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抽分天上聖母會
創立時間: 清嘉慶23年3月23日
創立時間西曆: 1818-03-23
例祭日: 3月30日;9月10日
資料性質: 神明會
信徒資格: 同鄉人
組織方式: 管理人制
經費來源: 丁口錢、會員均攤
信徒人數: 33人
相關人士: 管理人,吳星郎
-------------------------
中抽分天上聖母會

主神: 天上聖母
所在地點: 竹北一堡新竹街
創立時間: 清道光8年3月23日
創立時間西曆: 1828-03-23
例祭日: 3月23日;9月10日
資料性質: 神明會
信徒資格: 同鄉人
組織方式: 管理人制
經費來源: 信徒(會員)自行捐資
信徒人數: 33人
相關人士: 管理人,陳信齋
-------------------
新抽分天上聖母會
主神: 天上聖母
所在地點: 竹北一堡新竹街
創立時間: 清光緒元年3月15日
創立時間西曆: 1875-03-15
例祭日: 3月15日;9月9日
資料性質: 神明會
信徒資格: 同鄉人
組織方式: 管理人制
經費來源: 丁口錢、會員均攤
信徒人數: 10人
相關人士: 管理人,林在輝

--------------------------------------------------

竹塹泉州閩籍商人合興莊墾戶陳長順與芎林粵籍姜朝鳳家族(姜勝智派下)的合作---------------PDF 全文-----------

DSC01233+DSC01237+DSC01238+  

---------------------------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新竹市長和宮位於新竹市北門街135號,是北門街上最熱鬧的一座廟宇。該廟創建於清代乾隆7年(1742),時稱天后宮或長和宮。由於它位在舊竹塹城城外,故亦稱「外媽祖廟」,以有別於城市之天后官(內媽祖廟)。廟的正面臨北門街,朝向舊北門城出口,東面臨鄭氏家廟,南可至城隍廟,北上可達舊港,是當時新竹與大陸區域貿易的貨物進出口門戶,因此在嘉慶24年(1819)新竹地區從事貿易批發的水郊各地鋪戶,由郭尚安、吳建邦等八人出面倡導捐建該廟,從此成為水郊聚會議事之所。道光7年(1827)6月竹塹城興工,翌年這批行商鋪戶正式組織成行郊的商業公會,名為「金長和」郊,一般人稱之為「塹郊」,從此對長和宮的興修繕建與宗教活動,全力支持參與,並在道光15年(1835)又有一次葺修。同治2年(1863)12月,眾效商覺得該廟不夠「軒昂轄達」,遂公議將廟左側東畔店地重新起建新廟,做為水仙王宮,奉祀大禹王,殿後另有竹安寺,奉祀觀世音菩薩。這次興建,是由有名的新竹林家後裔林福祥全力促成,於同治5年12月完成,共花費了佛銀4224元正,可以想見工程之浩大,因此廟中留下了很多同治年間的古匾額與石碑。並為了該廟的宗教活動能夠長久維持運作,眾人也在附近購置田地作為廟產,以田租的收入,充作廟中香資祭祀與郊中諸事的開銷。同治年間的新建,立下規模,光緒光間遂無甚修葺。到了日據時期宗教祭祀活動頗為頻繁熱烈,今廟中留有不少的匾額,如明治32年12月郊商後裔所捐獻的神桌、昭和八年(1987)塹郊老抽分會會員設置的二個籤筒等等皆是,也在大正五年(1916)有一次作醮慶典。而且在昭和3年秋天又再度重修。另一方面,塹郊組織形態也漸趨轉變,由一商業公會轉變為神明會組織,並分成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三個次團體的神明會組織,他們的後裔至今猶掌控長和宮的廟產與祭祀活動。光復以來,又有幾許滄桑變化。民國69年(1980)5月開始增建文昌殿,於同年農曆10月完工,並舉行安座儀式。第二年又舉行建廟240週年建醮大期,為當*時新竹竹市宗教界一大盛事。民國79年(1990)續作整修,重製神龕前帳幃、神像的神冠、神袍,內外粉刷油漆,煥然一新。
--------------------------------------------
覆刻媽祖記憶--謎樣的台灣媽祖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SGVLM

新竹媽祖廟北門街長和宮遇見竹塹北門湄洲正三媽..覆刻媽祖記憶061新竹市心靈旅行
覆刻媽祖記憶061新竹北門街長和宮

"德可配天"
走入竹塹城北門..拱辰門城外...
竹塹城...
東為迎曦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歌薰門、北為拱辰門...
淡水廳治所在...
約在120年前...

先賢陳朝龍與鄭鵬雲纂輯的"新竹縣采訪冊"的卷一·沿革中寫到...

