提供更多細節。另有媒體報道稱,該研發中心有350名員工,從2009年開始研發並不完全面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一些分析師表示,此舉意在削減成本,實際情況可能是這樣,因為該研發中心的功能可以在其他地方輕而易舉地實現。無論原因如何,雅虎都在切斷與中國的最後一絲聯繫。雅虎曾一度對中國市場抱有厚望,在過去10年投入了大量資金。

雅虎是10多年前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批全球互聯網巨頭之一,收購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搜索企業3721。但管理不善導致3721在競爭中先後不敵谷歌和百度。

10年發展無法突破

雅虎意識到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本土合作夥伴,2005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阿里巴巴40%股份,阿里巴巴接手雅虎中國的大部分運營,包括搜索業務。我點擊之前的雅虎中國網站,結果被引導到雅虎新加坡網站,這意味着雅虎在中國的搜索業務可能已經不復存在。

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開局強勁,因為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的個人關係不錯。但楊致遠被迫退出雅虎管理層後,雅虎新CEO與馬雲衝突很大,兩家公司的關係迅速惡化。此後,兩家公司的關係一直緊張,今年晚些時候雅虎將剝離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成立一家新公司,將股份分給目前的股東。

與阿里巴巴合作後,郵件服務是雅虎在中國自行運營的業務之一。但中國的審查政策導致該服務成本高昂,問題很多,雅虎兩年前停止在華提供郵件服務。有報道稱,雅虎2013年試圖從阿里巴巴手中收回其中國品牌,似乎意味着該公司有更多中國計劃,但關閉北京研發中心表明雅虎短期內在中國不太可能有什麼新動作。

雅虎在過去幾年裏緩慢地退出中國市場,眼下看似終將接近完成。雅虎的很多問題來自內部,與中國無關,我估計這是該公司決定退出中國市場的原因,但雅虎的退出再次突顯外資互聯網企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困難。

----------------------------------------

步Google後塵 雅虎退出中國市場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20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繼Google之後,又一家網路科技鉅子全面退出中國市場!雅虎(Yahoo!)宣布撤離在中國的剩餘業務,關閉當地唯一的北京辦公室及裁員350人,對外理由為全球業務整頓的一部分,但業界指出,外資網路公司難以和受中國政府保護的本土業者匹敵,才是主因。
雅虎全面撤離中國,雅虎中國的首頁Yahoo.cn已經把訪客轉往其新加坡的網站。(取自雅虎網頁)

北京研發中心將關閉
最早揭露這項消息的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雅虎週三告訴北京研發中心主要由工程師組成的350名員工,將關閉這間在中國唯一存在的實體辦公室,本月底前開始裁員。
雅虎聲明指出,公司經常調整,以整合資源、促進所有業務的合作和創新;目前在北京雖未提供當地產品經驗,但辦公室一直從事研發工作,「今天我們通知北京員工即將關閉辦公室」,把特定業務整併入含加州總部在內的較為少數辦公室。
中國雅虎首頁Yahoo.cn已把訪客轉往新加坡雅虎的搜尋網站。雅虎在中國員工約占全球總數2%,近期印度、加拿大辦公室也都展開裁員,為執行長梅爾最新減支行動,去年以來已資遣700~900人。
中國雅虎首頁轉往新加坡
雅虎1994年由楊致遠和費羅共同創辦,為知名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但近年來面臨Google等網路後進的激烈競爭,各業務突破陷入瓶頸,財務吃緊,而在中國的發展不斷萎縮,撤出當地市場有跡可循。
2005年,雅虎在楊致遠牽線下和阿里巴巴集團成為合作夥伴,以10億美元取得阿里巴巴4成股權,並把中國業務賣給阿里巴巴集團。但隨著阿里巴巴逐漸壯大,中國雅虎業務逐漸萎縮,2013年先後停止當地雅虎音樂、電子郵件服務,電郵用戶被轉往阿里雲信箱,當年8月中國雅虎網站的所有服務停止運作。
去年,雅虎北京辦公室在官方微信帳戶發表文章,指出雅虎搜尋引擎在中國推廣失敗,電郵服務也被阿里巴巴擱置,最後連中國雅虎網站都被關閉,稱「雅虎與中國市場糾葛中盡皆敗局」,措辭相當無奈。
雅虎當初為了在中國市場發展,最受爭議的是,不惜向北京政府提供異議人士的網路個資和電子郵件,導致王小寧、師濤遭判「煽動顛覆」、洩漏「國家機密」罪名,於2003、2005年各被處以10年徒刑。

 

Yahoo 驚傳將從中國撤退!大裁員近300人

 

