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阿新親自提筆的書法,最左邊的三個字「姜懋熙」(姜阿新,字懋熙)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 唐
陋室銘
劉禹錫古文觀止卷七 ‧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 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 (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姜阿新洋樓,位於臺灣新竹縣北埔鄉,為一棟「仿巴洛克式」住商合一洋樓。民國35年(1946年)開始興建,民國38年(1949年)竣工,為知名茶商姜阿新為了接待外國茶商賓客,以及自身日常居家需要所興建。姜阿新洋樓位於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與縣定古蹟北埔慈天宮之間,為北埔老街的代表性特色建築,地方人稱為「北埔洋樓」。
姜阿新洋樓曾見證臺灣茶業十分興旺的「茶金」時代,幾經波折,於民國95年(2006年)7月公告為新竹縣定古蹟。民國101年(2012年)由姜阿新後人購回,現以「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管理營運,對外開放參觀。
歷史
1946年,姜阿新為了接待外國茶商賓客,以及自身日常居家需要,決定在祖產土地興建住商合一的豪華洋樓。當時正值二戰後經濟復甦,歐美茶葉市場嚴重缺貨,使得臺灣茶業十分興旺的「茶金」時代,姜阿新當時大幅擴張茶葉生產設備、廠房、辦事處,而洋樓的興建充分展現其對國際茶葉市場的信心與企圖心[1]:2-3。
姜阿新規劃洋樓初期,從中國延請唐山地理師父看過風水,建築樣式則以紅毛鄉的徐榮鑑洋樓為主要參考範本,洋樓委由姜阿新的堂姪彭玉理建築師設計與監造[2],大木作鍾娘德領導匠師群,依據細部設計圖施作與監工[1]:2-4,於1946年動工,1949年竣工[3][4]。
姜阿新的永光公司,歷經臺灣茶業在1950年與1959年兩度崩盤,於1964年宣布倒閉[5],而後將洋樓抵押給臺灣省合作金庫,舉家遷移至臺北。臺灣省合作金庫取得產權後,將其做為堆放雜物的倉庫,因疏於維護,建築損壞情況頗為嚴重。1995年8月,以保護老宅為首要業務的「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向臺灣省合作金庫承租姜阿新洋樓,隨即展開修繕工作,於1996年12月完工[1]:2-9。並在「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的積極奔走下,姜阿新洋樓於2001年被指定為新竹縣定古蹟[4],2006年7月24日登錄公告[6]。
2012年,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有意將洋樓出售,姜阿新後人為尋回過去的生活回憶,透過「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東昇的協助,集資與貸款合計新臺幣8,000萬元,向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購回[7]。之後由新竹縣政府向客家委員會申請修繕補助,2015年獲客家委員會補助新臺幣2,968萬元、新竹縣政府補助新臺幣212萬元、所有權人自籌新臺幣353萬元,總計經費為3,533萬元[8],並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薛琴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進行古蹟修復[9]。原先登記名稱為「縣定古蹟北埔姜阿新故宅」,2016年4月,姜阿新後人擔心外界誤解「故宅」是指姜家曾經住過,但現在不屬於他們,向政府申請將「故宅」改稱「洋樓」[10];同年5月,新竹縣政府公告登記名稱改為「縣定古蹟北埔姜阿新洋樓」[11]。現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管理營運,並對外開放參觀[12]。
建築特色
姜阿新洋樓由姜阿新委託其堂姪彭玉理建築師設計,方位為坐東朝西,為一棟兩層樓建築。建築樣式採用從台灣日治時期開始流行的「仿巴洛克式建築」[13],代表當時居家風尚,地方人稱為「北埔洋樓」姜阿新洋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taHLL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意謂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其特點是短小精悍,文字簡潔,句式整齊,而且多是押韻的。
作者通過對陋室環境、往來人物和主人活動的描寫,表達「陋室不陋」的意旨。「陋室」為什麼「不陋」呢?