新竹縣,古荒裔地。

自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圖,

二十三年設諸羅縣,隸臺灣府;南自蔦松、新港、北至雞籠山後,皆屬焉。

雍正元年,半線添設彰化縣,分自虎尾溪以北改隸彰化。

是年,並添設淡水同知,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盜事務。

九年,始割大甲溪以北刑名、錢谷專歸淡水同知管理。然同知猶駐劄彰化;

至乾隆二十年,同知王錫縉始由彰化移治竹塹。

先是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就竹塹環植莿竹為城,設樓四座,凡四門。

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楊愚增建四城砲台各一座。

道光六年,同知李慎彝始詳請捐建石城。

二十三年,同知曹謹添建外土城

約在143年前刊行的"淡水廳志"卷二中的封域志寫到...

淡廳南自大甲溪、北至三貂嶺...

所以約143年前的新竹區域為淡水廳管轄...

新竹市政府寫到...

光緒元年(1875),為了新的因應,

督辦台灣防務的沈葆禎奏請撤淡水廳分設為新竹縣、淡水縣,

並增設台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

新竹縣範圍北以頭重溪(今桃園社子溪)、南以大甲溪為界,

係取竹塹之「竹」,加「新」字而為新竹,意即新的竹塹城,仍以竹塹城為縣治。

自此以後,竹塹城漸被改稱為新竹城,竹塹地區亦漸改名新竹地區。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18)~1.JPG

新竹長和宮.外媽祖廟
湄洲祖廟軟身正三媽

新竹長和宮廟誌沿革寫到

長和宮,位於新竹市北門街一三五號,

因廟宇建於古早的北門城樓外俗稱「外媽祖廟」,

本宮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長和宮的肇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

當時竹塹地區,台閩之間的貿易通航大多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

由於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極一時,

於是船商們就組成「船頭行會」

(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會中又分為老、中、新三個分會)

亦即「水郊會」以達到相互輔助之效。

所謂不測之途莫如航海,尤其在航海技術尚未發達之際,

往來於海上,其禍福安險,非人力所能掌握,於是片帆往渡,

全倚仗於天侯風濤之靖霽,性命安危,則禱求於天神仙佛之庇佑,

「海上女神」媽祖之顯赫神威與慈德,

因此就成為靠海維生的護持水神,竹塹水郊會有鑑於重洋險阻,

於是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

以利滔濟涉,承叻媽祖聖澤福佑,

波瀾不驚、風雨不作,舟船往來順利,因此,眾船商啣恩以報,

返抵台灣後,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即在北門外建立一座廟宇

,以湄洲祖廟正三媽為主祀神明,恭奉於正殿,

後殿同祀於水官大帝、水仙尊王二水神,

共為海邦砥柱,此即「長和宮」之創建。

當時隨同媽祖金身來台的尚有興化府莆田縣鳳山寺萬梅堂的林文滔禪師,

長和宮創建後,林禪師即在宮中主持宮務,直至壽終。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28)~1.JPG
約在117年前...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的典禮志祠祀中寫到...

竹塹堡廟宇...

天后宮在縣治西門內。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

天后宮在縣城北門口。乾隆七年,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建。

嘉慶二十四年,舖戶同修。廟宇五十坪、地基百坪。

天后宮在縣城內武營頭。廟宇十二坪。

媽祖廟在縣城內武營頭。廟宇十三坪、地基三十六坪。

天后宮在香山莊。道光五年建。廟宇三十三坪、地基七十九坪。

分享 媽祖語錄:正氣歌、敏裙詩、艾血書、絕命詞

探訪 新竹北門街長和宮

初見竹塹北門外媽祖 湄洲正三媽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13)~1.JPG

長和宮.北門街.新竹

湄洲祖廟正三媽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9)~1.JPG

早期三年定期由南寮港出發往湄洲祖廟進香...

傳..媽祖升天成仙後遺留一束頭髮後分成三份製作三尊軟身神像...

大媽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但文革被毀、二媽不知去向、三媽則為長和宮軟身媽...

竹塹城內外建有外媽祖廟、內天后宮、香山天后宮、

及竹塹北路右營建造武營頭十標天后宮與武營頭媽祖廟等五座...

及九十二個神明會..其中媽祖的神明會有十八個...

清乾隆七年成立天上聖母會是新竹最早神明會會員三十三人...

清嘉慶二十三年創老抽分、道光八年創中抽分、光緒元年新抽分等天上聖母會等父子相承...

船頭行會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亦即水郊會...

金長和郊亦稱塹郊三抽分..水郊分過水、行水...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37)~1.JPG

媽祖婆的話(六十一)

小默1101.02.27新竹長和宮 (4)~1.JPG

聽媽祖講(六十一) ... 媽祖講故事

大家眾所皆知的宋朝末年忠臣文天祥...

為百姓社稷安危出錢出力力抗強敵元兵...