自由時報|本報訊| 2015-03-19 11:15 

雅虎公司(Yahoo Inc.)證實,將關閉位於中國的辦公室,並發佈裁員計劃,預撤近 300 人,確定撤出於中國的剩餘業務。

雅虎公司(Yahoo Inc.)證實,將關閉位於中國的辦公室,預計裁撤近 300 人。(圖片來源/美聯社)

Yahoo 發言人表示,Yahoo 將關閉北京研究中心,並裁員近 300 人,此次的裁員事件為 Yahoo 最新一波削減成本的做法,自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上任後,推出一系列的節流方案,對內精簡原有業務和裁員,以壓低公司的營運成本,從去年10月以來,加上這次裁員,Yahoo 已在美國本土之外的地區裁減約 900 名員工。

自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上任後,推出一系列的節流方案,對內精簡原有業務和裁員,以壓低公司的營運成本。(圖片來源/彭博社)

Yahoo 於全球的總員工數為 1.25 萬人,此次的裁員約總數的 2% 左右,Yahoo 近期也在印度以及加拿大實施裁員措施,主要的壓力是來自於行動派投資人(activist investor Starboard Value LP 的 Jeff Smith 買入大量 Yahoo 股票,並要求 Marissa Mayer 大幅削減成本,為公司節省 5 億美元的支出。

從去年10月以來,加上這次裁員,Yahoo 已在美國本土之外的地區裁減約 900 名員工。(圖片來源/法新社)

Yahoo 的北京辦公室為其在中國唯一的實體營運地點,主要由工程師所組成的研發中心,裁員結束後,Yahoo 將整合特定業務,可能將轉至美國加州的森尼韋爾總部。

----------------------------------------------------
從星辰錶中國關廠說起

推文到plurk
2015-03-26 06:00
◎ 愚工
今年二月五日下午,在中國設廠已有十七年的日本著名鐘錶企業CITIZEN(星辰錶),突然宣布清算解散其在中國的重要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並通知和全體員工解除勞動合同。一千多名員工因此受到衝擊。這給去年十月十三日及今年二月廿六日刊載於中國著名專業媒體《東方財富網》及《搜狐財經》題為:「外企敦克爾克撤退潮:八巨頭敗離中國市場中資崛起」及「世界名企加速撤離中國,微軟將裁員九千人」兩篇文章,以及二月十二日《日經中文網》一篇題為:「中國法治擊中外資」的論述相呼應。
儘管這些外資撤離中國的理由林林總總,儘管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不久前也坦承,「受到中國勞動力等成本上升、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一些外企經營不善等因素影響,少數跨國企業對中國業務進行調整」,儘管中國前商務部長、現任海協會長陳德銘說:「經濟全球化下資本流動是本質特徵,但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潮,中國市場還是很吸引人的。」但這些外資說法與官方說法,正佐證了,套句柯文哲的說法,「時代不同了」!
例如在「中國法治擊中外資」的文章中,打著「全面依法治國」的大旗,中國高調、敲鑼打鼓、嚴厲查處外資的「壟斷行為」及「商業賄賂行為」,給人的疑惑是,這到底是在「殺外資,儆中資」,還是在「殺外資,保護中資」呢?同樣的邏輯,不久前,國內某媒體引述《新華社》報導,大篇幅介紹中國在「依法保護台灣同胞合法權益」的努力。筆者認為,要評估中國保護台灣同胞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是否可行,只要看看中國是否也用相同的標準在保護其國民及企業,如果是,那就比較具體可行,如果不是,那這種「特事特辦」的保護,就靠不住,隨時可在所謂「全面依法治國」的大旗下,被「法治」,就如最近中國「法治」外資一樣。
(作者為台商)
--------------------------------------------
ECFA失敗的教訓還不夠嗎?

