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源流/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xlbec


https://youtu.be/6IGNw0ogkws?start=340&end=439

華人常拜炎帝(神農氏五穀爺),紀念神農氏帶領大家由狩獵吃肉走入農業五穀時代

https://youtu.be/6IGNw0ogkws?start=340&end=439


山西傳發現黃帝爭戰蚩尤用兵符
2016-03-03_1512402016-03-03_151312  
2016-03-02 19:14 中央社 香港2日電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圖/擷自新浪網
分享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圖/擷自新浪網
分享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新浪網今天報導,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副會長李俊傑與研究會會員於2011年11月5日前往羊頭山考察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時,無意間發現一塊形狀特別的石片。

這塊石片四邊都有人工打磨過的痕跡,而且石刃非常鋒利;石片兩面都有數十條紋飾,一面條形紋飾多,並有20個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星星圓點」,另一面只有條形紋飾卻無星點。

李俊傑當年曾就這塊石片諮詢晉城市旅遊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對方認為,石片名為「石鉞」,距今約7000至5000年,是原始社會高等級將領使用的指揮兵器和王權的象徵。

報導提到,在發現石鉞後的4年中,李俊傑與學者不斷研究,今年春節,他們總結認為,石鉞上的「條紋」、「圓點」和「形制」與眾不同,疑似為一塊炎帝與黃帝征戰蚩尤時的兵符。

根據資料顯示,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黃帝(西元前2717年至2599年)則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

高矢氏

桓檀古紀記載,神市倍達國的農官,世代接是做農官 子孫成為炎黃二系 以及韓國一部分人
的祖先,不過中國不承認這種說法

第1代
少典
中國說他是國君,日神 韓國的桓壇古紀則記載寫說少典是高矢氏的旁系後裔
是神市倍達國派去戍守陜西姜水的殖民地軍官

第2代
炎帝(前3216~?)
神農氏,烈山始祖 出生於姜水 因此姓姜
姜姓的始祖 後來他長大後 變嚐百草 成為中國醫學之祖
他後來在曲阜定都 建立神農氏的王國

第3代
臨魁
神農氏第二代君主

第4代
帝承
第三代君主

第5代
帝明
第四代君主

第6代
帝直
第五代君主

第7代
帝厘
第六代君主

第8代
帝哀
第七代君主

第9代
帝克
第八代君主

第10代
帝器
第九代君主

第11代
祝融
第十代君主的弟弟 神農氏國覆亡,祝融擔任黃帝的大司徒

第12代
術器(術囂)

第13代
勾龍
顓頊后土

第14代

堯共工

第15代

第16代
共弓

第17代
伯夷
姜姓呂氏始祖,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 因而得呂姓
也因此有姜姓呂氏,呂國的產生 伯夷為第一任呂國君主
姓許的 一部份族譜寫始祖許文叔是他子孫,一部分寫始祖許文叔是伯夷的哥哥伯常的後裔
這點還沒有完全獲得共識

第18代
若木

第19代
費昌

第20代

第21代

第22代
天英

第23代

第24代

第25代

第26代

第27代

第28代

第29代

第30代

第31代

第32代

第33代

第34代

第35代

第36代

第37代

第38代

第39代

第40代

第41代
世長

第42代

第43代
祥若

第44代

第45代

第46代
安世

第47代
忠貞

第48代
紹良

第49代

第50代

第51代

第52代

第53代
筠生

第54代
呂尚
姜太公,傳言是山東日照人
在岸邊垂釣 得到周文王的賞識 而成為周國軍師
幫助周武王姬發伐紂 後來因功封在齊 成為齊國第一任諸侯 為齊太公

第55代
呂伋(齊丁公)
丁,崔,盧,高的始祖

第56代
呂得(齊乙公)
因為哥哥不想做諸侯 讓位給自己 因此擔任第三代齊國諸侯 他哥哥就是崔的始祖

第57代
呂慈母(齊癸公)

第58代
呂山(齊獻公,遷都山東臨淄)

第59代
呂壽(齊武公)

第60代
呂無忌(齊厲公)

第61代
呂赤(齊文公)

第62代
呂高(河南禹縣)
即公子高

第63代
呂庄
有的盧氏家譜寫未詳 有的寫呂城,有的寫呂癸未

第64代
高傒(盧傒)(前728-前637)
姜姓盧氏始祖,姜姓高氏始祖
因為幫助齊桓公即位,因而得高姓(以祖父名為姓),並封在盧(山東省長清縣)
並且幫助魯國內政穩定 算是個稱職上卿和外交官 也是盧國第一任君主

第65代
盧子廉
盧國君,齊上卿
這時高氏族譜就寫是狀子虎,不知道二人有無兄弟關係?