最後在無援兵與援助的情況下被元軍所擒,關於大牢...

元兵勸降文天祥不從作正氣歌以明志,文中表彰歷代英烈志士...

不畏懼強權至個人生死與度外,守護正道並與邪道勢不兩立...

憾動山河其擁護正道的精神足以為萬古典範...

文天祥最後終不屈而死...

聖母經載正氣歌、敏裙詩、艾血書、絕命詞

---------------------------------------------------------------
201102092121新竹 長和宮 水仙宮
136寺院廟宇
<長和宮>的肇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竹塹地區,台灣和福建之間的貿易通航大多
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由於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極一時,於是船商們就組成「船頭行會」
(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會中又分為老、中、新三個分會)亦即「水郊」以達到相互輔助之效。

竹塹水郊會有鑑於重洋險阻,於是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
以利滔濟涉,承叻媽祖聖澤福佑,波瀾不驚、風雨不作,舟船往來順利,因此,眾船商啣恩以報,
返抵台灣後,於乾隆七年(1742)即在北門外建立一座廟宇,以 <湄洲祖廟正三媽> 為主祀神明,
恭奉於正殿,後殿則同祀<水官大帝>、<水仙尊王>二水神,共為海邦砥柱,「長和宮」于焉創建。
長和宮建廟時取名「長和」意思是船頭行要長久合作,和平共處。
宮中主祀 < 正三媽>,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因位於北門外,故又稱為<外媽祖>

為了和於竹塹城內西門天后宮有所區別, 該廟則通稱為<內媽祖>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由郊戶所共同出資重修,同治五年(1866)再由郊戶出資重修。

早期竹塹的郊商規模均不大,也未組織成為「郊」的公會,在嘉慶年間有類似神明會的組織,
直至道光八年(1828)才正式組織成郊,稱為「金長和」,或簡稱「長和郊」,是水郊之一,
並依加入年代的不同區分為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三類,合稱三抽分,為塹郊的特色。

這些郊商求近便而以長和宮為議事之地點,使得長和宮成為塹郊的會館,
而廟中供奉的媽祖及水仙尊王均為航海神,無形中更加重其重要性,成為郊商的信仰中心。

<長和宮>為三殿式廟宇,從前面進入分別為三川殿、正殿與後殿三個部份,
三川殿是整個建築的門面,中央擺放天公爐,也是祭祀空間之一,各部裝飾均十分用心。

三川步口上的龍柱、石獅、木作、門神彩繪及各門堵上的石刻,均是值得駐足觀賞的部分,
尤其是門口的石獅子,十分樸拙可愛。
正殿是奉祀主神媽祖的地方,後殿則奉祀觀音佛祖,廟內匾額,均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物。

嘉慶乙卯仲冬穀旦 厚德配天 信官程介眉敬酬
嘉慶辛酉仲春 昭和十年乙亥
慧光普照 水郊泉弟子奉 老抽分會重修嘉慶辛酉年仲春 昭和八年癸酉
德可配天 老仙分會重修 眾街水郊弟子等
丙辰年福醮紀念 霖雨蒼生 閤竹眾紳商庶仝敬叩
光緒十五年孟夏穀旦 四海安瀾稱天后 萬人再世頌慈恩
候升同知直隸州 本任埔裡通判權知縣事 方祖蔭敬酬
同治四年仲夏月 母儀配天 裔孫福祥敬立
嘉慶庚辰年桐月吉旦 海邦砥柱 董事郭尚安 吳建邦等 仝奉
光緒己丑孟夏葭月 后來其蘇 權知新竹縣事 皖桐方祖蔭敬酬
同治丙寅春月穀旦 泛舟利濟
兵部侍郎監都院右副都御史 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兼理糧餉 徐宗幹敬立

道光丁亥中年季春月吉旦 海邦赫濯 大夫第貢生 鄭如梁敬書
功敷海甸 塹郊金長和 老抽分小抽分新抽分

位於左側的<水仙宮>,主祀的「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長和宮>後殿,後因市街日漸發展,
北門地區人口漸增,也因為長和宮後殿空間較狹,遂於同治二年(1863)年由舖戶(老抽分)
共同出資,拆除原左側店屋,修建水仙王殿祭祀水仙尊王,於同治五年完工。
新竹 長和宮 水仙宮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SbAz39
-----------------------------------------------------------

竹塹天后宮探微

張德南

一、前言:
   台灣俗諺「三月哮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聖誕屆臨前後一系列進香迎媽祖的盛況,使得台灣社會幾近沸騰。這種祈求平安,特別是護佑海道的信仰,隨著移民入墾而發展。對明末清初前往台灣移墾者而言,「三在六亡一回頭」1的深層夢魘,更加深他們冀求神明庇護之殷切。尤其是往來波濤洶湧的黑水溝,在無盡的風險?,救苦救難在在須要媽祖呵護。康熙23年後,施琅奏報媽祖靈應,庇佑台澎戰事,疏請崇奉列為官祀之一,在官方推動下,媽祖信仰更為普遍,與王爺、觀音俱為民間主要信仰所在。