推文到plurk
2015-03-26 06:00
◎ 呂理忠
太陽花學運週年新聞、論述熱潮已過,然而眾聲喧譁之中,筆者認為獨獨少了一個推論:國民黨政府最重要的兩岸經貿政策ECFA失敗,是學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ECFA當然是失敗的!就數據來說,馬英九總統多次公開宣稱,ECFA上路之後,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每年」可減免關稅九十億美元;然而官方公布數據卻顯示,從二○一一年ECFA早收清單上路以來,至二○一四年「總計」減免關稅僅廿二.三億美元,甚至不到馬英九所宣稱數字的百分之一。總統騙很大?還是當初主事官員故意膨風?相關單位可曾檢討、懲處?
衝擊更大的是,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市佔率下降到7.8%,是「中國前五大進口國中,唯一進口值減少且市佔率下降者」。
再從台灣人民切身感受來談。當初國民黨政、媒以「鎖國」強力攻擊民進黨,輿論可說一面倒;重掌政權之後,財經相關施政果然以史無前例的廣度與速度對中國開放,ECFA更是重頭戲。然而台灣經濟不但毫無起色,與選民密切相關的所得水準,如實質薪資,竟然倒退十五、六年,年輕族群受害最深。
個人認為,ECFA的失敗,全民的的確確已經嘗到苦果;然而國民黨政府猶不自知,欲以黑箱作業強硬讓ECFA後續的服貿協議過關,這就是太陽花學運關鍵因素之一,且其效應已經從經濟面擴散到政治面。
恐怖的是,國民黨政府至今毫無悔意,服貿、貨貿闖關的小動作不斷,似未意識到兩岸產業早已從互補關係演變成競爭關係。國民黨政府實應放下意識形態,深入了解把經濟鎖進中國絕非台灣出路。
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昨天一篇「從李嘉誠撤資談起」(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25/580274/)的文章中就提到:根據最近一些投資銀行的內部訊息,頗多香港的商界大亨都私下靜悄悄的開始轉向投資海外,分散資產風險。難怪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都撰文要李嘉誠識相識作…。
李嘉誠都已經有了危機意識,國民黨政府怎能繼續鼓勵台商西進送死?ECFA失敗的教訓還不夠嗎?
(作者現任教職,桃園市民)

--------------------------------------------------------------

2015年03月25日00:05
今年初香港的世界首富李嘉誠轄下的兩大集團--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突然宣佈將註冊地從香港轉往開曼群島,立即引起各界不同的揣測。因為早在去年裡,從規劃百佳超市出售到改為綑綁入屈臣氏,再將後者分拆上市,同時還釋出24.9%股權給淡馬錫等一連串動作時,就有不少國際媒體指出,李嘉誠先後拋售在中國的房地產,接著開始出脫香港的產業,正在脫亞入歐,逐步放棄中國與香港的投資了。

雖然當時李嘉誠公開否認,並信誓旦旦的表示:我愛香港,長江、和記一定不會遷冊,但是到了今年年初卻改弦易轍,前進開曼,前後矛盾,對香港產生的衝擊很大。

有人從政治面切入指出,李嘉誠與中國新領導班子的關係不如過去的江澤民時代,也較胡溫時代要差;2012年特首改選時,他支持的還是梁振英的對手唐英年,在這種背景下,李超人似乎不再如往日能肆意縱橫於中國、香港了。更多的人從商人的全球布局來觀之,認為歐洲經濟衰退,待價而沽的企業物美價廉,中、港經濟開始由高峰下滑,在商言商,調整佈局,以待更大的利益,有何不可?

觀察李氏王國金融海嘯之後,就不斷在歐洲展開購併從港口設施、電信、網路、房地產、石油、自來水、電力、制藥、到飛機租賃等,投資遍及歐洲各國。至今,估計海外資產已超過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不過,也有不少人由中國對港政策的改變來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談香港的一國兩制曾用了「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50年不變」的比喻。但是隨著客觀環境的發展,所謂的「不變」,被「變」所改變了。李嘉誠曾指出上海自貿區將幫助上海趕上甚至於超過香港,速度會比大多人想像的要快。換言之,香港的地位將被取代。若是再看深圳前海自貿區,包括深圳、珠海、蛇口等地,港口、貨運、金融等發展規劃與香港間的競爭性更強。近日的滬港直通車,北上的資金遠大於南下者,差點被諷為單行道。諸此種種,再再顯示香港的金融中心與經濟地位逐漸動搖,前景頗不樂觀。

佔中運動中國的強硬態度,讓港人對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產生懷疑。回顧香港歷史,1842年鴉片戰爭後的南京條約,清廷割讓香港,1898年九龍新界租借給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只有順民,沒有民主。直到1984年確定香港回歸,英國才開放立法局,引入民選議員,替1997年即將入主的中國種下一顆不定時炸彈。至今,立法會70席全部直選,一半為功能別,一半為區域直選,民主已經開花。佔中的真普選是針對特首,涉及的是中央的掌控權與香港民主化訴求間的衝突,自然難解。對趨吉避凶的企業家而言,這些不安現象都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李嘉誠的撤資訊號,對香港的富商巨賈來說,似乎是一個起床號角,根據最近一些投資銀行的內部訊息,頗多香港的商界大亨都私下靜悄悄的開始轉向投資海外,分散資產風險。難怪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都撰文要李嘉誠識相識作,看清形勢,停止向外轉移資產,要求他資產回歸,一起重振民族經濟。但是這樣做有用嗎?香港問題若不從根本上面對解決,東方明珠的光芒將會日漸的黯淡下去了。不過,從香港的前車之鑑,在兩岸關係上,台灣應該可以得到不少的寶貴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