第66代
盧焍芬
盧國君,齊上卿

第67代
盧永元
盧國君,齊上卿

第68代
盧曆初
盧國軍,齊上卿

第69代
盧應常

第70代
盧桂

第71代
盧端

第72代
盧運

第73代
盧九峰

第74代
盧河

第75代
盧金池

第76代
盧敖
秦五經博士

第77代
盧方士(盧生)
天文博士

第78代
盧昌
中州太守

第79代
盧肇

第80代
盧謀
容城太守

第81代
盧徽典(盧微典)
安平太守

第82代
盧綰
西漢初太尉,燕王,東胡盧王
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和劉邦是鄰居,一起長大
當劉邦出來起義時,盧綰就做搖旗吶喊的角色
和劉邦一起出來打天下 雖沒有什麼太大的功勞 但是因為是劉邦的好友
後來還是被封在范陽 成了燕王 是唯一沒功勞還受封的異姓王
後來呂后大殺功臣,韓信,彭越都被殺害 盧綰怕自己也被清算
不敢一下子將陳烯滅掉 後來被劉邦發現 他只好逃往匈奴 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但是寄人籬下 還是被匈奴欺負 後來晚年客死在匈奴
到了孫子盧他之(盧巨儒)才得以回漢朝

第83代
盧兆配
東胡盧王

第84代
盧巨儒
東胡盧王,後來歸降漢朝,受封為亞谷侯

第85代
盧開英
駙馬都尉,興國君節度使

第86代
盧國寶

第87代
盧魯貫

第88代
盧萬全

第89代
盧西元
漢殿前侍講

第90代
盧衢
漢順帝武陽郡守

第91代
盧寬
太府少卿,龍園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左丞

第92代
盧貞
漢桓帝時期的河南邑令,固子司業

第93代
盧華
宏文閣學士

第94代
盧惠
漢靈帝卅中丞,秘書郎

第95代
盧植(121~192)
小時候向馬融學習,那時就能不近於女樂之色 馬融相當看重他
後來公孫讚,劉備也向盧植學習兵法和總總學問
盧植是個很正直的人,他曾任廬江太守,東漢尚書,討平黃巾賊的中郎將
本來那次包圍黃巾賊,眼看就快成功,因為左豐卿要他賄絡,他不肯,就被左豐卿亂加罪名
被押解回回京,後來他被赦免,卻又遇到董卓挾天子令諸侯的場面
大家都不敢出聲反駁十時,只有丁原靠呂布嗆聲
而盧植則是不靠任何保鑣 自己勇敢地向董卓嗆聲
說:如果你有伊尹的志向,就可以這樣做,如果沒有,那你就是要篡位.
董卓本來要殺害盧植 後來身邊的大臣說殺了他 會引起公憤 說盧植聲望太高
不能殺害,所以董卓收手 不過盧植還是趕緊繞路逃回故鄉 不久病逝
後來盧植後裔受到盧植很深的影響,范陽盧氏自此開始發達顯耀
范陽盧氏皆以盧植為始祖

第96代
盧毓(181~275)
曹魏司空,安平太守,容城侯,吏部尚書
畫餅充飢與盧毓: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
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
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
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
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
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第97代
盧珽
晉侍中尚書

