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下)
news.jfetek.com查看原始檔
盤點二十多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近年來最重要的學術研究專書。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一邊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地圖,一邊對作者、作品、議題進行分析。
1990年代起,台灣的原住民運動有了新的進展,原住民女性的文學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集結多年來的研究與關懷,以本書盤點二十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帶領讀者傾聽雙重少數(原住民、女性)位置的聲音。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並進,一面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歷史;一面對這些作家的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她們的美學風格。全書共分為四輯,帶領讀者從宏觀全景、現代詩創作、家族史書寫、認同敘事與辯證、創傷與離散書寫等不同的面向,認識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圖像。
(上冊)
輯一、宏觀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 
她們都在寫作: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總體相 
三個寫詩的原住民女生:論董恕明、伍聖馨、明夏的現代詩作 
輯二、家族史敘寫的差異視角 
流變與流浪:論《山深情遙》中綢仔絲萊渥的精神構圖與敘事風格 
尋找安居地:論里慕伊.阿紀長篇小說《山櫻花的故鄉》、《懷鄉》中的離/返敘事 
女聲與原味:論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中的飲食書寫
(下冊)
輯三、「我是誰」:主體認同的差異圖景 
認同與記憶:以阿(女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 
回到出發的地方:論麗依京.尤瑪的政治思想與草根實踐 
主體終究還是遺落了—─論阿綺骨的《安娜.禁忌.門》 
輯四、混血者、創傷者、游離者:兩個比較研究 
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返敘事 
父族vs.母系: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討論對象 
《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導論
作者簡介|楊翠
1962年生,台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台新聞主編、《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理事、「楊逵文教協會」常務理事。
曾獲第一屆「全國學生文學獎」、私立懷恩中學「第一屆傑出校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第四屆傑出臺灣文獻獎」、東海大學第七屆校友楷模。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並與廖振富合著《台中市文學史》,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
推薦序 少數說話,必鏗鏘有力!
謝若蘭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1942-)提問「從屬者能否說話?」(Can the Subaltern Speak?),是看到這本書標題時一直浮現在腦海的。
史碧娃克,作為一個後殖民理論者,在批判西方知識建構的觀點下,呈現少數如何能夠發聲的論述,試圖將被迫噤聲的邊緣推向主流。身為位居西方世界的「第三世界」女性知識份子,史碧娃克提出相當重要的提問:批判論述與實踐行為的動機與目的為何?過程中創造與生產了什麼?壓制了什麼?是誰在說話?為的是誰的利益?也因此,對於事情的洞見與理解,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不自限於「習以為常」的視野。閱讀楊翠的著作,對於她透過精簡洗鍊的文字進行歷史脈絡的爬梳所呈現的「少數說話」態度,令人振奮!
少數說話, 可以簡單的分幾個層次來理解。但在我親身經驗中,最重要的理解是不得不說。少數,經常被忽略、漠視、不看重、邊緣化、壓迫、甚至不允許,而因此不得不說。我的中文一直沒有學得很好,偏偏該屬於自己的西拉雅族群文化與語言也沒有機會學習過。在女性研究的訓練脈絡下,我成為一位權利倡議者,學會理論與行動合一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放過「說話」的機會,即使採用的是只能普通以應付的過去之華語或是英文。這樣的背景,讓我在經驗層次上可以理解個體在知識被建構的過程中,殖民主體對被殖民者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及其歷史的影響層面與建構模式,尤其是透過對知識話語的控制與壟斷來進行實現。
在整體社會上,包含在學術圈中,太習以為常地以「主流」(歐美、漢文化)為中心的系統話語形式生產,且被視為具有普遍性,成為一套評量價值與評斷優劣的標準。這種話語支配權力,導致「主流」以外的文化和知識不得不處於邊緣位置,甚至,就連被殖民者用以抵抗殖民主流的話語呈現也受到殖民話語的污染。這導致被殖民者在建構屬於自己的主體位置時,必然遭受到的對位糾纏,也因此,「少數說話」的內涵之多重視野與檢視,成為重要的反殖民批評論述的重要中心話題。
我不得不承認,對於「分析」與「比較」原住民族文學這件事,我一直抱有某個程度的不太理解,甚至反感的態度。在我的經驗中,看見為數不少學者以文學的形式寫作與發表,「分析」與「比較」原住民文學作品。撇開「被」研究的主體與客體的論戰不談,與其說他們是帶有「凝視他者」的優越視野或沈浸在過度浪漫的想像情懷中,我其實比較懷疑這些作者是不是很害怕跟原住民的真實對話?不論是缺乏動機或是沒有機會,沒有透過真實的接觸所「研究」出來的原住民族文學著作,缺乏了對於真實的「人」與「族群」所提供的理解深度與感情。換句話說,對於「被研究」的原住民族文學的感受「不舒服」,並非本質上的身份之挑戰,而是「溫度」的層次。
閱讀同事好友楊翠的《少數說話》,再次見證了她的多重層次的理性與感性,在堅毅中呈現熱情。本書的導論從歷史脈絡切入,精彩的回顧二十年的原住民女性文學,可以見識到她對於歷史脈絡的爬梳所具有的宏觀視野。在不同篇幅的討論中,某個程度是典型的比較分析文學的呈現,從詩集、長篇小說、批判論文等,閱讀中同時可以吸引讀者意圖再回到所分析的文本上,再回到楊翠的書寫世界來對話。當然,楊翠在文字的使用上,是相當飽和且帶有學術熱情的堅毅,同時具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回甘!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後記,與其說是楊翠回憶與原住民文學的結緣,我倒是覺得提供了我閱讀本書所歷經的澎湃波浪似的起起落落後,在深夜裡獨自一人享受睡前的一樽溫米酒的小小溫馨與幸福。
這本書,讓我再次領悟到無時無刻的少數說話的重要性。找回「被」噤聲的語言之需要,就是讓少數說話可以鏗鏘有力!