全文可分三部分,由「山不在高」至「惟吾德馨」為第一部分,作者以山、水起興,藉以帶出自己的「陋室」。他指出山不以高而聞名,有仙人曾到就能揚名;水也不以深而有名,只要有蛟龍潛藏即具靈氣;這本來簡陋的居室,因為主人德行高尚,芳馨傳遠而使其變得「不陋」。
第二部分由「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是陋室的具體描述。「苔痕」二句寫陋室所見的景色:青苔生上臺階,使臺階染成綠色,青草翠綠的顏色亦映入窗簾。「談笑」二句寫往來陋室的人物:他們都是博學的人,絕對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可以」四句寫室內的活動:在陋室中,可以彈奏古琴,也可以靜心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人清聽,亦沒有俗務文書勞人心神。
第三部分由「南陽諸葛廬」至文末,作者以諸葛亮及揚雄兩位歷史名人自比,並引孔子的話,以君子自許。東漢末諸葛亮及西漢揚雄品行高潔,二人所生活的地方雖然簡陋,但無礙其名聲。換言之,只要有君子居住的居室,又怎會「簡陋」呢?
作者從簡陋的居室下筆,在層層映襯中帶出個人高潔的志趣,可謂立意高遠。題目雖為「陋室」,但全文處處描繪其「不陋」,展現君子居家生活、讀書交友的種種情狀,設想新穎。作者在文末引孔子的話,刻意隱去「何陋之有」前「君子居之」一句,使文章的意蘊變得含蓄,以「君子」自況之意,就留待讀者自行領會。
<細味經典>:君子居之,陋室不陋——《陋室銘》 -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https://bit.ly/4om1qmH
〈劉禹錫陋室銘〉為書法家臧真白(1924-2004)作品,釋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海曲臧真白。」姓名章:「臧」(朱文)。 本作為一標準草書中堂作品,用筆純任自然,線條樸拙,通篇結字疏朗,富含變化,行氣連貫,布局得宜,深得右老之法。臧真白師事于右任(1879- 1964),為其入室弟子,受其影響尤深。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說爲劉禹錫(772-842)所著,一說為較劉禹錫更早者所寫。此文託物以言志,藉由對於己身所居陋室的描寫和歌頌,表達自己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志節,反映其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劉禹錫〈陋室銘〉》|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ad44Yn
------------
劉禹錫被連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依例,刺史的官舍是城中三間廂房;地方長官故意欺橫,想給這個數次貶落的大詩豪來個「下馬威」,官舍面積雖未縮水,卻安排他住在偏僻的城南長江邊上,離開市都,荒僻罕人煙。劉禹錫,不畏刁難,撰寫一幅楹聯掛在門前明志: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長官看見他居然不願臣服,還在「爭、辯」,一怒之下,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遷至更少人的城北,一樣是在近水邊的苦僻,並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已然違例,就看劉禹錫是否願意求饒。不過,劉禹錫也未「領情」,又寫了一幅楹聯:
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地方長官見他不為所動,還大膽說「心在京」,頗有東山之志,乾脆把他調回了城中,只給劉禹錫一間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這是政治霸凌,也是政敵「秀肌肉」的展現。在居住環境一次比一次不如,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的時刻,劉禹錫提筆寫下了傳世名作〈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開篇以山水起興,山、水是外在環境,未必要高深才值得探訪,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聞名天下。同理,居處也是外在環境,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山、水因仙、龍而生靈秀,陋室則借高士得名,此種借陋室,反襯自己的傲骨,借力打力,一面突現政治霸凌的凌厲,卻更突顯「唯吾德馨」的主旨,既強烈與政敵的針鋒相對,也突顯自己不屈的主因。
接著側寫陋室生活,青苔在石階上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郁郁青青,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本色,雖然未結朋黨,門前不喧,但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物以類聚,白丁們也自然遠離。
值得注意的是,白丁當然是指勢利的政敵與小人們,這種宣戰式的稱號,展示了劉的錚錚傲骨。至於因為遠離政治,生活得以與閱讀和素琴雅事相伴,離開公文和應酬的生活,表現自己閒適不受影響的定念。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最後劉禹錫再借諸葛亮的草廬,與西蜀揚子雲(揚雄)的玄亭作類比,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揚雄都曾隱居,不為名利,只為眾生而入世。作者通過典範想表達是:既想逢明主一展抱負,又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故而堅守節操、榮辱從容。
結句化用〈論語・子罕篇〉,原文為:「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意是孔子想到東夷居住被勸阻,孔子駁:九夷之地雖然僻陋,但君子所在,仍有作為,何陋之有。劉禹錫堅定地透露與諸葛亮、揚雄乃至孔子一般,都有經世濟民的大志,但絕不流俗低頭。就像尼采說的: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劉禹錫最酷的地方是,他把那些忍耐,活成了一種豪氣的詩情,沉甸甸的穩重了他的人生。所謂「自重」,越在別人看不起的時候,越顯重量。人在時空間的座標,有時是靠對抗來定位的。早在〈陋室銘〉故事開始之前,劉禹錫就準備好戰鬥了。
貞元二十一年,德宗駕崩,順宗李順繼位。順宗早對藩鎮跋扈、宦官專政不滿,早在即位前,就和太子黨的心腹王叔文、王伾(ㄆ一)準備進行政治革新,即位後,提拔政治新秀柳宗元、劉禹錫,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冒進又熱烈的改革,三個月內下了三十三條密令:又收宦官兵權,又制藩鎮跋扈,左打貪官污吏,右廢欺民宮市……弊政。這些立意良善的政策,卻抵觸了舊政治勢力的既得利益,加上中風的順宗,身體不便上朝,歷時百餘天的改革戛然而止。順宗被迫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改革派官員悉數被貶,領導改革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尤其慘烈。