第98代
盧志
扶立晉惠帝稱帝,魏郡太守

第99代
盧諶(284─350)
字子諒,范陽涿(今屬河北)人,東晉大臣。
世出高門大族,尚書盧志之子。
清敏有才思,好老莊之學,善屬文。州舉秀才,始任太尉椽。
洛陽失陷,隨父北依劉琨,俱為劉粲所擄,留諶為參軍。
粲敗,復歸劉琨。琨為司空,以諶為主簿,繼轉任從事中郎。
諶與琨交誼密切,屢有贈答。後諶隨琨投段匹磾,為幽州別駕。
琨為匹磾所殺,朝廷不敢弔祭,諶上表申理,文旨甚切。
後至遼西,不得南渡,在北方流離近二十年。遼西破,復為石虎所得,
任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侍中、中書監。後冉閔誅石氏滅後趙時,諶於襄國遇害。

第100代
盧偃
後燕營丘太守

第101代
盧邈
後燕范陽太守

第102代
盧玄
北魏中書博士,侍郎,本州大中正,固安子,散騎常侍
和北魏國子祭酒崔浩是表兄弟,崔浩曾對盧玄說:看到你,讓我懷古之情更甚

第103代
盧度世
北魏中書侍郎,青州刺史
子度世,字子遷。幼聰達,有計數。為中書學生,應選東宮。弱

冠,與從兄遐俱以學行為時流所重。遐特為崔浩所敬,位至尚書、光

祿大夫、范陽子。

度世后以崔浩事,棄官逃于高陽鄭羆家,羆匿之。使者囚羆長子

,將加捶楚。羆誡之曰:“君子殺身以成仁,汝雖死勿言。”子奉父

言,遂被拷掠,乃至火爇其體,因以物故,卒無所言。度世后令弟娶

羆妹,以報其恩。太武臨江,宋文使其殿上將軍黃延年至。帝問曰:

“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延年對曰:“都下

無聞,當必不至。”帝詔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籍沒者,度世乃出。拜

中書侍郎,襲爵。

興安初,兼太常卿,立保太后父遼西獻王廟,進爵為侯。后除散

騎侍郎,使宋,應對宋侍中柳元景失衷。還,被禁劾,經年乃釋。除

濟州刺史。州接邊境,將士數相侵掠。度世乃禁勒所統,還其俘虜,

二境以寧。后坐事免。尋除青州刺史,未拜,卒,謚曰惠。四子,伯

源、敏、昶、尚之。

白話大綱:
大概就是說盧度世小時後很聰明,後來就選為東宮的學者還什麼官
然後他老爸的表哥崔浩寫國史得罪皇帝 皇帝不但要滅崔氏
還要殺盧度世 盧度世只好逃到鄭家躲起來
還好沒被發現 不過卻犧牲了鄭家的一個兒子 後來盧度世叫弟弟娶鄭家的女子來答謝
後來皇帝赦免了盧度世 盧度世才又回到北魏作官