   新竹地區開發較南部為晚,媽祖寺廟興建時間自不及南部久遠,但在淡水廳轄內,媽祖廟是最早建築的廟宇,可以看出媽祖信仰在民間的重要性,而廳治所在的竹塹城,在廳署方圓里內計有內、外官建天后宮廳署內天后宮及軍方所建十標天后宮等四座。廟宇集中而且香火鼎盛,這種分別由文職、武職、宮祀、民祀性質的天后宮也可看出媽祖信仰在官方及民間強大的凝聚力。城內天后宮崇奉神像,皆來自湄洲祖廟,香火地位神聖。同治年間的文獻所記「台地易生財,亦易用財。凡遇四時神誕,或賽愿,生辰動輒演戲,累日迺止。淡水風俗,其冠昏喪祭隨家資之厚薄,與各縣同,唯最浪費者,莫如三月念三日為媽祖壽誕之辰,值年屆期,鳩錢演戲,無論街忖(村),各分籍類,競為演祝,或積有會錢,則稱為媽祖神會,經旬閱月,舉處若狂」2,更可明瞭媽祖信仰在竹塹地區的特性。

二、淡水廳時期天后宮的修建
   自康熙57年(1718)王世傑開墾竹塹埔開始,至乾隆中期竹塹地區水利工程大致完成的三、四十年間,正是竹塹快速發展的時代,官方勢力隨著移民拓墾而進入,淡廳設治,廳署籌建,各項措施相繼進行。做為官方權威的建築物,竟由天后宮拔得頭籌,亦為全台地區所少見。不過由於文獻記載歧異說法不一,清代竹塹城地區天后宮的興修與運作更有待釐清。

1.長和宮
  依據《淡水廳志》所載:「乾隆七年(1742)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梃建」,按當時廳署仍在彰化,是年同知莊年正重建廳署門堂於彰化3,淡廳存留經費不足,仍須依賴台灣縣起運錢項下協濟,同知的五百兩養廉銀能支援的數量亦很有限。北路協標右營駐防竹塹不及十年,本身措施仍未臻完備,營內公廳奉有媽祖神位,以供各標兵丁奉祀,因此能夠在財力上支援也很有限,真正出貲修建的應大部出自北廂郊商之手,當時,「竹塹水郊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4,同時也響應當時地方軍政長官的倡議集資修建天后宮,雖列為官方祠祀,但郊商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隨後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天后宮於竹子城西門內,為了將天后宮有所區別,因此竹城外北廂的天后宮稱為外天后宮或外媽祖廟,到廳署遷建太爺街及日後磚城修建後,地方民眾更習慣用「內」、「外」區別這兩座寺廟。

2.內天后宮
 乾隆十三年(1748)同知陳玉友建,先後經同知王右弼(1777)、袁秉義(1792)、李慎彝(1828)等重修,可見此廟相當受到官府的厚愛,又以地近廳署之利,成為官方祀典廟宇,因位於竹城(1746)及磚城(1829)內又稱內天后宮或內媽祖廟。目前仍有部份居民認為內媽祖在城內,進出頗受潮汐影響的船民商販,出海前後祭拜時,常因城門宵禁而有所不便,遂而在城外另築媽祖廟,祭拜時不再受門禁之苦,從而誤認內媽祖在外媽祖前修建。

  在清代天后宮與文、武、城隍廟號稱為淡廳四大官祀廟宇5,日據時期被接收成日產,而且規畫為都市計劃道路預定地,修護的規模自受影響,不能像其它清代官廟一樣有重新大修的機會,寺廟逐漸凋零,昭和十四年(1928)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強整理寺廟,內天后宮神像雖因暫駐外天后宮而免於「送神上天」的命運6,但成為有廟無神的窘狀。昭和十六年(1941)內天后宮土地及建物全部賣與「新竹市方面委員事業助成會」及民間7。1945年盟軍轟炸新竹,內天后宮被炸毀,近二百年歷史的寺廟從此消失,也是竹塹四大官祀廟宇中唯一消逝者。

3.十標天后宮
  康熙二十三年施琅首建台南天后宮後,水師各衙亦建天后宮,一時之間軍旅中兢相崇祀媽祖。清軍在台陸師的台灣鎮標各營,均自福建調駐台灣,屢受海上漂流之苦險,向來篤信媽祖。自雍正十一年(1733)設北路右營守備於竹塹,道光十年改為北路右營遊擊,在竹塹城駐軍有提左、提右、興化、福寧、建寧、桐山、楓嶺、長福、左軍、右軍等十標8,這些駐軍調防台灣時,很自然的將家鄉媽祖神像、香火帶到駐防地各標公廳奉祀,同時將營區外圍空地讓人建屋收取聖母地基銀做為維持費用9。