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賜死;王伓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貶朗州司馬,而後數十年間宦海沉浮,顛沛流離於各貶謫之地間。劉禹錫與權貴對立半生,與體制對立半生,甚至可以說,他是與「妥協」對立半生,對立早已不是自己的事,這場拉扯,他不能與命運妥協。
如果只活在平靜的絕望,那只是讓平庸開始
劉禹錫的精神追求,對比出庸常的碌碌無為,他的生命之光,灼傷當代體制內權貴的眼睛,於是盡全力角逐一場快意恩仇。只希望劉禹錫活的更粗糙、更失意,才會覺得人生得到勝利的快感。可是人生的勝負不是當下。為了體制違背心意的我們,不自覺成為自我的贗品,放棄掙扎,就是空洞蠶食宿主靈魂的方式,直到歷史鑑定,最珍貴的才能被鑑定出來。
劉禹錫從不夾著尾巴乞憐,也不逃走,被貶是這樣,陋室也是這樣,他不要眾人廉價的同情。他在對抗中,找到自己的定錨,知道自己的堅持,明白真正的自我要的歷史定位:
不要小看命運給人的憔悴和落魄,他讓人的真實心意現形。通過〈陋室銘〉,劉禹錫屬靈的執著,就這樣被寫真。生活是極端氣候——氣節,要在極地長征裡,才能突顯出來,最終,都是與自己的對抗平衡自我。我們有時嘲笑螳臂擋車,其實是我們對螳臂仍有深切的盼望,期許自我也有那個和天地抗衡的瞬間。
敢向運命借志氣,痛快抵擋時代的車輪輾過,徹底的把不屈的「我」和平庸的「芸芸眾生」分開。永不低頭,雖不只劉禹錫一個,但也永遠要標誌劉禹錫一個。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一點志氣來定錨 | 中讀網 https://bit.ly/49HPgRn
-----------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 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 (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賞析一
〈陋室銘〉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 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刻金石以記之嘍。此種借力打力之 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這種奇妙構思,唯有讓我等後人擊節贊嘆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 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就像我上節說的,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若明白此節,一切都入情理之中也就在勢在 必然了,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接下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 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誌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 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 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 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已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 以這二人為自已的楷模,希望自已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世人常解這二句為我剛才的意思,實際上從我的角度認為,劉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 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 二人之意,我想是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 那種誌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至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已,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已的道 德品質的最高要求吧。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 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註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賞析二
“銘”,本是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作者劉禹錫,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宮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 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誌,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 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的自明。
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篇短文分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 即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聲名遠播。
二、(4—7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達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 (8—9句):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這篇銘文在寫法上也獨具巧思:
首先,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其次,文章以駢句為主,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加之文章一韻到底,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
再次,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賞析三
陋室”不陋
《陋室銘》非常短小,全篇僅81字,為什麽卻能產生這麽大的影響?