第104代
盧昶
北魏吏部尚書,徐州刺史,散騎常侍,雍州刺史,鎮西將軍

字叔達,小字師顏,學涉經史,早有時譽。太和中,兼

員外散騎常侍,使于齊。孝文詔昶曰:“密邇江揚,不早當晚,會是

朕物。卿等欲言便言,無相疑難。”又敕副使王清石曰:“卿莫以南

人語致疑盧昶。若彼先有知識,欲見但見,須論即論。昶正寬柔君子

,無多文才,或主客命卿作詩,莫以昶不作,便罷也。凡使人以和為

貴,勿相矜夸,見于色貌。”及至彼,遇齊明立,孝文南討,昶兄伯

源為別道將。而齊明以朝廷加兵,遂酷遇之。昶等本非骨鯁,大怖,

淚汗橫流。齊明以腐米臭魚莝豆供之。而謁者張思寧,辭氣謇愕,遂

以壯烈死于館中。昶還,孝文責之曰:“銜命之禮,有死無辱,雖流

放海隅,猶宜抱節致殞。卿不能長纓羈首,已是可恨。乃俛眉飲啄,

自同犬馬。有生必死,修短几何?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

彼芻菽,以辱君父。縱不能遠慚蘇武,寧不近愧思寧!”遂見罷黜。

景明初,除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散騎常侍

,兼尚書。時洛陽縣獲白鼠。昶奏,以為案《瑞典》,外鎮刺史二千

石令長不祗上命,刻暴,百姓怨嗟,則白鼠至。因陳時政,多所勸誡

。詔書褒美其意。轉侍中,又兼吏部尚書,尋即正,仍侍中。昶守職

而已,無所激揚,與侍中元暉等更相朋附,為宣武所寵,時人鄙之。

出為徐州刺史。昶既儒生,本少將略,又羊社子燮為昶司馬,專任戎

事,掩昶耳目,將士怨之。朐山戍主傅文驥糧樵俱罄,以城降梁。昶

見城降,先走退,諸軍相尋奔遁。遇大寒,軍人凍死及落手足者太半

。自魏經略江右,唯中山王英敗于鐘離,昶于朐山失利,最為甚焉。

宣武遣黃門甄琛馳驛鎖昶,窮其敗狀,詔以免官論。自余將統以下,

悉聽依赦復任。未几,拜太常卿,仍除雍州刺史,進號鎮西將軍,加

散騎常侍。卒官,謚曰穆。

昶寬和矜恕,善于綏懷。其在徐州,戍兵有疾,親自檢恤,至番

兵年滿不歸,容充后役,終昶一政,然后始還,人庶稱之。

第105代
盧元德

第106代
盧士徹
昌樂令,徐州別駕

第107代
盧彭壽
太常侍奉禮部

第108代
盧尚卿

第109代
盧敬一
贈鄭州刺史

第110代
盧從愿
自河北范陽遷至河南臨漳
盧從愿是宰相,遠親盧懷慎去世前向皇上推薦的作官人選,後來盧從愿不負眾望,
獲得考核天下第一的殊榮,一直順利升官,後來唐玄宗有意讓盧從愿或崔琳當宰相,
還故意用金甌罩住候選名單,問太子說你知道我要選誰當宰相?太子說:難道不是
崔琳或盧從愿嗎?玄宗就賞給太子酒喝,後來因為朝廷認為朝中已有盧杞(盧懷慎之孫)
,加上宇文融認為盧從愿喜歡買很多田地,一直向皇上進讒言,所以後來唐玄宗就沒選盧
從愿,但事後大家都知道盧從愿有宰相的人望,因此他就稱為金甌相,
他的子孫就叫做金甌相裔,韓國盧氏,韓國兩位盧姓總統,金門盧氏,廈門市同安區
,廈門市集美區,南安縣,泉州市,台北縣淡水鎮興化店,三芝鄉北新莊皆此裔孫

第111代
盧纘
王屋令

第112代
盧鴻表
徐州刺史

第113代
盧震順
兌州刺史

第114代
盧護軍
他哥哥盧穗就是東渡朝鮮的韓國盧氏始祖,韓國盧氏和我祖先就在這分流

第115代
盧鄒
入閩始祖,於公元874年自河南固始縣遷入南安縣大同堂綏德鄉嘉禾里三舖土反尾,
意即現在的廈門市區嘉禾街一帶
盧鄒在唐朝朝廷任御史中丞,後來黃巢之亂起,他帶著家人,隨王審潮兄弟入閩
沿途經過安徽,江西各省,最後定籍在廈門島上,因為看到某塊土地上有煙香環繞
覺得是塊寶地 這就是瑞香堂的由來 自此盧家在閩南定居

第116代
倉曹(官名,非本名)
盧鄒之子,娶唐朝皇帝的公主,任倉曹

第117代
盧長官
又名憲章,遷居福建同安縣盧伶
888年任越州山陰令(現在的紹興縣長)
父系是范陽盧氏,母系是隴西李氏皇族,所以有盧植和李世民的血統

第118代
司馬(官名,非本名)
任司馬,名不詳

第119代
三十五郎(家族排行,非本名)
他的四哥就是金門盧氏始祖,所以我們家和金門賢聚盧氏在此分流

第120代
三十八郎(家族排行,非本名)

第121代
二十八郎(家族排行,非本名)

第122代
三十郎(家族排行,非本名)