   十標天后宮建築時間無可考,從道光七年同知李慎彝守備洪志高會同敬立的「環瀛慈母」匾分析10,是年在守備署衙(後為遊擊署)前右畔演武廳已建置,成為軍方信仰媽祖的要地。咸豐9年(1859)遊擊凌敬先倡捐重修,十標天后宮在日據時代被改為新竹辦務署用地,1899年隨同舊建築被拆毀消失。

4.廳署內天后宮
  淡水同知在廳署內左畔風神廟旁有天后宮11,屋三間,建置年月無考12,依宮內立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同知曹謹的「慰彼黎庶」匾推論,道光以前已經建置,1899年,新竹廳舍規劃時全數被拆毀。

5.香山下寮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的創建在《新竹縣志初稿》《台灣省新竹縣志》中,載為道光五年(1825)建,《新竹廳志》《新竹文獻會通訊014號》則載為光緒二年(1876)13,兩項記載其間出入五十二年,差距過大。就歷史發展分析,嘉慶年間竹塹港漸漸淤積,改以適於泊舟的香山港為出入口岸,下寮最接近港口地區,店號、商棧不少,行郊聚集亦多,因此建廟在時間與香山港的發展一致。此外據《新竹縣採訪冊》所載:「天后宮?-在縣西十里香山下寮街,名長佑宮?咸豐六年張自得籌倡捐建」14,就田野調查結果,下寮地區自古迄今僅有媽祖廟一座,未曾有地形地貌的重大變遷或是其它災害的毀損,據此推論長佑宮是咸豐六年重修的天后宮,因此道光五年下寮建天后宮較為可信。

三、官建天后宮的經費
   官建祠廟的倡建,重修以及平日的維護在在須要經費,就官府的經費而言,淡水廳「自雍正九年(1731)成立為一廳以來到嘉慶二(應為二十二)年的八十六年間,其存留經費竟然百分之百用於支給官員俸薪養廉銀和差役工食之類的人事費用上,到了嘉慶二十三年(1818)以後,才出現4.02%存留經費是屬於文教祀典的現象。道光二十二年(1842),淡水廳文教祀典費佔存留經費之比重微升為4.3%,此一比率一直持續到同治末年」15,官祀天后宮的經費從《新竹縣志初稿》所載,除每年「天后宮祭品銀一十六兩」16外,並無其它官方經費支注,僅賴大部份是民間長期累積的香燈祀租來維持。光緒時期內天后宮年收租穀及大租穀二十六石,店租園租銀二十二圓,外天后宮則收香燭租穀三十石,店租銀十二銀及公糧錢百餘千丈17,至於軍方的十標天后宮除了軍費雜項支付外,北路右營各標在遊擊署附近演武廳收自東門大街,武營頭街的地基銀,或收自後布埔演武廳附近的後圳溝街的地基銀,都是祠祀經費的主要來源。

四、天后宮的神明會
   乾隆七年長和宮建立時,地方船戶鋪戶出力最多,因此道光十五年的「重修長和宮碑」,有「乾隆七年,竹塹老鋪戶奉前廳憲莊(年)諭,始建造長和宮」18的記載,此後在嘉慶二十四年、道光六年的重修中,郊商皆贊助其事。道光十五年在進行重修,費銀四千五百三十五元,從碑文題捐、緣捐的記錄來看,官方並未參與此次大規模重建的捐獻。同治五年費資佛銀四千二百二十四大元的新建水仙王殿完成,水仙王殿成為外天后宮的偏殿,此後長和宮在一般人的觀點中是指「外天后宮與偏殿水仙王殿」,外天后宮稱為長和宮,象徵官建天后宮已明顯的轉為郊商的長和宮。

   乾隆七年成立的「天上聖母會」是新竹地區最早的神明會,會員三十三人與「老抽分天上聖母會」相同,所在地水田一二二番地和老抽分天上聖母會亦相同,清末管理人吳星郎是祖籍安溪的水田吳家派下,水田吳家的吳金興(興德)、吳金吉(世美)、吳金鎰(世方)、吳鑾勝(文求)、吳讀記(希文)、金祥和(吳明池)、吳榮芳(星郎)都是老抽分的重要郊商,這種身兼郊商、血緣與地緣社群等多重身份,其整合與動員是很可觀的。成立於同治七年的水仙尊王會地址及會員人數都和天上聖母會相同,也是由水田吳家派下的商郊管理,此外日據時代的神明會調查記錄有老抽分天上聖母會而無天上聖母會,《新竹街要覽》調查中有天上聖母會而無老抽分天上聖母會,因而推論天上聖母會極可能是日後的老抽分天上聖母會。