劉禹錫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家,但是他當時最大的名聲是在詩這個方面,被稱作“詩豪”。唐詩史上有四個,“詩仙”、“詩聖”、“詩 佛”和“詩豪”,當然還可算上李賀這個“詩鬼”。“詩豪”這個“豪”,可見劉禹錫的風格,也可見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詩專門講到,劉禹錫和我向來齊名。所以 他是以詩著稱的,不太以散文著稱。
《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麽大的名氣,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跟他在詩歌方面的這種造詣有關,他把寫詩的一些本領融合到寫文裏 面去。還有一個,就是它裏面的思想內涵。實際上我們如果對儒家的經典很熟悉,比如說《論語》,我們就會發現《論語》裏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 至於說基本的框架。《論語》有一篇叫《子罕》,《子罕》裏是這麽說的:孔子要遷移到一個叫九夷的地方——就是邊遠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說,“或曰:陋如之 何?”說那個地方環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麽辦呢?生活很不方便。結果孔子說:“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個君子,面對環境我的內心總是充實和坦 然的,那麽到哪裏對於我來說都無所謂好與不好,不存在什麽惡劣環境的問題。實際上就連“何陋之有”這句話都是《陋室銘》直接吸用過來的。而《論語》裏面類 似的題材,粗略地說除了剛才我說的這段,至少還有三、四處,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說他自己“飯蔬食”,說我有很粗糙的飲食,“飲水”,沒有飲料、沒 有酒;“曲肱而枕之”,說我連枕頭都沒有,我枕著自己的胳膊睡覺,生活條件很惡劣;“樂亦在其中”,我也會有快樂,也有我內心的充實;反過來呢,“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修養、一種內美,對於外在的物質環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麽就是說孔子很重視這個話題,反復地講,主要就 是說人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是看重於物質的享受,看重於物質的條件,還是看重於你精神的境界,看重於你自己內心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格的高度。那麽 劉禹錫《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裏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 而且有經典做依據。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陋室銘》它是一個“銘”。“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按照《文心雕龍》裏對“銘”這個文體的一個表述,它的要求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文字的 簡練;一個方面強調內容,境界、層次比較高。《陋室銘》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幾個字,然而裏面的內涵很多,同時有很多詩化的句子。那麽這些都使 得它在散文的世界裏,有它獨特的地位。不過呢,它也不是簡單地把《論語》裏的意思搬過來。這至少有兩點變化,這很值得註意。一個就是他把原來一個說理性的 東西給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說環境好與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對他這個陋室的一種描寫——這個描寫是聲情並茂、有聲有色的——就把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很 形象地展示出來了。第二就是他的這篇散文整個的重心有所轉移,不是完全講條件的好與差,而是講雅與俗。實際他所描寫的這個“陋室”我們看不出怎麽“陋” 來,他無非就是強調他遠離紅塵的喧囂,是一方凈土,強調格調的高雅。那麽他這樣地一轉呢,更適合讀書人、士人的這種興趣和他們的價值取向。這個也是他成功 的一個原因。
那麽是不是說要想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放棄物質上的需求呢?
現在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讀了這個以後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我事業的成功和我個人品格的修養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過來說,我只要強調我自 己內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棄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就非得住一個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為高尚的人?也有這樣的一種困惑。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這麽來看:現代人 和古代並不一樣,實際劉禹錫他也不是住在一個非常破的房子,他畢竟還是在一個相當的職位上。那麽所謂“陋室”呢,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我想現在對於我們來 說,一個成功的人生,說我既有一個高尚的情操、一個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時呢,我又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發生了衝突,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麽辦呢?那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情況下,我想住一個小房子,求得內心的安寧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賞析四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陋室銘〉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 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刻金石以記之嘍。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 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這種奇妙構思,唯有讓我等後人擊節贊嘆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 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就像我上節說的,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 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若明白此節,一切都入情理之中也就在勢在必然了,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 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接下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 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誌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 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 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 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已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 以這二人為自已的楷模,希望自已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世人常解這二句為我剛才的意思,實際上從我的角度認為,劉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 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 二人之意,我想是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 那種誌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至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 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已,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已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吧。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 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註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 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 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
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 登宏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禦史。貞元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 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 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寶歷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 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誌。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詩歌創作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 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誌》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 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弅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遊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 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 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
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 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跡,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 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陋室銘」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 寰葛格的教學網站 https://bit.ly/3KqUV40


陳士本《篆書陋室銘》 - 何創時雲端博物館 https://bit.ly/4pu93s1

陳士本《篆書陋室銘》 - 何創時雲端博物館 https://bit.ly/4pu93s1
顏真卿楷書《陋室銘》

顏真卿楷書《陋室銘》
文徵明(款)行書《陋室銘》題目:嘉靖壬子(1552年)春三月十三日庭中試筆,衡山徵明。
"文徵明(款)行書《陋室銘》書法空間書法欣賞" http://www.yac8.com/wap/news/16614.html





留言列表