第123代
盧童
字希德,於北宋時遷到福建同安兌溪紅樹林
據說他活了一百歲,稱百歲翁
他遷居到紅樹林後,家族還興旺了一段時間

第124代
盧徵

第125代
盧紹俊

第126代
盧英保

第127代
盧一真

第128代
盧仲寶

第129代
盧玄甫

第130代
盧景厚

第131代
盧仁文

第132代
盧真錫

第133代
盧孝忠
明代員外郎
這時盧家因為受制於兌山李氏的風水,家族勢道中衰
因而大哥盧孝隆遷居同安上盧,二哥盧孝先遷往何嶺山前
盧孝忠的兒子盧璉遷居到西庄

第134代
盧璉
號西庄,鄉飲仗賓
遷居福建同安縣仁德里十二都蕭地保龍就岩西庄

第135代
盧右人(字業儒)

第136代
盧乾勝
字守約,
因為父親很早就過世,
遷居福建同安縣從順里西山下茶亭

第137代
盧居佑
字別泉

第138代
盧元寶(1603~1648)
字君珍
很動盪的時代,表弟盧元爵參加遠房親戚盧若騰的起義陣亡
盧元寶也於清兵入閩的這幾年過世

第139代
盧亨國(1644~1712)
字新民,從福建同安上盧鄉遷同安蘇營社
自小失去父親,後來到了年老時,有復祖之志(匡復祖先遺志之志)
就帶兒子從上盧遷居到蘇營,後來兒子生下四個孫子
盧亨國的兒子也認為家族必定會再有榮耀之日

第140代
盧化二
化二公派始祖
台灣盧是通譜和興化店盧氏族譜寫盧化二後裔不詳,可是北新莊的盧氏族譜卻認定
盧化二為始祖,這點蠻奇怪,傳說北新莊的盧氏是盧化二的妾所生
所以到兒子盧傳授長大 都還只寫始祖媽,而沒寫盧化二是始祖 這是蠻奇怪的
有親戚甚至說盧化二只能說是"預測"為我們祖先
我是由祖籍地和興化店盧氏一樣是十三都,並且過去曾互稱大小房來判斷
應該是有血緣關係才對

第141代
盧傳授
我們家譜和神主牌上最早的始祖,在這之前的紀錄都不完整

第142代
盧廷甫(?~1787)
遷台始祖,於1787年攜帶兒子盧泰神基來台,卻不幸在遷台當日過世,
骨灰罈安置於台灣台北縣北新莊

第143代
盧泰神基(1765~1835)
居台第一代,居於淡水芊蓁林一帶
作長工,娶過兩個老婆 第一個是漢人林氏伴,但是沒過門就過世
第二個老婆是熟番婆(可能是凱達格蘭人)江氏雅,後來她生下五個小孩
長子盧仲蘭就是我祖先,江氏雅死後葬在番廟

第144代
盧仲蘭(1797~1871)
遷居至台北縣三芝鄉北新莊
後來他在北新莊耕作橘子,茶,並一直買地,後來成為三芝的大地主,富甲一方

第145代
盧金龍(1834~1877)
又名文良
持續上一代的富裕,繼續賺錢

第146代
盧泉發(1868~1920)
本來有很多家產,後來因為聽信算命說三十歲會過世
便開始享受人生,請客,吸鴉片,騎白馬,買假的秀才...
後來就把地都賠光,後世寥落

第147代
盧坤(1895~1970)
小時後是北新莊的少爺,沒多久老爸敗光家產
後來搬到台北市住,適逢日本軍投降撤出台北城,那時他圈了一塊地就住了
他後來作三輪車伕賺錢養家,老了由我祖父和其他兒子照顧
他也熱心宗族之事,曾任北新莊盧氏宗親會招集人,主動連絡各宗親掃墓和連絡感情
老了就交棒給現任店子村長盧政忠來做

第148代
盧丙寅(1927~1998)
北新莊盧氏宗親會委員,家譜有備份在故宮博物院內
前馨伸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生前積極寫家族的族譜,資料由我和我叔叔保管
生前居住再台北縣五股鄉更寮

第149代
盧銘賢(1955~1997)
遷居數地,最後定居台北市內湖區東湖
生前考上建國中學,文化大學機械系,密蘇里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班
生前任台電南港修護處振動原測隊主計工程師

第150代
盧xx(1981~ )
就是我拉 現在在文化大學韓文研究所讀書
還是住在台北市內湖區東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