   長和宮的神明會由船戶、鋪戶等郊商組成,「由於清代台灣地方公權力薄弱,官方經費不足,因此地方事務往往由街庄自治組織自行處理,所需的費用通常極轉嫁至地方富有的鋪戶或地主身上」,尤其是港口市街的行鋪,常被官方強制捐派,「鋪戶必須負擔地方公費既成為一種慣例,在港口市街的行鋪為避免常為捐派困擾??自行議定抽分,亦即從出口貨物抽收若干費用作為地方公費」19,這些公費部份就用於支付寺廟各項活動開銷,自清代後期以來主導長和宮活動的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神明信仰大要為:

(1)老抽分天上聖母會:嘉慶二十三年創設,有年收入七十圓的店屋兩間,小祖谷二百七十石的財產,主要支付長和宮的香油錢、祭典兩次、水仙宮祭典兩次、爐主饗宴會員費用等。管理人清末為吳星朗(吳榮芳號),日據初期為吳希文(吳讀記,吳金興號)。

(2)中抽分天上聖母會:道光八年創設,原有租谷七十石,因洪水衝毀僅餘十五石,主要支付香油錢,媽祖廟祭典一次、演戲一次以及爐主饗宴會員費用,清末及日據初期管理人為陳信齋(?吉號)。

(3)新抽分天上聖母會:創設於光緒元年,有小租谷一百三十五石,支付媽祖廟祭典三次、演戲三次及爐主饗宴會員費用。管理人清末為林在輝(振榮號),日據初期為林雨楨(振榮號)。這些成員主要是在地郊商,同時包括大陸船戶,竹塹城財界重要的三興(林泉興、陳建興、陳和興),三春(周瑞春、羅德春)都參與其事,地方旺族如安溪水田吳家、同安湳雅吳家、浯江鄭家及竹塹人士如:鄭明鑑(拔貢)吳士敬(舉人)的襄贊其事,促成了長和宮的盛譽20。

2.內天后宮的神明會
內天后宮最早的神明會如同下表:
竹塹城的媽祖神明會表

2014-02-26_145719  
註1.備註欄數字為新竹街要覽(1926)所載會員數
2.永定、興郡皆未見於新竹街要覽,興郡則見於土地申告書(1901)
3.廣東天上聖母會後改為「神明會粵東聖母祀」

  上述由不同縣份同鄉組成的神明會成立後都參與媽祖祭典活動,並且加入同治九年重修內天后宮工程,此後內天后宮的慶典活動由這些聖母會所操持。這些神明會也顯示出下列現象:

  (1)內外天后宮神明會同時皆可加入:南安神明會的陳學溪(陳和興號)是長和宮新抽分的成員,同安神明會的林爾楨、在輝(振榮號)是長和宮老抽分的成員,可見郊商對媽祖的宗教活動是內、外天后宮皆可參與的

  (2)粵東的參與:依據新竹新東聖母會沿革所稱,「乾隆十三年,新竹地區的粵東人士在同知陳玉友的號召下,節俸倡修,並集合媽祖信徒捐錢捐地,以建廟宇於縣城西門內」足見粵東人士早已參與廳城宗教活動21。道咸以來金廣福墾殖順利推展,粵東人士由塹城東南廂進入竹塹南門、西門發展的也不少,咸豐七年至十年在職的北路右營遊擊凌敬先、廣東化州的粵東身份對城內甚少的客家人而言也是一種鼓舞。同治五年成立的三個神明會中,廣(粵)東會會員由客家人士組成自無疑義。永春神明會又稱為永春媽祖22,應為客家成員神明會,永定神明會雖由來自永定的「蘇永金」號擔任管理人,永定為客語地區,成員中當有客籍人士。尤其是道光後期姜秀巒所投資已進入塹城,在西門書院街187番設「姜義豐」號23,交由姜紹猷管理,姜家「在內媽祖廟的『粵東嘗』?居領導地位」24,這些顯示出粵東人士在內天后宮的影響力是高過塹城內任何宇廟,也就是說內天后宮是義民爺信眾和媽祖信眾相疊最高的寺廟。

五、戰後的天后宮
   昭和十三年(1938)八月,新竹市役所諭令新竹市各神明會管理人廢止各該會組織,並將各所屬土地財產全部捐獻給「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事業新竹市教化財團設立委員會」(後改為至誠會),次年「送神上天」燒毀神佛像,有種無廟或有廟無神下,宗教活動停擺,「大東亞戰爭」後完全進入戰時體制,寺廟寂然肅靜。直至戰後方恢復原有運作。