 

新頭殼newtalk2013.11.29 鄭凱榕/編譯報導

曾在日本放送協會(NHK)關於戰前日本在台灣統治的特別節目中出演的台灣原住民女性們,因為節目中對於種族歧視的表現損及名譽,而向NHK提起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判決原告全部敗訴;東京高等法院28日變更一審地院判決,宣判NHK敗訴。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28日晚間報導,東京高院須藤典明(SUDOU, Noriaki)裁判長認定NHK「使用侮辱的表現形式,已經傷及女性的社會評價」,命令NHK賠償每位台灣原住民女性日幣1百萬円(約合新台幣29萬元)。

2009年4月 NHK 所播放的特集「日本系列初登場:第1集亞細亞的『一等國』」中,內容描述日本在1910年將台灣原住民帶到英國博覽會作為「人類動物園」(日語:人間動物 園)讓人觀賞。日本東京高院判決中指摘,「『人類動物園』這樣可能導致否定人格的言語不時出現,也沒有對(出演節目的原告台灣原住民)女性詳細完整地說明 這個節目的內容和目的」。

得知判決結果以後,NHK表示,將會對判決內容充分檢討反省,修正今後的對應。代表台灣原住民女性的荒木田修(ARAKIDA, Osamu)律師則認為,「認定公共電視的取材杜撰粗糙,是劃時代的判決」。

根據日本維基百科上,關於「NHK特集系列『日本初登場』」(日語:NHKスペシャル シリーズ 「JAPANデビュー」)詞目的說明,這個特別節目於2009年播放後惡評如潮。

觀眾、地方議員、自民黨國會議員,以及產經新聞、新潮週刊、日本文化頻道櫻(日本文化チャンネル桜)等媒體紛紛表達意見:「只描繪日本統治時代惡的方面, 內容偏頗不正」、「為了批判日本統指台灣,歪解扭曲了(台灣人的)證詞」、「節目造作、歪曲捏造事實,已經違反廣電放送法了」、「傷害了台灣人的心以及台 日關係」、「將使對台灣完全不了解的人誤解台灣排日」「NHK使用『人類動物園』等貶抑之詞,已經損害名譽了」。