   長和宮的老、中、新抽分神明會一向以北門大街郊商為主體,清末以來舊港的衰退,郊商必須轉型另謀發展,事業各有起落,加上廟產被迫捐出後,許多會員流散,寺廟管理遂成問題,1969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成員由父子相承的老、中、新抽分的二十二名後代,登記為法定信徒,再由信徒選出管理晚委員,委員十五人再選出管理人,委員們每年固定捐錢,錢數不拘,一切祭典行政財務均由管理委員會決定,後來由於法定信徒的減少,1989年在信徒大會通過二將會成員遞補老、中、新抽分層後代沒有繼續參與的成員,此後法定信徒出缺,均由循此產生。

   內天后宮在日據後期受創最深,廟地被拍賣,寺廟被炸毀,神像暫駐長和宮、香山天后宮。戰後由陳福全等士紳發起重建,將西門竹壽寺(日本真宗本願派)整修,1946年士紳林清山、陳金芳、鄭錦加將暫駐長和宮的神像迎回安奉25。1962年林華新召募人員成立管理委員會,委員9人,由林華新任主委,同時會同地方士紳陳火順等發起重建,歷經十年告竣。

   內天后宮原有的客籍廣(粵)東天上聖母會在日據後期被迫解散,在民國五十年左右,李石煌等客籍人士組織的「農民聯誼會」借用內天后宮做活動場所,林華新重建寺廟時,組織「新東聖母會」,承繼昔日「神明會粵東聖母祀」的工作,此後內天后宮由新東聖母會主導,並負責3月聖誕、7月普渡、9月得道的祭典,該會成員百分之九十以上為客籍人士,會員每年二月擇期至枋寮義民廟參拜,會眾乘遊覽車約三十餘輛,頗為壯觀醒目,是時媽祖亦隨之繞境至義民廟前接受香客膜拜,一般人則誤以為是天后宮參拜義民廟。加上每年七月八日的「媽祖普」由客籍道士主持普渡儀式,上演客家戲,使得坊間認為內天后宮信眾皆為客籍,造成一些困擾。


六、結論
   台灣地區的開發是「移民先導、行政後隨」的模式,拓墾初期行政權威未彰顯前,許多開闢時的困窘往往藉宗教慰靈而得到平撫,媽祖、城隍信仰也因此最容易被接受,官方也樂於運用這種信仰的凝聚力,穩定地方治安,彌補教化之不足。因而這類官祀祠廟遂成為官方最早倡建的地方建設,竹塹地區的媽祖崇奉在所有信仰中,發展最早最盛,就是明顯例證。不到十年內兩座官建天后宮的修築,若以廳署為中心,方圓半里內有三座天后宮,在台灣可稱少有。尤其是做神明會主體的郊商,充分運用優勢的財力,將官建祠廟變成郊商施展影響力的絕佳所在,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同知秋日瑾陣亡後,全城紳商在水仙宮協議籌防,解除危機,便是一例。

   自嘉慶以來竹塹快速開發,號稱「不費公帑一文」之下,文廟(1817)及廳城(1816)的開工表現出經濟穩定成長及發達。不同地域屬性的天上聖母會成立,這些組織成員祖籍相同的神明會,開始輪流管理有關媽祖的祭典事宜或公共事務,支配廟宇的管理權力,無論是商業氣息濃厚的長和宮神明會或是原鄉情懷濃厚的內媽祖神明會,使得官方專屬的色彩消失,甚至連官建祠廟的象徵性名義都難以存在,廳署內的天后廟其設置或與此有關。

   清代的分類械鬥以淡水廳的閩粵相爭為最多,自雍正年間起,客籍移民在客雅溪流域發展,分布於客雅溪南岸及南門外,閩客依城內城外分類而居,道光十四年的械鬥,使得一向居於客雅溪流域的客籍居民退入北埔峨眉。道咸以來金廣福的拓墾順暢,開發了竹塹東南廂,客籍居民除了在赤土崎、埔頂、金山面一帶耕種外,再次依循舊例往南門外及客雅地區發展27。同治年間為數不少的客籍人士已在城內西門、南門營生,他們組織廣東天上聖母會,部份加入永春及永定天上聖母會,與其它神明會輪番主持媽祖祀典祭禮。以人數不足全城居民百分之十的比例來論28,客籍居民在宗教及社會事業的參與及影響力,已充分顯示出他們經濟上快速穩定成長。

   媽祖廟的發展與人群的刻意經營有關,不同的管理人與神明會,使得寺廟成為不同的發展局面,刻意忽視或遺漏部份事實,也會造成觀念的誤導。戰後長和宮歸還了部份廟產,從戰時的「肅靜」中,重新活躍起來,由於經營不善及法定信徒經濟轉型失敗,由舉辦環島遶境五天的規模,淪為管理人交接時,寺廟現金僅存25元的困境,新的管理人在新的透明的方針下,從新整頓,近年已恢復舊日風采;內天后宮在管理人及神明會的努力下,將消失的舊廟重建為風格獨具的寺廟,卻由於神明會若干的舉措,產生寺廟是客籍人士的不當推想之憾,所幸內外天后宮都能健全穩定發展,較之時下其他媽祖動輒謁祖,為爭取香火權威性而競相奢侈的鋪張舉措而言,他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簡介/張德南
省立新竹高中歷史教師,從事新竹地區家族及市街發展史研究擔任新竹市志卷首、人物篇、氏族篇撰稿,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竹縣、市國民中學鄉土教材指導。

1 這是描繪北台地區墾殖的最佳諺語 參考(艋舺龍山寺)收錄於《台北文物》2卷1期 1953 頁47
2 鄭用錫纂 林文龍點校《淡水廳志稿》1998 省文獻會 頁160 
3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灣省文獻叢刊171 頁51
4 新竹北門外媽祖廟長和宮《長和宮廟誌》1993 頁8 
5 財團法人新竹內天后宮《慶祝奉祀天上聖母二五0週年特刊》1999 頁8
6 新竹市在1939年6月19日,日人在舊港燒毀神佛像五百餘尊 參考《台灣省新竹縣志·卷二大事記》
7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文獻通訊 017號》1954 頁54 
8 土地申告書 西門
9 土地申告書東門大街,後圳溝街,武營頭街等資料中,記載資料眾多
10 陳朝龍總纂 林文龍點校《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省文獻會1999 頁209,324
11 依位置推斷,可能為《新竹縣志初稿》、《新竹廳志》所載的媽祖廟
12 同註10頁209 
13 廟方的文獻,該廟建於永曆15年(1661)
14 陳朝龍總纂 林文龍點校 《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 1999省文獻會 頁209
15 張勝彥 <清代台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 收錄於《台灣史研究》5卷1期 中央研究所籌備處 1999,頁25
16 鄭鵬雲 曾逢辰諸家《新竹縣志初稿》 文叢本61 頁78
17 陳朝龍總纂 林文龍點校 《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省文獻會 1999 頁203-209
18 何培夫主編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新竹縣市部份》 央圖台灣分館 1998頁179 
19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 收錄於《台灣史研究第5卷1期》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1999 頁56 
20 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 劉寧顏等譯 《台灣慣習紀事》二卷(上) 頁35本文轉引自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
21 由淡新檔案 23501-14 鄭傳在乾隆年間來台,開張瑞源號錫店 嘉慶年間 同顏振昌等十人建法祖公會嘗,可知在乾隆年間,客家人已在竹塹城內經商
22 土地申告書 十六冊之八 太爺街207番
23 土地申告書 西門 書院街187番
24 原文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藏<姜氏古文書>,本文轉引自 顏芳姿<從竹塹城內外媽祖管理權談族群水郊與政治的角色>收錄於《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港朝天宮·省文獻會 1997 頁120 
25 民國三十四年媽祖誕辰,香山翁水九、蔡清水、林清山和市區陳福全、高漢水等商議,同意將內天后宮在1910年新竹吳福來恭迎自湄洲的天上聖母軟身神像,由暫駐的長和宮安置於香山天后宮,三十五年內天后宮準備迎回時,卜筊時得不到媽祖允杯,留祀在香山。
27 詳見《新竹街要覽》1926 新竹街役場 頁40
28 依據《新竹街要覽》<新竹街管內戶數人口調>(大正十四年十二月)

集媽祖文獻大成 中正大學出書

2016-01-22

〔記者蔡宗勳/民雄報導〕中正大學開風氣之先,成立大專院校第一間「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後,乘勝追擊,出版全台第一本《媽祖研究書目》索引書,讓讀者能輕鬆找到要研究媽祖的相關資料。

  • 中正大學教授楊玉君(右)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合作出版工具書《媽祖研究書目》。(記者蔡宗勳攝)

    中正大學教授楊玉君(右)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合作出版工具書《媽祖研究書目》。(記者蔡宗勳攝)

中正大學位在媽祖信仰興盛的嘉義縣,去年別出心裁打造全台大專院校第一間「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楊玉君表示,除了媽祖信仰部分,還探討如媽祖與政治、生活、移民文化等其他層面。

楊玉君說,過去三十多年是媽祖研究的高峰,卻尚未有以專書的篇幅來整理媽祖研究書目,為有效利用與推廣相關文獻資料,她與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主編出版《媽祖研究書目》,收錄一千四百四十三筆從戰後到二○一四年底公開發行的學術研究資料。

《媽祖研究書目》分十八類,包括媽祖的成神背景與歷史、祭典與進香儀式、建築藝術、政治、觀光等,提供如作者、研究主題、出版日及出版社等索引資料,從事媽祖研究者可直接從該書找到所需文獻,不用再到圖書館一本一本翻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