接著,在節目中出演的台灣人(排灣族原住民)以及台灣和日本的民間團體等從台日雙方而起的抗議與批判聲浪持續不斷。之後,包含台灣人在內共計8389名原 告向東京地方法院對NHK提起訴訟。更有日本文化頻道櫻以1萬人的訴訟委任狀提起團體訴訟,最後追加出演的台灣排灣族原住民提告,原告人數合計1萬300 名以上

1910年舉辦的日英博覽會中,介紹台灣原住民族排灣族的生活,在該節目中表現為「人類動物園」。NHK在2009年當時表示,是基於蒐集資料的協助學者 法國殖民地史學家布蘭徹德(Pascal Blanchard)、野生動物商人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回憶錄、社會學家吉見俊哉(YOSHIMI,Shunya)的專書《博覽會的政治學─看向近代》(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 等參考資料所企劃。

然而朝日新聞在2009年9月16日則報導出演的排灣族村落受訪時,村長表示,「先祖到海外宣揚我們的文化,是我們村落代代相傳的驕傲」,但這樣的情感卻沒有在節目中被正確傳達。

產經新聞也於同年6月25、26日報導,在原告訴狀中提到「日本政府並沒有將排灣族的表演稱作『人間動物園』」(根據1910年當時《日英博覽會事務局事 務報告》,日本政府的官方正式名稱是「台灣蕃人的生活狀態」),出演者則表示「對排灣族來說這是人權問題」,因而要求NHK訂正。

在節目中演出時,關於「人類動物園」的部分登場的排灣族女性邊流淚邊敘述的場面,在播放的時候配上的字幕寫著:「真是悲傷啊,這件事沉重到讓我說不出 來。」但根據朝日新聞的專訪,該名女性表示「流淚是因為懷想思念起父親」、「一點說明也沒有,(NHK)突然就來,只有讓我看父親的照片」。

根據產經新聞2009年8月28日報導,在節目中演出的排灣族表示,「一直到看到節目之前,對於人類動物園的話完全不知情。(節目播放後)自己說出『真悲傷啊』等評論,並不是對於人類動物園的發言,而是(NHK給受訪者看的照片)看到過世的父親講出『真悲傷啊』的話。」

影片說明:「日本系列初登場:第1集亞細亞的『一等國』」部分片段。於1分33秒,開始「人類動物園」的內容;2分36秒處,開始排灣族受訪者的相關片段。影片來源:「10okuika」頻道,標準YouTube授權。

-----------------------------------------------------------------------

600_196  

生番貶抑詞 課本未解釋

 
 
市議員梁文傑昨指出,台北市高一歷史課本共有七個版本,但只有兩個版本特別解釋「生番」的意思。(市議員梁文傑研究室提供)

〔記 者涂鉅旻、郭安家/台北報導〕台北市高一歷史教科書共有七個版本教授台灣史,皆提到清朝在十六世紀將台灣原住民分為生番、熟番的歷史,不過,市議員梁文傑 昨指出,「生番」這個詞是清朝這個外來政權對住民的貶抑,但除了三民與翰林版,其他五個版本的課本都未進一步釋義,他呼籲教育局應向教育部反映,要求出版 社修正,避免學生誤解、產生歧視

教局:反映給教部修正

對此,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說,這些教材皆通過教育部審查核定,教育局下週會將議員建議提供給教育部修正,並進一步清查哪些高中仍用歧視疑慮的教材,要求老師教學時特別向學生解釋生番用詞的歷史背景。

梁 文傑表示,根據教育部網站的電子辭典釋義,將「生番」解釋為「未開化的人、未經漢化的民族,或者性格粗野的人」,其相似詞為「蠻人、野人」,台灣遭中國帝 制統治時,不會有平等、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因此教育部的釋意沒錯,但台灣已是民主國家,提倡多元、平等與尊重,因此,教科書提到「生番」這個字詞時,應 加註如「外來移民和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稱呼」等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